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

歷史2.94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爲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爲“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佈局特點:

①城市佈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爲“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說故事導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並通過收集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並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製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繫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裏,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裏來的?那麼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並補充《聖經》中關於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於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瞭解20世紀以來中國衆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佈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於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製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導出: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信息,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麼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於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圖像,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麼不同?

4、爲什麼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麼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儘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徵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於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爲,會不會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製石器的時代,被稱爲舊石器時代。瞭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溼潤。山上山下,生長着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裏還生長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鬥爭,並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製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並用這些同野獸作鬥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採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着羣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保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對北京人有什麼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藉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採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羣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徵和北京人有什麼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製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製石器,採集,漁獵,保存並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七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啓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法、 聯繫講述法、 圖表法、 圖片分析法。

教具

歷史文物、遺物圖片 、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瞭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採集和漁獵爲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隨着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過着較爲穩定的生活,然而靠採集漁獵爲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說是否有保障?爲什麼?

有什麼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請大家閱讀“導入框”的內容: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但它至少給我們一些啓示,那麼原始農耕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以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

學生: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然而,這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真實寫照,隨着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由採集過渡到農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請大家閱讀第6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造工具,教人種植。那麼,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爲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並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讓我們帶着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

閱讀教材第7頁的小字,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麼?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鏟,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石器已經作了磨光處理。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農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證,此外定居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請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麼?

我們看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他們爲什麼將房子建造成這種結構呢?有什麼好處?

幹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溼溫熱。我國先民爲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這種築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木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樑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溼,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主要有豬、狗、牛爲主。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爲應從哪些方面歸納比較呢?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漁獵;回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裏;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爲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瞭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徵。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個時期更進步?

很好,無論從工具的製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進步,現在請大家看教材第7頁“幹欄式房屋”和第8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比較一下:兩個房屋在結構上的不同又說明了什麼?

請大家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內容並歸納其特點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係。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後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餘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爲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爲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着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爲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學生討論……

依靠“採集”爲生,有很多侷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

學生閱讀……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餘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陝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

說明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爲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生產:.種植粟(世界最早爲河北武安磁山)

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紡織:紡線、織布、製衣

半坡居民,因爲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還有飼養的牲畜更多,會製造彩陶。

因爲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築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爲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爲這種建築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幹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溼,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總結的

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大河流域爲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

使學生理解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今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築風格歷史淵源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爲後面的學習鋪墊

分類歸納、比較便於知識的梳理、記憶

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生產、生活方式的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明確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種.種現象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

七年級歷史教案4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建立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況。(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阿骨打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從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斷增強。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太祖採取鞏固統治的措施)讀教材,總結金太祖採取鞏固統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目標導學二 金滅遼及北宋

(一)滅遼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宋金對峙形勢圖)

2.提出問題:圖中金滅遼的基本概況?

教師指出:女真崛起之時,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勢力收復被遼佔領的失地,遣使與金相約夾攻遼朝。1125年,遼被金滅亡。

(二)滅北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爲之一空。

2.(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背景)教師鼓勵學生講述爲什麼金會在滅遼之後對北宋動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無能,在滅遼後發動了對宋的戰爭。 3.(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引導學生敘述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只想着妥協求和。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目標導學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體出示問題:南宋的建立情況)教師講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況。(北宋滅亡後,趙構登上皇位,趙構就是宋高宗,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多媒體出示岳飛圖像)根據課本知識回答岳飛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復失地:岳飛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後撤。。

教師講述:工業革命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成爲強大的工業國,這些國家加緊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加深了當地的貧窮落後。以印度爲例,英國對印度的棉紗輸出造成印度棉紗工業衰敗。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3.(多媒體出示宋金對峙圖和問題: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議的內容是什麼)分組討論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議的內容是什麼?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復中原之時,宋高宗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下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內容: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3. (多媒體出示問題: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教師總結:宋金議和的最終結果 (後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爲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於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活動目的

1)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蒐集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蒐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將所蒐集的資料在牆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複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爲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遊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並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並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餘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麼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採集到採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採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麼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麼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並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溫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瞭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製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幹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說六七千年後,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幹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製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爲水井也蓋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裏。我爲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於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氾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讚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着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着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豔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製衣裳。我們正在告別矇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裏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裏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裏面有竈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採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築自己特色的房屋過着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製作和使用磨製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鬆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歎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製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纔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着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七年級歷史教案5

【課程標準】

瞭解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知道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以及秦朝滅亡的史實,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爲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羣衆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解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爲了鞏固統治,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爲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爲什麼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3、過渡: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他又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徵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最終讓他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成爲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二、新課講授

(一)秦的暴政

1、學生閱讀教材,瞭解秦的暴政的表現。

2、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爲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3、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爲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大澤鄉起義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爲延誤軍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裏的內容後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瞭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後,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後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爲著名。

(三)、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鉅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裏的史料。

2、讀最後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誌,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後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教案6

  學習目標:

1、瞭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繫。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並把有關內容標註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當宰相。(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爲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爲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爲,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爲什麼?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遊,當你領一個旅遊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遊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遊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後,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

  四、課後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爲()

A.文景之治B.開皇之治C.開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燬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後對絲織業進行限制D.皇帝以後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製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B、日本C、朝鮮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水排D.曲轅犁

5.唐朝陶瓷製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於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B、邢窯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裏飲茶的場景B、田野裏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着唐三彩D、後堂掛着“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於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裏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裝的西域人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

七年級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

2、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七年級歷史教案8

課標內容:1、瞭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爲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④大運河的作用;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繫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後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歎,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後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2、瞭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爲什麼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誌着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於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並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爲主。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複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後作業: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爲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後(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爲統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後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七年級歷史教案9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爲什麼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爲主題專講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於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爲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爲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爲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後,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遊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而隋文帝統治二十餘年使隋朝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則爲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隋朝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是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成爲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七年級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導入框”中講述的“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師講述,但切勿補充過多史料。只要講清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爲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發生就不難理解了。

3.講述“隋朝的統一”,教師可製作一幅揭貼式地圖,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爲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4.講述“隋初經濟的繁榮”,可分爲兩個步驟,先展現“繁榮”的表現,再探究“繁榮”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農立國,“繁榮”的基礎是農業。教師可用兩張投影片作具體描述:隋初隋盛時結論

人口三千多萬人四千六百多萬人人口激增

墾田一千九百多萬頃五千五百多萬頃墾田擴大

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糧倉豐實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後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曆史上是少見的。

再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講“繁榮景象”重在感受,講“繁榮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讓學生記憶。

5.“大運河的開通”一目是全課重點,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於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多渠道(導入框、課文、“動腦筋”、地圖、“活動與探究”之二)獲取信息,作爲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或討論,並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

(1)提問:“隋煬帝專爲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參見重點分析)。這也爲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爲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這句話(這是本課書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繫),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利用《隋朝大運河》地圖(有條件的學校可用現代化手段做成課件)介紹隋煬帝徵發幾百萬人,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邗溝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人工運河),開鑿大運河的概況。使學生認識它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問題一: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問題二:大運河對我國曆史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

打出討論題後,先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尋找“論據”: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第4頁的歷史材料;②思考〔動腦筋〕2提出的問題;③閱讀《開鑿大運河想象圖》,想想該圖的含義;④聽聽〔活動與探究〕中兩個小朋友的不同意見;⑤在“大運河的開通”一目的正文和閱讀文字中找出評價大運河作用的話。

討論時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再選派小組代表發言和個人發言。教師在引導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一是看問題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後,教師可利用本課課題“繁盛一時的隋朝”作全課小結,投影圖示:

繁盛一時的隋朝{“繁盛”{①國家統一

②經濟繁榮

③大運河開通

“一時”──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以正文爲綱,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鼓勵獨立思考和表達不同見解,逐步培養學生勤於動腦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閱讀簡短的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想看,隋煬帝時爲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裏,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爲基礎。

2.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再想一想,水運糧食在中國古代爲什麼重要?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水上運輸糧食全靠大運河。

中國古代在沒有鐵路、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條件下,陸路運輸糧食只能利用車、馬,靠人力、畜力進行,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而水運糧食比起陸運,運量大,速度快,費用小。

練一練

隋煬帝爲什麼要開通運河?

主要是爲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活動與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麼區別?

思路:①今天的運河不經過洛陽;②今天運河北段已不通航,現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與判斷: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誰說的對?你怎麼看?

①總的來說是好事,但只用一個“好”字或一個“壞”字來評論大運河的作用太簡單化了。②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夠全面。不過,說是“好事”的,還是看到了問題的主要方面。③大運河開通後成爲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也有利於國家統一。但當時爲開鑿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瞭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着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蒐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羣衆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啓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爲單位,查閱書籍、雜誌、網站,蒐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蒐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爲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啓,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製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爲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遊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遊,旅行社都會爲遊客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遊,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遊線路呢?那麼,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蒐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蹟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蹟一日遊的線路,帶着老師去旅遊。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遊,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蒐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製的錄像或製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蹟。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蹟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遊或XX地一日遊的設計線路。最後,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遊。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啓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着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爲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繫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啓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

(5)在瞭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爲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着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爲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髮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曆》的基本情況,瞭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並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三)情感與態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爲了便於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二、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濟發達,國力強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裏?(學生看課本註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稱爲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爲爲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明及其應用於航海事業等,爲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爲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線、規模、意義。

6、根據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製作一個表格。

7、教師提供歐洲新航路開闢時哥倫布等遠航的情況,與鄭和遠航對比,然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麼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放貢舶“勘合”憑證,規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並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後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的貿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係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鉅額的經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曆》: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後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爲了在中國傳教,採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曆》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啓主持修訂的新曆法爲基礎;這部曆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佈。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於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四、作業設計: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採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爲什麼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曆》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係,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爲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爲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複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穫圖》

指導學生看圖,並回答:

仔細觀察《耕穫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裏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麼?——稻穀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麼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爲什麼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爲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週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爲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爲經濟發展提供較爲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爲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爲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爲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爲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爲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爲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範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甲骨文、青銅器和金文的歷史價值。

2。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徵,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趨勢,通過做“想一想”和讀“小資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青銅器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時代的輝煌。

2。通過展示甲骨文字,瞭解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甲骨文和青銅器成就。

2。瞭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義。

(二)教學難點

1。甲骨文和金文的歷史價

2。青銅文明。

 ●教學方法

啓發式教學法、自學式探究學習法。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商、周時期甲骨文、青銅器圖片,甲骨文和青銅器的視頻。

(二)素材準備

多媒體網絡、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問題導入:我國有文字記載可考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文字嗎?

第7課甲骨文和青銅器

(講授新課)

(板書)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視頻,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

2。甲骨文有什麼歷史意義?

3。甲骨文的內容?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來做占卜的,比如,當時的人們生育、築城和征伐都要先進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這樣的事情也要進行占卜。記錄占卜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因此稱其爲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了當時商王朝和貴族活動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是我們現在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教師展示甲骨文的相關圖片,使學生了解發現的甲骨文的字數已有約4500個,現在能釋讀的有近20xx個,並舉例幾個甲骨文文字,請學生識別甲骨文。對比甲骨文和漢字。

(板書)二、青銅器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二部分“青銅器”的內容,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並作答。

1。青銅器是用什麼做成的?

2。青銅器有哪些的種類?

3。青銅器有哪些特點?(可以通過和舊石器時代、新時期時代工具進行對比,總結歸納。)

教師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圖片。

教師介紹“青銅器時代”和“青銅文明”的概念。

(板書)三、金文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內容和“小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金文

2。迄今發現最長的金文是在什麼器物上?

3。金文有什麼歷史價值?

教師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比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點及歷史價值。

 ●板書設計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朝的暴政;大澤鄉起義;張楚政權;鉅鹿之戰;楚漢之爭。

二、通過本課的講解,指導學生學會蒐集成語典故的方法,積累成語故事。通過學習秦末農民戰爭,培養學生分析戰爭的爆發原因及其勝負關係的能力。

三、通過對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的學習,認識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紀元。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分裂紛爭,但統一是主流。秦的統一爲以後中國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初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爲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統一國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於華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當時世界的影響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後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爲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另外,秦的滅亡給後世封建統治提供了借鑑。西漢初年,統治者即鑑於秦亡的教訓,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

難點突破方案

方法一: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並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後是否有變化?

方法二:爲了課文的完整性和便於講述, 教師可把此目放在《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課講述。可在課前複習導入時使用。

重點突破方案

1.關於“秦的暴政”一目。

可編排 歷史小短劇“秦的暴政”。 教師提前讓一部分文筆好、富於表演的同學(也可以自願報名)根據課文“秦的暴政”,查找資料,編寫小短劇,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彙報、請旨。內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嚴酷的刑法,修阿旁宮、酈山陵墓等(可利用媒體資料中的幻燈片課件——《第10課秦的暴政》)。 教師課前發給學生有關短劇的問卷,觀看完短劇後, 教師逐個提問,一起歸納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個子目——陳勝、吳廣起義。

2.關於“陳勝、吳廣起義”一目。

教師可安排兩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讓“陳勝”和“吳廣”把發動起義的原因講述出來,在他們講的時候把“大澤鄉起義”想象畫用大屏幕放出來,渲染氣氛。之後, 教師利用課件“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講述經過。

陳勝、吳廣起義

作爲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 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成爲歷代封建農民起義的標誌性口號,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對後面的封建統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 教育,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秦的暴政

秦朝盛極而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 歷史研究課題,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歷史借鑑。以當時秦統一六國的氣勢和國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滅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導致了秦朝的速滅,因此,分析秦的暴政與秦朝滅亡的關係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義的內容?

第一、從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於殘暴黑暗的統治,如賦稅徭役沉重、刑罰嚴酷、人身壓迫和控制等。

第二、從其在一個朝代中所處的時間位置上看,一般都發生在一個朝代的中後期,因爲一個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能夠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爲,同時也會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到一個朝代的中後期,皇帝大都養尊處優,貪圖享樂,加之各種矛盾激化,從而導致人民起義爆發,朝代終結。

第三、從起義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準備的、有組織的,有的是無準備的、由某種特殊情況引發的。

第四、從起義的過程來看,都經歷了爆發、發展壯大、失敗或性質轉化的過程。

第五、從起義的影響上看,都打擊了或推翻了王朝統治。

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要通過學習內容的前後對比,使學生了解項羽和劉邦領導的戰爭從反抗封建統治的單純的農民起義發展到爲爭奪封建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的過程,認識到戰爭性質的變化。對這種“變化”的理解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難點。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

難點: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學思想: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的瞭解 歷史,理解 歷史。

教學手段:角色扮演,幻燈片。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學生回答略)秦朝的統治狀況如何?讓我們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學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節錄部分:

大臣甲(慌張的):啓稟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驚慌?

大臣甲: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禦匈奴的長城,被一個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們恐怕還要在全國調派大量民力加緊修復,請皇上明鑑。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徵發10萬人力修長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啓奏陛下,阿旁宮的前期工程已經完工,請讓微臣向皇上稟報工程進展情況。

秦始皇(作感興趣狀):快快講來。

大臣乙:陛下,阿旁宮殿內可以容納一萬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宮前立有12尊銅人,各重24萬斤(約合12萬公斤)。宮殿均以磁石爲門,若有身懷武器的人進宮,就會被吸住,以確保我皇安全。阿房宮大小殿宇共建700餘所,一天之中由於地勢不同,各殿氣候也不盡相同。周圍建閣道連通各宮室,閣道依地勢上達南山(今陝西西安南)。微臣還準備在南山頂建一宮闕,作爲阿旁宮的大門。再造複道,從阿旁宮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現在的人手還不夠,恐怕會耽誤工程的進度,還請陛下多調派人力纔是。

秦始皇:再調派20萬人力修阿旁宮。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爲修長城已徵發30萬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區50萬,修酈山陵墓和阿旁宮每年役使近70萬人,再加上日夜奔走於途、運輸糧食的,共約二三百萬人。我國人口共約20xx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再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就三四百萬人。請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學生表演後, 教師提問:

請根據剛纔的 歷史短劇,談談秦朝的統治情況。(學生回答略)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負擔沉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 教師補充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師最後總結:

因爲秦的暴政,使強大的秦朝如同曇花一現,很快就湮沒在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場農民起義的發生吧。

二、陳勝、吳廣起義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陳勝:吳廣,你看這大雨一直下個不停,路也被沖壞了,看來我們不能按期到達漁陽了(嘆氣)!

吳廣:(焦慮地)是呀,我們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是要被處死的呀,這可怎麼辦呀。

陳勝:(神情堅毅地、語氣果斷地)我們延期到了漁陽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們反了吧。

吳廣:(有點猶豫地)光我們兩個肯定不行,鄉親們能聽我們的嗎?要不我們去問問鄉親們?

陳勝:好!

陳勝:鄉親們,因爲大雨一直下個不停,我們已經不能按時到達漁陽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處死的。秦朝對我們百姓的統治也太殘暴了,……我們與其等死,還不如反了,或許還有條生路。難道那些作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我們沒有旗幟,可以揭杆爲旗,我們沒有武器,可以斬木爲兵。鄉親們,你們願不願意和我們一起反對秦朝的暴政?如果願意,就請你們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呼!

同學們:齊聲和。

教師講述:就這樣,中國 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具體過程 教師根據課件《陳勝、吳廣起義形勢圖》講解,詳見媒體資料。

三、秦朝的滅亡

教師根據課件《劉邦、項羽滅秦》講解鉅鹿之戰和劉邦進逼咸陽。伴隨着秦王子嬰白馬素車投降,煊赫一時的秦王朝,在農民戰爭中灰飛煙滅了。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 歷史上消失了。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的意義。(詳見課文)

四、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並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學生選講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後是否有變化?

小結: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創建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治,激起了中國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 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統治,爲爭奪新的統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 歷史上稱之爲"西漢"。我們將在下節課學習西漢的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教學設計思想

教學目標

(1)認識到學校學習的重要性,明確健康上網的益處。

(2)通過活動與教師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發現學校學習生活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前調查,實地瞭解自己居住的社區,感悟社區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珍惜學習的機會,增強健康上網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加深對學習的意義的認識,更爲關注社區生活。

教學難點:學校學習生活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難點突破:通過活動體現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感悟,避免單純說教,引起學生反感。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啓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下載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準備關於網絡對青少年成長利弊討論的相關資料,組織好學生課前對所在社區的名稱、公共設施、服務等的調查。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在上一節課中我們一起探討了家庭這個舞臺場景對我們的影響。很多同學在課堂上發表了對家庭生活的獨到見解,還有同學非常坦誠地將自己家庭中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由於時間有限,我們不能對每一位同學的家庭情況進行一一探討。希望大家在課餘時間裏能夠對我們上節課探討的一些問題進行更深刻的思索,針對自己家庭的情況,提出對美滿家庭生活的希望與構想,並列出自己家中不利於自己學習成長的因素,列出給父母的有關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議,嘗試與家人一起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家庭成員守則。

【承轉】在我們的生活舞臺場景中,除了家庭以外還有一個場景是我們經常要遇到的,就是學校。當我們成長到適學年齡後,父母把我們送到這裏,我們在這裏遇到了許多同齡的同學,遇到了老師,這個場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場景中多了許多。這個場景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呢?

(新課教學)

【活動】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中間畫一條豎線,豎線左上角寫上“收穫”,右上角寫上“失去”,豎線上方寫上“我來學校上學”。──思考一下我們在學校上學的得失。

我來學校上學

收穫 失去

1. 1.

2. 2.

【提問】請同學填好後,分別說一下你來到學校上學的得與失。

【歸納】通過大家的發言,我們看到儘管大家提到來學校上學我們會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試的壓力,但多數同學也肯定了在學校學到了豐富的知識,交到了許多朋友,得到了許多表現自己優勢、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使自己的生活更爲豐富多彩。所以,雖然學校與家庭場景大不相同,在這裏也許我們無法像在家裏那樣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這種規範、這種培育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成長環境,讓我們收穫得更多,對我們的成長同樣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書】學校,不僅是我們的第二個家,還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小社會

【承轉】除了家庭與學校,社區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有時我們可能忽略了它,對它也關注甚少。其實它對我們的成長也有重要影響,作爲社區舞臺上的人物──居民,應該關心自己所處的場景,並擔負起居民的責任。

【板書】社區是我們的第三個家,每個社區都是一個小社會

【活動】請同學們彙報對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的調查結果。(6~10人)

【歸納】從剛纔同學們的調查報告中,我們注意到大多數同學所居住的社區中都有餐飲、清潔、美容美髮等服務,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有各行各業的居民,有的甚至還設置了學校、醫院、超市等,儼然一個微縮的小社會,我們儘管沒有真正地走上社會,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區裏,與各種人相處,享受社區內的各種便利服務,已經能從中學會很多,社區生活爲我們的社會生活打下了基礎,對我們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

幻燈片放映展示網絡社區: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

【敘述】網絡社區。

通過網上同學錄像邀同學聚會,團購汽車的新聞。──通過互聯網

【提問】你們知道什麼是網絡生活嗎?

隨着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使地球變成了“村”,它日益影響着我們的生活。

【敘述】文化部出臺的《關於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管理的通知》中規定:包括16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必須由其監護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時~20時進入網吧,在線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間在“網吧”上網。

【提問】爲什麼國家對未成年人上網進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麼?

【歸納】網絡社區本身是個有利於我們成長髮展的事物,網絡社區也需要淨化,作爲網絡社區的居民,你也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爲你的學習和生活服務,自覺抵制網絡的不利方面。

(課堂小結)

【總結】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有着不同的生活場景,我們總處於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其中家庭、學校、社區是對我們成長起到最爲重要的三個場景,希望大家能在課後用心觀察,觀察每個生活場景中的人、事、物,觀察每個場景對自己的不同影響,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吸取場景中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發展。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是介紹社會這個大舞臺中的學校、社區的重要性。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對於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認可,但在這一節課中,一部分學生出於對學校學習帶來的壓力而對學校學習具有明顯的負面情緒,這些學生會藉此發泄自身的不良情緒,貶低學校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注意合理引導,避免指責學生,應關注學生的不良情緒根源,以真誠的態度引導學生思考學校帶給大家的收穫,客觀分析學校學習的得與失。

第三課 在社會的舞臺上(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人在社會舞臺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選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課的核心內容,對於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合理的發展規劃有着重要的實際意義。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明確人生活在社會的舞臺上要扮演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無法選擇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角色之間也可能是有矛盾衝突的。要學會選擇角色,並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學目標

(1)明確人有不同角色,有些與生俱來,有些可以選擇改變。

(2)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明確自己曾經、現在、將來可能扮演的各個角色。通過討論使學生懂得選擇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學生能夠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並對未來作出構想,對自己的發展有自主的認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如何選擇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啓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按照學生人數準備若干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爲卡通形象,並有性別之分(不同性別的卡通人像紙的數目與不同性別學生的數目一一對應)。

葛優所出演過的《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劇照,影片《驚濤駭浪》的拍攝劇照。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在上節課中我們講到社會是個大舞臺,有不同的場景,而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在社會中我們都扮演着哪些角色。

【活動】引導學生看課本圖 6-28爸爸的角色。

發給每位同學一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爲卡通形象,並有性別之分,按照學生的性別相應分發),由學生自己填寫在生活中你曾經、正在、將要扮演的角色。

請同學們回答自己的填寫結果。(3~5位同學)

將同學們寫的角色寫在黑板上。

【承轉】通過剛纔大家的填寫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隨着人生不同階段的發展、生活場景的不同,一個人可以同時、先後擁有很多角色。那麼這些角色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角色之間我們又怎樣抉擇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我們人生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問題。

(新課教學)

【提問】剛纔大家所填寫的角色裏哪些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

這個問題較易回答,教師可適當分析角色的權利與義務。

【板書】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

【提問】剛纔大家所填寫的角色裏,哪些是社會規定的?

【提問】爲什麼社會、國家規定我們現階段的角色是學生?

【討論】引發學生充分理解學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優是大家都喜歡的演員,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爲他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出演過《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驚濤駭浪》來討論演員爲演好角色進行學習的問題。)

評論出色演員的標準是什麼?──演技高超,演什麼像什麼。

作爲社會大舞臺中的演員,我們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社會成員,是不是也應該演什麼像什麼。

【提問】好演員是天生的嗎?如何才能成爲好演員?

好演員不是天生的,是要經過學習和訓練的,影視圈中的合格演員是這樣,生活中合格的社會角色也需要學習和訓練。正因爲如此,所以我們纔要上學,從學生角色做起,爲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礎。

【板書】人通過努力學習和訓練才能扮演好自己這些不同的角色

【敘述】補充討論:請同學們再看圖6-30各種各類的學校。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人口衆多,有56個民族,各地區生活和經濟有很大的差異,同樣的學生角色,出現的舞臺卻不同。有的人出現在寬敞、明亮、擁有現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現在條件簡陋的教室中,有的人連教室也沒有,處於流動狀態中。儘管他們所穿的衣服各異、所走的路不同,他們卻都揹着書包,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學生角色。貧困地區的中國小校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與一絲不苟──激發學生珍視良好學習機會。

引導學生認識到:主動、認真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心理,爲未來做鋪墊。

【提問】剛纔大家所填寫的角色裏,哪些是我們將要扮演的?

【提問】當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術會怎麼辦呢?

作爲大千社會的成員,我們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幾個角色,出現在更多的場景中,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不可能同時扮演許多角色,儘管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這時,我們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有意義的角色來扮演(如同演員選劇本一樣)。

【提問】我們將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來選擇?當父母、老師替我們做出的選擇與我們自身的選擇發生矛盾時大家怎麼辦呢?

選擇不一致時,應與父母及時交流和溝通,通過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板書】學會選擇角色

(課堂小結)

【總結】在社會舞臺的不同生活場景中,我們曾經、正在、將要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社會規定的,有些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無論哪種角色,都意味着在相應生活場景中的責任、義務。在我們承擔、選擇了角色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成爲生活舞臺的生活場景中的合格成員。由於有些角色具有可選擇性,並非必然承擔,我們就要通過對自己正確、全面的瞭解,通過對角色意義的深入瞭解,慎重選擇,選擇之後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爲社會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在談及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時候,教師要將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選擇性上,增強學生對人生狀態的可控制感,從而增強對自身發展的責任感。

在講述學會選擇角色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例比較重要,這樣會使學生對角色選擇的重要性產生比較感性的認識,避免空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