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材

國小數學教材《觀察物體》評課稿

教材9.14K

吳老師執教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日常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後進行教學的。本課主要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知道從一個角度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會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由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

國小數學教材《觀察物體》評課稿

如果僅僅是按照目標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的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吳老師巧妙的設計,精心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一、創“疑”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潛在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吳老師出示了包裝盒的一個面,讓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麼,接着又出示包裝盒的兩個面,有的學生還是沒有猜出到底是什麼,在學生的興趣提得很高的時候,出示三個面(答案揭曉)。這樣的設計不但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慾望,還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將學生置於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布“動”境,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發揮主體作用

自學-交流-應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吳老師的課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新授課伊始吳老師明確的提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着指向性的自學,有效的提高了自學效果。葉聖陶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新知,新課程也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吳老師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課桌上的長方體,並通過動態方式呈現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從而跟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新授課的第三個環節是讓孩子拼正方體,觀察發現用幾個正方體拼成的物體的三視圖(正面、側面、上面)之間的相互轉換。並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索能力。此“動”讓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多層次的發展和提高。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精設練習,精煉總結。

吳老師設計的練習既鞏固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總結部分,回顧整堂課的過程,最後以三幅畫正、側、上的宏偉三峽大觀完美的爲這堂課畫上了句號。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雖然學生曾經學過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日常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在觀察時存在困難,有好幾個學生說能看到長方體的四個面,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在新授部分適量加強觀察方面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