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音樂

音樂專業就業調查報告

音樂1.62W

隨着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音樂專業就業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專業就業調查報告

音樂專業就業調查報告1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像的空間。沒有想像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沒有想像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音樂的聲音是富於創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點,爲我們帶來心靈的震撼,進而喚起無盡的遐想。但在我們實際的音樂課教學中,音樂則不再發揮着那樣神奇的魅力,這是因爲:把音樂作爲一門課程來進行系統地學習,它本身賦予人的自由想象空間就受到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定限制。因此,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以實踐性課堂結構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一、音樂教育的現狀

隨着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特別是素質教育的不斷向前推進,近年來,音樂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各級教育機構制定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有效地推動了整個學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基礎音樂課程體系所存在的諸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在音樂學科領域中同樣存在。其主要的、突出的現象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片面理解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

在一次某省的音樂賽課中,有一堂國小六年級的音樂鑑賞課因其教學設計合理、課堂氛圍活躍、德育目標明確等獲得了較好的評價。的確,從對一堂課的評價標準來講幾乎無可挑剔,而且“育人”思想貫穿始終??,但是有一個細節讓我生出無限感慨:在欣賞完家喻戶曉的《春節序曲》後,老師讓學生髮表感想,同學們都以“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嬉戲玩耍”等喜慶的語言博取了老師的點頭認可和微笑讚許。然而一個胖胖的小男孩舉手說:“老師,我認爲他們在打架”,老師的微笑僵住了,“他們就是在打架,上一次我家樓下的棒棒軍打鬧時就這樣,當時我還在家做作業呢!”小男孩的臉已經漲得通紅。最後老師仍然沒有領情,以這首曲子的真實背景否定了小男孩的創作性體驗。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語文、數學等工具學科,在最具創造性特點、最需要想象力的音樂學科領域中也凸現出來了,由於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們的音樂教學習慣以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爲主要方式,這種你教我學、我講你練的灌輸式教學牢牢地禁錮着學生的思維,學生只能惟師是從、惟書是從,只能被動地接受一個“標準答案”,而不是創造地表達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見解。顯然,這種死記硬背、陳舊落後的教學方式不符合現代教育的精神,更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二)忽視音樂的審美體驗。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各級教育教研機構對音樂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強學生的綜合技能訓練。於是老師便“講理論、訓練視譜”,甚至強化訓練所謂的“鋼琴彈奏方法、歌唱發聲技巧”等,在教學內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與專業藝術院校幾乎相近,使學生接觸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識點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樂;同時,教學方法上,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主動參與;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輕對音樂的表現,重教學的結果、輕教學的愉悅過程等。如:一位老師在講解3/4拍子的含義時,不停地強調“以四分音符爲一拍,每小節三拍,強弱規律是強、弱、弱”,而幾乎沒有引導學生感受3/4拍子的音響效果,顯然,學生懂得了知識的含義,卻無法有效地運用於演唱或演奏中,因爲他們根本就沒有音樂的實踐體驗,因此理論顯得死板而導致音樂失去感染力。這種理論化傾向的教學模式,對音樂課程自身的價值與教學目標的實現設立了一定的障礙。

二、音樂課程教學本身具有它的特殊性

音樂既不是單純的歌唱、彈奏等方面的技能課程,也不是單一的理論學科,而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以美育爲基本屬性的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有着顯著的區別,那就是:淡化傳統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只有優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因此,音樂教學應在啓迪、激勵、喚醒、感染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因爲音樂具有其自身的價值:

(一)審美價值

在生活中,音樂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輕鬆、愉快地享受着它帶給我們的所有感受,而一旦搬上講臺,音樂就成了學生必修的一項工具學科,甚至成了“輔德”的武器,其自身的藝術魅力卻被忽略了。應該說,音樂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樂教育的長處在於給學生觀念上以情感的支持和美的體驗,因此,音樂教學應堅持以審美教育爲前提、充分揭示音樂要素(節奏、節拍、旋律、音色、和聲、力度、速度等)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以整體的方式來體驗音樂,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產生情緒的反映和情感的體驗。

(二)創造性發展價值

首先,音樂的產生過程就是全部的創作過程,學生的表演或欣賞都必然伴隨着創造性的表現和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其次,音樂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任何一首作品,有多少聽衆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感受,有多少表演者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一特徵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學科較大的優勢,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我們提出音樂不謀求統一答案,音樂課儘量不接觸真理;其三,音樂的特殊功能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熱情,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故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方面的作用不應該被忽略。

(三)社會交往價值

音樂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引起人們關注的音樂要素也很多,比如學生在學習電子琴的過程中,首先關注的並不是電子琴的演奏技巧,而是這種高科技的樂器的演奏效果帶給他們的震撼,從而引起了對電子琴的學習興趣,也爲學生提供了創造性表達個人情感的可能性,同時在這種表演過程中,也激發了學生當衆、自信的表現慾望,因此,在教學形式上常常以集體的方式進行,需要學生牢固樹立羣體意識,大量個人、小組音樂活動的產生,成就都靠集體力量獲得。這種相互配合的羣體活動,也是一種以音樂爲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於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有助於人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展現。

三、感受與鑑賞是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基礎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於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既然聽是一切音樂實踐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那麼聽覺感知便成了

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唱歌、演奏樂器、識譜等均離不開聽覺的主導作用,音準、節奏感、聲音表現等諸因素也都需要由聽覺來鑑定和調整。在音樂教學中,以欣賞作爲前提,目的是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感受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對音樂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與評價。可能有人會說:不講解又怎樣使學生理解音樂呢?“請相信學生的能力。”有一位心理學家說:“在沉默中聽偉大的音樂作品而不加以評論也有巨大的教育價值??因爲偉大的音樂作品總會給人以深刻印象的。”當然,這樣說並不等於就可以忽視講解和技能訓練的作用,因爲在教學中,討論和講解終歸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它們與對音樂的整體鑑賞有了相輔相承的作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擺正聆聽與討論講解的關係。比如學生通過欣賞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產生對嗩吶這種樂器的興趣,並對與之相關的如嗩吶的特徵、音色、樂曲的創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識都有了想了解的渴望,把這些作爲討論的問題,然後把答案與音樂的音響效果結合起來,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且對他們以後深入接觸理論知識、或者在彈奏作品時的處理都會有很大的啓迪作用,所以,只有緊密地圍繞着感受與鑑賞來進行和展開音樂教學活動,才能跟上音樂藝術的規律,使音樂教學收到良好的成效。

總之,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合理的課堂結構,充分利用音樂自身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的情感體驗親身參與音樂活動開發學生的音樂潛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進而對知識的渴望,來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就有可能學得積極主動,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專業就業調查報告2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像的空間。沒有想像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沒有想像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音樂的聲音是富於創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點,爲我們帶來心靈的震撼,進而喚起無盡的遐想。但在我們實際的音樂課教學中,音樂則不再發揮着那樣神奇的魅力,這是因爲:把音樂作爲一門課程來進行系統地學習,它本身賦予人的自由想象空間就受到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定限制。因此,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以實踐性課堂結構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一、音樂教育的現狀

隨着教育的與發展,特別是素質教育的不斷向前推進,近年來,音樂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各級教育機構制定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有效地推動了整個學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基礎音樂課程體系所存在的諸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在音樂學科領域中同樣存在。其主要的、突出的現象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片面理解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

在一次某省的音樂賽課中,有一堂國小六年級的音樂鑑賞課因其教學設計合理、課堂氛圍活躍、德育目標明確等獲得了較好的評價。的確,從對一堂課的評價標準來講幾乎無可挑剔,而且“育人”思想貫穿始終?,但是有一個細節讓我生出無限感慨:在欣賞完家喻戶曉的《春節序曲》後,老師讓學生髮表感想,同學們都以“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嬉戲玩耍”等喜慶的語言博取了老師的點頭認可和微笑讚許。然而一個胖胖的小男孩舉手說:“老師,我認爲他們在打架”,老師的微笑僵住了,“他們就是在打架,上一次我家樓下的棒棒打鬧時就這樣,當時我還在家做作業呢!”小男孩的臉已經漲得通紅。最後老師仍然沒有領情,以這首曲子的真實背景否定了小男孩的創作性體驗。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語文、數學等工具學科,在最具創造性特點、最需要想象力的音樂學科領域中也凸現出來了,由於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們的音樂教學習慣以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爲主要方式,這種你教我學、我講你練的灌輸式教學牢牢地禁錮着學生的思維,學生只能惟師是從、惟書是從,只能被動地接受一個“標準答案”,而不是創造地表達自己的立思考和見解。顯然,這種死記硬背、陳舊落後的教學方式不符合現代教育的精神,更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二)忽視音樂的審美體驗。

在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各級教育教研機構對音樂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強學生的綜合技能訓練。於是老師便“講理論、訓練視譜”,甚至強化訓練所謂的“鋼琴彈奏方法、歌唱發聲技巧”等,在教學內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與專業藝術院校幾乎相近,使學生接觸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識點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樂;同時,教學方法上,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主動參與;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輕對音樂的表現,重教學的結果、輕教學的愉悅過程等。如:一位老師在講解3/4拍子的含義時,不停地強調“以四分音符爲一拍,每小節三拍,強弱規律是強、弱、弱”,而幾乎沒有引導學生感受3/4拍子的音響效果,顯然,學生懂得了知識的含義,卻無法有效地運用於演唱或演奏中,因爲他們根本就沒有音樂的'實踐體驗,因此理論顯得死板而導致音樂失去感染力。這種理論化傾向的教學模式,對音樂課程自身的價值與教學目標的實現設立了一定的障礙。

二、音樂課程教學本身具有它的特殊性

音樂既不是單純的歌唱、彈奏等方面的技能課程,也不是單一的理論學科,而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以美育爲基本屬性的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有着顯著的區別,那就是:淡化傳統中那種赤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只有優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因此,音樂教學應在啓迪、激勵、喚醒、感染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因爲音樂具有其自身的價值:

(一)審美價值

在生活中,音樂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輕鬆、愉快地享受着它帶給我們的所有感受,而一旦搬上講臺,音樂就成了學生必修的一項工具學科,甚至成了“輔德”的武器,其自身的藝術魅力卻被忽略了。應該說,音樂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樂教育的長處在於給學生觀念上以情感的支持和美的體驗,因此,音樂教學應堅持以審美教育爲前提、充分揭示音樂要素(節奏、節拍、旋律、音色、和聲、力度、速度等)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以整體的方式來體驗音樂,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產生情緒的映和情感的體驗。

(二)創造性發展價值

首先,音樂的產生過程就是全部的創作過程,學生的表演或欣賞都必然伴隨着創造性的表現和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其次,音樂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任何一首作品,有多少聽衆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感受,有多少表演者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一特徵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學科較的優勢,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我們提出音樂不謀求統一答案,音樂課儘量不接觸真理;其三,音樂的特殊功能可以極地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熱情,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故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方面的作用不應該被忽略。

(三)社會交往價值

音樂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引起人祕注的音樂要素也很多,比如學生在學習電子琴的過程中,首先關注的並不是電子琴的演奏技巧,而是這種高科技的樂器的演奏效果帶給他們的震撼,從而引起了對電子琴的學習興趣,也爲學生提供了創造性表達個人情感的可能性,同時在這種表演過程中,也激發了學生當衆、自信的表現慾望,因此,在教學形式上常常以集體的方式進行,需要學生牢固樹立羣體意識,量個人、小組音樂活動的產生,成就都靠集體力量獲得。這種相互配合的羣體活動,也是一種以音樂爲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於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有助於人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展現。

三、感受與鑑賞是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基礎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於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既然聽是一切音樂實踐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那麼聽覺感知便成了。

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唱歌、演奏樂器、識譜等均離不開聽覺的主導作用,音準、節奏感、聲音表現等諸因素也都需要由聽覺來鑑定和調整。在音樂教學中,以欣賞作爲前提,目的是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感受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對音樂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與評價。可能有人會說:不講解又怎樣使學生理解音樂呢?“請相信學生的能力。”有一位心理學家說:“在沉默中聽偉的音樂作品而不加以評論也有巨的教育價值?因爲偉的音樂作品總會給人以深刻印象的。”當然,這樣說並不等於就可以忽視講解和技能訓練的作用,因爲在教學中,討論和講解終歸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它們與對音樂的整體鑑賞有了相輔相承的作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擺正聆聽與討論講解的關係。

比如學生通過欣賞嗩吶奏曲《百鳥朝鳳》,產生對嗩吶這種樂器的興趣,並對與之相關的如嗩吶的特徵、音色、樂曲的創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識都有了想了解的渴望,把這些作爲討論的問題,然後把答案與音樂的音響效果結合起來,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且對他們以後深入接觸理論知識、或者在彈奏作品時的處理都會有很的啓迪作用,所以,只有緊密地圍繞着感受與鑑賞來進行和展開音樂教學活動,才能跟上音樂藝術的規律,使音樂教學收到良好的成效。

總之,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合理的課堂結構,充分利用音樂自身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的情感體驗親身參與音樂活動開發學生的音樂潛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進而對知識的渴望,來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就有可能學得積極主動,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