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國小語文評課稿

語文1.64W
國小語文評課稿1

新學期第一次聽王老師的課,受益非淺,感受頗多。

國小語文評課稿

一、我驚訝於學生的課堂常規。據瞭解,六三班還是有好幾個調皮搗蛋、無心向學的孩子,但是,在課堂中,我認不出來他們。因爲,整節課,學生都是跟着老師的思路走的。作爲新教師,課堂常規是我最頭痛的。如何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去,這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二、王老師在巡堂和課堂講解中,很注意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掌握閱讀、寫作的一些方法。實施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小組交流時,每一個小組都有序地進行討論、交流,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參與。這一點很值得我學習。我的課堂中,也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小組交流,但往往達不到效果,學生一討論,教室就像鬧市一樣亂哄哄的,並且沒有價值高的答案出來。

三、朗讀方面。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朱老師在課堂上,不斷地更換形式讓學生朗讀,富有層次感,並且及時地學生進行評價和表揚,學生的熱情很高。

四、知識遷移方面。教學讓我們既要教學、研讀文本,但又還要切實生活實際,讓學生學到更多書本外的知識。所謂,“得法與課內,得益於課外,”就是這個道理!王老師在這節課的最後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在積累名言的同時,加深了對“奇葩”的理解。

縱觀王老師整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效,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形式的研究上。

國小語文評課稿2

沒聽課之前,看到課文的題目,我就想:這是一篇沒趣的課文。不象我們低年級的課文,有各種各樣吸引人的小動物,但聽課下來,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其實不管是什麼課文,只要老師引導的好,沒趣的課文也能變得有趣。下面我就淺略地談一談聽課後對這節課的一點看法。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爲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冒着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

教完第一自然段,在體會雷暴的可怕後,邵老師出示第二自然段“那麼,雷暴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邵老師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麼?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邵老師再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於能體會到從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這也是本文第二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邵老師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麼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着用填空的形式來體會。例: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有的說:“.......”有的說:“.......”有的說:“.......”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爲紮實。

本課有複述的要求。當學生說到對風箏的材料有所瞭解,邵老師又讓學生再讀課文同桌探討一下這些材料有什麼用。接着課堂公開交流,學生明白這些材料的用處後,再讓學生細細體會文中人物動作,明白風箏實驗過程。最後,邵老師那着準備好的風箏及一些實驗材料,問:誰願意當一回小富蘭克林,將這個實驗過程邊演示邊講解給我們聽?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不知不覺鞏固了風箏實驗的一些要點,更爲學生的複述提供了良好契機。

國小語文評課稿3

星期三早上,我聽了陳嫦聰老師上的《雷雨》。我覺得陳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爲本,以疑爲線,以讀爲主,以拓展爲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善於發現雷雨前,中,後景象變化的特徵。

一,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課標》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雷雨》前,中,後天氣不同的變化,指導學生表情朗讀課文,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在理解的基礎上善於發現雷雨前,中,後景象變化的特徵。

二,自主識字,生生互動

新字的學習,陳老師先讓學生在自由讀課文時圈畫出來,然後老師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接着出示帶生字的句子選讀,齊讀,出示詞語課件先帶拼音認讀,再去掉拼音來讀,分組認讀,最後讓生字回到句子中認讀,還抓住"壓""垂"等幾個生字讓學生看老師做動作來記。在學生掌握識字的同時,陳老師又很到位地指導學生書空寫字。然而讓同桌評選出寫得最棒的字那到上面展示。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激勵下,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積極思考,動腦探究,尋找一個適合自己記憶支柱。通過這樣的合作交流,促進了思維的擴展,學漢字不再是枯燥無味的事了。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品嚐了創造,體會了成功的喜悅,達到了自主學習,自主發現,激活思維,陶冶情操的理想境界。

三,展讀理解,環環緊扣

陳老師精心設計了展示讀這一教學環節,很有創造性,她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這樣不但能展示學生的個性,而且能爲突破重點而鋪路,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能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蘊含的真諦,用內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在重視朗讀的同時,陳老師善於求異提問,問題的設計富有層次性和針對性,挖掘學生正確答案以後的思維活動,全面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善用表揚激勵,對學生表現的評價能及時,正確,富有區分度與鼓動性。

國小語文評課稿4

《滴水穿石的啓示》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介紹了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奇觀的由來,告訴人們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並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業的例子證明這一觀點,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成功必須目標專一、鍥而不捨的深刻道理。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洪老師沒有用煩瑣的文字分析,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朗讀去感悟。洪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他們在朗讀中感悟。如對“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目標專一”的理解,如通過朗讀來加強體會對三個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對“滴水穿石”的啓示的理解等。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默讀、對讀等形式,促使學生在讀書中進行思考、領悟,在思考、領悟中讀,這樣對課文中心能有較好的把握。

其次,洪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整合。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比較感性地瞭解李時珍、齊白石、愛迪生這樣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更多的內容。這三位偉人,他們都有過不同的困難經歷,但最終讓他們名垂史冊的是他們堅持自己的目標不變,持之以恆地探索研究。由於人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太遠,因此,洪老師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並通過插圖、文字方面的介紹,爲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作了較好的鋪墊。還幫助和引導學生理解他們所面臨的困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與朦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對艱鉅的困難,這些偉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堅持”與“研究”爲自己的人生書寫美麗的,從而激發他們對人生的目標、智慧、信念、勇氣、毅力等的追求與嚮往。另外,在重點詞句的理解與閱讀時,課件的運用更突出了訓練的重點,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洪榴老師的《滴水穿石的啓示》一課,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啓發,讓我受益非淺。

國小語文評課稿5

一、語文的課堂首先要有語文的味道。不管從工具性一頭還是人文性一頭來說,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第一要素。它不該是思想品德課,也不應該只是講故事。那麼如何體現語文味呢,一是語言一頭要有文學性,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優美起來,跟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要引領學生在課堂口語表達上向文學性靠攏。二是要落實對於語言文字的訓練,國小語文的工具性屬性應該要比人文性屬性更強一些,因爲這是最基礎的部分,設想錯字別字連篇,課文讀不好,話又不會說的學生怎麼可能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須於工具性爲基礎,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還要有提升。

二、課堂要有一個主題。我始終覺得,不管語文還是其他的課,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你這一課用什麼主線來串連,如果把設計精當的環節比如一顆顆珍珠的話,那麼這根主線就是串起這顆顆珍珠的絲線,沒有它,課堂也是沒有了整體感,全文的主題是一種淡淡的思鄉之情,老師應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注意滲透,幫助學生感悟這種淡淡的哀愁。

三、語文的課堂要有一個氣場。因爲不知如何表達,借用了氣功中的一個詞語,不知是否貼切。記得有次聽課,無錫一位女教師上《白鷺》一課,上的那種美讓人覺得這樣課堂真是一種享受,那纔是詩意的語文課堂,這個詩意從何而來,就是教師用語言,音樂,用情感去努力的創設一個課堂氛圍,讓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體會和感悟,也許這纔是語文課堂人文性的最好體現吧。

國小語文評課稿6

本文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三個小動物處理禮物的不同,所以結果也各不相同。課文寓人生哲理於有趣的故事中。教學時,教師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選擇—體驗—感悟三個環節來學習這篇課文。

一、釋放願望,自由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角色,說說你喜歡哪個動物,爲什麼,說說你的理由,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釋放了學生敢想,敢說的這種願望。

二、注重細節,教給方法,指點習作。課文中,無論是小豬,小牛,小猴還是土地爺爺,都很有個性。這得益於精彩的細節描寫,例如,“舔舔舌頭”“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學文章時,能注重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去體會,去闡述,無疑這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教學中,教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沒有把課文蘊含的道理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和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外顯交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不斷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獲得思想的啓迪。

國小語文評課稿7

這篇課文以季節的變化,按照石榴的生長過程(即:抽枝、長葉、開花、結果)來描寫石榴,文章用詞、用句非常生動,特別是多處採用擬人句,使得無論是石榴花,還是果實,都顯得可愛無比。這樣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良好範例。而引導朗讀品味則是最佳的教學方法。季老師的課對於這一點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課,都可窺見她精心的真情導讀,石榴的美麗在品讀中慢慢地煥發出來。

她的成功在於:

一、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課注重學生的誦讀,以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爲本,給於學生較多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在讀書中生疑,在讀書中求解,在讀書中品味,在讀書中生情。

在課文的.研讀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解放了學生的思想,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但同時需要教師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品讀中,教師抓住了文本中精美的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顏色嬌美,而且開得茂盛,充滿生氣,富有情趣。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有關詞語進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這些詞句形象地寫出了石榴花的美麗動人,生氣盎然。接着指導學生進行賞讀,進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動人。

二、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積累意識。

《新課標》許多地方都講到了積累,總目標第七條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怎樣才能做到豐富的積累呢?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地體會到它的好處。”可見,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石榴》這篇課文詞語非常豐富,如作者用“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瑪瑙般”等詞語描寫出了石榴子兒的樣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寫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師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語,讓學生內化爲自己的語言。以至在說話訓練中,學生能自然地運用這些詞語進行描述,可見教學效果明顯。

三、學法遷移,強化實踐運用

《新課標》提出,要遵循祖國語文教育的規律,突出學生語言實踐活動。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增加學生語言記錄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爲我所用,真正把記錄的語言材料內化爲運用能力,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本堂課教師引導學生以讀學寫,讀寫結合,讀中悟法,在閱讀過程中穿插語言訓練。如仿寫作者的擬人寫法,發揮想象,也用擬人手法寫一寫水中魚兒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紹了石榴果實裏面的樣子、顏色、味道,用詞優美。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味好詞佳句的同時,創設生活情景,指導學生仿照這樣的寫法,學寫一種水果。因此,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國小語文評課稿8

沿着五月槐花的香氣,我從龍河來到了大嶺。各位好,我是來自龍河國小的吳婷,對於剛畢業出來工作的我來說,今天的聽課讓我有太多的感悟,所以忍不住第一個跑了上來。

聽徐老師的《槐鄉五月》不由得感慨,槐花可以這麼想、這麼美,就像徐老師的課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這樣一篇清雅雋永的美文,徐老師在指導第一段槐花狀態描寫時,將課文分成了對比的兩個部分。不是一首詩,卻有着詩一般的語言,孩子們也化身小詩人仿照句式,自由創作,有效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

其次,我要給徐老師一個贊,贊她會抓關鍵詞來品賞課文,朗讀訓練中,形式多樣,有範讀,有引讀,有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等各種形式。

講讀槐花“香”的部分,徐老師抓住一個“浸”反覆地品讀,這一品,品出了韻味,品出了情調,品出了孩子靈感的火花。

最後,徐老師特別關注語言運用,切合了本次教學主題詞“指向語用”,課標上也指出了,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總之,徐老師的課別出心裁,讀書形式多樣化,這樣的課,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誰會不喜歡上呢?

(建議)對於徐老師的課,我有個小小的建議,現下正值五月,槐花盛開,咱們雖然是農村孩子,可是現在不比我們小時候,孩子的課餘娛樂方式很多樣,應該很少有孩子會去摸摸槐花,嗅一嗅槐花。如果是我上這一節課的話,我會考慮在課堂上帶來幾束香噴噴的槐花,給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再獎勵給表現好的女孩子一朵美美的槐花,估計孩子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會更直觀,更有收穫。

再來說說尹華老師《理想的風箏》,尹華老師的批註式閱讀教學給人感覺清新自然而不乏睿智。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寫、在讀、在思考、在領悟、在談自己的看法,教師適當的引導就好。這樣的課堂,學生不用呆板的聽老師講大道理,教師也樂得輕鬆自在,看學生的精彩表現。比如在第三個事例中,一個“漾”字,回答問題的那個男孩子,他的所感所悟,是不是讓在座的每一位都出乎意料。

尹華老師的課注重教給學生批註式閱讀教學的方法,比如在第一個事例上,注重對學生的示範引領。第二個事例中,就注重讓孩子自己找重點。第三個事例中,就完全放開,讓學生自主運用批註式閱讀方式。就好比是我們寫字的時候,描紅、仿影、臨帖,這三個步驟,最後學生學得了方法,孩子的成長在課堂上也是真實看得見的。

尹華老師在細節的描紅方面,抓住了對關鍵字詞的分析,特別注重六年級高段學生的學習方法,關注文中篇章結構,夾敘夾議,以及文章段落間的過渡,也關注了題目畫龍點睛的作用。細節上關注了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

我覺得課堂上能夠這樣引導學生說心裏話,得益於尹華老師的跟進性評價。

對於初工作的我來說,每一次的外出學習都是我最寶貴的財富。我感謝教育局教研室給我這樣學習的機會,感謝四位老師的精彩課堂。謝謝大家。

國小語文評課稿9

聽了楊晶老師的《霧凇》一課,她像大姐姐一樣親切的樣子首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給予者,而是一個引路人、組織者,所以整堂課在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對話中層層遞進,深入核心。本課楊老師以“奇觀”爲核心,先讓學生領略霧凇奇觀的美,再體會奇觀形成的原因,最後由霧凇奇觀引入祖國風光無限好,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整課條理清晰,線索明確,課堂結構完整。在教學中楊老師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語、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讀書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覺得有些問題值得商榷,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關於朗讀,我認爲是學生在對課文真正領悟、體會,對文本語言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後情感的迸發。在教學中楊老師將重點字詞在課件中出示,是不是將學生體悟過程簡化了,是不是將文本的作用弱化了。學生雖然感受到了語句之美,但我覺得感受得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五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詞語的出示少一些爲好。

另外,整節課教師設計緊湊細緻,但總覺得教師“牽”得太多,“放”得不夠,學生跟着老師牽的線一步一步地走,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體現得不夠。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文本時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最後將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教師預設的越多,課堂生成就越少,而課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點。

此外,對小導遊的設計,我的意見和大多數聽課老師一樣,就不贅述了。

國小語文評課稿10

我今天評的課文是由著名教師張祖慶老師執教的國小語文第十二冊課文《詹天佑》,本文主要講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蹟——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爲讀者勾勒出了一位傑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裏行間流露着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讚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全文圍繞“傑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應以此爲線索,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認爲張老師的課努力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朗讀指導到位,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我想,張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張老師上課時要求學生全員參與。課堂伊始,課前談話充分激發學生說話的慾望,讓學生看錄象、大聲讀、細細讀、入情入境讀都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讓學生更多參與。其次,張老師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生在學習課文時,並不停留與一個時間段,而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從“初讀課文,整體認識詹天佑”到“品讀感悟,全面認識詹天佑”,然後到“研讀體驗,深入認識詹天佑”,讓學生在認識詹天佑的過程中,多次地讀,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更在朗讀與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最後,學生在文本內容的感悟中,張老師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人”字形鐵路的設計,張老師請一位同學當工程師後,並沒有自己直接地說,而是讓學生交流回答這樣設計的優點在哪裏以及當時世界上有這樣的設計嗎?學生通過思考與尋找文本的內容,找到了答案,也體會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動了學生。

二、情感朗讀指導到位。

張老師的朗讀指導,體現了他的語文教學功底與語文教學的藝術。通過多次感性的朗讀內化爲學生的內心體驗。如,教師在指導“詹天佑揹着標杆……”這一部分的時候,當學生找到這一部分內容,讓他的心裏很有感觸的時候,張老師也隨之說,老師每次讀到這兒,心裏總是很有感觸,讓我深深地感動,然後就是教師的範讀,接下來讓學生讀,多次使用充滿智慧的評價語,學生在張老師不露痕跡的指導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體驗。

三、教學思路新穎,引人入勝。

張老師以“感動中國”作爲切入點,以這一條線索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驗、探究、演示,走進詹天佑的內心世界。這是很吸引學生的,畢竟還是十一、二歲的孩子,老師選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爲切入點,作爲他們本次閱讀的話題,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課標》指出,語文要加強與實際的聯繫,要加強在語文具體的實踐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張老師在這一點上做的比較有特色。

四、教學媒體使用妥當。

在一堂離學生實際生活年代比較遠的課堂中,老師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顯得尤爲重要。張老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內容不多,但有節有序。如,三分鐘的錄像通過聲音、畫面立體地介紹了當時當地的情況,遠勝教師枯燥的千言萬語,這樣的背景拓展有助於學生了解當時的情況。教師的友情提醒更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最後的“人”字形鐵路,讓學生做工程師,多媒體演示火車的行駛過程,學生能夠看得真切,感得真實,更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

五、評價合理及時。

張老師整堂課的評價語,語言優美,體現了教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同時,教師的評價及時穩健,爲接下來學生的學習做了鋪墊,創設學習情境,加深了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學生在充滿創意與激情的表現裏,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薰陶。

六、板書井然有序。

張老師的板書就是他上課的思路,條理清晰,突破難點,讓人一目瞭然,很值得我們學習。

以下談幾點本人並不成熟的想法:

一、張祖慶老師的課,總覺得牽的成份太多,雖然有時候還是需要的,但我認爲這種牽不能背離規律而強加於人,得是“有源之水”。張老師在本課執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很多情感的表達是外顯模仿的,不是孩子通過閱讀中自發而生的,其實學生通過自己讀悟,結合自己的生活,給合當時背景,可以將心目中的詹天佑一點一點累積。孩子們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奮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實可親的,因爲那是孩子們心中自己構築起來的詹天佑

二、我覺得詹天佑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平實,就象詹天佑所說的話一樣,課文的內容其實也不難理解,我覺得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能否借鑑一些詹天佑平時的爲人處事,與人說話的語句來作爲鋪墊,是否能讓學生學得更加豐滿一些呢?

三、教師的導語是否有點過長,顯得有冗長之感。能否有所選擇,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爲課前談話內容,是否更加合適一些?要不然,在上課之前,說這麼一大段煽情的話語,是不是把教師的情感強加於學生身上?

四、課外知識的添加是不是少了點,教師是爲學生打開一道學習知識的大門,這裏教師並沒有爲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也沒有提示學生課後學習的方向,好象對於《新課標》所提出的拓展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趣是否顯得蒼白了一些?

國小語文評課稿11

一、自主——確定探究目標。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新課程要求我們徹徹底底打破傳統教育中教師牽着學生走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給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機會,使他們成爲真正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吳教師在教學《動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課始她把課題板書好,讓學生讀準音、讀連貫,再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學生們思維活躍,熱情高漲,大膽發表了自我的意見。經過團體梳理,歸納出兩個重點問題:“1、哪些動物互惠互助?2、它們是怎樣互惠互助的?”此時,吳教師由衷地表揚學生:你們能自我確立學習的目標,真了不起啊!教師的肯定與信任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爲深入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合作——體驗探究過程。

心理學研究認爲:人的發展不是一個完全外塑的結果,而是一個在認識、實踐中主動建構的過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

1、選擇最感興趣的部分合作學習

《動物的互惠互助》一文爲了說明“動物的互惠互助”這一趣味現象,列舉了蜜獾和導蜜鳥、海葵蝦和紅海葵、鱷魚和千鳥這三對動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證明。學生對這三對動物互惠互助的現象十分感興趣。吳教師引導學生採用六人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並根據本小組的實際情景選擇最想探究的部分進行閱讀,能夠選一對,也能夠選多對。這樣做,爲的是照顧到每個小組、每個學生,使他們享受到閱讀的歡樂,體驗到被教師尊重的幸福。一旦選定學習資料,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能自覺地全身心投入課文中,或圈圈劃劃重點詞句,或在有疑問的地方做好記號,對這部分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崔巒同志曾指出:“要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因爲自主閱讀是合作學習的基礎。不然,勢必助長學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進行有目的的討論與交流呢?也就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本事。在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把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以團體的智慧攻克難關。也能夠把自我讀懂的資料和小組同學分享,其他同學如有同感,則互相補充,如有疑義也可反對、辯論。在此過程中,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十分顯著,我們在激發學生大膽發表自我的看法和意見時,應當多注意教給學生一些溝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現意見不合時,更要去除自我爲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實,構成共識。例如,有學生對“蜂蠟”一詞不理解,小組的成員根據自我的生活經驗提出猜想,可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爭得面紅耳赤。此時,我們能夠供給參考意見:課後查查有關資料。

2、選擇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課堂上,各小組在合作學習之後,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商議如何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讀,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聲情並茂地介紹……只要是每個學生進取參與的,都應當得到掌聲與肯定。這樣的展示其實也是其他小組學習課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動着生命靈性的個體。他們儘管還沒有系統地深入地學習課文每一部分,可是由於有預習作基礎,因而對本小組以外的學習資料並非一無所知,反之,還會有新的問題產生,隨着新問題的產生,學習又向縱深邁進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課堂也就煥發出異常閃亮的色彩。例如,有學生在聽“蜜獾與導蜜鳥”研究小組的彙報後,立即發問:“導蜜鳥‘做出特殊的動作’究竟是怎樣的動作?”再如,某學生聽了“海葵蝦與紅海葵”研究小組的介紹後,提出了自我的困惑:“紅海葵能用有毒的觸手對付來犯者,海葵蝦夾着它就不危險嗎?”……當聽到這些發自內心的聲音,我們感到無比驚喜,這纔是學習啊!這時,吳教師及時保護他們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課後繼續探究。下課後,各小組經過查閱圖書、請教教師或上網蒐集資料等途徑蒐集到了其他動物互惠互助的資料,及時摘錄或下載下來,並進行交流與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精彩的介紹,有剪貼、摘抄本,有圖文並茂的手抄報、趣味的網上錄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多項本事得到鍛鍊與體現,尤其是在更新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得到體現,語文素養更得到進一步提高。

國小語文評課稿12

本堂課的教學返璞歸真,是一堂真正的語文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簡簡單單

課堂上沒有繁瑣的目標,龐雜的內容,零碎的講解,新奇的形式,熱鬧的活動,有的只是簡明的目標,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簡要的講述、點撥、激勵。

  二、實實在在

實實在在的讀,實實在在的說。堅持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實實在在的指導,教師不厭其煩的指導學生學習概括,有要求,有點撥,有引導,有激勵,有示範……讓學生用通順流暢、規範的語言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無不耐心細緻。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數據詳實,字裏行間包含着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教學重難點是瞭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今天,聽了嚴老師所教的這一課,讓我感受較深的是: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理念、自主探索、互動學習的觀念,且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突出教材的特點。如上課伊始,教師以歌詞導入新課,能激發愛好,調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情趣。其次、圍繞閱讀提示,抓住重點,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便讀邊思考問題,在書上圈點勾畫,劃出與問題有關的內容,互相交流,互相評價,老師再作小結。這一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師生合作的新理念。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最後的課外延伸拓展,讓學生設計一則保護黃河的宣傳語。這樣,突出了文章主題,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縱觀整個教學的過程,大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問題,在書上圈點勾畫,進行交流,主動地進行學習,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但這節課的教學仍然存在着一些問題:課堂結構安排上不夠合理,呈前鬆後緊的局面。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不夠高;在讀書練習中,雖然也進行了指導,但學生讀得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讀書的練習與指導。

國小語文評課稿13

《鄉下孩子》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蘊涵了農村清新活潑的意境美,讀來令人如沐陽光,如嗅青草野花的香味,如聞童聲笑語,令人悅目賞心。聽了吳教師的課,我想談談自我聽完的收穫。

一、語文味十足。

吳教師的語文課上出了語文味,在課堂上,她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本事,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在學生的回答問題方面,吳教師就比較注意孩子們的完整表達,這個訓練就應當從低年級開始,不僅僅能夠訓練他們的思維,還能夠培養條理性,說話不至於顛三倒四,久而久之,語言表達本事就能得以有效提高。當然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本事必須循序漸進,更要持之以恆。語言的表達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本事要由易到難、由扶到放、由說到寫,遵循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細緻地引導,紮紮實實地行動。吳教師還注重孩子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比如量詞的使用,學生在表達時引導他用上修飾詞,使學生表達地更具體、形象。

二、文本訓練紮實。

我們時常有這樣的困惑:爲什麼課堂上學生髮言進取,學習主動,感覺課堂效果很好,可是到了寫作業或者考試的環節,往往出現諸多問題,如:出現錯別字、語句不通順、答題不完整,有的學生乾脆不做。這不得不使我重新認識課堂教學中的文本訓練。明白課堂中離不開“訓練”,而“訓練”必須到位,否則就算練了,效果也不會好。今日在吳教師的課上,她就比較注重文字訓練。從一開始的複習詞語

環節,她就有層次地出示一些詞組,讓學生明白“只、片、籃、串”與“捉、含、挖、逮”等字在詞組中的恰當使用,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精準。吳教師還培養學生的想象本事及口頭表達本事。如:你猜一猜,她嘴裏含一片草葉,會吹出一首怎樣的歌曲?鄉下孩子還能夠用什麼東西給自我帶來歡樂鄉下的孩子除了會挖野菜喂小豬,逮小魚喂貓咪以外還會幹些什麼活文中注重說話訓練,學生的想象本事和說話本事得到了培養。三、學習方式多樣

吳曉靜教師善於運用“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新課程理念。所以在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敢想、敢說,讓孩子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以想象帶動學生的感悟體驗。本課中的插圖很好的描繪了文本資料,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利用課文上的插圖引導想象:鄉下孩子怎樣捉蝴蝶?會編個什麼樣的故事?會吹支什麼樣的曲子?吳教師播放歌曲,讓孩子在欣賞中感悟鄉下孩子的心境。爲了讓孩子明白捉蝴蝶,吳教師準備了蝴蝶,激發孩子的熱情,並說一說你是如何捉到蝴蝶的?讓學生在想象中體驗到了鄉下孩子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愉快的心境。隨之讓學生情感朗讀。

國小語文評課稿14

聽了林教師的《賣木雕的少年》這一課,更是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下頭,我想就這節課談談自我的一點感受。

一、這是一篇優秀的文章,有很強的情感色彩,整體的感知尤爲重要。林教師沒有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單純地去挖掘每句話的含義,而是在創設的情境中整體讀課文,交流體會、認識,並注重整體迴歸朗讀。圍繞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經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對於這樣一篇能使學生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文本,教學中就必須反覆地讀,充分地讀,在誦讀中加深內心體驗,塑造人物形象,林教師在這節課上卻是以“讀”貫穿教學始終,並緊扣重點詞語引導品味,把理解融入到朗讀中。例如,在引導學生賞析第六自然段時,劉教師緊扣“捧者”“仔細觀賞”“愛不釋手”等幾個重點詞語品味,讓學生體會“我”對木雕的喜愛之情。在讀中體會了用詞的準確、生動,注重了詞句的積累和感悟,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劉教師在這節課裏,緊緊抓住能表現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友好情誼的句子,經過反覆研讀、品味,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國際友誼”的精神內涵,自然融入到學生的腦中,鐫刻在學生的心中。

三、教材是範例,積累語言是掌握表達工具的磚瓦。所以,要善於利用教材讓學生賞析、積累、運用語言。這篇課文中有許多成語,值得我們學生積累。林教師是這樣設計:先複習文中成語,(名不虛傳琳琅滿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愛不釋手語無倫次)理解後運用到練習當中,到達積累。我想經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這些詞的印象會十分深刻。

四、教師在課中的教學思路清晰,充分利用板書中“友誼”兩字,幫忙學生爲寫話鋪路。寫話資料能夠直接安排在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林教師安排了小練筆,引導學生說寫結合時機十分適合。當學生經過描述黑人少年的語句深刻體會黑人少年內心活動的時候,才能真實感悟,具體寫出自我的內心感受,把誇獎的話寫得有血有肉。相信學生在寫的過程中能寫得更真實、更生動些。如果把找、理解、運用四字詞語這一部分簡短些,能夠讓更多學生展示自我的寫話成果,讓他們欣賞到更多讚美黑人少年的話。

國小語文評課稿15

一、趣字當頭,樂中求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是無意注意爲主,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分散,但他們對色彩豔麗、活動的事物感興趣,因此調動各種感官,如看、聽、讀、演等活動能有效激發興趣。老楊海芳師一開課,就用遊戲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打招呼”、“認識新朋友”、“變一變”等遊戲活動,爲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生動的學習氛圍,使課堂“動”起來,“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日”字時,老師示範一個大大的太陽,講“日”字的由來,讓學生理解“日”會發光發熱等,生動有趣。

二、順應兒童,適時激勵

情是課堂的靈魂。一節好課需要老師用心靈去感染心靈,用眼神傳遞親情,用語言去創設氛圍,用激情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這種激情的釋放需要教師的真情自然流露。如:老楊海芳師在學生讀完後,及時評價:“你真棒!讀的真準確!” “你坐得那麼端正,聽得好認真啊!”等,教師的評價到位、及時、語言樸實自然,深得學生。

三、方法多樣,勇於創新

一年級的學生記得快、忘的快。根據學生的年齡小,好動、愛表現、記憶力強的特點,老楊海芳師將枯燥的識字方法換成找朋友、貼花、畫畫、比賽等形式,方法多樣,勇於創新,既教給孩子知識,也教給了孩子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習慣培養,口訣強化

老楊海芳師的課堂上,好多對話,如:誰的眼睛亮晶晶?——我的眼睛亮晶晶;誰的眼睛看老師——我的眼睛看老師;小手——舉起來;誰的耳朵注意聽——我的耳朵注意聽;頭正背直腳放平——一寸一拳一尺遠;心平氣和——態度認真(寫字)。諸如此類的口訣,說的多了,學生自然形成了習慣。

總之,楊老師的這節課,以生爲本,學生愛學習,樂舉手,這離不開老師平時的教育方法和常規訓練;教學設計體現了層次性和遞進性,能根據學生的情況有效在處理教材,有機地變換教學方法;教法靈活多樣,圖文並茂,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緊緊抓住識字進行教學;同時,注意利用教材,結合學生情況對其進行行爲規範和安全教育,隨機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漢字的巧妙變化,如象形字“日、火”的變化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一節課,生動活潑,井然有序,紮實有效,平穩和諧,自成風格,值得學習.

當然有一些小的細節,如樹木的“木”學生組詞時有困難,老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不認識小麥,說話練習時也有困難,老師該出手時要出手,該講的還是要講,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學習困境。

標籤:評課 語文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