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國小語文評課稿(優)

其他1.9W

國小語文評課稿1

今天,聽了董老師一節《扮亮語言》的作文指導課,這是一節紮實有效且有特色的課,深感從中受益多多,下面僅從三個方面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國小語文評課稿(優)

一、 本節課“以學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體現。老師以學生的閱讀積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糉米》等經典片段的再現,引導學生從中感受、總結其中在“扮亮語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學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妙處;最後在升格練習環節,老師依然從學生習作中挑選了典型病例,引導學生進行升格訓練。整堂課,老師以學情爲教學的起點,學教相容,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一個臺階往上攀,學有所悟,學有所獲。

二、 本節課在“三學循環”的模式建設方面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在“議學”“悟學”環節,改變了以往“議”“悟”截然分開的模式,採用邊議邊悟邊練,議悟循環反覆螺旋上升,顯得靈動而不僵化,體現了教學的智慧。

三、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學以致用紮實有效。老師在方法感悟這一環節,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爲閱讀教學中的名家經典片段,打通了閱讀與寫作的聯繫,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小結語言表達的技法,每一個方法小結之後,老師都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到的方法進行升格訓練,學生實踐充分,學以致用紮實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殘缺的藝術。我覺得作爲“三學循環”教學模式下的`示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引發探討:

1、如何正確處理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的時間分配問題。

2、“導入”部分內容與下面教學內容聯繫不是很緊密,可考慮刪去,這樣內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學過程中是否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如何恰當的運用“合作學習”;學生練習時,是否需要先討論再自已操練。

以上只是個人粗淺看法,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2

一、語文的課堂首先要有語文的味道。不管從工具性一頭還是人文性一頭來說,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第一要素。它不該是思想品德課,也不應該只是講故事。那麼如何體現語文味呢,一是語言一頭要有文學性,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優美起來,跟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要引領學生在課堂口語表達上向文學性靠攏。二是要落實對於語言文字的訓練,國小語文的工具性屬性應該要比人文性屬性更強一些,因爲這是最基礎的部分,設想錯字別字連篇,課文讀不好,話又不會說的學生怎麼可能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須於工具性爲基礎,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還要有提升。

二、課堂要有一個主題。我始終覺得,不管語文還是其他的課,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你這一課用什麼主線來串連,如果把設計精當的環節比如一顆顆珍珠的話,那麼這根主線就是串起這顆顆珍珠的絲線,沒有它,課堂也是沒有了整體感,全文的主題是一種淡淡的.思鄉之情,老師應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注意滲透,幫助學生感悟這種淡淡的哀愁。

三、語文的課堂要有一個氣場。因爲不知如何表達,借用了氣功中的一個詞語,不知是否貼切。記得有次聽課,無錫一位女教師上《白鷺》一課,上的那種美讓人覺得這樣課堂真是一種享受,那纔是詩意的語文課堂,這個詩意從何而來,就是教師用語言,音樂,用情感去努力的創設一個課堂氛圍,讓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體會和感悟,也許這纔是語文課堂人文性的最好體現吧。

國小語文評課稿3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長城〉》這篇課文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一堂課下來,我不但感受了李老師那飽滿的教學熱情,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師他那紮實的教學功底。下面我就這堂課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第一,課堂教學重點突出。

我們可以看到,老師的課堂教學,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教學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學這一段時,又主要是抓住了3個重要的句子

1、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2、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3、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擡上這陡峭的`山嶺。)來進行解讀這一段,重點非常突出。老師的課研究的主題是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時,老師能先抓句後抓詞來讓學生感受長城的雄偉氣魄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不但落實了教學重點,同時也爲學生培養了良好的學習方法。這是本堂課中一個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學習。

第二,體現了語文課的特點。

在重點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老師在抓住重點詞句進行講解課文時,也注重了朗讀教學和說話練習,真正地體現了一堂語文課該有的東西。在老師教學的每一個重點句後,都進行了朗讀練習,而且方式也較多,有指名的,有齊讀的,同時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導。當然,教學時,老師自己富有激情的語言,也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是學生激情朗讀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他自己飽滿的感情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國小語文評課稿4

許老師執教的《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說法。教學難點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下面我就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單獨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理解,針對不同的年段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許老師的設計先是讀課題導入你想知道什麼、花怎麼是鍾和什麼是花鐘。然後自由讀課文找出答案,出示花鐘的課件,直觀感受花鐘,重點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交流各個時段各種花開放的樣子,重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準、妙處,並比較兩種句子之間的差異。再然後拓展積累,給“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 )”補上開花的狀態的詞句。最後指導生字的書寫。許老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

開這堂課的主題是“朗讀指導的有效性”。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這句話強調了朗讀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見朗讀教學不僅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許老師的設計確實做到了讓學生充分地讀,並且讀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等,但總覺得效果不是特別明顯,主要是學生沒有感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以致朗讀指導的有效性還沒完全突顯出來。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方面,教師沒有針對性、激勵性,以致教師的評價評而不導,評而不實,評而不治,評而不全。

示範朗讀是朗讀指導的一個法寶。範讀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朗讀,更能使學生真切感受語言的音樂美、節奏美、情感美,也是對學生進行聽的訓練的重要方法。好的範讀不僅以真摯的情感、優美的語言、動人的形象感染了學生,還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朗讀方法的指導。三年級的學生有自己的朗讀感悟,但程度還不是很深,如果加上教師的示範和指導,將是對學生程度的一個很大提高。

總體來說,許老師的這堂課有讓我學習的地方,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借鑑,改進。

國小語文評課稿5

一樣的愛,別樣的表現;一樣的課,別樣的感受。林教師的這一節課給我的感覺是“精緻”。

一、目標的制定明確合理,落實到位。教學流程清晰,直奔重點,簡便化解難點,整個課堂十分流暢。

二、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主動預習;學會審題、扣題質疑;學會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句子的含義;學會邊讀書邊圈畫批註等。

三、以讀爲本。讀中感知資料,讀中理清順序,讀中體會父母不一樣的愛,並且讀得方式多,讀得有層次,有感情,教師的恰當指點與評價使朗讀更有效。

四、以生爲本。林教師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充分鼓勵學生說出不一樣的理解、感受,既“求大同,也存大異”,並作出及時的肯定,還課堂以真實,還孩子以真情,讓孩子暢所欲言,這樣的課堂纔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

五、個人看法

1、“語用”方面較少。如目標3中的“經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述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理解父母的不一樣的愛,感受不一樣的表達方式。教師注重的是情感感悟,沒有滲透表達方法的指導。還有“扔”字換成“放”字,目的也只是體會父親嚴厲的愛,沒有從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這一方面來體會。還比如,學習詞語“得意揚揚”,能夠和“得意洋洋”進行區別,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所以,如果搭建更多的語言實踐平臺,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那課堂效果必須會更好。

2、整節課按照預設十分順利完成,如果能引發學生產生一些生成點,那課堂會更加“精彩”。

國小語文評課稿6

聽了坐看雲起講的《巨人的花園》一課,覺得值得講借鑑的地方很多。《巨人的花園》一課可以分三大塊:一,花園沒有主人時,花園美;二、巨人回來,趕走孩子,花園不再有春天;三、花園變美了,變漂亮了,首尾照應。

老師抓住第二部分重點段,引導學生明白由於巨人的冷漠讓花園不再美麗了,不再漂亮了。這一部分中,出示:禁止入內的告示牌讓學生談談體會到什麼?從這兒入手。還應該抓住“砌”到後面的'“拆”做做文章,不一定要按順序。

教師教學時還注重了朗讀指導巨人的三次話,先是一次一次出示,教師充分帶領學生走進巨人,讓孩子說說巨人心理想什麼,分別敘述三次巨人的話,讓學生體會,直到小男孩的出現才讓學生理解分享帶來了幸福。最後一句出示完成,抓住凝視,爲什麼凝視?凝視是小男孩給巨人一個思考的機會,凝視裏有提醒和暗示。“手一捏,花開了”,告訴巨人,有孩子花園裏就有孩子。很有哲理,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敞開心扉和別人分享,就是幸福。最後的幸福論壇很好,聯繫這一單元談對幸福的認識。

國小語文評課稿7

聽了楊晶老師的《霧凇》一課,她像大姐姐一樣親切的樣子首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給予者,而是一個引路人、組織者,所以整堂課在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對話中層層遞進,深入核心。本課楊老師以“奇觀”爲核心,先讓學生領略霧凇奇觀的'美,再體會奇觀形成的原因,最後由霧凇奇觀引入祖國風光無限好,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整課條理清晰,線索明確,課堂結構完整。在教學中楊老師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語、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讀書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覺得有些問題值得商榷,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關於朗讀,我認爲是學生在對課文真正領悟、體會,對文本語言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後情感的迸發。在教學中楊老師將重點字詞在課件中出示,是不是將學生體悟過程簡化了,是不是將文本的作用弱化了。學生雖然感受到了語句之美,但我覺得感受得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五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詞語的出示少一些爲好。

另外,整節課教師設計緊湊細緻,但總覺得教師“牽”得太多,“放”得不夠,學生跟着老師牽的線一步一步地走,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體現得不夠。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文本時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最後將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教師預設的越多,課堂生成就越少,而課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點。

此外,對小導遊的設計,我的意見和大多數聽課老師一樣,就不贅述了。

國小語文評課稿8

語文課,上出該有的語文味,這是我們語文老師的職責。在今天的教研組開課活動中,馬學飛老師用《夸父追日》一課的教學,很好地詮釋了這一觀點,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縱觀整堂課,有以下幾點特別值得學習。

注重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語文是各學科的基礎,國小語文又是基礎的基礎。在課堂上夯實基礎,爲學生之後的發展打好根基是我們的責任。在今天的課堂上,馬老師注重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分別讓學生練習讀準字音,分類瞭解詞意,讀好句子,不加字漏字,有感情讀句等,有效地鞏固了語文基礎,避免了一些語文錯誤的產生。

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課堂應是思維品質訓練的重要場所。今天的課堂上,馬老師把學生的思維往深處推進。如上課伊始從神話故事神奇入手,讓學生從題目《夸父追日》中找找能體現神奇的詞語。學生找到了“追日”一詞,卻沒能說明原因。馬老師然後追問了一句:爲什麼“追日”一詞能看出神奇呢?之後,學生聯想到了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遠,這麼遠的路去追日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讓人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事,頓時對課文有了想進一步瞭解的興趣。又在後面對課文內容的解讀中,先讓學生找找文中寫神奇的句子,然後進一步品味句子的神奇之處。另外,在訓練學生如何把語言說精煉上,馬老師也做了一些提示和點撥。這些安排,都說明馬老師在平時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就在這樣的長時間的訓練中得以成長。

聽了本節課,覺得馬老師教學重點突出,主要讓學生學會了說主要內容,品讀了課文中神奇的語言;教學難點也很好地突破了,馬老師通過對“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這個句子的反覆引讀,讓學生明白了夸父是一個追求光明、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精神巨人,從而把上課一開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對夸父的偏見自然得到扭轉。

今天的課,馬老師準備充分,教態自然親切,帶給學生收穫多多,也給聽課的老師許多啓示!

國小語文評課稿9

20xx年3月23日我在紅旗實驗國小瑞安優質課評比活動上,聽了李中華老師執教的《橋》受益匪淺。李中華老師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完整,清晰。課堂無可挑剔,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記得一位老師說過,作爲一線教師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做好語言文字的訓練,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和感悟來構建簡約,實用閱讀教學的課堂。李中華老師執教《橋》一課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理念。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嫺熟的課堂調控能力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李老師的課樸實又出衆,他沒有用花哨的影像和ppt背景來渲染洪水侵襲村莊的場面。但是,老師直面主題,清晰明瞭,明確目標,集中感悟,很好地通過語言文字形象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實這一教學方式更能體現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把握課堂和掌握學生的能力。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簡簡單單教語文——從預習反饋開始

李老師沒有用花哨的導入,矯揉造作。在用一句簡單的話引出新課題後,就開始進行預習反饋,從抓住文章的關鍵短語入手,分爲描寫洪水的短語、描寫人的短語、描寫漢的短語和關鍵詞入手,通過字詞學習的同時,直接讓學生走進文本,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之後,讓學生概括寫作順序和內容。這讓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握,在學生腦子裏有了對四幅畫面的大概輪廓想象。之後,李老師引導學生帶着任務,開展紮實有效的自主學習 ,展開對第一幅畫面的進一步感知和聯想。他要求學生默讀課文1-6自然段:用“——”劃出“水猛”的句子,用“﹏”劃出“人慌”的句子,用“ ○”圈出深深感染你的字詞,發現作者表達上的祕密,想一想這樣寫的好處,簡要批上你的體會。

李中華老師的課題上簡簡單單,非常明瞭的告訴學生要做什麼,他設計的每一個步驟都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邏輯,使學生進入文本快,掌握文本也快。

二、本本分分爲學生——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李老師首先以第一段爲例,提問學生:作者寫了什麼,怎麼寫的?在此,老師指導學生運用換一換,比一比的方法,通過比較閱讀感悟;同時讓學生聯繫生活,體會作者用詞,語言的.形象生動和恰到好處。比如,在評讀“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這句時, 老師抓住“潑”,“倒”兩個關鍵字進行語言感悟,李老師讓學生用“注”,“瀉”進行比較感受;此外,感受句子特點上,李老師將句中句號改爲逗號,再次讓學生參與課堂,去感受此時用句號的好處在哪裏。

在感受山洪可怕時,李老師雖沒有播放《山洪暴發》等這樣的視頻,給學生帶來了鮮明的視覺衝擊,但他通過語境、情景設置,讓學生切身去想象自己身處當時環境時的所思、所想等,由此引領學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爲下文的理解洪水瘋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礎。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這句,提問學生,“如果是你,夜裏驚醒,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你會怎麼想?”等情景創設,讓學生如入此景此境,讓學生自主參與想象,聯想,從而自然引出下文的“喊了一嗓子”等場景,這時李老師又追問學生,他們會怎麼喊呢?。再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提問:“你想,一個村莊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會發生什麼事?”由此,讓學生去感受人們的驚慌奔跑、混亂無序的場面。在這堂課教學中,李老師擅長於用言語去創設情景,帶領學生展開語言聯想與想象,讓學生在聯想與想象中悟情。在此過程中,李老師不停地進行朗讀指導,每品一句就用多種形式讀讓學生從讀中進一步悟情,生情。李老師在課堂中所做的一切,都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教導學生要始終以讀爲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爲最終目的。

三、紮紮實實求發展——少講多練、以讀促悟,感悟形象

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課堂四分之一時間,李老師在充分讓學生感受水猛人慌語段後,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漢。在這裏李老師通過兩個層次進行教學引導,第一層次:啓發想象受“擁戴”的老漢曾爲他們做過什麼?在此基礎上朗讀,學生又感悟到老漢是一個全村都擁戴的人。第二層次:在“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時,老漢出現了,課堂中,李老師做到以讀來品味文章的內涵,培養學生讀書能力,讓學生個別讀,齊讀,帶着理解、感受讀,不同層次的朗讀,讀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讓學生真正進入課文情境,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閱讀課的教學,不是老師灌輸式的教會學生知道人物有這麼一個形象,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到怎麼會有如此高大的一個人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李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閱讀課中書聲琅琅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導學生情感朗讀的時候更明確些,那效果可能會更好。

課堂上,李老師通過讓學生充分感受水猛人慌的場面後,結合不同形式的充分的讀,非常流暢地引出下文關鍵人物——老漢。老師不用說文章採用對比等手法突出老漢形象,學生早已在之前的品味和感悟中對比出了老漢的臨危不懼、鎮定,“像一座山”的形象,學生早已經感悟到老漢這個人物的高大。

總的來說,李老師這種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爲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教學方法很值得我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10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談科英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巧妙設問,綱目分明。

課文多處運用設問,既能引起聽衆注意,又做到綱目分明,如“怎樣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是什麼力量使上百位樂師,數十種不同的樂器合作得這樣完美和諧?”等等,都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2、典型事例,驗證觀點。

課文運用了兩個典型事例,一是交響樂團的演奏,一是從瓶中拉出七個綵球的實驗;分別從要有協作精神和要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不同側面,驗證了要獲得成功,必須與他人合作的觀點,令人信服。

3、情境教學,激發興趣。

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樂團演奏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談老師又讓學生談談合作過的經歷,不管是成功的、不成功的。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進一不加深了對合作的'認識,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爲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爲談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11

《“紅領巾”真好》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的課文,單元主題是“環保”。這是一首融合了深深的情、濃濃的趣,韻味十足,充滿意境的兒童詩。詩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實際,語言生動活潑。整篇課文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爲人們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潑、動人的畫面,唱響了一曲人與自然合諧相處的美與愛的讚歌。紅領巾、小鳥對於學生來說都非常熟悉。課文圖文並茂,學生們樂於接受。

z老師執教此課,學習目標還是挺明確的,就是熟悉課文,流利的朗讀課文,並受到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教學過程比較清晰,一開始讓學生們整理好自己胸前的紅領巾,明白誰就是“紅領巾”,並自始至終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自己就是紅領巾,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爲舉止等。並設置了“知道這羣可愛的紅領巾是誰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學生在這樣樂意融融的情境中,開始學習課文。

接着讓學生說出自己所想象的木牌上的宣傳標語,直接引入第三小節的課文,讓學生觀察圖片,進行說話練習:你在圖片上看到了什麼?木牌上還可以寫些什麼?讓學生在不脫離文本的前提下進行說話,無形中增長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然後,我要學生互相討論:爲什麼紅領巾們呀去保護小鳥?讓學生從文章找出答案,並和同桌互相討論,得出結論,紅領巾們是因爲小鳥可愛、快樂、機靈、活躍纔去保護小鳥,這樣很自然的進入到了第一,第二節的課文學習。

不足之處是朗讀的訓練時間安排還不夠。朗讀感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境界,朗讀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導。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應讓學生充分地讀、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語文新大綱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安排充分的`朗讀,也就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引領孩子在一次次的讀、一次次的體驗中理解課文,體味情感。教師的課件製作很精美,但有時出示不夠及時,學生貼近文本時間較少,過多地依賴課件,應把課件和教材的位置擺正。

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表現比較活躍,教師也採用了很多方法來激趣。 我們知道,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應是學生在感受和體驗中掌握和形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產生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等,都產生於一定的教學過程中。課文一、二兩節講述的是清晨小鳥的快樂、活躍,第三節是寫紅領巾的愛鳥行動。如何把文字所傳達的開心快樂轉爲學生的快樂,變成學生的直觀體驗,從而讀出快樂呢?形象的畫面,逼真的音響,聲情並茂的朗讀,都將濃厚地渲染氣氛,讓學生深深地融入情景。這一點教師做了努力,但效果不明顯。建議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最理想的。可是要二年級國小生達到這個理想的目標還有一定的難度。希望譚老師在此方面注意訓練,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創設高效課堂教學。

國小語文評課稿12

司亞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可以用豪爽來形容,具有大家風範,因而整個課堂顯得大氣而不張揚,充滿激情,課堂教學藝術更是值得品味。

課堂整體設計獨具匠心。課文從彩塑、壁畫、藏經洞三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莫高窟,三個自然段並列存在,結構非常清晰,司老師抓住彩塑、壁畫作重點解讀,避免了平均用力的弊端。首句“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從導入到總結貫穿其中,每講完一個自然段後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此句多遍,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莫高窟的喜愛、嚮往之情,大大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對莫高窟由不瞭解到熟悉、由衷地喜歡,原來,莫高窟如此美麗。

課堂細節精彩紛呈。教師的語言對學生富有激勵作用,如學習彩塑一段時,“你們的讀給了我聽覺上的享受,讓我們從視覺上享受一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對彩塑形象充滿視覺期待。“把你筆下的飛天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此時飛天已佈滿我們的教室”激發了學生交流的慾望,也讓學生感覺自己筆下的飛天真的很美,這比老師直接說“寫得真好”更有激勵作用。在學習2、3自然段時,先文本後媒體,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再去欣賞彩塑與壁畫,讓學生由文本到圖片進行了雙重感悟,更加深了學生對莫高窟藝術寶庫的印象。爲了讓學生感受臥佛的大、長,突出了“16米”這個數字;爲了讓學生感受到壁畫的宏偉瑰麗,突出了“四萬五千多平方米”這一個震撼人心的數字。抓住描寫彩塑神態的詞讓學生想象其他彩塑會是什麼樣的神態,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充實了彩塑形象,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積累了描寫人物神態的詞,寓積累與想象於一體,一舉兩得。朗讀的形式多樣,有個別讀、齊讀、默讀、自由讀。“曾”字的解讀激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了莫高窟藝術寶庫的珍貴。過渡句的講解、排比句的學習練寫,讓學生在學習享受中掌握知識技能。當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悟後,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來寫一寫其他飛天的形象進行小練筆;在認識了古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凝結成了莫高窟這一偉大結晶時,讓學生把自己想對莫高窟、想對古代勞動人民說的話寫下來,在這樣的環節中,很好地體現了讀寫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有感而發,真情流露。

板書設計簡潔明瞭。課堂伊始,老師以“課文爲我們介紹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直接帶領學生回憶文本,進入文本,並板書“彩塑、壁畫、藏經洞”三個詞,讓學生很清晰地認識到本篇課文的重點內容所在,學習目標也明朗起來。

學文中滲透思想教育。在感受了古代勞動人民的了不起後齊讀“我驕傲,我是中國人”這首小詩,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以我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中經歷了一次思想教育的機會。

國小語文評課稿13

《兩隻小獅子》是一篇童話故事,內容簡單有趣,意義深刻,耐人尋味。千家街國小夏老師執教的這堂課,可以用“三化”來概括:課堂結構簡單化,教學方法多樣化,學習活動個性化。她突出了教學重點:學習新字新詞,較好地解決了難點:明白獅子媽媽所說的話,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下面我具體談談。

一、課堂結構簡單化

整堂課夏老師設計了四個步驟:導入揭題,角色見面;初讀感知,觸摸角色;深讀感悟,演繹角色;鞏固練習,拓展延伸。步驟簡單,突出了夏老師簡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過程的思想,而且思路清晰。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

整堂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啓發式、談話式、探究式……方法靈活。

1、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在開課時,夏老師利用電教手段,先以鮮活的畫面,讓學生感知獅子的特徵,激發學生對獅子的興趣。然後讓學生給獅子打招呼,尊重了他們的個性體驗,這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當有學生說:“你好嗎?”時,夏老師馬上說:“你和誰打招呼呀?”訓練了語言,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識字講方法,詞語理解生活化

接下來夏老師請學生幫她記住獅子的獅字,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當學生回答:“老師的師加上反犬旁”時,夏老師因勢利導說:“他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這個字的。”把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滲透到教學中,爲今後的自主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潤物細無聲”。

整個識字過程,夏老師始終注重兒童中心,把生字當成“字寶寶”,和小朋友捉起了迷藏,當學生學會字音後,她說字寶寶藏到句子中去了,讓小朋友把它們喊出來,尤其是把那個非常懶惰的字寶寶“懶”字請出來非常恰當地讓學生理解了字義。

在理解詞語“滾、撲、撕、咬”時,夏老師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表演體驗,這時課堂教學是生成性的,動態發展的。

3、理解感悟注重了情感

當夏老師完成了識字教學以後,她讓學生把“非常刻苦和懶洋洋”分別送給兩隻小獅子。這是一個精心的教學設計,不但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了詞語,而且“你爲什麼要這麼送呢?”這一提問,讓學生回到文本再一次感情朗讀。

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後,夏老師讓學生用兩種不同的線條做閱讀筆記,找出小樹和懶獅子所說的話,並要求學生感情朗讀,在指導學生讀好句子時,她問學生:“哪個句子最難讀?”學生說:“最後一句,很難讀出驕傲的感覺。”這說明學生對文本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

三、學習活動個性化

1、朗讀課文不是由老師指定學生而是讓小朋友自己確定“我想讓你來讀”,充分地體現了夏老師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思想。

2、在學習一隻獅子非常勤奮時,課本上已經把它的勤奮寫出來了,那另一隻獅子就一句:“什麼也不幹”夏老師善於利用教材,問“那麼它在幹什麼呢?”不但讓學生有個性化的想象空間,而且體現了夏老師用教材教的思想。

3、當學生學習完課文以後,夏老師說:“你想對它們(兩隻小獅子)說些什麼?”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教者沒有拘泥於教材的侷限,而是利用勸獅子這一手段,讓學生展開對話交流,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最想說的話,“你爲什麼不學本領呢?”“你爲什麼不願意吃苦頭呢?”“你要向那隻勤奮的獅子學習”……從而達到了啓迪學生關注生活做一個勤奮的人的理念。

4、注重挖掘課程資源,在本課時的最後一個教學環節,夏老師設計了一道很有創意的作業“把獅子的變化”用圖畫畫出來。利用獅子以後的故事,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充分的對話,延伸了教材的內涵,挖掘了教材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對獅子以後的生活狀態反映了他小小的人生觀,是學生個性的體現。

但是我們也遺憾地看到夏老師在課堂上的一點缺陷,下面是我不很成熟的看法,我想和大家一起商榷:

1、關於人文教育

《課程標準》在字裏行間有意突出“人文”一詞,給我們語文老師一個信號,要“以人爲本”,尊重人,關心人,服務人,發展人。夏老師這堂課也注意了人文教育,但是做得不是那麼完美。例如:老師說“你想對兩隻獅子說些什麼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很大聲地說:“我喜歡懶獅子,因爲它很可愛。”夏老師沒有理睬這名學生,繼續自己的教學。這也正是我首先說的教學難點的'突破問題。別看是一個學生就一句話,可是,它潛在着價值觀的問題,它體現了老師是否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是否尊重每一個學生。

2、關於價值觀的培養

價值引導是實現課文價值取向與學生獨特體驗之關鍵,決定於課文的人文內涵及作者表達的思想。在價值觀的引導上,夏老師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懶獅子除了懶,還有什麼毛病?學生說:“它以爲自己的父母是森林大王,今後……”老師:“懶獅子想依靠誰?”學生:“想依靠它的父母。”老師:“依靠父母的什麼?學生:“依靠他們的地位”……”這一連串的提問,一個是有沒有要經過思考的價值,最主要的還是,這些問題,你讓學生想弄懂什麼?沒有明確。如果把這些問題合成一個問題“懶獅子爲什麼會有依靠父母的想法?它的想法對不對?”這樣就沒有那麼瑣碎,也有一個明確的導向。

這一點欠缺在夏老師的板書上也體現出來了。板書圖文並茂,而且十分簡潔,兩之獅子,兩個詞語,在勤奮的獅子下面還有四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可就是缺少了對課文難點的突破對學生價值觀導向的關鍵詞語。

一篇課文都要給學生一種思想的啓迪,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生命。這篇課文的教育價值就在於讓學生如何看待生活,是做一個勤奮的人,還是做一個懶惰的人。在課的尾聲時,夏老師讓學生自由朗讀7自然段,問:“獅子媽媽怎麼說的?”“讓懶獅子學什麼本領?”“真正的獅子該怎麼做?”等一些問題,雖然學生的回答都有道理,但是,和作者的用意,編者的用意有一些偏差,那就是沒有說出:要獨立,要學會生存。這時,夏老師如果能夠像識字教學時那樣給點撥一下,把“從小就要學會獨立,學會生存”這種意識灌輸給學生就更好了。

3、關於朗讀的指導

在課堂的第二個環節“初讀感知,觸摸角色”時,夏老師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我認爲應該讓學生讀或者老師範讀。夏老師可能認爲自己的普通話不是很標準,其實我的普通話也很糟糕,錄音雖然讀音標準,但是,它僅僅是音準而已,沒有感情,而且學生也很難做到和她溝通。如果由老師範讀,它就帶着老師的情感體驗,是老師和文本的對話,學生聽的是老師的範讀,那麼同時老師又和學生在對話,這種朗讀,讀的音標不標準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它把文本變成了活的對話。還有課堂上讀的次數多,讀的形式也不少,但是,總感覺沒有讀出味道來。可能是老師的指導不到位。例如:在讀懶獅子說的話時,有一個學生說了很難讀出驕傲的感覺,那麼,老師如果能夠讓學生說說人驕傲的時候會是怎樣的神態,會有怎樣的表情,該用怎樣的語氣,再讓學生讀,這樣學生就能讀出味道來了。

總之,這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者採取多種教學方式,把學生引進了文本,聯繫了生活,尊重了體驗,感悟了生命,體現了夏老師講究教學方法,着眼創新發展的教學思想,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

國小語文評課稿14

本節課教學設計獨特,思路清晰,知識點落實很到位,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實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林莘老師簡單的表達將凡卡的悲慘凸顯的淋漓盡致。本節課林老師給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間,讓學生在輕鬆自如的氛圍中獲取知識,讓學生學得輕鬆,說得輕鬆,體驗得輕鬆。林莘老師這節課猶如細細春雨,滋潤着剛種下的種子,讓他們慢慢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這節課讓我真是受益匪淺:

一、整體感知,引出主題。

林莘老師利用檢查預習,瞭解凡卡是一個怎樣的凡卡。通過凡卡的童心、孝心、愛心,在無聲無息之中引出凡卡的悲慘,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啊! 二、以悲爲線,緊扣主題。

整節課林老師緊緊抓住了“悲慘”二字,表達了凡卡內心極度的痛苦,將凡卡這個形象充分展示在我們面前。課堂中緊緊抓住第八自然段凡卡捱打、捱餓、挨困的情景,分析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體會直接敘述的寫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林老師在無形之中,將寫作要條理清晰,順序清楚,說話明明白白地寫作方法告訴學生,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

二、形成對比,凸顯主題。

課堂中,老闆一家和凡卡形成看鮮明的對比。林老師緊抓“老闆揪着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裏,拿皮帶揍了我一頓……拿魚嘴直戳我的臉……”這句中的幾個動詞,讓學生反覆的練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中體會凡卡的非人待遇,悲慘生活。這一幕幕情景多麼令人心痛,一幅幅畫面多麼令人驚心。凡卡只是普通的學徒,卻遭受了老闆他們殘忍的欺壓,凸顯了凡卡是何其的悲慘。

三、以樂襯苦,深化主題

在音樂的伴奏中,林老師帶着學生跟隨凡卡的記憶追溯到家鄉,一起回味家鄉的`美景,感受凡卡和爺爺之間的快樂。凡卡家鄉“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煙啦……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顯得很清楚,彷彿爲了過節,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真美啊!美得如此潔白,美得如此生動。就在這個充滿祥和的家鄉里,凡卡和爺爺一起砍柴,一起玩耍,他們的歡聲笑語迴盪在整個樹林中,爺爺和凡卡一起的日子是簡短的,可是留在凡卡的記憶中卻是長長久久的,這快樂留在了凡卡的心中,凡卡心中的鄉村生活如此美好,留給凡卡的日子如此深刻。林老師以樂襯苦,苦更苦的方法,將凡卡的悲慘生活,完全深刻化。

整堂課下來,老師讀學生,讀文本,將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機的和文本相結合,教學設計吸引人的目光,充滿了智慧性。林老師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地說、寫,提供了一個平臺。再則,林老師的評價語很親切,形式多樣,非常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學了這節課,肯定收穫了不少,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信心,爲今後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語文評課稿15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徐新會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徐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體會《國小語文第十冊《豐碑》評課稿》。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徐老師用投影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象“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馬上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爲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徐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

現代教學論認爲,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爲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爲徐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