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5篇

歷史5.1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的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5篇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

【活動準備】

1840年,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千年文明古國從此慘遭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蹂躪,四萬萬中國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爲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爲了中華的崛起,中國人民前赴後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請你作爲一名記者,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將你見到的這幅交織着腥風血雨,凝聚着親仇愛恨的歷史畫卷告訴世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請用你的這正義之筆,將侵略者的殘暴和醜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把中國人民的不屈反抗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吧!

一、活動目的

1.通過蒐集、選擇、整理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圖片、實物、史料,培養學生想象思維和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模擬時事報道,加深對中國近代屈辱史、抗爭史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時事報道的交流、展示、評比,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通過撰寫時事報道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感悟歷史,增強愛國主義的情感。

二、活動程序

1.分工選題: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負責教科書第一單元一節課內容,選出正副組長。每組選定一項專題。(若不設組亦可,由學生按其所好選題,使學生更有自由發展空間)

2.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瞭解有關近代列強侵華的圖片、實物、史料;考察有關近代反抗與鬥爭的歷史遺蹟;觀看影視《林則徐》《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等作品,在擁有第一手資料的前提下,對圖片、實物、材料、遺蹟等歷史畫面進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寫出一篇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期間的帝國主義侵華或中國人民反抗的時事報道。

3.閱讀《林則徐》《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中國近代戰爭史》等書籍,擷取有關片段,寫成時事報道。

4.將寫成的報道按標題、作者、撰稿時間、內容、評價的要求在小組交流,由小組選出若干篇到班級評比。

5.按約定的評分標準,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評出優秀作品一、二、三等獎。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2

導入新課

“結合史料(課本)能總結出“開元之治”原因者,將獲得大唐開元盛世遊的機會。”

什麼是開元之治?

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盪,唐玄宗勵精圖治,政治局面爲之一新,歷稱之爲“開元之治”。

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

出示唐玄宗畫像

提起唐玄宗,同學們能翻譯出這句話嗎?

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

(因爲唐玄宗少年時在老百姓中間生活過,經歷了很多磨難,所以剛即位時,很懂得體諒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務,都親自辦理)

由此導入新課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講授新課

爲了開創繁榮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體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開元之治):

即位後,勵精圖治,他採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視;

③崇尚節儉,命人燒燬珠玉錦繡,表示的決心。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爲之一新,史稱“”。

二、經濟上⑴農業:

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優點。(省力;翻土塊,相當完善。)

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聽講理解形成認識: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製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竹筒,把轉輪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衝擊,自行旋轉不已。

觀看”開元盛世’從西域引進的蔬菜品種、陸羽《茶經》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開元盛世’農業特點

①興修工程;

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種增多、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商業方面:

觀看長安平面圖,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商業特點

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

2)長安城的佈局:城內分爲和(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和。)

3)唐代的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個的大都市

⑶手工業:

觀看“唐畫中身着絲綢服裝的婦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手工業特點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邢窯和(最的)。

老師歸納:開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期。

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比較了歷代盛世之後說:“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矣。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爲“開元盛世”。

這裏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因爲在唐玄宗統治中後期,,由於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後來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治前期,爲了取得良好的統治局面,唐玄宗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發展生產,提倡節儉

但是開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勞嗎?哪些方面促進了開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奠定的基礎

3、勞動人民的創造

4、中外及各民族間的交流

課堂小結: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的新氣象

2、手工業的成就

3、商業城市的發展

佈置作業

課後“練一練”及“活動與探究”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3

複習目標:

識記:夏朝建立的時間及建立者、王位世襲制的出現;商、西周的建立者;春秋時期的主要霸主;戰國七雄及形勢圖

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複習重難點:

重點是以上識記內容和商鞅變法;難點是對商鞅變法的背景及影響的理解

複習方法:

先學後練,當堂訓練

複習課時:

1課時

複習過程:

一、複習四大文明古國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並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複習七年級上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會考強化限時訓練:10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會考強化訓練”

教師發現疑問並解答

六、教師總結點撥並板書:

複習: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

1、夏朝: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聯繫四大文明古國

禹傳啓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西方文明之源

2、商朝:湯建立

3、西周:周武王建立

4、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5、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聯繫形勢圖

6、商鞅變法:時間: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

內容:①②③④

影響:見書

性質:地主階級性質改革

七、當堂效果檢測:

1、商鞅變法中對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有直接影響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推行縣制B、獎勵生產C、獎勵軍功D、承認土地私有

2、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大變革時期,“變”體現在( )

①由封邦建國向大一統轉變

②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權轉變

③由土地國有向土地私有轉變

④由百家爭鳴向獨尊儒術轉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土地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新興地主歡迎的是哪一點?奴隸主貴族最不滿的是哪點?戰士最歡迎的是什麼?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啓示?

八、作業:《開卷有益》本節未完成部分

九、教學後記: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4

一、教學思路: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製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願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製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的內容: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國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爲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後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啓下的作用,而且佔據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並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爲現實多取決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五、教學方法: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

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七、活動評價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於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於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範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於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後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八、學習過程: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啓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瞭解了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爲七國中實力最爲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後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九、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師:同學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麼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創建的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一》。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麼是統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範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範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並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一”,瞭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麼回事?生:

師:戰國七雄指哪些國家?當年的七國都是威震四方,傲視羣雄,爲什麼只有秦國能掃除六國,完成統一?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一霸業,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嚥氣(燕、齊諧嚥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後,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展爲統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並記憶)

生看圖回答並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一戰爭,爲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閱讀材料討論: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後發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了。便於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一後,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爲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麼,秦王嬴政將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統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爲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後人稱其爲秦始皇。並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後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爲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後稱爲秦始皇。

師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裏,政事無論大小,最後全由皇帝裁決。(伴隨着皇權制度的確立,秦始皇開啓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

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置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爲“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麼?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

師: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並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師過渡:有人幫着秦始皇管理中央了,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選擇在地方實行什麼制度?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徵收賦稅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麼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中央郡在地方縣裏師展示(中央集權示意圖)課件並解讀:至此,秦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就形成了,這裏要明確一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謂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徵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於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通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並回答。經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情景一:秦統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亂。情景二:秦朝統一以後,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於各國度量不統一,在交換中出現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於秦的發展?如果你作爲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徵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那麼,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馬”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佈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於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麼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燬了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現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佈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麼,秦始皇是用什麼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師:請大家帶着下列問題看書,然後回答:1、秦是怎樣鞏固邊疆,維護統一的?2、從地圖找到長城的起止點?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築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着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着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徵、文化和力量。

小結:完成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措施簡表。

師:本課我們瞭解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秦始皇),探討了他爲實現和鞏固統一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可概括爲:(1)完成統一:公元前221前,秦滅六國,統一全國;(2)鞏固統一:政治上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修築長城。

師總結:秦始皇完成了中國曆第一次也是最偉大的一次統一。這次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爲中華民族朝着統一大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佈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特徵。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係,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係,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徵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蹟三四百處,遍佈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蹟,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爲“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繫對比法。

[教學準備]1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麼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慾,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裏?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徵?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觀察並搶答:

(1)雲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脣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複雜。

(3)製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製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遊,你將如何向遊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徵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並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麼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麼用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羣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麼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現有什麼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的動畫。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6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爲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瞭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

[課時]

5課時

[課型]

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啓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並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啓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羣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徵: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徵

生活狀況:羣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徵。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徵。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爲什麼?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後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徵。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爲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採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7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後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啓導疏導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 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歷史教案-歷史,標籤: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七年級下歷史教案,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後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爲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啓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爲什麼?〔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鬥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羣衆辛勤勞動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8

教學目標:

1、識記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點等。

2、通過探究山頂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問題,體驗獨立思考和歸納比較的過程。

3、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和難點:

北京人基本概況;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故事激趣,導入新課,解讀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歌曲《大中國》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家裏盤着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長江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這裏誕生了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嗎?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知識模塊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自主閱讀課本P2內容,完成第1題。

1.簡述元謀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2)生活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3)生活狀況:會製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模塊二北京人的發現

自主閱讀課本P3內容,完成第2題。

2.簡述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20萬年。(2)生活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獵、採集爲生。

知識模塊三北京人的特徵

自主閱讀課本P4~5內容,完成第3~4題。

3.簡述北京人的特徵。

(1)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

(3)生活狀況:使用打製石器,過羣體生活,會使用天然火併保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9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爲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考古發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徵: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製石器的使用、製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裏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爲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製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爲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特別是廣泛用於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着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七年級學生難於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繫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的變化。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帶出從考古發現瞭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爲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2、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爲生的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進一步啓發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繫“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種在田裏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採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於是便開始出現了。

3、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再擴展到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從而向學生灌輸滲透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的教育觀念。可以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有此不同?這兩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時是怎樣考慮的?

4、在學習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教科書中涉及到的整個農耕經濟中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繫: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要以農耕生產爲基點,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繫,不要孤立地羅列經濟現象。

5、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外,還可以啓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6、在學習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爲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從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分析問題。

7、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照片、示意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例如,讓學生觀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知道它的用途,再結合本課的“活動建議”,讓學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瞭它的用途,進而瞭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

三、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學生對於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繫已有的知識;第二、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三、注意聯繫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裏,爲什麼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第二,氏族首領憑藉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第三,人死後,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着幹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了家畜,會製造陶器,並能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2、想象一下,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勞動分工。

答: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製造工具、製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右邊是河姆渡原始居民製作的陶器,你能說出它的用途嗎?

答:蒸食物。

2、看圖分析:右邊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麼動物?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嗎?

答: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3、找一找:從以上課文的敘述,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答:三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參考資料

原始農耕時代

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之歷史課程標準,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內容爲:“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爲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根據李根蟠等著《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一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爲“原始採獵業”和“原始農業牧業”兩大階段,而“農業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71頁)。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址,爲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0

【課程標準】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 演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記住商朝使用的 文字和秦朝的標準字體,理解甲骨文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地位。

過程與方法:通過漢字的演變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培養學生觀 察和區分 事物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文字的比較,學習和運用比較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 漢字的特點及其價值,初步認識漢字文化,加深對悠久豐富的中華文明的情感。通過對漢字的欣賞,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甲骨文;2、小篆。

難點:1、甲骨文評價;2、草書、楷書、行書的形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齊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如果你不說話、不使用肢體語言,能快速準確地將一件事告訴你的同桌嗎?說說你是怎樣做的?字在這一過程中起了什麼作用?漢字是如何產生,如何演變的呢?

二、新課講授

(一)甲 骨文

1、學生閱讀教材。

多媒體出 示刻畫符號若干,讓學生研究。

2、問:什麼叫 甲骨文?爲什麼要刻在龜甲、獸骨上?都刻了些什麼?甲骨文的發現與識讀有什麼意義?

3、抽學生來彙報學習成果。指導學生識讀(表格)、仿寫 甲骨文(十二生肖),認識它是一種成熟與完備的文字?

4、小結甲骨文。

( 二)金文

1、學生閱讀教材。

2、現在已經發現最大的青銅器是什麼?爲什麼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時的金文各有何特點?這些金文對今天來說有何作用?(西周時,有人將文字統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隸書

1、學生閱讀教材

2、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 差異很大,很不方便於交流,於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各國文字統一起來,怎麼樣統一的?

3、漢朝流行的字體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書、楷書和行書

1 、學生閱讀 書上的本目內容,找出草書、楷書、行書出現與成熟的年代或先後順序。

2、動手仿寫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幾個字,然後思考:爲什麼會出現“草書”、後來又爲什麼會出現楷書?後 來爲什麼又出現行書?

3、從中你能發現什麼漢字演變的基本規律?

(五)課堂小結

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六)學習測評

完成課後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1

學習目標:

1、瞭解華夏族形成的過程。

2、理解並熟練掌握好:炎帝、黃帝的有關基礎知識,堯舜禹的禪讓,我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知識。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祖先爲人類做出的貢獻和他們征服自然的精神,說明華夏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上進的民族,,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炎帝、黃帝、堯舜禹和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難點:華夏族形成、禪讓。

學習過程:

一、提問、導入新課、認識學習目標、學前指導:略。

二、自己先學:首先在理解和領會的基礎上通讀全文一遍。(2-3分鐘)

本課知識框架:

1、炎黃戰蚩尤2、炎帝和黃帝3、堯舜禹的禪讓4、夏朝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看哪些同學能快速找出!最後要明白、記熟:(10分鐘先自己找,找不準的小組討論。)

(一)炎黃戰蚩尤

1黃帝和炎帝都是流域的部落首領,生活在距今年。

2涿鹿之戰:時間,地點,結果。

3哪件事之後華夏族形成?。形成華夏族的主要人物是誰?。

(二)炎帝和黃帝

4炎帝的主要貢獻是:1、發明了,2、教會了人們進行。

5黃帝的主要貢獻是:建造,製作,還教人們,發明,爲後世的奠定了基礎;他的妻發明,他的屬下發明瞭文字,編出了樂譜。

6人文初祖、華夏始祖指的是誰?我們自豪地稱自己爲。

7想一想:後人爲什麼稱炎帝和黃帝爲人文初祖?(理解就可以。)

(三)堯舜禹的禪讓

8寫出原始社會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

9生活儉樸,克己愛民;寬厚待人,以身作則;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羣衆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的是。

10原始社會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並記住他的定義)我國的禪讓從誰開始?

11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即奴隸制國家)是朝,建立的時間是,第一個國王是。原始社會結束在什麼人時期?。

12、15頁動腦筋。

四、後教。(提示、指導、解疑、引導。)

總結並指出重點知識(1-12,除7)。

五、當堂鞏固:看誰理解的好,背得快、熟!。

六、達標測評:看誰做得既快又準確!(15分鐘)同步訓練

七、反饋總結、再鞏固。

本課感受: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2

【課程標準】

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商鞅變法的時間,秦國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特點,瞭解秦孝公的繼位和商鞅到秦國,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對秦國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概括,培養分析歷史圖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秦孝公、商鞅等歷史人物的瞭解和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商鞅變法內容和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課堂討論、比較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戰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變法遭遇阻力的學習,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認識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氣、需要付出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1、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理解。2、對商鞅變法內容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談話導入新課

破題導入。學生自由發言,然後總結。

發言,思考。

講授新課

一、秦孝公求賢

1、觀察教材44、45頁的三幅圖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說明什麼問題?後歸納,講解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的趨勢。

2、閱讀。爲什麼“求賢”?結果如何?補充舌戰。

觀察發言,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歸納。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歸納:爲什麼要變法?師生介紹如何開始變法?

2、細讀教材,找出是如何變法的?引導分析:改變了什麼法?確定了哪些新法?損害了什麼人利益?什麼人獲利益?爲什麼要這樣變?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師生小結。

3、變法內容中,你認爲那一條最重要,爲什麼?

4、法令中那一條對今天的政治生活影響?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瞭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後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

討論課堂,舉手表決,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

1、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變法帶來的變化?

2、朗讀教材,落實在書上。

3、介紹都江堰、鄭國渠。

4、指導閱讀,瞭解商鞅的結局。討論: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

充分發言後,指出成與敗要看是否達到了目的。

過渡、引入

仔細看書,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並記下筆記。

認識是非善惡,明確我們今天的改革的意義和我們在改革中應該有的態

課堂小結學生自己小結培養綜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3

本課以“人類的形成”爲主題概述了原始社會的歷史演變,主要以人類的出現、氏族社會的產生、原始社會的瓦解三大問題爲線索,向學生展示了原始社會的歷史風貌。

氏族社會的產生。人類社會的歷史是隨着人類的誕生而開始的。直立人階段的原始人類已經過着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社會生活。在早期智人階段,人類除在集體組織內部進行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勞動社會分工外,同時在婚姻關係上已從原始的亂婚進入血族羣婚階段。也就是說,在一個集體內部禁止母輩和子輩之間的通婚(但同輩人之間卻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亂婚進步。實行血族羣婚制的集體,又稱之“血緣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這種家庭的典型形式,應該是一對配偶的子孫中每一代都互爲兄弟姐妹,正因爲如此,也互爲夫妻。”血族羣婚是人類婚姻關係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組織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階段,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實行血族羣婚的血緣家庭逐漸轉變爲實行本血族內禁婚,必須和血族外的異性通婚的族外羣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爲夫妻而只能和另一個血族的男女通婚。這種實行族外羣婚制的血族就逐漸形成一個界線分明的社會集團,即氏族。通俗地說,氏族就是人們按照血緣關係組成的一個比較固定的集團,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細胞。

氏族社會的特點。與原始羣,特別是與國家組織形式相比,氏族社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氏族社會是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係(即血緣關係)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血緣是制約人類相互關係的最基本的紐帶;第三,氏族是原始人類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由於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時期,婦女和男子先後成爲氏族社會的主體;第四,氏族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平等社會,人們過着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

氏族社會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轉變,不僅伴隨着文化和藝術的產生,而且導致了氏族社會的形成。氏族社會作爲人類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羣婚,這就比血族羣婚前進了一步。它有助於人類保持緊密和持久的結合,並且可以避免由於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會以血緣關係爲紐帶,有助於人類之間的凝聚力的加強,推動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1)講清人類起源發展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階段,即“猿類”、“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個概念。“猿類”是指生活在千、百萬年以前的古代猿類,它們是人類的遠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的過渡,他們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塊等天然工具,但還沒有進行真正的勞動;“完全形成的人”則是指已能夠製造工具、真正進行勞動的人,他們已經從動物中完全脫離出來。

(2)關於人類進化史,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於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和已掌握的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作爲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和討論,並與教師的陳述和總結相結合。

①提問:《聖經》中說,上帝首先製造了男人亞當,然後又用亞當的肋骨製造了女人夏娃,人類的出現果真如此嗎?由此引導學生看書、議論,營造熱烈、探究式的課堂氣氛。

②在學生的議論、紛爭中,教師可出示有關古猿進化的圖片和實物資料,或通過電腦多媒體手段將人類進化史進行直觀、生動的描述,以配合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明辨是非,從而最終得出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而集體生產勞動實踐,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這一科學結論。

③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請你判斷一下,他們誰說得對: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爲很多人認爲火的使用纔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教師以此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人類進化知識中去嘗試新情境下解決新問題的試驗。我們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斷適應自然條件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習慣於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這就爲古猿學習製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就完成了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後產生的,它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體現,當然在人類的進化火的使用確實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並非具有決定意義。

(3)關於人種的起源問題,教師可結合近現代帝國主義分子宣揚的“種族優劣論”和所謂的“白種人是秀的種族”等相關言論,引導學生積極探討人種起源的原因,駁斥“種族優劣論”的邪說。考古發現,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已經遍佈亞、非、歐、美各洲大陸,由於混血和地球各區域地理條件差別造成的巨大影響,人類經遺傳而造成的膚色、毛髮、鼻脣等也極不相同,終於形成黃、白、黑三大人種。但這是外貌特徵的差異,各人種在體質和智力上並無優劣之分。人種的劃分是人類起源後在遷徙過程中隨着環境變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現代,帝國主義宣揚的“種族優劣論”是爲他們的侵略戰爭服務的。

(1)提問:“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後,人類最初經歷的是什麼社會?原始人類爲什麼過着羣居生活?”引導學生看書作答,使學生對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有初步的瞭解,也爲下面討論“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等有關問題做準備。

(2)講述氏族社會的產生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從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婚姻關係的變化(即從血族羣婚到族外羣婚制的轉變)角度去分析氏族社會產生的原因。通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

(3)利用[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相關內容及材料;②在討論氏族社會產生的作用時,教師可作適當的提示和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③討論上述問題時,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鼓勵發表不同意見,再選派代表進行概括和總結,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二是看問題要全面。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出發,以現有知識爲依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突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4

說課內容:《中國歷史》第二冊第一單元第3課開元盛世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3課的教學內容。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唐玄宗開元年間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峯,在隋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處於重要地位,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爲使學生對“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在隋唐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開元盛世》一課主要內容包括“開元之治”,盛世經濟的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啓盛唐民族、對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的新發展、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能力與方法:通過課前讓學生分組蒐集資料, 進行信息加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圖片、史料展示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對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3.本課重點及處理: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後,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利用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歸納盛唐經濟繁榮的具體表現,並利用圖片資料直觀感受。

4.本課難點及突破:對曲轅犁、筒車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的理解: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和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二、說學生:

我所講的這節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仍處於感性認識階段。而我所講的內容偏重經濟方面,理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爲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爲學生創設直觀的思維情境,鼓勵啓發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三、說教法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我準備採用講述法,提問法、導讀法、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通過啓發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說學法

學生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針對本課特點,我認爲應當採用閱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五、據以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圍繞開元年間政治、經濟兩個中心,設計若干問題進行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二課《貞觀之治》的有關內容,你對上一節內容中哪一個歷史人物最感興趣,爲什麼?這樣可通過複習上一節內容,引發學生興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角色,與老師產生共鳴,一起進入學習本課內容的氛圍中。

(導入)用杜甫詩《憶昔》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想象對開元時期的特點有所瞭解,引導學生帶着兩個問題:“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社會繁盛到何等景象?導入新課

一、開元之治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設問: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學生討論時教師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並穿插:唐玄宗走馬任姚崇、考覈縣令、捕蝗圖,說明唐玄宗勵精圖治。

2、玄宗與太宗統治時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對比,前後聯繫,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其中補充擴展,增加生動性。通過比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響: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

1、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後,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讓學生處理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處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歷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課本談談唐朝經濟盛世景象的表現?學生討論時教師依然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 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與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4、在手工業方面,通過展示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業的成就;這樣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又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商業的繁榮:主要通過對長安城的繁盛來體現,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長安城平面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概括長安城的佈局特點。想象體會長安城的繁盛,它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通過以上政治、經濟情況歸納,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即 “開元盛世”。

三、指導學生討論如何評價唐玄宗

通過前面的學習,對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認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最後一段內容,通過對唐玄宗前後期的對比對唐玄宗進行評價。學生討論後先請一位學生大膽地說,其他同學補充,培養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小結:

應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個歷史人物——唐玄宗

二個歷史概念——“開元之治”、“開元盛世”

三個方面成就——農業“三新”:新工具、新品種、新技術

手工業“二行”:絲織、陶瓷

商業“一市”:長安

四個世界之最——①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華都城長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這樣就將本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瞭,便於學生記憶。

習題練習:(媒體展示)習題的設計在重視兩基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顧了一般學生,有兼顧到好學生的培養和發展。

板字設計:

開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響——開元之治

開 修建水利工程

元 農業 方面 農耕技術提高、蔬菜品種增加

盛 農業工具的改進與創新::轅犁、筒車

世 盛世經濟的繁榮 手工業方面 絲織業

陶瓷業

商 業:

評價唐玄宗

板書設計爲知識樹框架,這樣使學生有參差,有結構的掌握本課知識框架,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5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養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能力,發現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通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並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啓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重點難點】

一、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爲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二、難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類型】新課。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採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着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

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製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佈着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麼獲得食物的?(採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採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採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麼問題?開始一種什麼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瞭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佈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龍寶中學周宗國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養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能力,發現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通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並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啓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重點難點】

一、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爲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二、難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類型】新課。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採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着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

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製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佈着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麼獲得食物的?(採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採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採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麼問題?開始一種什麼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瞭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佈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