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逍遙遊有感

觀後感2.31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逍遙遊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逍遙遊有感

讀逍遙遊有感1

《莊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遙遊》爲《莊子》的首篇。逍遙,顧名思義,是指一種自由自在的境界。莊子應該是想人們通過這種逍遙的思想,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地。

開篇先用鯤鵬來寫,寫他們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後用一個事實,“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厚積薄發的重要性。最後莊子以“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句結尾,體現了“逍遙”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慾念而迷失本性,這就是“觀濁水而迷於清淵。”當然慾念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滿足總是有限的,這樣通常會導致悲慘的後果。但這個觀點,現代人卻很難接受,因爲現代人往往沉湎物慾,然後深深陷入物慾的沼澤。

那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人們每天行事匆匆,卻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盡頭。生活工作方面的壓力使人們無所適從。總是抱怨太苦太累,從來不想去放鬆一下,逍遙一下,就這樣讓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可悲的是,對生活的抱怨卻日漸增加。於是大好生活就在嘆息中悄然流逝。人們總是不願意忘記該忘的煩惱,沒有人正真試過把自己放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盡情地去放鬆,盡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樂。其實,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將自己故意壓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裏。因此,人生應當多一點逍遙,讓自己生活在一個快樂的世界中。

在莊子的人生哲學中,“順物”與“遊心”是相互依託的。這種輕視功名利祿的人生態度,在當今,仍有學習的價值。

讀逍遙遊有感2

小時候看過一部被稱爲仙俠劇巔峯之作的電視劇,名爲《仙劍奇俠傳》,這部劇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

此劇太經典了。一是因爲它當年由胡歌、霍建華兩大鮮肉領銜主演;二是因爲劇中人物性格迥異鮮明,劇情跌宕起伏,足夠對味。憶起自己小時候追劇的情景,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對男主的仰慕之情。他遊走於三界之間斬妖除魔,一生恣意縱歌敢愛敢恨,當真符合他的名字——逍遙。

八年後的今天,我讀到了另一個關於“逍遙”的故事——出自兩千多年前的莊周筆下。讀完後合上書本喟嘆:真正的思想果然不被世人所理解,當然,我也只是個凡人。

莊周筆下的《逍遙遊》,闡述的是自己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他認爲世間萬物都有所待,無論是上古神獸還是蜉蝣生物,都不能達到絕對自由的生命境界。但他自己卻嚮往這種“逍遙”,無奈的是,這隻能成爲一場幻想。

說到追求自由,我腦海中最先浮現“文藝復興”、“五四運動”等字眼。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觀裏,自由並不等同於《逍遙遊》中的自由,它是指靈魂的獨立,精神的無束縛。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所說的靈魂並不是指控制肉體的靈魂,而是指思想、涵養、尊嚴等一系列生命本質澆鑄而成的“人”的模型。直至今日,我們所說的崇尚自由也是一個概念。

莊子的“逍遙”包括兩個方面:思想的自由與行爲的無束縛。思想家的偉大之處,大概就是在若干年之後他的想法還能被認可並延續。莊子做到了,至今還有無數人在爲達到思想與人格的自由而不懈努力。但同時,我又深深地領會到,莊子的自由只是一種絕對的自由,他爲何如此強調這種自由呢?

人的思想是一個人的核心,思想可以操控行爲,有時行爲服從了,思想卻不會妥協。這樣看來,思想應是凌駕於行爲之上的更深刻的東西,這一點就與莊子的想法相悖。也就是說,如果思想足夠“逍遙”,行爲即使受限,也能有超脫世俗的感覺。數不清的古人爲追逐精神自由而選擇隱居山林,雖困於柴米油鹽,但不也是逍遙自在的嗎?只不過不是絕對的罷了。

絕對自由包括行爲上的絕對自由,在現代社會中,由法律和倫理締結的行爲準繩下,這種“自由”更加不可能達到。我們不能隨意縱火、殺人。因爲這是違法行爲,但我們能去熱愛自己熱愛的東西,踏遍自己嚮往的土壤,這是法律給予的安居樂業的生活。莊子生活在戰火紛飛的春秋前期,自身性命難保,何談生活自由?沒有道德禮法的約束,社會處於大動亂中,生靈塗炭。而現代人生活在看似與自由最相悖的法律下,卻能過着自由自在的日子。雖然自由不是絕對的,因爲“絕對”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是莊子思想深處嚮往的一部分。

世間萬物都有所待,莊子也明白這個道理。兩千多年過去了,或許只有他生在當今這個時代,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實現“天地任我行”吧!

讀逍遙遊有感3

逍遙自由是每個人所向往的,我們大部分人耗盡一生,也無法到達,也正是由於它很難真正實現,這才更凸顯出它的可貴。莊子一生追求“無待”的逍遙和自由,這種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那麼我們又應該怎樣去看待它呢?

生活在那個狼煙四起的戰國時代,莊子目睹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死亡和恐懼,人們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因此,宣揚心靈上的逍遙與自由便順理成章地成爲了那個年代一大主題。莊子以其大膽而又豐富的給我們描繪他的逍遙自由之境。人生是不完美的,很多東西都無法得到,在莊子看來,現實生活中不可得到的一些東西,我們可以在另一個抽象的世界裏得到,這就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裏尋找現實世界裏得不到的滿足,這就是莊子對逍遙自由的追求了吧。

然而,畢竟莊子生活在戰國時期,離我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他的思想也必然會存在着時代的侷限性。

在階級社會裏,人們追求精神上的逍遙與自由,是因爲底層勞動人民受到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在現實生活中毫無逍遙自由可言,便轉向精神寄託。但是,這種自由理想畢竟是主觀唯心的,屬於個人主義,它根本就不可能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得以實現。同時,這種對自身逍遙自由毫無顧忌的追求的前提是對身邊的人事麻木不仁、漠不關心,這絕對是不可取的。面對無法迴避的戰爭,莊子轉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遙與自由而完全放棄了人的外在形體,不僅如此,莊子還認爲完全是世間的外在形體阻礙了人們獲得真正的逍遙與自由。然而,形既已沒,心又和安?又怎麼能感知到你是不是真正的逍遙自由呢?另外,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莊子一方面選擇對現實進行無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隱於市井,崇尚迴歸上古社會的純真與自然,而忽視了對現實社會的評估,導致了後來者形成了盲目的崇古思想,遇到困難就嚮往回到上古時期的美好生活。同時,崇尚自然,追求個人精神上的逍遙自由,往往使追隨者對身邊的事物變得自私、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另外,也使人的容易形成保守的思想,不敢打破傳統的桎梏,認爲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無需要去改變。這就必然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也阻礙了歷史的進程。這是值得我們的。

所以,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辯證地去看待莊子的自由思想。在現代文明社會,社會的自由纔是個人自由的充分保障,只有整個社會和諧自由了,我們個體才能真正的做到逍遙自由。而且,自由並不僅僅像莊子所說的精神上絕對的自由,還包括物質自由、人身自由、政治自由等等。安貧樂道的精神固然是難能可貴的,但人們豐衣足食之地生活,人與人之間平等、互相信任、互相關懷的和諧社會豈不是更高層次上的逍遙自由和超然麼?而從莊子所說的“遊心”到“遊世”、“遊物”無疑也是整個社會進步的表現。同時,莊子追求逍遙自由的思想又具有其永恆的價值,在“有我”和“無我”這個辯證的統一中,纔是人類真正應該具有的生存方式。簡單來說,人類追求逍遙自由的過程就是追求和諧的過程,追求真善美的過程,追求天人合一的過程。

因此,我們應該摒棄其消極避世的一面,把內心的寧靜與對逍遙自由本身的追求融入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去,用我們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生存的真實價值和真實意義。作爲新聞工作者的我們就用良心和文筆去書寫我們自己的逍遙與自由吧!

讀逍遙遊有感4

近讀《莊子逍遙遊》,有些感想

在這部分的幾篇文章中,莊子的思想主旨是說人應當脫離外在束縛,讓精神處於優遊自在、毫無掛礙的境界(即他所說的“至人無己”、“聖人無名”、“神人無功”)。爲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莊子杜撰了“鯤鵬與小鳥”的故事做鋪墊,來證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與聖人在境界上的差異。又在《限制與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榮子、列子的境界進行了比較(勝任一官之職而自以爲了不起;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風而行猶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彼且惡乎待哉?”,繼而指出他認爲最高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並且用“堯讓天下許由不受”來說明“聖人無名”(而我猶代子,吾將爲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來說明“神人無功”,用“去除成見”的故事(惠子與莊子關於用大的對話)來說明“至人無己”。

那麼,人真的能讓精神脫離物質的束縛日達到逍遙之境嗎?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物質和精神相互依存,這是毫無疑問的,過分強調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學的錯誤做法。不知道當莊子窮困潦倒之際,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他還能逍遙得起來嗎?他的這種理論,只是一朵不結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對芸芸衆生是沒有什麼實際用處的。在他看來,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觀之,其主觀唯心主義的本質一目瞭然。

無己、無功、無名之論,說穿了,是莊子消極遁世的一種藉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是“有己”。是隻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衆生疾苦的.“不作爲”行爲,是極端個人主義的集中體現。就因爲自己不願意當那個漆園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讓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嗎?

當然,我們還是要感謝莊子。他爲我們芸芸衆生的人生修爲指出了方向——儘量不要因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損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異化。當今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多少人因過分追求金錢、地位、名氣而好大喜功,私慾膨脹,甚至鋌而走險,鋃鐺入獄。這些年,許多官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們應引以爲戒。

讀逍遙遊有感5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風格。“逍遙”“逍遙”何爲逍遙之說?“逍遙”,作爲一個複音詞,始見於《詩經·鄭風·清人》篇“河上乎逍遙”與“河上乎翱翔”對舉。自然逍遙遊即不受任何束縛與約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動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將我們引入一個奇妙的世界,儘管知道世上並不存在這樣的事物,卻仍被想象力豐富的莊子所迷惑。接着莊子又借《齊諧》來證實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寫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爲一般人難於理解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於想像了。然後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論證小大之辯,表明這些人和物之間小大之辨十分明顯,但都毫無例外地沒能達到超脫一切的“逍遙遊”的境界。而後假託古人的話再次形象地描繪了鯤鵬,與前文似有重複之意,確是着重強調,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與開頭呼應對照。最後在進行了上述那一番奇異無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後,逐次展開了對處於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強調了一種絕對化的自由世界。

莊子推崇的是主觀唯心主義,這是天地間根本不存在的。在莊子看來,大鵬鳥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遙遊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遊於無窮”,也就是要達到至人、神人、聖人那樣的忘我、無爲、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對而言的,哪裏有絕對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條件的,人怎麼可能脫離這個社會,沒有依靠呢。可對於莊子這個理想主義者而言,這是他的精神寄託與生命支柱。

有着這樣思想的人從古至今,不是少數。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甚至構想出一個桃花源,那裏“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簡簡單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個理想化的境界,既然這個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這個世界,歸隱桃園;只有藉助手上的筆,自己描繪出這樣的風景。在《桃花源記》的最後,陶淵明還列舉了幾個人去找尋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這樣的地方,不若說隱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幾天與同學去平江路玩時,遇到了這樣一個人。他留着清式的長辮,裝着掛衫,在鑿石頭。別人與他交談,他說刻得是聽琴的牛。我們都知道對牛彈琴的涵義,他卻硬是顛倒了它,加註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意謂。他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爲藝術獻身的人很多,我願意做那一個。他說,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窮人,爲什麼我們不能從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說,現代的人都說藝術好,卻爲什麼不讓孩子去幹這一行呢。很明顯,他將生活理想化了,他一個在一羣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頭,敲着自己的理想,卻好像與這周圍格格不入,他卻依舊不以爲然,固執自我。或許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傻子,是個異數,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個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莊子,陶淵明,明知不可能卻依舊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動創造着,實踐着。

對於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唯心主義者,我們要做的或許並不是批判或是諷刺,應該給予的是理解與寬容。他們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別人無法理解的空間,卻是他們獨有的魅力與完美。

讀逍遙遊有感6

我們的祖先爲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於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爲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於狹小,而對於一位飢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麪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羣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裏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闆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於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爲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麼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慾,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捨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爲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爲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後也將化爲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爲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逍遙遊》。身爲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爲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讀逍遙遊有感7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在莊子眼中,如果做到這樣,就達到了絕對的真正的自由。然而,且不說人是否能達到這一境界,就算達到了,也是要服從"天地之正",服從於並非出自內心的規則,這怎能是絕對的自由呢?

可見,絕對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所依託,有所服從。不然,連使自己活下去的自由都沒有,又怎能追求人生的自由呢?但是,自由在我們生活中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不然,說出"不自由,毋寧死"的人豈不是沒了活下去的理由?那麼,這自由又是什麼?從何而來?

答案是:這自由是一定範圍內的自由,來自於自律的自由。

當然,這種自由在老莊學說中難以找到它的蹤跡,我們只好回頭來看看孔子老人家是怎麼說的。《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從中似乎品出了自由的味道。可這個自由,是與限制自由的規矩相共生的,但卻可以做到"不逾矩".正是自律,使得這水火不容的兩種事物能夠和諧共處。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一個人可以看作是自我、本我、超我的複合。自由,即是物質的我能夠服從"自我"的所思所想。而"自我"的所思所想,又收到"超我"的影響——即那個道德理想中的我。而自律,正是"超我"對"自我"的掌控,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當一個人自律了,他的所思所想都將是從超我的角度出發。而超我的需求,往往不會逾越法律道德的底線。也就是說,內心所想,即爲我之能做,也就達到了自由的境地。

就我們學生而言,我們的"超我"很有可能是通過勤奮努力獲得大學聯考優異成績的高中生。如果自律,我們所想要的便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那麼,我們便不會認爲諸如不準使用手機等等規定而感到受限感到不適,因爲它們並不是我們內心的渴望。只有當我們不再能夠學習,不能去追求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纔會感到自由受挫。所以可以說,如果這樣,我們就實現了自由。

自律,使我自由。

讀逍遙遊有感8

自由,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價值尺度和精神追求。讀罷《逍遙遊》全篇,我看到了莊子對於自由的渴望和嚮往,以及對名利枷鎖的鄙棄和厭惡,使我更加深刻的知道: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掙脫世俗的束縛,就會失去行動的自由,進而也失去了主體精神的自由。對於自由的呼喚,在人類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久久盤旋迴響。

縱觀全篇,我對這段話印象極爲深刻,“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爲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文章的結尾處,莊子用飽含情感的筆墨,爲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自由的理想境界:這顆大樹不會有木匠要砍伐它,不會有其他事物會妨礙它,它也不需要有什麼用處,他就這樣無拘無束地,毫無目的地存在於這個廣袤的天地,它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成爲它自己,就是以自由的姿態存在着。成爲自己,就是自由最好的定義。

對於人類來說,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間,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某種程度上的束縛。作爲自然之子,我們依賴空氣,依賴水源,依賴土地。作爲社會之子,我們需要學歷,需要物質,需要社會認同。只要我們有所依賴,有所需要,我們就會陷入被束縛和被限制的境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的約束和束縛越是深重,我們對於自由的渴望和嚮往也就越急切和激烈。

而在當今社會,餐腥啄腐者比比皆是,人人都在豔羨名利權勢的光鮮亮麗。深陷名利場的人,其實都迫不得已將自己的自由作爲交換的代價。在名利場中,爭權奪勢,利益糾葛,如同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漩渦,將這些貪婪無度的人深深地裹挾其中。在各種複雜的關係中,自由無從談起,更是成了奢望。這些人在行動與思想受到某種束縛的某一時刻,想要得到自由時,定會悔恨不已。然而,走進迷途的孩子是否可以知返呢?

這個問題在莊子的《逍遙遊》中,我們可以得到回答。莊子用他睿智的言語告訴我們,在現實的泥沼中,我們只要迴歸到生命的本質,直面真實的自我,就可以超越名利的束縛,超越慾望的引誘,超越虛榮的假象,在精神世界裏打造一個自由的王國,享受精神世界的逍遙遊。

所謂自由,就是堅守自己的思想與信念,寧肯被潮流的車輪碾碎,也不向權威屈服。所謂自由,是在犬馬聲色的現代社會,遵守本心,遵守原則,無畏外界喧囂,無懼世俗侵擾。所謂自由,是直面自己的內心,追尋屬於自己的肆意人生,不帶任何標籤,不予任何目的,原原本本地體驗生而爲人的快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堅決地捍衛自己的自由,讓生命在自由的狀態下詩意地開展和盡情地怒放!

讀逍遙遊有感9

他負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雖有些衰老,卻並非一派衰敗。頜下蓄兩三長鬚,長髮作髻,已見稀疏銀絲。雙目炯炯,依稀見得眉目舒朗,似是遠望天邊。一身灰黃長衫,清風盈袖,袍子獵獵作響。宛若無拘無束之遊龍,逍遙灑脫於天地之間。

遠方像是有一隻極大的魚兒,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騰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鳥兒,翅膀巨大,好像一揮舞就可使天地異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繼續看,卻找不到它的蹤影了。老者扯開嘴角笑了笑,眉間的皺紋舒展開來,雙目又帶上流溢的光彩。他四處翻找,展紙提筆。——北冥有魚,其名爲鯤。

【逆】

你是否聽過別人對你努力的譏笑?是否也惡毒的如此這般的嘲諷過他人?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說的不錯,有那麼多更好,更舒服的方式擺在你眼前,爲何不用呢?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廣,你是否有資格去做這個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譏諷的決定?

我有,因爲我知自己。我瞭解我自己,自然勝過他人。我曾經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選擇了不被多數人看好的學校,我也曾被人義正言辭的數落過。“你爲什麼這樣做?”“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這些話,我都聽多了。

那時候的我,就好像是孤身一人走在沒有目的地的長路上,拖着裝滿了夢想與對別人的不待見的行李箱,一步一步的挪,像是想逃離這裏。我的眼界寬泛,我不願曲折在這一方小小天地,我有何過錯?

後來我知道了鵬。這世上有那麼多那麼多像蜩與學鳩一樣的人,他們或叉着腰或雙臂交叉環繞在胸前,站在那看着你,嘴裏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話,向你投來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可是如果無論你怎麼辦他們也不會改的話,不如就放過吧。就像鵬一樣,揹負青天,翅下有風,傲然自立,飛入雲巔之上,令後人折服,前人驚歎。

不入流的始終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終都不入,何必爲其心煩意亂。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轉】

我自小就不是個省事的主兒,總好像是不一樣。小時候曾試過把上好的飯菜餵給自家的大黃狗,面對母親的責罵只能低下頭悄悄的笑;每當夜色降臨,小院裏的小孩子們總會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那個發着亮發着光的正方體——等待動畫片的準時放映。而我卻總是拖出一張涼椅,端端正正的擺在門口的槐樹下,看漫天繁星,看雲起雲落。

我還喜歡一個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過家鄉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們都畏畏縮縮,直喚着要大人抱,而我卻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快步跑着,看那山山紅葉飛。

長大之後,忽的變得些許叛逆。我總是忤逆老師和家人的命令,總是不屑於遵守規矩。彷彿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刺蝟。只留渾身的刺以面對人們。

後來才明白,許多許多的想法不過都出自愛。

我討厭聒噪,也討厭別人聒噪。我願意自己逍遙在自己的世界裏。暑期中曾和父親坐火車一路北上,車廂中的另兩個人像是麻雀一般嘰嘰喳喳,吵得我腦仁發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無理由吵鬧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一條新政策出來,總有那麼些不和諧卻又沒有道理的聲音出現;當某位明星發生了什麼事,總有些人喜歡不分青紅皁白的指責他。世界在飛速發展,可是人們的思想卻不一定飛速發展。不請自來的喧囂,纔是真正的不禮貌。

我不敢說我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畢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擡起頭來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覺都會不同?我看雲,看雲捲雲舒,看雲來雲去,看天色蒼茫,看我的遠方。我們總會天真的以爲眼見爲實,可有時眼見的還不如耳聽的。

我見過外表美麗的女孩,明眸皓齒脣紅齒白,打扮十分入時,嬌小的身軀挽着男友的手,吐出的卻是不堪入耳的髒話,一串一串的話語圈成一團團烏雲,圍繞在女孩身邊,使女孩的光鮮亮麗黯淡了幾分。

我見過外表醜陋的老人,身體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樹幹,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乾淨的,東一塊補丁西一個破洞,卻一步一步彎下腰來拾起地上的垃圾,臉上依舊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簡單,而世間萬物亦然。我不能說我完全地遵守着這個世界的秩序,但我在盡力,也在維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們第一眼所見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謂“眼見不爲實,耳聽不爲虛”。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豈是單單靠這一雙眼?我的雙眼看到的永遠只是她的雙眼能夠看到的內容,若要撇清浮華虛祿,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獨善其身,用心便好。

【結】

我渴望逍遙,可我也希望人們都能在各自的世界裏逍遙,使世界逍遙。

讀逍遙遊有感10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從個體來說,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說,無數被壓迫人民爲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說,人們爲尋求不斷髮展提出自由新: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麼?自由在哪裏?怎麼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麼不妨靜下心來,漫步於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遊》,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於天際。

《逍遙遊》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遊》這篇,在深入閱讀之後,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後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家,這篇《逍遙遊》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初見“逍遙遊”三個字,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於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着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後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並深入學習《逍遙遊》一文後,才發現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裏百萬裏。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複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麼觸景生情,要麼因勢感懷,都是爲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遊》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爲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於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爲奮鬥之動力。

“逍遙遊”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提煉。《逍遙遊》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脫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爲、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遊》爲人們開闢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脫時空的天地。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爲了名利鉤心鬥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吧,或是去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讀逍遙遊有感11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在莊子眼中,如果做到這樣,就達到了絕對的真正的自由。然而,且不說人是否能達到這一境界,就算達到達到了,也是要服從“天地之正”,服從於並非出自內心的規則,這怎能是絕對的自由呢?

可見,絕對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所依託,有所服從。不然,連使自己活下去的自由都沒有,又怎能追求人生的自由呢?但是,自由在我們生活中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不然,說出“不自由,毋寧死”的人豈不是沒了活下去的理由?那麼,在這自由又是什麼?從何而來?

答案是,這自由是範圍內的自由,來自於自律的自由。

當然,這種自由在老莊學說中難以找到它的蹤跡,我們只好回頭來看看孔子老人家是怎麼說的。《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從中似乎品出了自由的味道。可這個自由,是與限制自由的規矩相共生的,但卻可以做到“不逾矩”。正是自律,使得這水火不容的兩種事物能夠和諧共處。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一個人可以看作是自我,本我,超我的複合。自由,即是物質的我能夠服從“自我”的所思所想。而“自我”的所思所想,又收到“超我”的影響——即那個道德理想中的我。而自律,正是“超我”對“自我”的掌控,使通往自由的道路。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當一個人自律了,他的所思所想都將是從超我的角度出發。而超我的需求,往往不會逾越法律道德的底線。也就是說,內心所想,即爲我之能做,也就達到了自由的境地。

就我們學生而言,我們的“超我”很有可能是勤奮努力,可以獲得大學聯考優異成績的高中生。如果自律,我們所想要的便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那麼,我們便不會認爲諸如不準使用手機等等的條件而感到受限,因爲它們並不是我們內心的渴望。只有當我們不再能夠學習,去追求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纔會感到自由受挫。所以可以說,如果這樣,我們就實現了自由。

自律,使我自由。

讀逍遙遊有感12

真的有人能做到嗎?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王陽明的“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蘇軾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還有嵇康、阮籍、陶淵明、曹雪芹等。從古至今,真正能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人,可謂不可勝數。

“無己”,就是無我。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無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業,順應自然。“無名”,就是不追求名譽地位。這是精神層面的逍遙自在,是精神層面的大智慧。

《逍遙遊》哲學思想對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神人、聖人層層遞進,按照這種說法,真正的聖人可能都歸於平凡了吧。

平平淡淡纔是真,這可能纔是《逍遙遊》的真意吧!

標籤:逍遙遊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