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對花》評課稿

其他1.15W

《對花》評課稿1

本節課是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包中,五年級“有趣的禮品包裝”主題活動中的一節動手實踐課。經過課堂上的實踐與探究,我認爲常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與不足,希望能與領導與同仁共同分享。

《對花》評課稿

亮點一:有效的動手實踐探究策略。

本節課常老師採用了“激趣——嘗試——發現——製作——修改”的教學策略,讓學生一步步地發現手拉花的特點,然後一點點總結出來,並且完全放手給學生動手實踐和探究手拉花特點,學生能夠自己探究並與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製作過程。

亮點二:特點鮮明的板書設計

爲了讓學生將手拉花的特點弄清楚,常老師除了採用探究的方法外,還利用了彩色卡紙模擬製作材料,在黑板上粘貼並將重點的地方進行標註,既起到了歸納總結的作用,又讓學生更直觀地發現手拉花的製作特點。

亮點三:關注學生及時反饋突破難點。

無論是小組合作操作還是語言彙報,常老師都給予了學生最大限度的關注,並在試做的過程中深入小組和做,發現問題並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共性的問題在全班進行提出和讓學生自己解決,非常有效地解決了製作中的難點。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不完美才是它的真實存在。不管怎樣的課堂,哪怕你再做精心的準備,有一些不足和遺憾。本節課可以在一下兩方面略有改進:

改進一:小組合作次數較多,每次活動之前,缺少一定的指導與要求。在課堂上,常老師讓學生一共進行了3次合作,我建議把合作次數要減少到2次,將第一次合作的'手拉花變爲自主嘗試,或者將最後的製作過程改變成自己製作;而且探究發現手拉花特點的合作中,應該提出彙報的要求。

改進二:課堂節奏有點前鬆後緊。由於分析手拉花特點這一環節用時過長,所以後面的活動拓展沒有進行。在這個環節可以嘗試將發現特點時間縮短,爲後面的拓展環節留有一定的空間。

動手實踐的課堂學生們非常喜歡,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於常老師精誠合作,繼續立足於“動手實踐”型課的模式與指導策略的研究,使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更受學生們的喜愛!

《對花》評課稿2

對整個教學過程把握中,把教師把歌曲教學做爲重點,細緻的分析了歌曲中的一些簡單常見的音樂符號、節奏的表現方法,從而引入歌曲《對花》。歌曲欣賞時教師啓發學生說說用什麼演唱形式表現整首歌曲,讓學生說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進而導入表演唱和對唱。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學生們在跟着老師的引導循序漸進,逐步學習的過程也已經潛移默化的將整個樂曲的情緒、節奏、旋律瞭解到了。總的來說,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基本達到,歌唱時律動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也都很高。提點小小的建議就是在課堂中對歌的形式很多樣但學生的情緒卻不是很歡快活躍,是不是增加一些遊戲趣味賽的'方式學生的活動會更積極一些。還有在最後評價交流環節可以讓學生中可以加入同學們自我的創編一些舞蹈動作了,打擊節奏達到學生的自我創新作用。在打鼓環節可以更加多樣化,節奏也可以加大學生對於歌曲的印象。

《對花》評課稿3

國小五年級第二學期的《趕花》中有這樣一句:“原來養蜂人的生活竟是這樣艱辛,而又這樣的充滿詩情畫意!”它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這句話從兩個方面來概括描寫養蜂人的生活,一是艱辛,二是充滿詩情畫意。學生對於“艱辛”的體會,可以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而“詩情畫意”的生活,課文描寫卻微乎其微。理解好後一層意思,對學生領悟文章的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爲了讓學生掌握這一教學難點,陳老師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捕捉課文詞句,品味“詩情畫意”

課文雖然沒有對介紹到的每種花作具體生動的描寫,但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看出,文章開頭向我們展示了洋槐花盛開的景象。老師從一、二兩個自然段中提煉出這樣一段話:“洋槐花開了,延安城充滿馥郁的花香。遠遠看去,整個林子的樹冠上彷彿堆了一層厚厚的白雪。”然後,讓學生去品讀這段話,從這段話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在交流中,學生走進了純潔的詩裏,走進了清新的畫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又訓練了學生的悟性。

2、拓展文中內容,創造“詩情畫意”

這個教學環節可以說是“投水”的“石子”,要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還必須讓他們在發現、欣賞的基礎上,學會創造。學生一旦在文字中,形成自己理解的“詩情畫意”,那種愉快感、成功感、幸福感就會像歡快的小溪流一樣,奔流不息。但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的`同時,我們還要牢牢抓住課文這根繮繩,如果一味地往前跑,就會迷失方向。本節課要領悟的是“養蜂人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他們趕的除了雪白的洋槐花外,還有紫色的苜蓿花、金燦燦的荊條花、粉紅的蕎麥花和黃色的油菜花。老師通過媒體讓學生自己看到花香景美的畫面。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在身臨其境的欣賞中,在教師引人入勝的描繪中,領略了詩情畫意。

3、探索文章中心,昇華“詩情畫意”

學生通過學習探究,已經領略到了文中所沒有描繪出來的“詩情畫意”,懂得了趕花人在趕花的同時,也在追趕着絢麗,追趕着芬芳。但如果就此罷手,還是沒有能夠達成教學目標,因爲課文的中心是讚揚像養蜂人那樣爲了工作而只爭朝夕、奮力拼搏的人。老師還要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品德的“詩情畫意”裏,讓他們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去感悟:趕花人用辛勤的勞動創造了蜜一樣甜的生活,創造了花一樣美的世界。

當然課堂的生命力在於現存的缺憾。“詩情畫意”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老師讓學生感知畫面的基礎上,去感悟文中妙詞佳句,進而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但這些全在於學生對“詩情畫意”本身的理解,在頭腦裏形成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具有“詩情畫意”的意境。而對這一點的忽視,正是本課的一大缺憾。很多學生找不到反應趕花人生活詩情畫意的句子,是因爲他們不理解什麼樣的生活是詩情畫意的。其實美麗的大自然,就像一個絢麗的萬花筒,只要留心觀察,總能尋覓到其美的內涵。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漸漸地擁有了發現自然美,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如果先讓學生回憶見到過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畫面。比如“小橋、流水、人家”、“藍天、綿羊、草原”、“夕陽、垂柳、小溪”、“牛背、牧童、短笛”、“月光、草地、河灘”等畫面就是詩情畫意。讓他們自己構思一幅圖畫,並從畫面中獲得不同的美感,通過語言的表述,形成豐富而又深刻的感受。這是他們對“詩情畫意”最直接的感知。這樣後面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

《對花》評課稿4

《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在教學中,胡老師根據教材特點,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合作朗讀中探究,在想像中創新,在朗讀中悟情,在感悟中積累。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教者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豔麗、甦醒、夢中”等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一段,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們看到,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胡老師設計了三大環節:(1)揭題質疑;(2)初讀課文,感悟文意;(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

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胡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導入階段,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老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沒有根據學生實際,以至在後來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感悟朗讀是課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胡老師在教學中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在品讀這段課文時,先讓學生了解這一段內容。找一找有幾種不同的花再重點指導朗讀課文中描寫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麗,並通過讓學生挑自己認爲最美的句子讀一讀,說出理由,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比較,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境,用詞的準確,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進而加深對內容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

胡老師在朗讀指導方面雖然力求形式多樣,但整堂課下來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學生還沒有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胡老師的這堂課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去學習,也有不足的地方提醒我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

《對花》評課稿5

昨天有幸聆聽了由學校邱老師執教的《花的勇氣》一課。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節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獲得的對生命的感悟,下面我邱老師的這堂課談幾點自己的的看法:

一、以“花爲媒”,導入順其自然。

在導入環節的設計中,教師從花入手,先請學生欣賞花的圖片,感受花的美麗,再回憶積累過的與花有關的詩句。這樣的設計既達到了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的目的,又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導入效果。

二、結合閱讀提示,整體把握教材。

邱老師充分利用閱讀提示,在學生默讀提示後,幫助他們梳理提示中的幾個要點,指導學生根據提示學習課文,學會整體感知課文。

三、挖掘文本主線,圍繞主線展開教學。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邱老師的這堂課就給了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教師在設計時抓住了一系列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如:(失望──吃驚──遺憾──驚奇──震撼)作爲本堂課的.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圍繞這條主線進行學習、思考、探討與交流,可以說教學的思路非常清晰,學生的學習也很有目的性。另外,在這裏我覺得邱老師有一個地方設計的也很巧妙,那就是讓學生根據作者的心情變化概況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知道這是一篇散文,概況散文的主要內容,對學生而言,本身難度就很大。但用這樣方法概況,顯然要簡單的多,而且使得學生又掌握了一種新的概況課文的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點睛之筆的寫話——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

如果有人問我邱老師的這堂課那一處最能打動你,我想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是最後的寫話設計。教師爲了昇華勇氣的含義,巧妙地安排了給詩歌填空的寫話練習。這樣的安排不光令學生明白了花的勇氣是什麼,更讓學生懂得了生命的真諦——那就是勇氣。這樣的設計無疑是達到了“讀寫結合,以寫促悟”的教學目的。

這堂語文課,邱老師善於抓住文本主線,層層鋪墊,過渡自然,整個教學思路“以讀促悟,讀寫結合”。通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從中領會並昇華了對生命的感悟。

《對花》評課稿6

夏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閱讀教學應以讀爲主。整節課夏老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夏老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這時,夏老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夏老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着夏老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夏老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夏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夏老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爲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夏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夏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

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夏老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嘆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說,你能在他說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夏老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夏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爲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

比如,開課伊始,夏老師說: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夏老師又說: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夏老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爲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夏老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夏老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裏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躺在牀上,心裏會惦念着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着香味時,夏老師問:此時,你心裏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夏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說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夏老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說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夏老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爲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夏老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說句話。

夏雨有痕,夏老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着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對花》評課稿7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就是季先生寫的一篇雋永的短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表達了故地重遊的真切感受,展現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風景裏,抒發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今天這節課邱老師帶着學生去感受、瞭解德國風情、人文精神,我也彷彿置身於其中,被深深感染,回顧一下這節課教學,也帶給我很多啓示:

一、巧妙、高效的教學設計

邱老師在課堂設計上打破常規,以朋友的問、季先生的回答引領全文教學,進而引出寫花美的句子、寫人美的句子,“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思想自然而然悟出,情感得以昇華。語言學科人文性得以體現,層次清晰,這樣有層次地一次次提升,喚起學生情感共鳴,全面提高了學生語言素養。

二、樸實、紮實的詞句教學

語言教學首先應該關注的是語言文字。《課標》中指出“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字詞句段篇是一個體系,只有將詞語理解透徹了,才能瞭解文本的內涵,落實語文學習的任務。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句”,教學中,老師努力體現將理解詞語與閱讀緊密聯繫起來。“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教學時把重點放在字義理解上,先是讓學生去發現這組詞的特點,理解詞語,再通過舉例,加深理解,爲下文教學作鋪墊,然後再把它們送進句子當中。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教學詞語,由表及裏、由詞到文,使詞語教學與課文閱讀緊密聯繫在一起。

小建議:如果能給學生更多時間、空間去朗讀就更好。

縱觀一節課,學生朗讀機會較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感悟,如能在“讀中悟”,可能會讓學生自悟自得。比如在感受“花美”的部分,可以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再展開想象,在想象基礎上再讀,這樣讀的層次出來,學生感悟應會更具體、更深刻。

其實不僅“讀”是這樣,其他語言素養的培養也應着眼於學生長遠發展,讓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實現《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同時,也想說說今天聽課後的'一點感性認識:這是一節有着濃厚語文學習氛圍的課堂,我感動於孩子們參與學習的熱情,感動於他們讀書時的那份投入;我感動於邱老師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感動於她能在開學以來這麼短的時間裏能把學生訓練得這麼有素,使我似乎來到了二小的語文課堂。這不是一日之功,這是長期的積累和努力進取使然。

還有,這是一節體現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使用而準備的一節課。課其實已經很好了,但是爲了體現白板的功能,還得作大量的改動。爲了用白板而設計課程,作爲一名語文老師,並不十分認同。我喜歡樸實的教學,我不贊成用大量的聲光電等多媒體,因爲這些會分散孩子們對語文學科本身的注意力和興趣,電子科技的運用,其本質還是爲教學服務,只能錦上添花,不能捨本逐末。

《對花》評課稿8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表達了故地重遊的真切感受,展現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風景裏,抒發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在講述民俗的同時,用最簡練概括的語言揭示了意味深長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自然而然的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格教育。

林老師在執教這節課時,圍繞“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一中心,從“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兩個方面着手,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順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讀悟的過程中感受德國所特有的奇特的風景,領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在教學過程中,林老師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並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林老師緊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以及之後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另外,在這節課中,林老師特別注重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第三段抓“奼紫嫣紅、花團錦簇”品景色之美時,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詞語時,出示畫面,“還有那哪些詞可以描繪這樣的景色?”不僅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也是對這兩個詞的深入理解,不僅有直觀形象上的感受,還有語言的碰撞。另外,多次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彷彿看到了什麼,以及寫話訓練的安排,使整節課語言訓練紮實。

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林老師不僅要授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授予學習方法,老師的“導”只是一種幫助,是爲“學”而設“導”。整堂課的確紮實有效。

《對花》評課稿9

《花鐘》評課稿授課者:姚欣玲評課者:羅賽飛《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欣玲爲我們展示了第一課時的教學。這堂課孩子們和老師的表現都不錯,欣玲是個素質非常高的老師,這節課上她有好多方面做得很好。

1、教態自然、大方、很具有親和力,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不會感到有壓力,所以能夠暢所欲言。

2、教學內容安排合理恰當,教學流程清晰流暢。先是初讀整體瞭解課文,然後是認識生字,再就是重點抓住第一段的品讀。

3、課件製作精美,課始五彩繽紛的花的圖片,一下子把孩子們和聽課的老師帶入了一個花的世界。

4、在品讀課文時,選擇性的指導朗讀課文中描寫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麗。引導學生帶表情,加動作表演讀,孩子們讀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在朗讀感悟中積累了語言。

5、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孩子們質疑問難,培養孩子們提問的能力。拓展練習,補上開花狀態的詞句,培養孩子們語言運用能力,孩子們思維廣闊,說得也很棒。

6、對字詞的教學非常到位,學生能在課堂上紮紮實實地進行字詞的訓練。總之這是一堂很實在的語文課。兩個小小的建議:課文中描寫花的句子,作者用詞豐富,尤其是動詞的'運用。(牽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薔薇綻開了笑臉,睡蓮從夢中醒來,萬壽菊欣然怒放,菸草花在暮色中甦醒,曇花含笑一現……)我覺得可以抓住這些動詞,讓學生圈出來,體會用詞的美妙,學生對擬人句的運用可能感受更深。然後是在補充完兩種花的描述後,教師又安排了幾次朗讀,感覺學生後面的朗讀還不如之前了。我覺得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熟讀,試着背誦這部分,再完成課後的填空,也許來得更實在。

《對花》評課稿10

今天,我有幸到湛江第八國小四年級(1)班,觀摩王副校長的語文課。作爲省級“名教師”的王校長,大方從容的儀態言語,周密巧妙的課堂設計,靈活有效的課堂教學,一言一行,流露着大家風範,一節課下來,我從心裏發出了由衷的佩服!以下是我在聽課過程中的幾點收穫,希望和大家分享、交流。

王校長上的《花的勇氣》一課,是人教版第八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選自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這篇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從只見綠地不見花時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於草下時的吃驚,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後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進而閃現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氣!對課文中不少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這是教學的重點;通過對課文的研讀,體會作者由物及情的變化,並昇華自己的感情,這是教學的難點。我覺得王校長上的這堂課有以下亮點:

一、導入:溫故知新,水到渠成

該單元的課文以生命爲主題。《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氣》,合力鑄造着鮮活健康的生命觀。充滿人文氣息的內涵,深刻生動。王校長善於抓住此特點,在導入環節中,先讓學生回憶前面幾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再引導學生展開對新課的學習。既達到了鞏固前面所學課文的目的,又營造了“水到渠成”的導入效果。部分展示如下:

師:同學們,我們之前學習了第五單元的前三篇課文,大家還記得這幾篇課文主要說了些什麼嗎?

生:記得!

師:第17課《觸摸春天》說了什麼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

生:生命是一種抗爭!

師:說得很好!第18課《永生的眼睛》又說了什麼呢?

生:用愛心來體現生命的價值。

師:好,那第19課呢?

生:生命是一種求生的慾望,要讓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

師:非常好!看來同學們對前面所學的課文都進行了複習,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第20課究竟說的又是什麼呢?請大家翻開課本,齊讀題目兩次。

生:20,花的勇氣……

師:(板書)20、花的勇氣

二、教材處理:整體把握,抓主線

本文是略讀課文,教學的重點是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教學時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王校長沿主線引導,圍繞以表現作者感情變化的詞語(失望──吃驚──遺憾──驚奇──震撼)爲主線創設情景,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習,思考,領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

在《花的勇氣》這篇課文的課堂教學上,有些老師可能會以“感動”爲切入點,讓學生自由讀文,劃出覺得感動的地方,讀一讀,然後向老師同學彙報。我認爲,這種教學方法並未能利用課文中作者感情變化這一基本線索,學生漫無目的地讀,一節課下來,沒有理清課文思路,缺乏對課文的整體把握。

王校長在教學過程中,則避免了這種教與學的盲目性,她始終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閱讀,去領悟。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第一自然段,劃出重點句子“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讓學生感受作者最初看不到花時的失望。再引導學生閱讀“綠色到處氾濫”“我用手扒開草一看,原來青草下邊藏着滿滿一層小花”,體會作者扒開草後看見躲藏着的小花時的那種吃驚。當讀到“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時,感受那份震驚。這種披文入情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瞭解課文內容、理清情感線索的基礎上,重點體會到作者情感的變化。

《對花》評課稿11

該活動黃老師設計了“媽媽的節日”、“我會送花”、“我會數花瓣”三個環節。本次活動中我認爲最難的是在第三環節。因爲又來了青蛙媽媽、袋鼠媽媽和大象媽媽,它們的想法又不一樣了,青蛙媽媽身上有個7的數字,它說喜歡7片花瓣的花;袋鼠媽媽身上有個8,它就喜歡有8片花瓣的花;大象媽媽喜歡9片花瓣的花。這就要求小朋友們進行數花瓣活動。數花瓣都是朵的其目的是引導幼兒學習繞圈數數。對我們成人來說十以內的繞圈數數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對於我們中班孩子來說,難度就比較大了。在數花瓣的過程中,我發現好幾個孩子因爲數得重複了,花瓣數量就多出來了。但是黃老師在這個問題上處理的很好,她耐心的請小朋友示範他們自己數花瓣的`方法,最後,馬馬想出了好辦法“做標記”。黃老師 和孩子們一起嘗試了這個方法,還真不錯,做過標記的花瓣就是已經數過的,這樣就不會出現重複現象了。有了繞圈數數的好辦法,大部分孩子的操作都對了,只有少數幾個能力比較弱的小朋友還是遇到了困難。

整個活動體現了以孩子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和諧師幼關係,絕大多數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對花》評課稿12

李老師的課乾脆利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巧妙突破難點處。

教師在讓學生總結課文內容時,並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而是通過填空的形式來了解課文大意: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剛到維也納時因()而失望,離開時仍()而遺憾,後來看到()而驚奇,最後被()所震撼,明白了()的故事。這樣就給學生降低了難度,使學生覺得歸納課文內容不再是一件頭疼的事。這一設計特別巧妙。

二、課堂練習恰到好處。

李老師在教學中出示了:當冷風襲來時,我會說(),當冷雨淋來時,我會說(),我會對那些不敢在風雨中開放的花兒說(),我會對城裏那些溫室裏的花兒說()。通過學生練習說話,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後面的:被壓在石頭下的小草(),這就是勇氣。等等這些,讓學生說話,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對學生的習作也是一種啓示。這樣的設計讓人難忘。

《對花》評課稿13

《花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帶有濃重科學性的閱讀文章,文字生動,語言優美。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說法。教學難點是闡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聽了陳霞娟老師執教的《花鐘》這一課,我覺得她以下幾個方面比較突出。

一、清溪瘦水自成韻。

回顧陳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那是一種“耐心等待、自然綻放、不加雕琢”的美。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陳老師身上那種特有的親和力,她的教態親切、自然、大方、得體。雖然偶爾呈現“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的局面,但整節課娓娓道來,猶如一條潺潺的小溪靜靜地流淌在孩子們的心田。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學生不會感到任何壓力,自然能夠暢所欲言。總之課堂上教師的收放自如與學生的積極參與都給人以清新愉悅的感受。有人說“等待是一門藝術”,課中陳老師多次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去尋找、去思考、去評價,我相信這與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二、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語文課姓“語”,有着自己的學科特點,“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從課堂和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讓它直接指向語文學習,爲學生的學習服務。本節課上陳老師多次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它真正爲教學服務。我們都明白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纔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陳老師努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導入新課時陳老師首先出示花鐘的圖片讓學生欣賞,這樣直觀地讓美麗的花兒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如同走進了花的世界,有了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做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當學生還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時,陳老師趁機出示最後一自然段介紹花鐘,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花鐘”,自然導入,讓學生帶着發自內心的渴求走進文本,去感受、體驗語言文字的美。再如:各種鮮花的圖片與文中美言相結合的展示,這樣圖文並茂的教學設計,使課堂流露出一種自然的美,生趣盎然,而且與教材情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三、合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陳老師這節課的設計意在初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一自然段,交流各個時段各種花開放的樣子,重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準、妙處。讓學生在學習之後能運用書中的描寫方法,進行仿寫。讓學生感受不同的寫法所展現的植物開花狀態,明白採用不同的描寫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優美,更生動。教學流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領學生感知課文,從而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以及大自然的奇妙,這樣的設計當然能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在教學時,陳老師也恰如其分地做到了。比如:品讀第一自然段時緊緊抓住了花開放時的不同樣子,讓學生體會寫法的不同,並在體會的同時,很好地結合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欣賞花兒美麗的樣子時,去理解和體會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不同的動詞來描寫花開放的情景,從中體會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用詞十分優美。然後再讓學生體會句子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再讓學生去仿寫,使學生對學習的知識得到了及時的積累與運用。這樣悉心的指導我相信學生一定能模仿文中的擬人寫法,也能把其它花的開放寫得很優美。只可惜時間有限,沒能讓我們領略到孩子們的奇光異彩。

都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爲陳老師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一些細節的教學上還可以再完美些。在這我想提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供大家商榷,如有不妥,請多批評指正!

一、注意分配教學時間。

陳老師在導入後讓學生初讀課文再互相評價,這時已經用了整整19分鐘,將近這節課的一半時間。這裏老師是否可以在課前讓孩子們充分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節約一些時間,讓後面品讀第一自然段的步伐更從容?

二、注意安排教學細節。

陳老師在教學“豔麗、淡雅”這兩個詞語時,一開始直接讓孩子們寫詞,由於缺乏指導,導致後來教學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運用這倆詞描寫這些花時學生一知半解。這時老師再一邊範寫一邊指導學生結合圖片理解“豔麗”。這裏是否調換一下順序?如:在一開始先指導學生弄清詞意,再指導學生書寫,最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樣做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了。

三、注意加強朗讀、學法指導。

新課標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這句話強調了朗讀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見朗讀教學不僅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陳老師的設計確實做到了讓學生充分地讀,並且讀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自由練讀、指名讀、對比讀、齊讀等,但總覺得效果不是特別理想,我想主要是學生感悟不夠,以致朗讀指導的有效性還沒完全凸顯出來。如:陳老師在教學時,能夠讓學生自己尋找到各種花是如何開放的,而且也有非常漂亮的圖片與名稱,那麼是否能在每幅圖片下面再把相應的句子也打上,然後指導學生一邊欣賞圖片一邊再次感受課文語言之美,進一步激發情感,培養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呢?再如:在學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時候,是否可以請學生在觀察萬壽菊開放的畫面後,讓學生說說這些萬壽菊開得怎麼樣?再請學生說說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朵,你會怎麼做,怎麼想,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這樣是不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意思呢?

四、注意突出教學重點。

在進行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老師是否可以用一個大問題“課文中的花鐘都種了哪些花?你最喜歡哪一種?”統領這一段。在字面上理解之後,讓學生填表,是否一目瞭然?然後再讓學生試着畫一個花鐘,學生的理解是否就會更加到位?接着,老師再出示一段文字,讓學生填一填,各種花是怎樣開放的?學生是否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表達的多樣性,更能爲後來體會語言的優美做鋪墊呢?

總體來說,陳老師的這堂課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予以改進。

《對花》評課稿14

今天,我又一次享受到了語文的芬芳。因爲我有幸目睹了柳老師和美的風姿,聆聽到她那溫潤的言語,感受到她的博學與睿智。

柳老師執教的是充滿情味的散文詩《金色花》。

如果問這節課給我的整體感覺是什麼,我想說,是詩---一首獨具匠心的詩,一首溫情脈脈的詩,一首淙淙流淌的詩。

開課伊始,柳老師介紹了“金色花”、泰戈爾、《新月集》,介紹中她突出了金色花是“幸福樹”“聖樹”,《新月集》是充滿童真的集子以及泰戈爾失去妻與子的創作背景。這些介紹,對學生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之後,柳老師讓學生讀課文,在一次次的引導點撥下,學生誦讀的味兒有了,足了;這樣再進行品讀,便水到渠成。最富匠心的是她安排了“比讀”環節。她通過蘇教版《金色花》與學生手中的文本進行比較,談談“兩個版本有哪些不同,找出一處來,說說你更喜歡那個版本的語言,爲什麼?”在比讀中,學生各抒己見,將獨特的見解展示出來。柳老師巧妙地將“應把握書面語與口語的區別,應追求語言的簡潔,應注重語言的情態,應關注語言的照應關係”等語文常識寓於學生的研討中,讓他們自主發現,少了刻板與說教,添了幾多樂趣。末了,柳老師引導學生探討本文作者泰戈爾先生的命意,從“依戀”“默契”“童趣”“快樂”“幸福”等角度展示了那份如“金色花”般的愛。又用花的造型完成了板書,妙不可言。最後,柳老師背誦了《新月集》中的其他篇目,讓學生受了一次文學的滋養。尤其是結課時那句:“誰都可以是詩人,請做自己的詩人!”引人深思,激發了大家珍視生活情趣的信念。

柳老師的課如行雲流水,美不勝收。

《金色花》有着詩樣的結構,詩意的語言,詩般的意境與內蘊。

柳老師不愧爲“全國教改新星”,她的課結構巧妙,“助讀、鋪墊”“誦讀、點撥”“品讀、研討”“比讀、玩味”“擴讀、延伸”,它們環環相扣,有效推進了課堂教學。大環節中還有層進的小環節,如“誦讀、點撥”環節又分別提出“讀出畫面”“讀出形象”“讀出情感”的細緻目標。這樣,各環節間邏輯關係緊密,照應巧妙,絲絲入扣,讓師生漸入佳境。

《金色花》的教學中,柳老師用詩意的語言征服了學生,征服了與會的各位老師,無論是開場激發學生自信心的話語,還是引導點撥的話語,抑或啓迪學生熱愛生活,珍視詩意的總結語,都展示出純熟的語言魅力。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語文素養定能潛滋暗長。

柳老師的課還非常注重營造詩一般的意境。或許是因爲體裁的緣故吧,柳老師在讓學生誦讀時特別關注他們的情意表達。如學生在讀“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我不告訴你,媽媽”等語句時,極力讓學生揣摩詩中人物的心理與情感,鼓勵學生一次次地嘗試,從而領略涵詠之妙處。在充分的蘊蓄後,柳老師讓學生齊讀,沒想到,短短的十幾分鍾指導,孩子們的誦讀已頗具情味,讓每一個聽課者歎服。是啊,這樣的課才能真正讓學生獲得生命的成長,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幸福。

《金色花》一課,雖短短的四十五分鐘,但容量不可謂不大。有重點字詞的識別與理解(如“禱”的演變、語義),文本的理解與品味,《新月集》的總體風格賞析等,可柳老師卻能舉重若輕。我想,這應該得益於柳老師的深入研讀,去粗取精,得益於她的引導點撥,去僞存真,得益於她輕教重學,隨物賦形。

能成爲柳老師的學生是幸運的,因爲你能在課上得到實實在在的尊重,得到舒舒服服的滋養,得到痛痛快快的展示。

反觀自己的語文課堂,頓覺漏洞百出,弊病多多。

首先,我對文本的研讀往往囫圇吞棗,忽視了細節。殊不知“作品的生命力在於它的細節,由細節的內涵往往可以窺見作者的匠心所在;而教師對於作品細節的把握與挖掘,決定了教學究竟能走多遠”以致設計不能免俗,課堂上難以產生尺水興波的奇效。

另外,我未能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預設得過多,學生的生命體驗難以彰顯。我未能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他們纔是發展的主體,他們有表達真實心態和真切意願的自由。我們要明白--真實的、充滿靈性的課堂纔是最美的。

此外,由於自己視野的狹隘,所以難以遴選出最具關聯性,最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素材。所以,我要繼續讀書,讀專家學者的理論書籍,讀中外名家的著作;瞭解點哲學思想,知道些心理常識。

漫漫語文路,我在征途中。

感謝中國修辭學會讀寫教學專業委員會給我們提供的視聽盛宴,感謝詩一樣美的“帶露梅花”,感謝充滿靈性與張力的《金色花》!

《對花》評課稿15

李老師執教的《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整堂課層次清晰,結構合理,主要教學了第一自然段。在教學中,老師教態大方、自然、得體,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

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李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當學生還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時,老師趁機讓學生走進文本,去感受、體驗語言文字的美。同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各種花兒開放所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學會感受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字,也同時學會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能表達相同的內容。

當然老師也比較注重學生寫的訓練。在教學中,除了課文中出現的這些花外,老師又出示了3種花,想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仿寫,這種仿寫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體會祖國的語言文字。之後,學生的回答也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在學着用,有些仿出了味道,有些雖然還比較稚嫩,但可以看到他們的進步。

建議: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這句話強調了朗讀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李老師的設計確實做到了讓學生充分地讀,並且讀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等,但總覺得效果不是特別明顯,主要是在體會作者用不同方式描寫花的細節方面,老師還沒做到很好引導,學生感悟不深,以致朗讀指導的`有效性還沒完全突顯出來。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方面,教師沒有針對性、激勵性,以致教師的評價評而不導,評而不實,評而不治,評而不全。

因爲是剛從二年級過渡三年級,所以在字詞方面還應加強識記,另外在體會作者用不同方式描寫花的細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一些肢體語言,觀察想象,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句中有些詞語的意思,我們的老師也不用解釋那麼多了。 比如,在請學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時候,可以請學生觀察一大片萬壽菊開放的畫面,讓學生說說這些萬壽菊開得怎麼樣?再請學生說說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朵,你會怎麼做,怎麼想,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這樣是不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意思呢?

標籤:對花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