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化學教育教學案例

教育1.38W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一起來看看關於化學的教學案例,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化學教育教學案例

  摘要 在化學課堂中更好的處理好“知識點的落實”與“充分運用探究手段”的關係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化學總體教學目標。

關鍵詞:氯氣;教學案例,化學

 一、主題內涵

科學探究活動是培養科學觀念與能力的最關鍵的途徑,也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對科學探究的具體設計力求突出科學素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爲學生所喜愛,並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開發。因此,怎樣在化學課堂中更好的處理好“知識點的落實”與“充分運用探究手段”的關係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化學總體教學目標的基本前提。

  二 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異。

第一種教法

1、思考:氯氣能否溶於水?溶於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請設計實驗來對這點性質進行探究。

2、因爲問題較空泛,因此學生較難着手討論。對於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少量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充滿氯氣的試管倒置於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麪有無上升。

3、對於溶於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因爲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麼概念,因此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後個別學生通過書上潮溼氯氣漂白實驗的啓發,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後,推測出結論一一氯氣與水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並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接着根據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過討論後,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馬上通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後,指出氯氣溶於水後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現硝酸銀中產生白色沉澱,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後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1一和H+,還有漂白性。

4,教師再提問:漂白性是乾燥的氯氣就有的性質,還是別的物質有的性質呢?怎麼證明?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乾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教師提問:氯氣與水有無反應?如果有反應,可以得出結論一一氯氣可以溶於水。

2、教師指出:我們暫時假設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現在利用現有試劑:鎂條、NaHC03(aq)、AgNO,(aq)、HN0,(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通過實驗驗證你們自己的推測。

3、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並自己通過實驗來驗證。然後將實驗過程記錄在《學生實驗報告》上,填寫內容包括: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後由學生髮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並且產生了Cl一和H+,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爲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後褪色。

4、教師將紅紙打溼一小部分後放入氯氣中,證明了氯氣是與水發生了反應,並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結合前面的結論,總結出氯水還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沒有爲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後還是有那麼一點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於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第二種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給了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且親自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侷限性在於:1、把問題探究過於簡單化、具體化了,沒有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助。第三種教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而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能力和總結、分析能力,比較有利於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化,有時爲了趕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內容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從而經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通過感受、領悟而獲得積極的情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爲一種伴隨着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爲學生人格健全和壘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爲了儘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儘快轉變自己的“意識”,雖然要立足於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爲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要從“施工圖紙”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學設計轉變,要從知識性的備課向發展性的教學設計轉變。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爲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爲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爲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爲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管理改爲開放式管理,變實驗知識爲實踐能力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

四 問題的爭議

1、傳統教學是否真的應該擯棄?但傳統教學確實有這麼一個優點:課堂知識點容量大,可以緩和化學課課時緊張的特點。

2、新課程改革是否適合於所有學校、所有教師和所有學生,會不會有時由於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和整體氛圍.探究性的課在時間方面和對學生在課堂上的駕馭方面會比較難掌握,從而影響知識點的落實?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與“知識點落實”兩壘齊美的度?教師引導探究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

5、化學學科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感染薰陶”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6、如何恰到好處的指導學生實驗,使他們既不會由於講解太泛而無從下手,也不會由於講解太細而產生預習的惰性?

標籤:案例 教學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