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嶽麓版歷史必修說課稿

歷史7.33K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嶽麓版歷史必修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嶽麓版歷史必修說課稿

嶽麓版歷史必修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一)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以二戰後美國等國家爲例,分析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二)本課地位

本課是高一歷史必修Ⅱ(嶽麓版)第三單元第16課的內容。羅斯福新政不僅使美國度過了大危機鞏固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而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這被戰後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鑑。從這個角度上看,本課正是講述戰後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如何調整經濟政策,除了大力運用國家干預經濟手段外,還進行企業經營方式的變革和完善社會福利制度等,戰後資本主義出現一系列新變化。因此,本課的學習,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調整經濟的措施和正確認識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意義非常重大。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熟悉發達國家國營企業的重要行業和國有經濟的比重、福利國家主要福利種類;

(2)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

(3)理解國家干預經濟、人民資本主義、經營者革命和福利國家制度的概念,理解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變化。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總結歷史、運用歷史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學習,理解戰後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本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同時,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新課標對本課題的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綜合比較,確定如下重難點。並採取相應的方案加以解決。

1、本課重點: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

2、本課難點:如何全面認識戰後資本主義新變化。

二、學情分析

“分析學情,因材施教”——這一直是我們教學的原則。我校屬於農村學校,資源較爲匱乏,生源質量也不是很理想!學生大多基礎知識較爲薄弱,歷史思維能力不強,但班級學生的性格較爲開朗,敢於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力性,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本課教學採取“自主學習、指導點拔”的師生互動模式。在此模式下,通過情景教學法、問題式探究法,同時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爲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學法指導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創設相關情景,以學生爲主體,問題爲主線,啓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溫故而“入新”。(回顧第3單元第15課的主要內容)

導入新課我採用的是:利用學生對歷史圖片的感性認識,先展示一組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對各國的打擊圖片,在羅斯福上臺,推行新政後,使美國度過危機,並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即凱恩斯主義又稱“看不見的手”。再展示一組二戰後各國受到戰爭重創的情景的圖片。思考,在二戰結束之後,各國會不會再次陷入到國家的大危機中,而爲避免這種現象出現,資本主義國家將進行怎樣調整?其結果會怎麼樣?以此導入新課(此處主要目的在於,在視覺上引導學生進入教材)

(二)教授新課

一、措施(板書)

此過程我主要是設置探究式問題、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掌握教材知識,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探究一:“看不見的手”還起作用嗎?

(展示一組美國在二戰和戰後經濟發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競選的圖片)

因此,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這種“看不見的手”即國家干預經濟(此問題設計在於引入教材以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板書)

對於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我設置了兩個簡單探究性問題:

探究二:國有化與今天我國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經濟計劃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這兩個問題主要是結合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使學生掌握國有化經濟、制定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調節的作用,同時利用本次探究,培養了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對比的能力,而且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具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處理完國家干預經濟措施的方式後,我又設置了下一個問題,

探究四:國家干預經濟的影響?

通過演講的形式,來展示和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首先我以課前作業的形式佈置演講的主題:爲什麼在30年代羅斯福會加強國家干預,在80年代裏根會收縮對經濟干預,90年代克林頓又有所加強?可選擇其中某一位總統來談談其中緣由。

第二步,在課堂上選出三位學生分別代表羅斯福、里根、克林頓進行演講。學生可充分利用這一單元的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我在學生演講後進行補充,總結。

此處環節的設置,不僅起到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在課堂、用在課堂”。

(二)企業經營(板書)

這是政策調整的第二個措施,此處環節我主要是通過創設相關情景,啓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

1、“人民資本主義”(板書)

場景一:JACK買股票啦

戰爭結束快十年了,JACK(英國人)全家,每天過着簡單而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他回家後他眉飛色舞的對妻子說:“公司發行股票了,我買了的股票,以後我也是老闆了……他不停的對妻子說他的股票,並說服家人一起買股票……”

探究五:JACK的故事說明企業經營有什麼變化?JACK成爲老闆了嗎?

通過引導學生在情景中進行體驗,使學生理解、認識“人民資本主義”的含義(股票分分散化)、作用(緩和矛盾、吸收資金、資本社會化)和實質(企業的決定權仍然在少數大股東手中)。

2、經營者革命(板書)

場景二:JACK升職啦

擁有了股票的JACK漸漸發現自己的生活並沒有根本的變化,他開始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讀劍橋的國際貿易。隨着公司的擴大,只是高中畢業的老闆漸漸把握不住公司的發展了,開始招聘管理者,JACK經過應聘當上了市場部的經理,做了經理的JACK薪水比原來多了好幾倍……

探究六:老闆招聘管理者反映了什麼趨勢?JACK等人對企業有何作用?

通過引導學生在情景中進行體驗,使學生理解、認識“經營者革命”的含義(企業所有者退出了經營第一線,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作用(提高了企業經營管理的水平、改變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出現了“新中間階層”)。

(三)福利國家制度(板書)

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第三個措施,我採取設置探究問題的方式:你爲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做過什麼樣的事情?你認爲這是教材所說的福利制度嗎?(學生任意發揮自己的見解),最後,結合教材共同處理(概念、種類、特點、實質、影響)。

此處環節的設置,主要目的爲: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於教會學生要爲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道德觀,

二、結果(板書)

最後一個內容爲總結在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後經濟發展的情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6頁最後一段正文和小字內容及77頁“知識鏈接”,採取一分爲二的方法辯證地分析戰後資本主義國家調整經濟採取的措施所起到的歷史作用,認識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本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以加深對戰後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全面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相關原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

我採取的方法是:提問回答課後自我測評題2(結合課文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哪些新變化),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將本節課的知識重新回顧(這種方法既可以對本節課做以簡單小結,又可以培養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中,主要體現了新課程下教學的基本要求,通過探究、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同時在學習教材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體現出新課程的新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這也是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不斷完善、學習。

嶽麓版歷史必修說課稿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新潮衝擊下的社會生活》,我將按教學理念、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的思路來說課。

  ●說教學理念:

新課程理念認爲:歷史課程要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即:轉變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

  ●說課標:

對於本課,課標要求是:瞭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以我國近代報刊、電影爲例,說明大衆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根據課標要求,學生應該能講述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基本史實,理解掌握導致社會生活變遷的主要因素,並形成一定的認識。

  ●說學情

經過在高一上學期的學習,高一學生對於歷史事物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較能力,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對於他們除了仍然要加強以上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衝擊下的社會生活》是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衝擊》中的第12課,本單元的前5課是以經濟近代化爲主線,介紹了西方工業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則是西方工業文明衝擊和近代中國經濟發展變化的結果,是中國近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習本課有助於學生全面把握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深化對已學知識的理解,拓展思維,掌握相關的學習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爲以後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以新課程理念爲指導,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如大屏幕所示):

(一)知識與能力:學生通過蒐集、整理相關資料和閱讀、分析教材,瞭解近代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深化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認識,提高學生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和運用相關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按設計的程序,輔以多媒體教學,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蒐集、整理和運用相關資料,參與探究、討論等活動,在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運用各種材料論證問題以及同他人合作學習、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汲取世界先進文明成果,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激發愛國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情我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一)重點:

1、知識:結合教材和相關史料瞭解近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2、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二)難點:探討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因素,認識近代社會生活變遷和中國近代化之間的關係。

  ●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學方法的確定: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決定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採用情境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在主動閱讀、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感悟歷史,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質疑、積極創新等思維品質,使學生的智能和認識水平都得到發展。

(二)學法指導: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引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運用閱讀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去感知歷史、認識歷史。

  ●說教學過程設計

以新課程理念爲指導,在分析課標、學情、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做到有的放矢。

我的教學設計包括下列環節:(大屏幕展示)

教學環節一:我行我“究”———學生課前探究

教學環節二:引生入境———一句話導入,直奔主題

教學環節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課堂小結、板書

教學環節四:我行我“思”———提高、昇華

教學環節五:我行我“練”———鞏固、訓練

教學環節六:我行我“論”———課後作業,撰寫小論文

具體設計如下:

(一)教學環節一:我行我“究”———學生課前探究

◆具體做法:將學生分組,印發課前探究學案(詳見說課稿附件),讓學生以教材爲依託,通過圖書館、網絡、社會調查等多種途徑收集資料進行整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結論,並把蒐集的有效圖片、文字等資料和探究成果整理成ppt,以備在課堂上做展示交流。

探究學案設計的問題如大屏幕所示:

第一組:1、近代中國服飾變化的趨勢是什麼?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斷髮”和不纏足運動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第二組:1、我國近代報刊業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其宣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列舉近代中國幾部著名的電影,並指出其主要題材是什麼?

3、近代報刊和電影對近代社會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三組:近代中國日常禮儀、婚姻風俗和喪葬禮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徵?

◆設計依據和意圖:布魯納認爲,學習就是依靠發現,應當讓學生親自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爲發現者,使學生能像一名史學家那樣思考歷史。新的課程理念認爲,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課前分組進行探究性學習,就是要激發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由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爲自主的學習者,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認識歷史,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環節二:引生入境———一句話導入,直奔主題

◆具體做法:教師直接一句話導入:“進入19世紀中期,隨着近代工業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接踵而來,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衝擊着中國的社會生活。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

◆設計依據和意圖:因爲學生已經進行了課前探究,直接一句話導入,簡單明瞭,引導學生的思維直奔本課的主題。

(三)教學環節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課堂小結、板書

預計20分鐘左右

◆具體做法:

第一步: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示各自課前探究的情況,包括他們通過各種途徑蒐集的圖片、文字等資料,探究過程和探究成果。

第二步:教師加以點評,引導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體系,總結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主要原因,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與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的關係。同時,師生共同進行課堂小結,生成板書。

◆設計依據和意圖:通過學生的展示和教師的點撥,使學生對自己課前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精神,同時又有助於學生把握教材的主幹知識。

(四)教學環節四:我行我“思”———提高、昇華

預計10分鐘左右

◆具體做法:

第一步:教師大屏幕展示相關材料和問題(如大屏幕所示);

材料一:伴隨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一些與中國傳統消費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異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也開始在當時中上階層出現。如留聲機、自鳴鐘、電影、霓虹燈、火車、電報、機動車等新技術產品的出現,商業與娛樂方式的變化;廣告和時尚雜誌的出現,從時間、空間、感官、概念上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城市中產人羣開始以看電影、喝咖啡、品西餐、穿西裝、舉行西式婚禮、開舞會等形式展開社交活動,形成不同羣體的社交場域。

——鬱方《中國的中產階級與他們的消費文化》

材料二:近代中國的上流社會活躍這樣一些人,他們身上流着中國人的血,卻手持文明棍,西裝革履,吃着西餐,滿嘴洋文,恨不得自己生成藍眼珠、黃頭髮、高鼻樑,對中國的傳統文明嗤之以鼻,這是一種很尷尬的現象。

材料三: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長篇小說《子夜》中,曾有這樣一段描寫:"吳老太爺從鄉下乘輪船來到上海,懷中緊抱着《太上感應篇》,坐進30年代的汽車裏,像一具剛從棺材裏爬出來的殭屍……南京路上,到處是光怪陸離的燈光和高聳的摩天大樓。最讓吳老太爺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開叉旗袍,連肌膚都能看得分明的時髦少婦。那少婦高坐在一輛黃包車上,翹起了赤裸裸的一雙白腿,簡直好像沒有穿褲子。這情形,不禁讓吳老太爺全身發抖。終於,吳老太爺大叫一聲,昏死過去……”

問題:

1、材料一中反映出近代社會生活在哪些方面出現了“西化”的趨勢?你認爲材料中的“中產階級”接受西方消費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很尷尬的現象”指的是什麼?材料三中的吳老爺爲什麼會昏死過去?

3、結合材料和課前探究,談談我們該如何對待外來文明的衝擊。

第二步: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中去,對學生的活動加以指導和規範;

第三步:學生代表發表討論結果,教師點撥,並適當進行學法指導。

第四步:展示相關圖片,播放歌曲《中國人》,創設情境,激發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設計依據和意圖:

新的課程理念認爲,通過歷史學習,要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因此,在這一環節,教師再一次爲學生創造了開放、民主的學習環境,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潛移默化當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以實現教學目標。

(五)教學環節五:我行我“練”———鞏固、訓練

在這一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做五道有一定思維含量、涉及本課重點知識的選擇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彌補學生對某些知識點認識的不足,進行必要的教師進行必要解題指導,使學生鞏固和深化理解所學知識,並能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

課堂訓練:

1、“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於途;蹩見豚尾及鋒試,道旁觀者拍手呼。”這首詩所描寫的社會現象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A、洋務運動B、維新變法C、義和團運動D、辛亥革命

2、以下是《申報自由女子之新婚談》中一段關於“文明婚禮”的描述:“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凡鳳冠霞帔、錦衣繡裙、紅鞋綠襪一律不用;昂然登輿,香花簇擁,四無障礙,無須僞啼假哭,扶持揹負;宣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催請跪拜起立之煩。”出現這樣婚禮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西方思想的傳播B.近代教育的發展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

C、中國封建制度的結束D.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

3、上海是近代人們生活習俗變化最大的地方,這主要是因爲上海

A、經濟發達B、交通便利

C、開放早,受外國影響大D、人才集中

4、(08年江蘇大學聯考試題)1869年,《教會新報》的一篇文章寫道:“外國生產皆歸男醫接生,雖經此例,似不成規矩。……男歸男醫,女歸女醫,豈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當時的中國

A、雖已開放,但人們思想還比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C、舊的風俗習慣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衝擊D、人們難以接受西方醫學知識

5、下列關於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近代中西文明、新舊文化衝突激烈

B、西方先進文明對中國社會生活的衝擊程度受到中國社會條件的制約

C、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革既有進步性,也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D、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革比政治制度變革更加複雜和滯後

(六)教學環節六:我行我“論”———課後作業,撰寫小論文

題目如大屏幕所示:

撰寫論文:

結合你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的認識,談談你對當前“哈韓”、“哈日”現象的看法。

(要求:字數不限,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作業設計說明: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課程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密切聯繫,關注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本題的設計,旨在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在歷史學習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用學到的歷史知識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設計的總結與反思

最後,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

英國學者湯普森指出:“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或發生了什麼,而是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接觸和反應探究的過程、獲得知識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纔是涉及歷史探究的結果…”由此可見,歷史認識比知識重要,學習過程比結果重要,探究體驗比結論重要。

本課的設計,體現了教師課程理念的更新,利用了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合理的課程資源,力圖引導學生從接受性、知識性、封閉性的學習走向探究性、方法性、開放性的學習,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