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4篇)

歷史6.43K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的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4篇)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養:

能夠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態度]

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教學難點]

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啓發式教學

[教學設計]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百家爭鳴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

二、導入:出示長城圖片與電影《英雄》片段讓學生觀看,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並引發思考。

三、講授新課:

提問:

1、荊軻刺秦王沒有成功,自己反被殺害,也沒有阻止秦國攻取燕國。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

2、爲什麼由秦國完成了統一?

3、秦王是怎樣完成統一的?

4、秦統一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對荊軻刺秦王有沒有新的認識?

口訣記憶:公元前221,秦滅六國有大功。都城設在咸陽城,中華民族得安寧。

討論:秦朝如何鞏固它的統一的?(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聯想:通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

教學探究:師生討論如何評價秦始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討論,注意學生的知識面,不要過深)

自由空間: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參考答案:

贏政統一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A、贏政規定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B、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時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爲36郡(後來增加到40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爲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爲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爲簡單的隸書。

三、思想:爲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佈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可收藏有關醫學、占卜、種植的書,其它一律燒燬,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全部活埋,這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

四、修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以上是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

板書設計: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陽。

二、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2

本課以“人類的形成”爲主題概述了原始社會的歷史演變,主要以人類的出現、氏族社會的產生、原始社會的瓦解三大問題爲線索,向學生展示了原始社會的歷史風貌。

氏族社會的產生。人類社會的歷史是隨着人類的誕生而開始的。直立人階段的原始人類已經過着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社會生活。在早期智人階段,人類除在集體組織內部進行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勞動社會分工外,同時在婚姻關係上已從原始的亂婚進入血族羣婚階段。也就是說,在一個集體內部禁止母輩和子輩之間的通婚(但同輩人之間卻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亂婚進步。實行血族羣婚制的集體,又稱之“血緣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這種家庭的典型形式,應該是一對配偶的子孫中每一代都互爲兄弟姐妹,正因爲如此,也互爲夫妻。”血族羣婚是人類婚姻關係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組織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階段,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實行血族羣婚的血緣家庭逐漸轉變爲實行本血族內禁婚,必須和血族外的異性通婚的族外羣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爲夫妻而只能和另一個血族的男女通婚。這種實行族外羣婚制的血族就逐漸形成一個界線分明的社會集團,即氏族。通俗地說,氏族就是人們按照血緣關係組成的一個比較固定的集團,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細胞。

氏族社會的特點。與原始羣,特別是與國家組織形式相比,氏族社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氏族社會是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係(即血緣關係)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血緣是制約人類相互關係的最基本的紐帶;第三,氏族是原始人類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由於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時期,婦女和男子先後成爲氏族社會的主體;第四,氏族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平等社會,人們過着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

氏族社會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轉變,不僅伴隨着文化和藝術的產生,而且導致了氏族社會的形成。氏族社會作爲人類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羣婚,這就比血族羣婚前進了一步。它有助於人類保持緊密和持久的結合,並且可以避免由於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會以血緣關係爲紐帶,有助於人類之間的凝聚力的加強,推動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1)講清人類起源發展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階段,即“猿類”、“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個概念。“猿類”是指生活在千、百萬年以前的古代猿類,它們是人類的遠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的過渡,他們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塊等天然工具,但還沒有進行真正的勞動;“完全形成的人”則是指已能夠製造工具、真正進行勞動的人,他們已經從動物中完全脫離出來。

(2)關於人類進化史,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於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和已掌握的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作爲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和討論,並與教師的陳述和總結相結合。

①提問:《聖經》中說,上帝首先製造了男人亞當,然後又用亞當的肋骨製造了女人夏娃,人類的出現果真如此嗎?由此引導學生看書、議論,營造熱烈、探究式的課堂氣氛。

②在學生的議論、紛爭中,教師可出示有關古猿進化的圖片和實物資料,或通過電腦多媒體手段將人類進化史進行直觀、生動的描述,以配合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明辨是非,從而最終得出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而集體生產勞動實踐,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這一科學結論。

③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請你判斷一下,他們誰說得對: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爲很多人認爲火的使用纔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教師以此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人類進化知識中去嘗試新情境下解決新問題的試驗。我們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斷適應自然條件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習慣於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這就爲古猿學習製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就完成了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後產生的,它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體現,當然在人類的進化火的使用確實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並非具有決定意義。

(3)關於人種的起源問題,教師可結合近現代帝國主義分子宣揚的“種族優劣論”和所謂的“白種人是秀的種族”等相關言論,引導學生積極探討人種起源的原因,駁斥“種族優劣論”的邪說。考古發現,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已經遍佈亞、非、歐、美各洲大陸,由於混血和地球各區域地理條件差別造成的巨大影響,人類經遺傳而造成的膚色、毛髮、鼻脣等也極不相同,終於形成黃、白、黑三大人種。但這是外貌特徵的差異,各人種在體質和智力上並無優劣之分。人種的劃分是人類起源後在遷徙過程中隨着環境變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現代,帝國主義宣揚的“種族優劣論”是爲他們的侵略戰爭服務的。

(1)提問:“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後,人類最初經歷的是什麼社會?原始人類爲什麼過着羣居生活?”引導學生看書作答,使學生對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有初步的瞭解,也爲下面討論“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等有關問題做準備。

(2)講述氏族社會的產生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從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婚姻關係的變化(即從血族羣婚到族外羣婚制的轉變)角度去分析氏族社會產生的原因。通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

(3)利用[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相關內容及材料;②在討論氏族社會產生的作用時,教師可作適當的提示和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③討論上述問題時,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鼓勵發表不同意見,再選派代表進行概括和總結,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二是看問題要全面。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出發,以現有知識爲依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突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與東突厥的關係;

③唐太宗尊爲“天可汗”;

④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

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爲發展民族關

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係的瞭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爲“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係,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傑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係

二、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1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

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於繁榮階段,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佈

3、唐朝與突厥的關係

4、唐太宗被尊爲“天可汗”

二、唐蕃和親與會盟:

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後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 ),西達( ),東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領( ),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爲“ ”。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 )在天山以南設立( )都護府,( )在天山以北設立( )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 )( 今西藏的拉薩)爲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 ”了。

8、( )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爲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徵。

9、( )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裏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4

複習目標:

識記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時間及地點;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狀況與主要農作物;炎黃帝,堯舜禹的傳說。

複習重點:

識記以上內容

複習難點: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比較

複習方法:

先學後練,當堂訓練

複習課時:1課時

複習過程:

一、由世界史人類的形成複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並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複習七年級上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會考強化限時訓練:5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會考強化訓練”

教師發現疑問並解答

六、教師總結點撥並板書:

複習:中華文明的起源

1、人類的形成: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種

母系與父系氏族社會

2、中華文明:

元謀人:雲南元謀縣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會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距今約70~20萬年會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餘姚長江流域住幹欄式房屋種植水稻半坡人:陝西西安黃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父系:炎帝、黃帝:華夏族人文初祖—黃帝

堯舜禹:禪讓制

七、當堂效果檢測:

1、“我來自元謀,你來自周口,牽起你毛茸茸的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這首在網絡上頗爲流傳的詩句,讓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蒙上了一層神祕而浪漫的薄紗。下列遠古人類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爲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礎,被稱爲“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歷史學習小組開展“感知170萬年前生活,尋找遠古人類足跡”活動,他們應該去()

A、雲南元謀B、北京周口店C、浙江餘姚D、陝西西安

4、“吾祖峻德,萬古流芳;平定荒漠,舉世稱殤…造車指南,辨兆萬民不易之方向。”這是臺灣的宋楚瑜祭拜何處的祭文()

A、炎帝陵B、黃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業:《開卷有益》本節未完成部分

九、教學後記:

國中歷史教學創新淺析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進行歷史教學創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課程,只要學生們產生了興趣,那麼教學效果會好的多。反過來說,如果學生們對一門課程沒有學習的興趣,那麼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也不會學得多麼好,甚至不會去學,更談不上進行教學創新了。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表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一種內在的最強勁的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許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甚至列爲自己最不喜歡學習的課程,主要原因是:這門課程枯燥、沒意思,且不知道學了這個有什麼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這個詞的含義。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除了課文過於枯燥之外,教師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如採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如一些真實的物品、圖片,或是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一些歷史場景或是影視片斷,鼓勵學生聽一些比較好的歷史講壇和歷史典故,讓學生們在一種比較輕鬆愉快的氣氛潛移默化地把知識就吸收了。持續一斷時間,在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後,學生自己可能就會體會到這門課的魅力所在。

2創新歷史教學理念及手段,搞活歷史教學

良好的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爲取得成功的關鍵,創新教學手段是歷史教學創新的重點。當前國中歷史教學還有應試教育的影子,沒有轉化爲真正的素質教育。教學要儘快轉變教學觀念,強調人文性,培養學生歷史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真正明白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爲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爲了“育人”。隨着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也在變化,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要進行創新,要改變過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陳舊教學模式,着重培養學生的發散和創造性的思維,多思考一些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獲信息與資源的能力,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識與資源需要學生通過網絡和其他渠道獲得,培養這種能力本身就培養了學生們進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改變傳統師生關係

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說過:“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是成功教學的前提,它是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係。”在以往的教學中,一般來說教師處於主體地位,教師講,學生聽,有一種填鴨教學的味道,並且教師嚴格控制課堂紀律,學生們處於一種比較絕對的被動地位,一般來說只能被動的服從,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及課堂主體作用的機會幾乎是沒有的。這樣的課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及學生心理成熟的提前,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學生的牴觸,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太高,學習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現代教育越來提倡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學與學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構建平等的課堂關係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爲這是發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作用的前提。要做到這些,首先就要求教師樹立民主平等的意識,樹立以學生爲中心的思想,從根本上轉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即由教師爲主體轉變爲由教師主導,這裏主要體現一個導字,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關鍵時刻的導,從而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以充分發展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們在課堂上發表有自己想法的見解,不斷培養學生獨立創新的精神,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掘,最終學好歷史,並提高綜合素質。

4加強學習和修養,培養自身創新能力

創新教學自然離不創新型的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創新,教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讓他們成長爲創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師不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進行創新的能力。雖然在當前的教學中,通過教學改革,教師在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許多教師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還有一些教師由於自身素質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創新能力和素質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在歷史課程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勇於進行嘗試,積極進行探索,敢於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大膽進行創新,組織開放式、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激發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在當下這個高速發展充滿變革的時代,歷史教師特別是國中的歷史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知識,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越來越高。

5小結

總之,國中歷史教學創新勢在必行。進行創新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強各方面的修養;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努力營造有利於歷史教師創新性勞動的環境,並給教師提供必要的進修機會,從而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長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徐光啓和《農政全書》,使學生認識明朝我國包括建築在內的古典科技取得的傑出成就,是人類科技百花園中的瑰寶。同時分析總結出明朝我國科技發展的時代特點,即對傳統古典科技的總結居多,對近代自然科學的運用和發展尚少,潛藏着發展停滯的危機,以此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橫向聯繫指導學生編制表格,歸納本課知識;縱向聯繫,歸類比較,明長城與秦長城的比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明朝科技成就的認識,培養學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懷,通過選取對本課涉及的三位科學家事蹟的介紹,探究他們取得傑出成就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難點是包括建築在內的科技成就所體現的時代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解釋課題:課題“時代特點”的涵義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還居於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特別是清朝時,發展已停滯下來,逐漸地落伍了。

2、過渡講解,置疑:這時仍於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爲什麼說這時我國科技發展已停滯下來?學了本課就會知曉。

二、新課教學

(一)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學生閱讀121-122頁導入框,本目課文,插圖,資料等,作讀書標記,並進行小組活動,思考回答:

1、紫禁城是什麼時候開始營建的?是哪兩朝皇帝曾經居住的地方?是個什麼樣的建築?(放多媒體北京紫禁城),學生作答。它是明成祖營建的,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宮殿樓閣金碧輝煌,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強調紫禁城又被稱爲故宮,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長城,指導學生在122頁地圖上標出明長城的東西兩端。(嘉峪關、鴨綠江)

3、比較明長城與秦長城有什麼不同?A:建築材料--秦朝以土築爲主,明朝的東段用磚、石。B:位置--明朝靠南。C:長度--明朝更長,西端從臨洮延伸到嘉峪關;東端從遼東延伸到鴨綠江。過度講解:這些古建築成就當時世界上仍然居於地位,同時也涌現出的科技鉅著。

(二)古典科技鉅著的出現。學生閱讀122-124頁本目課文以及插圖,人物畫像,文獻資料等,作讀書標記,列表並思考回答:

1、列舉表格,老師推薦表格,填表。

2、根據123頁“動腦筋”:李時珍有哪些優秀品德值得你學習的?(學生討論作答,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不盲從古訓的創新勇氣,刻苦鑽研的堅強意志,廣泛實地考察的科學方法,親嘗曼佗羅的獻身精神,不恥下問的謙虛態度,27年成書的堅韌毅力等。)

3、李時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屬於哪一類?(《本草綱目》,醫藥學著作)

4、宋應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書?屬於哪一門科學?(《天工開物》,工藝百科全書)

5、根據124頁“動腦筋”:宋應星強調人類要與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對不對?你的看法怎樣?(宋應星說得對,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與自然不協調,就意味着人類無法適應生存環境或者破壞了生存環境。

假如無法適應環境,不要說發展人類本身,就是當年人類的出現也不可能,假如人爲地破壞生存環境,不就等於自尋絕路嗎?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無限的,但這種能力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正確認識,對自然力合理利用基礎之上的,不可能超越自然。)

三、鞏固小結

學生談學習本課的收穫及感想。

四、活動與探究

1、明朝科技成就的時代特點是什麼?有什麼啓示作用?

2、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都是中華文明的象徵,請你爲其中的一處歷史遺蹟創作一段具有歷史韻味的旅遊廣告詞,將它們介紹給旅遊愛好者,100字左右。

3、小調查:你的家鄉現今是否還保存着明清時代的建築或工程?你對這些建築和工程的保護工作滿意嗎?有什麼建議?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作的貢獻,匈奴與兩漢的關係,包括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爲學生初步掌握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和正確認識我國古代民族關係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養學生比較和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受到後人的稱讚。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重點。匈奴是我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數民族,戰國時建立奴隸制政權。活躍於秦漢時期的歷史舞臺。匈奴傑出的首領冒頓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北方草原的統一和經濟開發做出了貢獻。學習這段歷史,可使學生感性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境內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都對祖國曆史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也爲理解匈奴與兩漢的“和”與“戰”做了鋪墊。

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課又一重點。漢武帝時經濟的繁榮和國力強盛爲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準備了條件。反擊匈奴的勝利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於中原農業文明的發展。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係是本課的難點。民族關係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匈奴南下掠奪,是掠奪戰爭。雖然沒有侵略與被侵略的性質,但是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因爲它給漢匈人民帶來了災難。在和平時期,各族人民之間的雜居相處,友好往來,還有和親、邊境貿易等。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圖片,生動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謁昭君墓》的詩碑,提出“匈奴是怎樣崛起的?昭君出塞與匈奴和親是怎麼回事?”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秦朝同匈奴關係中發生的幾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一帶,並修築長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戰亂,匈奴崛起。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冒頓爲什麼能統一蒙古草原?統一對匈奴的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族的影響下,匈奴地區還出現了農耕,說明漢匈兩族人民在生產勞動技術上已經有了交往。教師可根據學生解答問題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說明和闡釋。

3.關於“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與當時匈奴強盛相比,西漢初年的經濟是什麼狀況?”“什麼是‘和親’政策?西漢對匈奴爲什麼要採取‘和親’政策?”讓學生總結出西漢初年的“和親”政策並沒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奪。進一步思考“爲什麼漢武帝時期開始大規模反擊匈奴?”以便理解西漢王朝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是漢武帝進行反擊匈奴戰爭的物質條件。教師講述時,可讓學生聯繫已學過的知識,回憶西漢王朝實行休養生息後出現文景之治和漢武帝大一統的具體情況,以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三次戰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衛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結合“西漢和匈奴戰爭示意圖”講解。經過這次戰役,匈奴主力向西北遠徙,“漠南無王庭”,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百餘年來,北方邊境地區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脅,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兩個內容: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呼韓邪單于歸漢恢復了漢、匈之間斷絕已久的友好關係,課本上引了雙方約定的內容,可請學生閱讀,以便加深理解。對昭君出塞,學生可能比較感興趣,可鼓勵學生講解,結合觀看《昭君出塞圖》,以加深對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的認識,進而思考:“昭君出塞爲什麼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讚揚?”

5.東漢與匈奴的和戰,教師可略講。東漢時,匈奴分裂爲南北兩部。南匈奴向漢稱臣,逐漸內遷。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絕了西域與東漢的交通,並經常出兵攻打東漢邊境。竇固、竇憲兩敗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脅。後來,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遷徙。

6。講完三個目的內容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匈奴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鼓勵學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問題,如:西漢初年的“和親”與“昭君出塞”有什麼不同?

7.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引導學生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問題,對圖示中兩個孩子的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分析,以加深對漢匈民族關係的完整認識。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本課引用的圖片、詩句、史書記載、文物等獲取信息,瞭解歷史和認識歷史,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2.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通過對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昭君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初步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簡略的表述。

3.通過講述兩漢與匈奴的“和”“戰”,教會學生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掌握歷史知識。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今天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

今天56個民族中已沒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貢獻,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勞的雙手,開發了祖國的北疆。(2)第一次實現了蒙古草原的統一,爲以後全國性的統一創造了條件。(3)他們創造的匈奴文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漢、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共同締造着祖國曆史。

2.回顧前面兩課,結合本課內容,想一想,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

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抑商政策;在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爲封建正統思想。

3.史書記載,昭君和親後,“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結合董必武《謁昭君墓》的詩句,你能說出昭君和親的歷史作用嗎?

昭君和親,促進了漢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

練一練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現今發現的匈奴文物,上面鐫刻的文字全是漢字,例如單于和親磚與單于天降瓦當。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說明當時的匈奴沒有自己的文字,採用漢字,同時也說明漢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斷: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麼不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女孩子認爲:“漢武帝以前的皇帝軟弱,對匈奴只能退讓和親。武帝雄才大略,敢於反擊匈奴。”男孩子認爲:“漢武帝以前,國家貧困,對匈奴只能退讓。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才能大舉反擊匈奴。”他們誰說的對?爲什麼?

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的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變化,自然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西漢國力的變化。因爲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是國力強盛,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並取得戰爭的勝利。

參考資料

冒頓

冒頓(?-前174),姓攣鞮(luāndī),頭曼單于長子。頭曼欲廢冒頓而立其偏愛的少子,曾將他送到月氏作人質,企圖借月氏之手把他殺害。他盜馬馳歸,頭曼見他精於騎射,令其率領萬騎。冒頓創造一種發響的箭鏃——鳴鏑,嚴格訓練衛士,下令“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史記·匈奴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頭曼射獵之機,率衛士射殺之,自立爲單于。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冒頓殺父自立後,以優異的軍事才能,指揮三十多萬大軍,東擊東胡,西逐月氏,南並樓煩、白羊,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實現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的匈奴帝國。疆域東盡遼河,西逾蔥嶺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髮解唐朝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觀察、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實物模型、圖片、同學分組介紹、表演等學習掌握本課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茶藝表演和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

教學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

教學過程

同學們,楊迪和沈心同學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最佳導演與演員,今天他們倆爲我們精心打造了一幕歷史短劇的表演,請大家歡迎!(劇本主要表現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對,那麼唐太宗時期的統治如何呢?-----(“貞觀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後,到了他的曾孫唐玄宗統治時期又是怎樣的局面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內容。

請同學們閱讀一下第一部分內容,想一想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

善於用人

重視吏治

發展農業

戒奢從簡

唐玄宗所採取的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爲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正如杜甫<憶昔>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盛世經濟的繁榮吧!

一、農業發展

提問:1、唐朝時期農耕技術有哪些進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過什麼蔬菜?

3、此時出現哪些先進的農具?

根據學生回答,指出:

唐時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出現了許多蔬菜新品種,例如菠菜、萵苣;還出現了兩種新的農具:曲轅犁、筒車。出示曲轅犁、筒車的投影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然後說說這兩個工具的用途。提問:你知道它們的工作原理嗎?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它們的先進性?它們有缺點嗎?你能不能加以改進,使之更合理?(通過討論解決以上問題來說清有關曲轅犁、筒車的知識。)

唐朝時,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下面我們請第一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一下關於茶葉的一些知識。(以下是第一小組同學活動的過程)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茶。茶和咖啡、可可號稱世界三大飲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國唐朝時,出現了記載茶葉產地、飲茶風俗及茶功能的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爲“茶神”.中國古今名茶有千種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說,那麼,同學們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嗎?(同學討論發言)

同學們說得都不錯,就我們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龍井、婺綠、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峯、平水珠茶、祁紅、滇紅、大紅袍、鐵觀音以及凍頂烏龍。飲茶不僅僅是個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來客”早已是中國人的好客習慣。茶道茶藝也就由此而生。現在請欣賞由九位同學聯手錶演的茶藝。第一組同學泡製的是綠茶,依次是紅茶、花茶。

第一步:賞茶。將茶葉從茶罐中撥出,欣賞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質條縈纖細,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豐淳;祁紅外形條縈緊細苗秀,色澤烏洋溢潤;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湯之美、鮮花之香於一體的茶中藝術品,茶葉與花香巧妙結合,構成了茶湯適口、芬芳的韻味,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溫杯。先將茶杯預熱,這有助於茶湯香氣之散發。

第四步:置茶。將茶葉撥入茶杯,這對於泡製紅茶來說,還有一個獨特的名稱叫做“王子入宮”.

第五步:沖泡。透過透明的玻璃杯,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遊動變幻的過程,人們稱其爲“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請大家品嚐同學們泡製的茶,再作品評。請品嚐的同學們談談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茶不僅可以作爲飲料,還有許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請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自已在課外瞭解到的關於茶的功用的知識。

同學自由發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降火明目等等。總得來說,培養良好的飲茶習慣是大有裨益的。

謝謝第一小組同學的精彩表演,讓我們領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時期手工業也很發達,我們歡迎第二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

二、手工業發達

(以下是第二小組活動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幾副畫,請同學們看彩圖三<唐代花鳥紋綿圖>和“唐朝穿裙衫的婦女”,仔細觀察,你能不能說說你的感受,比如:你覺得它美嗎?它們有什麼特點?(學生討論)

你知道嗎?――回答書上“動腦筋”問題簡單歸納:唐朝絲織品質輕、透明、精薄,色彩豔麗、品種繁多。絲織業水平高超。

今天我們還給大家帶來幾個藝術品,誰能告訴我們這是什麼?(唐三彩)

對!唐朝陶瓷業的水平很高,出現了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數唐三彩了。請同學們談談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種顏色嗎?唐三彩怎麼做出來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唐三彩的製作工藝。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是繼青瓷之後出現的一種彩陶,主要由黃、綠、白三色釉彩塗胎,故稱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總稱唐三彩。它是在繼承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製陶技術發展的高峯,當時就聞名中外(活動結束)謝謝第二小組同學的介紹。

現在大家請隨我一起走進長安城,去領略它宏大的規模、富麗的裝扮和繁榮的商業吧!

三、商業興盛

播放長安城的影音資料。同學們,看完這段資料後,給合地圖冊,你能說說長安城的佈局特點嗎?整體看,長安城的平面象什麼?現在請發揮你的想象:

假設你是唐時的一名舉子,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初到長安,你自然要去市集中購買一些必備品,等一切安頓妥當,你靜下心來,去仰慕已久的國子監研讀<詩經><論語>,經過緊張的考試,結果你皇榜得中,並有幸參加在曲江爲新科進士舉辦的國宴。宴後,衆人豪情勃發,紛紛去大雁塔下題名留名┅

在上述過程中,你都需要去長安城的哪些地方?爲什麼?在途中你可能會遇到哪些人?(有少數民族的人嗎?有外國人嗎?)

(說明:此問題的設置主要是想讓學生知道長安城中“坊”爲居民區,“市”爲商業區,當時的長安城人口上百萬,比我們現在鎮江市市區人口還多。貿易興盛、交往頻繁,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

這段時期是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爲“開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外國人稱中國人爲“唐人”。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瞭解華夏族形成的過程。

2、理解並熟練掌握好:炎帝、黃帝的有關基礎知識,堯舜禹的禪讓,我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知識。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祖先爲人類做出的貢獻和他們征服自然的精神,說明華夏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上進的民族,,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炎帝、黃帝、堯舜禹和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難點:華夏族形成、禪讓。

學習過程:

一、提問、導入新課、認識學習目標、學前指導:略。

二、自己先學:首先在理解和領會的基礎上通讀全文一遍。(2-3分鐘)

本課知識框架:

1、炎黃戰蚩尤2、炎帝和黃帝3、堯舜禹的禪讓4、夏朝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看哪些同學能快速找出!最後要明白、記熟:(10分鐘先自己找,找不準的小組討論。)

(一)炎黃戰蚩尤

1黃帝和炎帝都是流域的部落首領,生活在距今年。

2涿鹿之戰:時間,地點,結果。

3哪件事之後華夏族形成?。形成華夏族的主要人物是誰?。

(二)炎帝和黃帝

4炎帝的主要貢獻是:1、發明了,2、教會了人們進行。

5黃帝的主要貢獻是:建造,製作,還教人們,發明,爲後世的奠定了基礎;他的妻發明,他的屬下發明瞭文字,編出了樂譜。

6人文初祖、華夏始祖指的是誰?我們自豪地稱自己爲。

7想一想:後人爲什麼稱炎帝和黃帝爲人文初祖?(理解就可以。)

(三)堯舜禹的禪讓

8寫出原始社會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

9生活儉樸,克己愛民;寬厚待人,以身作則;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羣衆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的是。

10原始社會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並記住他的定義)我國的禪讓從誰開始?

11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即奴隸制國家)是朝,建立的時間是,第一個國王是。原始社會結束在什麼人時期?。

12、15頁動腦筋。

四、後教。(提示、指導、解疑、引導。)

總結並指出重點知識(1-12,除7)。

五、當堂鞏固:看誰理解的好,背得快、熟!。

六、達標測評:看誰做得既快又準確!(15分鐘)同步訓練

七、反饋總結、再鞏固。

本課感受: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9

教學設計思想

教學目標

(1)認識到學校學習的重要性,明確健康上網的益處。

(2)通過活動與教師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發現學校學習生活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前調查,實地瞭解自己居住的社區,感悟社區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珍惜學習的機會,增強健康上網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加深對學習的意義的認識,更爲關注社區生活。

教學難點:學校學習生活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難點突破:通過活動體現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感悟,避免單純說教,引起學生反感。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啓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下載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準備關於網絡對青少年成長利弊討論的相關資料,組織好學生課前對所在社區的名稱、公共設施、服務等的調查。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在上一節課中我們一起探討了家庭這個舞臺場景對我們的影響。很多同學在課堂上發表了對家庭生活的獨到見解,還有同學非常坦誠地將自己家庭中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由於時間有限,我們不能對每一位同學的家庭情況進行一一探討。希望大家在課餘時間裏能夠對我們上節課探討的一些問題進行更深刻的思索,針對自己家庭的情況,提出對美滿家庭生活的希望與構想,並列出自己家中不利於自己學習成長的因素,列出給父母的有關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議,嘗試與家人一起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家庭成員守則。

【承轉】在我們的生活舞臺場景中,除了家庭以外還有一個場景是我們經常要遇到的,就是學校。當我們成長到適學年齡後,父母把我們送到這裏,我們在這裏遇到了許多同齡的同學,遇到了老師,這個場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場景中多了許多。這個場景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呢?

(新課教學)

【活動】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中間畫一條豎線,豎線左上角寫上“收穫”,右上角寫上“失去”,豎線上方寫上“我來學校上學”。──思考一下我們在學校上學的得失。

我來學校上學

收穫 失去

1. 1.

2. 2.

【提問】請同學填好後,分別說一下你來到學校上學的得與失。

【歸納】通過大家的發言,我們看到儘管大家提到來學校上學我們會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試的壓力,但多數同學也肯定了在學校學到了豐富的知識,交到了許多朋友,得到了許多表現自己優勢、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使自己的生活更爲豐富多彩。所以,雖然學校與家庭場景大不相同,在這裏也許我們無法像在家裏那樣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這種規範、這種培育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成長環境,讓我們收穫得更多,對我們的成長同樣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書】學校,不僅是我們的第二個家,還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小社會

【承轉】除了家庭與學校,社區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有時我們可能忽略了它,對它也關注甚少。其實它對我們的成長也有重要影響,作爲社區舞臺上的人物──居民,應該關心自己所處的場景,並擔負起居民的責任。

【板書】社區是我們的第三個家,每個社區都是一個小社會

【活動】請同學們彙報對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的調查結果。(6~10人)

【歸納】從剛纔同學們的調查報告中,我們注意到大多數同學所居住的社區中都有餐飲、清潔、美容美髮等服務,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有各行各業的居民,有的甚至還設置了學校、醫院、超市等,儼然一個微縮的小社會,我們儘管沒有真正地走上社會,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區裏,與各種人相處,享受社區內的各種便利服務,已經能從中學會很多,社區生活爲我們的社會生活打下了基礎,對我們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

幻燈片放映展示網絡社區: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

【敘述】網絡社區。

通過網上同學錄像邀同學聚會,團購汽車的新聞。──通過互聯網。

【提問】你們知道什麼是網絡生活嗎?

隨着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使地球變成了“村”,它日益影響着我們的生活。

【敘述】文化部出臺的《關於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管理的通知》中規定:包括16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必須由其監護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時~20時進入網吧,在線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間在“網吧”上網。

【提問】爲什麼國家對未成年人上網進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麼?

【歸納】網絡社區本身是個有利於我們成長髮展的事物,網絡社區也需要淨化,作爲網絡社區的居民,你也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爲你的學習和生活服務,自覺抵制網絡的不利方面。

(課堂小結)

【總結】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有着不同的生活場景,我們總處於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其中家庭、學校、社區是對我們成長起到最爲重要的三個場景,希望大家能在課後用心觀察,觀察每個生活場景中的人、事、物,觀察每個場景對自己的不同影響,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吸取場景中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發展。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是介紹社會這個大舞臺中的學校、社區的重要性。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對於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認可,但在這一節課中,一部分學生出於對學校學習帶來的壓力而對學校學習具有明顯的負面情緒,這些學生會藉此發泄自身的不良情緒,貶低學校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注意合理引導,避免指責學生,應關注學生的不良情緒根源,以真誠的態度引導學生思考學校帶給大家的收穫,客觀分析學校學習的得與失。

第三課 在社會的舞臺上(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人在社會舞臺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選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課的核心內容,對於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合理的發展規劃有着重要的實際意義。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明確人生活在社會的舞臺上要扮演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無法選擇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角色之間也可能是有矛盾衝突的。要學會選擇角色,並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學目標

(1)明確人有不同角色,有些與生俱來,有些可以選擇改變。

(2)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明確自己曾經、現在、將來可能扮演的各個角色。通過討論使學生懂得選擇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學生能夠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並對未來作出構想,對自己的發展有自主的認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如何選擇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啓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按照學生人數準備若干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爲卡通形象,並有性別之分(不同性別的卡通人像紙的數目與不同性別學生的數目一一對應)。

葛優所出演過的《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劇照,影片《驚濤駭浪》的拍攝劇照。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在上節課中我們講到社會是個大舞臺,有不同的場景,而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在社會中我們都扮演着哪些角色。

【活動】引導學生看課本圖 6-28爸爸的角色。

發給每位同學一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爲卡通形象,並有性別之分,按照學生的性別相應分發),由學生自己填寫在生活中你曾經、正在、將要扮演的角色。

請同學們回答自己的填寫結果。(3~5位同學)

將同學們寫的角色寫在黑板上。

【承轉】通過剛纔大家的填寫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隨着人生不同階段的發展、生活場景的不同,一個人可以同時、先後擁有很多角色。那麼這些角色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角色之間我們又怎樣抉擇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我們人生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問題。

(新課教學)

【提問】剛纔大家所填寫的角色裏哪些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

這個問題較易回答,教師可適當分析角色的權利與義務。

【板書】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

【提問】剛纔大家所填寫的角色裏,哪些是社會規定的?

【提問】爲什麼社會、國家規定我們現階段的角色是學生?

【討論】引發學生充分理解學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優是大家都喜歡的演員,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爲他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出演過《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驚濤駭浪》來討論演員爲演好角色進行學習的問題。)

評論出色演員的標準是什麼?──演技高超,演什麼像什麼。

作爲社會大舞臺中的演員,我們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社會成員,是不是也應該演什麼像什麼。

【提問】好演員是天生的嗎?如何才能成爲好演員?

好演員不是天生的,是要經過學習和訓練的,影視圈中的合格演員是這樣,生活中合格的社會角色也需要學習和訓練。正因爲如此,所以我們纔要上學,從學生角色做起,爲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礎。

【板書】人通過努力學習和訓練才能扮演好自己這些不同的角色

【敘述】補充討論:請同學們再看圖6-30各種各類的學校。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人口衆多,有56個民族,各地區生活和經濟有很大的差異,同樣的學生角色,出現的舞臺卻不同。有的人出現在寬敞、明亮、擁有現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現在條件簡陋的教室中,有的人連教室也沒有,處於流動狀態中。儘管他們所穿的衣服各異、所走的路不同,他們卻都揹着書包,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學生角色。貧困地區的中國小校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與一絲不苟──激發學生珍視良好學習機會。

引導學生認識到:主動、認真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心理,爲未來做鋪墊。

【提問】剛纔大家所填寫的角色裏,哪些是我們將要扮演的?

【提問】當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術會怎麼辦呢?

作爲大千社會的成員,我們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幾個角色,出現在更多的場景中,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不可能同時扮演許多角色,儘管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這時,我們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有意義的角色來扮演(如同演員選劇本一樣)。

【提問】我們將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來選擇?當父母、老師替我們做出的選擇與我們自身的選擇發生矛盾時大家怎麼辦呢?

選擇不一致時,應與父母及時交流和溝通,通過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板書】學會選擇角色

(課堂小結)

【總結】在社會舞臺的不同生活場景中,我們曾經、正在、將要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社會規定的,有些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無論哪種角色,都意味着在相應生活場景中的責任、義務。在我們承擔、選擇了角色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成爲生活舞臺的生活場景中的合格成員。由於有些角色具有可選擇性,並非必然承擔,我們就要通過對自己正確、全面的瞭解,通過對角色意義的深入瞭解,慎重選擇,選擇之後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爲社會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在談及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時候,教師要將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選擇性上,增強學生對人生狀態的可控制感,從而增強對自身發展的責任感。

在講述學會選擇角色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例比較重要,這樣會使學生對角色選擇的重要性產生比較感性的認識,避免空洞感。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0

課標內容:1、瞭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爲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④大運河的作用;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繫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後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歎,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後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2、瞭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爲什麼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誌着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於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並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爲主。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複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後作業: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爲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後(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爲統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後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道隋朝建立、統一與滅亡的史實,瞭解隋朝滅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運河開通的目的,大運河的概況、地位和作用,能夠辯證地評價大運河的開通;

3.知道科舉制創建的史實,理解科舉制開創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隋朝大運河開通的目的,大運河的概況、地位和作用;開創科舉制度

教學難點:能夠辯證地評價大運河的開通;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衆多。詩中提到的“雷塘”在揚州,那麼“君王”指的是誰?這首詩將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二、自主學習

自學指導:快速閱讀課文,結合本課導學案【自主學習】環節,完成自學。

三、合作探究

隋的統一

結合課件,引導學生了解西漢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進而知道隋朝建立、統一的時間。

材料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民飽受戰爭之苦,迫切要求統一;從社會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對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緩和並趨於消失;從南北方經濟狀況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採取了恢復經濟的措施,江南也因爲大批北方農民南遷等因素,經濟得到開發。

材料二隋文帝即位後,“勤勞思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加強軍隊建設,爲滅陳做了充分準備。

材料三南陳皇帝陳叔寶深居高閣,整日裏花天酒地,荒廢朝政。他喜愛詩文,在他周圍聚集了一批文人騷客,君臣酣歌,連夕達旦,並以此爲常,所有軍國政事,皆置不同。

探究:通過材料分析:隋爲什麼能完成統一大業?

學習與探究

結合課件學習隋滅陳流線圖,探究隋朝統一的意義是什麼?結合課件,引導學生學習隋鞏固統一的各項措施

1、三省六部制,發展經濟,編定戶籍,統一南北貨幣和度量衡制度;

2、隋朝鞏固統治的措施——開通大運河

四、課堂小結

五、鞏固練習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2

基礎知識

瞭解:荷蘭殖民者侵佔臺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的簡況.

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等重要史實.

理解:此時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還能得到鞏固.

過程與方法

閱讀提煉: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概括提煉出基本的知識要點.

縱向聯繫溫故知新: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能夠用歷史事實說明臺灣、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愛國主義民族自尊:使學生認識到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的鬥爭都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鬥爭;中華民族有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

繼承傳統: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爲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而英勇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難點: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明清時期加強君主集權的負面作用是什麼?(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過渡講解:這個時期的中國開始走向落後,但是還有能力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生了收復臺灣和勝利抗擊沙俄兩件大事.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開闢荊榛逐荷夷”

指導學生閱讀94—95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以及插圖、資料等,在書上標註要點並思考回答:

1.歷第一個對我國進行侵略活動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葡萄牙)

2.緊接着侵佔臺灣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荷蘭)

3.誰收復了臺灣?(鄭成功)

4.這件事在歷起了什麼作用?(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

5.根據95頁“動腦筋”:爲什麼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於中國”?(三國時,孫權就派萬人大船隊到達“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元朝時又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臺灣.所以,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於中國”.)

6.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有什麼作用?(一方面有利於臺灣的開發,另一方面與清政府分庭抗禮,形成分裂狀態.)

7.清政府怎麼解決分裂問題?(1683年進軍臺灣,1684年設立臺灣府,實現了統一,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繫,鞏固了海防.)

過渡講解:東南方向的分裂問題解決後,清政府又成功地捍衛了東北領土的完整.

雅克薩之戰

指導學生閱讀96—98頁本目課文和插圖、地圖、“自由閱讀卡”等,作讀書標記並思考回答:

1.唐朝以來,黑龍江流域出現過哪些少數民族?(靺鞨、女真、滿洲等)

2.在雅克薩之戰中英勇抗擊沙俄的少數民族是哪一個?(達斡爾族)

3.誰兩次下令打敗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康熙帝)

4.根據98頁插圖和“自由閱讀卡”回答:圖中哪些是清軍?哪些是俄軍?清軍取勝的原因是什麼?(左面乘車而逃的是俄軍,右面衆志成城的是清軍.取勝原因是康熙決心大,部署周密;軍民衆志成城,爲正義而戰;人數和武器裝備佔有優勢等.)

5.1689年,中俄簽定什麼條約?(《尼布楚條約》)

指導學生在97頁《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示意圖上,標明黑龍江、烏蘇里江、庫頁島的位置.

6.這個條約在歷和法律上有什麼意義?(它是平等的條約,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教師講解“平等”概念並小結、留“伏筆”:經過協商,雙方各有讓步——清政府同意將尼布楚劃歸沙俄,沙俄同意將烏第河以南地區劃爲“待議地區”,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見,這時中國社會發展雖然緩慢了,但是與侵略者相比,還有一定的實力,還能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是,後來隨着外國資本主義的壯大、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雙方實力的差距日益擴大,終於導致東北許多地區逐漸被沙俄割走,臺灣也被日本割佔兩次.具體情況,我們將會在今後的課程中逐步瞭解.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完成課本97頁“練一練”:連線搭配

2.完成新學案72頁“自我測評”.(其中選擇1的答案有誤,應訂正爲BCD)

3.提醒學生預習19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啓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爲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着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着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着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爲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啓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爲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爲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爲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掌握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通過“火的使用”、“原始人的生活”等問題,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讓學生了解中國是人類遠古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之處。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就出現在地球上,併成爲萬物的主宰,關於人類是怎樣產生的,古今中外有着許多神話傳說,哪位同學能給我們講一講你所知道的故事呢?

生:女媧造人、亞當夏娃等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的圖片

師:這位同學講的太好了,大家掌聲鼓勵一下。(學生鼓掌)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人類對自身來源的困惑,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知道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展示:古猿圖片

師:在漫長的歲月過程中,古猿通過勞動,逐步演變、進化成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居民呢?學完今天這一課,大家就會了解啦。

板書:課題

(二)教師引導,自學探究: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一小節,找出我國最早的遠古居民,以及他們的相關信息。

生:(閱讀課本後答)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師:同學們都很會讀書,找的非常的準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我們的科學家們是通過什麼判斷出他們的生活時期的呢?

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圖片

生:化石(如果學生不知道,師可以直接爲學生拓展)

展示:【社會廣角】化石是埋藏在地層裏的古代生物的遺物。在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14C,隨着時間的流逝,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減少,所以通過測出化石中14C減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代。(如果學生知道相關知識可直接由學生講述)

師:在原始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製造工具,會勞動,是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漫長的歲月時光中,原始人類在不斷的勞動,也在不斷的進化,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另一遠古居民——北京人。

展示:播放視頻資料剪輯《發現北京人》

師:同學們可以從視頻中獲取北京人的哪些信息呢?(可先在小組裏互相交流,合作歸納)

生:北京周口店,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羣居生活,用火

師:同學們觀察的十分仔細,並且能夠彼此間合作互助,非常好,希望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繼續保持。

展示:北京人頭骨、北京人復原像、教師的個人照片

師:學習要有張有弛,下面我們來做個活動。對比一下,北京人和老師的圖像,或是和身邊的同學做比較,看一看遠古居民和現代人在相貌上都有哪些區別?

生:(小組合作探究)眉骨突出、顴骨突出、嘴巴突出、下巴不明顯等。

師: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和更久遠的元謀人相比較他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北京人過着羣居的生活,並且他們已經學會使用天然火。

展示:【集思廣益】猜一猜,遠古居民有可能是通過什麼途徑得到火的?

生:(小組討論)雷電森林起火、草木自燃、偶然磨蹭起火、露天煤炭自燃(這一情況學生很少知道,可結合本地煤炭資源拓展)。

師: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豐富,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張開合理想象的翅膀,才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結合實況點評學生)

師:遠古居民在沒有火之前是如何生活的?有了火之後會給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生:(如需要可討論)沒有火之前茹毛飲血,非常艱苦;有了火之後,可以吃熟食、照明、防寒、驅獸等。

師: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師:遠古居民在不斷的演變、進化,我們今天所掌握的遠古居民的信息,除了通過化石研究,還和考古工作者們辛勤的科研考察密不可分。比如北京人的發現。

展示:【歷史典故】192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掘工作開始了。經過兩年的艱苦發掘,在1929年的一個冬日,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小洞,洞口的裂隙窄得只容一人出入。爲了探明虛實,裴文中來到洞裏,仔細一看,高興極了,原來在這裏意外地發現了許多動物化石。他顧不得寒冷,決定把挖掘工作繼續下去。到12月2日下午四點,已經日落西山,洞外天色漸漸暗下來,呼嘯的寒風在山野吹着,洞裏覺得更冷了,但人們依舊在昏黃的蠟燭光下聚精會神地工作。-

突然,裴文中高興地喊叫起來:“是猿人!”大家圍攏過來,果真發現一個猿人的頭蓋骨,一半已露出地面,另一半還埋在硬土裏。人們興奮極了,目不轉睛地盯着。這時天色越來越黑了,但大家的心情已經急不可耐。裴文中毅然決定,繼續挖下去,一直到把這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完全出土爲止。(發現北京人的小故事如果有學生知道可直接由學生講述)

師:正是由於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才使更多的遠古居民爲我們所瞭解,比如山頂洞人。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結合投影展示的山頂洞人的相關圖片信息,看一看,和北京人相比較,山頂洞人的進步表現在哪些方面?

展示:山頂洞人復原頭像、骨針、裝飾品

生:(可從形態方面、工具方面、生活方面歸納)

師:正如恩格斯所說“勞動創造了人”,從簡單的打製石器到複雜的磨製石器,通過勞動,原始人類不斷進化,社會在不斷的進步。

師:我們今天一天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遠古時期的原始居民們,他們一天的生活會是怎樣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穿越歷史時空,再現原始人的生活吧。

展示:【歷史再現】原始人採集圖、原始人捕獵圖、原始人生活圖

生:(根據展示圖提示,選取某一角度,可用多種形式再現場景)

師:(根據學生的再現實況,師生共評)

(三)課堂小結,提煉昇華:

師:我們這節課介紹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瞭解了遠古居民的生活信息,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我國還有許多遠古居民。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

師: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爲此感到自豪,也更應該珍惜和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