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經典歷史典故通用15篇

歷史1.22W
經典歷史典故1

【解釋】: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經典歷史典故通用15篇

【歷史典故】:

戰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爲大將,孫臏爲軍師,領兵救趙。田忌準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一定空虛。如果我們直接攻打大梁的話,魏國一定會撤兵回大梁的,這樣既可解救趙國,又可給魏國很大打擊。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龐涓果然中計,撤軍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齊軍的伏擊。這個成語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回的戰術。

經典歷史典故2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和(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鄭玄傳》。

【釋義】同室: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動刀槍。比喻兄弟自相殘殺。泛指內部鬥爭。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氏長得特別漂亮,人見人愛。下大夫公孫楚和上大夫公孫黑見過她之後,都想娶她爲妻。下大夫公孫楚送了聘禮,訂爲未婚妻;上大夫公孫黑傾慕徐吾氏的容貌,也送來禮物,強作婚約。公孫楚與公孫黑都是貴族,而且是堂兄弟,徐吾犯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得去請教執政子產。子產聽了徐吾犯的講述後說:“因爲國家政治不清明,所以纔會出現兩個大夫爭奪妻室的事情,這不是你的過錯,還是讓你的妹妹自己做決定吧。”

徐吾犯讓二人分別來求親。公孫黑穿着華麗的服裝,將聘禮置於堂上;公孫楚穿着軍服,在院中射箭,接着跳到車上離去,他沒有再送禮,因爲之前他已給過聘禮,認爲不需要另送。徐吾氏在屋內認真地觀看了兩位大夫的行動,選擇了自己的情人。她認爲公孫黑確實漂亮,但不能做自己的丈夫,而公孫楚表現出了男子漢氣概,決定嫁給他。她的哥哥尊重她的意見,徐吾氏遂同公孫楚結爲伉儷。

但這件事情到此並未結束,失敗的公孫黑很不甘心,一氣之下,全副武裝闖入公孫楚的家中,聲稱要殺死自己的堂哥,以奪取徐吾氏。公孫楚聽了他的話也不甘示弱,執起武器與公孫黑打鬥起來,結果在打鬥中,公孫黑不幸被擊傷。

【成長心語】

如公孫黑與公孫楚這般同室操戈的事件,在歷史上不勝枚舉,或爲名利,或爲美女,或爲權勢……無論是爲了什麼,這樣的事情不斷髮生,直到今天,它還在上演。其實,家不但是可以躲避風雨的港灣,還是你茁壯成長的土壤。兄弟姐妹間雖然免不了爭吵,但畢竟是孩童往事,最終不會妨礙血濃於水的親情發展。放眼今天社會,有許多家族企業皆由兄弟姐妹攜手合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聯手經營、相互激勵、共渡難關,最終成就一方大業而受人敬慕。所以,兄弟之間一定要互相幫助和扶持,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成長、進步,成就事業。

經典歷史典故3

有三種說法。一說是元代蒙古人有個習慣,兩人牽馬相遇,要在對方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二是蒙古族好騎手遇到烈性馬便拍拍馬屁股,使馬感到舒服,隨即乘勢躍身上馬,縱馬而去。三是蒙古人愛馬,如果馬肥,兩股必然隆起,所以見到駿馬,總喜歡拍着馬屁股稱讚一番。

經典歷史典故4

畫虎不成反類狗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故事: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後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爲有用的人才。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龍伯高,就算學習的不成功也可以,刻鵠不成尚類鶩(就好像你雕刻一個天鵝,沒雕刻成功,最後也還能雕刻出一個類似鴨子的模樣出來)。而寧願她們不要學習杜季良,不是因爲他不好,而是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兔死狗烹 鳥盡弓藏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爲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範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爲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剷除。兩位大夫爲什麼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餘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羣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爲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着:“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爲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範蠢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經典歷史典故5

【出處】《後漢書·酷吏傳·董宣》。

【釋義】本義是強硬的頸項,借喻人性格剛強,不肯低頭屈服。後以“強項令”泛指剛直不阿的官吏。

【歷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因此,東漢初年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卻需要有效的法令。不過法令只能威懾百姓,卻無法約束達官貴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橫行無忌,她的奴僕也不把法紀放在眼中。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耿直的人,他認爲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躲在公主府裏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着,只等家奴出來。

一天,湖陽公主坐着馬車外出,跟隨她的正是那個殺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大怒:“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阻攔我的馬車!”

董宣毫不畏懼,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場處決。

湖陽公主十分生氣,馬上趕到宮裏,向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光武帝聽了也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着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動手,微臣有話要上奏。”

光武帝怒氣衝衝地問道:“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董宣說:“陛下是一箇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僕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如果微臣因爲維護法令而獲罪,懇請以死謝天下!”說罷,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經撞得頭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爲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頭賠禮。董宣寧死不磕,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着脖子。

內侍回報說:“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湖陽公主見光武帝放了董宣,並不服氣,諷刺光武帝沒有權威,光武帝無奈地說:“正因爲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那樣肆意爲之。”

【成長心語】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華,沿用至今。董宣敢於挑戰有權勢之人,堅持原則不退讓、寧折不彎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人尊敬,他無論官品與人品皆屬上乘。每個人都有一個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容忍程度不一。作爲一個執法者,對自己、對他人都應該嚴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就要嚴於律己。敢於堅持原則,寧折不彎的堅韌精神,這些都將成爲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條件和原因。

經典歷史典故6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在人叫調整心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爲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易經》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朱子治家格言》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說,“諸惡莫做,衆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迴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芸芸衆生之疾。

經典歷史典故7

【鄭人買履的典故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買履的典故釋義】履:鞋子。鄭國人買鞋子只相信自己測量的尺寸,而不自己試穿大小。諷刺不懂變通、不尊重客觀條件的人。

【鄭人買履的歷史典故】

古時候,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子,他先在家裏量好了自己腳的尺寸,用一根繩子記錄下來,他隨手將繩子放在座位上,就出門了。

他來到集市上賣鞋的店鋪裏,左挑右選,終於看好了一雙鞋,正準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尺寸的繩子放在家裏忘帶了,就說忘了帶尺寸,要回家拿來尺寸再買,說完就走了。

他匆匆忙忙地趕回家,拿了放在座位上的繩子後,又匆匆忙忙地趕回集市。來回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等他返回集市的時候,太陽都要下山了,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了。他來到賣鞋子的店鋪前,看到已經關門了,再看看自己腳上鞋子的大洞,十分沮喪。

旁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爲什麼不直接試試大小,非要按量好的尺寸買鞋呢?”他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

【成長心語】

《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要有一定的靈活性,突破定式思維,才能讓一切變得更容易、簡單。無論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還是提升自我,善於用變通的思維和方法是有助於一個人取得成功的。變通決定出路,學會變通,就能在種種困境、麻煩面前遊刃有餘。不變通,就無法創造更高的價值;不變通,就只能守在原地,永遠無法突破。從那個已經約定俗成的“框架”中跳出來,別讓那個已經量好的“尺碼”,成爲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經典歷史典故8

滿城盡帶黃金甲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寫的一首歌詠菊花的詩。黃巢年輕時,到京城長安應考,沒有考上。他在長安看到了朝廷的腐敗,憤慨地寫下了這首詩,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統治的決心。

唐朝晚年,特別是唐宣宗以後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尋歡作樂。朝廷政治黑暗,民間賦稅繁重。貴族、官僚霸佔了大量土地,老百姓卻沒有地種,只得到處流亡。有些地方發生了災荒,農民靠吃草根樹葉過活,官吏卻照舊向他們催逼賦稅。廣大農民已經沒法活下去了。唐懿宗即位的那年,浙東地區就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公元868年,又發生了龐勳領導的桂林守軍的起義。

鮑元875年,濮州(在今山東鄄城北)人王仙芝領導幾千人在長垣(在今河南新練)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很快攻佔了曹州(今山東曹縣)和濮州。附近農民紛紛參加,起義隊伍一下子發展到幾萬人。

黃巢是冤句(在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他的家鄉正是王仙芝起義軍佔領的地區。黃巢精通武藝,讀過經書,販過私鹽,結交了不少江湖好漢。他本來就想推翻唐朝,這時看到王仙芝起義,就也組織幾千人,起兵響應,並加入了王仙芝的起義隊伍。

王仙芝、黃巢在山東、河南一帶,到處攻打州縣,聲勢越來越大。朝廷派兵去鎮壓,可是老是吃敗仗。於是有些官員提議,把王仙芝招降過去。

王仙芝官迷心竅,準備接受招安。這事給黃巢知道了。他去找王仙芝,憤怒地說:“當初我們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國害民的壞人掃清。現在事情還沒有成功,你卻想去做官,你怎麼對得起這些弟兄!”

黃巢越講越氣憤,忍不住拔出拳頭,朝王仙芝臉上狠狠打了一拳。黃巢不願再跟從王仙芝,他帶領一支軍隊,開始單獨作戰。

兩人一分兵,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一心想當官,多次派人向唐朝官員求降。唐朝官員見他已沒有多大能耐,便不再理會他。不久,王仙芝兵敗被殺,他留下的隊伍也趕去投奔黃巢了。

兩支起義軍重新會合後,大家推黃巢爲黃王,號“沖天大將軍”。黃巢開始設置官職,管理起義軍內部的事務。從此,起義軍纔算有了初步的組織。

黃巢帶領起義軍,準備去攻打洛陽。唐僖宗急忙調兵遣將,增援洛陽。黃巢見唐軍兵力強大,就渡過淮河,向唐軍力量空虛的南方挺進。他們轉戰了大半個中國,一直打到了福州、廣州。

黃巢到了廣州,沒想到那裏發生瘟疫。起義軍將領勸黃巢離開南方,舉行北伐。於是,黃巢休整了一下隊伍,又帶兵北上。

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到幾十萬人,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他們一路上勢如破竹,把各地的官軍打得一敗塗地,很快渡過了長江,隨後又渡過了淮河。

鮑元880年十二月,黃巢打到了洛陽,洛陽官員馬上開城投降了。黃巢進城以後,由於起義軍紀律嚴明,洛陽城裏商店照常營業,街上完全跟平常一樣。

黃巢又下令向潼關進軍。他的前鋒部隊很快到達了關外。起義軍都打着白旗,那些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盡頭,簡直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會兒,黃巢來了,起義軍高聲大喊,好像晴天霹靂。駐守關外的唐軍看到這聲勢,嚇得各自逃命去了。

潼關左面有個山谷,谷中有條小路直通關後。起義軍通過這條小路,繞到關後,前後夾攻,一下子攻破了潼關。

潼關一破,整個長安亂成一團。唐僖宗騎了一匹快馬,由幾百個士兵保衛着,慌慌張張地逃往成都去了。

當天下午,黃巢帶領起義軍,開進長安。長安百姓興高采烈地歡迎起義軍進城,街道兩旁站滿了歡迎的人羣。

黃巢部下的大將尚讓,對歡迎的人說:“黃王起兵,都是爲了百姓。我們決不像唐朝皇帝那樣,不把你們當人看待。大家安居樂業,放心好了。”人們聽了,都很感動。起義軍對罪大惡極的官僚,捉到就殺,但看到路旁的窮人,卻常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他們。

就在這年年底,黃巢在長安當了皇帝,國號叫大齊。長安成了起義軍的天下,黃巢也終於實現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的願望。

新政權建立了,但黃巢控制的地方卻非常小,只有長安及其附近的幾小塊地方。原來黃巢一直流動作戰,打下的地方,都沒有派兵把守。他一走,這些地方又全給敵人佔領去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後,就糾集軍隊,把長安包圍起來。幾十萬起義軍擠在這一小塊地方,日子一長,糧食都吃光了。就在起義軍出現嚴重困難的時刻,黃巢手下的一個大將朱溫投降了唐朝。

這時,唐僖宗又調來了沙陀族的酋長李克用的騎兵。李克用帶領沙陀騎兵,和唐軍一道作戰,擊敗了起義軍。

黃巢見形勢不利,撤出了長安。一路上,他作戰又老是失利,最後退到泰山狼虎谷,兵敗自殺了。

這次大起義歷時十年,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腐朽統治。沒有多久,唐朝就滅亡了。

經典歷史典故9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一個小茶館。知縣白老爺是一個貪財好利的主兒,經常來白吃白喝。雖然父子倆受不了,有氣,但也沒辦法。有一段時間老掌櫃病了,小掌櫃司爐掌壺。等老掌櫃病好以後,發現縣太爺再沒來了。問其緣由,小掌櫃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經典歷史典故10

秦國的白起,是一位非常善於打仗的將軍。由他指揮的戰爭沒有失敗的時候,所以人們稱他爲“常勝將軍”。有一年,秦王派白起率兵前去攻打魏國。如果魏國被秦國攻下,會在多個諸侯國之間引起連鎖反應,爲此很多人都非常擔憂。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奉命前去遊說白起不要攻打魏國。蘇厲設法拜見白起,向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養由基從小就練成一手好箭法,能在百步之外準確地射中楊樹葉。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箭術也非常高超。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前來圍觀。

比賽的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裏撐起一塊木板,木板上畫出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靶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太近、太大了。咱們還是比賽射百步以外的楊樹葉吧。”

說罷,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楊樹,叫人在樹上選了一片葉子,塗成紅色作爲靶子。接着,他拉開弓,“嗖”的一聲,人們放眼望去,箭頭正好貫穿那片紅楊樹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全部目瞪口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樹葉,便走到那棵楊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樹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到樹下,看清楊樹葉上的編號後,便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連發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樹葉。這樣一來,圍觀的人羣大聲喝采,潘虎雖然輸了,卻輸得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不料有個站在養由基身旁的人冷冷地說:“嗯,有了百步穿楊的本領,才配受我的指教。”

養由基聽這個人說話的口氣這麼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地說:“我並不是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或者稍稍出一點兒偏差,只要射不中,你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

蘇厲對白起說:“你號稱常勝將軍,但魏國並不是一個非常容易打敗的國家,如果你不能馬上取勝,便破壞了自己的名聲。”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藉口身體狀況不佳,取消了進攻魏國的計劃。

——《戰國策·西周策》

【求解驛站】春秋時楚國養由基善於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後用來形容箭法或槍法非常高明。

【活學活用】隊長打靶十發全中,不愧“~神槍手”的稱號。

【妙語點撥】秦王派素有“常勝將軍”雅稱的白起攻打魏國,很多諸侯國紛紛自危。蘇厲授命於危難之中,遊說白起。他抓住人們愛惜名譽的心理,列舉養由基百步穿楊的事例,借他人之口,側面暗示白起不要憑藉一時之勇,將來之不易的“常勝將軍”名譽毀於一旦。最終,蘇厲憑着“三寸不爛之舌”,在沒有動用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成功擊退秦國的百萬之師,讓我們着實領略了口才的巨大威力!

【近義百發百中

【反義】無的放矢

經典歷史典故11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爲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爲將,孫臏爲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裏?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爲,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爲 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爲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經典歷史典故12

一日千里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做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嬴政因爲同病相憐,相處良好。

後來,嬴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去做人質,原本以爲可以得到嬴政的優待。不料,嬴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機會逃回了燕國。回國後,太子丹一直耿耿於杯,想報復嬴政。但由於燕國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更別說實現太子丹復仇的願望了。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擔心不已,太子丹也憂愁萬分,於是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阻擋秦國侵吞的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爲人機智,很有謀略,您可以跟他商討一下。”田光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並對他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田光聽了,一言不發,拉着太子丹走到門外,指着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馬。在壯年時,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時,卻連劣馬都跟不上了。您說這是爲什麼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爲它精力不行了。”“對呀!您聽說的關於我的情況,都是我壯年時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說:“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爲力,但我願向您推薦一個人——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後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經典歷史典故13

聖經《舊約》:挪亞後有個叫亞伯拉罕的閃族人,他99歲得一子。一天,耶和華突然降臨,要他殺子以撒獻祭。以撒不知自己是祭品,跟隨父親上山,亞伯拉罕準備好一切,正將兒子放上祭壇欲動刀時,天使飛來拉住其手,不准他殺子,告訴他只是耶和華的考驗,並改用羊來做爲祭品,這就是替罪羊的來歷。

經典歷史典故14

【歷史典故】戰國時期,魏惠王派大將龐涓進攻趙國,圍住趙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難以抵擋,就把中山獻給齊國。齊王派大將田忌、軍師孫臏興兵救趙。孫臏揚言要進攻魏國襄陵,龐涓中計回兵救襄陵中了孫臏的伏擊,解了趙國之危。

【典故】《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經典歷史典故15

信仰是一種無堅不催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一天,我發現,一隻黑蜘蛛在後院的兩檐之間結了一張很大的網。難道蜘蛛會飛?要不,從這個檐頭到那個檐頭,中間有一丈餘寬,第一根線是怎麼拉過去的?後來,我發現蜘蛛走了許多彎路--從一個檐頭起,打結,順牆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翹起尾部,不讓絲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別的物體上,走過空地,再爬上對面的檐頭,高度差不多了,再把絲收緊,以後也是如此!

人生哲理:蜘蛛不會飛翔,但它能夠把網凌結在半空中。它是勤奮、敏感、沉默而堅韌的昆蟲,它的網製得精巧而規矩,八卦形地張開,彷彿得到神助。這樣的成績,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於是,我記住了蜘蛛不會飛翔,但它照樣把網結在空中。奇蹟是執着者造成的!

標籤:通用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