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紫砂壺的藝術概括有哪些

藝術2.18W

紫砂藝術是一種"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

紫砂壺的藝術概括有哪些

一件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製作技巧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的適合,裝飾的取材以及製作的手法。再說壺藝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夠發抒藝術的語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夠陶冶性情,啓迪心靈,給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藝術感受。誠如已故紫砂大師顧景舟所說,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態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秦權壺爲紫砂壺中一種常見經典壺型

秦權壺乃秤砣式形制,短流,環耳形把手,嵌蓋微鼓,鈕似橋頂,整體簡練、古樸、大方。此壺何名“秦權”?是因爲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度量衡,秤權以秦爲準。更值得稱道的是古代“秦權壺”上所題刻的行楷銘文:“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文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和幽默,桃源賣茶,買家帶秤,帶的是一把秤砣形的紫砂壺,既買又賞,何等的瀟酒不羈!如此壺銘,不僅文辭高雅,而且既切壺又切茶,從而昇華了這件秦權壺的魅力,確是一件難能可貴的精

紫砂壺工藝:透雕技法

自古以來,我國透雕技藝精湛,巧奪天工。像戰國時代及兩漢透雕(鏤刻)之玉器,不少如鬼斧神工,令人叫絕。唐代鏤空之鎏金銀香球(掛鏈),透雕花鳥紋、雙蜂紋與樹猴紋等,構思巧妙,造型精美。

清代乾隆時朝不論象牙、木、松石、竹、犀角等材料,皆有很多鏤空精品,使人歎爲觀止。不過,宜興紫砂器方面,歷來皆鮮見透雕者;可能因爲紫砂泥多數捏製成茶壺,若四周鏤空,難以泡茶,變成裝飾多於實用。

明代正德與萬曆始,紫砂壺注重千變萬化之造型和火候水色。尤其是素身者,更講求細滑光潤;“燒結”上佳者,柔膩如有寶光。若在四周壺面全作透雕工藝,則可能難以盡顯宜興紫砂泥特色。

至近代,有些制壺工藝師偶作透雕嘗試。例如附圖竹葉紋紫砂茶壺,全壺四周連蓋也屬透雕;但仍可泡茶。原來中間另以紫砂泥捏成壺膽。壺膽四周則爲素身,有助觀賞外層透雕技藝;膽內可置茶葉,加沸水泡成茶湯。有些紫砂壺僅其外蓋透雕,而蓋乃雙層,內層卻密封,設計巧妙,誠堪玩味。

紫砂壺的工藝技法

一、獨具一格的成型工藝

紫砂陶的成型方法,全方位展示了這種手工藝品的獨到之處。它不同於一般陶瓷器的成型方法,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整套的專用工具。這些工具包括打泥片用的木搭子、打身筒用的木轉盤、切割用的魚旁 魚皮 刀、規車,以及刮光用的工具——明針等等。

紫砂成型的基本方法可分爲打身筒和用泥片鑲接身筒這兩大方法。所謂“身筒”,就是壺體。加工之初,先將泥料打成薄厚均勻的泥片和泥條,然後根據所需泥料尺寸用規車劃出並切割下來,用轉盤把泥片圈接成泥筒,將手墊入泥片筒,用木拍子輕輕轉着打擊身筒,根據造型設計拍打成所需的圓形,然後裝上壺把、壺嘴、蓋口等。在完成基本形後,稍涼一下,待乾溼程度便於進一步加工時,用明針反覆地刮壓修整坯體,使造型完全與設計創意吻合。

鑲接成型法,大多用於四方形茶壺、瓶、罐或六方形、八方形式樣的造型。鑲接法更加體現了紫砂成型的特點以及泥料的優越性,反映出紫砂材料對造型的表現力。方器造型角多、直線多、平面多,因此,要求造型的結構合理、簡潔,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方器造型的力度。然而,方器造型在技術上的要求也要高一些。因爲在表現平面、直線和直角的時候,微小的工藝製作缺點,在燒成後都會留下永久的遺憾,一點瑕疵在平面上都是非常明顯的。因此這些工藝製作上的要求和制約,形成了方形器物製作技術上的高標準。方壺的壺身和壺嘴,都是用泥片鑲接成型的。在備制泥片時,做壺身的泥片要求薄厚均勻一致,而做壺嘴的泥片就有所不同,要求壺口處薄一些,壺嘴根部厚一點。在泥片打好後,非常精確地計算並按設計要求將泥片裁好,泥片與泥片銜接的口部切成斜面,敷以泥漿合攏粘接成型。壺身做好後,壺蓋和底則用堆砌的方法制作,即用幾層泥片相合製成。基本形制成後,後期加工的技術要求仍然很高。雖然紫砂泥有一定的強度,但是泥料潮溼時仍然很容易變形,例如下塌、錯位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就要求製作者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經驗,要把握適當的時機完成造型的整理工作。

紫砂陶造型中茶具是主要的品種,此外還有花盆、陳設物品。作爲主要產品的茶壺,在造型形式上大致可分爲三類,一類造型是簡潔明瞭,圓即圓,方則方,除了線角和少許文字繪畫外,沒有其它更多的附加裝飾物,這一類型通常被稱爲“光壺”或“光貨”。在形態表現上與之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茶具,其造型的基本形是從生活中、自然中選取果實的外形,並附以莖葉、草蟲等,師其造化,尋求自然之美。例如以南瓜、茄子、西瓜乃至梅樹樁等物爲基本形,追求自然情趣,這類造型俗稱“花貨”或“花壺”。第三種爲以花形變化而成的抽象型,如菊花、水仙花等,此類稱爲“筋紋貨”或“襄貨”。還有一類造型,是介乎於兩者之間,取兩者之優,如以光壺形式做壺的基本形,然後在局部稍加點綴,或加以小雕飾,或以花葉草蟲裝飾造型,使造型既不顯細碎繁瑣,又具有自然意趣。這種造型近年來發展很快,受到人們的歡迎。

在傳統的紫砂造型設計中,具象的`形體、仿生的形體占主導地位。這些作品的形態表現,反映了製作者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他們崇尚自然,將自然界的物象形態直接移植於作品上,表現了淳樸的形象思維過程。而青年陶藝家在這方面表現出與傳統方式的很大不同,他們往往以現代設計理論爲指導,以現代設計的基本形式,經點、線、面、塊體大膽組合,改變了傳統的比例關係,和構成形態的方法,創造了紫砂的新面貌。他們的作品反映了現代設計意識、新的設計思維方式和新的造型表現方法。此類作品儘管數量還不很多,但是它反映了一種趨勢,即傳統藝術必須在繼承中求發展。在這些新作中,有超寫實風格的,有表現象徵主義的,也有將其他材料引入紫砂造型工藝中,創作出紫砂與其它工藝材料相結合的紫砂壺的。作品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不同肌理,不同表現手法,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事物的細微觀察。他們以超寫實主義的形式,用陶泥塑造了其熱愛的事物,如做工精細的提包、生活中使用的水桶等器物,都製作得惟妙惟肖。另有純粹幾何形組成的造型,表現出較強的抽象造型意識。在這裏造型仍然具有使用功能,但已不佔主導地位。另一些具有象徵主義風格的作品,以及用隱喻的手法暗示某種主題的作品,只有當觀者深刻地領會其創作構思全過程時,才能知道它的用意。然而更多的作品還是繼承了中國民間傳統的表現手法,通過某些形態,象徵幸福、吉祥、好運,從中清晰地感受到深厚文化傳統的慣性。總之,這類被人們喻爲具有現代陶藝風格的作品出現,無疑將對傳統的紫砂造型藝術產生衝擊和挑戰。這種衝擊勢必反映在創作思維方式和工藝技巧上,相信這種新觀念必然給紫砂創作帶來更快的發展,使優秀的造型傳統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完善,並更加適應現代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二、紫砂陶刻裝飾工藝

刻繪裝飾在陶瓷世界裏,是一門有着悠久歷史和豐富多彩藝術感染力的藝術。在陶瓷的裝飾中,大多是彩繪和釉下刻繪,而紫砂陶的雕刻裝飾取決於“刻”,以刀代筆,以刻代繪,將刀與筆相合,將文字、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彙集於一體,具有獨特裝飾風格。

紫砂陶刻藝術的題材和形式極爲廣泛和豐富多彩。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圖案等均是入畫素材,而書法則更是其必不可少的裝飾內容。紫砂陶對各種書體之運用尤爲講究,正、草、隸、篆、鐘鼎、石鼓文等各種不同的書體,對各種不同形式、不同題材的器皿進行裝飾,使造型和裝飾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在畫面裝飾上主要採用花鳥、山水、人物.特別是人稱‘四君子”的梅、蘭、竹、菊被廣泛使用在盆類器皿的裝飾畫面上,寫意、工筆,可放可收。

在表現形式上根據不同的題材,運用不同的刀法進行鐫刻是紫砂陶刻的一大特徵。紫砂陶刻着重講究裝飾風格與器皿特徵的和諧統一,在刀法中主要採用金石用刀中的“雙入正刀法”、“單刀側入法”等近10 種刀法。紫砂陶刻中有寫刻和空刻之分,所謂寫刻即是先用毛筆用墨在器皿上把所要刻的文字、畫面描繪上去,然後用刀雕刻.在寫刻中又可分多種表現手法。

空刻即是不用墨稿,直接用刀在空自的坯體上刻繪。空刻必須要有相當深厚的書法及繪畫基礎,以及對各種刀法運用極其熟練,這樣才能掌握好空刻的技能

陶刻所用刀具一般有以下兩種:

規格——刀具一般寬3-5mm ,厚2mm左右,長100mm 左右。

刀口角度——小款爲42°,空刻爲47°,寫刻爲45°,這僅爲一般基本的規格,具體使用時應該根據各自使 用的適應程度而定

陶刻刀法視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造型交替使用:

雙入正刀法——一般寫刻、小款都用此刀法。此種刀法所刻的產品不能走稿,要完全依照所寫墨跡進行鐫刻,特別是刻行草書時,用刀不能滯鈍,要挺,要流暢。

單刀側入法——一般是空刻時所用的刀法。使用這種刀法要有一定的繪畫、書法及寫刻基礎,要做到“胸有成竹”。特別是在畫面的表現上,猶如中國書畫的“寫意畫”一樣,要一氣呵成。在用刀上不能光使用“單刀”,一些書體、畫面的表現要與復刀法等混合使用。如行草書的“起頭落筆”,一定要復刀,要做到放得開,收得住,這樣取得的效果是“雙入正刀法”所不能表現的。

在陶刻刀法中除去這兩種基本刀法外,還有一些衝刀法、復刀法、切刀法等。

陶刻的基本表現手法:

清刻——即爲陰刻,這是一種不着任何色彩的雕刻法,壺類寫刻、底款常用此刀法。這種表現手法因爲沒有任何遮蓋,較爲容易表現出各種不同刀法的趣味性。

砂地刻——主要表現書法中的鐘鼎文、石鼓文,及鐫刻漢磚、瓦當、古錢幣等,這種技法的表現與清刻有着緊密的聯繫。在砂地刻時也有着陰陽之分,陰刻時,把所繪墨跡用刀尖均勻地琢去一薄層;陽刻時,是把空白部分用刀尖均勻地琢去一薄層,把墨跡保留在坯體上。

着色刻——這是一種特定的表現手法。着色刻猶如中國畫中的“工筆畫”先把紋樣的輪廓刻畫好,再把需染色的部分薄薄地刮毛,然後染上色彩,由淡到逐層渲染。

陽刻——這種表現手法就像是篆刻中的陽刻,主要適合於書法裝飾的表現,其目的是把書寫墨跡保留下來,把不需要的部分雕刻去,使字跡變成淺淺的平面浮雕形式。

空刻—— 這種表現手法使“以刀代筆”的陶刻特色表露得淋漓盡致。掌握這種表現手法必須先有較紮實的書法和繪畫基礎,還必須熟練掌握各種刀法的運用和技巧表現。雕刻時就好像在宣紙上書寫和繪畫,必須“胸有成竹”才能做到“意在刀先”、“刀隨意走”,雕刻出具有“寫意”趣味的裝飾畫面。

以上爲雕刻的五種基本手法。

薄胎工藝:紫砂壺的另一道風景線

人們常用“薄如蟬翼,輕似浮雲”來形容薄胎紫砂壺。“薄胎”本是瓷器製作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藝人將其運用在紫砂制壺工藝之中,傳世雖不多,卻開創性地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曾經紫砂博物館館長趙炎展示了他收藏的二十把薄胎紫砂壺,令大家歎爲觀止,震驚四座。

薄胎壺看起來與普通紫砂壺毫無區別,造型同樣是沉穩厚重,上手卻很輕,印證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一把150毫升的小壺,託在手上輕若一塊朽木,僅重50克,幾乎可以漂在水面之上。薄胎就是打泥片時打得比一般壺要薄,不算是一種工藝,而是一種技法,一種作者體現自己功力深厚的技法。趙館長介紹,由於胎薄、成形難,燒製時受熱不均而易燒裂的原因,因而薄胎壺對技術純熟程度的要求很高。薄胎壺興起於廣東潮汕地區,這是由於薄胎壺製作時對環境的溼度也有嚴格的要求,可以看出薄胎壺的製作難度較大,要製作出一把完美的薄胎壺,並非易事。北京紫砂藝術館這次展出的二十把薄胎壺包括紫砂界老、中、青三代工藝大師的作品,壺形非常豐富:掇球壺、仿古壺、竹段壺、南瓜壺……其中紫砂制壺大家、當代紫砂薄胎的代表人物陳國良的四件作品堪稱精品。

陳國良是紫砂大師何道洪的學生,他做壺以胎體極薄見長,壺體重量要比普通壺輕了許多,因此製作難度也要高得多。而陳國良的薄胎壺,不論花器、光器,把把飽滿圓潤,輕盈剔透,令人歎爲觀止。陳國良的壺,“薄”而有當,並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給人一種氣若游絲的纖弱感,而是兼顧實用與觀賞兩種要求,堪稱是“兼美”的佳作。

曾經就在一次紫砂展會上衆多紫砂壺友帶來了自己的藏品,其中就不乏有薄胎作品,一位壺友帶來了一把薄胎“小方鍾”令在場拍案稱絕。一把紫泥方壺線條流暢,明快挺秀,令人稱奇。專家介紹說,由於方器的製作較大,要製成薄胎則更是難上加難,因而在薄胎壺中方器是少之又少。那把“小方鍾”不僅重量上輕巧出衆,壺型、泥料也很難得,堪稱“極品”。還有一位壺友帶來了一把家藏的周桂珍的掇球壺,純正的“民國綠”泥料,壺體珠圓玉潤,雋永耐看,託在掌上,給人一種“薄如蟬翼,輕若綢紗”之感。

專家認爲,作爲一種實用器皿,這巧奪天工的薄胎壺要更多地照顧到“觀賞”和“實用”的雙重要求。“在手疑無物,定睛似有神”的薄胎壺,讓人愛不釋手,是意趣創作之妙品。

絢麗多彩的紫砂壺泥色

紫砂泥是粘土─石英─雲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乾燥收縮率小,經1100℃~1180℃燒成後形成了陶瓷原料難得的單礦燒結雙重氣孔結構。明代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茶壺以砂爲上,蓋 既不難看,又無熟湯氣,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因此,有人讚譽紫砂泥魔術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國茶道茶具系列適應茶文化之天性,而在茶飲、茶具發展史中,紫砂壺確實是異軍突起,在茶具史上扮演着無可比擬的瑰寶角色。

古人描述紫砂泥爲五色土、巖中泥、富貴土,其色澤細膩,絢麗多彩,其中以紅、紫、米黃爲紫砂泥的基色。

宜興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 這三種基泥由於地質成形條件不同,礦層分佈不同,泥中泥的礦層深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原料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是生產各種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產於黃龍山一地。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爲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爲多彩。團山泥(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則可製作大件產品。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亦稱石黃泥。明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硃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紅泥不利獨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妝土。朱泥的土質成份,氧化鐵含量極高,約在14%到18%之間,因此燒成後壺身主要爲紅色。其胎土是將紅泥洗泥沉澱後得到的細孔泥料(約140目到180目)製成的。朱泥燒成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製成小品壺,燒成率僅約七成。

除了三種基色外,紫砂壺色澤還有天青、暗肝、海棠紅、硃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綠、黛黑、栗色、桐綠、榴皮、沈香色等。這是藝人爲了豐富紫砂壺的外觀色澤,通常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着色劑而形成的。另外,紫砂泥再摻入粗砂、鋼砂,產品燒成後珠粒隱現,產生特殊的橘皮、柚皮質感,粗樸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