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歷史3.05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的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

課標要求:

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戰國時期的起止時間,記住“戰國七雄”,理解戰國戰爭的特點及其影響,瞭解“合縱”和“連橫”的含義及重要表現。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七國關係及戰國時期戰爭、外交特點的分析,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和初步掌握製作歷史圖表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戰國戰爭史的學習,進行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的初步教育。通過孫臏、張儀等人的事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

重點:

“戰國”和“戰國七雄”的含義;戰國時期的戰役和軍事家。

難點:

“合縱”和“連橫”的含義。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戰國形勢圖掛圖;製做本課課件;整理有關戰國史實的成語;

學生準備:

蒐集有關戰國時期的成語;用竹木等材料仿製一些古代兵器。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

教具(媒體):

計算機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一節課裏我們學習了很多春秋時期的成語,像“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嚐膽”等。今天我們將瞭解到更多的成語,如“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負荊請罪”等,讓我們一起來發掘這些成語裏面隱藏的精彩故事。

學習新課

(教師引導過渡)複習以前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弄清“戰國”概念,課件如下展示:

一、“戰國七雄”(課件顯示標題)

1、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戰國七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諸侯,中國的歷史地圖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諸候國。但是經過春秋時期三百來年的爭霸戰爭,大國兼併小國,強國吞併弱國,到戰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已經爲數不多。主要的有齊、楚、秦、燕、韓、趙、魏七個大國。(課件展示“戰國形勢圖”)。

教師提問:

(1)戰國時期周王的地位怎麼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亦(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週末風俗”條)——無足輕重。

(2)爲什麼諸侯國會越來越少——統一的趨勢日漸明顯

2、同學們仔細對比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發現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嗎?

學生提問:爲什麼晉國沒有稱雄?

(教師講述)七國中,齊楚秦燕,大家已經熟悉,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地圖上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原來晉國已經被它的三家大夫韓氏、趙氏、魏氏瓜分,一分爲三,形成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歷把這件事叫做“三家分晉”。

歷把這七個強國並稱爲戰國七雄,七雄並立是戰國期的基本形勢。

3、學生認真觀察課件投影,瞭解七國及其地理方位:齊國在東,楚國在南,秦國在西,燕國在北,韓、趙、魏三國在中間。(老師看圖講解,輔之順口溜“齊楚秦燕韓趙魏,東南西北到中間”,指導學生掌握記憶方法)。

(教師引導過渡)戰國,顧名思義,有戰爭的國,這裏的“戰”主要是指戰爭頻繁,爭鬥激烈,學習戰國的歷史,必須瞭解戰國的戰爭。

二、戰國時期的戰爭(課件顯示標題)

請大家閱讀教材40頁的小字部分的兩個戰役,瞭解戰國戰爭的盛況,然後總結出戰國戰爭有哪些特點(先請學生用精簡的語言概述戰爭過程,然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戰爭的特點)

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以學生歸納出來的爲序,教師重點對謀略和兵器進行講解。)

(課件展示)

a、兵器(青銅兵器改進、鐵兵器出現)——武器的改進

(學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並簡介戟,戈,矛,刀,劍的特點和用法)

b、兵種(步兵,騎兵)——軍隊構成的變化

c、人數多、規模大、修建工事、爭奪激烈

d、戰役的發生(圍魏救趙,長平之戰)

e、重要軍事家的涌現(孫臏、白起)

學生講述孫臏,田忌的故事

f、謀略(“圍魏救趙”、“反間計”;“合縱”“連橫”)

課堂辯論(旨在培養學生辯證的歷史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

有人說,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的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說,戰國時代“在戰鬥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

(觀點相同的同學組成一組,兩小組之間展開辯論。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有延緩作用,更有推動作用。推動作用遠遠大於延緩作用。各國爲了爭霸的需要,競相改革,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競相重用人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進步;大國爭霸、兼併的過程,也是國家趨於統一的過程。

(教師引導過渡):戰國的戰爭除了在戰場上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外,戰爭的背後,各國間進行着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響力不亞於戰爭的“合縱與連橫”。

三、合縱與連橫(課件顯示標題)

1、正當各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秦國卻逐漸佔據了主動,爲什麼呢?因爲秦國出了個張儀(投影張儀圖片)

張儀遊說各國,破壞了六國的聯盟,使得六國聯合抗秦的謀略破產,具體是怎麼回事,同學們還是通過閱讀教材去了解吧。

2、指導學生重點理解什麼叫“合縱”,什麼叫“連橫”(課件出示“合縱連橫”示意圖,教師據圖講述):合縱就是東方六國聯合抗秦,(“合衆弱以攻一強”)。這種聯合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是從南到北的縱向聯合,所以叫做“合縱”。合縱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蘇秦。蘇秦奔走於東方多國之間,身佩六國相印,在他的遊說推動下,東方各國一度合縱攻秦,迫使秦國吐出一些佔領的地方,使秦國遭到一定的挫折。

連橫就是勸說一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各國(“事一強以攻衆弱”)。這種結合是西邊的秦國與東邊各國之間橫的連合,所以叫做連橫。連橫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國人張儀。秦國用張儀爲相,讓他推行連橫政策。當時東方的齊楚兩大國結成聯盟,秦國要跟齊國爭雄,必須先破壞齊楚聯盟。張儀連橫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齊楚聯盟給破壞了。

3、六國合縱抗秦爲何未成功?

(秦國用賄賂、威脅的手段破壞合縱,各個擊破;五國間利益不一致,立場不堅定)

(教師講述)合縱連橫的鬥爭,持續了很長時間。各國一會兒加入合縱,跟楚國搞聯合,跟齊國搞聯盟,一會兒又跟秦國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覆無常。“朝秦暮楚”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不過,雖然鬥爭很複雜,情況多變化,形勢發展的總趨勢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斷的軍事鬥爭和複雜的合縱連橫鬥爭中,楚國和齊國先後衰落下去,秦國卻XX越強。

課堂小結

(課件出示知識要點,教師概述)

戰國宏大而壯觀的戰爭,變化多端的謀略,足智多謀的軍事家令人難忘,但是我們都知道,無論在何時,戰爭帶給人民的,永遠都是無盡的痛苦和災難,在連綿不絕的戰爭歲月中,受煎熬的始終是老百姓,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們共同的期望。

練習鞏固

一、選一選

1、作爲一個時期的名稱,“戰國”因戰爭衆多、爭奪激烈而得名。戰國時期是指()

A、約公元前21世紀——約公元前16世紀

B、約公元前16世紀——約公元前11世紀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諸侯國中,不屬於戰國七雄的是()

A、齊國

B、晉國

C、楚國

D、趙國

3、戰國初年,被韓、趙、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國家是()

A、齊國

B、晉國

C、楚國

D、秦國

4、戰國中期,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打敗魏國的軍事家是()

A、孫武

B、孫臏

C、吳起

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戰國時期的軍事家是()

A、孫武

B、張儀

C、孫臏

D、蘇秦

6、戰國時期,七國之間戰爭不斷。主要的兵種有()

A、車兵

B、步兵和騎兵

C、水兵

D、藤甲兵

7、“紙上談兵”的成語典故源自於長平之戰,指缺乏實戰經驗,慣於空談兵法,戰爭中一敗塗地的趙括。交戰雙方是()

A、秦國和齊國

B、魏國和趙國

C、秦國和楚國

D、秦國和趙國

8、《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書。該書的作者是()

A、孫武

B、孫臏

C、吳起

D、白起

二、材料分析

戰國七雄之間關係錯綜複雜,合縱與連橫之爭成爲戰國紛爭的重要內容。

1、用簡要語言說明“合縱”與“連橫”策略。

2、在合縱與連橫之爭中,一些研究縱橫之術的讀書人十分活躍,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誰?

3、你認爲上述哪一種策略運用的更成功一些?

三、各抒己見

結合有關史實和課外資料,談談你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戰國人物。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2

本課以“人類的形成”爲主題概述了原始社會的歷史演變,主要以人類的出現、氏族社會的產生、原始社會的瓦解三大問題爲線索,向學生展示了原始社會的歷史風貌。

氏族社會的產生。人類社會的歷史是隨着人類的誕生而開始的。直立人階段的原始人類已經過着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社會生活。在早期智人階段,人類除在集體組織內部進行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勞動社會分工外,同時在婚姻關係上已從原始的亂婚進入血族羣婚階段。也就是說,在一個集體內部禁止母輩和子輩之間的通婚(但同輩人之間卻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亂婚進步。實行血族羣婚制的集體,又稱之“血緣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這種家庭的典型形式,應該是一對配偶的子孫中每一代都互爲兄弟姐妹,正因爲如此,也互爲夫妻。”血族羣婚是人類婚姻關係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組織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階段,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實行血族羣婚的血緣家庭逐漸轉變爲實行本血族內禁婚,必須和血族外的異性通婚的族外羣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爲夫妻而只能和另一個血族的男女通婚。這種實行族外羣婚制的血族就逐漸形成一個界線分明的社會集團,即氏族。通俗地說,氏族就是人們按照血緣關係組成的一個比較固定的集團,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細胞。

氏族社會的特點。與原始羣,特別是與國家組織形式相比,氏族社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氏族社會是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係(即血緣關係)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血緣是制約人類相互關係的最基本的紐帶;第三,氏族是原始人類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由於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時期,婦女和男子先後成爲氏族社會的主體;第四,氏族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平等社會,人們過着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

氏族社會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轉變,不僅伴隨着文化和藝術的產生,而且導致了氏族社會的形成。氏族社會作爲人類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羣婚,這就比血族羣婚前進了一步。它有助於人類保持緊密和持久的結合,並且可以避免由於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會以血緣關係爲紐帶,有助於人類之間的凝聚力的加強,推動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1)講清人類起源發展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階段,即“猿類”、“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個概念。“猿類”是指生活在千、百萬年以前的古代猿類,它們是人類的遠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的過渡,他們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塊等天然工具,但還沒有進行真正的勞動;“完全形成的人”則是指已能夠製造工具、真正進行勞動的人,他們已經從動物中完全脫離出來。

(2)關於人類進化史,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於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和已掌握的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作爲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和討論,並與教師的陳述和總結相結合。

①提問:《聖經》中說,上帝首先製造了男人亞當,然後又用亞當的肋骨製造了女人夏娃,人類的出現果真如此嗎?由此引導學生看書、議論,營造熱烈、探究式的課堂氣氛。

②在學生的議論、紛爭中,教師可出示有關古猿進化的圖片和實物資料,或通過電腦多媒體手段將人類進化史進行直觀、生動的描述,以配合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明辨是非,從而最終得出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而集體生產勞動實踐,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這一科學結論。

③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請你判斷一下,他們誰說得對: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爲很多人認爲火的使用纔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教師以此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人類進化知識中去嘗試新情境下解決新問題的試驗。我們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斷適應自然條件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習慣於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這就爲古猿學習製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就完成了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後產生的,它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體現,當然在人類的進化火的使用確實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並非具有決定意義。

(3)關於人種的起源問題,教師可結合近現代帝國主義分子宣揚的“種族優劣論”和所謂的“白種人是秀的種族”等相關言論,引導學生積極探討人種起源的原因,駁斥“種族優劣論”的邪說。考古發現,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已經遍佈亞、非、歐、美各洲大陸,由於混血和地球各區域地理條件差別造成的巨大影響,人類經遺傳而造成的膚色、毛髮、鼻脣等也極不相同,終於形成黃、白、黑三大人種。但這是外貌特徵的差異,各人種在體質和智力上並無優劣之分。人種的劃分是人類起源後在遷徙過程中隨着環境變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現代,帝國主義宣揚的“種族優劣論”是爲他們的侵略戰爭服務的。

(1)提問:“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後,人類最初經歷的是什麼社會?原始人類爲什麼過着羣居生活?”引導學生看書作答,使學生對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有初步的瞭解,也爲下面討論“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等有關問題做準備。

(2)講述氏族社會的產生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從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婚姻關係的變化(即從血族羣婚到族外羣婚制的轉變)角度去分析氏族社會產生的原因。通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

(3)利用[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相關內容及材料;②在討論氏族社會產生的作用時,教師可作適當的提示和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③討論上述問題時,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鼓勵發表不同意見,再選派代表進行概括和總結,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二是看問題要全面。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出發,以現有知識爲依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突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3

複習目標:

識記:遼、宋、金、西夏政權的並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理解:元朝民族關係的發展

複習重點:

遼、宋、金、西夏政權的並立;經濟重心南移

複習難點:

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民族關係的發展

複習方法:

先學後練,當堂訓練

複習課時:

1課時

複習過程

一、由江南的開發複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並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複習七年級下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會考強化限時訓練:5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會考強化訓練”教師發現疑問並解答

六、教師總結並板書:

時間:唐朝中後期開始—→南宋完成

史實:農業:南方逐漸超北方占城稻傳入水稻爲主要糧食作物棉花擴展到長江流域手工業:景德鎮發展爲瓷都紡織業發達造船業局世界首位

商業:商業都市多爾繁榮出現“瓦肆”海外貿易發展,廣州泉州成爲大商港北宋時“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四川出現

3、元朝的建立: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功績:統一蒙古(建蒙古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民族關係的發展:

①、新民族——回族的形成(前提:國家統一)

②、對西藏的管轄——設宣政院

③、民族關係主流:和平友好

七、作業:《開卷有益》中本節未完成部分

八、當堂效果檢測:

1、在我國56個民族中,形成於元朝、信仰xx教的民族是( )

A、藏族B、壯族C、回族D、維吾爾族

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了的全國性統一的封建政權是( )

A、秦B、唐C、元D、隋

3、下列政權中,曾經與南宋並立的是:①北宋②遼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4、西藏正式成爲中央政權的行政區開始於( )

A、宋朝B、元朝C、唐朝D、西漢

5、江南經濟開發是中國古代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下列各項與江南經濟持續發展不相關的是( )

A、東漢末年以來北方人口南遷B、隋朝大運河的開鑿C、南宋時流傳着“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D、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

九、教學後記: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製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製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目標】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重點是君主集權的強化。教材從介紹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權強化這一主題。教材首先敘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說明當時君主的權力有限;然後介紹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和作用,說明君主集權的加強;最後敘述、分析了文字獄的出現及其影響,說明清朝是從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來強化君主集權制度。

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於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麼?(故宮)它的原名叫什麼?(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麼?(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在這裏進行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是什麼王朝?(清朝)那麼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講)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出示《明朝疆域圖》)

(2)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3、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 族名 政權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顏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後金 努爾哈赤

1636年 滿洲 清 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

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並閱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說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瀋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說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築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閱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說一說上述建築不同佈局的意圖。(主要反映出皇帝與臣下的關係,瀋陽故宮建築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說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築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在學生對上述內容認識後,引導學生討論軍機處的設立對於君主集權的作用問題。軍機處的設立,君臣等級關係進一步分化(君:獨斷專行;臣:惟命是從)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隻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了大批冤獄。

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統治者爲什麼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製造文字獄的目的和危害。(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衆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

(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討論: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後,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權加強後,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於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5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啓、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爲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爲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衆,讓思考成爲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爲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採用什麼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誌着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啓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後世稱爲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啓C。商湯D。周文王

4。“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爲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裏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穫和困惑)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啓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法、 聯繫講述法、 圖表法、 圖片分析法。

教具

歷史文物、遺物圖片 、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瞭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採集和漁獵爲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隨着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過着較爲穩定的生活,然而靠採集漁獵爲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說是否有保障?爲什麼?

有什麼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請大家閱讀“導入框”的內容: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但它至少給我們一些啓示,那麼原始農耕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以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

學生: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然而,這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真實寫照,隨着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由採集過渡到農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請大家閱讀第6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造工具,教人種植。那麼,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爲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並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讓我們帶着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

閱讀教材第7頁的小字,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麼?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鏟,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石器已經作了磨光處理。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農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證,此外定居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請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麼?

我們看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他們爲什麼將房子建造成這種結構呢?有什麼好處?

幹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溼溫熱。我國先民爲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這種築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木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樑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溼,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主要有豬、狗、牛爲主。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爲應從哪些方面歸納比較呢?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漁獵;回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裏;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爲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瞭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徵。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個時期更進步?

很好,無論從工具的製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進步,現在請大家看教材第7頁“幹欄式房屋”和第8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比較一下:兩個房屋在結構上的不同又說明了什麼?

請大家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內容並歸納其特點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係。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後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餘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爲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爲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着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爲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學生討論……

依靠“採集”爲生,有很多侷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

學生閱讀……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餘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陝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

說明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爲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生產:.種植粟(世界最早爲河北武安磁山)

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紡織:紡線、織布、製衣

半坡居民,因爲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還有飼養的牲畜更多,會製造彩陶。

因爲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築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爲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爲這種建築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幹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溼,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總結的

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大河流域爲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

使學生理解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今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築風格歷史淵源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爲後面的學習鋪墊

分類歸納、比較便於知識的梳理、記憶

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生產、生活方式的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明確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種.種現象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7

課標內容:1、瞭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爲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④大運河的作用;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繫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後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歎,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後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2、瞭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爲什麼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誌着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於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並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爲主。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複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後作業: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爲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後(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爲統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後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8

基礎知識

瞭解:荷蘭殖民者侵佔臺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的簡況.

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等重要史實.

理解:此時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還能得到鞏固.

過程與方法

閱讀提煉: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概括提煉出基本的知識要點.

縱向聯繫溫故知新: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能夠用歷史事實說明臺灣、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愛國主義民族自尊:使學生認識到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的鬥爭都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鬥爭;中華民族有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

繼承傳統: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爲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而英勇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難點: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複習提問:明清時期加強君主集權的負面作用是什麼?(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過渡講解:這個時期的中國開始走向落後,但是還有能力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生了收復臺灣和勝利抗擊沙俄兩件大事.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開闢荊榛逐荷夷”

指導學生閱讀94—95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以及插圖、資料等,在書上標註要點並思考回答:

1.歷第一個對我國進行侵略活動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葡萄牙)

2.緊接着侵佔臺灣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荷蘭)

3.誰收復了臺灣?(鄭成功)

4.這件事在歷起了什麼作用?(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

5.根據95頁“動腦筋”:爲什麼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於中國”?(三國時,孫權就派萬人大船隊到達“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元朝時又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臺灣.所以,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於中國”.)

6.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有什麼作用?(一方面有利於臺灣的開發,另一方面與清政府分庭抗禮,形成分裂狀態.)

7.清政府怎麼解決分裂問題?(1683年進軍臺灣,1684年設立臺灣府,實現了統一,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繫,鞏固了海防.)

過渡講解:東南方向的分裂問題解決後,清政府又成功地捍衛了東北領土的完整.

雅克薩之戰

指導學生閱讀96—98頁本目課文和插圖、地圖、“自由閱讀卡”等,作讀書標記並思考回答:

1.唐朝以來,黑龍江流域出現過哪些少數民族?(靺鞨、女真、滿洲等)

2.在雅克薩之戰中英勇抗擊沙俄的少數民族是哪一個?(達斡爾族)

3.誰兩次下令打敗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康熙帝)

4.根據98頁插圖和“自由閱讀卡”回答:圖中哪些是清軍?哪些是俄軍?清軍取勝的原因是什麼?(左面乘車而逃的是俄軍,右面衆志成城的是清軍.取勝原因是康熙決心大,部署周密;軍民衆志成城,爲正義而戰;人數和武器裝備佔有優勢等.)

5.1689年,中俄簽定什麼條約?(《尼布楚條約》)

指導學生在97頁《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示意圖上,標明黑龍江、烏蘇里江、庫頁島的位置.

6.這個條約在歷和法律上有什麼意義?(它是平等的條約,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教師講解“平等”概念並小結、留“伏筆”:經過協商,雙方各有讓步——清政府同意將尼布楚劃歸沙俄,沙俄同意將烏第河以南地區劃爲“待議地區”,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見,這時中國社會發展雖然緩慢了,但是與侵略者相比,還有一定的實力,還能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是,後來隨着外國資本主義的壯大、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雙方實力的差距日益擴大,終於導致東北許多地區逐漸被沙俄割走,臺灣也被日本割佔兩次.具體情況,我們將會在今後的課程中逐步瞭解.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完成課本97頁“練一練”:連線搭配

2.完成新學案72頁“自我測評”.(其中選擇1的答案有誤,應訂正爲BCD)

3.提醒學生預習19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佈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特徵。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係,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係,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徵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蹟三四百處,遍佈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蹟,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爲“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繫對比法。

[教學準備]1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麼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慾,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裏?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徵?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觀察並搶答:

(1)雲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脣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複雜。

(3)製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製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遊,你將如何向遊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徵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並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麼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麼用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羣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麼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現有什麼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的動畫。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0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後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啓導疏導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 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歷史教案-歷史,標籤: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七年級下歷史教案,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後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爲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啓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爲什麼?〔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鬥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羣衆辛勤勞動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1

第3課 開元盛世

課標內容: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 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②“貞觀遺風”;

③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措施;

④開元盛世;

⑤曲轅犁和筒車;

⑥唐都長安。

1、通過對武則天的評價,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通過對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現的分析,引導學生理清教材的內在聯繫,初步掌握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瞭解武則天由后妃到皇帝的歷史過程及其政績,認識武則天的歷史地位及其侷限性,運用兩分法評價武則天。

2、通過對唐太過、武則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綜合分析,說明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礎及其主客觀條件,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繫。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爲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礎。武則天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前啓後作用的重要人物。

2、唐玄宗在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業績的基礎上,勵精圖治,其統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3、唐都長安是當時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引導學生認識大唐盛世的歷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開元盛世

二、難點:如何評價武則天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

1課時

導學程序:

提問:什麼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後,貞觀之治的局面如何發展?唐朝的國勢走向如何?接着,板書課題。

一、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掌權和稱帝

2、“貞觀遺風”

二、開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2、開元盛世

3、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4、唐都長安

(導學小結) 通過小結,簡要介紹唐朝從建國、強盛到衰亡的歷史過程,使學生對唐朝的歷史有大致瞭解。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2

一、轉變理念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國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沉沉的。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爲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鬆、和諧的師生關係,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二、解讀教材

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爲,《國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爲有效學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於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瞭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並通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鍊,並且運用聯繫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現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爲了實現上述目標,我設計爲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儘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 “遊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節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爲課後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爲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爲解決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一方面:爲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爲他們通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爲瓦子的種種特徵找出依據,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一學習工具。

三、分析學情

課程改革的衝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爲。我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通過互聯網、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誌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並且樂於參與教學,善於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並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瞭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爲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於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一步:知識鋪墊

爲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一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鬆導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後,我爲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噹噹》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鬆、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麼關係,並詢問:同學們是否願意帶着麥兜一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顯示今天的學習遊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爲學生創設情境並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爲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和我都首選瞭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後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節的設置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爲後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通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屏幕爲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遊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標是通過一人上臺操作,全班學生共同出謀劃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說說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一個活動後,我引導學生迴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迭、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着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於統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纔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爲最後我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裏,學生將通過三個活動發現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以“衣”取人——依據服飾爲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規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並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貴*。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後,服飾也不再體現着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說說你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歎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國中政治課中關於培養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現宋代服飾的動態發展及主要特徵。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纔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於統治階層又屬於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於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我說《元日》——播放節日圖片及《元日》詩文,請學生自己上臺爲同學們解讀詩中展示宋朝節日風俗的詞句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一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讚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後面的活動。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3

複習目標:

識記: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及形勢圖;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江南開發的史實。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複習重難點:

重點是三國鼎立和江南開發、孝文帝改革

難點是在具體材料中理解孝文帝改革、江南的開發

複習方法: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複習課時:

1課時

複習過程:

一、由複習上單元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並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複習七年級上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會考強化限時訓練:12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會考強化訓練”,教師發現疑問並解答

六、教師總結點撥並板書:

1、赤壁之戰: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比較官渡之戰是爲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2、三國鼎立:

220年—曹丕—魏—洛陽

221年—劉備—蜀—成都

222年(229年)—孫權—吳—建業3、孝文帝改革:

根本目的:鞏固鮮卑貴族統治

直接目的: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性質: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內容:改說漢語;

改穿漢服;

改用漢姓;

與漢聯姻;

採用漢制;

學習漢禮

作用:促進民族大融合

4、人口南遷和江南開發:見《開卷有益》P11

補充強調:

江南開發的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遷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江南開發的作用:爲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七、作業:《開卷有益》本節未完成部分

八、教學後記: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掌握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通過“火的使用”、“原始人的生活”等問題,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讓學生了解中國是人類遠古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之處。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就出現在地球上,併成爲萬物的主宰,關於人類是怎樣產生的,古今中外有着許多神話傳說,哪位同學能給我們講一講你所知道的故事呢?

生:女媧造人、亞當夏娃等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的圖片

師:這位同學講的太好了,大家掌聲鼓勵一下。(學生鼓掌)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人類對自身來源的困惑,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知道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展示:古猿圖片

師:在漫長的歲月過程中,古猿通過勞動,逐步演變、進化成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居民呢?學完今天這一課,大家就會了解啦。

板書:課題

(二)教師引導,自學探究: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一小節,找出我國最早的遠古居民,以及他們的相關信息。

生:(閱讀課本後答)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師:同學們都很會讀書,找的非常的準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我們的科學家們是通過什麼判斷出他們的生活時期的呢?

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圖片

生:化石(如果學生不知道,師可以直接爲學生拓展)

展示:【社會廣角】化石是埋藏在地層裏的古代生物的遺物。在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14C,隨着時間的流逝,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減少,所以通過測出化石中14C減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代。(如果學生知道相關知識可直接由學生講述)

師:在原始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製造工具,會勞動,是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漫長的歲月時光中,原始人類在不斷的勞動,也在不斷的進化,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另一遠古居民——北京人。

展示:播放視頻資料剪輯《發現北京人》

師:同學們可以從視頻中獲取北京人的哪些信息呢?(可先在小組裏互相交流,合作歸納)

生:北京周口店,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羣居生活,用火

師:同學們觀察的十分仔細,並且能夠彼此間合作互助,非常好,希望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繼續保持。

展示:北京人頭骨、北京人復原像、教師的個人照片

師:學習要有張有弛,下面我們來做個活動。對比一下,北京人和老師的圖像,或是和身邊的同學做比較,看一看遠古居民和現代人在相貌上都有哪些區別?

生:(小組合作探究)眉骨突出、顴骨突出、嘴巴突出、下巴不明顯等。

師: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和更久遠的元謀人相比較他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北京人過着羣居的生活,並且他們已經學會使用天然火。

展示:【集思廣益】猜一猜,遠古居民有可能是通過什麼途徑得到火的?

生:(小組討論)雷電森林起火、草木自燃、偶然磨蹭起火、露天煤炭自燃(這一情況學生很少知道,可結合本地煤炭資源拓展)。

師: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豐富,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張開合理想象的翅膀,才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結合實況點評學生)

師:遠古居民在沒有火之前是如何生活的?有了火之後會給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生:(如需要可討論)沒有火之前茹毛飲血,非常艱苦;有了火之後,可以吃熟食、照明、防寒、驅獸等。

師: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師:遠古居民在不斷的演變、進化,我們今天所掌握的遠古居民的信息,除了通過化石研究,還和考古工作者們辛勤的科研考察密不可分。比如北京人的發現。

展示:【歷史典故】192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掘工作開始了。經過兩年的艱苦發掘,在1929年的一個冬日,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小洞,洞口的裂隙窄得只容一人出入。爲了探明虛實,裴文中來到洞裏,仔細一看,高興極了,原來在這裏意外地發現了許多動物化石。他顧不得寒冷,決定把挖掘工作繼續下去。到12月2日下午四點,已經日落西山,洞外天色漸漸暗下來,呼嘯的寒風在山野吹着,洞裏覺得更冷了,但人們依舊在昏黃的蠟燭光下聚精會神地工作。-

突然,裴文中高興地喊叫起來:“是猿人!”大家圍攏過來,果真發現一個猿人的頭蓋骨,一半已露出地面,另一半還埋在硬土裏。人們興奮極了,目不轉睛地盯着。這時天色越來越黑了,但大家的心情已經急不可耐。裴文中毅然決定,繼續挖下去,一直到把這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完全出土爲止。(發現北京人的小故事如果有學生知道可直接由學生講述)

師:正是由於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才使更多的遠古居民爲我們所瞭解,比如山頂洞人。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結合投影展示的山頂洞人的相關圖片信息,看一看,和北京人相比較,山頂洞人的進步表現在哪些方面?

展示:山頂洞人復原頭像、骨針、裝飾品

生:(可從形態方面、工具方面、生活方面歸納)

師:正如恩格斯所說“勞動創造了人”,從簡單的打製石器到複雜的磨製石器,通過勞動,原始人類不斷進化,社會在不斷的進步。

師:我們今天一天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遠古時期的原始居民們,他們一天的生活會是怎樣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穿越歷史時空,再現原始人的生活吧。

展示:【歷史再現】原始人採集圖、原始人捕獵圖、原始人生活圖

生:(根據展示圖提示,選取某一角度,可用多種形式再現場景)

師:(根據學生的再現實況,師生共評)

(三)課堂小結,提煉昇華:

師:我們這節課介紹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瞭解了遠古居民的生活信息,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我國還有許多遠古居民。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

師: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爲此感到自豪,也更應該珍惜和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產。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是學生認識到中國是遠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爲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元謀人、北京人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那麼,最早的人類產生在什麼地方,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人類的奧祕。

二、新課學習

(一)元謀人

教師:俗話說的好,樹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麼,同樣道理,我們人類的老祖先是怎樣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關於人類的出現你知道有哪些說法嗎?

學生: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說。

學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說。

多媒體展示

教師: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神話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人是神創造的。我們人類果真是“神”創造的的嗎?那麼我們人類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祖國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圖)

教師:元謀人產生的時間在什麼時候?

學生: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教師:考古學家在哪裏發現的元謀人足跡。

學生:雲南元謀縣

教師:那元謀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怎麼樣?

學生:會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師:元謀人的社會地位如何?

學生: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教師: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在雲南省元謀縣發現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經科學家鑑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物,距今約有170萬年,我們稱他們爲元謀人(多媒體展示)

北京人的發現

教師: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遺址最先於1921年被發現,後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活動在這裏的古人類命名爲“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師:結合文章內容找出重點。

教師:北京人在什麼時期出現的?

學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教師:北京人在哪裏發現的呢?

學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裏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麼特徵呢?

學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最先於1921年被發現。後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它命名爲“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學生:1929年,中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同年又發現用火遺蹟。

學生:1936年,在同一地點發掘出土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此後,這一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教師:北京人發現有什麼作用?

學生:爲科學家復原北京人的特徵和生活狀況作出了重要的證據。

問題思考: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

學生: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裏的古代生物的遺物。最常見的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動物死後,屍體的內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很快便會腐爛,牙齒和骨骼因爲有機質較少,無機質較多,卻能保存較長的時間。

學生:化石的發現對我們復原北京人的特徵和生活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具有怎樣的社會地位?

學生: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蹟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三)北京人的特徵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麼特點?

學生:頭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

學生:手腳分工明顯會製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通過比較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你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學生: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北京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學生:生活狀況:獵取動物、採集植物果實爲食,會使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驅寒。

學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師:在遺址中,還發現了虎、豹、熊、鹿、野豬等許多獸骨化石,在這樣險惡的環境裏,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着羣居的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多媒體展示)

教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韓非子爲什麼這樣說?

學生:猛獸出沒、險惡異常。

學生:打製石器、簡易木棒。

學生:團結就是力量。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羣居。

學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會。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麼來的?

學生:煤的自燃

學生:雷電生火

學生:偶然碰撞生火

學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體展示有關火的圖片)

教師:即使沒有兇猛野獸,一個人也難生活,尋找食物成了難題。只有羣居,男女分工狩獵和採集才能維持生存。所以北京人採取了羣居生活,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會。

教師:請問:他們用火做什麼呢?

學生:燒烤食物

學生:驅趕野獸

學生:照明禦寒

教師:思考我長得很像猿,卻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嗎?

學生:你長得的確很像猿,但你手腳分工明顯,還會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北京人過羣居生活,是由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境的險惡所決定的。

教師: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學生:北京人的發現對研究古人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世界迄今所知發現的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學生: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列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課堂總結

本課我們除了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後來我們通過考古我們又發現了藍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遠古人遺址,因此我國成了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豐富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說明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是一方沃土,我們爲之驕傲和自豪。

四、課堂練習

1.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C)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

C.考古發掘

D.學者推斷

2.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勞動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製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業佈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