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小故事(精選15篇)

歷史2.57W
歷史小故事1

主持拋寶碗教徒

歷史小故事(精選15篇)

巴東下巖院的主持和尚,有一天在外面撿到了一個青瓷碗,就把它帶回寺院。他折了一朵鮮花放在碗裏,供奉在佛像前,第二天碗裏就長滿了鮮花。後來,他又在碗裏放了幾粒大米,過了一夜,碗裏又長滿了大米。而後,他又把少許的銅錢和金銀放在碗裏,一夜之間又變成了滿滿的一碗銅錢和金銀。從此以後,下巖寺便富裕起來了。過了一些日子,主事和尚老了,一天他過江去查田,當船行至江心時,他從懷裏取出那個青瓷碗,隨手拋進了江中,弟子們都驚呆了,老和尚就對他們說:“我死後,你們難道能夠謹慎守節嗎?將青瓷碗丟了,是不想讓你們增加罪過啊!”

  【感悟】

世間的奇珍異寶固然稀少,但任何財富的取得是人用雙手勞動所得,勤勞才能致富,那種不勞而獲的安逸思想永遠不會長久。

歷史小故事2

魯迅被譽爲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享譽世界文壇,在文學上有着不可動搖的地位。那麼作爲平凡人的魯迅又有着什麼樣的故事呢?

1.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髮店理髮。理髮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着簡樸,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髮時就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髮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髮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髮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髮,理髮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着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髮。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髮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理髮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麼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髮師聽了大窘。

2.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爲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捲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捲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愛書情結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節衣縮食,購置了多冊書本。他平時很愛護圖書,看書前總是先洗手,書髒了就小心翼翼地弄乾淨。他自己還準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一本破舊的書,經他整理後,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時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人,若有別人借書,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

4.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一次,魯迅應約爲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爲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覆:“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呵呵!

5.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爲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6.煙罐驅貓

魯迅晚年來到上海專事寫作,50多歲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靜更深魯迅在寫作,外面的貓不停地叫,屢屢打斷他寫作的思路,魯迅隨即拿起手邊的五十支裝鐵皮的香菸罐,對着可惡的貓一一發射。

7.戲弄特務

有一次,魯迅在上海的街頭蹓躂,身後總跟着一小特務盯梢。當然這對魯迅來說是常有的事。魯迅故意將他當成乞丐,坦然地轉過身去遞過一塊銀元:“買飯吃吧。”

歷史小故事3

宋朝時候,雕板印刷大爲盛行。

雕板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木頭鋸成一塊一塊大小一樣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後在一張薄紙上寫字,反貼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來,再刷上墨,鋪上紙,用軟刷在紙上輕輕刷過,揭下來,紙上就有了白底黑字。一本書的字數自然是相當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塊,每一塊都照這種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畢,一頁一頁地裝訂起來,那就成了一本書。

當時,杭州西山有個號稱“神刀王”的雕板師傅,刀下功夫遠近聞名,有口皆碑。許多人慕名前來拜師,“神刀王”一概不收。可他晚年的時候,卻破格收下了一個平民出身的小徒弟——畢昇。這是啥原因呢?原來,“神刀王”不但看中了畢昇那股靈巧勁兒,更喜歡他那忠厚、誠實的品行。他覺得,把自己的本領傳給這樣的人,到死的時候也就可以瞑目了。

畢昇跟着“神刀王”一學就是幾年,技藝大有長進。有一次,師傅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昇在一旁觀察揣摩。誰知還剩下最後一行時,畢昇一不小心,碰了師傅的手臂,把刀下那個“之”字刻壞了。

畢昇難過極了。晚上,他躺在牀上,翻來覆去睡不着覺。他先是暗暗埋怨自己,後來又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雕板印刷太麻煩了,能不能改一改呢? 從那天起,他一有空兒就琢磨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邊散步,發現一個江湖畫師正在往一幅風景畫上蓋圖章,湊近仔細一瞧,真新鮮,那畫師竟把三枚圖章串在一起。

畢昇頗有興趣地看了一會兒,忽然,猛一擊掌,高興地大叫起來:“有辦法了!有辦法了!”

他一溜煙跑回住處,用膠泥作成一個一個方塊,幹了以後,刻上反字,一字一塊;接着用火將這些活字燒硬,按韻排列在特製的木格里;然後根據需要將活字排在鐵框裏固定好。這樣就可以刷上墨印書了。

採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節約。這種新技術,很快就被推廣到全世界。

歷史小故事4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後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爲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於《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然後原文是這樣描述的:“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揹走,但鐘太大了,背不動。於是他就用錘去把鍾打碎,這時鐘發出了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隻鍾,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爲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了。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然後至於鍾最後爲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了,我們大家可以發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們在笑的同時,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了呢。如果我們希望成爲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常讀讀這個故事。

歷史小故事5

《鑿壁偷光》

“啊——痛死我啦!”匡衡大喊一聲,只見他用右手捂住正在流血的左手,這是在幹什麼呢?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匡衡小時候的一天傍晚,他在家裏看書,天色已晚,書上的字也越來越模糊,看不清了。可是匡衡家裏一貧如洗,根本沒有錢買蠟燭,他出去走走,看到鄰居家裏很明亮,便想鑿開牆面讓鄰居家裏的光亮透過來,借這些光看書。

匡衡找好位置,左手拿着錐子,右手拿錘子,“咣、咣!”向牆壁砸了幾下,把手震得發麻。牆面太硬了,一點洞也沒砸出來。“這牆頭這麼硬,要不白天多看書,晚上別看了吧!”可這種想法立刻被否認了,他想起白天還要給地主家割草,放牛,根本沒有時間去讀書。便又砸了起來。

匡衡用更大力氣,“咣!咣!”砸了幾下。由於屋裏光線太弱,他不小心砸到了自己的左手上,“啊——痛死我啦!”他大聲叫起來,感到鑽心的痛,他的左手被砸的鮮血直流,匡衡放聲大哭起來。不知哭了多久,他不再哭了。他拿起一塊破布纏住了自己的左手,又重新拿起錐子和錘子向牆面砸起來。

不知又過了多長時間,一絲光亮突然從洞裏透出。匡衡又小心地鑿了起來,又過了一會兒,一大束光從洞裏透了出來,匡衡高興的一下子跳了起來,趕快迫不及待地拿起書在光亮下看書。

因爲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前讀書,學到了許多知識,因此後來成爲了著名的大學問家。

歷史小故事6

公元1328年,也孫鐵木兒在上都的行宮中死去,留守大都的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與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裏得知消息後,發動政變,將元仁宗的兒子圖帖睦爾擁立爲帝,而中書左丞相倒剌沙得知消息後,聯合蒙古宗室諸王,在上都將也孫鐵木兒的兒子阿速吉八扶上帝位,並且率兵南下,攻破居庸關,直逼大都,內戰爆發。

圖帖睦爾稱帝后,先是重賞諸王、大臣,爭得廣泛支持,然後處死和流放倒剌沙同黨,免除了後顧之憂,接着派兵迎擊上都軍。不久就將進逼大都的上都軍擊潰,隨後北上,包圍上都,倒剌沙不得不出城投降,後被處死,天順帝也不知所終。歷時兩個多月的兩都皇位爭奪戰以圖帖睦爾的勝利告終。

圖帖睦爾曾經在父親海山和叔父愛育黎拔力八達當政期間有過一段美好的童年時光,但叔父死後,圖帖睦爾的厄運就隨之到來。即位的英宗對堂弟圖帖睦爾心懷恐懼,命他到海南去居住。泰定帝上臺後,又將圖帖睦爾召回京城,封爲懷王,但還是對年少氣盛的圖帖睦爾放心不下,事隔不久,又令他到建康去居住。泰定帝病危的時候,中書左丞相倒剌沙等人爲防止他爭奪皇位,匆忙將圖帖睦爾遷往江陵。但圖帖睦爾還是把握住了機會,成爲元朝歷史上又一個皇帝。

圖帖睦爾即位時,爲了爭取身在漠北、手握重兵的長兄支持,以牽制和威懾上都軍隊,曾許諾等長兄南返京城,自己立即讓位給他。

公元1329年,圖帖睦爾還算沒有食言,果然將皇位讓給長兄和世。和世信以爲真,便在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即位,是爲明宗。圖帖睦爾隨後派燕鐵木兒攜帶皇帝寶璽北上迎接,明宗接到皇帝寶璽後,非常高興,立即冊封圖帖睦爾爲皇太子,並開始提拔自己的親信大臣進入各級官署。圖帖睦爾和燕鐵木兒本來的目的就是想先穩住明宗,然後再尋找機會除掉明宗後,再登基做皇帝,但見到明宗的這些行動後,不免心生恐懼,於是加緊了行動步伐。在他們的陰謀策劃下,圖帖睦爾從大都出發去接明宗,在王忽察都(今河北張北北部)的相逢酒宴上,圖帖睦爾親自下子,將明宗毒死,隨後重新登位。

燕鐵木兒在圖帖睦爾稱帝、退位、復又稱帝的陰謀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圖帖睦爾對此感恩戴德。爲表示感謝,圖帖睦爾即位後,便任傘他爲中書右丞相,加封太平王。公元1330年,圖帖睦爾又下令朝中不再設左丞相一職,將中書左丞相伯顏改任知樞密院事,讓燕鐵木兒獨專相權。隨後又授予燕鐵木兒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師、太平王、答剌罕、中書右丞相、錄軍國重事、監修國史等11個頭銜,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一切重大事務,皆聽由燕鐵木兒裁決。

圖帖睦爾處心積慮的謀劃,就是爲了登基做皇帝,可他還沒在皇帝的寶座上坐滿5年,就暴病而亡。公元1340年,圖帖睦爾弒兄篡位之罪敗露,當朝的元順帝下詔撤除他的廟主,將皇后也削去後號,太子燕帖古思流放高麗。

歷史小故事7

元成宗鐵穆兒直到臨死前也沒有指定繼承人,等他死後,曾經發生在他身上的爭奪皇位的一幕,又一次出現了,不過這次並不像鐵穆兒和與他爭奪皇位的兄長那樣,得以和平解決。而是經過一番屠戮後,元武宗方纔登基稱帝。

公元1307年,元成宗死後,皇位究竟由誰來繼承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問題。因元世祖生前有日後帝位必須傳給真金太子之後的成約,依此應是元成宗長兄甘庶剌的長子今孫帖木兒,而元成宗的卜魯罕皇后和左丞相阿忽臺等準備擁立的是元成宗的堂弟安西王阿難答。而作爲元成宗次兄答剌麻八剌的海山不太可能成爲皇帝,但他的兄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母親答己也以奔喪的名義回到京城,逮捕了左丞相阿忽臺和安西王阿難答等人,以“亂祖宗家法”的罪名將其誅殺。愛育黎拔力八達本想稱帝,但他考慮到海山擁有重兵且能征善戰,不敢造次,便把皇位讓給了海山。

公元1307年,率三萬精兵來爭奪皇位的海山得知弟弟將皇位讓給他後,大喜過望,立即馬不停蹄地趕到上都,即位稱帝。

海山登基後,還算做了些好事,他下令凡是征戰的將士和供給繁重州郡的役卒,都可免除三年差稅;雲南、八番、田楊等地免除一年差發;在外逃荒回家種地的,免三年差稅;停止徵收受災地區的山場湖泊稅,聽任貧民就地採取;兵馬經過地方,不得騷擾百姓;充許民間冶鐵;鼓勵興辦學校;免除儒戶的差役;關照孤寡老人和孤兒。

海山很想因循漢制,重儒尊道。所以即位不久,他就遣使以大牢之禮祭祀孔子,並加封號爲“大成至聖文宣王”,對全國遵行儒教的人給予優赦。中書右丞孛羅帖木兒用蒙古丈譯成《孝經》,上給海山,海山便命令中書省刻板模印,使得諸王大臣人手一本。

海山的奢侈、揮霍更超過元成宗。他即位不久,爲鞏固統治而大賞諸王、宗族,搞得國庫儲備空虛,入不敷出。公元1308年,由於江南發生大饑荒,政府的財政更爲困難,再加上海山大興土木,建城修寺,財政危機再度出現。

海山還篤信佛教,因此,他修建興聖宮,請僧侶們入內禱佛祈福,又派士兵1500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臺山佛寺,並令皇太子親自主持在大都城南建造佛寺。他還命令喇嘛翻譯佛經,以便誦讀。這就使得僧人在朝中炙手可熱,氣焰囂張、無所顧忌,成爲當時禍害百姓的一大勢力。

歷史小故事8

1、作弊奇聞

清代合州有一個士子,本是個紈絝子弟,那年參加縣上的初試,他自己根本未到考場,而是出錢僱了個**代他答卷,結果高居榜首!這廝不通文墨,貪玩厭學,在童生中是人人皆知的。故名次一公佈,衆人便鼓譟起來。但鼓譟歸鼓譟,在隨之而來的由縣令親自點名的考試中,這廝又買通縣令的聽差,借他之手將考卷傳遞給場外的**。四場下來,他仍名列第一!考生們料定其中必定有詐,紛紛要求縣令親自對他面試一場。

縣令接受了他們的建議,首先將該生驗明正身,又渾身上下搜了個遍,然後關入一間密室。接着,縣令擬好題目,親自送到他的手中。出門後,又將密室反鎖,把差役隨從盡數趕走。

時過半晌,縣令獨自進屋查驗。只見該生正伏於桌前閉目凝神,雙脣微動,作沉思吟哦狀;再看試卷,卻整潔如初,尚未下一字。問他,則答道:“一向習慣了先打腹稿。現在文章的格局已成竹在胸,只是字句還略欠斟酌,所以沒有忙着下筆。”縣令見他神情坦然,一副穩操勝券的樣子,便出門等候,但看管得更加嚴密,禁絕任何人靠近密室,連茶水也不準送進。

又過了半晌,縣令再次進房查看,見其早已完卷,正翹首而待。取卷細閱,覺得洋洋灑灑,辭采飛揚,內容充實,行文暢達,堪稱上乘之作。縣令不禁嘖嘖連聲,大加讚賞,於是敲定他爲第一,還將他的文章張貼於縣衙門牆上供人閱賞。衆考生見狀,個個詫異萬分,但因不知就裏,也奈何不得。

事情過了許久,方纔慢慢有風聲露出來——這廝仍是藉助差役作的弊!

原來,早在縣令命題時,差役已將試題漏給了場外的**。到縣令第一次進屋審視時,**的文章已脫稿交付差役,偷貼在了縣令的背上!等縣令轉身出門時,這廝便隨步上前將答卷揭下。縣令當時不知,還當其是講客套,起身送自己,故還推辭勸勉道:“不必過分拘禮,還是抓緊時間完卷吧!”待縣令再次返回探視,他早已將文章謄於試卷之上了。

2、賴縣令踐約

光緒年間,四川洪雅縣的賴縣令正在後堂陪着姨太太閒聊,忽聽衙門口有人擊鼓鳴冤,他一把推開姨太太,懶洋洋地起身穿衣戴帽,前去升堂。

衙役將喊冤人帶上堂來,賴縣令仔細一看,卻是個年輕女子,她全身穿着雪白的孝服,生得五官端正,臉上滿是淚痕。賴縣令威嚴地問:“告狀的就是你嗎?你狀告何人?”女子回答道:“民女告的是生身父親!”

“哦?”賴縣令愣了一下,然後把驚堂木一拍,“混賬!自從盤古開地天,哪有女兒告父親的!你叫什麼名字,因何告你父親?”女子哭着說:“民女楊奉貞,嫁夫汪大江,我夫是木匠。我倆成親後感情甚好,誰料我父親嫌貧愛富,逼迫民女離婚再嫁,我不從,他竟將砒霜放在酒裏,毒死了我的丈夫!”

楊奉貞訴罷,號啕大哭,賴縣令一下子愣住了,等回過神來,他也有些憤憤不平:哪有這樣的岳父,竟狠心毒死自己的親女婿,手段也太殘忍了!不怪這女兒要來告狀,親夫被毒死,冤仇不共戴天哪!他正要從籤筒裏抽籤喊“傳被告”,可突然想到:不對!這女兒告生身之父的狀,我怎能準?要是準了,豈不是違背了五倫,大逆不道,我這個縣令還能當嗎?於是伸向籤筒的手又縮了回來,並且又一次拍響了驚堂木:“楊奉貞!你可知道,天下之人無不是父母所生,你狀告父親,是違背五倫,大逆不道的,本縣豈能準你的狀!”

大堂兩邊那些衙役,手持刑具齊聲喝起堂威,嚇唬楊奉貞。楊奉貞爲夫申冤心切,毫不畏懼,哭着喊道:“人命關天,你縣大老爺就不管了?”

賴縣令頑固地說:“女兒告父,是以下犯上,本縣就是不准你的狀!”

楊奉貞收住眼淚,斬釘截鐵地說:“縣裏不準,我告到府裏,府裏不準,我告到省裏,省裏再不準,我就上京告御狀,我就不信人命大案沒有人管!”

賴縣令惱怒地說:“女兒告父親,你就是告到皇上那裏,也不會準你的狀!”

楊奉貞兩眼圓睜,盯住賴縣令:“我要是告得準怎麼辦?”

賴縣令把公案一拍,大聲喝道:“要是有人準了你的狀,本縣就從你的褲襠下邊鑽它二十四個來回!”說罷袖子一甩,退進後堂去了。

楊奉貞離開洪雅縣,來到嘉定府上告,果然如賴縣令所料,知府拒不受理。楊奉貞又告到四川省按察司,臬臺大人也駁回了狀子。楊奉貞氣紅了眼,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真的上北京告御狀去了。

說起告御狀,卻又談何容易!從四川到北京,千里迢迢,一個年輕女子,又孤身一人,一路上要冒多少風險,但是楊奉貞夫妻情深,仇恨毒如蛇蠍的生身之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定要爲死去的丈夫報仇申冤!她不怕天遙地遠,歷盡千辛萬苦,硬是從洪雅縣一路走到了北京城。

要想告御狀,得冒更大的風險。皇帝的鑾駕出來,幾千人前呼後擁,一個個都帶刀如臨大敵,一旦發現有人擋駕,格殺勿論!但楊奉貞既已置生死於度外,什麼也不怕了。

這天下午,她看見一頂八人大轎,前邊鳴鑼開道,後邊上百人相擁而來,便頭頂狀紙,跪地喊冤。轎中人吩咐收下狀紙,將楊奉貞暫時關押,聽候處理。

事有湊巧,這轎中人不是皇上,卻是恭親王奕。奕接了狀紙後,進宮啓奏了慈禧太后。慈禧聽說是民女喊冤,很不耐煩,但奕一番話卻打動了她:“區區民女喊冤,本不應驚動太后,但四川遠離京城,老佛爺正可藉以宣揚聖德,使邊遠府縣,都知仰太后恩德!”慈禧一聽,覺得如此看來倒也不失爲一樁美事,就吩咐道:“你明日將那民女帶來見我!”

楊奉貞被帶進皇宮,跪倒在地哭訴了冤情。女人總是容易同情女人,何況慈禧別有用心。她賜楊奉貞在一個玉石小凳上坐下來,慢慢訴說,聽完後她問:“你告的是生身之父,伸的是丈夫之冤,我且問你,人倫之中,是父親還是夫親?”

楊奉貞回答得很巧妙,她說:“在民女看來,穿衣見父,脫衣見夫,親父狠毒,害死親夫,民女懇求太后依法處理!”慈禧一聽,這民女說得倒也合情合理,便笑道:“我把你座下的這個玉石小凳賞賜給你,你把它帶回四川,自有人爲你申冤!”

楊奉貞帶着御賜板凳出宮,回到旅店還沒坐穩,就被在京城做官的四川人圍了起來。因爲他們的官場消息很靈,聽說太后親自接見了楊奉貞,並御賜玉石板凳,一個個都爭着上前奉承討好,各官員府第還爭相打着轎子,來擡楊奉貞和玉石板凳回四川,以博得慈禧太后的歡心。

轎子到了成都,總督大人親率文武官員迎接參拜,臬臺大人親身來向楊奉貞道歉,嘉定知府也早早地派師爺前來謝罪,並跟着轎子前往洪雅縣,這件事轟動了整個四川省。

楊奉貞坐着轎子回到洪雅縣城時,賴縣令早已把毒死她丈夫的兇手——她的生身父親抓進了監牢。但是,賴縣令卻被一件心事攪得坐立不得安寧。

什麼事呢?就是他當初在公堂上,對楊奉貞許下的承諾——“鑽褲襠”。他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女子真的告準了,而且準的是御狀,若是這女子真要我去鑽她的褲襠,還要鑽二十四個來回,這光羞也把人羞死了!

到了晚上,賴縣令弄了一桌好酒好菜,招待府裏來的師爺,喝到半醉,師爺問道:“賴大人愁容滿面,還有什麼心事,那殺人兇手不是已經抓起來了嗎?”賴縣令聽了,長嘆了一口氣,就把心事對師爺說了,誰知師爺聽後,反而開心地哈哈大笑起來:“我說賴大人,你既然開了口,而且又是在公堂之上,想賴賬那是不行的,你就準備鑽吧!”

師爺的話,直讓賴縣令把臉都憋成了豬肝色,他結結巴巴地說:“我……我是正兒八經的七品知縣,朝廷命官,怎能鑽一個婦人的褲襠?這……這成何體統!”

師爺卻自顧自地呷了一口酒,依舊笑嘻嘻地說:“賴大人,你着急的不過是在大庭廣衆之下,一個七品知縣,一個縣的父母官,去鑽民女的褲襠有點難爲情,其實呢,楊奉貞這次被召入宮,老佛爺親自接見,又御賜玉石板凳,聖恩非同小可!她回到成都,總督大人親率藩臬道府各位大人迎接禮拜,也真乃身價百倍!你賴大人就在她的褲襠下,鑽二十四個來回有何不可?”

“這……”賴縣令畢竟老實,被師爺捉弄來捉弄去,竟急得汗水直流。師爺見賴縣令也被捉弄得差不多了,就夾了——筷子菜放在嘴裏,慢悠悠地說:“要是賴大人真不願意去鑽褲襠,我倒有個辦法!”賴縣令一聽,好比死裏逃生一般,連忙問道:“什麼辦法?”師爺卻不肯說,只是催促:“來來!快喝酒,快喝酒!”賴縣令忍不住懇求再三,師爺纔開口道:“我說了出來,賴大人拿什麼來酬謝呢?”賴縣令拍着胸脯保證:“只要老兄救得小弟不丟人出醜,願奉白銀一千兩表示謝意!”

師爺這纔將嘴巴伸到賴縣令的耳朵上,嘀咕了幾句,賴縣令頓時眉開眼笑起來,口中連稱:“先生不愧是諸葛孔明再世,此計甚妙,太妙了!”

過了幾天,賴縣令寫了個呈文,請求爲楊奉貞建一座貞節牌坊,以表彰其不畏艱難、爲夫申冤的壯舉,上峯哪敢怠慢,當即批准了這個呈文。

賴縣令命人找來工匠,就在大街之上,建起了一座楊氏牌坊。其實這座牌坊的真正用途,卻是賴縣令爲自己安排的,自己每從牌坊下走一次,就相當於鑽了一次楊氏的褲襠,這樣既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又不失官場的體面,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歷史小故事9

1960年,我們許昌縣的1500多人去青海省同德縣支援邊疆。當時,我擔任同德縣巴灘農場二站的生活管理員,是外出辦事最多的一個。支邊青年的生活、生產用品大部分由我採購和調運。因爲出行的主要方式是騎馬,時間長了,我和馬產生了深厚的友情,從而也知道了很多關於馬的故事。

相比騎自行車,這裏出行騎馬的好處太多了。上山坡的時候,人和馬的夾角達到45度時,人就無法騎了。這個時候,人下來用手拉住馬尾巴,就可以被它順利地拉到山頂。過大河時馬會浮水,人拉着馬尾巴可以跟着它過河。在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城鎮稀少,沒有村寨和樹木,很容易迷路,特別是在大雪天或者陰雨天的晚上,伸手不見五指,但只要不用繮繩左右馬,它一準會把你帶回出發的地方。記得有一次,我到澤庫縣去買東西,回農場時天晚了,黑糊糊的看不見路。因爲草地上根本就沒有路,我只得把繮繩鬆開,信馬由繮。馬走得慢了,我用腳碰碰它的肚皮,它就走快些。走了好長時間,它突然站住不走了,我怎麼用腳碰都不動。我以爲是狼來了,幾乎脫口驚呼。可還沒等我叫出聲,我的手就碰到了拴馬樁。我這才意識到是到家了。也正是到那時,我才深深地理解了“老馬識途”的含義。

有人說:“一馬三分龍”,的確如此,馬能通人性。我的一位同事曾經給我說過這樣一件事。一次,他騎着馬走在表面正常的草地上,突然,馬陷進了沼澤地裏。他趕緊叫馬“臥倒”,馬便果真往下一躺。他和另一位同事拽着馬尾巴,它還配合得真得當,一下子就從沼澤地中出來了。還有一次,我騎着我的馬過薄冰小河時,它先用前蹄在冰面上打,看冰面是否打得破,如果硬得打不破,便直走過去。我在馬背上不禁連聲稱讚它:“你這傢伙真能。”

關於馬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發生在我們二站一位同志身上的事。他叫李留望,是我們站趕馬車的。一次,他趕車去山上拉柴。裝好柴下山時,因爲裝得太高,他沒有地方坐,又不想走路,便坐在車轅上。下山必須用剎車,拉剎車的繩子就在他的腳下。但不幸的是,他用腳踩剎車繩時,不小心踩空了,一頭栽在那匹馬的肚子下。而此時,馬的一隻後蹄正好踏在他的臉上。當時他被嚇出了一身冷汗。可是那馬真神了,只用3條腿,硬是把車剎住,並且一動不動。於是,李留望一隻手抓着馬的腳脖子,另一隻手托起馬蹄子,把臉移了出來。在我們返鄉時,他仍沒忘記救過它的那匹馬。在我們臨離開時,他走到那匹馬的身邊,親切地摸了又摸,待了很久後,才忍着眼淚依依不捨地離開。

歷史小故事10

在歷史課堂上,插講一些歷史有趣小故事,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二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三可以使學生牢固記住歷史人物。下面我就介紹一則歷史小故事:

“臘肉皇帝”——耶律德光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帝羓”,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木乃伊皇帝”的意思。此人就是遼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25歲的耶律德光成爲遼國的第二代皇帝,其時,中原地區正是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民不聊生。耶律德光養精蓄銳,一心夢想要吞併中原。

9年後,機會終於來了,44歲的大漢奸石敬塘爲了取後唐而代之,以割讓幽雲十六州、歲絹30萬匹、認34歲的耶律德光爲父等條件,換得耶律德光出兵幫他滅了後唐,建立了後晉小王朝。石敬塘死後,他的侄子石重貴繼位,向耶律德光提出了“稱孫不稱臣”的要求,耶律德光大怒,以此爲藉口又發兵南侵中原,很快就滅了後晉。但是中原的百姓並沒有屈服,各路武裝紛紛抗擊契丹侵略者,小股遼兵不斷遭到殲滅,令耶律德光發出“我沒想到中國人如此難制”的感嘆,不得不下令撤退。

公元947年,45歲的耶律德光在撤離中原途中染上一種熱疾,太醫讓他遠離女色,他卻將太醫臭罵了一通:“你們都是不學無術,我得了熱病,正要女色泄火,怎麼能遠離女色呢!”終因縱慾無度,走到欒城殺胡林時,口吐鮮血,一命烏呼。

這時,遠在遼國都城上京,但已獲報耶律德光病危的述律太后傳來懿旨:“生要見人,死要見屍。”這可難壞了伴駕的文武大臣,當時正是炎夏,保存屍體談何容易。正在文武大臣和太醫們束手無策的時候,一位御廚出了個主意:乾脆把皇帝做成“羓”吧。

“羓”到底是什麼呢?原來北方遊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時候殺了一隻牛或羊後,一時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內臟掏空,用鹽滷上,就成了不會腐爛的“羓”,相當於中原地區的“臘肉”。

這個主意一出,雖然有把皇帝當牲畜處理的意思,但無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醫們也只好照廚師的意見辦,不過既然是用皇帝屍體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木乃伊皇帝。

歷史小故事11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爲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乾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繫。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爲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歷史小故事12

扁鵲學醫

扁鵲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常常受到左鄰右舍的讚揚。

離扁鵲家不遠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長桑君的老大夫,醫術高明,四鄉馳名。他發現扁鵲是棵好苗子,就有意將自己的醫術傳授給他。

一天,長桑君把扁鵲叫到面前,開門見山地說:“你如果願意跟我學醫,就到南山採藥去吧,一年之後再來見我。”

扁鵲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第二天一早,就帶着工具和藥樣出發了。他翻過一座座險峻崢嶸的山峯,穿過一片片遮天蔽日的森林,採啊,挖啊,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他不僅認識了許許多多藥材,而且基本掌握了這些藥材生長、採挖的規律。

長桑君見扁鵲滿載而歸,微微一笑:“你還要去民間給人們切脈,不完成五千例不能回家。”

扁鵲二話沒說,又背起藥箱奔走四方。他爲各種各樣的人切脈,從脈象的變化中,細細揣摸的病症。當他完成任務返回老師住處的時候,不禁大吃一驚,只見長桑君正躺在牀上低聲呻吟。原來,在扁鵲外出期間,長桑君不幸中風偏癱,右半身不能動彈。

扁鵲好心疼啊!他不顧旅途勞累,放下行李就給長桑君燒水煮飯,熬湯煎藥。晚上,他又端來一大盆熱水,蹲在牀前給長桑君洗腳,洗着洗着,長桑君左腳一蹬,把盆子踢翻了,水澆溼了扁鵲的衣服、鞋子。扁鵲一點也不在意,轉身鏟來一些竈灰,撒到了溼漉漉的地上,接着,又忙着安頓長桑君入睡。正在這時,長桑君突然覺得喉中瘙癢,“呸”,一口痰不偏不倚吐到了扁鵲的臉上。扁鵲仍然不急不躁,默默地掏出手帕把痰擦掉了。

夜深了,長桑君把扁鵲喚至牀前,溫情脈脈地說:“你已經經受住了三次考驗:上山採藥,對你識藥用藥大有好處;按脈切診,對你斷病治病甚有幫助;今天,我又親眼看到你對病貼入微,勝似親人。作爲一個好醫生必須具備的三點,你都有了。現在,我可以放心了。”說到這裏,老人用顫抖的左手從枕下摸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醫書,小心翼翼地交給了扁鵲。

從此,扁鵲邊攻讀,邊實踐,醫術提高得更快了。

歷史小故事13

《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爲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着箬帽,拿着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爲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啓,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爲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爲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爲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裏都拿着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爲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啓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爲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歷史小故事14

解釋

主要的意思是說揹着荊條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賠禮認錯。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戰國時,趙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上大夫藺相如,還有一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廉頗。有一年,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相會。酒宴上,秦王請趙王彈瑟。趙王彈了一曲。

作陪的藺相如心想,必須爲趙王爭回面子,於是捧起一個缸,走到秦王面前說:“大王擅長秦樂,請大王一擊,以相娛樂。”在藺相如的強逼下,秦王勉強在缸上擊了一下。秦國的大臣氣得大叫:“請趙國割讓出十五座城作爲向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高喊:“請秦國把首都咸陽作爲向趙王的獻禮!”秦國始終沒能佔到半點便宜。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爲上大夫。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說:“我出生入死,立了許多戰功,而藺相如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給我遇見,我一定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聽說以後處處忍讓,上朝的日子故意裝病在家,以免與廉頗引起爭執。

有一天,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的馬車迎面駛來,他吩咐僕人把車子調轉方向,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說他太膽小了,藺相如一笑,問大家:“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國當衆呵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只是我想到,強秦不敢侵趙,是因爲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鬥起來,敵人就要來鑽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

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很慚愧,於是光着脊背,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歷史小故事15

有一次,曾晳、冉有、子路、公西華和孔子在一塊談論各自的志向。

孔子問他們:“假如現在有人請你們出仕,你們會怎麼辦呢?”

子路對軍事十分感興趣,聽了孔子的話,立即說道:“如果有一個小國,國內只有一千輛兵車,且位置夾在幾個強國之間。外有強敵,內有天災人禍,如果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氣,國家也可以強盛起來。”

孔子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轉身問冉有:“你的想法是怎樣的呢?”

冉有說:“如果給我一個小國家,它的面積只有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我只需三年時間,就可以讓人民豐衣足食,至於修明禮樂倫理道德,就只能等賢人君子來處理了。”

孔子聽了冉有的話,臉上毫無表情,又問公西華。公西華說:“我願意作個小司儀。當然並不是說我的品德修養已經可以勝任小司儀之職,我至少可以藉此多多地向他人學習爲官的禮儀。”

孔子望望公西華,欲言又止,轉頭再問曾晳。

曾晳說:“我想我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當暮春三月之時,穿上春天的衣服,陪着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到郊外踏青,來到沂水旁看雲觀天,到沂水裏洗澡,然後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歡笑,踏歌盡興而歸。”

孔子長嘆一聲,說:“曾晳的主張正合我的本意啊!”

學生們相互看看,莫名其妙。

哲理點撥:曾晳講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任性率真的生活方式。

爲人處世,當時時自律,然而自律並不等於屈己,並不等於讓人違心地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更不是自我壓抑,虛僞造作,而應時時處處順應個性,無拘無束的展現真我。

標籤:精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