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上佛教題材的紫砂佳作

歷史1.81W

從明代金沙寺僧製出歷史上第一把紫砂壺開始,紫砂壺與佛教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幾百年的傳承過程中,更是不斷有制壺藝人創作出佛教題材的紫砂作品,給紫砂文化注入充滿智慧的禪學思想。

歷史上佛教題材的紫砂佳作

 徐秀棠 始陶異僧

  明代·供春 樹癭壺

據史料記載,供春是明代正德年間的宜興人,他在空暇時總喜歡去看製陶名手金沙寺僧製做紫砂壺;他一邊看老僧制壺,同時自己也暗地裏學習怎麼做壺。現今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據說就是供春根據當時寺廟裏的一顆百年銀杏上面的樹瘤製作出來的。

 供春 樹癭壺

  明代·李茂林 僧帽壺

李茂林製作的這把僧帽壺呈赤褐梨皮色,壺肩是由文嘉(文徵明之子)銘刻的“浮霜冷月霽雨霄清流芳潤渴止暑消冰”十六字篆文,壺腹八瓣蓮花紋飾,像僧人的帽子,象徵着佛。這把壺整體造型端莊,古韻十足,將儒釋道文化融合於一壺之中,是非常難得的藝術佳作。

  李茂林 僧帽壺

  清代·陳曼生 笠蔭壺

曼生十八式中的笠蔭壺不僅造型奇特,而且也可以說是有“佛緣”的一款紫砂壺。傳說陳曼生信奉佛教,所以喜歡做佛教題材的'紫砂;有一次在山間小店遇到一位僧人,見曼生與佛有緣便以斗笠相贈,隨後飄然而去。

曼生受此啓發,便拿起筆在紙上根據斗笠的設計了這麼一把笠蔭壺,並作出“笠蔭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的壺銘,其蘊含的哲理耐人尋味、奧妙無窮。

 陳曼生 笠蔭壺

  現代·範澤鋒 波若壺

現代制壺藝人中,範澤鋒是一位以創作佛教題材紫砂壺爲主的名家,波若壺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件作品整體造型以佛教的蓮座爲範本,壺底是一圈金線,線上是用描金工藝繪製的蓮花瓣,裏面則是十八羅漢,其主題十分鮮明,也表達了一種淡泊明志的心境。

 範澤鋒 波若壺

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作有“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的禪詩,說明了茶與禪之間的奇妙關係。而紫砂壺作爲茶具中的一份子,向來也與儒釋道文化有着密切的關係,以“器”的形式承載着“茶禪一味”的無窮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