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國小語文評課稿(14篇)

其他2.01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小語文評課稿(14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爲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就是是情境教學法。教師在設計情境時,它的目的就是要讓所設置的情境爲學生掌握教學內容而服務,使教學內容在情境中得以完成。

《鄉村四月》、《鄉下人家》這兩篇課文均屬於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的課文,本單元的主題爲《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組教材在教學中頗有難度,難在課文內容與城市孩子實際生活較遠,也難在大多數教師沒有鄉村生活的體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感受鄉村生活情感不到位。本次執教的老師都能以與課文相匹配的的音樂導入,在課中展示一幅幅鄉村生活的圖片,使學生在音樂、圖片中瞭解鄉村的生活。其次,兩位執教的教師在課中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去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詩歌是富有情感的,詩歌的語言美必須通過反覆體味才能領略得到。教師在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很有指導性,使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中進行誦讀。有一個環節設計得很巧妙,教師播放《高山流水》音樂,並出示《靜夜思》、《鄉村四月》、《念奴嬌》讓學生根據音樂選擇相應內容的詩句或詞,初步感受詩的意境。由於教師在課前交流時朗誦了具有豪邁情感的《念奴嬌》,因此學生在選擇起來就會容易很多。其次,在學完古詩後,教師總結了學法,並學以致用隨即出示了另外一首主題相似的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學生自主學習。這是現在語文教學很提倡的方法,學語文一定要活學活用,將學到方法進行遷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值得商榷的地方:古詩的詩意可以根據書中註釋、圖片等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切勿逐字逐句的.理解,有些句子意會即可,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其次,音樂的渲染是情境教學的方法之一,通過音樂設置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境,而這種方式放在古詩裏尤其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本身在學古詩前教師就配有《高山流水》的音樂,但是在後面的學習中,這首音樂並沒有出現在學生的朗讀中,教學中如果配樂讓學生朗讀,熟讀成誦,然後配樂背誦就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詩中鄉村生活的美好、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了。

《鄉下人家》執教教師在上課伊始播放很多鄉村的圖片配有《鄉間的小路》這首輕鬆的音樂,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有着芬芳泥土氣的鄉村。值得商榷之處:執教教師以鄉村獨特、迷人的風景爲主線,引導學生學習,但是在學習過程中,鄉村的獨特卻沒有指導到位。獨特是一種人無我有的境界,正因爲鄉村的每一處風景都與城市不同,即使一處在鄉村隨處可見的場景,在城市都是看不到的,從而體現出鄉村的獨特。其次,教師在教授“春雨過後竹筍探出頭”時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充當筍娃娃,在此處設置環節恰到好處,如果教師能再加強一些情緒感染語言,相信“筍娃娃”們探出小腦袋後會有更多的驚奇。

《將相和》和《草船借箭》均是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中國古典名著》爲主題的課文,在執教中,兩位教師都能引導學生結合事例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等感悟人物的形象。

《將相和》執教老師導入很巧妙,利用課題中的“和”導入,凸顯了課題又向學生滲透了中國的“和”文化。其次爲了讓學生更全面的瞭解廉頗的人物形象,教師在課中補充了古文小資料。古文的內容雖不難,但在短時時間裏也考驗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本節課中教師適時創設了拜訪秦王及秦王和大臣們在偏殿商量如何對待藺相如的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秦國的強大、秦王當時的無奈從中體會藺相如機智勇敢的人物形象。

值得商榷之處:《將相和》這節課教師在課堂上把學生“牽”得過緊,如:討論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這個問題,其實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都能體現,可以放手讓學生學習,感悟人物形象。其次,在“完璧歸趙”故事中,學習藺相如的三句話,也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三句話,說說從這三句話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藺相如,從而讓學生感受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感悟人物形象,並非教師牽着學生逐句理解。

《草船借箭》執教教師在教學中直撲主題,抓住關鍵詞“神機妙算”引導學生學習,指導學生說什麼是“神機妙算”?然後又迴歸到文本里,把關鍵詞“神機妙算”與諸葛亮聯繫起來理解到底神在哪裏?妙在何處?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找句子,並且從“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幾方面來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緊緊抓住文本去讀、去品、去悟,有利於學生對課文更深入的理解。

值得商榷之處:作爲五年級下冊,在引導學生說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概括,此時的學生已經具有概括能力了,不必要出示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填寫。如果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根本說不上來或者說得不好,那麼教師在出示這個填空也不晚。其次,課中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還是時間很少,每當教師提完問題後就急於找學生回答,學生既沒有時間思考,也沒有組織好回答的語言;本次賽課的主題是“情境教學”,課中教師並沒有情境的設置服務教學的環節,很遺憾。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不同內容靈活處理,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爲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創設出適合學生而又富有真情實感的教學情境,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祕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生特有聲響。”創設情境,就是爲了調準音調,撥動學生的心絃;就是爲了讓文本內容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就是爲了讓一篇篇生動的文章、一首首好詩、好詞,像一串串快樂的音符,流進學生的心田,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2

本文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三個小動物處理禮物的不同,所以結果也各不相同。課文寓人生哲理於有趣的故事中。教學時,教師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選擇—體驗—感悟三個環節來學習這篇課文。

一、釋放願望,自由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角色,說說你喜歡哪個動物,爲什麼,說說你的理由,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釋放了學生敢想,敢說的這種願望。

二、注重細節,教給方法,指點習作。課文中,無論是小豬,小牛,小猴還是土地爺爺,都很有個性。這得益於精彩的細節描寫,例如,“舔舔舌頭”“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學文章時,能注重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去體會,去闡述,無疑這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教學中,教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沒有把課文蘊含的`道理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和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外顯交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不斷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獲得思想的啓迪。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3

聽了楊晶老師的《霧凇》一課,她像大姐姐一樣親切的樣子首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給予者,而是一個引路人、組織者,所以整堂課在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對話中層層遞進,深入核心。本課楊老師以“奇觀”爲核心,先讓學生領略霧凇奇觀的美,再體會奇觀形成的原因,最後由霧凇奇觀引入祖國風光無限好,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整課條理清晰,線索明確,課堂結構完整。在教學中楊老師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語、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讀書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覺得有些問題值得商榷,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關於朗讀,我認爲是學生在對課文真正領悟、體會,對文本語言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後情感的迸發。在教學中楊老師將重點字詞在課件中出示,是不是將學生體悟過程簡化了,是不是將文本的作用弱化了。學生雖然感受到了語句之美,但我覺得感受得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五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詞語的出示少一些爲好。

另外,整節課教師設計緊湊細緻,但總覺得教師“牽”得太多,“放”得不夠,學生跟着老師牽的線一步一步地走,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體現得不夠。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文本時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最後將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教師預設的越多,課堂生成就越少,而課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點。

此外,對小導遊的設計,我的意見和大多數聽課老師一樣,就不贅述了。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4

《鄉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通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周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充分引導學生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這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神清氣爽。

下面我就這節課,代表我們四年級組,進行一個簡單的評析,不到之處,還請老師和大家多多指正。

我們認爲,周老師根據本文所體現的人和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薰陶、感染、昇華,思維的撞擊爲目的的,使本課教學成爲了全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通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大家一致認爲黃主任這節課努力做到了“五實”:教學功底紮實、課堂知識充實、情感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

1、周老師十分重視了語言積累和訓練,在讓學生給每一幅畫取一下小標題,不做甩手掌櫃,泛泛而談,而是傳授給學生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讓學生用“地點+動詞+景物”的格式來爲每一幅畫取個小標題。這樣十分便於學生上手操作。在單位時間內的,周老師畝產豐收,獲取了比別人更大教學效益,凸顯質校創優的先進理念,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向課堂要效益的生動實踐。也體現了一個老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

2、在教學過程中黃老師至始至終都十分關注我們大勘學生基礎薄弱的學情,因此十分注意教學的層次性,儘量做到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比如在指導學生自學自己喜歡的畫面時,他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就很有層次性: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後劃一劃圈一圈想一想。

3、周老師善於用平實的課堂語言智慧,來營造和諧的`氛圍、美的意境,誘導學生跟老師一道參與文本對話,進行豐實的情感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地裏,思維才能表現得最活躍。在黃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喝斥、沒有譏諷、有的只是老師那始終帶着微笑的臉,以及鼓勵、讚賞、期待的眼神。如黃老師的“同一個句子,你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一句話,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因爲有了信心,有了勇氣而變得想說,敢說、願說,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如此一來,學生不會因爲怕出錯而產生畏縮,正是由於周老師的鼓勵,在後面幾幅畫的自學過程中,學生們也是個個興趣盎然,收效很好…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5

特殊喪葬課評估

文本特殊喪葬這是一個關於環境保護的敘事。作者描述了塞克達斯瀑布從繁盛到枯竭的過程和人們的表現,說明了環境破壞給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和保護環境,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本課程中,周老師讓學生在語言感知訓練中充分發揮個性。〔1002〕〔1000〕首先,閱讀是主線,是啓蒙的基礎

文本是主體感知的語言材料,文本語言的感知應首先通過閱讀來完成。閱讀不僅是理解和感知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頻繁的訓練。深刻的理解是基於深入的閱讀和進取的思考。你讀得越多,思考得越多,你的自然感知就會越豐富。在教學中,周老師通過讓學生大聲、無聲、自由地朗讀,全面地展示了課文語言。在學生們通過朗讀體驗了壯觀的瀑布之後,周老師要求學生們用課文的語言來讚美瀑布。在展示了精疲力竭的瀑布式課件並閱讀了課文的相關段落後,學生們自然會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如失望和悲傷。周先生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們通過閱讀這些練習點的實施有助於學生語感的形成。言語練習與情感相互交融,閱讀中的情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閱讀。

II、精神對話啓蒙之源

在中國人充滿個性的生活中,學生以個性化體驗和審美愉悅從多個角度解讀文本內容《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纔是真正的嚮導。只有對話才能進入靈魂。只有對話才能相互接受。只有對話才能相互創造。在這節課上,周老師讓學生接近文本,與文本碰撞,接近作者,與作者溝通,讓學生有一個“零距離”“與文本和作者進行精神對話,用心傾聽,達到精神聯繫和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上自由流動,讓學生有與文本對話的內在需要。變“想我說”爲“我說”想說“將成爲師生情感交融、智力碰撞的過程,周老師用多媒體展示瀑布的兩種不同情況,爲學生掀起了強烈的'情感浪潮,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從孩子們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發自內心的哭泣保護環境,熱愛地球。

III、走向實踐;《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歸根結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把文章感知和生活感知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新思想、新問題、新價值。在本課中,周老師巧妙地運用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準備稿件。當巴西總統向巴西人民發表演講時,他巧妙地搭建了一個學生展示的生活平臺,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點燃了學生的情感之火,讓真理在學生慷慨激昂的演講中流動。在這個平臺上,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對話的本質已經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間和空間。他們充滿活力,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對瀑布的熱愛和同情,以及對環境的擔憂。這樣的平臺充滿智慧。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釋者和教學計劃的執行者。他是一個善於創造情境,富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上,周先生允許學生;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智慧。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靈魂與靈魂的接受。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上帝,“實踐”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的個性和學習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堂真正成爲師生智慧飛揚的世界,成爲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6

本節課教學設計獨特,思路清晰,知識點落實很到位,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實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林莘老師簡單的表達將凡卡的悲慘凸顯的淋漓盡致。本節課林老師給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間,讓學生在輕鬆自如的氛圍中獲取知識,讓學生學得輕鬆,說得輕鬆,體驗得輕鬆。林莘老師這節課猶如細細春雨,滋潤着剛種下的種子,讓他們慢慢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這節課讓我真是受益匪淺:

一、整體感知,引出主題。

林莘老師利用檢查預習,瞭解凡卡是一個怎樣的凡卡。通過凡卡的童心、孝心、愛心,在無聲無息之中引出凡卡的悲慘,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啊! 二、以悲爲線,緊扣主題。

整節課林老師緊緊抓住了“悲慘”二字,表達了凡卡內心極度的痛苦,將凡卡這個形象充分展示在我們面前。課堂中緊緊抓住第八自然段凡卡捱打、捱餓、挨困的情景,分析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體會直接敘述的寫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林老師在無形之中,將寫作要條理清晰,順序清楚,說話明明白白地寫作方法告訴學生,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

二、形成對比,凸顯主題。

課堂中,老闆一家和凡卡形成看鮮明的對比。林老師緊抓“老闆揪着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裏,拿皮帶揍了我一頓……拿魚嘴直戳我的臉……”這句中的幾個動詞,讓學生反覆的練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中體會凡卡的非人待遇,悲慘生活。這一幕幕情景多麼令人心痛,一幅幅畫面多麼令人驚心。凡卡只是普通的學徒,卻遭受了老闆他們殘忍的欺壓,凸顯了凡卡是何其的悲慘。

三、以樂襯苦,深化主題

在音樂的伴奏中,林老師帶着學生跟隨凡卡的記憶追溯到家鄉,一起回味家鄉的美景,感受凡卡和爺爺之間的快樂。凡卡家鄉“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煙啦……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顯得很清楚,彷彿爲了過節,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真美啊!美得如此潔白,美得如此生動。就在這個充滿祥和的家鄉里,凡卡和爺爺一起砍柴,一起玩耍,他們的歡聲笑語迴盪在整個樹林中,爺爺和凡卡一起的日子是簡短的,可是留在凡卡的記憶中卻是長長久久的,這快樂留在了凡卡的心中,凡卡心中的鄉村生活如此美好,留給凡卡的日子如此深刻。林老師以樂襯苦,苦更苦的方法,將凡卡的悲慘生活,完全深刻化。

整堂課下來,老師讀學生,讀文本,將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機的和文本相結合,教學設計吸引人的目光,充滿了智慧性。林老師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地說、寫,提供了一個平臺。再則,林老師的評價語很親切,形式多樣,非常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學了這節課,肯定收穫了不少,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信心,爲今後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7

《盤古開天地》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生動。課文的脈絡十分清楚,分三個部分,把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爲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聽了趙老師的課後,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指導個性朗讀

在朗讀指導“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時,老師先讓學生找到描述盤古動作的詞,自己做動作,感受掄的.力度,再指名讀,學生讀得不理想時,耐心指導,問:“他掄起斧頭時會怎樣想呢?”生答“我必須要劈開。”就這樣引導學生帶着這份決心再讀,體會掄的力量。並透過範讀指導學生重音輕讀。比如:引導學生“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輕聲讀,“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重音讀。透過這樣一步步的引導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潛力、感悟潛力。

二、在表演中體會

讓學生在閱讀中表演,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爲了讓學生體會盤古因爲每一天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趙老師邊範讀邊讓學生表演,學生兩腳蹬地,兩手頂着天,當老師讀完,問你們有什麼感覺時,學生都紛紛說累死了。老師立刻過渡說:“你們堅持了幾分鐘就感覺累了,可盤古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着……”,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盤古開天地的艱辛。

三、充分發揮想象

教學時,趙老師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透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資料,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述很具體,她讓學生學習後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說得很生動。

四。重視方法指導

趙老師教學過程中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時刻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讓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做批註,無論學生的程度是高還是低,無論學生體會得是深還是淺,他們都在品嚐學習的快樂,他們都在收穫着。

語文課堂是缺憾的藝術。我聽了這節課後,有兩點想法,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1、藉助媒體教學,固然有它的獨到的優勢,但學生閱讀文本還是要回歸課本中來,近距離接觸,或許效果更好。

2、可適當添加小練筆。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8

《我是什麼》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周老師以“清新、嚴謹又不失靈動”的教學設計引領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我是什麼”的探尋,整堂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是一節在課題(《以“動筆”爲載體培養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力之研究》)引領下的研究課,教學環節凸顯了課題的研究點,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一、引領學生動筆

在“品讀課文”教學環節中,周老師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第1、2自然段時,要求學生邊讀邊圈:我會變成什麼?巡視中關注學生動筆的狀況,及時予以指導、幫助。特別是在交流時,周老師非常關注學生動筆的有效性:

1。方法指導細緻入微。如學生在圈 雲 時,文中是雲字上有引號,像【“雲”】,周老師利用學生的課本展示時提醒道:“這個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時不圈邊上的標點。”我們常會發現學生在課本上圈圈劃劃時有些隨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劃的一塌糊塗,周老師的提醒會讓學生養成整潔的好習慣。

2。糾錯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學生在圈 雹子 時,把 小硬球 也圈出來了,周老師沒有簡單地糾正,而是問學生:“雹子、小硬球是兩個嗎?那爲什麼叫小硬球呢?”讓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得出:應該圈 雹子 。繼而周老師又讓學生找找課文中還有沒有像“小硬球”這樣的寫法?與學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麼,爲什麼要這麼寫。這樣的教學真的是爲學生的學習力着想,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師示範動筆

在課文第2自然段對於“雲變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學中,周老師抓三個動詞“落、打、飄”,讓學生到黑板前對應着貼一貼,再說說這麼貼的理由。

生:雪輕輕地,用“飄”;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來;雨是不輕不重的,用“落”。教師順勢說:“這三個詞用得好,我們可以在書上做記號。”教師在電子白板上演示,用“△”,學生學着在書上做記號。教師結合課文內容的理解,發現值得學生動筆的文本亮點,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在模仿中學會學習,這也是課題的研究點之一,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課中,周老師的字詞教學獨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主要體現在:

一、識字做到“觸類旁通”

如“雹、袍”的學習,周老師在學生正音、會讀、比較不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說說帶“包”的字。學生說到:跑、泡、抱,周老師再出示相關的字,並引導學生記憶:有腳就會“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動,對學生的識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類似還有“躁”的學生,也讓學生說說帶“喿”的字,如“操、澡、燥”,並利用偏旁進行兒歌式的記憶。可見,對於識字教學周老師不僅關注學生是否學會,還重視積累、運用,值得我們好好借鑑。

二、詞語做到“層層深入”

如“淹沒、灌溉”的教學,周老師從“淹沒”入手,知道“沒”是多音字,這裏念“mò”,讀準“淹沒”這個詞,然後出示“淹沒莊稼”讓學生讀正確,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過許多壞事,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給人們帶來災害。”讓學生讀正確。而後,再讓學生觀察“灌溉、淹沒”這四個字,有什麼發現?(跟水有關)這樣的教學真的印證了“一步一個腳印”的理念,促使學生學得紮紮實實,從學會到運用,亦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學無痕”

如“飄浮、漂浮”這兩個詞語的辨析和運用在《詞語手冊》上有,課堂上學生講到了“飄浮”一詞,但第一個學生的理解是錯誤的,他說:“樹葉落到水上,就是飄浮。”周老師就引導學生辨析,第二個學生說:“這是在天上飄呀飄呀。”於是,周老師出示了《詞語手冊》中辨析的兩句話讓學生選擇並說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飄,有個“風”,樹葉在水上漂,有個“氵”。周老師適時小結:漢字真豐富,偏旁也會告訴我們……這樣的教學自然、貼切,化有痕爲無痕,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總之,周老師的課明快、節奏感強,帶給學生們的是愉悅和收穫,帶給老師們的是學習和思考。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9

本週下雪了,下了一場今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我的心也隨着雪開雪落而起伏不定。週一陰天,我心事重重:例會會佈置什麼任務呢?週二下雪,我興奮不已:這雪真大啊!週三賽課,我忐忑不安:雪還在淅淅瀝瀝地下啊;週四天晴,我舒暢不已:殘餘的雪景在柔和的陽光下讓人感覺暖和了許多;週五天晴,我歡喜得很:終於可以短暫休息啦!這一週,唯一的風景是雪景,唯一的收穫是賽課。我們學校的語文賽課在雪花的飄飄灑灑下拉開序幕,同時也在雪兒的戛然而止下落下帷幕。那天的雪景純白無暇,而與此同時的語文賽課本着“博採衆長,熔於一爐”、“結合實際,爲我所用”的原則異常活波生動,精彩紛呈。每個賽課教師的課各有千秋,展示了許多亮點,讓我大開眼界,同時也收益匪淺。在此,我簡單談談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上的語文味濃厚,具體表現在聽、說、讀等訓練在時間和力度上得到了加強,泛語文現象減少了。

如,過多資料補充、過多媒體演示而冷落了教科書的現象少了。在這方面,孫老師的展示分享課讓我如醍醐灌頂,美美地跟着她暢遊了世界名著,感受頗深。

2、目標定位更加準確。

教師們對展示分享課、好書推薦課、作文指導課等課型有了明確的認識,在具體到某一課型時,許多教師不僅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還注重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傳授某種學習方法等。特別是樑老師的好書推薦課不僅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給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3、教學設計合理精當。

在教學設計方面,繁瑣的、走馬觀花式的.教學套路少了,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基本規律,通過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教學環節的現象多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宋老師的作文指導課導入合理恰當,如何讓學生儘快進入課堂情境,她在自己執教的作文課中,下了工夫,動了腦筋,出了效果。

4、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教師們採用情景設置、問題激思、讀寫結合、讀悟結合、讀唱結合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地使用多媒體,很好地詮釋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觀點。張老師執教的一年級展示分享課讓我很是感動,也深受啓發,原來小孩子也會如此可愛活潑!

在這次賽課活動中,大家每個人忙碌着聽課、試課、教研,應該說每個人的公開課都是精品,所以儘管疲憊萬分,我們每個老師也捨不得錯過觀摩任何一節課的機會,一上午連口水也顧不上喝,直至賽課結束,老師們才借上廁所的時間欣賞一下美麗的雪景。接着,老師們陸陸續續地圍坐在一起教研,除了簡單地幾句讚揚雪景的美麗之外,大家開始討論在聽課中發現的問題,思考並反思自己該汲取他人哪些長處,可謂爲教育工作而忙碌、爲教育工作而思考、爲教育工作而生活。

總之,比賽的結果是次要的,揚長避短、提高水平纔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只要我們以本次比賽結果爲今後努力的新起點,我們大家每個人都會滿載着冬的收穫,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定會揚帆遠航!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0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聽到劉教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劉教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經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劉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

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

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

3、快速覽讀,概括資料;

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劉教師用課件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像,“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立刻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僅練習了學生的說話本事,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爲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劉教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現代教學論認爲,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爲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爲劉教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1

缺點:

1、在小組討論學習第三四兩個自然段中,教師出示了這個問題:“想想你覺得落日像一個xx的孩童/燈籠/跳水員?你從哪裏看出來的?”也許是看到問題中的“你覺得”三個字,所以學生們沒有圍繞書上出現的詞語去作答,而是憑藉着自己的想象來作答。

3、描寫落日像大紅燈籠那一段,教師引導不細緻,其中有一些動詞沒忽略。

4、全篇教學中,朗讀不夠,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讀書;且讀書的時機沒能把握好,即沒能在學生感情最充沛的時候進行朗讀。

優點:

1、在第二小節以“什麼是風情”這個問題來扣緊“風情”讓學生了解三亞的環境美,使學生知道三亞究竟有哪些風土人情,在讀中感悟美。

2、在第二小節一學生說道“海灘上有許多飽經日曬的細沙,它們都像玉屑銀末似的,十分美麗”這句話的時候,教師運用教學機智,說道:“是呀,那些飽經了一天日曬的細沙一定被曬得暖暖的,同學們想不想用手去摸一摸它呢?那我們就用朗讀去觸摸這處美麗的海灘吧!”順勢帶領大家齊讀第二小節。

3、在精讀第三四兩個自然段的時候,用找三個比喻句的方式來找出太陽變化的三個畫面,學生比較容易有明確的方向。

4、精讀完第三四兩個自然段後,再次回到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那像孩童、像大紅燈籠、像跳水員的三亞落日就這麼落下去了,夕陽湖落的景象美妙絕倫,真是一點兒也不比日出遜色呀,於是人們不禁讚歎。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2

美在心中。溢於言表。語文的閱讀教學擔負着不少的重任——它既是基礎教育。也是愛的教育(人文)。有人認爲它還是美的教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言是美的意境是美的朗讀也是美的。很多的文本本身就是對美好事物的優美呈現。體現了作家對美的嚮往與追求。這是作者要傳遞的一個重要信息。也是語文不可或缺的魅力之一。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有特定的審美的能力。每個人對美的欣賞也可能因人而異。這位老師不僅對美有較高的鑑賞能力。而且她能在課堂上很好地作出詮釋。能再現情景——用真實可感的美圖。用優美婉轉的描述。電子圖像或許已經不是現代課堂上的新鮮之物了。關鍵在於使用者這次並沒有生硬地進行展示。而是以圖片爲引。把學生引進文本。導入生活。三者的結合還頗爲巧妙。如她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花團錦簇”和“奼紫嫣紅”放在了一起並適時出示生活中的圖片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如在理解“應接不暇”的時候。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就像姚淑華老師說的“答案就在文章裏”。我覺得答案也在生活中。此外。老師還特意把這篇美文中的詩情畫意展現出來。爲此她別出心裁地把其中的段落編排成詩的格式。引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這些嘗試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請原諒我的少見多怪)靜心一想:散文與詩歌確實有許多共同之處。老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美。發現美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積累。如開頭詞語的。

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環節——一枝一葉總關情

過渡——嫁於春風不用媒

小結——似曾相識燕歸來

氛圍——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是一節高品味的語文課。課堂上洋溢着濃濃的語文味、有品詞析句、潛心會文的過程、有聽說讀寫的訓練。這就是語文課。同時。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如春風化雨。點點滋潤着學生的心田。有巧妙的點撥。由衷的讚美。熱情的鼓勵。頗有大家風範。課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獨具匠心。當學生情感達到高潮的時候。季老師戛然而止。恰到好處。學生意猶未盡。“英雄”的韻律餘音繞樑。三是不絕。

總之。今天的三節觀摩課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雖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猶如維納斯並不因爲斷臂而影響了她的美麗。今天的三節課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師在南街國小聽了王淑軍老師執教的《小稻秧脫險記》和趙豔紅老師執教的《開天闢地》兩節閱讀課。收穫頗多。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兩位老師教學基本功紮實。能時時刻刻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始終是課堂上的引導者。組織者。始終以學生爲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交給了學生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王淑軍老師執教《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時。注重了朗讀和寫字的指導。王老師檢查詞語讀音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形式讀。在容易錯的字音上。王老師進行了強調與強化。力爭全體學生都能讀正確。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學會。在檢查朗讀課文時。注重了學生朗讀姿勢與朗讀能力的培養。王老師從細節處着手。讓孩子們掌握讀書的正確姿勢。並教育學生要大聲地、口齒清晰地把文章讀出來。這就是朗讀。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陽光、自信。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而且。老師親切的語氣。微笑的面容也給了學生讀好文章的信心。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是國小階段重要的語文能力訓練。王老師在了無痕跡中達到了這一要求。王老師在指導學生識字寫字時。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小組內討論怎樣記住這些字。書寫時應注意什麼。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聽趙老師在執教《開天闢地》。可以用“行雲流水”一詞來評價。整個教學過程趙老師始終以文本爲依託。讓學生藉助多媒體課件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去感悟盤古偉大的獻身精神。如。教學“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體也跟着長高……這個巍峨的.巨人……”兩個自然段時。引導學生觀察他的動作、神態。再讀句子。讀懂了什麼。從哪讀懂的?讓學生再做做盤古把天和地分開時的動作。師此時配樂朗誦。學生在舉臂一分多鐘時的累與盤古的“一萬八千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盤古的偉大精神躍於眼簾;緊接着。趙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獻身精神。

很感謝兩位老師的辛勤勞動。能帶給我們一些收穫。一些思考。還有幾點建議與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軍老師在教孩子們寫字時還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老師要在孩子們中間巡視指導。在孩子們的本子上寫幾個範字。讓寫的不好的學生零距離地學習臨摹老師的字體。更能拉近師生情感;還可以讓幾個學生到黑板上去寫。調動孩子積極性。讓孩子真正喜歡上寫字。

2、趙老師整體上看學生讀書的時間還太少。感覺像蜻蜓點水。開課伊始。就直接問:盤古是怎樣開天闢地的?標畫有關語句。在學生對整體還沒有意識時。這樣未免太倉促。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對話。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道亮麗景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趙老師像是在牽着學生走。一步一步的沒有放開。學生在感悟時談的太淺顯。沒有真正觸及心靈。

總之。聽了這兩節課。讓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語文教學。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學生讀'。

書時間少。問題意識不濃。想象力不夠。表達能力不強……這都與自己平時課堂上放的不夠有直接的關係。想起葉老曾經的號召。“所有學生要善於使用語文這個工具。爲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貢獻力量。”所以。對於一節普普通通的語文課。如果落實了該落實的工具性。影響了該影響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算是“語文課”了。也就有了語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語文味的好課不斷呈現。也希望這樣的活動更多一些。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3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寫,圖文對應。這一課是學生入學後接觸的第一篇詩文。陳老師抓住學生好動、好奇、愛表現的特點,利用他們感興趣的謎語兒歌引出課題,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熱情,爲教學成功地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節課劉老師能抓住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創設寬鬆的教學環境,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多媒體課件的合理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陳老師抓住教學的重點及難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主讀詩,畫出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用低年級國小生喜歡的方法進行檢查反饋:出示課件“生字寶寶”請學生開火車認讀;用生字卡片請學生搶讀。識字教學是很枯燥的,在教學識字時,陳老師善於總結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識字方法,同時還適當的滲透一些識字的知識和方法,採用活潑有趣的方式重複再現生字,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記字形,使識字得以鞏固。教學重點突出了識字和寫字的過程,並紮實有效。一類字的教學,我還是覺得老師自己在黑板上範寫、多次範寫是很重要的,我們們現在的教學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越熟練,對在黑板上書寫就越來越生疏,孩子們被課件上的圖片、生字卡片“慣”得有些懶於動筆了。今天的課上,陳老師反覆地在黑板上示範寫字,第一遍寫,要求孩子們仔細觀察老師的筆順、書寫每一筆的方法和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遍寫是巡視了孩子們自己練習寫字發現了一些問題後逐一地改正他們的錯誤寫法和筆畫。

另外,本節課還有幾個細節值得提倡:

1、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種下習慣,收穫性格。種下性格,收穫命運。”好的習慣都是從小開始養成的。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因而需要老師多個心眼,時刻關注,提醒。如:“你有一對金耳朵,你很會聽課。”“會聽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因爲認真聽別人發言,可以從別人那裏得到很多知識。”等激勵性的語言提醒學生課堂上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

2、課堂上教師善於引導激勵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自讀、賽讀、齊讀等方式以讀貫穿始終,讀中識字,讀中學文,最終達成目標。

總之,這節課能很好的達成教學目標,老師在課堂上能紮實地對學生進行字詞訓練,朗讀訓練。學生積極參與,認真傾聽,而陳老師的評價語言又恰到好處,更爲學生的積極參與推波助瀾。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4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散文,文章語言優美,結構清晰。結合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整合本冊書的教學重點及學生實際,緊緊跟隨統編教材的新理念。本課的教學設計立足於“讀與說”“說與寫”的結合,力求真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設計亮點:

環節一:聽音樂導入課題。

聽大自然中鳥叫、蛙鳴、流水等等的聲音,訓練孩子專注力與傾聽能力的同時,更爲本節課孩子感受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埋下伏筆。

環節二: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感受風聲音的美妙。

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的同時感受風聲音的美妙,邊讀邊畫,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好詞好句。

學生邊分享風聲音美妙的句子,邊想象畫面。對比讀出微風的婉轉悠揚和狂風的高亢激昂。進一步體會風聲旋律起伏變化的美妙!

環節三:默讀第三自然段,感受水聲音的美妙。

本環節仍然是邊讀邊悟邊分享。尤其是這一句:“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涌澎湃。”我讓第一小組學生讀紅色部分,第一第二小組學生讀藍色部分,全班同學一起讀黑色部分。也許單獨理解“淙淙”“潺潺”“嘩啦啦”這幾個表示聲音地詞語會比較抽象。但是通過這種方式將“淙淙”“潺潺”“嘩啦啦”地聲音演繹出來,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語,感受到水流的變化,想象“小溪流向河流,河流流向大海”的不同畫面。趁熱打鐵,讓學生髮現“頂真”的句式,爲下面的運用拓展環節打下基礎。

環節三:對比讀兩組小動物的不同歌聲,並說一說你更喜歡哪組小動物的歌聲:

第一組

走在公園裏,

聽聽樹上的鳥叫;

坐在一棵樹下,

聽聽蟲鳴;

在水塘邊散步,

聽聽蟈蟈的歌聲。

第二組

走在公園裏,

聽聽樹上嘰嘰喳喳的鳥叫;

坐在一棵樹下,

聽聽唧哩哩唧哩哩的蟲鳴;

在水塘邊散步,

聽聽蟈蟈的歌聲。

學生讀完以後會異口同聲地說喜歡第二組小動物的歌聲,因爲“嘰嘰喳喳”“唧哩哩”這些表示聲音的`詞語讓人有種“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

讓學生體會擬聲詞語的好處時,也訓練了孩子對比閱讀的能力。

環節四:拓展運用

學以致用,讓孩子將本課學習到的“總——分”結構,“擬聲詞語”“頂真”句型運用到說話與寫話當中。我出示了這樣的例句:

“大樹是個音樂廳。風媽媽輕輕拂過,呢呢喃喃得把好聽的歌兒唱給小露珠。小露珠轉動着圓圓的身子滾向小喜鵲。小喜鵲咕咚咕咚喝了個飽,樂呵呵地看着布穀鳥。布穀鳥……”

將學生帶入情景,讓他們邊感受大自然聲音的美妙邊練習說話。孩子們說出的句子也十分有意思:

“布穀鳥布穀布穀地把歌唱給小小松鼠,小松鼠蹦蹦跳跳地找到小黃鸝……”

接下來我們還練習了“草地是個音樂廳”“池塘是個音樂廳”等句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用,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十分高漲,!

不足之處:

設計本課時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在第三自然段一出現“頂真”這樣的句式時就讓孩子通過練習去感受這種句子的妙處?如果此時進入說話練習,接下來再出現“分享感受小動物美妙的聲音”就會閒的順序有些混亂。思來想去,爲了不影響整體效果,我將頂真句式的練習放在了最後。錯過了練習句式的最佳時期,內容稍微顯得重複,接下來我會繼續思考並改進,讓本節課的設計達到最優化

除此之外,我想從“說話藝術”方面談談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相對於同齡教師來說,本人的語文素養較高,但是“短板”就是課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有些單薄。爲了彌補這一不足,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將明確方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將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課堂語言,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說的話走進孩子內心世界,最終讓孩子愛上語文課,愛上學語文。

標籤:評課 語文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