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優]語文評課稿14篇

其他1.2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語文評課稿14篇

語文評課稿 篇1

《只揀兒童多處行》是冰心奶奶寫的一篇令人賞心悅目的散文。全文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生機勃勃“趕春”的兒童和春天裏充滿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兒。字裏行間洋溢着一種生機,令人感到十分快樂,是十分適合四年級學生閱讀的美文。

前段時間有幸聽了汪靜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對課文進行了深入的鑽研,緊扣“爲什麼冰心奶奶春遊時只揀兒童多處行?”這一主問題設計教案,按瀏覽順序邊讀邊思,最後自然讓學生得出答案,教學過程相當清晰、有層次。特別是最後讓學生閱讀有關冰心的文章,瞭解冰心的思想:“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是對文章的深度拓展,作爲四年級的學生,應該達到這一要求。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用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表現在:

一、讓學生入情。首先教學時,通過師生共同欣賞學生春遊時的相片,激發學生對春天的嚮往。又通過出示古詩:“兒童不解春何在,只揀遊人多處行。”爲什麼改成“與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進行比較,說說意思,初步感受春天的美並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求知慾,然後,通過研讀課文和分析課文,學生終於讀懂了作者改詩的意圖:從作者的行蹤看,頤和園一行,因見一羣羣孩子從園內擠出來而頓生遊園之意,這是改詩的初衷;而從“知春亭”到“玉瀾堂”,一路遇見的也盡是兒童,印證了“只揀兒童多處行”這一說。從冰心奶奶的情感處着想,冰心奶奶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她關心兒童,喜愛兒童,欣賞兒童,對兒童可謂情有獨鍾,頤和園內一羣羣“趕春”的兒童,不正如春天一般生機勃勃嗎?所以,冰心眼裏,兒童既是祖國的花朵,又是春天最美的風景!

二、用情品味文字,。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冰心奶奶的作品尤其如此。汪老師抓住兒童和花兒兩個重點,引導學生品味有關文句。學生經過認真研讀,產生了很深的感悟,如:常人眼裏的“頑童”,在冰心奶奶的眼裏是“小天使”,她心中的兒童是多麼活潑可愛!“小小的身軀上噴發着太陽的氣息”,兒童身上潛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這是冰心奶奶對兒童的希望。“花也和兒童一樣……”啊,不說兒童像花一樣,這不是兒童比花更美嗎?“只揀兒童多處行”是永遠不會找不到春天的。多麼強烈的對兒童的摯愛啊!汪老師通過語言文字的品評、鑑賞,冰心老人對兒童的一片赤誠之心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然後,再通過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是實感,拉近了學生與文章之間的距離,重難點也突破了。

三、合理運用電教媒體,使學生真實感到此時此景。學生對海棠不是很熟悉,對第5節的學習有困難。所以,當學生說到冰心一進玉瀾堂,覺得眼睛一亮,是因爲看到了大海棠。汪老師相機出示海棠圖片,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目光。然後讓學生結合圖片,品讀文字。另外,還利用網上收集有關冰心的資料,閱讀冰心的作品,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冰心。電教媒體對學習文章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準確感悟能力。

我們知道,在現代教學論認爲,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爲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爲汪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語文評課稿 篇2

一、揭題導讀多韻味。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的把握,主要是強調學習過程中“情、趣、韻“的追求。課始,力求在讀讀背背,吟吟誦誦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春天。

方法一:導讀揭題。

1、讀句導入。讀讀下面這段話,並補充完整。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

2、齊讀這段話。說說你對燕子的瞭解。

3、陽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開了春天美麗的畫卷。(出示課題,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4、自由讀課文,捕捉幾幅春天的鏡頭。(設計點評:把課文第一段話作爲特殊的謎面,以近似猜謎的方式引入新課的學習,更符合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觸了文本,營造出濃濃的語文學習氛圍。)

方法二:古詩營韻。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頭,感受着春天的溫馨和甜蜜,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對春天的讚美。請同學們來背誦幾首有關春天的詩。(根據學生的交流隨機板書與課文有關詩句)

A.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B.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C.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2、明媚的春光裏燕子翩然而至。(出示課題)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從課文中去發現這些詩句所描寫的畫面。

(設計點評: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古詩積累,導入新課學習,架構起學生舊知與新知的`橋樑,使學生在吟吟誦誦中享受詩韻,邁入春天。)

二、品讀積累守本位。

學語文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這必須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來完成。以學生讀通課文感知內容爲基礎,力求通過想像品讀、配圖解說、積累誦讀等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地讀,完成全程閱讀。

方法一:概括品讀,摘詞解說。

1、概括畫面。讀着課文,你發現了哪些美麗的畫面,給畫面取個好聽的名字。(預計學生能概括出“可愛的燕子”、“光彩奪目的春天”、“機靈的飛燕”、“春天的曲譜”等有關燕子外形、飛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內容的畫面題目。)

2、圈點品讀。哪些詞語描繪出燕子的機靈可愛與春光的明媚,自由選擇四個畫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應的段落讀一讀,圈圈點點做上記號。

3、交流品味,感情朗讀。

4、摘詞解說。請同學們自選其中的一個畫面,在小卡片上寫上圖的名稱,在卡片上摘錄關鍵詞語,看着卡片介紹自己喜歡的這幅畫面。

烏黑光亮俊俏輕快

剪刀似的

可愛的小燕子

斜着身子“唧”的一聲

掠沾盪漾

機靈的飛燕

語文評課稿 篇3

本次教研會的主題是踐行智慧課堂之錦園模式。我覺得,陳老師執教的《豐碑》一課課堂設計思路清晰,考慮了文章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在學習課文內容、落實教學目標的同時,又可以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訓練,很好地體現了模式提出的八個字“興趣探究實踐發展”。下面具體談談我的聽課體會:

一、興趣從問題開始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陳老師十分注重讓學生質疑,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中:第一次揭題之後,讓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很有價值:課文中的豐碑是指什麼?課文爲什麼以豐碑爲題?……然後整節課都圍繞着這個疑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課文,尋找答案。第二次是出示中心句後,學生質疑:爲什麼軍需處長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二、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豐碑》是一篇選學課文,按照編排的意圖,選學課文的教學應該是引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習得的方法運用到學習中去。和《豐碑》相對應的是第四單元課文,第四單元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豐碑》這篇文章的表達方法其實就是文章中最耐讀的地方,如:環境描寫的輔墊作用;對軍需處長神態的描寫;用將軍的情感變化來反襯軍需處長的品質等等。

陳老師在這些精彩之處都進行了重錘敲打,比如引導學生去想象長征途中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的回答較豐富,有的說雪崩,有的'說會遇到敵人的圍追堵截,有的說缺衣少糧……這樣的空白想象爲下文打下了伏筆。

“側面描寫”是本文的主要表現手法之一,陳老師通過溫馨提示,要求學生劃出描寫將軍神態、動作的句子,並用一個詞表達將軍的心情。教學時,抓住將軍神態的三次變化,啓發討論:“將軍嘴角邊的肌肉抽動着”“紅着眼睛,像一頭髮怒的豹子”“兩腮的肌肉抖動着”,這些神態描寫,表現了將軍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思考討論,體會到這些神態描寫既表現了將軍對軍需處長工作的不滿,又表現了將軍對紅軍戰士深深的愛。當得知這位凍僵的戰士正是軍需處長時,“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裏,他的眼睛溼潤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雲中山化爲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這些神態、動作的描寫,體現了將軍內心的巨大震動。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讀、思、品、悟,體會到將軍此時既有因錯怪軍需處長而感到的深深愧疚,又有對軍需處長崇高的敬意。理解透徹後,再訓練分角色有感情朗讀。例:用激憤高昂的語氣讀“將軍對身旁的人吼道……發棉衣”,用低沉緩慢的語氣讀“有人小聲地告訴將軍……軍需處長。”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從中體會將軍由愕然到發怒到崇敬的心理變化,使軍需處長那種毫不利已,專門利人和麪對死亡泰然處之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樣的教學摒棄了課堂教學中的繁瑣提問和不必要的講解,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思維訓練。

三、讀和寫落實實踐目標

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以讀爲本”的閱讀教學特點。除了潛心默讀外,激情四射的陳老師還帶着學生品讀片斷,咬文嚼字,讀悟結合,反覆讀,讀出味道,讀出層次。如在感悟了將軍的內心後,陳老師分別引導學生懷着崇敬的、沉痛的、自責等不同感情進行朗讀。

在課的結尾,陳老師合理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寫對軍需處長說的話,可以是一個短語,一句話,一段話,一首詩等。練筆可以使學生靜下心來,從容思考,其效果肯定遠遠好於口頭回答。而且練筆是全體參與,人人動筆。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應該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並且動筆。

總之,陳老師這堂課給了學生“一個智慧的課堂”,以對話凸現着課堂的內涵;以真實彰顯着課堂的生命;以情感描繪着課堂的色彩。陳老師用自己的智慧點燃了學生的智慧。相信每位聽課教師和孩子們的心中已經矗立起一座晶瑩的永垂不朽的豐碑。

語文評課稿 篇4

2月25日,我們語文組的何潔和王盼盼兩位老師在2月23日下午接到通知要同課異構《春雨的色彩》,兩位老師欣然接受。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兩位老師還是竭盡所能,精心準備,給我們展示了兩節風格迥異的同課異構課,從課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位老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何老師語言流暢,親和力強,與小朋友交流得非常愉快;王老師一筆漂亮的粉筆字令人歎服。

儘管兩位老師風采各異,各有千秋,但由於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課堂上還是存在着這樣那樣的不足,在這裏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何老師課一開始,就用謎語引入課題,非常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但引入後問了一個問題:春天的雨叫什麼雨?得到學生的回答“春雨”後,就趕緊圍繞課題詢問了“春雨的'顏色”,這裏指向性太明顯了,以至於學生都把課文中的答案說了出來。其實這裏教師可以有前一個問題拓展進行詞語積累:那麼夏天的雨叫什麼?秋天呢?冬天呢?幫助學生一點一滴地豐富詞彙。

隨後何老師就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反饋時把課文所有的認讀字都展示在了課件中,指名讀,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齊讀,方法很多,但由於識字量太大,學生雖然當時會了,但進入課文後,就又生疏了,所以像這樣集中識字在一年級,我們不提倡,識字需要有環境,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就算要識字,也要有規律地進行。比如這一課,前鼻音的字比較多,這節我就只認前鼻音的,這樣學起來紮實,學生的任務也明顯減輕,學起來也能輕鬆些。

這節課,何老師帶領學生幾次讀文中小鳥的對話,教師的意圖是有感情地讀,但由於前期鋪墊工作做得不夠,所以學生在還沒有讀順的前提下,要跨到有感情朗讀,顯然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

而王老師的識字教學則與何老師截然相反,她全部採用分散識字,一邊識字,一邊進行詞語拓展,詞語學得紮實有效,但由於至始至終採用分散識字,課堂的教學流程就顯得不流暢,有點拖沓。

另外王老師由於第一次與鎮校小朋友接觸,孩子們與她比較陌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才能調動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呢,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可以準備一些小紅花,也可以找一些動畫片中的人名來激勵他,如學生問題回答地出色,教師就表揚他:你真是聰明的喜羊羊。而整節課下來,學生一直不肯舉手,連讀課文之類的事情也無人問津,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悶。

這節課的一個亮點是課文新授結束後的一個片段拓展,讓學生溫故知新,可見這節課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動足了腦筋。

語文評課稿 篇5

今天有幸聽了陳婧老師執教的《葡萄溝》一課,可以說學到了很多。《葡萄溝》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從整堂課看結構嚴謹,思路清晰。學習方法多樣,課堂紀律好,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氣氛活躍,回答問題積極。課始,陳老師從直接出示課題導入,問學生“溝”字形近字有哪些?從而帶出“鉤、構”等兩個形近字,並讓學生進行口頭組詞,引出課題《葡萄溝》聯繫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展開親切地交談,並以同伴的身份告訴學生,最好吃的.葡萄在新疆,在地圖上指出新疆,用句子作結:新疆吐魯番有個地方叫葡萄溝。在初步朗讀的基礎上,引出課題《葡萄溝》。

接着讓學生對課題質疑看着這個題目你有什麼想問的嗎?加強學生提問提的能力。根據學生提問來初讀課文。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由學生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詞以及最能概括葡萄溝的句子。這堂課,陳老師重點落實在生字教學中,陳老師採用多種形式進行生字教學。初現生字,除了學生自學生字,老師還主導學生學習,採用小老師帶領讀,開火車讀。讀得形式多樣,並讓學生說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些生字?

例如:溝字利用熟字換偏旁;“夠、吾、梯”字採用了猜謎法,學生說的形象、生動。還有陳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能引導、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充分地讀,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品讀、體會,重難點突出,如對“五月有杏子??葡萄溝。”處理得比較好,並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積累一些詞句。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在課堂上,教師把主體還給學生。

語文評課稿 篇6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在“閱讀與寫作——兒童視野下的語用教學研究”活動中執教的《凡卡》一課,讓我感慨良多。

高段的課文內容大多數都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孩子們不能,也無法很好地感受、體味課文中故事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經歷,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常常使老師們頭疼。但是這樣的問題今天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入“情”——

王老師圍繞凡卡的自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結合凡卡捱打、捱餓、挨凍的三個畫面,讓學生反覆回到那句話中,通過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畫面,讓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吶喊出凡卡的痛苦自述,孩子們一個個地都隨着王老師優美的語言,精煉的`話語捨身處理地感凡卡之感,痛凡卡之痛。

入“境”——

王老師很好地利用了背景資料,帶領孩子們結合當時俄羅斯黑暗的時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凡卡悲慘生活並不是一個兩個人造成的,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使然。在當時沙皇的黑暗統治下,還有無數個凡卡在生活在悲慘世界中。既昇華了主題,又教會孩子們要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藉助文章的寫作背景。

語文評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何老師很用心地給我們上了一節公開課,在我們進入評課、議課之前。

我提議大家用掌聲對何老師的付出表示感謝。

何老師是我校的教學骨幹,兢兢業業。對她執教的這節課,我們大家肯定會有不少的啓發。爲了更好的總結這次活動並指導今後的課堂教學,我們本着“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原則,在此舉行評課活動。我希望各位老師都能暢所欲言,毫不保留的把自己聽課的認識、看法、見解、收穫等開誠佈公的說出來。

程序:

一、先請執教人何老師說說自己的授課思路和講課後的感悟、反思

二、評課:何老師對自己的課說出了自己的`認識,下面按從低到高年級的順序由老師們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評價。

三、今天借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請在座的領導,爲我們指點迷津,給與《認識圖形》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爲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

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爲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說請來了三個老朋友,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爲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告訴學生把物體的一面放在紙上,拿筆沿着邊描出來。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陳述操作過程,培養他們數學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使學生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體會到“面從體出”。

三、動手操作,鞏固理解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辨認這四種圖形,老師又設計了“擺一擺”這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小棒擺出這些圖形,並說出擺這些圖形的時候發現了什麼。學生說:“我發現擺正方形時每條邊用的小棒一樣多,擺長方形時,上下兩條邊用的小棒一樣多,左右兩條邊用的小棒一樣多”;“我擺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圓不能用小棒擺出來”等等。學生在動手操作、歸類比較的過程中明確了每種圖形的特點。這樣,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每種圖形的基本特徵,進一步鞏固了對四種圖形的認識。

四、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名稱再講含義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

五、聯繫生活,實踐應用

數學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在這個環節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生活中,你還在哪裏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樣設計就是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然後,課件出示交通標誌牌,說說它們的形狀,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知識的教育。

語文評課稿 篇8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以插敘的方式記敘了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緣由,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曹操、楊修的矛盾衝突。本文屬於文言白話小說,故事情節完整也比較簡單,人物形象鮮明,這是培養學生欣賞小說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在李老師整個教學過程中,他着重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突破了課時教學重難點,較好地達成了課時目標。

第一,處理好學生和教師的關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對師生關係的重新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課堂中,李老師多次組織學生進入文本,讓學生去反覆品味文本,教師只是探究活動的引導者。如在探究楊修之“恃才放曠”時,學生能各抒己見,當學生陷入理解僵局時,他又及時指出第七段的“修知其事,徑來告操”,要求學生進一步理解。

第二,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的開始時,引導學生回顧曾經學過的《隆中對》,然後由《三國志》過渡到《三國演義》。在課的結束階段,要求學生回去繼續閱讀《三國演義》,這樣有利於學生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從而在課外延續這種興趣。

就本課而言,也有一些教學環節還有待商榷與改進。

1、未能真正深入探究。李老師在課中重點引導學生對“雞肋”和“恃才放曠”的分析,希藉此突破教學重難點,但由於學生課前預習的不充分,課堂時間的制約,學生對於楊修死因的探究雖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只有部分學生有感受。

2、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師的高明在於隱身學生背後,悄悄地爲學生設下一個個路標,使學生既沿着教師設下的軌道前進,又感到主動探索、主動發現的樂趣。”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理解受阻時,往往不能及時自然地帶領學生走出困境

綜觀整堂課基本落實了課時目標,但課堂教學能力尚待錘鍊,需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提高。

語文評課稿 篇9

李老師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能透過語言的美來感受浪花的美,領悟到三個孩子願望的美好。

課始,李老師先讓學生掃清閱讀障礙,運用探討、直觀等方式理解難懂的詞語。比如“疙瘩、馬鬃、綵綢”等。初步達成第1個教學目標。接着李老師以“三個孩子分別在想什麼?在他們的眼裏浪花像什麼 ?兩個問題爲主線來分別教學詩歌的2、3、4小節,通過理解、想象及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朗讀讓學生去感受孩子們美好的理想以及豐富的想象。這裏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李老師穿插了“淡水資源危機”、“海洋資源危機”等課外知識,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豐富的比喻是這首詩歌的一大亮點,它激起了孩子們無限的想象。李老師先是分散進行教學,然後把文中的比喻句集中起來,通過反覆咀嚼來感受語言的美,浪花的美,進一步體會詩歌語言的特點。達成本課教學的第2個目標。最後李老師創設情境讓孩子嘗試想象說話練習,從讀到感悟再到創作 ,層層深入。

接着,我想說一說這堂課中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清晰、凝練的教師語言

二、緊湊而有序的課堂節奏

三、敢於挑戰自讀課文的精神

語文評課稿 篇10

《活化石》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紹了“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三種活化石。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夏老師的這堂課卻擺脫了這類文章講解的枯燥,顯得生動、有趣。接下來,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在語境中識字。

“低年級的課文就是爲了學生識字創造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低年級識字教學要以文本爲依託展開,學文與識字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提升識字質量,增進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我們應該要明白漢字是漢語言文化的基石,是漢語文的微縮景觀,以形表意的特點使漢字成爲一種可直接“視讀”的“活化石”文字,這種表意性體現了漢字“以意賦形、以形寫意”的造字規律,它使每一個漢字都蘊涵着豐富的思想文化信息。“博”的教學,博的左邊是一個“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後,“博學、博士、廣博、地大物博”在詞語中再次強化“博”的認識和鞏固。孫,會意,金文像用繩索捆綁小孩子,意爲少年俘虜。絕,表示人用刀斷絲。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本義就是史官。我相信這樣跟孩子們講解了,就不會跟以後的“吏”混淆。在教學“珍“字時,夏老師適時拓展了“班、琦、理”,等字,引導孩子發現王字旁的字是和美玉有關的,展示了夏老師深厚的文學素養,如果我們僅僅把漢字當作簡單的信息符號來處理,那麼我們就要趕快加強對漢字的文化意蘊認識了。

課堂是學生識字實踐的主場地,讓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隨文識字,是每一個教師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正如夏老師劃出“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被稱爲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隨機學習生字“珍”、“絕”、“史”。她的課堂將識字與文本創設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立足幫助學生跳出單純識字的侷限,便於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有助於建立字詞在音、形、義上的統一聯繫。

二、在興趣中學文

二年級學生來說,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很短,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學生整堂課的學習興趣不減反增呢?我們可以從夏老師的克重得到啓發。但整堂課夏老師總是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的學習的熱潮。這些興奮點又都和能力培養點相結合。

從課的伊始,欣賞夏老師的學校,世紀廣場、科技館,然後溫州博物館和化石圖片的展示,接着整體感知分別出示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的圖片。學習第二自然段,出示“白果”實物,讓學生聞一聞,看一看,還吃一吃。又欣賞圖片“銀杏之祖”——一棵活了一萬兩千多年的.銀杏樹,然後辨認銀杏樹的樹葉,還欣賞了銀杏樹四季的圖片,不僅進行量詞運用的語言實踐,還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訓練有機結合:秋天,一陣陣秋風吹過,葉子像( )。冬天,一棵棵銀杏樹像( )。

到最後的“銀杏樹這麼珍貴,可是認識它的人並不多,銀杏樹想介紹自己,讓大家來保護他,你會怎麼介紹呢?”鼓勵學生用課文中知識替銀杏樹自我介紹。夏老師通過“大家好,我是一顆銀杏樹……”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並板書“名字 歷史 葉子 果子”教給學生介紹的要領,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由暢說,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瞧,夏老師就是這樣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潮,這樣興趣點和能力點的有機結合,真正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在朗讀中昇華

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深刻體會文章的情感,最正確或者說最實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讀。在夏老師的課堂上,她的朗讀訓練點分兩個層次來呈現。首先是關注重點詞語:“幾億年前”、“同一時期,早就滅絕”、 “一代一代”“一億多年”指導學生讀好有關句子,夏老師說“關注重點詞語讀書,會讓我們讀的特別有意思。”確實如此,學生在朗讀中習得方法的同時也越加體會這些化石的年代久遠,激發學生對化石的珍惜。

還有夏老師抓住描寫銀杏樹特徵的句子(長得慢)進行朗讀教學,“銀杏樹長得慢極了,誰能讀出來?”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探究了語言文字,既瞭解了銀杏樹的特徵,又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對它的熱愛和珍惜之情。

“語文生來就是爲着放飛兒童的夢鄉而存在的。”祝願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以學爲中心”,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飛夢鄉的天空。

語文評課稿 篇11

今天,聽了陳老師執教的《荷葉圓圓》一文,感觸頗多,受益匪淺,《荷葉圓圓》是一篇輕快活潑的散文詩,文章充滿童趣。陳老師在課前認真研讀文本,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情設計了豐富生動的精彩教學環節,讓學生學得投入,學得輕鬆,就此次教學活動,我與各位老師分享下自己粗略的感觸。

首先,陳老師非常注重情境教學,引導學生入境感悟,感受荷葉的美,以及小動物們快樂的心情,陳老師創設的這種生動活潑而又輕鬆的情境氛圍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陳老師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時,運用課件給孩子們展示了美麗的荷塘,學生一下被吸引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隨着情境動畫認真傾聽課文範讀。當品讀到“荷葉是什麼樣子時”,陳老師又藉助荷葉圖,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從而對文本中“圓圓的”、“綠綠的”等詞語的`運用感觸更具體,更形象,學生讀到這些詞時,就有畫面感,讀的也有滋有味。陳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時,運用充滿童趣,生動的語言創設了一個個小情境,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想象自己就是那躺在搖籃上的小水珠,展翅的小蜻蜓,放聲歌唱的小青蛙,還請學生模仿小青蛙唱歌,學生們在這樣愉悅的學習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了文中滲透的快樂情緒,從而使達到有感情朗讀文本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其次,陳老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注重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陳老師針對孩子愛玩的天性,在教學活動中創設了不少遊戲環節,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整個課堂顯得輕鬆、愉快,在學習開始,陳老師創設了遊玩的情境,讓學生的關注度集中,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接着在學習生字時,陳老師除了注重讓學生讀準生字詞,還結合了“我說你猜”的猜字謎遊戲、識字遊戲等方式,讓學生在複習生字的同時,又讓學生對生字的構字結構記憶更深刻、形象,再如陳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蹲、搖”等動詞時,不是生硬地方式介紹生字,而是採用了課間操的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氛圍中認識了生字,體現了在生活哦中學語文的教學理念。

除此之外,陳老師也關注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如針對指導背誦的環節,陳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師生合作引讀,男女生合作引讀,邊做動作邊演示角色表演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又對文本內容有更深刻的印象,讓背誦不再枯燥。

語文評課稿 篇12

看了羅老師第十二冊第四單元《匆匆》一課的課堂教學實施狀況,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課程理念已經深入了我校的語文課堂。

下面就這一課的教學談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把握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膾灸人口的散文,閱讀這樣一篇文章,就應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與情感體驗。

羅教師先設計了“談話激情,導入讀書”的環節,這就給這節閱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學生閱讀情感上的基礎。而後,在學生讀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幾個學科特點很突出的教與學的“點”。

1、是深入地讀,富個性地悟,開放地談。深入地讀,是把心放在文章資料裏去讀,體會這篇散文的.優美和深刻;是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讀,讀得有情,搞笑。有思考。富個性地悟,是結合每個學生個人經歷,調動這些讀書個體的內情緒感體驗去進行讀書感悟;開放性地談,是學生讀書,感悟之後的閱讀互動和交流。能夠說,學生在讀書,感悟之後,各抒己見,是很好的互學過程,很多學生的個人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昇華。

2、是注重讀書中的積累與運用,培養學生語文實踐潛力。《匆匆》這篇散文采取了多種修辭手段,用得精當。學生應認識這些方法在表達上的好處,主動積累好詞、好句、好段,並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中有這方面的思考。如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當堂背誦部分句、段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設計。

尤爲突出的是學習、積累與運用的緊密結合。學生調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法,學習作者的表達風格,結合自身對時光流逝,時光寶貴的真實體驗,進行大段的讀後語言訓練,效果很好。

3、是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觀的變化

學習語文,是學生理解語文課程人文性教育,同時提高他們語文實踐潛力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務必樹立讓語文教學由“小課堂”走向“大課堂”的新認識。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那麼,課堂是學習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課上,羅教師用心適當地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一方面,教師抓住教學重點訓練項目施教,引導學生讀文,從文中資料想開去,適當延伸;另一方面,教師大膽擴展讀書新領域。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廣泛查閱,瞭解朱自清這位現代著名作家的一些狀況,課後,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讀讀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學設計中“延讀”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課堂教學向課外閱讀延伸,課內外閱讀共同促進學生閱讀潛力發展,體現了小語文教學觀向大語文教學觀發展的變化。

二、課堂教學清新、自然,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有情搞笑。

“品讀、賞析,讀中悟情”是這節課重要教學過程。

品讀,教師設計了幾個引導點:一要品讀疊詞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讀各種修辭法的表達;三要品讀重點句、段。賞析,教師把它融於品讀之中,強調於品讀之後。讀中悟情,是這一教學設計精當之處。一悟作者對虛度時光的無奈與婉惜;二悟舊時代年輕人已有覺醒又爲前途不明而彷徨的複雜情緒;三悟時間的寶貴,珍惜時間的重要。這樣,學生就讀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個情,懂得了一個理。

以上教學品讀,賞析的過程,設計清晰、適當。實施教學時從資料到教法到學情,都顯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學生讀書很動情,饒有興致地讀,主動地探究問題,很好。

三、教學設計問題分析

這篇《匆匆》教學設計能夠說是比較規範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師個性的教學思考。但整體看,教學過程設計部分對學生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設計還不夠充分。設計注意教師的引導,重視了學生讀後談理解和感受過程,而學生自讀會產生什麼問題,自悟會有什麼困

難,怎樣適時機地指導、幫忙他們思考不多,前面說“學習過程設計不夠”就是這個意思。也許,教者對學生讀書過程和讀後發言,表達之間的輕重關係還需進一步認識。依點評者看,自讀、自悟是根本,是基礎,讀得好纔有好的生生交流與互動。那麼,設計時要思考學生讀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並設計適當的指導方法,幫忙學生解決困難。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重視學生的學,就會更實用。

總之,羅老師的《匆匆》一課的教學充分地體現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學習的難得的好課。

語文評課稿 篇13

今天有幸聽了我校郭**老師的一節課,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簡單的說一說我的一些看法。本課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着濃濃的童真童趣。語言淺近明快,親切生動,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精美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展開合理想象,有利於理解詩意。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課文情境,加以音響效果,帶給學生愉快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讓學生在蟈蟈的美妙聲中,迅速產生對夏天的遐想。多媒體配樂範讀,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對課文的嚮往自然產生,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調動,學習興趣得以激發。爲課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並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

二、以人文本,張揚個性

郭老師充分利用文中“想變點兒什麼”的一問,啓開了想象的閘門,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學生的內心感受是豐富多彩的,不盡相同的。郭老師在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通過朗讀來交流,從中體會到的夏天的特點。在這一過程,展示了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學生爲主,尊重學生閱讀中獨特的感受。

三、理解感悟,落在實處

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師讓孩子們觀察畫面,並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一陣風吹來,小雨滴在綠葉上滾來滾去,感覺怎麼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後指導朗讀,學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在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詩歌中優美的詞句時,郭老師的教學環節中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清凌凌”這個詞的理解,郭老師沒有直接用語言表述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通過看圖描繪河水給自己的感覺,從而順其自然理解了詞意,並且送詞“清請的、清澈見底”讓學生積累,並讀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詞的理解是一個難點,學生僅僅憑靜態的圖畫並不能領會,郭老師採用的是把學生帶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學生戴上“蝴蝶”,全班學生作爲“花朵”,“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此時毋需多言,這一動作已經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了“穿梭”一詞。同時,小“蝴蝶”們穿梭的快樂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學生得以在這想象的空間裏沉醉和抒發;在對課文重點部分的品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體會小魚嬉戲的自由,雨點歌唱的快樂,帶給學生詩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來了,我想變成________”的句式,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以讀促悟,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提升了詩的主題。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郭老師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通過朗讀、想象、表演、閱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點燃學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師的投入,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狀態,情不自禁地走進文中,和文本進行心靈的碰撞。

語文評課稿 篇14

作爲新教師,我初涉教壇,第一次參與了備課、試教、研討、評課的教研活動過程。在參與的過程中,讓我一下子成長了許多。那麼下面我就結合這節課的教學層次性來說一說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教學設計的層次性

一堂好課,就像一棵樹,每個環節,如同樹上的枝幹和花葉,汁液流轉,一枝搖,百枝搖,它是“活”的。教學的設計都是環環相扣的,而且應該是有層次的。在本課中,許老師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環節。

1、她通過範背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碰到生字拼一拼,碰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等環節讓學生初讀課文,從而理通課文,讀通課文。

2、她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聲音來讀一讀,說說感受,同桌間讀一讀自己喜歡的聲音,分別感受不同的.聲音帶給你的感覺,對文章有了一定的感悟,有了自己的感受。比如說雪花飄落的聲音,那就有學生說到雪花是孤獨的,雪花是滿足的,溫柔的,等等,每個學生的感受都是不同,那麼教師就讓學生都帶着自己的感受來讀讀課文。這較之前面的部分是另一層面的提升。

3、許老師又通過讓學生感悟課文,發現我們的生活是多麼豐富奇妙,只有用心聽,用心看才能發現更多美妙的聲音。這樣三個層次思路清晰,層層深入,環環相扣,銜接自然,學生易於接受,易於發現,易於感悟。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這樣的教學設計層次鮮明,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有層次的教學設計就像教師在引領學生走樓梯一樣。一步接一步,一層接一層。

二、提問引導的層次性

“一個問題就能滌盪一顆心,一個問題就能激起一片情,一個問題就讓學生終身難忘”。課堂提問雖然只是語文教育中一個看似微小的話題,可是它卻能產生巨大的作用。在這節課中,許老師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聲音,並說說自己的感受時。學生說到我喜歡雪花飄落的聲音,我覺得雪花是那麼沒,那麼輕。許老師說:“你是從哪感受到的?”學生說:“是從兩個輕輕地。”老師說:“那麼你把這兩個輕輕地讀一下。”生讀並說後一個要比前一個輕。又有學生說雪花是孤獨的。許老師說:“你從哪感受到的。”生答:“從一朵小小的雪花從天上輕輕地,輕輕地飄下感受到的。”老師說:“那你帶着這樣的感受讀一讀!”生讀後老師又說:“小雪花是孤獨的真讓人心疼,那麼他是一直孤獨的嗎?”學生說:“不是,小雪花後來找到了好朋友孤燈,最後滿足而溫柔的融化了。”在這過程中,許老師的提問都是一步一步層層深入的,都是有指向性的。這樣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去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最後,我提一點小小的建議就是如果在總結時能延伸到課外,拓展到課後生活中去,那樣或許會更好。比如說,在最後總結的時候教師可總結,同學們,我們生活確實有很多美妙的聲音,那麼除了用心傾聽課本中表述的聲音外,同學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用心去尋找也一定可以發現更多美妙神奇的聲音!這樣知識不僅止於課堂,更拓展到生活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