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約法三章的故事-經典歷史典故

歷史7.4K

導語:瞭解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它的歷史,歷史故事是讓我們最容易瞭解中國歷史、外國曆史、世界歷史、清朝歷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歷史最快捷方法。經典歷史故事等你來品味。

約法三章的故事-經典歷史典故

約法三章的故事_經典歷史典故

約法三章

當各路諸侯攻破武關(在今陝西丹鳳東南),離咸陽不遠時,趙高派心腹把二世殺了。趙高想自己即位,又怕進關的諸侯不服,就把二世的侄兒子嬰立爲秦王。子嬰明白趙高一肚子壞水,非常危險,就設計殺了趙高。項羽想借着咸陽內亂連夜進軍,又怕投降過來的秦軍叛變。大軍到了新安城南(今河南新安),楚軍把投降的二十多萬秦兵都給殺了,埋在大坑裏。打這兒起,項羽的殘暴出了名。

公元前207年,劉邦進了武關。秦王子嬰派了五萬兵馬守住?i(yáo)關(在今陝西商縣西北)。劉邦用了張良的計策,派兵在關左右的山頭插上無數的旗子,作爲疑兵,又吩咐大將周勃帶領全部人馬,從東南側面突然打進去,殺了主將,消滅了這一支秦軍。

劉邦的軍隊進了關,到了灞上,秦王子嬰帶着大臣前來投降,車馬好像戴孝似地都用白顏色。劉邦接受了子嬰的投降,把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交給將士們看管。

劉邦的軍隊進了咸陽。將士們亂紛紛地爭着去揀值錢的東西拿。蕭何首先進丞相府,把那些有關國內戶口、地形、法令等的圖書和檔案都收管起來。這些文件是將來治理國家不能少的,他認爲比銀金財寶更有用。

劉邦進了阿房宮,一見宮殿這麼富麗,宮女們這麼漂亮,就進了內宮,躺在龍牀上不想離開了。

部將樊噲這時闖了進來,說:“沛公要打天下,還是要做富家翁?這些窮奢極欲的東西使秦亡了,您要這些幹嗎?還是快點回到灞上去吧!”

恰巧張良也進來了。張良對劉邦說:“請您聽從樊將軍吧!”劉邦只好封了庫房,自己回到灞上的軍營裏去。

劉邦召集了各縣的父老,對他們說:“你們吃秦朝的苦頭已經吃夠了,從今兒起,秦朝的法令一律廢除。我跟諸位父老訂立三條法令:第一、殺人的償命;第二、打傷人的辦罪;第三、偷盜的辦罪。辦罪的輕重看犯罪的輕重而定。”“約法三章”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百姓們興高采烈,紛紛拿着牛羊肉、酒和糧食來慰勞劉邦的將士。劉邦耐心地勸大夥把這些東西拿回去,他說:“糧倉裏有的是糧食,父老鄉親們就不要再操心了。”

打那起,劉邦的軍隊給關中(函谷關以西地區)的百姓留下了好印象,百姓們都希望劉邦留在關中做王。但劉邦卻擔心項羽也會打進關中,不肯放過自己。

有一個謀士說:“將軍,我們可以一面立刻派兵去守函谷關,別讓諸侯的軍隊進來,一面招收關中的壯丁,擴大自己的.軍隊。這樣纔可以抵抗諸侯。”聽他這麼一說,劉邦就派兵去守函谷關,不準項羽的軍隊進來。項羽的大軍到了函谷關,劉邦的守關將士說:“沛公有令,無論哪一路軍隊都不準來。”

項羽知道後,氣得連眼珠子都突出來了。他打進函谷關,到了新豐、鴻門(在今陝西西安東北)把大軍駐紮下來,召集將士們商議怎麼去懲罰劉邦。

相關閱讀

盜泉寧渴

春秋時,在現在山東省泗水縣的東北,有一潭碧泓清冽的泉水,十分惹人喜愛,附近的百姓常到潭中挑水飲用,游泳嬉耍。後來,有一夥強盜佔據了這個地方,他們在潭畔安營紮寨,打劫過往的客商和行人,百姓們對強盜們恨之入骨。

過了些時候,魯國國君派兵趕走了強盜,人們便把這個無名的水潭稱爲盜泉。

有一年夏天,驕陽似火。魯國的大學問家孔子帶着子路、宰予等幾個學生,坐着馬車,離開曲阜,外出辦事,馬車奔馳了大半天后,大概離曲阜已有一百多里路了,孔子、子路、宰予等都熱得汗流滿面,口乾舌燥。這時,子路看到前面不遠處的山腳有一潭泉水,說:

“老師,前面有一潭泉,停了車,我去打點水來給大家解解渴!”

孔子聽了,吩咐車伕停了車,說:

“好吧!你拿了桶,多打一點,留着路上也可以喝!”

子路聽了,提了一個木桶下了車,來到泉邊盛了一桶泉水拎回來。他從車上拿了一個鉢,先舀一鉢捧給孔子。孔子見鉢中的泉水清冽異常,不由問道:

“這樣清冽的泉水是很少見的,你問問住在這裏的人家,知道這潭泉水叫什麼名字嗎?”

子路笑着回答說:

“我剛纔碰到一個老人,他告訴我這泉水的名字叫盜泉。水這麼清,不知道爲什麼有叫這樣一個名字!”

孔子聽了,立即鉢中的水朝地上一潑,又叫子路把打來的水全部倒掉。口渴難耐的宰予對老師的舉動很不理解,問:

“老師,你爲什麼要把水全倒掉呢?”

“盜泉,那就是說,這是強盜的泉水,它的名聲肯定壞透了。我們怎能因爲口渴而去喝壞透了名聲的東西呢?我們寧願渴死也決不喝它!”

孔子說完,吩咐車伕繼續趕路,往前駛去。

後來,“盜泉寧渴”這一典故,用來表示寧死也不接受不義之物,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

蠻觸相爭

戰國初期,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有一個時期,齊威王和魏惠王簽訂了盟約,規定雙方互不侵犯,兩國的關係良好。

可是過了不久,齊威王卻違反盟約,派遣軍隊騷擾魏國的邊境城鎮。

魏惠王勃然大怒,準備立即發兵伐齊。魏國的大臣季子勸諫惠王說:

“要建造十丈高的城牆,已經建造了七丈高,如果因爲幾塊牆磚有點小毛病而推翻它,豈不是太可惜了嗎?魏、齊兩國友好相處已七年了,如果因爲邊境出了點小問題而大動干戈,破壞友好睦鄰的關係,那不是太可惜了嗎?望大王一定珍惜和齊國的友好關係。”

魏惠王聽了,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去向一位名叫戴晉人的賢人請教。戴晉人說:

“大王,有一種爬行動物叫蝸牛,你知道嗎?”

惠王說:“知道,那不就是頭上長着一對觸角的小爬蟲嗎?”

“不錯。但大王可能不知道,在蝸牛的這對觸角上,兩邊各是一個國家,左角中的是觸氏國,右角中的是蠻民國。這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很緊張,經常互相攻戰。雙方都死了好幾萬人,有時候觸國獲勝,有時候蠻國獲勝,不是我佔你的土地,就是你獲我的財寶……”

惠王聽了,不禁笑着打斷他的話,說:“先生,你在說神話故事吧?世界上哪有這麼小的國家呀!”

戴晉人說:“是嗎?在大王眼裏,蠻、觸兩國簡直小得可憐。然而大王爲什麼不想一想,我們人類居住的地方,同天地宇宙相比較,也是小得可憐。我們魏國只是據有那小得可憐之地中的極小一部分,而魏國都城大梁是魏地中的極小一部分,而大王只是大梁幾十萬人中的一個。這樣說來,大王在天地宇宙間的地位,同觸國和蠻國國王相比,有什麼兩樣嗎?”

惠王怔了好久,說:“如此看來,確實沒有什麼兩樣。”

“既然如此,魏、齊兩國如果開戰,和蠻觸之爭又有什麼區別呢?”

魏惠王聽了,茅塞頓開,立即下令魏國的軍隊在邊境不要和齊軍發生衝突,同時派使者到齊國去,尋求和平解決邊境問題。這時,齊威王也打聽到了戴晉人對魏惠王說的一番話,自知理虧,熱情地接待了魏國使者。齊、魏兩國又暫時恢復了友好關係。

後來,“蠻觸相爭”這一典故,用來形容斤斤計較,所爭的利益十分微小。

標籤:約法三章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