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歷史3.19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1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後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啓導疏導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 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歷史教案-歷史,標籤: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七年級下歷史教案,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後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爲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啓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爲什麼?〔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鬥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羣衆辛勤勞動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2

本課以“人類的形成”爲主題概述了原始社會的歷史演變,主要以人類的出現、氏族社會的產生、原始社會的瓦解三大問題爲線索,向學生展示了原始社會的歷史風貌。

氏族社會的產生。人類社會的歷史是隨着人類的誕生而開始的。直立人階段的原始人類已經過着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社會生活。在早期智人階段,人類除在集體組織內部進行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勞動社會分工外,同時在婚姻關係上已從原始的亂婚進入血族羣婚階段。也就是說,在一個集體內部禁止母輩和子輩之間的通婚(但同輩人之間卻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亂婚進步。實行血族羣婚制的集體,又稱之“血緣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這種家庭的典型形式,應該是一對配偶的子孫中每一代都互爲兄弟姐妹,正因爲如此,也互爲夫妻。”血族羣婚是人類婚姻關係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組織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階段,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實行血族羣婚的血緣家庭逐漸轉變爲實行本血族內禁婚,必須和血族外的異性通婚的族外羣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爲夫妻而只能和另一個血族的男女通婚。這種實行族外羣婚制的血族就逐漸形成一個界線分明的社會集團,即氏族。通俗地說,氏族就是人們按照血緣關係組成的一個比較固定的集團,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細胞。

氏族社會的特點。與原始羣,特別是與國家組織形式相比,氏族社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氏族社會是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係(即血緣關係)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血緣是制約人類相互關係的最基本的紐帶;第三,氏族是原始人類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由於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時期,婦女和男子先後成爲氏族社會的主體;第四,氏族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平等社會,人們過着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

氏族社會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轉變,不僅伴隨着文化和藝術的產生,而且導致了氏族社會的形成。氏族社會作爲人類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羣婚,這就比血族羣婚前進了一步。它有助於人類保持緊密和持久的結合,並且可以避免由於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會以血緣關係爲紐帶,有助於人類之間的凝聚力的加強,推動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1)講清人類起源發展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階段,即“猿類”、“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個概念。“猿類”是指生活在千、百萬年以前的古代猿類,它們是人類的遠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的過渡,他們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塊等天然工具,但還沒有進行真正的勞動;“完全形成的人”則是指已能夠製造工具、真正進行勞動的人,他們已經從動物中完全脫離出來。

(2)關於人類進化史,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於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和已掌握的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作爲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和討論,並與教師的陳述和總結相結合。

①提問:《聖經》中說,上帝首先製造了男人亞當,然後又用亞當的肋骨製造了女人夏娃,人類的出現果真如此嗎?由此引導學生看書、議論,營造熱烈、探究式的課堂氣氛。

②在學生的議論、紛爭中,教師可出示有關古猿進化的圖片和實物資料,或通過電腦多媒體手段將人類進化史進行直觀、生動的描述,以配合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明辨是非,從而最終得出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而集體生產勞動實踐,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這一科學結論。

③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請你判斷一下,他們誰說得對: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爲很多人認爲火的使用纔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教師以此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人類進化知識中去嘗試新情境下解決新問題的試驗。我們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斷適應自然條件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習慣於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這就爲古猿學習製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就完成了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後產生的,它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體現,當然在人類的進化火的使用確實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並非具有決定意義。

(3)關於人種的起源問題,教師可結合近現代帝國主義分子宣揚的“種族優劣論”和所謂的“白種人是秀的種族”等相關言論,引導學生積極探討人種起源的原因,駁斥“種族優劣論”的邪說。考古發現,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已經遍佈亞、非、歐、美各洲大陸,由於混血和地球各區域地理條件差別造成的巨大影響,人類經遺傳而造成的膚色、毛髮、鼻脣等也極不相同,終於形成黃、白、黑三大人種。但這是外貌特徵的差異,各人種在體質和智力上並無優劣之分。人種的劃分是人類起源後在遷徙過程中隨着環境變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現代,帝國主義宣揚的“種族優劣論”是爲他們的侵略戰爭服務的。

(1)提問:“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後,人類最初經歷的是什麼社會?原始人類爲什麼過着羣居生活?”引導學生看書作答,使學生對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有初步的瞭解,也爲下面討論“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等有關問題做準備。

(2)講述氏族社會的產生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從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婚姻關係的變化(即從血族羣婚到族外羣婚制的轉變)角度去分析氏族社會產生的原因。通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

(3)利用[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相關內容及材料;②在討論氏族社會產生的作用時,教師可作適當的提示和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③討論上述問題時,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鼓勵發表不同意見,再選派代表進行概括和總結,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二是看問題要全面。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出發,以現有知識爲依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突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啓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爲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着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着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着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爲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啓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爲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爲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爲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瞭解秦的暴政,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與楚漢之爭的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爲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掌握農民起義的動態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科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反抗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人民羣衆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秦的暴政2、大澤鄉起義

難點: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複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後,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爲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建立了一套什麼樣的制度,並且爲了鞏固統一採取了哪些措施?當時的秦帝國強大無比,那麼爲什麼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滅亡了?

生:略。

師:那麼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十課的內容,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本節課之後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生:略

師: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PPT

首先,咱們一起來看本節課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賦稅、兵役、徭役繁重

師:首先同學們來看一首歌謠,然後告訴老師,你從這則歌謠裏得到了什麼信息。同學們主要卡老師用紅色標出來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

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

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生:略

師:對,通俗的說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那麼咱們換句話說這是什麼現象?對,賦稅很重,還有什麼?看關鍵字,修長城,守邊關,這些活是給誰幹的?對,國家,那麼咱們可以說是什麼?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殘酷

材料二: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有人買,柺杖卻是搶手貨,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

生:看書思考秦朝的刑法殘酷,犯法者即使免於處死,也逃不脫割鼻、斷腿、挖膝蓋的刑罰。所以買鞋的人少,買柺杖的人多。

二、總結,手段野蠻殘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文化,阻礙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激化了秦朝知識分子與朝廷的矛盾。等等```````

過度:秦始皇採用這種野蠻殘暴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知識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餘的想法,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敢說出來。人們思想更加壓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壓抑、賦稅、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嚴酷的刑罰。他們對秦始皇的統治強烈不滿。渴望着改變。終於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們期待着殘暴的秦始皇死後,生活能輕鬆一些。人們的願望實現了沒有?

三、楚漢之爭(自主學習)

師:自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以後,出現了兩個霸主?

生:項羽和劉邦

師: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此後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史稱“楚漢之爭”,接下來同學們自主完成老師所給的表格。結合課本50頁的材料研讀。

師:總結,初期項羽實力強大,有楚霸王之稱,封劉邦爲漢王,他們之間的爭奪故稱爲“楚漢之爭”!後來劉邦善於用人,愛戴百姓,與公元前202年取得這場爭奪的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以上就是這節課的全部內容。

課堂小結:首先同學們合上課本,我們一起回顧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席捲六國的強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給了我們什麼深刻啓示?原因:秦朝對人民實行暴政。啓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課堂練習。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5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說故事導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並通過收集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並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製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繫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裏,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裏來的?那麼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並補充《聖經》中關於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於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瞭解20世紀以來中國衆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佈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於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製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導出: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信息,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麼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於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圖像,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麼不同?

4、爲什麼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麼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儘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徵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於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爲,會不會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製石器的時代,被稱爲舊石器時代。瞭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溼潤。山上山下,生長着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裏還生長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鬥爭,並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製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並用這些同野獸作鬥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採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着羣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保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對北京人有什麼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藉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採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羣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徵和北京人有什麼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製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製石器,採集,漁獵,保存並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6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活動:成語故事表演

【找一找

1.從課文或參考書中找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列出目錄。

2.選出你們最喜歡的一則成語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分工。

(1)寫故事稿。

(2)飾演故事中A、B、C……角。

(3)儘量想辦法準備一些輔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服裝等,請參考課文插圖)。

2.各小組代表在全班擂臺賽上演講各自準備的成語故事。

【議一議

1.談談你參與活動的感想。

2.從你飾演的人物的立場、角度談談對所演講的歷史故事的看法。

3.這則故事變爲成語,流傳至今,對我們有什麼啓示呢?

【評一評】各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勵爲主,讓所有的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啓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法、 聯繫講述法、 圖表法、 圖片分析法。

教具

歷史文物、遺物圖片 、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瞭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採集和漁獵爲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隨着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過着較爲穩定的生活,然而靠採集漁獵爲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說是否有保障?爲什麼?

有什麼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請大家閱讀“導入框”的內容: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但它至少給我們一些啓示,那麼原始農耕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以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

學生: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然而,這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真實寫照,隨着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由採集過渡到農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請大家閱讀第6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造工具,教人種植。那麼,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爲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並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讓我們帶着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

閱讀教材第7頁的小字,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麼?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鏟,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石器已經作了磨光處理。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農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證,此外定居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請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麼?

我們看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他們爲什麼將房子建造成這種結構呢?有什麼好處?

幹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溼溫熱。我國先民爲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這種築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木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樑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溼,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主要有豬、狗、牛爲主。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爲應從哪些方面歸納比較呢?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漁獵;回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裏;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爲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瞭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徵。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個時期更進步?

很好,無論從工具的製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進步,現在請大家看教材第7頁“幹欄式房屋”和第8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比較一下:兩個房屋在結構上的不同又說明了什麼?

請大家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內容並歸納其特點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係。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後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餘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爲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爲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着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爲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學生討論……

依靠“採集”爲生,有很多侷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

學生閱讀……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餘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陝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

說明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爲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生產:.種植粟(世界最早爲河北武安磁山)

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紡織:紡線、織布、製衣

半坡居民,因爲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還有飼養的牲畜更多,會製造彩陶。

因爲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築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爲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爲這種建築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幹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溼,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總結的

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大河流域爲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

使學生理解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今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築風格歷史淵源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爲後面的學習鋪墊

分類歸納、比較便於知識的梳理、記憶

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生產、生活方式的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明確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種.種現象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