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逍遙遊讀後感7篇

觀後感2.75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逍遙遊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逍遙遊讀後感7篇

逍遙遊讀後感1

一、“逍遙遊”——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遊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遊》爲《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遊”。那麼,什麼是“逍遙遊”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爲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遊》):“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爲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 “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說“遊”。“遊”作爲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遊”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爲一體的“精神漫遊”。

“逍遙遊”中的“遊”也是如此。“遊”是心遊,是讓心遊於“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遊,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遊、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爲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遊”才“逍遙”。

二、“至人”“神人”“聖人”——精神自由的“逍遙”者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爲,“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這叫“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徵就是自自然然,無爲無不爲,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爲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聖人”。因爲“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着,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爲“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爲無不爲,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爲“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聖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聖人”。《逍遙遊》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爲一。“無己”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爲無不爲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聖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遊”。

逍遙遊讀後感2

鵬之大

初讀《逍遙遊》,感受到鵬的“肆意”——“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磅礴大氣,體積大、目標也遠,翱翔在天空之中。在飛翔的過程中其他鳥兒碰到的困難,像閃電、強風,對它來說不足一提;當它俯視大地時,地面的一切多麼渺小,目之所及,或許就是地球另一端的“天池”。每每看到這些文字,我的腦海總想勾勒鵬的畫面,鵬有多大才能“翼若垂天之雲”?這樣的龐然大物,它內心所思考的問題肯定和其他動物甚至人類不一樣。

當我有煩惱時,我也想成爲鵬,用它的視野去看看這一切,展翅飛翔,能看到許多美麗的大地景象——田野、山脈、海洋……又何必困擾於這些點滴,世界廣大還有許多美好要去追求。莊子穿越千年,藉由鯤鵬鋪設了一個宏大的世界圖。圖片

鳩之小

在《逍遙遊》中和鵬不同的是蜩與學鳩,“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有了前者鵬的對比,蜩與學鳩顯得渺小、目光短淺。

鵬是龐大的,則鳩是渺小的;鵬是寬廣的.,鳩是狹隘的;鵬是遠大的,鳩是短淺的。鳩的視野所及就是“榆枋”,渺小的它和龐大的鵬所領略的是不一樣的景色,人們說“見多識廣”,鳩所思考的定是和鵬不一樣的事物。大小之辨,一目瞭然,鵬與鳩讓我聯想到普通民衆和時間長河中的豪傑,豪傑志存高遠,他們眼中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一樣,他們的思維也不同。圖片

鵬與鳩

莊子的文字非常玄幻,每一次讀似乎都有每一次的感受,每一次讀文字都發生着一次變化。他極力描述着鵬的磅礴,又提到鳩的渺小,讓人無比羨慕鵬,但轉眼間提到“衆人匹之,不亦悲乎?”彷彿前者都是虛無。

比較永遠是片面的,用尺子量的是刻度、用量杯量的是容積,用稱重器量的是重量,當我們被莊子的文字拉近大小之間時,無意間進行了比較。故在《莊子的現代解讀》中,提到這一句:“心知執着人物的才性氣性,也執着人間的名利權勢,由是而有大小多少的分別與比較,此成爲生命的自困自苦。”比較常常給人們帶來困苦,但其實無需困苦,不用比較。此爲“逍”,消解心知的執着與分別。

逍遙

逍遙應該有着更廣闊的空間,在執着和比較之外,那更爲廣闊的天地,我認爲是人的本心和善意。懷揣着人性中最純真的善意才能像大鵬鳥一樣翱翔在高空之中。

電影《生活多美好》中,男主角每當遇到衝突與困難的時候,他都會選擇成全他人,憑藉着自己的善意捨棄另外的東西。最後當他面臨困難時,天使、身邊的朋友都出手相助,他也度過了難關。人性中的善意讓他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每一次的選擇都帶着他走向不一樣的世界。

正是心中的善良正義能讓人生有另外的可能性,那份善意推動着抉擇,推動着周遭的變化,人生也就因此變得廣闊。

逍遙遊讀後感3

人們常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爲自由故, 兩者皆可拋。由此可見,追求心靈的自由是亙古永恆不變的旋律,寄予着人們對生活最純淨最神聖的渴求。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的充裕已滿足不了人們心靈的需求,富裕的物質和豐富的生活也讓人們的心靈不再平和與安寧。無休無止的繁忙充斥大腦,緊張的競爭和壓抑使人們喘不過氣來。於是,人們開始嚮往心靈的自由,掙脫世俗的桎梏和束縛,尋求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在繁瑣中尋求自由,在複雜中感受輕鬆。有了精神的`追求,我們才能尋找到美,纔會審美。爲了幸福與自由,爲了生活的美好,我們要放開心態,用愛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和情趣,努力做一個心靈自由的人。

莊子有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確,心若自由,如沐長風。然,在當今這個壓力重重,危機四伏的競爭社會裏,有幾個人是身心自由的呢?

或許認爲單身是自由的吧,可又因爲年齡大了尚未成婚而憂傷煩惱;或是結婚了,又因爲婚姻的不幸而離婚而感到

自卑,你就不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了。沒工作是自由的吧,可又因沒有事業而努力不成,或是有了工作又沒有幹出一番事業或是事業不很理想,或是沒有達到頂峯而懊惱吧。這些瑣事煩惱更加讓人不得片刻的自由了,不自由的理由和解釋實在太多太多。

心靈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爲所欲爲。正如華盛頓所言:如果自由流於放縱,你會迷失在這自由深淵。自由是真誠、坦蕩、純淨、追求夢想、熱愛生活的心,是豁達開朗的心態。總之,心靈純潔自由的人,生活是充滿甜蜜和喜悅的。

我想,世界上自由之人有兩大特點。一是思想豁達,內心平和,熱愛生活。二是能夠主宰自己,堅定地爭取維護自己的自由。生活中我們欠缺的是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自主地主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無論是總看別人怎麼生活,還是生活給別人看,活在別人的眼裏的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心靈的不自由。

《時尚》客座總編輯翁菱認爲,生命在世註定要面對靈魂的孤獨,但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在黑暗中尋找堅持,在繁華中享受寂寞。的確,心靈的自由在自己,不是別人給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爲自己尋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好居所,過着悠然自由的灑脫生活;曠達狂放,自由懶漫的嵇康喜好打鐵,鐵鋪子就在後園一棵枝葉茂密的柳樹下,他引來山泉,繞着柳樹築了

個小型游泳池,打鐵累了就泡會泉。迴歸自然,“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 這樣隨性自由的生活好不自在!

此外,心靈自由之人一定是經常徜徉於書海之中的。文字能夠盪滌心靈的浮塵,使原本嘈雜的世界在頃刻間被那飄飄落落的寧靜沉澱下來,使心靈自由地飛翔。又比如,試想一下,隨着旋律的跌宕起伏,靈動的音符跳躍在青山綠水之間,心靈是否能夠感受到那份博覽大山大水的喜悅與自由呢?於是說,想要追求心靈的自由就絕不能錯過美妙的音樂。

誠然,追求心靈自由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但只要保持着一顆對自由的尊崇與信仰之心,幸福與快樂就絕不會離你而去。

逍遙遊讀後感4

孔子被人們稱爲“聖人”,把莊子稱爲“神人”。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遊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着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閒。再往前,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爲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爲”,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遊》,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裏也。”巨鯤大鵬,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麼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啓航的'標誌。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澱,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裏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遊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逍遙遊讀後感5

孔子被人們稱爲“聖人”,把莊子稱爲“神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爲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爲”,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莊子的《逍遙遊》居《莊子》內篇之首,文采絢麗,想象奇詭,構造種種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莊子哲學的基調,也使我輩讀者得以一窺莊子文采的精妙。《逍遙遊》成爲傳世經典之作,歷千年而不衰,也向我們昭示了莊子哲學的勃勃生機。

《逍遙遊》借鯤化爲鵬徙南冥的寓言闡明作者蔑視人間一切功名利祿以求不受外無限制的絕對自由觀,是莊子精神的集中體現,也貫穿了整個中國的思想史及文學史。其對當代人的啓示,在於其超脫精神,提升自我的心靈境界。在莊子的時代,如司馬遷《史記》所作浮世繪:“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功利的社會營營苟苟,紛擾異常。但在莊子看來,人世間的一切爭鬥,權謀,都不過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於其中,則終身受累,不能自拔。

兩千三百年前的莊子時代如是,我們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裏去了麼,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的今天,很多人價值迷失,心靈恍惚。他們終日忙忙碌碌,鑽營謀取,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天道日淺,人慾日深。人類如何才能跳脫出“野馬塵埃”,如何才能和蜩與學鳩相區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他們需要澄明的智慧,人們對抗物慾橫流的社會可以從兩千多年前的莊子那裏得到啓迪社會的進步。

如何才能達到絕對精神自由的“逍遙”之境呢,莊子無疑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無名”、“無功”“無己”。真正的自由,在莊子這裏,不是由否定世界而獲得的,而是由主觀上的超越世界達到的,真正的自由者是在精神上得到自我的解脫。

逍遙遊讀後感6

“逍遙遊”——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遊

人教版第四冊所訊逍遙遊》爲《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遊”。那麼,什麼是“逍遙遊”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爲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遊》):“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爲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說“遊”。“遊”作爲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遊”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爲一體的“精神漫遊”。

“逍遙遊”中的“遊”也是如此。“遊”是心遊,是讓心遊於“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遊,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遊、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爲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遊”才“逍遙”。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爲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接着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爲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爲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爲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逍遙遊讀後感7

在莊子的《逍遙遊》中,講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堯讓天下,許由不受。

莊子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爲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爲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爲!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現在的話說: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於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於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

作爲君王的堯,讓天下讓的不能說不夠誠懇,他把許由比作太陽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許由比作天上的及時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勞抗旱的人。他心甘情願地讓賢於許由。

堯讓天下讓的誠懇,直接,許由拒絕接管天下拒絕的坦率、乾脆!

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爲了名聲嗎?‘名’是從屬於‘實’的附屬物,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築巢,不過佔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用處啊!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許由不願意在天下大治的情況下,擔一個君王的虛名,他寧可象鷦鷯在森林中築巢,僅僅佔用一棵樹枝;象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

許由是莊子心中那種無己、無功、無爲,追求逍遙境界的神人,是不肯爲身外之事所羈絆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權勢,在許由看來,不過是人生的'枷鎖而已。

莊子借連叔的口,講出了許由的心裏話:“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爲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爲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爲事?”

用現在的話說:“神人的德行,能包容萬事萬物,使整個世界成爲太平境界,他怎肯爲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這神人,外物沒有什麼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的塵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堯、舜那樣的聖賢人君來,他又怎麼會把外物瑣事當一回事呢!”

在塵世中,還有什麼職業比君王榮耀?在塵世中,還有什麼功名,比君王治理國家的功名更大?塵世中、還有什麼樣的地位能夠享受君王一樣的利益?連君王都懶得做的許由一樣的人,還有什麼樣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能夠對他的身心有所羈絆呢?

我想:許由、應當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遙的人!

標籤:讀後感 逍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