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薦)音樂課後反思

音樂1.94W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音樂課後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薦)音樂課後反思

音樂課後反思1

在這個音樂教學活動中,本次活動以小熊一個人很孤單,要找好朋友,爲一個主線,後來找到鼴鼠角色貫穿整個活動,寶寶們情緒很高,都能聽音樂做生活模仿動作,使課堂有趣而又生動,使幼兒真正的玩中學,學中玩。

我將這個活動設計爲音樂遊戲活動,小班的孩子在活動中讓他們唱了以後就忘了做遊戲,做遊戲了又忘了唱,所以我就在網上下載了“碰一碰”的音樂,並自己拼接了有趣的碰撞聲,這種音樂比較能刺激幼兒的神經,從而激發了他們的遊戲興趣。活動中,孩子們能在音樂聲有趣的和夥伴一起碰一碰小手,碰一碰小腳,開心的笑着,遊戲着。要求幼兒能邊唱歌邊與同伴合作遊戲,在小熊找朋友示範後、老師找朋友示範後,再通過老師與幼兒之間的示範,這讓孩子能更好的掌握了遊戲的規則。都讓孩子在反覆感受中,輕鬆而興趣地進行遊戲。使孩子體會到了音樂的節奏和舞蹈的動作,從而完成了音樂教學的目的。也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玩耍”“碰觸”的熱情,同時對身體各部分的名稱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活動中,孩子們都特別希望能找到老師去碰一碰,所以當執教者提示孩子們找一個朋友碰一碰,很多的孩子都圍到老師身邊,顯得很興奮,所以活動過程中,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參加者,能夠真正做到師幼的有效互動。活動在高潮中結束,孩子們仍然沉浸在遊戲的歡樂中。最重要的是,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自始至終都十分投入,特別快樂。本次活動是以音樂遊戲貫穿始終的,採取了邊唱邊與幼兒一起玩的.形式,這就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歌曲和動作。此外,在活動中也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碰一碰”的熱情,也給幼兒與幼兒間提供了一個交流的機會,能在最短的時間裏認識更多的朋友,同時對身體各部分的名稱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不足的一點:

1.幼兒在創編的過程中不夠大膽,教師引導的不夠。導致還有很多身體能和同伴互碰的地方沒有找到。這個在課前也可以和幼兒一起認識一下身體的部位。

2.孩子們活動是帶領他們在教師圍好的大圓圈上的,爲了更好地組織孩子我讓他們坐在圈圈上,但是音樂遊戲“碰一碰”碰的時候需要小朋友們站起來,導致讓孩子們學做動作時一會坐下一會站起來,設計的不是很好。

音樂課後反思2

幼兒喜歡在動作模仿和遊戲情景中學習,音樂遊戲正是滿足了小班年齡段孩子的這種學習特點。小班音樂活動《找小貓》這個活動中可以充分體現良好的師幼互動。雖然它只是一個簡單的音樂遊戲但是它有值得深入挖掘的教育價值:首先貓是幼兒熟悉的小動物,幼兒喜歡它,愛模仿,通過遊戲幼兒知道貓輕聲走路;讓幼兒有大膽表達表現的機會,最後幼兒在遊戲中可以感受到與老師平等的關係,體會濃濃的親情。讓幼兒得到充分的發展。

活動是以孩子們熟悉又喜愛的的小貓爲載體來開展音樂遊戲活動。活動開始以學習小貓走路,從而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接下來是學唱歌曲《找小貓》,然後通過問題,學習歌曲,初步瞭解小貓和老貓在遊戲中要怎麼做;最後就開始玩遊戲啦,讓孩子在遊戲中驗小貓的快樂。

整個活動我個人認爲上得比較成功,孩子與我的配合默契,孩子都非常投入地參與遊戲,老師和孩子的距離非常的近,達到了所設的教學目標,增進老師、同伴之間的感情。在活動中我自始至終是以貓媽媽的身份進入遊戲的,教態親切自然,語速較慢,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傾聽。在遊戲過程中,我也考慮地比較周全,怕孩子出現安全問題,及時提出了相關的要求,比如要小心頭,不要碰到桌角等,保證了孩子們活動中的安全。在遊戲的環節設計上,還注重了由淺入深的原則,剛開始玩捉迷藏遊戲時,我請孩子藏在椅背後面,當孩子熟悉了歌曲及遊戲規則後,就可以請幼兒選擇安全的地方進行捉迷藏,孩子有了一定的規則意識,效果好多了。

還有活動中也存在着不足,如:

1、第二環節,學會唱歌曲後要邊表演邊唱歌,這裏孩子們沒有真正地大膽地去表演,沒有投入進去。

2、在分唱小貓與老貓的角色時,孩子沒有表現出小貓與媽媽做遊戲的快樂,貓媽媽的表演也沒有出來,整個複習的環節沒有達到好的效果。

3、之後在遊戲環節裏面,沒有充分起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在遊戲過程中沒有體驗到在遊戲中應該有的樂趣。

4、在最後一遍遊戲時,請孩子來當貓媽媽,這裏也沒有充分讓幼兒清楚當貓媽媽的角色應該怎麼樣做。在結束環節裏面太倉促,沒有交代清楚遊戲之後應該怎麼樣做。

音樂課後反思3

《啊!朋友》這一課我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上課,反思,再上課,再反思,這看似枯燥的過程,卻使我受益匪淺。按教學的流程,反思應分爲三個階段,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後。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爲一種自覺的實踐,我覺得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二次備課。我在拿到電影《橋》的主題曲《啊!朋友》這一課時,首先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並根據新課標精神采用一些適合學生使用的教學方法,這一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並理解歌曲《啊!朋友》,並體驗音樂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

開始,我設想了兩套教案,一套是以電影《橋》爲線索,讓學生欣賞電影中主題音樂出現的各個片斷,並根據音樂的情緒變化體會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第二套教案是讓學生欣賞同一電影片斷,但是一個是沒有音樂的`,一個是有音樂的,以此讓學生體驗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經過我的反覆思考最後我採用了第一套方案,因爲我不但要讓學生體驗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還要讓學生在感受音樂重要性的同時體會音樂,畢竟音樂課是要以音樂性爲主的。經過我自己在教學前的反思,我覺得我在上這一課時,目標更加鮮明瞭,目的也更具體了,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消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爲本”這一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進行反思,能使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情、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

音樂課後反思4

008年4月24日下午,上了一節欣賞課——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在這25分鐘的欣賞課中,我用了錄音機和CD機作爲教具,給學生欣賞了《梁祝》呈示部分音樂。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聽賞體驗爲主,設計與課堂目標有直接關係的問題。先是提出思考問題再播放音樂,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欣賞,通過自己的感受再用語言表達出來。

整節課下來,發現內容容量大了,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得不夠恰當,上起來很倉促。教學目標是很明確的:即讓學生能熟悉“愛情主題”的旋律。但在引導和啓發學生的過程中,不夠委婉,沒有作到深入淺出。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是表面的瞭解了學生的基本情況,沒有很好的掌握學生在這學段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

一、在內容上,容量大了。

呈示部:引子——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25分鐘的時間要上完這些內容,容量大了。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覺。時間安排得也不夠恰當,很多地方該細講的都沒有花時間。因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復聽的過程能隨樂哼唱“愛情主題”的旋律,如只選擇呈示部中的引子——主部(愛情主題+草橋結拜+主題再現),在時間上會從容很多,着重欣賞主部主題,也更能深化《梁祝》的音樂主題。

二、在教學過程中。

1、導入。

這一環節引用了歌曲《梁祝》,提出設問:“這首歌曲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提示學生從歌詞中找出故事的情節。而在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情節時,略顯倉促,含糊其詞。

如當時可設計成這樣的板書形式,整個思路就一目瞭然了。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更易掌握音樂主題發

展的每個環節。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寫景“引子”)

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抒情“愛的主題”)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並肩兩無猜。(同窗三載、共讀共玩)

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十八相送、長亭惜別)……

2、講解概念。

在欣賞音樂之前,先把協奏曲的概念直接擺出來,感覺有點突然。

這一環節,可調整爲:把協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賞完後總結時再概括,直接講述“小提琴協奏曲”的概念。在講解“小提琴協奏曲”的概念時,可抓住“協”字做文章,“協”即“協助、合作”之意,更貼近生活,從而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

3、開始欣賞音樂。

在欣賞每個音樂主題前,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欣賞,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標明確。

如在聽賞引子(寫景)部分時,提問“這段音樂的旋律使大家的腦海裏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經過教師的提示,學生會通過自己的聽覺感受並結合導入部分的歌詞,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聯想到的畫面。

在聽賞“愛情主題”時,也是先給出問題“這一主題跟我們前面聽過的歌曲《梁祝》的旋律有什麼相同之處?重複了幾次?是連續重複還是穿插重複?表現了兩人之間怎樣的感情?”在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沒能把《梁祝》的“愛情主題”昇華到現實生活中,故有誤導的傾向。如能委婉的把“愛情的主題”昇華到現實生活的情感體驗中,可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薰陶,並及時引導、鼓勵學生建立起對周圍的親朋好友、()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摯愛之情,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在聽賞連接部和副部時,先把問題擺出“這一部分的速度、節奏、旋律與前面的主題有什麼區別?表達《梁祝》什麼樣的情緒?”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力,通過自己的感受運用語言表達出來。

瞭解到聽課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礎,故在最後設置了3分鐘的互動。

從頭欣賞完整的呈示部音樂,“請同學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根據音樂來即興創作一段舞蹈。”但因時間已到,臨時把這一環節改爲:讓學生聽歌曲《梁祝》並跟着哼唱。使學生更深刻記憶《梁祝》“愛的主題”,起到深化本節課教學目標的作用。

音樂課後反思5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啓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音樂之聲反思,一起來看下吧!

在課上,我首先提供了有關影視劇本知識的輔助資料,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後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交流初讀的感受,選派代表進行陳述。接着我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文中描寫的兩個場景上來,與學生共同賞析作品的畫面美及人物的形象美,並讓學生表演了瑪麗亞回到修道院這一場戲,又請學生以導演的身份進行總評。最後師生一同進行歸納,根據影視劇本的特點歸納出本文的寫作特色。課後佈置學生有條件的回家觀看影片《音樂之聲》。

“新課標”着眼於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課程目標,培養和優化學生綜合性的語文素養。從我校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純文學作品接觸極少,也沒看過這部電影,有的甚至連“影視劇本”這個名詞也是第一次聽說。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就按照“三維”並結合學生情況來設計:“知識技能”目標爲詞語的積累與理解,及對影視劇本特點的瞭解,並要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點,因此補充給影視文學的相關特點就顯得十分必要;“過程方法”:通過讀——悟——演——評,上升爲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在音樂藝術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培養對美好事物的熱愛,進而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課前對小組討論這一環節的設計三易其稿,認真推敲了提供給學生討論的問題,如“請結合文句點評第一個場景描寫的.佳處”、“請從瑪麗亞所唱的歌出發,說說她的性格”等,始終緊扣文本,又給學生留下探究創造的空間。同時在學生討論過程中不斷巡視、參與,及時瞭解討論進程,“宏觀調控”討論方向。因此學生活動既熱烈又有序,學生能較快地解決問題,表述也很到位得體。

語文學習無疑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是一個內涵深厚,外延寬廣的概念,既包含以語感爲中心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際能力,更囊括學生的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好個性和人生態度等。因此,我在課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較深層次的思索,引導學生通音樂去感悟人物的情緒,強調音樂對人靈魂的塑造作用。

音樂課後反思6

課後反思:

在現實生活中,幼兒對於小鬧鐘已再熟悉不過,我以一首《我會變》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接着就變出了一件小禮物,原本我想直接把它變出來,後來一想,要想吸引幼兒,最重要的就是投入於行動中,因此,我就讓幼兒上來用手觸摸下,由於人都有好奇心,這時的他們,安靜的一點聲音都沒有,我叫了2位幼兒上來,最後,我揭開紗布,原來是一隻小鬧鐘,頓時,深深吸引了他們。在這堂課中,幼兒很喜歡這首歌,我估計跟我創編的'動作也有極大的關係,幼兒不僅喜歡唱,更喜歡用肢體動作來表現,最後,在他們熟悉歌詞的同時,我變出了一個青蛙鍾與小羊鐘的頭飾,此時,他們表演的慾望更加強烈了,對這首歌掌握的也不錯。

在此同時,我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值得好好改進:

1、在變出小鬧鐘的時候,我把小鬧鐘的聲音開起來了,讓幼兒聽聽原來它 還可以“唱歌”,提問:“小鬧鐘用來幹什麼?”就這個問題,提問的幼兒可以再多幾個,給幼兒更大的空間去回答。

2、爲了讓幼兒更方便的記住歌詞,我採取每句加不同的動作,但後來他們一下學會了,我也沒加動作,不過,我看到不少幼兒都對我做的動作感興趣,但我也沒特別提醒,其實,可以讓幼兒更加投入於歌曲與我創編的動作中,效果會更佳。

3、自己這堂課上下來,有一大缺陷,就是自我感覺教案的形式單一了點,可以在唱歌時,加入各種不同的形式,來學習這首歌曲。

4、爲考慮給更多幼兒表現的機會,我反思了下,最後頭飾應該再可以多做幾個,這樣,就能給幼兒一個更大的舞臺。

音樂課後反思7

一、活動取材:

幼兒園音樂遊戲活動具有生動活潑的內容、豐富多彩的形式,很容易吸引幼兒,教師帶領幼兒們在玩玩樂樂中能夠使他們愉悅身心。喜羊羊這個角色是孩子們非常喜歡而又熟悉的,用孩子喜歡的動物角色吸引孩子.在環節設置中提高能力。因此,幼兒園音樂遊戲活動在幼兒音樂教育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次活動《羊村生日會》是由體育遊戲《搶椅子》演變而來,前段音樂愉快、歡暢地去吃蛋糕,當搶椅子時,音樂則是非常非常緊急,兩段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於小班班孩子來說比較容易好掌握,活動設計是我以喜羊羊過生日聚會作爲主線貫穿整個課堂,小熊來吃蛋糕紐着走路,後來來不及就趕緊跑搶到椅子的才能吃到蛋糕森林,沒有搶到椅子就自己回家,讓孩子在情境中感受音樂遊戲的樂趣。

二、環節設計:

“羊村生日會”這個遊戲就是在搶椅子的基礎上新生成的一個音樂遊戲,在日常活動中我們玩搶椅子游戲是用小鈴,小鈴敲得快幼兒跑得快,小鈴敲得慢跑得慢,這次我選取了一段小熊紐的音樂,寶寶們一邊聽音樂模仿小動物走路,一邊繞圈,音樂節奏快時快快走,慢時慢慢走,當音樂停時迅速地找到一把小椅子坐下。在這個音樂遊戲的過程當中,不僅讓寶寶們掌握了節奏和韻律,也感受到了集體遊戲的樂趣,在搶椅子的'遊戲過程中也發展其反應能力和快速動作能力。

三、流程反思:

活動進行後,對自己的活動也有一些思考:

(一)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反思:我以喜羊羊過生日,喜羊羊買了一隻大蛋糕,小動物都想來吃這塊大蛋糕,播放音樂聽聽有誰來吃蛋糕了?引導幼兒說出是小熊,我準備的小熊頭飾過早地出示,以至於牽引着孩子說出教師所要的答案,課堂上可以讓孩子們自由回答,不要太過牽引。這樣會死板地跟着教師的教案走,課堂就不活了。

(二)第二環節:傾聽理解音樂做動作。

活動中我分了兩段音樂讓幼兒傾聽理解,在讓幼兒模仿小熊紐着去吃蛋糕的時候,孩子們都走到蛋糕那裏堆成一堆吃蛋糕,小班的幼兒對於蛋糕的興趣太有誘惑力,這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以至於第二次讓他們學着紐着,又紐到蛋糕那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三)遊戲:小熊搶椅子。

1.在設計搶椅子時,我想:平時,我們總是告訴孩子要友好謙讓、相互合作。但是平時我們玩搶椅子游戲中的勝利者只有唯一的一位。於是我在讓孩子們玩遊戲時沒搶到椅子的只有一位幼兒,而不是競爭到最後,小班音樂遊戲的時間也不是很長,如果競爭到最後的話時間太長了。

2.在第一次遊戲時我也參與到了幼兒的遊戲中,讓他們學會遊戲,第二次和第三次遊戲沒有參與只是用鼓勵的語言讓遊戲大膽表現小熊紐的動作。

3.但在活動中我也發現自己連接的音樂不是很好,快慢兩段音樂中間有空隙,導致幼兒聽好第一段音樂就坐下去搶椅子了。

4.音樂中最後的那個搶到椅子坐下去的點沒有扣住。音樂遊戲中我們較常見的就是按照音樂的節奏做動作,本次活動中小熊出現的那段音樂則是非常有節奏性的,需要孩子按照節奏走路,這點孩子們都會了。但是音樂中最後的那個搶到椅子坐下去的點沒有扣住,後來遊戲時個別幼兒還不會聽坐椅子上的音樂,所以活動的難點沒法突破。所以教師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要及時提出要求,才能圓滿的完成活動。

通過本次活動,我深刻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周全,準備工作要充分,包括受場地的侷限的變數。要在活動中本着以幼兒爲本的思想,幼兒就一定會在活動獲得成功的喜悅。一節遊戲課看似簡單,但要上出質量上出效果,則離不開老師的精心備課和有效的組織。因此,任何活動課只要用心去組織,精心備課,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音樂課後反思8

根據本課教材內容,我以《音樂課程標準》指導理念,以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學習興趣爲出發點,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趣導課,讓學生通過反覆感受、模仿、體驗、實踐等多種音樂活動的形式,循序漸進的來學習,從而培養他們的音樂審美、感受及表現能力。根據這一單元主題“童話世界”,我選擇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童話故事做引線,配上精美的課件畫面,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誘導、感受、創想、體驗來全面的欣賞樂曲。

首先,我以舞會的形式來把學生引入課堂,讓他們各自穿上自己準備的禮服,來參加“童話王國”裏齊格費裏德王子的成年大典,當音樂一響,孩子們個個興高采烈的邀請自己的小夥伴跳起舞來;緊接着我馬上轉入齊格費裏德王子與公主的故事,孩子們個個聽得入了神,這正是我所預料的效果,爲後面欣賞理解樂曲做鋪墊。

其次,爲了讓孩子們思維想象的空間更自由、更廣闊,在敘述完故事之後,我就以考考小朋友爲由,播放樂曲《四小天鵝舞曲》,讓他們在不瞭解樂曲的情況下,初聽樂曲,邊聽邊想:這段樂曲表現的是故事中哪一部分的情境?不表現的是什麼樣情緒?果真,孩子們的想法多多,各有不同,有的會感覺到音樂比較低沉、恐怖,象是表現魔鬼來抓公主的情景;有的.覺得是公主和王子最後戰勝魔鬼,在一起結婚的高興情景;還有的會想到是天鵝在水上游動,表現高興的心情的等等……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然後在讓他們復聽一遍時,跟着樂曲把自己所想的用動作表現出來,使他們的想象能力得以提升到表現能力上來。

隨後,在欣賞的過程中,我讓孩子們反覆聆聽、感受、體驗的同時,還適當的滲透有關芭蕾舞的基本知識和舞劇《天鵝湖》的簡單瞭解,而這些都由他們儘量去說,通過個別回答、同坐討論的形式,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力和表現慾望。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孩子們觀賞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四小天鵝”的片段,讓他們通過觀賞,又更進一步的全面感受芭蕾舞的魅力,從而激起他們對樂曲的喜愛、對芭蕾舞的興趣,大家都充滿了好奇、佩服的眼光在仔細觀賞,有些都忍不住要在坐位上學了起來。抓住他們的這種激情,我又以提問的方法,來檢查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結果,孩子們都能說出“四小天鵝”是怎樣舞蹈的!最後,我就讓他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來學習模仿“四小天鵝”的舞蹈,讓他們通過對樂曲瞭解感受,到對芭蕾舞劇《天鵝湖》的認識,再到自己進行“四小天鵝”的表演,使其對音樂得到全面的感受、體驗。雖然孩子們跳得並不象,但他們都很高興的去想去表演,我要的就是他們這種瞭解、體驗音樂過程,同時獲得愉悅的心情就可以了,結果並不重要。

音樂課後反思9

今天一年級的第一堂音樂課,我們學的是《你的名字叫什麼》,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我就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在坐得最好的小朋友面前,豎起大拇指,這一豎,引得其他小朋友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在課的一開始,我對孩子們說:“以後,你們的音樂課,就由我來做你們的音樂老師了,你們想認識我嗎?”“想!”,“既然我們上的是音樂課,那麼,老師想通過音樂的方式來介紹我自己,你們可要聽好了,我叫李老師,我叫李老 師!(同時,在黑板上板書節奏:** *下面,我想認識一下我們的小朋友,那麼你能不能學着李老師,用音樂的方式來介紹一下你自己呢?”一下子,十幾雙小手高高舉了起來,我叫起一個學生,輕輕對她唱着:“你的名字叫什麼?”她高興地拍手說:“我叫** *,我叫** *!”。

於是,我又唱着《你的名字叫什麼》的最後一句對她說:“你的名字真好聽!”同時,獎了她一個笑臉,這下,孩子們可激動了,個個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經過一番“開火車”後,孩子們基本上把這首歌曲在無形中學會了,接着,我對學生說:“因爲我們上的是音樂課,以後我們就要用音樂的方式來進行上、下課問好,你們想學嗎?”“想!”一聲高過一聲!忽然有個聲音說:“哇,音樂老師好厲害啊!”當我們經過比賽、遊戲等過程學完上、下課問好及“靜坐”音樂後,我們的下課鈴聲在不知不覺中響起來了,課後,有幾個孩子跑來對我說:“李老師,你真厲害!”呵呵……這些孩子,一句“甜言蜜語”,竟讓我一下子有點“飄飄然”了!

今天的音樂教學真得讓我很快樂!

音樂課後反思10

新課程標準非常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也非常強調學科滲透。同時隨着時代和經濟的發展,現代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努力探索如何將現代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這種背景下,我在“網絡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課題研究”中承擔了這節語文網絡教學的實踐任務。在設計學習思路時,我就和同組其他老師討論,極力避免了以往網絡課教學課中只是讓學生藉助網絡學會收集信息的狀況。於是上述這些也成爲我備課的出發點,即努力做到:上一節藉助於網絡的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首先,在和計算機老師商量備課時,我們就達成一致的意見,不能將大量的精力放在製做網頁課件上,而是要放在認真備課上。所以我們選擇了借用博客服務平臺,生成了簡單易操作的交流平臺,用欒富海老師的話說;這是用零技術的平臺做了最有實效的事。事實證明這樣的平臺樸素美觀而又方便師生共同交流。

其次,藉助於網絡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強大的交互性功能。它首先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進行師生交流。例如:我們平時上課前也要求學生預習,寫成預習筆記。但這隻限於單個的學生與老師交流,學生往往應付了事,沒有積極性。而利用網絡卻可以讓每一個學生之間,每一個學生和老師之間相互交流。在佈置回家預習時,大部分學生當晚在家能很認真地完成預習,並將其成果發佈在相應的交流平臺上。到上課前爲止,同學們一共在預習成果區域欄內發佈成果118條,學生們詳細蒐集了本課的.疑難字詞,貝多芬的生平事蹟、代表作品、圖片等等。課前質疑公佈區一共有65條,學生們從語言、課文內容、寫作特色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隨時分享別人的成果,也可以思考解答別人伯疑問。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在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能對其他同學的疑問進行分析、篩選、整合。這要是在平常的課堂上難度是很大的,也是很難操作的,因爲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讓學生知道其他同學的疑問,而在網絡課堂上這就變得輕而易舉了,因爲學生可以在質疑區很方便地瀏覽到所有同學的疑問。所以師生都可以將精力放在對問題的分析與思考上了,這既節約了大量時間,又使課堂含量大大增加。

這樣的優點也體現在課堂現場閱讀交流環節中。當同學們整合討論出本課的研究問題後,老師當場將問題發佈在文本閱讀交流區,在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之後,將自己的觀點簡潔地回覆在問題之後,老師可根據情況請同學進一步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沒有發言的同學的觀點也能被其他人所瞭解。當然,如果對其他同學的觀點有分歧的,也可以當場交流討論。這就使同學的思維始終保持在興奮狀態,有利於對文本作深入地理解與思考。

當然,在聆聽作品區更是體現這種優越性了,在以往的課堂上如要欣賞作品,那隻能聽老師的,老師放什麼我們聽什麼,而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熟悉程度、感覺來自由選擇聆聽,有利於他們在聽時的感受和理解。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效果要遠遠好於由教師掌握的單一的聆聽過程。

音樂課後反思11

《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魯國大司樂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皎如也,繹如也,以成。”這是孔子對音樂的理論說明,他要求音樂和諧、純粹、清晰。孔子不只僅認識到了音樂是對實際的摹仿,同時也注意到了並不是對實際的自然摹仿,而是要求對實際進行藝術概括。因爲只有這樣,纔可以做到“純粹和諧”。

《我當老師》就是這樣一首天真的歌曲,表達了一個小主人公對“當老師”的有趣實踐。

千年前的孔聖人已經意識到:音樂在教育中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全面發展,不只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需“文之以禮樂”,所以他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爲人生而音樂” 是音樂課堂的遠程目標,從近處點滴做起,爲遠方的理想服務,是音樂課堂“投入不問回報”的事實和有效地價值。

一、讀小詩的改進

“小鬼當家”第五單元的開頭語,很適合小朋友的心理“胃口”:我能做點啥?你快猜一猜,掃地洗衣釘釦子,小鬼當家人人誇。

在其他班級,讓學生按節奏朗讀這四句,覺得結束感不強,有戛然而止的不適感,所以重複了最後三個字——“人人誇”。在做課件的時候加了進去。

二、“樂以發和”

“和諧”成爲當代的最強音,課堂也求和諧。但課前十分鐘,課件還是出了點小問題。電腦開機後,自動跳出一個對話框,說裝置了一個什麼程序我匆忙中沒有記住,然後再打開昨天調試時非常正常的課件,糟糕!其中的視頻竟然無法播放,於是只好重新插入視頻,眼看上樓去帶學生來音樂教室來不和了,早早來準備聽課的徐雪紅老師主動說“我去幫你帶下來吧!”真的心裏是感激不盡,在此感謝善解人意、“救”我於“水火”之中、笑靨如花又倩聲如銀鈴般悅耳的徐老師——謝謝!

原本想讓學生下樓來音樂教師的時候,順便帶些凳子下來,給聽課的老師坐,可是因爲課件故障的關係,搞到鈴聲響的那秒鐘才“排除險情”,所以造成了課堂凳子“緊缺”的狀況,在此道歉——sorry!

三、“人而不仁,如樂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提出人的品質與音樂的內在聯繫。他說假如一個人沒有仁德,那又怎能很好地掌握音樂呢?”

在聽課老師的衆目睽睽之下,我和二2班的小朋友度過了一節“難得和平”的音樂課,那個我研究課題中的“問題小孩”小潘同學,迫於“聽課”這種氛圍的壓力,所以“水火相融”的“現象”讓我很欣慰:終究是個聰明的小孩啊!可造之材!歌唱中,小潘同學的聲音逐步融入了大家的聲音之中,我和全班同學不必如平時般爲潘同學的`隨性而行的搗亂行爲而承當無可奈何中的“殃和池魚”的後果。是聽課老師帶來的“人氣”讓“問題小孩”今天表示“例外”讓課堂順利進行。小潘表示了自身的“仁”,對我來說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啊。

四、寬容勝於苛求

“歌者直己而陳德”。這節課,雖然沒有佔據“天時”優勢,氣溫轉冷,讓教室中咳嗽一片確實讓我有些小小的沮喪,但“人和”讓我的感動一直在加分。

學校的地理位置處在風、溼的當口,冷風夾雜着回湖水的潮溼,教室裏一咳就是一大片。當我課堂上初次聽到那壓抑的一片咳嗽聲,就在後悔時間選的有點不妙。於是爲了不讓咳嗽來破壞歌聲的音響效果,出了個下策:“當你咳嗽了,你乾脆停下來,不要唱了。”但是在“公開課”的氛圍下,我發現幾乎沒有小小朋友停下來真正不唱了,休息了,都在盡力配合我的要求。咳嗽的小孩,只停了以秒來計算的實間,然後又跟上大部隊的腳步。所以想想自身有一點點殘暴。

五、音樂課堂以外的故事

這節音樂課上的表示,以至於我在2班的下一節美術課上,有“說話不算話”的“心太軟”行爲。

上節美術課結束時候已經確定要“懲辦”,因爲兩節課完成一張畫,但是畫畫時候總有小孩在講話,影響畫畫速度,下課鈴聲響了,很多小朋友沒有完成作品,所以吃批評了。

但是上完公開課的第二天,我走進教室,想到咳嗽了還“捧我的場”,批評他們真有點不近人情,於是心軟:想到你們上節課,那麼認真的配合老師,咳嗽了,還在唱歌,所以這節課,不忍心再罵你們,懲辦你們了。但是你們以後的美術課,畫畫時候應該少講些廢話,認真些畫畫,對自身畫畫的要求高中一年級些,不要怕難,一味追求簡單省力。你們唱歌時候那麼活潑聰明,相信你們動腦筋了,畫畫也會很出色的。

於是,再給五分鐘,完成上次的畫,再畫今天的作業,教室裏,出奇的恬靜,沒有小傢伙再交頭接耳。畫畫的質量明顯提高了。

五、春天的氛圍

音樂的表示,是需要內心的熱情。讓學生對音樂充溢興趣和熱情,並樂意把上音樂課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音樂”上,二不是浪費在發呆等頹廢的事情上。並在動腦中找到樂趣,在應約中體會到想象的愉悅,讓課堂出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

音樂課後反思12

我在教學《梁山伯與祝英臺》這節課時,對學生 的特徵進行了詳細的分析:1、學生爲國中 三年級學生,已具備較強的欣賞能力和認知能力。2、由於流行音樂的衝擊,學生對民族音樂較爲排斥,認爲聽不動。3、學生大都接觸過《梁祝》的音樂,而且對其中《化蝶》一段較爲熟悉。因此能做到有的.放矢,對整節課有一個較爲完整的設計。

除了對學生分析外,我重要對教學目標進行了分析,通過知識與技能的分析,教學過程與方法的分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分析,把重點放在欣賞過程中,其中音樂的表現手段與故事內容相融合,理性分析與情感抒發相結合,運用分段欣賞與講解相結合,瞭解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各段的音樂表現力與元素。能使學生理解作品中不同樂器的特有音色所代表的不同人物,對各種樂器有所認知,並能使學生從音樂中獲得音樂情感的體驗。能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運共呼吸,用動人的音樂調動了學生的情感。

通過設計提問使學生了解奏鳴曲式的結構特點。

由於,欣賞內容較多,學生活動較少,大部分時間都爲旋律欣賞和教師 講解。應多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黃果樹聽瀑教學反思環形面積教學反思環保作文教學反思

音樂課後反思13

  《豐收的喜悅》這節音樂課是以教材爲載體,融表演唱、欣賞感受、伴奏表演活動等爲一體的綜合型音樂課。教學分三個步驟走:一是歌表演《採金秋》,意在複習歌曲,通過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現桔園豐收的情景,掀起課堂的第一個高潮。這個環節是平時課中已經完成過的,在這兒只是一個展示過程,由於是現場摘桔子,真實模擬豐收情景,所以學生表演很投入,課堂的氣氛成功地被營造起來了。

第二個環節,也是課的主體部分——欣賞民樂合奏曲《喜洋洋》。欣賞前,我考慮到學生年齡層次小,欣賞能力的培養的少,在教學的設計中儘量降低要求,學習目標的門檻放低。但又要體現出主題內容的充分性,於是還是設置了重難點,設置了一些欣賞能力的訓練。比如從感性上思考:聽完這首曲子,你的心情是什麼樣子的?或者說你對這首樂曲的印象?此處我預設了學生可能會答不準確,於是啓發學生看老師在欣賞時的情緒表現,當時有一個同學說出來了:老師聽得很陶醉!我連忙抓住“陶醉”問:爲什麼曲子讓老師那麼陶醉?你們陶醉了嗎?從而有機地突破欣賞的第一個重點目標,那就是感受樂曲的情緒:歡快。

第二環節的第二個重點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充分想象樂曲所表現的情景或畫面。問題提出後學生馬上想到了豐收的情景,還有的想到了過年的情景。學生在課堂表述時很簡單,沒有充分想象喜慶的場景,過程,教師也沒有深入啓發。因爲只要充分想象了就能積極調動他們的情緒,使他們的內心將畫面和樂曲融合起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緒。

第二個環節的第三個重點是認識作者劉明源,瞭解我國一些民族樂器,並辨聽樂曲演奏的樂器,分段聆聽感受。爲了加深樂曲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讓三年級

第三個環節是爲樂曲伴奏伴舞。課堂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這個難點課前稍微突破了一下,就是簡單熟悉一下各個打擊樂器的伴奏方法。但真正能否合着樂曲的節奏,聽着樂曲伴奏不能預計。學生往往拿起這些樂器就興奮激動,課堂會出現混亂騷動的情緒。爲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我課前進行預設,首先是課前就把這些樂器提前放在他們的桌子裏面,不引起他們的注意。然後在聆聽前將課堂的氣氛小小的騷動一下,即讓他們拿出桌裏的這些樂器盡情地玩一玩、敲一敲,滿足他們的心情,也是一個初步認識,練習怎樣打擊的一個過程,然後再讓他們收進去放好暫時吊一吊他們的胃口,激發他們下一個環節更好的表現。

當真正要來伴奏的時候他們不再是騷動,而是信心十足,躍躍欲試了。因此在課堂中小組分工,很有秩序跟着老師的指揮進行練習,最後合着樂曲成功地進行了伴奏。由於時間的有限,沒有進行分段的伴奏練習,因此直接合奏時樂段轉換時,中間的同學們一會拍桌子一會兒舞綵帶,着實有點手忙腳亂。但,這就是課堂,有缺陷的課堂纔是最真實的課堂,不完美中的完美感覺——學生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就是完美的了。

最後一個環節,一個拓展欣賞。即欣賞《喜洋洋》的視頻演奏,感受演奏者的投入表演,對這首曲子建立一個完整印象,從而激發他們對我國民族樂曲的熱愛。

總之,課堂設計及教學呈現了三個特點。一是欣賞與表演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寓動於靜,有動有靜,動靜相宜,使單調乏味的欣賞生動活潑,課堂氣氛高潮疊起。二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感受樂曲的情緒,想象樂曲所表現的情景是感性;認識作者,認識中國民族樂器並辨聽樂器,激發他們熱愛我國優秀的民族樂曲是理性。三是三個環節脈絡清楚,目標適當,環環相扣,完整合一。環節與環節之間自然過渡,教師的語言設計具有激發性,連接性。

不足是課前做過一些準備,有些表演的痕跡,看起來很完整,很完美,學生感官充分調動和參與了,但是自主創造性的表演卻沒有,教師也不敢放開,一是怕耽誤時間,二是怕出不來效果。另外略感不夠的是課的設計仍還嫌單薄了些,雖然時間緊了又緊,最後還是拖了三分鐘左右。如果課的開始不表演《採金秋》直接進入給樂器玩一玩的環節,有感覺太隨便平淡了些。課後我還反思了一下對於欣賞類別的課該如何分年級去設計,提出不同的要求,使課的內容既不單調枯燥又富有層次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除了聽,賞,析,奏,唱,更多的是還要將學生的心和情感帶進音樂之中,讓他們用語言,用聲音,肢體去表達出來。

音樂課後反思14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通過生活實踐發明了極其豐富的、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和精神,是我國古老文化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樂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由於民族音樂文化長期根值於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爲人民所喜愛,所以,重視民族民間音樂,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樂多篇習慣的連續性,運用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實施美育,就可以極大提高這種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學生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強化愛國主義情懷。

《音樂課程規範》指出:“音樂課程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保守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作爲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這段表述,可以理解音樂新課程中對民族音樂的弘揚將具體地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保守音樂作爲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民間音樂,使學生了解認識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和責任;第二,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而民歌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並在人們一代一代的口頭相傳中不時得到完善與發展的一門藝術,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典型代表。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也曾說:“民歌是民族的.產物,它的發明永遠都不會達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階段中,它總同時寄託在很多形式裏。”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的民歌,因爲它們短小精悍,易於傳唱、記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特色。所以,我選擇了《茉莉花》這首中國民歌的傑出代表,嘗試在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元素,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

《茉莉花》是一首流行於全國的人們喜聽愛唱的民間小調是我國民歌中最豔麗的一朵奇葩。她以其委婉流暢、細膩優美而深入人心,不只成爲江南民歌的代表,而且早已走出國門,深受外國人喜愛,因而成爲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之一。從學情上看,學生對《茉莉花》已相當熟悉,爲了使《茉莉花》散發新的活力和魅力,本課我不單單停留在這一首歌的教學上,而是以“茉莉花”爲主題,增加了河北民歌《茉莉花》,東北民歌《茉莉花》以和歌劇《圖蘭朵》中的《茉莉花》等內容。通過多篇這些藝術作品,加深學生對《茉莉花》和民歌特點的認識,從中感受美、發現美、發明美。

2004年雅典奧運會落幕式上一個手提紅燈籠的小女孩在全世界億萬觀衆面前,唱響了〈茉莉花〉,那清新優美的曲調,是全世界華人的驕傲,也肯定會引起學生的共鳴。重現這激動人心的一剎那,引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的情境導入肯定會吸引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在這舉世矚目的時刻,編導爲什麼會選擇這樣一首民歌,問題的設置引起了學生的考慮,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的心理。接下來歌曲的學唱、感受也變得順理成章了。這樣的旋律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比較容易的,所以我不想在歌曲學唱上多花時間,而是挖掘歌曲的豐富內涵,通過歌曲處置,更好地表示歌曲,感受歌曲。歌曲的旋律有什麼特點,用了什麼音,什麼調式,節奏是緊密的還是寬鬆的,引導學生一邊聽辨一邊考慮,找出民歌的相通點,一般都是五聲調式。歌曲演唱時,學生的音色很美,只是最後一個音顯得有點低,不利於聲音的發揮,所以我做了小小的改動,把它提高八度,速度放慢,這樣的處置更易於表達愛花、惜花,不忍將它摘下的情感。在反覆吟唱中歸納江蘇民歌的特點——優美柔和、細膩委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歌根值於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體現了不同的地域色彩。江蘇人細膩委婉地表達對茉莉花的喜愛,東北人卻是豪爽熱情的,他們毫不遮掩對茉莉花的喜愛,體現在他們的歌曲裏,顯得風趣幽默。河北人的剛直爽朗,也帶給茉莉花不同的感覺。引導學生聽辨這三首極具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引起強烈的聽覺反差,引導學生更好地瞭解我國的民歌和那裏的人民是離不開的。通過聽辨、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進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經過比較學生髮現三首《茉莉花》,節奏有的寬鬆,有的緊密,情緒有的清新優美、有的豪爽熱情、有的剛直爽朗,特別是東北版的,襯詞和拖腔的加入,更增添了幾分風趣和幽默。而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是五聲ZHI調式,同樣表達了對茉莉花的喜愛。這樣的設計,引導學生將聽賞不只僅停留在外表,而去挖掘它們的內涵和聯繫。

民族的纔是世界的,一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響了全世界。歌劇《圖蘭朵》或許離學生的生活很遠,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離我們又那麼近。選取其中的幾秒鐘,引導學生聽辨用了那個版本的《茉莉花》,讓他們有目的的聽賞,增強民族自豪感。最後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茉莉花》,帶給學生視聽享受的同時,也呼喚他們情感的共鳴。最後的宣泄——完整演唱《茉莉花》時,學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音樂課後反思15

《長大要當宇航員》是一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的歌曲,唱出了小朋友們“長大要當宇航員”的理想。全曲僅四個樂句,富於鄉土氣息。歌詞中的襯詞,增加了歌曲的情趣,突出了輕快、活潑的特點。根據這首歌曲的特點,我的優秀教案思路是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動身,以他們的體驗爲教學起點,引導學生自身去發現音樂、參與音樂、認識音樂、喜愛音樂、理解和表示音樂,體會音樂豐富的內涵。通過具有引導性、挖掘性的提問,啓發學生積極考慮,充沛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進行自由探索,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示能力。具體表示如下:

 一、律動導入,讓音樂被快樂感知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勝利的一半”。一個精彩的導入能強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課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律動教學是世界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所創導的啓迪學生靈感,培養學生髮明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本節課我就是以一首學生比較熟悉的歌曲《種太陽》帶領學生一起律動,給學生們發明一種參與音樂律動的環境,讓學生置身於某種音樂情趣下,通過運用自身的肢體語言,使學生在氣氛的渲染下和教師發生共鳴,體驗情感,然後進入新歌曲的教學。

 二,適時哼唱,讓旋律深入人心

哼唱旋律是學生最容易掌握的'一種音樂教學手段,而且無需藉助其他輔助用具,學生能夠張嘴就來。因此在學唱環節我先讓學生用“IU”哼唱歌曲旋律,每一遍的哼唱都有相應的要求,讓學生在哼唱中讓學生自身去發現歌曲中出現的音樂符號,如和點節奏、四分休止符、切分節奏等,且每一遍的哼唱方式也是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原則,如第一遍由老師帶領哼唱,第二遍老師不帶唱,學生自身聽旋律哼唱,第三遍直接跟琴哼唱,同時在學生每一次的哼唱後都作出相應的評價與指導,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歌曲旋律。這樣,通過哼唱旋律這個保守而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印象,在引導學生有效地走進音樂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演唱能力以和對音樂的記憶能力。爲後面的歌詞加入作了有效的鋪墊。同時,我認爲這種教學方法在歌曲教學中是非常有效的,連那些在歌唱方面比較落後的學生都樂此不疲,唱的有模有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三、投入範唱,讓音樂清晰出現

教師的範唱有着磁帶、光盤無法比擬的一個優點——對比。聲音的對比、表情、動作、情緒的對比等等。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好奇、模仿力強,假如光聽聲音,也許只能模仿其聲而難以神其形。只有在教師不同的演唱中學生才幹獲得審美的體驗,逐步意識到怎樣纔是好的歌唱表示。因此,我在教學歌曲環節除了讓學生聽錄音範唱外還加入了自身的表情演唱法,讓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多篇與對比,這樣做不只能抓住學生學習注意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可以輕鬆地解決一些難點節奏的學習。例如教學“2 2 5︱2 5 5︱2 6︱1 0︱”這一樂句時,學生很容易把“|2 2|”這一八分音符唱成兩個四分音符|2 2|,因此我在範唱時特別讓學生注意,看老師是怎樣表示的。有了老師動情的範文,準確的音準掌握,學生也自然會更加用心的去演唱,極力地去模仿老師的歌聲,更投入地去探索,去表示,把歌曲所要表達的感情用歌聲把它表示出來。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是通過情感體驗來達到審美的目的,這是音樂教育的核心。一堂好的音樂課,教師完全進入角色是重要前提。因此,在課堂中我積極主動地像小朋友一樣天真爛漫地唱啊、跳啊,用自身的熱情去感染學生,開啓學生的心智,調動學生的情感,發揮小朋友們好奇、好動、好勝、好玩的天性,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多篇、發現歌曲的美之所在,促使課堂氣氛逐漸高漲,始終充溢歡聲笑語。

標籤:音樂課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