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構築“精神彼岸”

歷史4.03K

如果說歷史是凝固的現實,那麼現實就是流動的歷史,歷史本身就是參與到現實政治博弈的一個“玩家”

歷史構築“精神彼岸”

歷史,這個看起來有些抽象的詞彙,這段時間成爲輿論熱詞。大街小巷張貼的紀念抗戰勝利的標語,提醒人們短暫駐足,回望那一段山河喋血的歲月。恰在這個重溫歷史的時間節點上,習爺爺主席致信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體現了一位國家臨到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民族”。皇皇二十四史,構成了一整套綿延不絕的價值譜系,王朝是興是亡以此爲鏡鑑,君主是明是昏以此爲評判,人生是功是過以此爲準繩。從精神建構的角度來看,歷史之於中國,恰如宗教之如西方。

中國的史書,記錄着經世濟民的智慧、排兵佈陣的戰術、典章制度的設計。直到近代,曾國藩還認爲學習治理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讀史,他堅持“每日讀史十頁”“雖有事不間斷”。治理者們崇尚從歷史中汲取治理的營養,因此也像愛護生命般珍重歷史。《新唐書》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唐玄宗時,吐蕃金城公主請求賜予文籍四種,有人反對,大臣裴光庭卻認爲,史書中的“忠信禮義”,恰恰可起到教化作用。唐玄宗最終支持了裴光庭,使得一批史籍經典進入吐蕃。

重視歷史,不僅體現爲回望過去、借鑑經驗,而且表現爲追求“歷史評價”的未來視角。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垂範後世、青史留名。追求“歷史評價”,成爲很多人言行的標準。那些代代相傳的歷史記錄,構成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彼岸”。多少仁人志士爲民請命、捨生取義,爲的只是“冀千載之後,知吾此心”,與其偷生苟活,不如青史留名。“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宋人張載以此定義士大夫的價值觀,而“往聖”與“萬世”,展開的不正是歷史的座標系嗎?

進入現代文明以後,中國人對歷史的推崇,更獲得了深厚的“哲學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極而言之:“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由於無法進行不斷重複的社會實驗,社會科學難以像自然科學那樣,將知識的準確性建立在重複實驗的基礎上。於是,社會科學只能求助於歷史,從人類已有的經驗中尋找思考的起點。這正如習爺爺主席所言,“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瞭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如果說歷史是凝固的現實,那麼現實就是流動的歷史。正如河牀是流沙的不斷沉積,任何時代也只是歷史的'一種延續。學者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背景,而會以各種方式“復活”,對現實產生影響。可以說,歷史本身就是參與到現實政治博弈的一個“玩家”。由此也可以理解,縱容歷史虛無主義,消解的不僅是過去的真實,更是當下的共識;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堅持的不僅是對往昔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許諾。

“在意義的世界裏,沒有比傳統的建立和延續更重要的事情了。”我們有着人類文明最豐富的史書記載,那些凝固着時間的文字,構成了一個羣星璀璨的精神天空,照鑑着一個民族前行的道路。

標籤:彼岸 構築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