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就業情況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1

(一)調查目的

爲了更加深入、有針對性地瞭解電力市場營銷專業在電力系統內的就業情況,專門進行了此次的調查。

(二)調查內容

我希望通過此次的調查,可以從電力市場營銷主要用人單位的角度瞭解用人單位對於本專業的多方面的要求和需要,然後針對用人單位的要求提高自身素養,成爲一個更符合社會需求的大學生。

(三)調查方法

我在張家港楊舍供電所實習了一個月以進行此次的社會調查,主要針對用人單位對本專業人才的要求和單位基本的日常事務,採用詢問相關工作人員、查閱相關資料等方法。從相關工作人員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處理日常事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相關資料的查閱又可以讓我更加清楚單位的日常運營。

隨着國外電力市場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我國也慢慢學習國外電力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逐漸開展電力市場的開放和改革。在這樣的大環境和趨勢下,有關電力方面尤其是電力市場營銷方面的專業人才就變得更爲必要,由於電力產品本身的特殊性,即電能的生產、供應和使用幾乎是瞬間同時完成的;電能不易儲存,沒有中間環節;電能使用總量總是隨時在變化的;發電廠、電力用戶通過電力線路和變電站互相連接成電網進行生產和使用,電網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電能的質量管理是非常嚴格的。交流電網的電壓和頻率的質量,不僅直接影響電力用戶和終端產品的質量,而且直接關係電網本身的安全和電力用戶的用電可靠性。這就需要對電力生產進行嚴密的組織指揮,科學的統一調度和管理,才能保證電網協調一致、安全穩定地運行。這種管理嚴密、技術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有專業的專門人才執行科學的、權威的法律規範和行爲準則,以保證電網統一調度的實施。

爲了充分認識用人單位對於電力市場營銷專業人才是否需要和要求,我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進供電所營業班行了此次的社會調查。張家港楊舍供電所下設運行維護班、電費班、營業班等生產班組,其中需要電力市場營銷專業人員的班組主要有電費班和營業班等。由此可見,本專業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經濟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電力專業知識,從而提供專業的、優質的服務。

面對訪談資料和查閱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我們發現:

⑴電力營銷工作涉及的崗位衆多,不同崗位對人才知識、能力的要求有不同的側重。例如,計量表計效驗對各種電能表計的相關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較高,而客戶服務崗位則對電力營銷業務流程、電力客戶服務、客戶關係管理等方面較爲重視。

⑵雖然不同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是對一些普遍性、共性的知識和能力,有着基本相同的要求。如對電力運行的基本知識、電力法律和法規、企業管理與客戶服務理念等。

⑶現場工作人員一致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思想道德素質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市場營銷工作涉及面很廣,適應性很強。營銷人員通常應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快速學習能力等,而從事電力營銷工作,還應具備電力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和相應的操作能力。所以,我們認爲,電力市場營銷人才應是一種複合型人才,這種“複合型”主要表現在:

⑴從知識層面看,是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複合,是經營管理學科和電力工程學科的複合;

⑵從能力層面看,既要具有營銷、管理的分析操作能力,又要具有基本的從事供電技術工作的能力;

⑶從基本素質層面看,應能夠講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解決存在的社會性和技術性的實際問題,並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要求。所以說,從事電力市場營銷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應是瞭解一般的文科知識,掌握營銷管理和電力工程的基本理論,具有從事管理、營銷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供用電技術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面向生產第一線,能夠承擔和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的人才。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2

爲掌握文祕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爲就業形勢嚴峻下的文祕專業建設提供參考依據,本小組成員於 4月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活動。此次調研以文祕專業學生們、昆明市地區各級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爲調查對象,瞭解畢業生的實習就業情況以及各單位對文祕專業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我們主要採取走訪面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發放了《文祕專業就業前景調查問卷》30份,共計收回 26份,具體做法是:以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爲主,通過網絡傳送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同時,採取向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進行訪問的方法,獲取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對文祕專業學生們職位定位以及相應單位的用人需求進行了較爲全面的分析。

一、 被調查學生們基本背景的分析

被調查的26人中,從性別來看,90%均是女生,另外90%的學生們在高中學習的都是文科;在對“你對報考文祕專業的原因有哪些?”的選擇題回答中,只有10%左右的學生們選“就業前景廣,就業容易”,而與之相悖的是超半比例的學生們選“不知道”,這明顯體現學生們對文祕崗位認識的不到位,也說明學生們沒有自己清晰的擇業觀。

二、被調查學生們對文祕專業課程設計及教學的分析

在對“所學課程中哪一類課程讓您獲益最多”的選擇題選擇題選擇題回答中,首選專業課,其次爲專業基礎課,再次爲選修課。從調查結果中表明,專業課程的設置對文祕崗位工作有很大的作用。在對“您認爲哪些課程對工作最有用?”的選擇題回答中,選擇“公文寫作、祕書禮儀、計算機、祕書實務”課程的比例佔80%,而選擇文祕英語與市場營銷課程的學生們爲25%,由此可見,本地區社會需求的文祕工作人員較多的是要求學生們能說會寫、會操作電腦、會辦事的人”。而英語水平與營銷能力並不被企業看重。在“您覺得當前文祕專業課程教學中最需要加強的是哪些課程”的選擇題回答中,85%的學生們認爲要圍繞職業發展需要而開

展,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避免空洞的說教;40%的學生們認爲教學方法要多樣化;26%的學生們認爲課程內容更需要具有趣味性;10%的學生們認爲要加強師資建設。由此可見,教師改變目前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們認爲要加強的。

三、被調查學生們對祕書所具備的能力分析

從調查問卷中,我們分析出計算機、外語、人際關係、社會適應、團隊協作是學生們普遍看重的祕書基本技能,大部分學生們能夠知道自己所欠缺的祕書職業技能,其次比較看重的就是專業知識與技能、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可見,祕書這一崗位需要的是全能的人才。但是能夠真正掌握這些祕書技能的學生們卻少之又少。在“求職和工作中最困擾您的因素是”的選擇題回答中,70%的學生們認爲盲目,缺乏就業指導,缺乏人際交往、溝通能力;65%的學生們認爲對社會缺乏瞭解,自身優勢難以發揮;30%的學生們認爲專業知識不夠紮實,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由此,我們應該爲自己對祕書崗位這一評價付出實際的努力,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四、被調查單位基本背景的分析

從調查問卷中,獲取了學生們所在單位基本信息,從單位的性質來看:有7家是私營企業,1家國企,2家是事業單位,無外資企業;從單位規模來看:50人以下的有4家,50——100人之間的有7家,100——200人之間的有2家,200人以上的有1家。從調查單位的規模來看90%的用人單位都是中小型企業,這就要求文祕專業培養目標以各級各類中小型企業爲主,以滿足中小企業的人才需求,服務於區域經濟的發展。

五、用人單位需要的祕書人才分析

對用人單位我們採用的是實地訪問,在訪問中,我們獲得的結果在下圖中有所體現。從下圖我們看到,90%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是祕書工作人員的個人能力,這祕書的能力是指祕書工作能力,能夠有效完成事情的效率;其次我校應該努力培養具有性格特點的祕書人才,高校培養的祕書應該是具備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而不是光好看的“花瓶”,要具有內容。另外用人單位比較看重的就是學生們在高校的表現,比如獲獎情況,學習情況,個人社會實踐情況等等,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們應該更加努力豐富自己學習和社會生活,這對他們以後就業非常有幫助的。

隨着經濟的發展,各類性質的單位數量不斷增加,每個企業因爲工作需要或多或少都會引進文祕專業人才,但是,相對於其他一些專業,需求量不是很大,這爲我們的人才培養提供了穩定的數量需求空間。至於學歷層次,98% 的企業認爲需要大專或本科以上學歷,一般不會選擇中職生。中職生和大專、本科生相比,個人綜合素質和知識結構還是有很大差距。目前,培養綜合素質高、知識結構合理的高學歷人才是本專業努力的方向。

六、用人單位需求祕書能力分析

在知識面上,爲了適應企業對複合型文祕人才的需求,文祕專業必須拓寬專業口徑,在課程體系中融入相關專業知識,或者使其成爲文祕專業的一個方向。同時,要注重培養文祕專業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他們跨專業學習相關課程,以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在能力上,與人交往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是文祕工作人員的行業特定能力,屬於職業素質範疇;工作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是每一位從業者都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屬於綜合素質範疇。

從訪談用人單位中,76% 的單位將人際溝通協調能力放在文祕工作人員能力要求的第一位,說明了用人單位對祕書這一職位協調能力的重視。強化職業技能訓練,探索多證多能的教學模式。按照“雙證融通”思想,將祕書職業資格標準引入專業教學中,強化對學生們的職業技能訓練,不僅可以使學生們獲得從事祕書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還可以獲得進入祕書職業所需的祕書職業技能鑑定證書。在此基礎之上,提倡多證多能,以增加學生們的就業砝碼。學生們如持有多種能力證書,包括專業核心證書如普通話證書,外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證書,汽車駕駛證等,以及能力拓展證書如會計上崗證、人力資源證、物流師、跟單員資格證書等,就業競爭力就會大大增強。

七、用人單位對祕書職業道德的分析

由圖表可知,我們應該注重職業道德和能力培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專業教育要着眼於培養學生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和三種能力。職業道德素養主要包括敬

業、奉獻、誠實、可靠,耐心、細心,善於與他人合作,有吃苦耐勞精神等。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獨立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獲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創造性地貫徹領導意圖,爲領導者提供最佳工作服務的能力。這些基本素養遠比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重要。

爲此,教師要善於利用專業教學深入挖掘職業精神要素,並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實訓教學、課外指導和學生們生活之中,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

八、用人單位對文祕專業建設的意見

(一)在文祕專業基礎上增加非本專業知識,如管理、財會、營銷、國貿等知識,以拓寬學生們知識面,培養複合型人才。

(二)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將高校的觸角延伸到企業中去,以培養學生們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三)要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尤其要注重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四)學生們要利用寒暑假,多參加用人單位的實習,增加自己的經驗。

可見,用人單位對文祕專業學生們的要求和希望是知識面更廣、能力更強和實踐性更突出。這三點建議和意見適用於任何專業,爲我們培養企業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指明瞭方向。而在文祕專業教學中,注重的是文祕理論知識的教學,沒有切合實際讓學生們去參加用人單位的實習活動。因此,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

調查結果對文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啓示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對人才的多元化、多層次立體需求趨勢越來越明顯和強烈,即從掌握的知識面上說要多元化,從擁有的能力上說要多層次,包括職業核心能力、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跨行業能力,從具備的素質上說要立體化,包括綜合素質以及在此平臺基礎上的職業素質。

九、對文祕專業教學的啓示

(一)面向企業、面向基層培養適用性人才。面向各類所有制企業辦學,在辦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向企業的需求看齊,建立鮮明的企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爲切入點,圍繞現代企業所需的財經、商務祕書類型來組織教學改革。強化企業祕書的綜合職業技能訓練,將職業資格標準引入到教學中來,將學生們培養成爲深受現代企業歡迎的適用性人才。

(二)以實際應用能力爲重點,整合文祕專業課程內容,構建實踐性教學體系。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瞭解企業文祕崗位羣的特點和工作流程,分析提煉崗位羣的典型工作任務和核心能力,依此進行課程設置。

(三)高校在設置課程時要注意:

(1)適當精簡專業基礎必修課程,以實用、夠用爲宜。增強課程的應用性,減少課程的理論性;適當增加課程門數,減少每門課的課時數。

(2)適當增加專業方向課程比重。開設“祕書 + 商務”、“祕書 + 財會”、“祕書 + 管理”、等祕書方向,走複合化培養道路。複合化培養模式有助於強化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拓寬學生們的就業渠道。

(3)突顯現代文祕特色。應通過開設辦公自動化、人力資源、演講與口才、計算機應用軟件使用和汽車駕駛技術等課程,切實增強學生們的動手能力。

(4)增設選修課程。選修課的內容可以涵蓋人文、社會、經濟、管理等學科,如企業文化學、企業管理學、形體、書法等,以增強學生們對社會、企業以及個人的瞭解。

(四)學生們在學習課程應注意:

(1)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掌握文祕崗位必需的基本理論,包括祕書學、應用文寫作、辦公室管理、會務管理、公共關係等基礎知識;

(2)注重課餘時間的實踐練習,增強實際工作經驗與水平;

(3)積極學習與本專業相關的技能與知識,例如外語知識,駕駛技能,計算機技能;

(4)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溝通能力,能夠做到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夠很好地、全面地展現自己。

(5)豐富自己的課餘愛好,提升自身文化修養。

本次調查研究通過對調查問卷與實地走訪的統計分析,從數據、方式、內容等方面描述了文祕專業學生們存在的問題,並且結合了用人單位對文祕人才的建議,分析調查的數據及調查過程中獲取了信息。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3

國內醫生的實力很弱,遠遠不能滿足目前國內的醫療需求。那爲什麼醫學生就業形勢這麼嚴峻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來自僱主

很多醫院太看重畢業生的學歷,入門級學歷都是研究生。低於碩士的不考慮,完全不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導致很多基層醫院不招非研究生,而真正需要高級人才的單位又招不到人才,而本該到基層醫院任職的本科、專科醫學生卻不被單位錄取。這也是造成我國醫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之一。

也有一些醫院過分追求工作經驗。招聘要求是3年以上工作經驗,5年以上工作經驗。我們不否認醫生的工作經驗很重要,但醫院忽略了一點。任何醫生的工作經驗都是一步一步培養出來的。當然也有很多小醫院不具備培養人才的條件。他們只能招有工作經驗的醫生,導致醫學生就業路徑變窄。這也是造成20xx年醫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另一個原因。

1.就業人數在增加,就業率在日益下降

由於醫學院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醫學畢業生總數明顯增加,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形勢逐年嚴峻,人才供需平衡日益失衡,醫學畢業生也不例外。

各級醫學畢業生已經從供不應求變成了“研究生需求緊缺,本科生供需基本平衡,專科生需求過剩”。重點院校就業率高於普通院校;同一所學校不同專業的就業率也有差異。預防、影像、麻醉學、考試需求量大但畢業生少,臨牀畢業生需求量大。前者的就業率略高於後者。但總的來說,醫學生的就業形勢是逐年下降的,尤其是在中心城市。

2.新員額數量不足,而且水平在逐步提高

經過多年的不斷培訓和補充,城市的醫學人才狀況得到了根本的改善,部分人才飽和或超編。許多醫療機構正在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調整,就業指標有限,難以接納大量畢業生。醫學生渴望去中心城市的大醫院工作,但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醫院的醫務人員數量已經飽和,很難進入。大醫院對考生的學歷要求比較高。除個別崗位和優秀人才外,大型醫院臨牀科室人員基本要求碩士或博士以上學歷。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李希仁表示,各大醫院都需要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這種就業定位全國各地都一樣,本科生大多被麻醉、影像、檢驗等專業科室錄取。其他資質除非特別優秀,否則不予考慮。因爲現有醫務人員數量已經飽和,招人就是提高素質。某醫院人事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醫院醫生享受人才引進待遇,碩士生享受“計劃指標”,而本科生實習“就業制度”。

3.逃離就業現實,轉向考研之路

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畢業生已經兩手準備,找工作,準備考研,這可能是在逃避就業現實。但不得不說,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考研成爲了一個不錯的選擇,既可以繼續享受簡單的校園生活,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又可以暫時有效的規避真實的就業壓力。據我們瞭解,目前考研已經成爲臨牀醫學生最大的選擇。考研的考生很多,自然也有很多落選的。所以連續參加幾年考試的人很多。許多醫學院校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失業人員”。“失業人員”大部分人想考研,也有一小部分人想申請出國留學或者創業。在瀋陽醫學院,一個班90%的學生選擇考研,尤其是女醫學生。他們說醫學畢業生留在大醫院很難,要通過考研擺脫現有的就業困境。很多同學說研究生一定要考上。今年不錄取,明年繼續考。考研和留學一直被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認爲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

第二,畢業生

1.就業趨勢與薪酬期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惡,所以畢業生的就業傾向是不一樣的。有些人選擇直面困難,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當然,這些人大多還是想去省市的大醫院,即使只能去見習,積累經驗,對事業發展也有很大幫助;其他的會選擇考研,不斷學習,掌握知識,爲以後找工作打下更好更紮實的基礎;當然,有些人想出國留學,增長見識,繼續深造……這些往往因人而異。至於醫學生的薪酬期望,他們的期望薪酬與現實差距還是很大的。41%選擇XX~3000元,只有20%希望賺5000元以上。

2.就業的地理意向

有調查顯示,畢業生畢業首選東部沿海地區,達到36.5%。主要原因是東部沿海經濟相對發達,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入選中小城市,30.6%;連任小鎮;相當一部分畢業生不願意選擇去農村醫療機構工作,薪酬明顯偏低、業務發展前景有限大概是主要原因。其中,53%的畢業生意識到在農村醫療機構就業的必要性,但只有32.7%的畢業生選擇在農村醫療機構工作。

3.關於就業流程的思考

每個人對就業的想法都不一樣,因人而異。但是大多數人的考慮也有很多共同點:第一,會考慮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來確定所選工作的範圍;第二是考慮哪種工作更適合你;然後就是工作性質,工資待遇,離家距離等等。……所以,在就業的過程中,如果學到的知識多,就需要大量的思考。第一個是我們老式的誠信問題:在成爲我們獲取專業醫生資格證的難題後,醫學生想到通過其他證書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於是在大學期間嘗試獲取各種技能證書,卻忽視了專業技能的學習,導致近年來醫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越來越差。在醫院工作後,他們都不能達到畢業生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能。這本身的原因也導致了我國醫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

第二,近年來大規模擴招也波及到了醫學院。醫學院的招生分數一直遙遙領先,但近年來,醫學院的招生分數也在日益下降,導致醫學院的學生質量得不到保證,最終影響了畢業生的質量,最終導致醫學生在就業形勢嚴峻。

第三,每個人都想有一份高薪的工作,醫學生也不例外。當他們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不考慮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能爲社會創造的價值,盲目考慮高薪工作,導致很多就業機會擦肩而過,直接造成了醫學生在中國嚴峻的就業形勢。

第三,用人單位有問題,醫學生有問題,大學也有問題

師資力量雄厚的重點大學教師注重科研,對本科教育重視不夠,導致畢業生質量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學生的就業形勢。私立學校非常重視本科甚至專科教育,但自身師資力量不夠強大。很多私立學校邀請老師到其他學校講課,必然會影響畢業生的質量,不利於醫學生在就業形勢的變化。

當前,我國醫療改革進入新時期,基層醫療單位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很多醫療機構正在改革調整人事制度,就業指標有限,難以接納大量畢業生;此外,大醫院對申請人的學歷設定了更高的門檻。目前,在醫療改革的新時期,與大城市大醫院人滿爲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醫院和偏遠地區的醫院對醫學本科生的需求旺盛。但是由於條件相對較差,很多醫學生不願意去,所以抱怨工作難找,人才難找。但近兩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下,社區醫院醫療設備的不斷完善和政策的不斷深化,催生了社區醫院的消費市場,爲各類醫學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其中護理專業、外科、內科、中醫人才在社區醫院都比較緊缺。根據傅銳博士人才網的調查數據,最近醫藥行業銷售領域每天發佈近20xx個崗位,約佔每天發佈崗位的20%,醫藥銷售代表和經理的崗位甚至出現了Will ”難找。對於醫藥行業的求職者來說,大部分銷售都是從事醫療器械和部分醫藥產品的銷售。醫藥行業的銷售人員不同於其他行業,對專業性要求很高。而且如果是賣醫療器械的,大部分都要和大醫院搞好關係。因此,醫學生應隨時關注就業市場的變化,並相應調整就業策略。

醫學生如何應對就業?

1.降低你的期望,從現實出發。

現在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時代要求醫學畢業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觀念和期望,與社會和諧發展。面對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醫學生理學應該從自身的環境和能力出發,適當降低對就業的預期,從而找到合適的崗位。降低就業水平,走在那些不發達但有足夠發展潛力和廣闊發展空間施展才華的城市前面。

如果大醫院找不到工作,那就去中小醫院找;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就要開闊眼界,到山區、農村、基層去,造福更廣大的人民羣衆。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農村醫務人員和人才的嚴重短缺;一方面也可以讓剛畢業的本科生先有穩定的收入,同時積累經驗,爲以後找更好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提高就業能力,參與培訓。

爲了增強競爭力,提高醫學生的素質,解決就業問題是根本途徑。醫學生應明確社會的期望和要求,根據社會的需要豐富、提高、完善自己,參加各種培訓,包括參加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各種實踐和諮詢活動,以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引導自己正確工作。及時心理諮詢,改變自己的負面認知,疏導不良情緒,調整就業心態,做好心理準備,提高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斷改善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心態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促進就業。

3.拓寬就業思路,增強自信心。

醫學畢業生要拓展就業領域,不必拘泥於專業對口,敢於從事與醫學專業相近或相鄰的新興行業工作,如保健、康復、美容、醫學、家庭護理、計劃生育、臨終關懷、養老院等。一些跨學科的專業人士,比如保險公司的醫療賠償人,醫藥公司的醫藥代表,專門研究醫療事故的律師;要敢於去新成立的外資或民營醫院爲自己提供更多的就業空間,這樣才能更快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時,醫學生應加強自信心建設,給予自己充分的認可,以更好的心態對待緊張的就業環境。然後要求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面臨的機會很多,比如農村就業、中小醫療機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就業、小城鎮醫療機構就業、社區醫療機構就業、醫療保障部門和衛生執法監督部門就業、基礎醫學研究和相關醫學領域就業、世界就業、上學耽誤就業、以創業代替就業等等。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4

爲了瞭解我市企業在經濟穩定和復甦後遇到的就業問題,進一步促進就業和發展經濟。我們組織了一次全市企業就業情況的調查,從8個縣區中選取了2家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了走訪調查。調查涉及16家企業,其中國有企業6家,民營企業10家。被調查企業涵蓋的行業包括採礦、製造、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建築、住宿和餐飲、房地產和其他主要就業行業。根據目前的就業情況和企業的存在“招聘工人的困難”問題及原因等。

一,企業的就業狀況

金融危機給我市不同的企業帶來了不同的影響。隨着經濟企穩回升,預計XX年春季新增技術崗位52個,同比增長4.5%。

我市國有企業,主要是電廠和自來水公司,就業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就業形勢穩定。受訪的國企中,XX年底和XX年底員工基本沒有變動。有或沒有“招聘工人的困難”另一方面,由於我市國有企業大多屬於壟斷行業,對待遇好、福利高的普通工人具有吸引力,企業在招聘和就業方面有很大的選擇餘地。

然而,在私營企業經濟穩定和復甦的情況下,企業的就業波動很大,並且根據不同的行業表現出不同的程度“招聘工人的困難”問題在被調查的10家民營企業中,XX年末本單位共有員工2111人,比XX年末增加13.43%。預計XX年春季新增工作崗位250個,同比增長11.84%。新增崗位主要集中在建築領域和技術崗位。目前,我市勞動力市場以普通工人和年齡較大的下崗工人爲主。由於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的錯位,出現了勞動力輸出地“招聘工人的困難”現象。

採礦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大。目前企業從業人數較上年有所減少,預計XX年經濟企穩回升後會有所增加。以恆通礦業爲例,

XX年第三季度,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234萬元,單位職工98人。由於金融危機,鋅價持續下跌,市場衰退和新勞動法的實施增加了企業的人工成本,農民工工資波動較大;生產時間相應減少,銷量下降。在生產不飽和的情況下,員工數量迅速減少。XX年底,單位職工人數減少到56人。XX年,隨着國家儲備政策和利息補貼政策的相繼出臺,經濟形勢的逐步好轉,企業從XX年第二季度開始逐漸顯現出復甦的跡象,企業從業人員基本穩定在85人。

製造技術人員短缺。被調查的天成絲綢業、浩華公司、旬陽菸廠、開源建材等企業也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部分企業處於減產和半停產狀態,但受國際價格因素的影響小於礦業。因爲生產原料是當地農副產品,產品銷售市場也是周邊地區,企業採取各種措施使勞動力相對穩定。但是,由於這些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高,要求員工具有一定的專業素質,導致企業。

住宿、餐飲和建築行業就業不足。受我市經濟發展和公路建設的影響,我市住宿、餐飲、建築等行業發展迅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用工荒,尤其是青年工人的匱乏。

據預測,隨着經濟形勢的改善,私營企業的就業人數將在XX年春季增加,但“招聘工人的困難”這個問題還有待解決。

二,企業用工荒的原因

通過對企業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隨着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力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企業“招聘工人的困難”與求職者“就業難”問題同時出現,主要如下:

第一,中青年工人短缺。目前,我市勞動力市場求職的勞動者大多在35歲以上。但由於行業特點,就業最緊缺的建築行業、住宿餐飲行業,希望招收18-30歲的青年工人。這就導致了供需雙方年齡結構的錯位。

第二,工資和求職者意願有差距。一方面,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利潤率有限,願意支付的人工成本相對較低。另一方面,隨着生活成本的上升,求職者的預期工資增加,就業意向難以實現。

第三,工作強度大的企業很難招到工人。工作強度高的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雙向選擇,年輕人傾向於在發達地區工作以獲得高收入,而不是在經濟落後地區的低工資、高工作強度的企業找工作。以興科房屋建築有限公司爲例,僱傭勞動者的日工資從過去的30元、40元漲到了60元,技術人員的工資也達到了每天100元的水平,但仍然會出現用工緊張的現象。

四是法律意識淡漠,給用人單位帶來隱患。新《勞動法》的頒佈進一步體現了以人爲本的理念,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依法約束用人單位。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一些企業僱傭的簡單勞動者,月薪幾百元。但與企業簽訂合同後,企業必須按照《勞動法》爲職工購買養老、醫療、工傷、大病保險,但企業按規定支付的除外。另外,個人繳費要按照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比例繳納,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又遠高於其基本工資,這就意味着勞動者要從已經很低的工資中拿出一大筆錢來買保險,這就導致

第五,當地求職者整體文化和技術水平較低,缺乏必要和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據瞭解,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中,絕大多數具有國中以下文化程度;只有少數高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初級以上技能的人很少;一般工人佔下崗工人的絕大多數。

第六,人才培養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就業需求。培訓與中小企業的就業需求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繫,這使得中小企業難以招聘工人,特別是技術工人。

第三,多種措施解決“招聘工人的困難”“就業難”矛盾

“招聘工人的困難”“就業難”問題看似矛盾,但也是很現實的問題。一方面企業招不到可用的人,另一方面閒置的剩餘勞動力造成失業,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極爲不利。要解決這一發展難題,必須從就業環境、優惠政策和加強培訓等方面採取多種措施。

1.改善就業環境。一是建立大的勞動力市場體系,讓信息在企業、培訓學校、求職者之間自由流動,提高培訓教學的針對性,降低企業招聘成本,縮短工人等待時間。二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就業觀念。通過宣傳典型方式,鼓勵求職者熱愛自己的崗位,努力工作。工會、共青團、婦聯、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有關部門要積極推動我市私營企業和外企工作人員老老實實、愛崗敬業,展現先進事蹟。在評選各種勞動模範和優秀青年時,“3月8日。紅旗旗手等榮譽稱號,擬向私營企業和外企一線職工傾斜,引導勞動力到私營企業就業,爲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2.繼續提供優惠政策。一是政府對企業實施了相關優惠政策,如降低困難企業繳納保險的比例、增加輪崗和特殊技術崗位補貼等。,降低企業的用工成本,幫助企業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人才,並在保障職工權益的同時減輕職工保險費用負擔。二是政府爲農民工提供便捷的服務政策,解決子女入學、廉租房、醫療等生產生活相關問題。

3.增加職業教育和培訓。第一,加強校企聯合教育,培養人才。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基礎學習,學生可以在企業安排實習,企業會根據學生的工作表現支付一定的勞動報酬。通過實踐,學生在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前成爲技術工人。畢業後,你可以成爲企業的技術骨幹,獲得更高的工資。第二,要實行彈性辦學,長訓與短訓相結合,走讀與夜校、假期學習相結合。既有長期的專業知識培訓,也有短期的實用技術培訓;訓練時間不僅限於白天的日常教學,還可以開展夜校和週末班,提高教學的靈活性。三是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企業需要高科技、創新型人才來推動企業發展。在教學中應注重啓發教育,鼓勵學生通過創新競賽動動手腦,積極思考,培養技術創新人才。四是推進就業宣傳工作。前期動員鼓勵一批國中畢業生報考職業學校,學習一門技能,爲以後走出社會打好就業基礎。

4.增強法律意識。企業和農民工應提高法律意識。企業要認真執行勞動法,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參照地區行業平均勞動工資標準確定工資,適當提高員工工資和福利待遇。節假日、加班等加班勞動應按照《勞動法》的有關規定支付相關勞動報酬,依法爲全體員工支付養老、工傷、醫療等社會保障費用,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者自身要提高法律意識,認識到各種保險的繳納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要主動依法保護自己,而不是隻看到眼前利益,拒絕企業辦理相關保險。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5

我國大學擴招後,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畢業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爲94.3%。調查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畢業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畢業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爲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一、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爲第一選擇

畢業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爲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畢業生是爲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畢業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畢業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見圖2):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爲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爲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調查結果見圖3)。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爲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爲36.62%、26%,具體情況調查結果見圖4。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爲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爲經驗及實踐能力爲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爲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爲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爲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爲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於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見圖5)。

(2)學生希望學校在畢業生就業成才方面着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詳見圖6)。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爲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詳見圖7)。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信息發佈、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畢業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6

據我國教育部、人事部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xx年畢業生人數有413萬人,而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95萬人,比上年增長19。9%。20xx年我國有630萬大學生畢業校園,走向社會。預計20xx年7月,將有畢業生671萬大學生畢業,畢業人數將創歷史新高。就業壓力仍然十分巨大。

在校生對未來的就業形勢持怎樣的態度呢?經調查,四成在校生認爲通過努力可以找到工作,但認爲自己能夠找到合適工作的大學生比例僅爲8。4%。

大學生在求職路上遇到了哪些問題?他們期望的薪酬是多少?對於就業,他們又持有怎樣的態度?最新20xx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近五成大學在校生對未來就業感到擔憂,七成應屆畢業生認爲應該先就業後擇業,同時,應屆畢業生期望薪酬大幅降低——研究生已逼近本科生。

一半在校生對就業感到憂心

日前,智聯招聘發佈了《20xx年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以下簡稱“調查”),調查顯示,今年近九成畢業生的畢業安排是就業,截至本月,有7.5%(其中6.5%爲求職考研兩手準備者)的20xx屆畢業生準備投入到新的一年考研中去。

在校生對未來的就業形勢持怎樣的態度呢?經調查,四成在校生認爲通過努力可以找到工作,但認爲自己能夠找到合適工作的大學生比例僅爲8.4%;對找到工作感到憂心忡忡的大學生比例達到33.2%;感到就業形勢嚴峻、很難找到工作的比例也達到了15.4%。

職場專家表示,雖然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擔憂,但對就業付出的實際行動卻並不積極。今年畢業生至今依然有56。7%的人沒有職業規劃,甚至低於在讀生55.1%的比例。

七成畢業生認爲應先就業後擇業

到底是先就業還是先擇業?這個問題一直是大學生比較困惑的。調查顯示,有72.8%參與調查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再擇業。

“其實這兩個方面並不互相沖突。”智聯招聘職業顧問祝紅豔說,大學生在就業前就應該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個清晰的目標,在這個清晰的目標下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放低求職期望。對於大學生而言,社會還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行業和職業也只是模糊的概念。在經過社會工作的磨練後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因此大學生在就業時一方面切忌盲從認定一些熱門行業,另一方面也不要期望值過高。憑藉大學生目前對於行業和企業的認識,很難根據自己的判斷“擇業”。因此,在基本確定方向後,建議大學生先就業,在社會的摸索中學會擇業。

研究生期望薪酬逼近本科生

20xx屆畢業生的期望薪酬是多少呢?調查顯示,本科畢業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xx至3000元,比例爲45.4%。研究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3000至4000元,比例爲34.3%,期望薪酬在20xx至3000元的比例也達到了26.4%,逐步逼近本科生。而博士及以上學歷的期望薪酬,基本在5000元以上,比例爲43.6%。

而大學生畢業後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去基層?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首選地與其就讀的高校所處地區有着密切的關係。在京畢業生八成以上想在北京就業,其次是到沿海城市,排在第三位的是廣東深圳地區。在上海畢業的大學生就業首選地九成以上是上海,其次是沿海城市,之後是廣東深圳地區。

從城市性質來看,大學生希望在發達大城市就業的比例爲32.3%,排首位。其次是較發達的沿海城市,比例爲30.1%。縣級以下排在最後,僅爲0.6%。

大家選擇就業首選地的考慮因素都是哪些呢?發展機會較多、較大的原因排在了首位,比例爲75.9%,遙遙領先於其他因素所佔的比例。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良好的文化及教育環境,大家選擇就業地的原因多樣,比如說能和家人在一起也是大學生選擇就業地的主要原因。“人生的發展道路是多樣的,選擇就業地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大家做決定,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纔是關鍵。”職場專家表示。

職業規劃輔導迫在眉睫

隨着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大學生意識到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不少大學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開始進行職業規劃。調查顯示,大學生最想得到的就業方面的輔導爲職業規劃輔導,比例達到了34。9%。

祝紅豔指出,大學生在低年級時比較難以制定出系統的職業規劃,但在進入大學以後,應該逐漸形成一個大致的目標。就業、考研或是出國,無論是哪一種,制定最基本的目標後,就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略有側重。“如果選擇就業,則應該開始有計劃地考慮自己未來想從事哪個行業或者哪個職業的工作,逐漸摸索自己感興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時調整,並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實習工作。”該專家稱。

在求職輔導的內容中,大學生認爲在就業階段幫助最大的是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其次是職場工作技巧課程,另外,職業素質類課程與簡歷撰寫與求職面試技巧也是目前大學生期望得到輔導的內容。

自主創業缺資金缺人脈缺理念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創業成爲人們熱議的話題,大學生自主創業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對於白手起家沒有豐富社會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創業從何談起?大學生創業最需要來自於哪些方面的支持?

參與調查的大學生認爲,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是資金方面的支持,比例爲35.8%。其次是人脈,比例爲21.7%。核心的技術和理念排在第三位,比例僅爲18.9%。國家今年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大學生創業,對於想創業的大學生來說是很好的消息。

祝紅豔分析指出,很多大學生在創業前並沒有雄厚的經濟背景支持,核心技術和理念是吸引資金的關鍵。創業在近幾年越炒越熱,但創業並不適合於所有大學生。事實上,上述幾種因素,缺了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導致創業的失敗,相對於有社會經驗的職場人而言,大學生創業難度更大,盲目進入創業的潮流並不可取。

總的來說,大學生就業理念正在逐漸趨於理性,體現在對個人發展機會的看重,對待遇的期待值降低,對於自身綜合能力尤其是人際交往能力欠缺的認識等方面,但是大學生對於很多信息的不瞭解,以及就業信息不夠通暢也制約了大學生的就業,比如對三線以下城市缺乏興趣,以及對體制外職業的認知偏見,都成爲了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很多大學生也因此而延誤了工作機會。解決大學生全面就業問題,不僅需要轉變大學生職業的定位,同時也需要教育部門、學校的綜合努力,在如何全面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放開擇業視野,明確職業規劃與職業定位等方面進行改進,才能更好的解決大學生就業問。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7

近年來,淮北市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始終把創業培訓工作擺在就業工作首要位置,不斷完善工作制度,加強組織領導,注重政策引導,完善服務機制,搭建創業平臺,構建培訓網絡,打造培訓品牌,鼓勵自主創業,引導返鄉創業,積極構建“以培訓促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模式,有力地促進了淮北市創業培訓工作健康、協調、持續發展,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情況調查報告範文。20xx年以來,開展創業培訓5278人,其中有2538人成功創業,帶動就業10189人;開展農民工創業培訓240人,成功創業89人,帶動就業442人。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完善工作制度,注重政策引導。近年來,爲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創業培訓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積極適應就業形勢發展新需求,積極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等潛在就業羣體向產業工人轉化,淮北市大力實施“以培訓促創業、以創業帶就業”工程,不斷健全完善創業培訓政策體系,並結合市情實情,先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創業培訓學員組織報名和建立健全後續服務工作體系的通知》、《關於對創業培訓教學點教學及後續服務工作督查考覈的通知》、《關於進一步促進淮北市農民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做好創業培訓工作的通知》、《關於成立淮北市創業培訓服務指導中心的通知》等文件,在推廣創業培訓目的、參加培訓對象、創業培訓工作及後續服務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意見,逐步形成了以培訓促創業帶就業的政策體系。您現在閱覽的是工作總結網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二)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創業培訓組織機構。爲對加強創業培訓工作組織領導,淮北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副市長任組長,市勞動保障、財政、農委、工商、稅務等14家單位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淮北市創業促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創業培訓組織機構建設,先後成立了淮北市創業培訓中心、淮北創業服務指導中心。同時,淮北市在創業培訓工作中,嚴格按照省廳“六個統一”模式組織培訓,要求報名參加培訓的學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業條件和創業能力,堅持做到每天由學員對當天的授課情況進行評價,調查報告《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情況調查報告範文》。制定了規範的業務流程,包括組織報名、實施培訓、後續服務等“一條龍”服務措施。堅持不定期、不定時進行巡查,強化監督,進一步提高了創業培訓質量。通過以上科學管理、指導與努力,淮北市創業培訓工作近年來得到了國家和省政府的肯定與認可,20xx年淮北市勞動就業管理局被國家勞動保障部、SYB創業培訓國家項目部評爲全國創業培訓先進單位;20xx年淮北市被列入全國一百個創業培訓重點聯繫城市之一;20xx年淮北市被列入首批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試點城市。

(三)完善服務機制,充分發揮創業培訓服務功能。近年來,淮北市創業培訓工作逐步將培訓對象從下崗失業人員進一步擴大到城市新生勞動力、農村富餘勞動力、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等各類城鄉勞動者。並根據國家、省相關文件要求,建立了淮北市職業技術學院、淮北礦業集團公司幹校、濉溪縣中等職業技術學院等6個SYB創業培訓教學網點。不斷完善培訓制度、強化培訓服務功能、提高培訓服務信息化水平、構築社會化培訓服務體系,建立了圍繞政策諮詢、創業培訓、專家評析、項目推介、創業孵化、融資服務、開業指導和後續服務等“八位一體”的創業服務機制。同時,爲積極滿足市場培訓需求,淮北市啓動實施了“創業扶持工程”,不斷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和農民工創業園區建設,積極組織引導培訓後的學員入駐創業園區。目前淮北市建成3個創業園區和5條再就業一條街,並對入駐創業者給予“開業不登記、經營免四稅、管理不收費、房租給優惠”扶持政策;相山區鳳凰山工業園的市級創業基地和濉溪縣臨渙鎮的農民工創業園已正式投入使用;濉溪縣劉橋鎮、南坪鎮的農民工創業園區正在籌建中,預計下半年能正式投入使用。

(四)搭建創業平臺,不斷暢通全民創業渠道。一是廣泛收集了適合下崗失業人員的創業項目,在市人力資源市場和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分別建立了創業項目推介園和創業項目推介室,爲創業培訓學員搭建創業項目推薦平臺,及時爲學員提供創業項目。二是將培訓後學員的信息及時反饋到各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由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採取上門諮詢等多種形式,搭建社區服務平臺,強化社區跟蹤服務,全面開展創業培訓學員情況回訪和跟蹤服務。三是成立了淮北市創業者協會,舉辦創業成果展示、創業企業聯誼會、創業項目大賽及創業經驗交流會等形式,爲創業學員搭建一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相互溝通的平臺。四是聘請工商、稅務、財政、企業管理、法律以及勞動保障等部門的專家和教授,建立了淮北市創業培訓後續服務專家志願團,並堅持每月在市人力資源市場舉辦2次創業諮詢服務活動,及時爲創業者提供政策、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指導服務。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8

就業觀是人們對與就業有關的重要問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點。科學就業觀是指求職者以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關係爲前提,在客觀評價自我,理性認識就業環境的基礎上,指導求職者職業發展,並最終實現自身需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就業觀念,樹立科學的就業觀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重要因素。大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羣體,通過在大學校園裏的學習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就業觀念。及時掌握和了解大學生的就業觀狀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解決大學畢業時諸多就業問題,非常重要。

本報告主要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來大學生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方面文獻的分析和解讀,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嬗變,以及調查現代大學生對目前就業狀況的看法。

一.改革開放30年以來大學生就業方式的善變

1.從擇業方式來看,呈現從“統包統分”到“自主擇業”,並開始出現“自主創業”的嬗變特點

我國大學生就業經歷了一個由國家“統包統分”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嬗變過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學生擇業實行的基本上是國家“統包統分”的模式,對於大學生來說,畢業分配無須自己多操心。這種體制使大學生對自身的價值實現充滿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師、科學家、作家、記者或幹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學生願意選擇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單位,因爲這是“鐵飯碗”,沒有“風險”。

1980年代末,隨着社會結構的變動和社會利益羣體的重新分化,大學生那種安穩守成的擇業觀正在被挑戰的、自我創新的風險擇業觀所取代。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人們開始在市場大潮中追求自我價值,社會觀念逐漸商品化和個體化,大學生擇業開始結合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興趣,原有的“統包統分”觀念逐漸淡化。調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學生願意選擇“收入高,但有失業危險的工作”。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學生自主選擇職業的意識已逐步成爲一種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

進入21世紀,隨着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明顯加大,部分學生的就業觀念出現了新的變化:(1)由一次就業轉變爲多次就業,自主擇業轉變爲自主創業。調查顯示,大學生選擇“先就業再擇業”的比例爲63.15%,選擇“繼承父業”的比例幾乎爲0%,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爲26.32%。(2)關於“自主創業”,認爲“可以嘗試”的比例達到了58.1%,認爲“可行”的佔28.2%。(3)大學生創業觀念得到加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爲21世紀出現的就業高峯導致大學生擇業越來越困難,許多大學生更傾向於通過創業來解決工作問題,這種轉變與其說是一種就業觀的轉變,還不如說是被“逼上梁山”後的無奈之舉。當然,社會環境的轉變和個體的這種行動趨向極大相關,這種“權宜之計”逐漸使社會大環境提高了對創業的認同度,促進了創業的升溫。

二.改革開放30年以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嬗變

1. 從職業的選擇來看,呈現從首選全民所有制單位向首選“三資企業”到理性看待單位性質的嬗變特點

1980年代,大學生首選的行業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企業,這主要基於對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的考慮。因爲這種單位沒有風險,是大家都認可的“金飯碗”和“鐵飯碗”。這時中國雖然已經啓動市場化改革,但是各種體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計劃體制幾乎一樣,平均主義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於是大家紛紛迫求穩定的職業,而不是有挑戰性的職業。

隨着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定,私營經濟和外資企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三資企業”開始成爲一些大學生畢業後的首選工作單位。

1980年代,大學生就業首先看重的是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專業對口,對薪資沒有過多的考慮。1990年代初以來,多數大學生擇業的首選標準是經濟待遇,薪資期望最高達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大學生對薪資期望也發生了一些改變。21世紀初,大學生擇業的薪資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xx元/月,就業心態趨向理性化。調查顯示,畢業生對自己的預期工資水平比較符合市場的實際水平,94.65%的大學畢業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標準在3000元以下,與溫州蒼南的社會平均工資水平20xx元/月基本一致。這說明,隨着時代的變遷,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已趨向理性化,對於能發揮自己才能、適合自己個性、有發展前景的就業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並且很多學生開始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反映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比較健康。對於月收人達不到期望值的崗位,爲了能鍛鍊自己,積累工作經驗,部分學生願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對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日漸趨向成熟。

2. 從地域選擇的去向來看,呈現從“服從祖國需要”到“首選東南沿海”再到選擇更趨理性的嬗變特點

20世紀五六十代,大學生擇業觀的典型表現爲:“我是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20世紀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學生就業時充滿了“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義激情。1990年代,大學生就業時首選地域一般都是東南沿海發達城市。1997年上海市4.5萬名大學畢業生,其中有2.1萬名學生在上海就業,有2500名學生在江蘇就業,有1700多名學生在山東就業,有1600多名學生在廣東就業,有近700名學生在福建就業,有近1000名學生在北京就業,在這些地區就業的學生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66.67%。對杭州大學生的調查也顯示,關於“您期望選擇的工作地域”,“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地區”分別以91%、87.6%及62.7%居於前三位。因爲在此時,東南沿海城市經濟發展因爲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經濟的競爭力和活力不斷加強,與此相隨的就業機會和職業收入也水漲船高。另外,隨着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人才自由流動的空間開始增加,於是,大學生就業“孔雀東南飛”的現象在改革開放10年後達到了高峯。

但是進人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大學生擇業的首選區域不再集中於東南沿海,開始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調查顯示,在就業地域的選擇上,78.95%的大學生希望在沿海開放地區工作,10.53%的大學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區大中城市工作。這說明,雖然沿海發達地區生活、工作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優越,但隨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中西部也逐漸成爲大學生就業的理想地區。一些大學生偏向於去中小城市工作,機會多,生活成本低,且壓力也不大,大學生就業呈現出更加理性化的趨勢。隨着這一趨勢的增強,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到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和基層就業。

三.大學生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的基本情況

1.大學生對就業形勢估計比較悲觀。在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調查中,56% 的學生對就業形勢估計悲觀(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機、企業經營面臨困難的影響),反映出大學生對未來的迷茫和缺乏信心,需要學校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以幫助他們渡過茫然困惑的時期,順利實現由學生到社會成員的角色轉變。調查還發現,對就業形勢悲觀的學生中有47.34% 的人認爲是由個人心理壓力過大引起的。而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36.72% 的學生選擇向朋友傾訴,高達56.30%的學生卻選擇了默默承受,這明顯不利於壓力的緩解和身心的健康。一方面說明大學生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沒有找到正確的緩釋壓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則說明學校的教育做得不夠,心理諮詢和職業指導還沒有真正走進畢業生,沒有發揮出應該起到的作用。

2. 大學生擇業方式多種多樣。調查中發現,人才中介、熟人推薦、毛遂自薦、上網、被分配、招聘會等多種找工作的方式都是畢業生選擇就業的方式。結果顯示,學生均把參加招聘會、人才中介、上網作爲自己喜愛的找工作方式,被分配的選項無人問津。可以說明分配這種方式不再具有吸引力,坐等分配的思想已被雙向選擇、競爭觀念所代替。從另一項關於就業方式的調查可以看出,自主擇業越來越被畢業生們青睞,70.95% 的畢業生都認爲應當自主擇業,16.02%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僅有13.00% 的學生選擇靠學校老師推薦及父母包辦這種擇業方式。這說明當代大學生更加獨立自主,積極開創自己的人生。同時,也需要社會、學校給予學生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指導,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學校要採取行之有效的就業指導措施和多方位的就業服務工作,幫助畢業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3.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差異顯著。調查顯示,大一學生對工資的期望最高,但卻對就業形勢的估計最爲悲觀,佔總數的17%,絕大多數的學生有培養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意願,但卻不知從何做起,努力方向不清晰。大二學生熱衷於尋求提高職業技能的途徑,不僅僅通過傳統的打工兼職,參加學生社團的方式,還有其他如專業實習等途徑提高職業技能。大三學生認爲專業知識無用的比例偏高,創業意願較強。大四學生對就業的認識和其他年級明顯不同:47.24% 的學

生認爲就業難並不是不可解決的,解決的關鍵在於調整期望值;36% 的學生認爲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最爲重要,但仍有超過54% 的學生認爲沒有具備職場的核心競爭優勢;還有32.60% 的人認爲畢業學校名氣更具求職優勢,對名校的推崇是大一學生的8 倍多。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觀念年級差異顯著。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9

關鍵詞: 學生,就業,調查

調查時間: xxxx年7月10日 至 xxxx年8月20日

學生調查分析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然而目前就業形勢越發緊張,再加上如今大學門檻降低,大學生數量大增,拿着本科文憑的大學生要想找個工作已經變得十分不易。到xxxx年,全國每年畢業大學生總數已達650萬人,並在逐年上升;而未就業畢業生從20xx年到xxxx年累計竟達1115萬人。那麼,就業如此困難的原因是否僅僅是人才的泛濫呢?從各大招聘會的招聘方反映的情況來看,雖然應聘的大學生很多,但是仍然有很多職位出現招工困難的情況。企業在如此多的應聘大學生中竟挑不出可用之才,十分令人驚訝,也反映了十分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當代大學生缺乏就業素質,大學生的素質與企業所需不相符。

因此我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做了關於當代大學生就業素質情況的調查。一方面調查當今在校大學生所具備的和看重的素質,另一方面採訪已就業的畢業大學生,看看他們關於企業所需人才的就業素質有何看法,以求找出當代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誤區,並試着給出解決的辦法。

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發現,當今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未來要求很高,同時也比較有自信。即使現在大學生在社會中已經不再稀缺,大學生這個羣體仍然可以代表中高端的就業羣體。受訪者中有61.1%的人會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金提出20xx元以上的要求。並且,受訪大學生普遍希望將來畢業後能在國內一線城市及其他發達地區工作,分別有58.3%的人將會選擇國內一線城市。同時,選擇國外和港澳臺等地區的有27.8%。僅有13.9%的人選擇在相對落後一些的國內二三線城市謀求職位。除此之外,調查發現有44.4%的大學生希望將來能進入合資企業或者外企。同時,有25%的大學生希望進入國企。希望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佔一小部分,達11.1%。於是我們得出結論,當代大學生並不缺乏自尊心,他們對自己有自信,並對自己的未來有高期望和高要求。同時,當代大學生相對比較穩重,比較多的人希望在比較繁榮的大環境下,在相對穩定的大企業下謀求職位。並沒有很多的人選擇大膽的自主創業,或者去一些前景不是十分確定的環境中謀求發展。也就是說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培養一個良好的就業素質,對於其應聘企業,以及將來在企業中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

既然大部分的受訪大學生都將面臨擇業而非創業的問題,而擇業又是跟所學專業及興趣有關的,我們的調查中也包含了這方面的內容。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當今大學生在擇業時可能會比較靈活。有75%的受訪者在將來擇業時將會依據具體情況進行變動,可能不會選擇與自己所學對口的職業。事實上,受訪者中僅有13.9%的人將會堅定地選擇與自己專業完全對口的職業。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受訪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滿意程度並不高,對自己專業滿意的人不超過半數,僅41.7%。同時,有41.7%的人對自己的專業感到一般。有16.6%的人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感到不滿。但是,我們也可看到,大部分人還是認爲在校學習的專業課程在未來工作中是重要或很重要的,佔到總數的57.3%。這就有一些矛盾。很多人對自己的專業不是那麼滿意,我們認爲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學到精通的程度並非容易。然而又有大部分的同學會覺得專業課程是重要的。這也體現了現在大學生對於自己應該着重培養何種能力有所迷惑。我們還統計了受訪者對未來的規劃情況。我們共設了三個選項,其中選擇對未來只有大致方向的人佔了一半,另有33.3%的受訪者表示比較迷茫,沒有規劃。只有少部分受訪大學生明確表示對自己的將來有詳盡的規劃,佔到16.7%。 人際交往能力雖然重要,但其地位被遠遠高估,人際交往能力往往體現在與客戶溝通以及團隊合作的過程中,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團隊的潤滑劑,但是其重要性遠不及之前兩點,IT企業的話只要不與領導起衝突,有專業能力的人往往能比較容易的獲得與同事間良好的關係。

另一個被遠遠高估的則是創新能力,即使在創業企業中,創新能力也不是首要地位的,對於企業來說,一套創新的解決方案遠不如一套存在多年,雖然有缺陷但是成熟,實用的解決方案,現成的解決方案大多數時候都是最優的,這點與學術界恰好相反。最好的例子便是NASA,NASA使用的計算機技術相對阿波羅登月時期幾乎沒有改變,使用的語言都是古老的語言,因爲在企業中,穩定、易維護、健壯、可擴展性都比效率重要,只有在效率成爲成本的瓶頸時才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來優化。但這並不是說不需要學習新的技術,在激烈的競爭中有時冒險嘗試新的技術能帶來巨大的收益,如何取捨只能視情況而定。

對比兩邊對同樣問題的回答,可見大學生依然無法擺脫象牙塔的薰陶,對將來工作的艱辛沒有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社會宣傳的能力如創新能力,往往在企業中反而不受重視,也使學生對自己的定位產生了偏差,這些都是我們所需要注意的。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10

摘要:近年,大學生基層就業已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並且成爲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國家也一貫倡導大學生到基層去就業。爲了深入瞭解山東大學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基本情況,以便爲下一步更好地做好這項工作提供依據,山東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於20xx年5月開展了本次調查活動。

關鍵詞:山東大學;畢業生;基層;就業情況

近年,大學生基層就業已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並且成爲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國家也一貫倡導大學生到基層去就業。爲了深入瞭解山東大學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基本情況,以便爲下一步更好地做好這項工作提供依據,山東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於20xx年5月開展了本次調查活動。調查活動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分兩種,分別針對學院和學生。本次調查得到了各學院的大力支持和廣大學生的熱情配合,我們將調查情況分別進行了統計和分析,結果彙總如下:

一、學院調查結果分析

學院層面的問卷調查覆蓋全校的29個學院,《山東大學畢業生基層就業情況調查問卷(學院)》由各學院指定專人負責填寫,共收回有效問卷29份,回收率爲100%。

山東大學自合校後,20xx--20xx年,我校共有968名畢業生面向基層單位就業,其中,20xx年120人,20xx年172人,20xx年222人,20xx年232人,20xx年222人;博士23人,碩士174人,本科生771人;面向基層就業的學生主要分佈在外語、法學、機械、文學、環境、能動、化學等學院,其餘學院相對較少。

調查顯示,對於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各個學院的認識是比較一致的,普遍認爲這是今後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解決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有效途徑,可以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可以使畢業生在基層工作中鍛鍊成才,更好地爲國家社會服務。

在具體的工作中,有的學院持積極響應的態度,有的學院存在顧慮,擔心就業質量不高,會影響專業的發展。從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可能會遇到的阻力從大到小依次爲:生活條件差,風俗習慣難以適應;前途不明朗,擔心政策有變化;工作條件艱苦,難以發揮自身能力;家人不理解,親戚朋友反對等。

各個學院對學校開展到基層就業宣傳教育活動也提出了許多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從入學教育開始將基層就業教育融入學生就業教育整體規劃中,對於到基層就業的畢業生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

2、邀請正在基層工作的畢業生與在校生進行經驗交流。

3、利用校區內的宣傳欄、櫥窗進行政策宣傳,使學生較早獲得相關信息,樹立基層就業的意識。

4、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倡導奉獻精神,鼓勵先進,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5、爲畢業生提供相關信息,加強對於工作環境、工作方式的指導,提供基層就業的相關知識和服務。

6、爲基層就業的學生提供相應的鍛鍊機會,並相應提供一些外部優惠條件。

7、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形勢,正確面對現狀,教育學生適當降低就業期望值,瞭解基層對人才的需要,明確基層就業同樣可以發揮才幹、建功立業。

二、學生調查結果分析

針對學生的調查,我們選取了法學院、管理學院、機械學院、文學院、信息學院等十個具有代表性的學院,由各學院組織學生填寫,共收回有效問卷1000份,各學院的分佈情況見表一。

調查顯示,在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障礙有:基層就業政策落實不到位(34%);渠道不暢通(23.3%);用工不規範(18.8%);對基層就業的認識存在誤區(17.8%)等等。

三、小結

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基層就業正逐步成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針對問卷調查中反映出的問題,我們認爲應該提高認識,強化服務意識,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

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校內的網站、宣傳欄、櫥窗等各種渠道對於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進行政策宣傳,使廣大學生了解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義和國家相應的優惠政策,轉變對基層就業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合理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對基層單位的宣傳,幫助學生了解基層對人才的需要,認識到基層崗位是青年學生鍛鍊成才、建功立業的沃土,從而增強畢業生投身基層,幹事創業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同時應當服務上狠下功夫,未到基層的學生的排憂解難,儘可能的提供便利。

1、積極開拓市場,努力爲企業和畢業生搭建形式多樣的平臺,認真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尤其注意基層就業信息的收集和發佈工作。

2、爭取做面向基層就業學生的堅強後盾,做好他們的檔案、戶口和組織關係的管理和遷移轉遞工作。落實各項政策,以免除其後顧之憂。同時建立和暢通他們與學校的聯繫,做好跟蹤服務,對錶現優異的學生,積極進行宣傳,樹立先進典型。

3、通過舉辦專題講座、拓展第二課堂等多種形式,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教育和創業能力進行培訓,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爲到基層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有針對性的項目、諮詢等信息服務,建構引導和鼓勵學生面向基層就業的長效機制。

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西部和基層就業,利國利黨利民,我們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着眼於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和西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調節畢業生人才資源的基礎上,切實做好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西部和基層就業工作。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11

爲全面瞭解當前我市再就業職業介紹情況,進一步做好再就業職業介紹工作,9月至11月,市人社局通過走訪問卷、跟蹤訪查和電話、網絡調查等方式,對市區再就業職業介紹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基本情況

目前,我市已經形成以公共就業(人才)服務管理機構爲主體,公共職業介紹、公共就業培訓、基層平臺爲載體的組織架構,全市22個街道、37個鎮、 210個社區及部分村委已建立了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各級公共職介機構發動街道(鄉鎮)社區平臺,全面開展“再就業援助月”活動,通過“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送溫暖”等措施,走訪困難家庭,組織專場招聘會,幫助失業人員儘快實現就業。

二、主要問題

1.街道社區提供的就業崗位質量有待提高。

2.就業崗位的匹配性有待加強。

3.就業扶持力度特別是創業扶持力度有待增強。

三、幾點建議

1.加大對社區就業創業的投入,創造更好的條件從而讓社區能加強對失業人員的職業指導,幫助失業人員瞭解職業狀況,掌握求職方法,增強擇業能力。

2.通過多種渠道開發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定期爲社區內勞動者公佈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讓更多的人通過公共服務儘快實現就業。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12

 第一.慎重選擇創業項目

選擇什麼樣的創業項目很要害。要選擇有發展前景、投入少收益高、競爭不激烈的非傳統行業。目前和今後的一段時間裏,三個行業具有發展前景。第一,互聯網將來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尤其是電子商務。第二,農村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設想一下假如農村每家每戶每年多花1000塊錢,能夠拉動幾個GDP的增長?第三,新能源的前景仍是廣闊的。當前傳統能源是一次性能源,對環境污染嚴重。新能源不僅爲社會創造價值,而且還對環境不產生破壞作用。

第二.選擇項目別拋棄專業

大學生創業最好不要選擇開飯店、賣菜。因爲開飯店賣菜之類的,普通的國中生和高中生都能幹,甚至會比你做得還好,不要與他們搶飯碗。在大學裏學習了三、四年,已經具備了系統的專業知識,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項目創業,這是中學生所不具備的。脫離自己的專業做一些常人都能做的項目,那就是浪費大學三、四年所學的知識。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應充分結合專業元素,發揮特長,需要的是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第三.提倡先打工後創業

給大學生們作講座的時候,問到創業什麼最重要,大多數人回答都是“錢”。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大學生創業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經驗和能力,第二、人脈資源,第三、資金。個人的經驗和能力是第一位而且是最重要的,沒有經驗,剛有想法就去幹容易失敗,即使別人給你資助,你也會賠。大學生靠什麼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去打工。打工時,積累了經驗提升了能力,同時也能熟悉一些比你強的人,增加一些人脈關係,這樣就爲以後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四.注重人脈關係積累

這個社會,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人在做,所以人脈關係的積累很重要。人脈是一個人通往財富、成功的入門票,人脈關係不好,你就不能募股。擴展人脈關係,多結識比你能力強比你有錢的人,尋找他人給你投資時,對你認可的有錢人就會給你投資,這就是人脈關係作用的顯現。你擁有了能力經驗而且選擇的項目非常好,又結識了認可你的有錢人,自然有人會給你投資的。

 第五.在創業中創新

大學生最不缺的就是新的思維,新的想法。大學生創業不要做傳統行業,也不要用老一套的方法去做,要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看看自己和其他人比哪些方面更有優勢。假如你發現自己有一個比別人強的特點,比如說你財務比較有優勢,暑假可以到會計師事務所打工,哪怕不要錢,可以補充財務知識,畢業之後找一個財務方面的工作應該不成問題。大學生怎麼創新呢?要根據現有的情況,結合自己的思路,創造新的模式。

第六.積極募股別負債

大學生創業怎樣“找錢”?一般的大學生會找家人和朋友借錢,是不好的。因爲你負債後心理壓力大,做事輕易衝動,衝動的結果是失敗率很高,不適合創業。募股是最好的方法,除了能找到資金,他入了股,和你在同一條船上,會幫助你把事情做好,自己借債,別人不會關心你。怎麼樣去募股呢?這要靠機遇,第一,找一個比你能力強、比你水平高、也有錢的人給你投錢,他只投錢,什麼都不管,然後坐等分紅,你再找幾個合夥人一起幹。第二,找一個有錢人投資,他比你有能力,給你投資,你們一塊幹。

總之,現在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無疑爲大學生創業鋪就了一條“綠色通道”。從減免部分費用,到提供創業培訓、開業指導、諮詢服務後續扶持等“一條龍”服務,使大學生獲得了全方位的幫助和支持。加上各地方也有各不相同的優惠政策供大學生創業,可以說,創業雖比就業下得決心要大很多,但這條道路卻比就業明朗許多。“賺大錢還是賺小錢,取決於你的戰略”。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13

伴隨着因特網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有了很大的變化,大家不再是侷限於市場上的交易了,通過網上的交易已經很頻繁了。爲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電子商務專業不斷的涌現和發展,電子商務對社會的發展取着重要的作用,社會對電子商務專業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從XX年開始批准在全國部分高校試開電子商務專業,首批高校包括:北方交大、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大等13所,於XX年開始招生。XX年8月起,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也面向社會開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電子商務專業(專科、本科),並設立電子商務高、中級專業證書。XX年初,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83所高等院校試辦電子商務專業。另外,還有很多學校在不同專業的教學中都增加了電子商務課程並準備設置電子商務專業。截止至XX年,教育部已經批准181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開設電子商務專業,在讀的電子商務專業方向的學生達數十萬人。從去年開始,已經陸續有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走向市場,然而,根據最近《電子商務世界》一篇名爲“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憂思錄”的文章,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就業不容樂觀,作者根據調查,發現去年“截止到XX年6月15日,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爲20%,”但在XX年6月中旬教育部公佈的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已達47%,可見,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遠遠低於全國大學生就業平均水平。就業前景是很不樂觀的,要早日改變這種就業現狀,提高電子商務專業的就業率,我們一定要找到問題的關鍵,爲此我對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校的有關設施進行了調查。

本次調查活動是通過調查問卷、查閱資料及對學校有關人士的訪談完成的。

通過從XX年年10月9日至XX年年11月10日爲期20天的問卷調查及訪談,問卷調查對象是07電子商務班及歷屆電子商務的畢業生,發出問卷共162份收回150份有效問卷。通過調查,對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了全面的瞭解,調查的結果總結如下:

一、電子商務專業的就業現狀

在訪談中,學校的有關領導透露,連續幾屆電子商務專業的就業情況都不是很理想,就業率非常地低,每年的畢業生中只有10%的畢業生是從事有關電子商務方面的工作,剩下的都很難順利地找到對口的工作,曾經有有關人士統計,我國登記在冊的電子商務企業已達到1000多萬家,其中大中型企業就有10萬多家,初步估計,未來我國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每年約20萬人,而我國目前包括高校和各類培訓機構每年輸出的人才數量不到10萬人。人才總量不足已成爲制約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隨着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這些畢業生在進入人才市場時本應搶手,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北京XX年的人才需求調查中,電子商務人才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但近年來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僅爲20%,而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已達47%,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在京表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力爭XX年全國應屆畢業生在9月1日前平均就業率達到70%以上,很明顯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遠遠低於全國大學生就業平均水平,更令人擔憂的是,42.9%的電子商務專業非應屆畢業生表示:雖然沒有畢業,但是他們已經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到電子商務畢業生很難就業。電子商務專業的就業形勢爲非應屆畢業生蒙上沉重的就業壓力與心理負擔,他們已經考慮輔修其它專業。如果不能扭轉這種局面,未來中國電子商務人才將會出現短缺的局面。因此,整體上全國的電子商務專業的就業現狀都不是理想的。

二、電子商務專業就業率低的原因

社會對電子商務的需求量那麼大,爲什麼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卻那麼低?通過分析收回的150份有效調查問卷及從有關人士的訪談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兩方面是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

1、學生的專業知識不紮實,基本技能薄弱。

從問卷中,可以統計出100%的學生都上過網,知道如何上網,但是在網上買過東西的卻只有大約4%,可見很多的學生對網上購物不瞭解;上網經常瀏覽電子商務網站的只有5%,50%的學生上網偶爾會瀏覽專業網站,55%的學生根本就沒有瀏覽過專業網站;從問卷中統計只有30%的學生在填報電子商務專業時對它有一定的瞭解,對這個專業感興趣,70%的學生都不是自己填報的。因此大部分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是很感興趣的。上專業課看課外書的45%,睡覺的有10%,做其他的5%,真正認真聽講的只有40%。由此可見,學生的專業知識是學得很不紮實,另外上機課會按老師的要求認真練習的只有35%,絕大多數的學生是上網聊天;打字速度一分鐘達到120個字的都沒有,70%的學生打字還要看着鍵盤。這都是電子商務專業的基本要求,很多的學生都不能達到。由此可見學生的基本技能是很薄弱的,另外,在跟學生的訪談中,發現了85%的學生對電子商務的就業方向和就業崗位不清楚,社會上需要的電子商務人才要符合什麼條件就更不知道了。調查中,絕大部分應屆畢業生談到之所以不能順利找到工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應聘何種企業、何種職務,未能順利就業的應屆畢業生中有76%是因爲就業方向模糊。

2、學校的硬件設施不完善及培養方向的偏差

(1)課程開設的不合理。78.6%的學校這個專業開設的課程太雜了,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沒有構建起專業的核心競爭力。現階段在我國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師大多是經濟與計算機專業方向的,沒有有機的把電子商務的課程組織好,也沒有注重培養學生與社會接軌的意識。

(2)學生的實習89%的時間是在虛擬的環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實感受現實中電子商務的應用。

(3)學校的硬件設施不完善,網絡還不是很暢通,學校的機房很多時候是網絡不通的,這對教學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另外,由於資金的問題,學校的計算機也很有限,不能保證學生每人一臺機子。學生與學校所配電腦的比率僅爲3:1,這也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三、提高電子商務就業率的措施

1、學生方面。學生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識,要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增強對電子商務的興趣,平時多關注專業的發展方向,瞭解要掌握的專業技能,然後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

2、學校方面。學校要和社會接軌,開設的課程要合理,及時的瞭解社會對電子商務人才的要求,及時的調整好教學的方向,儘量提供給學生好的學習環境,學校要多與企業單位聯繫,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獲得經驗,滿足社會的需求,從而提高就業率。

3、社會方面。社會上的人士要支持電子商務教育事業的發展,爲學生爲老師提供更好的待遇。

結語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電子商務的總體發展水平還是處於初級階段,就業情況不是很樂觀,就業率不是很高,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專業知識不夠紮實,學校培養方向有偏差。對於學習電子商務專業的人來說,一定要了解本專業的就業方向及其就業前景以及要掌握的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時代立於不敗之地。學校教育也要儘量與社會接軌,不僅要教給學生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另外也要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比如計算機方面,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上機操作,只要在這兩方面都有改進的,相信電子商務專業的就業率會有很大的提高,因爲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14

隨着大學畢業生的增多,以及高學歷人數的增多,當代求職大學生面臨着就業難的問題。而且受到各方面的壓力的影響,人才堆積,職業上崗比例失調,導致就業難上加難,真是應了一畢業就失業。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求職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校漂族越來越多。針對該問題我們隨機調查本院學生對就業問題準備得如何,對將來就業前景的態度,並且將數據總結處理,發現以下幾點:只有xx%的學生有一直關注就業前景,幾乎沒有人想要創業因爲需要資金門路關係,xx%的人選擇要繼續深造,而且近乎百分百的大專生認爲畢業實習需要關係人脈,專業成績倒是其次。少部分學生認爲個人素質很重要,應該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能否充分的準備就業對當代求職大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它決定你是否能在將來的社會生存中勝出。對你將來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

一、問卷調查

(1)調查範圍:xxxxxxx

(2)調查目的:瞭解xxx對就業的準備情況,使他們能正確認識到未來的就業情勢。

(3)調查方式:網上問卷調查

鏈接地址

結果表明本院學生對就業的準備情況不是很好,大多數求職大學生都不能充分地準備就業,導致出現了一些問題,隨着各大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在逐年增長。雖然政府在不斷地增加就業機會,而面對不斷增加的就業人羣,那只是一點皮毛而已,供不應求的現象依然存在。求職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仍然不容樂觀。

(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就業崗位與畢業生人數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學畢業爲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就業問題一直讓大家困擾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供過於求。每年畢業的求職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多得多;而且,這個差距還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例卻遠遠小於此。這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一個直接原因。

2.熱門專業人才過剩

前些年,出現了幾個熱門專業,如計算機,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認,這些專業至今仍然是熱門專業,仍然是社會的焦點問題。致使衆多考生紛紛報考這些專業。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認爲的:既然是熱門專業,那麼社會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這話不假,可是,當所有的人都這麼想的話,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雖然需求量大,但學習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經超過飽和。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扎堆現象。這也就是爲什麼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們找不到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3.薪水與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名校的畢業生,剛剛畢業,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爲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準。從而對一些企業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

4.各企業選人挑剔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着“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樑和骨幹是求職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求職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求職大學生。這將是應屆求職大學生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企業是不會無緣無故不要應屆生的。

(二)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現狀與分析

1、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隨着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驟增。從整個國家來看,正在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部分國有企業的大量職工下崗待就業,同時,農村富餘勞動力正在向非農領域轉移,向城市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這樣一來,給求職大學生就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形勢越來越嚴峻。

2、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不合理

畢業生在就業中出現了結構性矛盾,包括地區結構、專業結構等。就業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地區,就業形勢好,人才非常多,就業渠道也比較暢通,而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情況比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經濟發展緩慢。

高校要建立求職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機制。理順就業指導工作的體制,建立相對獨立的就業指導機構,並充實人員與配備,充分拓展機構職能。就業指導機構還應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在涉及到學校調整專業結構工作時,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最終促使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充分就業。

4、加強對求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工作的目的就是促進畢業生充分合理地就業。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加強對求職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讓他們知道爲實現自己的目標要做好哪些準備。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在教材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到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形式上,要引入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同時不要把就業指導課拘泥於課堂,要採用多種形式,如請一些優秀企事業人士做報告,開設模擬招聘活動,還應注意網絡資源的利用,組建網上論壇,讓師生可以在網上進行探討。

5、求職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素質,更新就業觀念

目前就業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實際上是能力與素質的競爭,求職大學生要把就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求職大學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要充分利用高校這一平臺,不斷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另外,求職大學生們要認清就業形勢,主動學習和掌握就業技巧,提高擇業能力,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合理地確定就業期望值。只有這樣,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就業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

總之,能否解決求職大學生就業問題關係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關係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解決此問題,要在政府的指導下,積極應對市場,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拓寬就業渠道,更新就業觀念。同時,求職大學生也要及早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面對就業問題。

  調查報告執筆人:xxx

  xx年x月x日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15

每年七月大批的應屆畢業生走出學校大門,擠上就業的獨木橋。20xx年的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20xx年增加75萬人,按70%的初次就業率計算,年內有124萬人無法實現當期就業。而在20xx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495萬人。

20xx年12月15日至12月28日前程無憂薪酬調查部針對應屆畢業生就業相關問題從企業HR和個人兩方面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3528份個人問卷及225份企業問卷。參與調查的個人中,58%爲工作經驗小於2年的新人,21%爲20xx屆畢業生。

225家企業中有61%是外商獨資企業,其次民營企業也比較多佔到23%。個人反饋方面,同樣來自外商獨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比較多,但是比重相當,各佔了39%。具體分佈數據見。

進一步分析參與調查的個人信息,參與者學歷分佈如圖2。

調查發現一,製造行業給應屆畢業生的機會較多,國企和外商獨資企業樂於栽培新人。

多年的高校擴招,讓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衆教育”的轉變。但是這些源源不斷輸出的應屆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心高氣傲”,不是企業“拿過來就能用”的現成人才。因此大部分企業中,應屆畢業生佔所有員工的比重是很少的,具體比例分佈如圖3。

對企業樣本進行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製造行業(包括加工製造、汽車、消費品、化工/能源/礦產、出版/印刷等)是錄用應屆畢業生比例較高的。在不到40家應屆畢業生比例超過20%的企業中,有22家屬於製造行業。就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比較樂於“栽培”新人,佔到了這些高應屆生比例企業中的74%,高於樣本總體分佈水平。

爲什麼企業不願意更多聘用應屆畢業呢?以下爲HR們錄用應屆畢業生時的主要顧慮。其中“培訓時間長”是HR們決定少錄用應屆畢業生的最主要因素(圖4)。

調查發現二,應屆畢業生找工作,互聯網是最好的渠道。

機會不多,合適的招聘、應聘途徑是關鍵。調查顯示,企業HR和應屆畢業生都偏愛互聯網招聘(網絡招聘),其次是針對性的校園招聘。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熟人介紹(企業內部推薦)則是機會少但成功率高的一種方式(圖5)。

調查發現三,雙向選擇:畢業生要“專業對口”,HR重“個人能力”。

從學校出來,應屆畢業生們大多(65%)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但是卻有着清晰的挑選第一家公司的標準。針對我們列出的6個主要考慮因素,應屆畢業生們做出瞭如下選擇(圖6):

“專業對口”是被選到最多的條件,其次“職業發展空間”、“薪資福利水平”和“企業知名度”也是應屆畢業生們比較看重的。“行業”和“企業發展潛力”則較少被考慮的因素。但是,當被問及“你第一份工作的內容與你畢業前期望的一致嗎?”,大部分人都回答“差別很大”,選擇“一致”的比例僅佔7%。

專業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更看重的是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專業。大部分的書本知識與實際操作是有距離的。我們希望所有的員工都有主動學習、時時學習的態度和能力,這樣的人才能勝任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一位電子技術行業的HR經理在接受電話訪談時如此說。“學習能力”正是越來越被企業所看重的“個人能力”中的重要部分,另外還有“適應能力”、“執行能力”、“溝通能力”、“領悟能力”等等。正如我們的調查結果所示,近一半(49%)的HR認爲“個人能力”是他們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最關注的因素(圖7)。

在這一調查反饋中,最令我們吃驚的是——選擇“畢業學校”的HR如此之少。探究其原因,發現很多的HR吃過“招名校”的虧,他們往往抱怨名校的學生“自視過高”“容易跳槽”。他們也表示在2、3年的培養後個人能力優秀但是出處平平的員工顯得“更踏實”“更肯幹”。

調查發現四,應屆畢業生“心浮氣躁”,離職率高。

“離職率高”也是HR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比較大的顧慮。“培養這些孩子需要我們投入很長的時間、很多的精力。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缺乏遠見,在1、2年中沒有被提拔就改投門戶了。”參與調查的HR按照“年畢業生離職人數÷年錄用畢業生人數×100%”計算了自己企業的應屆畢業生流失率。該數值小於5%的企業不到一半,27%的企業應屆畢業生流失率大於20%,超過30%的達到18%。

再來看看應屆畢業生給我們的信息——56%的反饋問卷者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間不超過12個月,而在第一家公司工作超過3年的僅佔8%的比例。進一步瞭解他們選擇離開第一家公司的原因,“沒有個人發展機會”和“薪資水平低”是促使他們重新找工作的最重要的2個原因(圖8)。

聽到這樣的聲音,HR不妨反思一下,是否我們給與這些年輕人的關注還不夠?或者應該更多瞭解一些他們的發展需求,儘量創造機會。

調查發現五,應屆畢業生薪資,由學歷決定。

由於應屆畢業生的實踐經驗比較缺乏,且發展潛力差異巨大。企業在給畢業生定薪時,學歷仍然是一個常規的決定因素。表1爲參與調查企業提供的各學歷水平應屆畢業生主要薪資段分佈。單位:人民幣,千元。薪資段包含起始值。

由上表我們不難看出,企業爲不同的學歷應屆畢業生支付的薪資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可見同學們在學校裏多花的時間企業也給與了認可。當然,不同學歷的畢業生對薪資的期望也有着明顯差異。

應屆畢業生的期望薪資無論學歷均高於他們獲得的實際薪資,如圖9所示。而期望與實際落差最大的是大專學歷(42%)和碩士學歷(22%)。

調查發現六,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可在一年後獲得加薪。

萬事開頭難,學生們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的薪資條件。不過,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企業(本次調查反饋的比例爲100%)會在一年後給應屆畢業生加薪,加薪幅度超過10%的比例高達61%,更有21%的企業加薪幅度在50%以上。近3成的企業爲應屆畢業生提供特別的加薪策略。從個人方面反饋的比例來看,也有4成的受訪者一年後的加薪幅度超過10%,其中15%的人獲得了超過50%的加薪。

一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學生氣十足的應屆畢業生熟悉本職工作、瞭解職場規則,足以讓部門主管和人力資源管理者看出他的自身能力和潛質。那些努力工作、踏踏實實的新人自然會用自己的良好表現贏得一致讚賞,企業也一定會慷慨加薪保留住日後的骨幹力量。一年的時間,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來說實在短暫,但是這一年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講卻尤其重要,很多工作習慣、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是在這一年中學到並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在這裏,我們要請那些沉不住氣的年輕人們不要那麼輕易地就因爲薪資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就決定跳槽,而是去認真想一想,第一份工作能帶給自己什麼收穫。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調研背景:雖然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問題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這個問題成爲需要中央領導重點解決的問題。的確,全球金融風暴的愈演愈烈已經是超過半數的企業蒙受損失,畢業生就業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爲了更好的幫助我校學生解決以後的就業問題,現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調研思路:參考已有的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 ,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院應屆畢業生進行分析: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見第2、19、14、25題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見第5題

3》與是否專業對口,見第7題

4》地域意願,見第10、11題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見第16、17、20題

2、畢業生對就業信息的獲取(包括獲取方式和程度兩方面),見第8、9題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見第3、6題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見第4、15題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含要求學校校,見第21、22題;要求自己,見第23、24、26、12、13題)

通過對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問題的調查,我們希望分析出我院畢業生對就業的選擇、認知的程度以及作爲院方應當做什麼樣的工作來幫助畢業生應對就業問題。

調查分析:

一、熱能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2%,其中選擇就業的佔51%。特別注意到有9%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11%的同學選擇出國留學。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爲研究生畢業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2%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15%的同學堅決不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13%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爲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爲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工作待遇和發展機會要大。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是同學們的首選,其他選擇比較平均,沒有人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75%同學選擇1500--3000,沒有人選擇800--1000。

2、信息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5%,不關心的佔5%;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學校就業網站和網上信息獲取信息的人最多,各佔17%,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有21%的同學認爲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52%的同學沒有簽約任何單位,只有6%。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25%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30%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28%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有37%的同學認爲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爲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交流表達能力、改革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四成認爲需要資金36%認爲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爲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二、環境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有七成同學選擇就業,擇業觀念方面,69%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沒有人願意一步到位,雖然很少有人選擇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學渴望更好的教育環境。25題中,八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21%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選擇各個方面的同學人數很平均。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高達61%,其餘依次爲東部沿海、廣州深圳,沒有人願意回到生源地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工作報告。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更好的學習機會,其次則是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門、民營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對於首份工資六成同學選擇1500--XX,沒有人選擇800--1000。

2、信息(低碳生活綠色環保調查報告)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7%,不關心的佔11%,瞭解比較少的共有74%;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網上相關信息獲取信息的人最多,佔19%,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學員就業網站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72%的同學認爲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學認爲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81%的同學沒有任何簽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五成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有32%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49%的同學認爲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爲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信息收集、彙總、分析、處理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爲需要資金五成認爲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爲在校參加技術鍛鍊機會少、沒有適合自己的崗位、實踐經驗少。

、建環專業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8%,其中選擇就業的要略高一些。特別注意到有10%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共有43人選擇考研,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爲緩解就業壓力、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3%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九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只有4%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爲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爲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崗位的多元化和發展機會要大,其次則是工作待遇和國際化水平。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政府部門,外企、事業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 11%的同學願意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五成同學選擇1000--XX,極少數選擇800--1000或XX--30000

3、信息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27%,不關心的佔9%,瞭解比較少的共有65%;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學院張貼通知公告獲取信息的人最多,佔24%,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62%的同學認爲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學認爲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76%的同學已經簽約了3個以上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四成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16%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16%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37%的同學認爲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爲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溝通協調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爲需要資金五成認爲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爲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調研結論:

一、縱向比較

對於熱能專業,目前仍有過半的同學沒有簽約就業,有的選擇出國留學或考研。除了金融風暴對於產業的影響,大學階段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招聘信息、區域產業發展信息流通不暢也是主要原因,同學們在學校訓練的數據處理能力、獲得的專業職業證書並不如交流溝通能力、信息蒐集處理能力重要,特別是同學們並沒有在大學期間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對於環境專業,與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學沒有就業,其中多數選擇考研,另外多數同學認爲自己欠缺數據出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素質較低。對於建環專業就業,同學們的就業率突破七成,但仍認爲學校的就業信息支持比較匱乏

二、橫向比較

1、比較實際就業情況,建環專業的同學就業率最高,其次爲熱能和環境,其中環境專業的同學考研人數最多。2、在大學期間,有自己職業規劃的同學不足三成,其中環境專業最高爲21%,其餘同學對於未來沒有明確的認知。3、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同學們的普遍認識實現就業後擇業,能夠接受工資待遇較低的工作,專業是否對口已不再成爲同學們擇業的首要標準,國有企業依然是同學們的首選。4、歸納同學們的經驗教訓,學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間職業規劃教育的普及、自學能力的培養是首先需要重視的方面。

綜上所述,作爲學校應當在職業規劃教育、自主學習教育、實習實踐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強工作;作爲同學自己,應當爲自己的未來早作準備,認清當前的外部環境,明確自己的目標,找到理想與現實的交匯點,通過提高自己的各項素質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

標籤:調查報告 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