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典故大全精選15篇

歷史2.08W
歷史典故大全1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歷史典故大全精選15篇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爲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範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爲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剷除。兩位大夫爲什麼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餘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羣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爲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着:“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爲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範蠢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歷史典故大全2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於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決不動筆,對於這種作風,社會人士經常有微詞。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衆揮毫。”月船禪師允諾跟着前去。

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禪師用心爲她作畫,畫成之後,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士就對宴桌上的客人說道:“這位畫家只知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骯髒;金錢污染了它的善美。出於這種污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說着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脫下,要月船禪師在它後面作畫。

月船禪師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月船禪師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後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畫了一幅畫,畫畢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爲什麼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裏是何想法?

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穀以供賑濟之需。又因他的師父生前發願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要完成其志願

當月船禪師完成其願望後,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復再畫。他只說了這樣的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錢,是醜陋的。心,是清淨的。”

有禪心的人,不計較人間譭譽,月船禪師以自己的藝術素養,求取淨財救人救世,他的畫不能以一般畫來論,應該稱爲禪畫了。因爲他不是貪財,他是舍財,可是世間人有多少人能懂得這種禪心呢?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古人云:“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全憑自己去慎思辨別,然後根據自己的分析思維決定自己走的路;社會上必然有人讚揚,也會有人毀謗譏罵。對此,自己要泰然處之,任人評論。

聽到別人說我壞話要能夠不生氣,儘管壞話說得很厲害,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空中,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人的煩惱,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們的心不動,那麼煩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

歷史典故大全3

我聽說是這樣子:那時,佛陀住在王舍城郊的寒林丘冢間。當時給孤獨長者有事情來到王舍城裏,住在某長者的家裏。晚上看到某長者吩咐他的妻子、僕人、工人說:“你們都起來,早點劈柴燒火、煮飯揉麪,烹調各種料理,打掃、佈置客廳房舍。”給孤獨長者看了之後,心裏猜想:今天長者要做什麼呢?是要嫁女兒、娶媳婦呢?還是要宴請賓客、國王、大臣呢?心裏這麼想,就問長者:“您要做什麼?要嫁女兒、娶媳婦呢?還是要宴請賓客、國王、大臣呢?”當時那位長者回答給孤獨長者說:“我不是要嫁女兒、娶媳婦,也不是要宴請國王、大臣,只是爲了迎請佛陀和比丘僧,才準備這些供養。”那時給孤獨長者聽到從未聽說過的“佛陀”名字之後,心裏非常歡喜,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怡悅的感受,就問那位長者說:“什麼叫做佛陀呢?”長者回答說:“有個出家人名叫瞿曇,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中剃除鬚髮,穿上袈裟衣,確實舍離家庭,出家修習正道,得到無上真正的覺悟,因此稱爲佛陀。”給孤獨長者又問:“僧伽又是什麼呢?”那位長者回答說:“如果婆羅門(祭司)階級的族人剃除鬚髮穿上袈裟衣,確實舍離家庭而追隨佛陀出家,或是剎利(貴族、武士)階級的族人;或是毗舍(平民)階級的族人;或是首陀羅(奴隸)階級的族人中的善男子等,剃除鬚髮,穿上袈裟衣,確實舍離家庭,追隨佛陀出家,就是僧伽。今天我就是要迎請佛陀和伴隨佛陀身邊的僧伽而準備各種供養的。”給孤獨長者問那位長者說:“我現在可以去看世尊嗎?”那位長者回答說:“您就住在這兒,我會迎請世尊到我家裏來的,您會在這兒見到世尊的。”

當天晚上,給孤獨長者就在全心全意想念着佛陀之中睡着了。天還沒亮,忽然看到了天色已亮的樣子,以爲已經破曉了,就走出他的房間,走向城門去。來到城門下,夜才二更,城門未開。王家的慣例,爲了等待遠方的傳令使節來往,都要等到初夜結束的時候才關城門;中夜結束了,又再打開城門,好讓行人早點上路。當時,給孤獨長者看城門開了,心想:一定是夜晚已經過去了,天色破曉了,城門開了,趁着天色已亮出城去,等到出了城門之後,天亮立刻消失了,又回到黑暗裏。給孤獨長者立即心生恐怖,身上的汗毛都豎起來了,莫非是人、非人或是奸詐狡猾的人要來恐嚇我?就想要立刻轉回去。那時,城門邊有個天神住在那兒,那位天神就放出身上的光明,從那城門直到寒林丘冢間,一片光明普照。天神告訴給孤獨長者說:“你要繼續前進,將可得到殊勝的利益,千萬不要退回去!”天神那時就以韻語說道:

“良馬百匹,黃金百斤,騾車馬車,各有百輛,種種奇珍重寶載在車上,宿生種了善根而得到這樣的福報。如果有人懷着敬重之心,向着佛陀走一步,這一步的功德就遠超過前述的福報之上了。所以長者你應當繼續前進,千萬不要退回去!”接着又再以韻語說道:

“雪山稀有的大白象,以純金打造的金網做裝飾,龐大的身軀配着長大的象牙。如果用這樣名貴的大象來佈施給別人,這樣還是遠不及心向佛陀的福德。所以長者應當快點前進,將會得到大利益,不要退回去了。”接着又再以韻語說道:

“一百個金菩闇國的女人,以種種妙寶、瓔珞予以妝飾,把她們佈施給別人,還是遠不及向着佛陀前進一步的功德。所以長者應當快點前進,將會得到殊勝的利益,不要退回去了。”

當時給孤獨長者就問天神說:“賢者,您是什麼人?”天神回答說:“我是摩頭息健大摩那婆,是你以前的好朋友。我在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那兒對三寶生起了信敬之心,由於這個功德,現在得以生爲天神,負責掌管這城門一帶。因此才告訴長者應當前進,千萬不要退回去,前進得利益,不要退回去。”

那時給孤獨長者心裏這麼想着:佛陀出現在世間,這不是小事情。能夠聽到正法,這也不是小事情。所以天神勸我前進,前往謁見世尊。於是給孤獨長者就順着天身所放出的光明,一直走到寒林丘冢間。那時,世尊正巧走出房舍,在室外經行。給孤獨長者遠遠就看到世尊,於是走到世尊面前,用世俗的禮節方式,恭敬地問候:“世尊您睡得還好嗎?”世尊以韻語回答說:“淨居於涅槃,因此常安樂,愛慾所不能染着,解脫之境不再有束縛。斷絕一切希望,調伏熾燃的心火,內心得到寂靜的止息,止息之下睡眠自然很安隱。”

那時,世尊帶着給孤獨長者進入房舍之中,就座而坐,端身專注於心念。當時,世尊爲他說法,予以開示教導,啓發鼓勵。世尊說世間諸法無常,應當力行佈施、持戒等有利於生天的福德事業。又解說欲貪的染着,欲貪的過患,以及遠離欲貪的福利。給孤獨長者聽聞正法,當下見法、得法、入法、解法,超越了疑惑,不必再藉助其他的信仰、度化,就直接進入了正法律,內心毫無畏懼猶豫。於是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衣服,敬禮佛陀,右膝着地,雙手合掌稟告佛陀說:“世尊,我已經超越了世間的疑惑;善逝,我已經超越了一般世俗的信仰。我從今天起直到壽命終了,終生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做一個在家居士。請爲我作鑑證!”這時,世尊才問給孤獨長者:“你叫什麼名字?”長者稟告佛陀:“名叫須達多。因爲常常供給孤貧辛苦的人,大家都叫我給孤獨。”世尊又問:“你住在那裏?”長者稟告佛陀說:“世尊,我住在拘薩羅國境內的舍衛城裏。但願世尊能到舍衛城來,我當終生供養衣被、飲食、房舍、牀臥、隨病湯藥。”佛陀問長者:“舍衛城有精舍嗎?”長者稟告佛陀:“沒有,世尊!”佛陀告訴長者:“你可在那裏建立精舍,讓比丘們往來時可以住宿。”長者稟告佛陀:“只要世尊肯到舍衛城來,我一定會建造精舍、僧房,讓比丘們來往時可以住宿。”這時,世尊默然接受他的請求,那時長者知道世尊默然接受了他的請求,就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而後離去。

歷史典故大全4

在唐代,有一位姓盧的讀書人。這一年,盧生要進京考取寶名,走到邯鄲時天已到中午了。於是,他在邯鄲北邊找了一家客店,住下來歇歇腳。恰巧,一位姓呂的道士呂翁也住在客店裏。於是,盧生和呂翁就坐在一張席子上,說東道西地談起來。盧生看看自己身上破舊的衣服,嘆口氣說:“我是一個讀書人,本應當早早考取寶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過一生。可是我沒有趕上好運氣,直到現在還這樣窮困,真叫人傷心啊!”聽了盧生的話,呂翁笑了笑說:“我們這樣不是也很好嗎?不過你想得到榮華富貴,我可以滿足你的慾望。”說着,從挎袋裏掏出一個青磁枕頭,遞給盧生說:“你枕上這個枕頭睡一覺,就什麼都有了。”這時,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飯,洗好的黃梁米剛剛下到鍋裏。盧生枕上呂翁給自己的青磁枕頭,不久就進入夢鄉。盧生夢見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貴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動人,而且陪嫁了許多東西,家裏很快富裕起來。第二年,他進京趕考考中了進士,不久又做了京城裏的長官。後來,他因領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獎賞,並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權。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樓閣。出門有兵馬前呼後擁,回來後有美女陪伴。他有5個兒子,個個都有學問和才幹,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個兒子又生有十幾個孫子,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享受到了人間的奢華富貴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歲,才辭官不做了。正在這時,一聲雞叫,盧生從夢中醒來。他睜眼一看,呂翁仍然坐在旁邊,自己身上還是那身破舊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黃梁飯冒着熱氣,還沒有熟呢!

現在,在邯鄲市北不遠處,還有盧生祠。人們還沿用“黃梁夢”、“夢黃梁”、“黃樑美夢”、“邯鄲夢”來比喻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或是某種慾望的破滅。

歷史典故大全5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

關帝廟裏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司馬懿之心——路人皆知

劉備報仇——因小失大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劉備賣草鞋——有貨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劉備見孔明——如魚得水

劉備上黃鶴樓——膽顫心驚

劉玄德得了趙子龍——甭說多高興

歷史典故大全6

南朝劉宋時到中國來的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他就是靠“換腦袋”來學中國話的,一夜之間就學會了。對,不出你所料,這又是一個渾身散發傳奇色彩的和尚,畢竟,但凡高僧,他怎麼可能只會唸經嘛!

求那跋陀羅,中天竺人,婆羅門種姓,家裏不信佛法,信奉外道。他小時候受到了完備的教育,通達五明,天文歷算、醫方咒術,凡是婆羅門該學的,他都學得很精通。後來看到了佛教小乘論典《阿毗曇心論》,頓時對佛法心有嚮往,就想出家。但他家裏堅決不同意,於是他只能遠遁他鄉,出家後,刻苦學修,博通小乘三藏。之後,他又棄捨小乘,改學大乘。

求那跋陀羅去投大乘師父的時候,師父爲了試試他和大乘的緣分,就讓他在諸多經匣之中隨意抓取,類似小孩抓週的遊戲。求那跋陀羅抓了兩部經,打開一看,一部是《大品般若經》,一部是《華嚴經》。師父很高興,覺得他和大乘特有緣分。後來他又寫信給家裏,勸服了父親,於是全家改信佛教。

學成後,求那跋陀羅就開始雲遊,有次在海上遇到風停水竭之難,他發動全船人同念觀音,很快化險爲夷。他的神異也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劉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求那跋陀羅從廣州登陸,來到了中國。宋太祖把他迎請到京城建康(南京)供養,一時貴胄盈門,風光無限。在當時中國義學僧們的協助下,他譯出了《楞伽經》、《勝鬘經》,從學者有七百之衆。丞相南譙王劉義宣也對求那跋陀羅執弟子禮,出鎮荊州的時候就把求那跋陀羅帶到了荊州,住在辛寺。很多高僧都曾住在這裏,包括我們以前談過的法顯。求那跋陀羅在這裏繼續譯經,譯出了《央掘魔羅經》等等。

求那跋陀羅直到那時爲止也不怎麼通達漢語,他譯經是靠傳譯,然後通過往還問答、反覆覈對再定稿。但是劉義宣對僅僅閱讀翻譯過來的經典已經感到不滿足了,所以他就請求那跋陀羅講解《華嚴經》。請法者位高權重,這當然是一個硬性任務,不可能推諉。但求那跋陀羅並不怎麼會講漢語,單靠傳譯,他又覺得不能完全表達,情急之下,他就還是那招:求觀音。

有用嗎?有用。

求那跋陀羅日日夜夜地求觀音菩薩加持,有一夜忽然夢見一位穿白衣、持寶劍、提着一個人頭的人問他:“你在發什麼愁?”求那跋陀羅就對白衣人說了苦惱。那人說,沒事兒。當即提起寶劍把求那跋陀羅的腦袋砍了,再把自己提着的那個人頭給按在他脖子上,說你轉頭試試痛不痛。求那跋陀羅試了試,不痛。第二天,他忽然就會說中國話了,而且說得特別好。從那以後,他就正式開始講經說法。

元嘉末年,南譙王劉義宣老做怪夢,求那跋陀羅預言說,京城要出禍亂了。果然,不久文帝被太子劉劭所殺,劉劭又被兄弟劉駿所殺,劉駿即帝位,就是宋孝武帝。後來,劉義宣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忽然就要起兵造反。求那跋陀羅知道事必不成,但苦勸無果,還被劉義宣逼着跟造反的一起走。結果梁山大敗,劉義宣自刎身亡。

當大敗之時,求那跋陀羅所在的戰船離岸很遠,他又不會水,根本逃不走。萬般無奈,老辦法:求觀音。求那跋陀羅一邊稱念觀音菩薩名號,一邊抓起根竹竿就往江裏跳。跳到水裏,忽然有個小孩兒從後面出現,抓着他就走。求那跋陀羅還很奇怪,說你這個娃娃如何能救我啊!但恍惚之間,就忽然走到岸上去了。求那跋陀羅想脫下衣服贈與那孩子,那孩子卻早已不見蹤影。

劉義宣戰敗了,但孝武帝對求那跋陀羅仍然很傾慕,客客氣氣地讓人把他送到京城。後來求那跋陀羅和劉義宣之間十年的往來書信被發現,無一字涉及軍事,證明他確實沒有參與叛亂,於是更加受到孝武帝的禮遇。有一次孝武帝跟他開玩笑說:“你還想不想丞相(劉義宣)呀?”求那跋陀羅當即回答:“我受他供養十年,怎麼能忘記他的恩德?希望陛下允許我爲他燒香三年。”孝武帝很感動,當即恩准。求那跋陀羅這個回答,可見他是相當有政治智慧。如果他一口咬定不想了,那麼孝武帝必將介意他是無情無義的牆頭草。如果他張口結舌不知怎麼答,孝武帝又會懷疑他顧戀舊主,並不誠心歸順。倒不如坦坦蕩蕩答這一番話,既顯得有情有義,又顯得心懷磊落,孝武帝反而深受感動。實際像這樣需要急智的場合求那跋陀羅不止遇到一次,但每一次他都能和君主對答如流。

但皇帝總是不太好伺候的。大明六年,劉宋出現了大旱,祭祀山川好幾個月,一點用也沒有。於是孝武帝給求那跋陀羅下了個不講理的死命令:去求雨!要是求不下來,你就別回來見我了。求那跋陀羅也很硬氣:好,求不下來我就不回來。當然,三下五除二他就把這雨給求下來了。

求那跋陀羅的神異多了去了,比如他還會驅鬼,這對他來說不過雕蟲小技。他大部分的人生都在陪伴劉宋的統治者們,爲他們預言,爲他們占卜,爲他們擺平自然災害,安慰帝王們的心情,活得就像一箇中國人傳統印象中的“高僧”一樣。但這些神異卻多少有些掩蓋了求那跋陀羅在中國佛教史上真正最有意義的身份:譯經師。也許只有當翻開《楞伽經》、《勝鬘經》的時候,人們纔會想起他是多麼好的一位學問僧。

泰始四年,公元468年,求那跋陀羅感到自己不行了,於是他便向王公大臣們告別。臨終的那一天,求那跋陀羅久久地望着天空,他看到了天上繽紛而落的花朵和諸佛的慈顏。安然而逝的求那跋陀羅譯師,終年七十五歲。

歷史典故大全7

謎面:蕭何力薦大將才,潘安車出洛陽道。 (打六字成語)

謎底:言必信,行必果

解析: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劉邦拜韓信爲大將軍;潘安長得很帥,駕車走在街上,連老婦人都爲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車裏丟,都將車丟滿了。“信”別解爲“韓集”,“果”別解爲“水果”。

謎面:李白沉河欲攬月,屈原投江爲報國。 (打四字體育項目)

謎底:雙人跳水

解析:李白之死,歷來衆說紛紜,溺死的說法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

謎面:紂王寵妲己,幽王戲諸侯。 (打一成語)

謎底:幸災樂禍

解析:商紂王因寵幸妲己,導致了商朝滅亡的災難;周幽王爲討褒姒一笑(樂)鋒火戲諸侯,埋下了西周亡朝的禍患。

謎面:韓信十面埋伏 (打一《三國演義》人名)

謎底:關羽

解析:楚漢相爭時期,韓信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關羽”別解爲“圍困項羽”。

謎面:投筆從戎效古人 (打三字學校用語)

謎底:學前班

解析:成語“投筆從戎”出自《後漢書·班超傳》,班超因家庭貧困爲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忽一日,覺得抄抄寫寫純屬是浪費生命,就棄筆從軍去了,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學前班”別解爲“學習前人班超的志向”。

謎面:曹操讀罷陳琳檄 (打三字中成藥名)

謎底:驚風散

解析:據說曹操讀了陳琳寫的檄文嚇出了一身冷汗,頭風病居然好了。

謎面:陳橋兵變令人疑 (打三字《西遊記》妖怪名)

謎底:黃袍怪

解析:後周時,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據說起因是衆將領強行把皇帝穿的黃袍披在他身上。謎底“黃袍怪”別解爲“黃袍加身之事有點怪”。

謎面:灞橋惜別何所贈 (打一春秋人名)

謎底:柳下惠

解析:灞橋位於今西安市,古人送客至此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惠”別解爲惠贈。

謎面:君王掩面救不得 (打一成語)

謎底:愛莫能助

解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出自《長恨歌》,描寫的是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在馬嵬坡受大臣軍士要挾,被逼無奈處死楊貴妃的一幕。

謎面:高山流水誰知音 (打一《三國演義》人名)

謎底:鍾會

解析:傳說,春秋時期鍾子期因能領會俞伯牙琴音“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之意,從而成爲至交。

歷史典故大全8

謎1:蕭何力薦大將才,潘安車出洛陽道。 (打六字成語)

謎2:李白沉河欲攬月,屈原投江爲報國。 (打四字體育項目)

謎3:紂王寵妲己,幽王戲諸侯。 (打一成語)

謎4:韓信十面埋伏 (打一《三國演義》人名)

謎5:投筆從戎效古人 (打三字學校用語)

謎6:曹操讀罷陳琳檄 (打三字中成藥名)

謎7:陳橋兵變令人疑 (打三字《西遊記》妖怪名)

謎8:灞橋惜別何所贈 (打一春秋人名)

謎9:君王掩面救不得 (打一成語)

謎10:高山流水誰知音 (打一《三國演義》人名)

歷史典故大全9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年代:【唐】 作者:【曹鬆】 體裁:【七絕】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此詩題作《己亥歲》,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按“己亥”爲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詩大約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己亥歲”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瞭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政治現實。

安史之亂後,戰爭先在河北,後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詩句不直說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亂而來的是生靈塗炭。打柴爲“樵”,割草爲“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爲太平犬,勿爲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於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迸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裏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後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裏“封侯”之事,是有現實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髮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爲將軍覓戰功”(張?《吊萬人冢》)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爲”(李白《戰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裏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歷史典故大全10

《竇娥冤》全稱《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悲劇劇情取材自“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竇娥冤》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羣衆基礎的名劇,約八十六個劇種上演過此劇。山陰書生竇天章因無力償還蔡婆的高利,把七歲的女兒竇娥送給蔡婆當童養媳來抵債。竇娥長大後與蔡婆兒子成婚,婚後兩年蔡子病死。後來蔡婆向賽盧醫索債,被賽盧醫騙至郊外謀害,爲流氓張驢兒父子撞見。賽盧醫驚走後,張驢兒父子強迫蔡婆與竇娥招他父子入贅,遭到竇娥的堅決反抗。爲了與竇娥成婚,張驢兒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兒湯,張驢兒把毒藥傾在羊肚兒湯裏,蔡婆因嘔讓讓給張驢兒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張驢兒以“藥死公公”爲名告到官府,貪財官桃杌橫加迫害,屈斬竇娥。後來竇天章考取進士,官至肅政廉訪使,到山陰考察吏治。竇娥的鬼魂向她父親訴冤,竇天章查明事實,爲竇娥昭雪了冤案。舞臺上常演的有《斬娥》一折。

民女竇娥,自幼死了母親。竇娥的父親竇天章,是個窮秀才,因要上京趕考,沒有路費,借了寡婦蔡婆的高利二十兩銀子,誰知一年後竟變成了四十兩,無法還債,就把竇娥半抵半送給蔡家做童養媳。十年後,竇娥長大後嫁作蔡家媳婦,不到兩年,丈夫就死了。竇娥守寡在家,與婆婆同住。兩代孀居,婆媳兩人相依爲命,生活十分貧苦。

楚州有個流氓叫張驢兒,與父親張老頭一起欺負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賽蘆醫索債,賽蘆醫謀財害命,蔡婆被張驢兒所救。從此,張驢兒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張驢兒便想毒死蔡婆,好霸佔美貌弱小的竇娥。於是他設計陷害竇娥。一天,蔡寡婦生病,竇娥做羊肚湯給婆婆喝。張驢兒在湯裏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婦,然後逼竇娥成親。誰知蔡寡婦忽然嘔吐,不想喝湯,張老頭奪過碗,喝完了,不一會兒就毒性發作,倒地身亡。蔡婆爲了免除災禍,給了張驢兒十兩紋銀,讓他買棺葬父。張驢兒卻以這十兩紋銀爲證據,訛詐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親,他買通當地縣令,對蔡婆橫施酷刑。竇娥怕婆婆年老體弱,經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擔,被判處了死刑。在竇娥被押往刑場時,一路上滿腔悲憤地咒罵着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爲地?天,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劊子手過來了,明晃的大刀高高揚起來。這時候,竇娥向天發出三個願望:一是若她是冤枉的,要刀過人頭時,一腔血都不往下灑,要全飛到旗的白布上,不讓鮮血沾到骯髒的地面上;第二,六月天要降三尺白雪,遮住她的屍體;第三,她死後,楚州要接連三年大旱,以證明她是冤死的。

劊子手的刀砍下來,竇娥的血真的全飛到白布上;接着,六月的楚州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屍體;第三,她死後,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竇娥的願望得到實現,證明她真的是冤死的。六年後,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在京城應試高中,做了很大的官。竇天章奉旨去到楚州,探察民情。到楚州,他發現這裏竟然三年間一滴雨水也未降,心想定有冤案。當夜,他在燈下翻竇娥的案卷,忽然見燈影一閃,竇娥出現,細說冤情,求父親主持公道。

竇天章細審此案,爲冤死的竇娥平反,宣佈竇娥無罪,將張驢兒判死罪,楚州大守受罰。宣判剛完,大雨從天而降。

竇娥冤故事情節

楔子:女主角竇端雲七歲時因爲父親竇天章爲了考官名連本帶利欠蔡婆四十兩銀子被而無錢還債,被送到蔡家當童養媳,並改名竇娥。

六月飛雪:《太平御覽》:“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天爲之下霜。”

第一折

婚後不到兩年,竇娥丈夫去世;竇娥與蔡婆相依爲命。蔡婆向賽盧醫討債,不成功之餘反而更差點被勒死,恰好獲張驢兒父子倆所救。不料張驢兒是個流氓,趁機搬進蔡家後,威迫婆媳與他們父子成親,竇娥嚴辭拒絕。

第二折

蔡婆想吃羊肚湯,張驢兒想藉毒死竇娥婆婆而霸佔竇娥(張驢兒以告發企圖勒死蔡婆之事威脅,向賽盧醫討來毒藥),不料反而被父親誤吃、毒死了父親。張驢兒於是誣告竇娥殺人之罪。太守桃杌嚴刑逼供,竇娥不忍心婆婆連同受罪,便含冤招認藥死公公,被判斬刑。

第三折

竇娥被押赴刑場。臨刑前,竇娥爲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後將血濺白練而血不沾地、六月飛霜(降雪)三尺掩其屍、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結果全部應驗。

第四折

三年後,竇娥的冤魂向已經擔任廉訪使的父親控訴;案情重審,將賽盧醫發配充軍、昏官桃杌革職永不敘用,張驢兒斬首,竇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後竇娥的冤魂希望父親竇天章能夠將親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竇娥盡孝道,竇父應允,全劇結束。

歷史典故大全11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後周的政局不穩。京城裏人心浮動,謠言紛紛,說趙匡胤(音yìn)快要奪取皇位啦。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一支最精銳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裏。五代時期,武將奪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們有這種猜測也是不足爲奇的。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過了兩天,就帶了大軍從汴京出發。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

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

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裏,還沒有把話說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說:“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

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人告訴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

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接着,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說:

“請點檢做皇帝!”

趙匡胤趕快起牀,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着,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趙匡胤騎在馬上,纔開口說:“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

將士們齊聲回答說:“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發佈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

將領們把範質、王溥找來。趙匡胤見了他們,裝出爲難的模樣說:“世宗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麼辦?”

範質等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

“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

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爲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親當然成了太后。當大臣們向太后祝賀的時候,太后卻皺起眉頭,顯出很憂愁的樣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從們問太后說:“皇上即位,您怎麼還不快活?”

太后說:“我聽說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夠把國家管理好,這個位子纔是很尊貴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亂子,再想做一個老百姓還做不成哩。”

太后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宋太祖雖然即了位,但是全國還沒有統一,別說周圍還有一個個割據政權,就是原來後周統治的中原地區,也還有一些節度使,對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氣呢。

歷史典故大全12

中國酒的歷史,可以上朔到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上古時期。《史記.殷本紀》中便有紂王“以酒爲池,懸肉爲林”,“爲長夜之飲”的記載,《詩經》中“十月獲稻、爲此春酒”和“爲此酒春,以介眉壽”的詩句,都以人類不同的社會活動表明中國酒的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另據考古學家證明,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這說明,在原始社會,中國釀酒已很盛行。有關酒的起源,歷史文獻記述有四種各據理論的說法。

一、上天造酒說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說法。《晉書》中有關於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飲食。”軒轅,中國古稱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顆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則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而用肉眼很難辨認。

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於《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二十八宿的廉潔,始於殷代而確立於周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發現之一。在當時天文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能在浩焱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並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給予命名並留下關於酒旗星的種種記載與傳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

二、猿猴造酒說

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對人類如何捕捉聰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極精彩的記載。

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於深山野林中,出沒無常,很難捉到,經過細緻的觀察,人們發現猿猴“嗜酒”。於是,人們便在猿猴出沒的地方,擺上香甜濃郁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連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嘗。時間一久,終因經受不住美酒的誘惑,而暢飲起來,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中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羣衆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採用類似的方法。

猿猴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這在中國歷史的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瓊州多猿.....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酒以稻米與百花所造,一百六軋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的記載;清代的一本筆記小說中也道:“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無獨有偶,早在明朝時期,這類猿猴“造”酒的傳說就有過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在他的著述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採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昔年,《安徽日報》曾刊登老畫家程嘯天先生在黃山險峯深谷覓得“猴兒酒”的事情。這些不同時代人的記載,都證明在猿猴的聚居處,常常有類似“酒”的東西發現。由此也可推論酒的起源,當由果發酵開始,因爲它比糧谷發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種由發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的。酵母菌是一種分佈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水果於“石窪中”,堆積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在石窪中將一種被後人稱爲“酒”的液體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覺中“造”出酒來,是合乎邏輯與情理的。

三、儀狄造酒說

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記載。

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撥,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講他們在作不同的酒。“撥”,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多座於江浙一帶。現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兒。醋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於酒。“林”,高梁的別稱。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由此看來,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創始人。

另一種說法是“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意思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於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起來,始之流傳於後世的。

儀狄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比起杜康來,古籍中關於儀狄的記載比較一致。例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部認爲他是夏禹時代的人。那麼,儀狄是不是釀酒的“始祖”呢?此說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與《世本》相矛盾的說法。例如孔子八世孫孔駙,說帝堯、帝舜部是飲酒量很大的君王。黃帝、堯、舜,部早於夏禹,早於夏禹的堯舜部善飲酒,他們飲的是推人制造的酒呢?可見,說夏禹的臣屬儀狄“始作酒醪”並不確切。事實上用糧食釀酒是件程序、工藝都很難的事,單憑一個人力量是難以完成的。

【酒之典故 】

歡伯:因爲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之爲歡伯。這個別號最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坎之兌》,他說,“酒爲歡伯,除憂來樂”。其後,許多人便以此爲典,作詩撰文。如宋代楊萬里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詩之四中寫道:“貧難聘歡伯,病敢跨連錢”。又,金代元好問在《留月軒》詩中寫道,“三人成邂逅,又復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爲動色。”

杯中物: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於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滿,樽(杯)中酒不空”。陶潛在《責子》詩中寫道,“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杜甫在《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中寫道,“忍斷杯中物,眠看座右銘”。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而得名。張養浩在《普天樂·大明湖泛舟》中寫道,“杯斟的金濃灩灩”。

秬鬯: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用於祭祀降神。據《詩經。大雅·江漢》記載,“秬鬯一卣”。〔傳〕:黑黍也。鬯,香草也,築煮合而鬱之曰“鬯”。「箋」:秬鬯,黑黍酒也,謂之鬯者,芬香條暢也。王賜召虎,以鬯酒一尊,以祭其宗廟,告其先祖。

白墮:這是一個善釀者的名字。據北魏《洛陽伽藍記·城西法雲寺》中記載,“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羲,以罌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曰騎驢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藩,路逢盜賊,飲之即醉,皆被擒。時人語曰,‘不畏張弓撥刀,唯畏白墮春醪’”。因此,後人便以“白墮”作爲酒的代稱。蘇轍在《次韻子瞻病中大雪》詩中寫道,“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墮”。

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據《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傳】:春酒,凍醪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經》寫道,“抱甕冬醪,言冬月釀酒,令人抱甕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中寫道,“雨侵寒牖夢,梅引凍醪傾”。

壺觴:本來是盛酒的器皿,後來亦用作酒的代稱,陶潛在《歸去來辭》中寫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白居易在《將至東都寄令孤留守》詩中寫道,“東都添個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

壺中物:因酒大都盛於壺中而得名。張祜在《題上饒亭》詩中寫道,“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醇酎這是上等酒的代稱。據《文選·左思<魏都賦>》記載,“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張載在《酃酒賦》中寫道,“中山冬啓,醇酎秋髮”。

酌:本意爲斟酒、飲酒,後引申爲酒的代稱;’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獨酌》一詩中寫道,“花問、壺酒,獨酌無相親”

酤:據《詩·商頌·烈祖》記載,“既載清酤,齎我思成”。〔傳」:酤,酒。醑:本意爲濾酒去滓,後用作美酒代稱。李白在《送別》詩中寫道,“借別傾壺醑,臨分贈鞭”。楊萬里在《小蓬萊酌酒》詩中寫道,”餐菊爲糧露爲醑”。

醍醐:特指美酒。白居易在《將歸一絕》詩中寫道,“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迎我歸”。

黃封:這是指皇帝所賜的酒,也叫宮酒。蘇軾在《與歐育等六人飲酒》詩中寫道,“苦戰知君便白羽,倦遊憐我憶黃封”。又據《書言故事·酒類》記載,“御賜酒曰黃封”。

清酌:古代稱祭祀用的酒。據《禮·曲禮》記載,“凡祭宗廟之禮,……酒曰清酌”。

昔酒:這是指久釀的酒。據《周禮·天宮酒正》記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賈公彥註釋說:“昔酒者,久釀乃孰,故以昔酒爲名,酌無事之人飲之”。

縹酒:這是指綠色微白的酒。曹植在《七啓》中寫道,“乃有春清縹酒,康狄所營”。李善注:縹,綠色而微白也。

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青州從事”是美酒的隱語。“平原督郵”是壞酒的隱語。據南朝宋國劉義慶編的《世說新語·術解》記載,“桓公(桓溫)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嚐,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督郵,言在鬲上住”。“從事”、“督郵”,原爲官名。宋代蘇軾在《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中,寫有“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爲烏有一先生”的詩句。

麴生、麴秀才:這是酒的擬稱。據鄭棨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唐代道士葉法善,居玄真觀。有朝客十餘人來訪,解帶淹留,滿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稱麴秀才,吭聲談論,一座皆驚。良久暫起,如風旋轉。法善以爲是妖魅,俟麴生復至,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墜於階下,化爲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飲之,其味甚佳”。後來就以“麴生”或“麴秀才”作爲酒的別稱。明代清雪居士有“麴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詩句。清代北軒主人寫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館難忘麴秀才”的詩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八大王》一節中,也寫有“故麴生頻來,則騷客之金蘭友”的詞句。

麴道士、曲居士:這是對酒的戲稱。宋代陸游在《初夏幽居》詩中寫道,“瓶竭重招麴道士,牀空新聘竹夫人”。黃庭堅在《雜詩》之五中寫道,“萬事盡還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麴櫱:本意指酒母。據《尚書·說命》記載,“著作酒醴,爾惟麴櫱”。據《禮記·月令》記載,“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櫱必時”後來也作爲酒的代稱。杜甫在《歸來》詩中寫道,“憑誰給麴櫱,細酌老江干”。蘇拭在《濁醪有妙理賦》中寫道,“麴櫱有毒,安能發性”。

春:在《詩經·豳風·七月》中有“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故人們常以“春”爲酒的代稱。杜甫在《撥悶》詩中寫道,“聞道雲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這本來是對劣質酒的貶稱。馮時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惡酒曰茅柴”。亦是對市沽薄酒的特稱。吳聿在《觀林詩話》中寫道,“東坡‘幾思壓茅柴,禁綱日夜急’,蓋世號市沽爲茅柴,以其易著易過”。在明代馮夢龍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的記載。

香蟻、浮蟻:酒的別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蟻而得名。韋莊在《冬日長安感志寄獻虢州崔郎中二+韻》詩中寫道,“閒招好客斟香蟻,悶對瓊華詠散鹽”。

綠蟻、碧蟻:酒面上的綠色泡沫,也被作爲酒的代稱。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詩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謝眺《在郡臥病呈沈尚書》中寫道,“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吳文英在《催雪》中寫道,“歌麗泛碧蟻,放繡箔半鉤”。

天祿:這是酒的別稱。語出《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稱爲“天祿大夫”。

椒漿:即椒酒,是用椒浸製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漿,故稱椒酒爲椒漿。《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寫道,“奠桂酒兮椒漿”。李嘉**在《夜聞江南人家賽神》詩中寫道,“雨過風清洲渚閒,椒漿醉盡迎神還”。漿本來是指淡酒而說的,後來亦作爲酒的代稱。據《周禮.天官,漿人》記載,“掌共主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邂逅,又復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爲動色”。

忘憂物:因爲酒可以使人忘掉憂愁,所以就藉此意而取名。晉代陶潛在《飲酒》詩之七中,就有這樣的稱謂,“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猶進,杯盡壺自傾”。

掃愁帚、釣詩鉤:宋代大文豪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斗。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因酒能掃除憂愁,且能鉤起詩興,使人產生靈感,所以蘇軾就這樣稱呼它。後來就以“掃愁帚”、“釣詩鉤”作爲酒的代稱。元代喬吉在《金錢記》中也寫道,“在了這掃愁帚、釣詩鉤”。

狂藥:因酒能亂性,飲後輒能使人狂放下羈而得名。唐代房玄齡在《晉書·裴楷傳》有這樣的記載,“長水校尉孫季舒嘗與崇(石崇)酣宴,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楷聞之,謂崇曰,‘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不亦乖乎?’崇乃止”。唐代李羣玉在《索曲送酒》詩中也寫到了“廉外春風正落梅,須求狂藥解愁回”的涉及酒的詩句。

酒兵: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敵一樣而得名。唐代李延壽撰的《南史·陳慶之傳》附《陳暄與兄子秀書》有此稱謂,“故江諮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唐代張彥謙在《無題》詩之八也有此稱謂“憶別悠悠歲月長,酒兵無計敵愁腸”的詩句。

般若湯:這是和尚稱呼酒的隱語。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纔有這樣的稱謂。蘇軾在《東坡志林·道釋》中有,“僧謂酒爲般若湯”的記載。竇革在《酒譜·異域九》中也有“天竺國謂酒爲酥,今北僧多雲般若湯,蓋瘦詞以避法禁爾,非釋典所出”的記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對甘肅皇臺酒的題詞“香醇般若湯”,可知其意。

清聖、濁賢:東漢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時期李昉等撰寫的《太平御覽》引《魏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爲賢人,清酒爲聖人”。晉代陳壽在《三國志·徐邈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沉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渡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爲聖人,濁者爲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後人就稱白酒或濁酒爲“賢人”,清酒爲“聖人”。唐代季適在《罷相作》中寫有“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的詩句。宋代陸游在《溯溪》詩中寫有“閒攜清聖濁賢酒,重試朝南暮北風”的詩句。

歷史典故大全13

在宋代有一則民間流傳的故事:一位秀才的母親到地藏菩薩前許願,沒想到竟然心想事成,兒子高中了狀元。但是這位狀元郎卻並不信佛,而且鬼心眼特別多,他得知母親要帶他來九華還願,便翻閱了一些史書,知道地藏菩薩是在唐代時期示寂的,於是心生一計:母親跪拜藏菩薩時,就把母親的金釵撥下往地藏菩薩真身的腳上插。

這時奇怪的現象出來了,插進去的金釵怎麼拔也拔不出來,狀元郎便心生害怕,再次使盡力氣也撥不出來。狀元惶恐,對地藏菩薩像說:“說你無佛卻有佛!”話還沒說完,金釵就隨手被撥了出來,同時,在金釵撥出來的地方涌出了血漿。

狀元郎極爲駭異,便急急逃離九華山。當時九華山的護法神是韋陀菩薩。韋陀菩薩的性情暴烈,見到有人對地藏菩薩不恭,就要去懲罰。地藏菩薩不許,並說這狀元郎是他當年身上的一個蝨子,不小心被他拍死了。狀元郎今生的刁難,是有因緣的。

韋陀菩薩聽了,依然是怒氣未平。地藏菩薩算出狀元郎已經走出了九華二十餘里地,就對韋陀菩薩說:“你執意懲罰,只追五里吧。追上了任你懲罰,追不上就算了。”

韋陀菩薩怒火中燒,根本沒有聽清楚地藏菩薩的話,就點頭答應,於是急急追趕狀元。追到一個叫五溪的地方,看見狀元倉惶逃竄,就一鞭子把狀元打死了。

韋陀菩薩打死狀元后,回來覆命。地藏王見韋陀菩薩氣頭上把五里聽成了五溪,竟追出了二十里打死了狀元,心生不忍,就讓韋陀菩薩到別處護法,把他趕出了九華山。但是佛教不能沒有護法,於是就請來道教的靈官作爲護法神。至今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前的護法還是靈官。

話說韋陀菩薩離開九華山之後,許多地方都不肯收留,路過湖州,沒想到湖州竟然成了收留韋陀菩薩的地方,因此,湖州便成爲了韋陀菩薩的人間道場,並且在湖州,還有一個寺院就叫韋陀寺。

歷史典故大全14

東塗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騎瘦馬赴朝。正逢新科進士列隊而出,前導見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迴避新郎君!”薜逢派從者傳言:“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年少時,也曾東塗西抹來!”東塗西抹,本指婦女裝飾,薜逢以此爲喻,說自已少年時也曾憑文章取過功名,新科進士何足爲奇。後以“塗抹”爲自謙詩文拙劣之詞,金元好問《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

15 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爲人纖瘦,但作詩異常刻苦,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於囊中。日暮歸家後,取出詩句,構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後人稱好詩爲錦囊佳句者本此。錦囊又稱奚囊。楊維楨《感懷》“盡取江山錦繡句,嘔心瀝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唐書?李賀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歷史典故大全15

那位留在秦國做抵押的燕太子丹,在趙公子嘉做代王的前五年已經逃回來了。太子丹知道秦王決心要兼併列國,屢次侵犯燕國,奪去燕國的土地,哪兒還能放他回去。他就換了一身破衣裳,臉上抹了好些泥,打扮成一個窮人的樣子,給人家去當使喚人,一步步地離開了咸陽。公元前232年(秦王政15年)混出了函谷關,跑回燕國。他恨透了秦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可是他不從發展生產,操練兵馬着手,也不想聯絡諸侯共同抗秦。他認爲這些都辦不到,只是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的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他把所有的家當全拿出來收買能刺秦王的人。

那時候,有個殺人的罪犯叫秦舞陽,太子丹挺佩服他有膽量,把他救出來,收在自己的門下。這一來,燕太子丹優待勇士的名聲可就傳遍了燕國,連藏在燕國深山裏的樊於期也知道了。他就是當初煽動長安君造**的那個將軍。他大膽地出來投奔太子丹。果然太子丹把他收下,還當做上賓看待,在易水[發源在河北省易縣]的東邊給他蓋了一所房子,叫樊公館。

太子丹的太傅鞠武勸告他,說:“秦國正在併吞諸侯,您怎麼反倒收留秦王的仇人?我瞧不如請樊將軍躲到匈奴去,咱們再去聯絡齊國和楚國。這麼着,也許還能夠抵抗得了秦國。您如今不先去結交諸侯,反倒把秦王的仇人敬奉起來,這不是催着秦國快點打過來嗎?”太子丹說:“先生的計策固然不錯,可是要把諸侯聯合起來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我的心好像油煎着,哪兒等得了吶?再說樊將軍到了末路纔來投奔,我怎麼能夠把他送到漫荒野地裏去吶?他住在這兒,我們不傳揚出去就是了。”鞠武說:“燕國這麼軟弱,秦國那麼強盛,咱們哪兒能跟人家對敵吶?一根雞毛扔在火裏,還不是一燎就完了嗎?拿着雞子兒砸石頭,還有不碎的道理嗎?我簡直想不出主意來。”太子丹說:“還是請先生再想個辦法吧。”鞠武閉着眼睛,搖晃着腦袋,呆了一會兒,他說:“有位田光老大爺又精明,又有膽量。太子要向秦國報仇,他也許有辦法。”

太子丹就請鞠武去請田光,自己在宮裏等着。不大會兒工夫,就見鞠武把田光請來了。太子丹趕緊過去親自攙着田光下了車,把他迎進裏屋,跪在地下親自給他撣席子,請他坐下。田光哈着腰搖搖擺擺地走過來坐下。太子丹跪在田光跟前,說:“如今燕國跟秦國是不能並存的了。久仰老先生智勇雙全,不知道您能不能用點心計,想個辦法救救燕國?”田光說:“人老珠黃不值錢。老了的千里馬還不如一條狗吶!鞠太傅他只知道年輕時候的田光,可沒想到我如今已經老了。”太子丹說:“先生的朋友裏頭總有像先生年輕時候的人吧。”田光說:“太難了,太難了!人倒是有一個,可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出力。”太子丹趕緊就問:“誰呀?要是有這麼一個人,我非請他幫助不可。”田光說:“這人叫荊軻,是一位劍客。論起他的氣概、智謀來,都比我高好幾倍吶!”太子丹就苦苦地央告田光去把荊軻請來。田光答應了。

太子丹叫人把自己的車馬套上,親自攙着田光上車。他還咬着耳朵對田光說:“我跟先生所商量的是國家大事,請先生千萬別泄漏消息!”田光笑着說:“這還用說嗎?”

田光見了荊軻,對他說:“太子丹跪在我面前,真心實意地跟我商量國家大事。我已經老了,哪兒還有力量吶?我向來知道你的才幹,就在太子跟前把你推薦給他。請你替我去挑這個擔子。他叫我來接你,你去見見他吧。”荊軻說:“先生的吩咐我還敢不聽嗎?”田光還怕他出於勉強,就拔出寶劍來,對他說:“太子把國家大事告訴了我,囑咐我別給泄漏了。可見他還不大放心。我既然要幫助他成功,怎麼反叫他起疑吶?請你趕緊去見太子,就說我決不能泄漏機密。”說着他就自殺了。

荊軻正在傷心的時候,太子丹又打發人來催請。荊軻就坐着田光趕來的車去見他。

太子丹也像招待田光一樣地招待荊軻,問他:“田先生怎麼沒一塊兒來?”荊軻說:“爲了太子囑咐他保守機密,他已經自殺了!”太子丹捶着胸脯,低聲地哭着說:“田先生爲我而死,我怎麼對得起他吶?”哭了半天,才抹着眼淚跟荊軻說:“田先生瞧得起我,才叫我能夠見着先生,請先生指教!”荊軻說:“太子打算怎麼樣去抵抗秦國吶?”太子丹說:“趙公子嘉做了代王,他想跟燕國聯合起來,一塊兒去對付秦國。就算把燕國士兵和代郡的士兵都會合在一起,也抵不上秦國的一隊人馬。要拿兵力去對付秦國,那簡直就像拿雞子兒去砸石頭。去聯合各國的諸侯吧,韓國和趙國已經完了;魏國和齊國向來是歸順秦國的;楚國離着又遠,沒法派人來。合縱抗秦是辦不到的了。我想:要是能夠得着一位天下的勇士,打扮成一個使臣去見秦王。那時候,他站在秦王面前,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就像當初曹沫對付齊桓公那樣。秦王要是答應了,再好沒有;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先生看行不行?”荊軻說:“這是國家大事,還得斟酌斟酌!”太子丹再三請他幫忙,荊軻就答應了。可是他還不能馬上動身。

太子丹在樊公館的右邊又蓋了一所房子,叫荊公館。自己挺小心地伺候着荊軻,還老怕招待不週到。有一天,太子丹慌里慌張地來見荊軻,對他說:“秦王派王翦來打北方,已經到了燕國南部的邊界上。代王嘉打發使者來約咱們發兵,一塊兒去守上谷。先生快想個辦法吧!再耗下去,我怕先生有力也沒處用了。”荊軻說:“我早就仔細想過了。要挨近秦王的身邊,必得先叫他相信咱們是跟他去求和的。秦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河北省涿縣東南有督亢陂;涿縣、定興、新城、固安一帶都是當初燕國督亢的地界]。我要是能夠拿着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喜歡,也許能夠叫我當面見他。”太子丹說:“督亢的地圖拿去行。我叫他們找出來吧。”

荊軻背地裏到了樊公館,挺祕密地對樊於期說:“秦王害死了將軍的父母宗族,還出了賞格要將軍的腦袋,將軍不想報仇嗎?”樊於期一聽這話,當時眼淚就掉下來了。他嘆息着說:“我一想起秦王,恨得我連骨髓都發痛。我恨不得跟他拼命去,可是哪兒辦得到吶?”荊軻說:“我倒有個主意能夠解除燕國的禍患,還能夠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來。”樊於期連忙問他:“什麼主意呀?說啊,說啊!”荊軻剛一張嘴就又閉上了。樊於期見他話到嘴邊又咽回去,催他說:“只要能夠報仇,就是要我的腦袋,我也樂意給的。你還有什麼不好出口的吶?”荊軻說:“我打算去行刺,怕的是見不了秦王。我要是能夠拿着將軍的頭顱去獻給他,我想他準能見我。那時候,我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拿刀扎他的胸脯,這一來,將軍的仇、燕國的仇、各國諸侯的仇,可就全報了。將軍您瞧怎麼樣?”樊於期咬牙切齒地說:“我天天想着的就是這一件事,你還怕我捨不得這顆頭顱嗎?好吧,你拿去!祝你馬到功成!”說着,他拔出寶劍來自殺了。

標籤:精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