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語文評課稿優秀【15篇】

其他2.49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評課稿優秀【15篇】

語文評課稿1

中心國小的張xx老師執教的《醜小鴨》,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本課故事性強,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張老師在執教本課時,充分把握這一點,引導學生採用“個人讀、配樂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讀、美美地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去體會醜小鴨被欺負時的孤單可憐,在讀中分享醜小鴨變天鵝時的驚奇與喜悅。

課上,亮點紛呈:

(一)先學後教,精心設計好預習,發揮預習的最大功能。

教學前,張老師做了充分的準備,認真鑽研了教材,根據導學案,精心設計了預習單和學習單,給學生提供了預習的柺杖,讓學生課前的學習不再是盲人摸象,將預習落到實處。

(二)找準時機,及時滲透學習方法。

在理解“欺負”一詞時,許多學生的回答不夠準確,這時張老師引導學生:“大家是怎麼欺負醜小鴨的?”

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哥哥、姐姐咬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姑娘也討厭他。”張老師說道:“這就是欺負。”

學生知道了原來通過聯繫課文可以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激發想象,引導學習練習說話。

指導學生學完第四自然段,張老師順勢引導學生:“醜小鴨還會到哪兒?會遭遇到什麼?”

學生以:醜小鴨來到了xxx,展開想象,練習說話。孩子們的想象潛能是無限的,有的.學生說醜小鴨來到草原上,被獅子追趕;有的學生說醜小鴨來到森林裏,被獵人追殺…

張老師課上給我們展示的讓我們受益匪淺,唯一遺憾的是小組合作環節,給學生的時間不夠充分,小組彙報有點流於形式。

語文評課稿2

發據人性的光芒,讓人性的光亮閃耀,在濃濃的文學氛圍中學生走進了童話的世界,去尋覓水晶般的童年記憶,淨化自己的心靈,

1、課堂情境閃耀着“人性”之光。重拾美好的童心。讓人性的美好追求,人格的品位塑造成爲了貫穿課堂的主旋律。師生的守望中笑容傾城,回眸之間,花兒都笑翻了天;師生的聆聽中童心寧靜,凝神之際,鳥兒都撒開了歡。

以人性中最美好的童心做爲本堂課學習的目標,也是教材處理和教學設計的切入點,在實際的課堂中不僅帶領學生重拾了童年的美好,更多是在課堂上我們見到的生命本真的泉水在課堂上奔涌,那天籟般真實的聲音和純正的交流共鳴。沒有刻意的雕琢,沒有精心的修飾,個性的'獨奏與共同的交響,使課堂的氛圍始終處在一種視聽盛宴的感覺之中。教師的文學感染力和語態的親和力、學生的智慧碰撞聲和創新語,師生的合作情和共鳴聲,過同創設了一個優雅中風趣的課堂情境。體驗着、收穫着、感動着、欣賞着,提升着。

2、教學設計透射着“智慧”之光。

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文學的魅力,在文學的薰染中迴歸並汲取的成長的給養。教學設計中學習方法的指導最爲突出。

開篇學生自己講童年的故事把所有的同學帶回到記憶之中,在感受同學故事的同時,也觸及到了自己兒時的神經,觸摸到了童貞的美好,教師進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感受的同時,撿拾自己曾經失落的童心;由生活中的故事過渡到文中的童話故事,教師側重指導學生講故事時的要求明確了此環節的設計意圖後,學生講述了故事情節後,教師又補充了一個細節(官員、大臣去看布),在此基礎上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了從多個角度入手,運用多種方法去歸納人物形象特徵,從此環節的設計意圖看既讓學生把握文中幾類人物的現象,又讓學生習得了自主學習的方法;採用了小組研討基礎上的對抗,並且在全面研討的基礎上又把不同類別的人物分配到各個小組專題研討、分析。讓學生在此環節中習得了合作性學習的方法。

課本情景劇的表演,把課堂氣氛帶入高潮,學生的表演入情入境,“觀衆”的情緒融情融思。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把握人物形象特點,進而讓 學生去品味形象時,感知真善美與假惡醜,從而過渡到對人性美好的發現。

用一個巧妙的過渡:你認爲文中誰最可愛”把學生引入到對人性中美質的發掘,學生普遍喜歡小孩的純真的同時,把學生帶入到發現並重拾自己美好的心靈的層面。把課堂的氣氛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綜觀整個課堂教學設計,透射出的是教師教學的智慧,教師導學的機智。

3、教學理念綻現着“俱進”之光。

當大部分語文教師還遊離於課程改革之外,徘徊在模式探索門口時,停留在教學困惑之境而無耐時,鄭旭老師無疑走在了課程改革的前列,在”目標導學式”模式的探索實踐中,我們看到本節課就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

強化預習的指導和預習的實效爲課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節課只是在簡短時間的默讀課文後,教師就隨機找學生複述課文內容,而且字詞基礎一概沒有利用課上時間去識記檢測,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卻沒有此方面的障礙,明顯的預習得非常到位。

教師出示的學習目標也非常切合實際,讓學生在體驗的歷程中,認識人物/感受文學的魅力,找回童心,既有對學生知識的訓練,又有情感的訓練。導標自然,示標簡潔而明確。

促標的環節更是凸顯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無論是學生的自我”修煉”,還是學生的小組/大組/全班合作”研討”,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感悟。無不體現了生命化課堂中學生個性魅力與共性實力的最大化的展示。真正的讓學生成爲了課堂的主人,教師也真正的成爲了平等對話者。

驗標環節也是精彩紛呈,學生在”小孩”的”啓發”下走進了自己的童年,把童年中”隱祕”的故事講述出來,釋放了心中那一份份愧疚,真正的找回了自己的童心,喚醒了人性的美好。

4、教學語言綻放着”靈動”之光。

詩意的語言可圈可點,幽默的語言可拾可撿。圈點也好,撿拾也好,正是這並不多(因爲整個課堂老師說的話真的不多)的教師語言引導學生入境、點撥提升、過渡銜接,使整個課堂充盈着靈動的智慧之光。

語文評課稿3

各位領導、同行們,大家早上好!

在這初冬時節,我們歡聚清茶飄香、人傑地靈的大寨,共同參與、見證雲縣教育局舉辦的三優活動,更感榮幸的是我能代表國小語文評委組向大家彙報國小語文組的競賽情況。

下面,我將通過四個方面向各位領導與同行彙報我們組的評課情況。

一、感受

1、活動組織嚴密。縣教育局高度重視此次活動,十月份就發文要求各鄉鎮精心準備,這是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保障。

2、各鄉鎮對活動高度重視,選派的選手年輕、優秀,能代表各鄉鎮的最好課堂教學水平,並能引領全縣的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3、大寨鎮黨委政府、教辦、學校全力支持,使活動得以成功進行。

4、大寨完小教師熱情、周到的服務使我們感受到了溫暖,而孩子們真誠樸實的笑臉和一聲聲禮貌的稱呼、問候以及好學的精神也深深感動了我們。

二、課賽的亮點

本次課賽是對我縣一學期以來的課堂教學改革情況的檢閱,所以意義深遠,它既是對我縣課改工作的一個小結,也將對我縣今後的課改工作指明方向。

此次參加國小語文組競賽的共有來自12個鄉鎮及雲縣愛華完小的13位教師,課賽內容涵蓋了國小一到六年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參賽教師年輕化,最小的教師雖僅有21歲,但他們給我們展示了新時代教師積極向上的風采與陽光健康的精神風貌,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十三位教師的整體素質都較高,他們精心準備,風采各異,爲我們提供了十三節精彩紛呈的優質課。

1、授課教師有語文意識,能把握住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來教學。有依據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意識和理念,設計課時從教材解讀、學情分析、教法學法的選擇、目標設定及環節安排上皆有所思考,教學內容的把握基本能按學段目標突出教學特點;教學呈現方式上注重文段選點鋪設,注重朗讀理解感悟,基本杜絕了肢解文本來學習語文的做法,努力在點與面上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

2、教師角色定位準確,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的組織、主導作用明顯,面向全體學生,從一個“請”的手勢、點頭、微笑或翹大拇指等動作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平等相待;師生參與、互動交流氛圍濃郁,如幸福鎮的李仕玲老師執教的《老人與海鷗》就是通過教師不斷的引導使學生深入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感悟、掌握文章的主旨。

3、教師的基本功紮實,知識底蘊豐富,課堂目標定位準確,教學設計能力高,環節設計合理,能體現以學定教的理念;有的教學設計新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認知慾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如愛華鎮的沈嗣瑜老師的《月光曲》的小組合作部分的設計就較爲新穎,利於學生參與、合作探究;有的教師語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有親和力,便於與學生平等相處;有的教師板書工整,設計既能體現文章脈絡,又較美觀。

4、注重情感教育,充分體現情感目標。各位教師利用創設情景、多讀感悟、重點詞句理解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情感,引領學生走進所創設的情景之中,引起共鳴,從而感受人間真情,並抒發自己的情感,例如大寨的王仙老師、涌寶楊永晶老師執教的《假如》就是在讓學生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引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抓住詩歌的補白點續編詩句:假如我有神筆,我會……有的學生說要給盲人帶來光明,有的學生說要給農民畫出糧食,還有學生說要給自己的外婆畫一個會煮飯的機器人等等,學生稚嫩的語言讓人感受到童真的可愛與美好。

5、課堂教學評價不再單一,出現了多元評價的現象。如慄樹的王祖偉老師執教的《七律·長征》和大寨王仙老師執教的《假如》就出現了學生對教師的朗讀評價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這應該是一個可喜的轉變,表明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有了具體的轉變。

6、現代教育技術成功引進課堂。雖然我縣各個鄉鎮條件不一,但是大家都將多媒體用於輔助教學,而且大部分多媒體課件設計精美,把文字、圖片、視屏、動畫、音樂等各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這是教學資源的主動擴充,也是教師教育觀念進一步轉變的體現。特別是偏遠的慄樹、後箐等鄉鎮的老師努力打破了條件限制,大膽嘗試運用,尤其年輕教師的多媒體課件製作效果和使用熟練程度都較好。

7、多種資源、多種教學方法並用,豐富語文課堂。文本、課件、卡片、頭飾、簡筆畫和講授、朗讀、遊戲、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穿插課堂,生動了課堂,並且真正輔助了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其中愛華完小的潘紅梅老師巧妙地運用優美的體態語言幫助學生學習,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不但生動傳情,而且活躍了課堂,引起了學生的強烈情感共鳴。

8、注重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老師們重視課前遊戲,輕鬆活潑的遊戲能使學生放鬆心情,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與學習慾望,使他們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再者,無論是導入還是課堂學習與交流展示各環節之間的銜接,教師們均注重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用生動的語言、故事、音樂或課件創設出生動的情景和互動的氛圍,幫助學生儘快進入學習情景,儘快感悟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如漫灣的字文香老師的導入就是通過自己的現場演唱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順利進入教學環節。

9、教師重視對學生的激勵,激勵語言和激勵方式豐富多彩,有的激勵爲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如潘紅梅老師的“這個小組開始學習了”或“這個小組真會合作”等,促使別的孩子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而不是生硬地要求學生;忙懷的周文俊老師跟讀書讀得好的學生握手等等。

10、重視了雙基的教學與鞏固,低年級教學突出了識字教學;大部分課堂重視朗讀訓練,通過教師激情範讀、配樂朗讀、聽錄音和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清文本內容,體會文本情感,並在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內化爲自我認識,使自我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

11、大部分教師注重教學拓展,既重視利用教材教學,又不僅僅侷限於教材內容,而是根據學生實際大膽拓展學生的思維。如字文香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就不侷限於高山與流水,還引導學生感悟明月與清風,從而使學生更能理解知音的含義。

12、注重學法指導,例如李仕玲老師的給文章批註,潘紅梅老師的學法歸納、引導。

三、有待改進之處

可以說,即使一節成功的課也會存在或多或少的敗筆之處,正視不足能讓我們更快成長。縱觀十三節語文課,亮點多多,但不足也不容我們忽視。

1、目標設定上把握還欠妥,有些課設定的目標過大,過全,導致課堂容量太多,難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些課目標設定上有偏向,沒有將三維目標有機結合起來,過於偏向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2、問題設計不夠精煉,瑣碎問題過多,有些課通篇都是問題,而效率不高。

3、選點之後的分析過多,強化閱讀感受的時間安排過少,而且部分教師包辦了學生能歸納總結的地方和內容,對學生信任不夠,導致教師不敢放手,致使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更好發展,個性得不到張揚,心靈得不到放飛。

4、教師們的評價語言及與學生交流後臨時生成的語言呈現方式有待提高,有的評價語言過於單一和無意義,不能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和導向作用。

5、多媒體的運用輔助了教學,但有的教師忽視了它的輔助作用,過多依賴媒體,該板書的不板書,該示範的不示範,有的甚至過多脫離課本而用課件代替,失去了媒體的輔助作用;有的教師不能熟練操作計算機,課件上的錯誤不能當場糾正,甚至連音樂播放的聲音都不會自行調整,這些都在提醒我們掌握適應現代教育的教學手段刻不容緩。

6、大部分教師採用了小組合作形式,但大都沒有取得很好的實效,自主、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學習的效果不是很好,有的教師所設計的合作探究問題過於淺顯,沒有探究的價值,學生不需要合作就能完成,既浪費了時間,又不能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有的小組合作只有形式,沒有內容。

7、對學生的激勵做到了適時適度,但忽略了對學生的表揚既要有肯定,也應該有委婉的指導和引導,不能只說“你真好”或“你真棒”,而應明確好在什麼地方或棒在哪,有的教師甚至濫用激勵語,讀個課題也表揚說真聰明,難道這不是一種明顯和無意義的語言賄賂嗎?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沒有絲毫的好處。

8、教師要進一步學習,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水平,努力加強自己的教學基本功,規範普通話發音和板書的正確示範,儘量杜絕口語化和隨意性較強的現象。

9、有的教師對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視而不見,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只顧按着設定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感覺把學生當成了協助自己表演的道具,有的甚至對學生的錯誤回答置之不理,有的教師面對學生的唱讀不加以指導。

語文評課稿4

《九色鹿》是一則民間故事,主要講了九色鹿不顧生命危險救了調達的命,並不要他的任何回報,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處。調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見利忘義出賣了九色鹿,但最終受到了懲罰。故事情節生動,內容簡單,語言淺顯,學生很樂意讀,而且一讀便懂,所以這是一篇被許多人公認的“淺文”。但就是這樣的一篇“淺文”,其中卻蘊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應當要遵守諾言、知恩圖報,而不應當見利忘義。

黃冬蕾老師執教的《九色鹿》給我留下這些印象:

1、課堂體現了語文味。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是個開放的大課堂,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思維更活躍了,嘴巴也更會講了。但是,語文課還是姓“語”,課堂教學還是應該立足於語文學科的根本:學語文,用語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多次想象練說的環節:想象調達當時的鄭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訴時的內心憤恨;想象你是一名國家臣民對文中的四個人物進行評論。通過角色的置換、想象,試圖讓學生走進任務的內心,初步感受民間故事所特有的魅力。

2、被感動的細節。

對於一名新教師而言,對教材的研讀肯定存在不足,而黃老師爲了彌補自己的`不足,課前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主動請教高年級的老師,還借了我班進行試教,可惜的是,我也和她半斤八兩,所以,可以說我們是兩個臭皮匠,由於水平的有限,教材解讀浮於表面。雖然有許多問題,但教師的認真痕跡卻是抹不去的,她的認真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個細節:課件美觀又詳實,將文字與圖片結合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很好地爲教學服務。板書也書寫得清晰明瞭,把文章的主要內容,九色鹿、調達的特點,展示得清楚。整篇課文處得也較有條理。

對教材,我也是陌生的,以上是我勉爲其難的皮毛見解。

語文評課稿5

聽《閱讀與演講》,總的感覺是老師用語文的規律和特點教語文,體現了真語文的特點。一是教師把語文知識融入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如問學生有的人說一堆話也不行,有人說一句話就讓人記住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又如一個人演講大家分析等等。二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歸納,讓學生自己歸納自己的學習方法。三是最可貴的老師將語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和人文色彩的內容自覺融入到教學中。比如,一個同學答的並不好,但全班同學都舉手讓他留在臺上示範,教師問大家這是什麼原因呢?老師說:“某某同學平常特別愛幫助人,所以他的.人緣就好,大家都愛幫助他!”這樣不經意的點評有潤物無聲的效果。

這堂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一課一得的理念體現不明顯,尤其是對學生活動還不能很好駕馭,把握不夠得當。

講課者辛苦,評課者真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便是最好的回報了。

語文評課稿6

《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我從來沒接觸過,上課前專門拿一本學生的書看了看,知道是篇略讀課文,語言很美,篇幅很長,當時就想着這樣的課要怎麼上。開課,吳老師圍繞着“祖父的園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園子?”“哪個自然段寫園子的蔬菜,本自然段哪個詞語可以概括菜園的特點”展開。我和同學們一樣一直被老師的幽默風趣、嘻笑怒罵、妙語聯珠吸引着,這個時間學生是輕鬆的,我也是輕鬆的。

猛一看錶,已經二十分鐘過去了,當時不禁有些着急,那麼長的課文要怎麼講啊,可是吳老師巧妙的用“蕭紅怎麼會知道園子的快樂呢?”這樣一個過渡,然後讓學生圈出“我”跟着祖父在園子裏做的`事情,在師生交流中,師生合讀中,我們感受到了蕭紅的快樂的童年。

吳老師卻在大家沉靜在快樂中時,又拋出了蕭紅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讓我們對她更多了許多的惋惜,與對《呼蘭河傳》的閱讀慾望。

吳老師的課,我很喜歡。

語文評課稿7

今天聽了辜先洪老師一節語文課《孔乙己》,感受頗深,以下是我的聽課感受。不當之處,望各位批評斧正。

1、情境導入發人深省

辜老師講《孔乙己》時先講了這麼一段話:“據魯迅先生的朋友說,魯迅先生對他的小說中的人物,最喜歡是孔乙己。魯迅先生爲什麼最喜歡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後,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麼,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我們學完課文以後,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這樣不圍繞課文內容本身,而借課題以外的與課文有關聯的某些內容發問,巧設懸念,由遠及近,引入新課,不僅過渡自然,而且所述問題正是學習《孔乙己》的一些本質問題,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創作方法和孔乙己這個形象的典型意義。

2、目標出示言簡意賅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它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最終歸宿。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對有效性地教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辜老師把本節課的目標定位爲

1.學習本文精巧的佈局和社會環境的描寫。

2.認識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三個目標環環相扣,由淺入深,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感知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來的自學活動中做到方向明確,有的放矢,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自主學習精彩紛呈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未來學習不僅僅是爲了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問題的探究。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自主學習這一環節,辜教師引導學生知道他們需要自學什麼內容,怎樣進行自學、可以用多長時間,最後要達到什麼要求等等。學習有了具體的範圍和要求,而且有了規定的時間限制,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時有了一定的壓力,適當增加學習的緊張程度,提高學生自學的效率。

4、精講點撥恰到好處

點撥的時機是在學生進行了深度探究後,陷入思維困境的時候產生的。“點撥”是教師敏感地洞悉學生思維、情緒的態勢,迅速作出反應,及時採取恰當措施的教學藝術。在講解《孔乙己》時,辜老師叫學生品析一個“半”字,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含“半”字的語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就有事可做了就有話可說了,通過探討,教師點撥、總結:孔乙己半瓶醋的學問才導致他連半個秀才都沒有撈到,半文半白的說話方式才叫人半懂不懂引人發笑,半途而廢的工作態度導致半夜三更的下作行爲,半身不遂導致他半人半鬼的生存狀態及半文不值的'社會地位。最後,我用一副數字聯概括孔乙己的一生:十年寒窗,九載熬油,八進科場,七品難覓,六親不認,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三餐無着,兩袖清風,一文不值。精要的概括所以學生對孔乙己至今還記憶猶新。從而達到了精講點撥的效果。再如講解杜甫詩時,在介紹作者時,爲了讓學生較深刻的認識杜詩現實主義即“詩史”,我用杜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臭”的讀音來點撥。

5、訓練反饋相得益彰

一堂課下來,有時不是人人都能學會,達成預定的學習目標。對於教師來說,可以針對學生的作業反饋回來的信息,瞭解哪些學生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哪些學生課後還需要單獨進行輔導,並針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處理。辜老師用10分鐘的時間叫學生找出有關描寫孔乙己的句子,分別屬於什麼描寫,另外還佈置了稍微較難一點的問題,供基礎較好的同學做。這種設計作業的低起點,多形式,照顧了所有學生的不同層次的需要。不僅完成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6、小結拓展完美謝幕

課堂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要上好一節課,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教學設計尤爲重要。課堂小結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精心設計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精彩的課堂小結,是教師和學生對本節課的整體梳理和高度概括,辜教師從課堂細節入手潛心研究,認真設計,收到了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教學效果,進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語文評課稿8

今天我們聽了林老師執教的《稱象》一課。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不好上的一節課。課文比較長,曹衝稱象的過程中邏輯的領會都有一定的'難度。林佩霞老師選擇這篇課文,需要很大的勇氣。同時從課堂的呈現來講,林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地方。

隨文識字。新教材的最大特點是識字量大,如果集中識記字形會增加難度,也不科學。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分散識字。林老師選擇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學習,因爲本課生字大都集中在這幾個段落,教學時,林老師運用聯繫句子、看看插圖、做做動作等方式邊學文,邊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將識字任務貫穿於課文的學習中,始終結合語境來學習生字、詞。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理解、感悟課文和識字的過程中,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最後用在遊戲環節中讀字來記字,學生愛讀愛唱,鞏固了識字。枯燥的生字教學,學生學得興致盎然。

課堂調控。林老師上課親切自然,課堂調控自如,對於學生的學習行爲作出恰到好處的評價,讓學生始終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一節課40分鐘,我們聽到了琅琅的讀書聲,看到了學生思考的專注神情。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林老師的課讓我收穫很多。很期待第二課時林老師如何指教曹衝稱象的方法,這是本課的難點。

語文評課稿9

昨天聽了李加友老師執教的《童年的發現》,本課內容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首先這一課課文篇幅長,其次敘事中穿插了有關於“胚胎髮育規律”的科普知識,而且這科普知識,對學生來講,一節課兩節課也弄不明白,所以初拿到這篇課文,覺得處處是點,不知從何下手。針對文本特點,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李老師讓學生課前進行胚胎髮育規律這方面的資料蒐集,爲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認爲這節課有以下優點。

一、教學這篇課文時,李老師從“發現”入手,先讓學生了解作者童年發現了什麼,再着手研究發現的過程,最後從過程中體會人物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整個教學過程由易到難,在研究幾個問題找出答案的同時,讓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充分從文字表面讀到文字背後去,體現了教學的梯度,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疑可研,在提出每一個問題之後,有思維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與學生也能充分的交流。

二、講解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時,李老師指名學生補充了有關大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和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羅馬教皇活活燒死的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理解這句話。

三、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思維不暢的'情況下,李老師並沒有動怒,剋制住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情感,保持冷靜,正是他運用了這一教學機智,冷靜能讓我們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能剎那間迸發出來,使我們能更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打破當時的僵局,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表現出了精彩的一面,課堂氛圍也活躍了。

最後想和李老師商討,本篇課文篇幅比較長,敘事中穿插了有關於“胚胎髮育規律”的科普知識,而且這科普知識,鑑於文本的特點,五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朗讀能力,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設計這樣兩個問題:1、“我”發現了什麼?2、“我”是怎樣發現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進行讀課文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去理清作者童年是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老師適當點撥,可能教學效果更好些,老師可能也輕鬆多了,當然是個人想法。

語文評課稿10

《有趣的發現》是一篇充滿探索意味的課文。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達爾文在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發現了島上的昆蟲翅膀都不同。於是,他親自去島上觀察,終於被他找到了昆蟲翅膀不一的答案。在學習此文時,對於天真的孩子們來說,達爾文是一個能夠帶領他們走向科學,走向生活,探索問題答案的朋友。此文通過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一方面是在讚揚達爾文仔細觀察,勇於探索,親自實踐去找到答案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也在號召我們的孩子要學習達爾文的這種仔細觀察,樂於探索的精神。課文還傳達給孩子的另一個信息,那就是我們必須要學會去適應環境。

聽了李老師的課覺得有以下幾點優點。

首先:讓孩子帶着疑問去讀書。老師從課文第一節開始,不斷引導學生一步步閱讀課文,並且每一次閱讀前,她都要爲學生布置任務,即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如在執教第二小節時,請小朋友們自由輕聲讀課文,並想想達爾文發現了什麼?這種帶着問題去讀書便使孩子的讀書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其次:注重孩子的練習。教學中老師還注重學生的說話訓練,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在語文課上就不斷堅持這種訓練,如此之後在高年級時學生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才能獲得不斷提高。老師在執教本節課的過程中,就非常注重對學生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如在問道“爲什麼不會飛的昆蟲淹死時?”老師請學生用“因爲…所以…”來說一說。如能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對學生的寫作很有好處。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深化。

第三:朗讀貫穿始終。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不離讀書,用朗讀方法的多種形式,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讀中求懂,讀貫穿本課始終。通過不斷的讀使學生懂得適者生存的道理,感悟到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第四:緊抓重點詞語體會品味。從如在體會達爾文的執着時,老師就引導孩子緊抓“許多”“反覆”“觀察”“比較” “終於”這幾個關鍵的詞語。低年級階段老師就開始關注孩子對重點詞語的品讀。

如果本節課上朗讀時再有感情些,老師也更融入學生些,整堂課將會越來越好。

語文評課稿11

已有兩年多沒有教過語文,很少走進語文老師的課堂聽課,也許是自己的懶惰心裏,也許是沒有全面發展的意識,也許……

聽說今天上午第一節孫主任講公開課,我迫不及待的想一睹這位專家型教師的課堂風采。今天她授課的課題是《釣魚的啓示》,這節課我比較熟悉,它原來是蘇教版四年級的一節課,我教過,因此聽課時更是留心,想感受孫主任是如何帶領孩子們學習這節課。

簡短的三言兩語就導入課題,從“釣”和“鉤”兩個字入手,既讓孩子們能區分開這兩個字,又從字面上感受它們的異同,這一個片段處理的恰到好處。孫主任以“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問題拋給孩子們,孩子們經過認真地默讀、概括,用自己的話講出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事件,引導孩子們學會總結課文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培養了孩子們的概括能力。

“作者從釣魚這件事中獲得了什麼道理?”、“爲什麼非要放回湖裏?”、“哪個詞最能表現作者的不願意?”這一個個問題的設置,激起了孩子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慾望,孩子們很用心的默讀課文,捕捉和問題相關的信息,力求合理的解釋問題,孩子們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了。最有趣的是讓孩子們表演兒子和父親的對話,孩子們說的有模有樣,真如身臨其境;讓孩子們講述身邊發生的與道德有關的事件,並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孩子們表演或是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大家會發現有的孩子很誠實,有的`孩子很機智,師生互動十分默契。

簡單的釣魚事件卻映射出很大的道理: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真是如此,講起大道理誰都很在行,可是真正落實於行動中卻很難,如交通事故頻頻發生,貪污事件屢見不止等等。做爲教師的我們,只能盡最大努力的教育好班級內、校園內的每一個孩子,儘可能的去改變身邊的親戚、朋友,但畢竟單靠我們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希望更多的人提高覺悟,共同攜手把道德行爲貫穿到學習、生活當中。人人都發揮主人翁意識,人人都多付出自己的一點力量,相信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繁榮富強,用心愛護我們的祖國,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吧!

語文評課稿12

《放飛蜻蜓》評課5月13日,聽了沈玉芬老師的《放飛蜻蜓》第二課時。

這一課敘述了陶行知先生髮現一羣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願地放飛了蜻蜓的一個小故事。

在課上,沈老師跟孩子們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啓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沈老師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着,傾聽着,啓發着,點撥着。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着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脣間動情地傾吐着。

爲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沈老師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撫摸”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展開討論。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因此學生能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後,沈老師出示了圖片,讓大家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說什麼,並讓他們自由表達:你們有什麼想對小蜻蜓說嗎?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臨下課時,沈老師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於蜻蜓的,有說關於陶行知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

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爲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爲一名教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於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語文評課稿13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佈,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爲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語文學科與學生生活,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繫,以問題爲中心,以活動爲主要形式,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聽了王老師執教了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以後,感觸良多。

一、成功之處

(一)學生在學習中擔當的角色更明確。

綜合性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體。由於在活動中成爲活動過程的設計者與執行者,使學生在學習中的角色更加明確,學生能利用資源進行自主合作,發現並解決問題,進行探索性的學習。

(二)綜合性學習的資源開發方法得當。

關注學科之間的整合資源,語文課內容包羅萬象,和其他學科有着千萬縷的關係。我們在把握語文個性的基礎上,以課文語言爲憑藉,適當適時地向各科教學開放,並相互滲透,發揮整體協調提高的作用。

(三)構建主題內容的多層次結構。

學習內容的組合,應圍繞學習主題和學習目標,從學科內外篩選與該主題有關的所有信息,確定最有表現力和學習價值的材料。把相關的學習領域組織起來,先確定學習內容的主幹,再確定枝葉,使內容呈現網絡狀的有機整體。作爲習以爲常的事物——橋,它不僅僅是一種建築,而且是一種文化和歷史的記憶。教師獨具慧眼地把它作爲學習內容的凝聚核,從三個方面選擇內容,並有機地組織成一個整體,因而學習的.輻射面廣、信息量大、探究性強。

(四)兼顧過程與結果的量化評價方式。

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富有開放性和豐富性,它的教學效果不僅體現在學習成果方面,更多體現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這就是對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不能只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一個評價,而應把評價貫穿於活動的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評價的內容、形式也應該是多樣的,它應包括學生參與活動的準備、組織、合作、展示、創新等。綜合性學習評價中評價設計應該能夠公正的評價出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的各項表現,量化評價方式能在學生之間引入競爭機制。

二、不足之處

教師的主導作用定位不準。在學習進程中,教師害怕學生打亂自己原來的計劃,就把學生圈定在自己確定的範圍內,讓學生按自己預設的思路走,可這樣的學習活動下來學生得到了什麼?只是一些知識而已。這樣的綜合性學習結果是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剝奪了學生實踐的權利和機會,是完全背離課程標準的做法。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是學習主題創設的引導者,組織活動的協調者,學生實踐的指導者與服務者,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把握好指導的切入點,及時地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造潛能,因勢利導開展學習活動,過度指導與指導不足的毛病都要逐步克服,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小組成員應明確分工,真正做到分工細化,責任到位。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橋”這一主題,設計出幾個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由本小組成員自主探究後總結得出,並在小組中加以相議,避免盲目與重複建設。在蒐集、整理、分析了一定量的資源後,提煉一個探究專題,專題不宜太寬泛,總專題下再提煉一層子題、二層子題,有層次進行探究。

語文評課稿14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葛老師能抓住童話特點,通過教師生動語言和形象的板貼畫,把學生愉快的帶入童話故事中在情境的創設中,學生積極的充當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讀、演、說。根據我個人的學習感受,概括爲以下四點:

一、教學理念全面落實,融會貫通

理論是行動的的指南。這節課,葛老師把《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一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很準,始終把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貫穿於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從聽、說、讀、從指導學生的識字到寫字,甚至到最後環節中深層的情感挖掘,葛老師把握的都非常好。第個環節落實的也很好。不僅如此,他結合新課改教學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沒有把一年級的孩子當作不懂事的孩子,沒有以老師的講代替學生的說話,代替學生的想像。而是把他當作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爲主體,教師自己爲主導。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產生讀書的激情,使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流露真情;利用多種形式,內化文本的語言,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語一年級課標中寫的很清楚)

二、教學目標訓練紮實,達成度高

葛老師的這一課,教學目標設計的很恰當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了一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具體表現在:能抓住重點,安排詳略得當。能以朗讀爲主,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學習課文中去識字。重點抓住三處:小松樹的話、風伯伯的話和最後的“慚愧”。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在開頭設計了貼圖的環節,通過貼圖,調動學習興趣。分角色朗讀時,讓學生戴上頭飾,學生表演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同時教師能適當地指導學生對錶演進行評價,通過表演引導學生體會小松樹的驕傲、自滿情緒。課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三、教學環節設計緊湊,獨具匠心

葛老師的這節語文課備課充分,設計獨具匠心。從開頭的導入課文,新授、總結等每個縱向的'教學流程。設計的很緊湊,過度語銜接自然和諧,沒有生硬的感覺。始終能夠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最好的狀態來學習新的內容。這樣的學習效果非常顯著。另外,爲了讓學生讀懂課文,老師設計了多種促讀的方法,如邊讀文邊看圖,分角色表演讀、指名讀、集體讀、四人小組讀、師生共讀等等,並在讀後評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這樣的“讀”落實了語言實踐過程,不僅鞏固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還完成了每個教學目標。

四、教學語言獨具特色,富有童趣

對於教材的處理,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要多些情趣,少些理性。他的語文課就上的十分有情趣、有意思,學生學習興趣高,效果就好。葛老師的教學語言本來就很有輕柔,容易讓學生接近。加上整節課,葛老師能夠用一些鼓勵表揚性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節課,有孩子們在教師賞識,讚許的目光下學習。在老師鼓勵關懷下成長,這種感覺,這種愉快的學習,孩子樂學,效果非常好。不僅如此,葛老師已經注意到通過貼圖、分角色讀課文等形式讓學生充滿樂趣地讀着、學着。

語文評課稿15

聽了董老師的的課,最大的感觸就是老師能以飽滿的熱情融入課文,帶領學生去感受課文,老師的激情與耐心讓我佩服。

1、在這節課的設計上,老師非常注重學生的體驗,這一教學是貫穿於課堂的始終,如:說說在生活中那些東西是用棉花做的;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根據生活經驗理解碧綠碧綠、雪白雪白的意思,並且拓展開來,“生活中的哪些事物還是碧綠碧綠的、雪白雪白”等環節都在調動學生學習要與生活聯繫。

2、體驗教學的形式多樣。本節課體驗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談自己的.親身經驗,有想像體驗的,有表演體驗的,也有學習經驗的等。

3、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體驗。一年級學生生活閱歷相對比較少。因此,在教學中,老師非常注意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對話交流和表現,充分利用課內外時間,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體驗感悟的時間和空間。

在這一節課上,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注重生活體驗,是對某些特殊天賦發展的肯定,也是培養學生自信的一個前提條件。

標籤:評課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