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材

簡談高職機械製造類專業基礎課教材適用性研究論文

教材1.61W

1高職機械製造類專業基礎課教材適用性改革的必要性

簡談高職機械製造類專業基礎課教材適用性研究論文

教材是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高職機械專業教學的主要載體,在我國機械製造強國戰略實施背景下,社會對高職機械專業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要求高職院校的教材要不斷地進行優化調整,與機械製造實踐技術緊密結合,故而構建適用性的教材具有必要的現實意義:首先當前高職院校選擇多元化的教材導致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必須要加大對教材的改革力度,不斷提高教材與實踐技術之間的聯繫性;其次基於高職教育的本質要求,要求教材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論教育知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將知識傳授爲主線的教育模式轉變爲以能力培養爲主線的模式,從而實現以學生爲本的教育理念,真正爲社會培養更多的實用型專業人才;最後高職機械專業課程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因此必然要保證教材與就業崗位之間的聯繫,保證教材適應崗位技能的要求。

2高職機械製造了專業課程教材適用性的評價標準

對高職機械專業基礎課程教材的適用性評價的前提就是要科學制定評價標準。一是要依據高職機械製造類專業的教育培養目標和特點進行評價。高職院校是培養社會實踐型專業人才的,具有較強的職業性,因此在選擇教材時需要緊緊圍繞是否能夠滿足高職教育的本質目標進行。二是依據機械製造專業的性質及教學規律。機械製造專業是以培養學生的機械設計製造能力爲主的,要求他們具有從事工業生產第一線工作崗位的能力,因此教材培訓並不是要求學生具有全面的理論知識,而是要求其掌握操作的學問,因此要求教材只要達到提高學生操作能力的要求就可以。三是依據高職學生的自身特點。由於高職學生處於青春期,他們具有很強的叛逆性,再加上高職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比較薄弱的現狀,要求教材的設計要切實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避免出現過高或者過低的設計層次。

3高職機械製造類專業基礎課教材適用性的優化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如果教材的選擇不合理那麼是沒有辦法培養高素質的社會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因此高職院校要不斷優化機械製造類基礎課教材的適應性,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3.1提高高職機械製造類教材的編寫水平

教材的編寫質量決定了教材質量,因此在校企合作環境下,高職院校要提高教學的編寫水平:一方面要將企業納入教材編寫隊伍中。在以培養社會實用型專業人才的高等素質教育環境下,加強校企合作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鍛鍊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因此高職的教材編寫也要強調實踐教學,將企業納入教材的編寫中,能夠及時將企業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技能等納入高職院校教學中,以此縮短學生與企業崗位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提高教材與生活的聯繫性。由於機械製造專業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因此如果在教材編寫時過分地強調理論知識,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高職院校在教材編寫時可以將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教材中,以此將抽象的概念性知識轉化爲實踐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2建立統一的適用性標準教材評價機制

對教材的評價是保障教材適應性的重要依據,高職院校要基於高職教育工作需要構建完善的教材評價機制:一是建立嚴格的教材出版審批制度。爲避免教材的隨意出版,高職院校要加強對教材出版審批制度的監管,從教材的入口上嚴格控制,避免出現“人情教材”。二是高職院校要定期對機械專業的教材進行考覈評價,組織相關的學者、專家深入教材實踐中,瞭解教材內容的設置是否符合當前市場的`要求,尤其是要側重引入校企合作企業的意見,通過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材的適用性進行科學的評價。

3.3提高教學內容要求的相關設備投入

機械製造類課程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性,因此高職院校要及時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引入相應的教學設備,基於國內外實踐經驗,要想提高機械專業教學質量,一定要改善基礎設施,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加大教學設備投入,豐富教學資源。同時高職院校也要定期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對落後的教學設備進行淘汰,逐步完善學校硬件設備設施,爲師生創建良好的工作學習環境。

3.4積極推進“精品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開辦精品課程可以提高高職機械專業課程的質量,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精品課程的建設,一方面要組建精品課程編寫團隊,將學術能力高並且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納入教材編寫的隊伍中,逐步形成科研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組織隊伍;另一方面要根據電子教材、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等需要,對網絡教學資源予以充分的利用,對參與教材編寫以及課程設置的骨幹教師進行有組織、分時間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以提升教師利用電子教材及網絡資源來打造“精品課程”的能力。

綜上所述,高職機械製造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通過規範化、科學化的教材編寫來實現,使教材適應當前機械製造業的發展現狀、社會的需要以及學生的需要,這樣有利於教師對教材的科學運用,提升教材整體編寫水平,爲培養新型高科技人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