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出師表讀後感

觀後感4.37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出師表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出師表讀後感

出師表讀後感1

《出師表》可謂千古名篇,是諸葛亮北伐之前,寫給劉禪的奏章。上學的時候,只是把它當做順口溜一樣來背誦,卻從未真正鬧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讀《出師表》,才知道爲什麼它會被千古傳誦。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與靈魂的寫照。細讀《出師表》,我才體會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滲透在字裏行間,讓人爲之動容。讀完《出師表》,也讓我對諸葛亮其人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朝廷政治的擔憂,對國家命運的牽掛。接下來諸葛亮所做的通盤的安排,詳盡周到,可見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處處流淌着諸葛亮的報國之志,以漢室之隆爲己任,希望能夠“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體現着諸葛亮憂國憂民的愛國深情。

臨行前諸葛亮所做的統籌安排,自上而下,從宮中到府中,從軍中到營中,細緻穩妥,井井有條。規範制度,舉薦良才,對劉禪一片赤誠。諸葛亮提出了“親賢臣,遠小人”的用人之道。古來帝王犯錯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問題,而是因爲他們親近了小人。小人在身邊,就會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終招致損失。諸葛亮以史爲鑑,盡進忠言,用心良苦。所有這些都輝映出諸葛亮卓越的.政治見解和不同凡響的政治才華。

諸葛亮有着敢於擔當重任的英雄氣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臨終託孤”,所有國家的大事都由諸葛亮一人承擔。諸葛亮毫不畏懼,也不退縮,勇挑重擔,而且把這些看做是自己的責任。認爲“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應被視爲楷模。

諸葛亮不慕榮利,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之所以跟隨劉備“以驅馳”,完全是因爲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孫權和曹操當中任何一方都比劉備勢力強大。當初劉備沒有自己的地盤,沒有自己的軍隊,寄人籬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榮華富貴,高官厚祿,恐怕不會選擇劉備。孫權和曹操也都招賢納士,求才若渴,如果諸葛亮前去投奔,定會受到更多優待。然而,讓諸葛亮一生感念的,卻是劉備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肝膽相照,雖爲一介書生,卻也堪稱爲重情重義,俠肝義膽的忠義之士。

諸葛亮不僅是一個超羣的智者,他的無私奉公的高尚品質也令人欽佩。文章之中諸葛亮反覆表明自己的報國之志,拳拳之心溢於言表。只可惜蜀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即便是諸葛亮再怎麼恪盡職守,殫精竭慮,也扶不起那該死的劉阿斗。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遺憾,令人嘆惋。

出師表讀後感2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南宋詩人陸游曾高度評價這篇表文,說道:“ 早歲哪 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杜甫寫到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諸葛亮是歷史上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諸葛亮幾乎可以說稱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劉備,劉備死後,他又輔佐劉禪,劉禪是一個庸人,諸葛亮輔佐了他,大權都在諸葛亮手裏。但這個人沒有野心,沒有把劉禪弄下去,自己來作皇帝。劉禪什麼事都交給諸葛亮,從沒有懷疑過諸葛亮會奪他的權。

諸葛亮在表文中寫到: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 傾頹 也。 (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 )小人和賢臣兩個不同類別的人,竟會讓身邊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這又讓我聯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諺語主要說的`是環境對人的影響。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舉個例子:身邊的一個朋友住單身宿舍,很懶,不愛乾淨,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愛乾淨,東西擺放整整齊齊,一有時間就打掃衛生,屋子裏總是保持清清爽爽,乾乾淨淨。時間長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亂,受其影響,也開始打掃自己屋內的衛生,也變得愛乾淨起來。後來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換了另一個舍友。這個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乾乾淨淨,但屋子很亂很髒,不願收拾。這正應朋友的本性,索性兩個人都不收拾屋子,導致屋子髒亂的沒地落腳,不忍看。另一個例子:學生甲剛來我校的時候是一個誠實、上進、董事、聽話的學生。因爲學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級的男生合宿,僅一個學期,學生甲就變得油嘴滑舌、不知進取,還屢次違犯校規校紀,多次受到學校的處罰。

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論一個人的習慣是好是壞,只要他(她)所在的環境是好的,早晚他(她)會變好,相反會變壞。人本身就是羣居動物,時時刻刻都受身邊人的影響,從價值觀到審美觀,從愛情觀到生活觀,身邊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可能都會在不經意間給自己的決定帶來影響,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強,一定選擇好的環境 來促進自身的發展。

出師表讀後感3

羽扇綸巾,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運籌帷幄;穩坐戰車,用十足的信心與智謀應對挑戰。他彷彿就是勝利的代名詞,是敵軍永遠無法跨越的精神門檻。這也許是很多人想起諸葛亮時最直接的印象。然而,一篇《出師表》將其從“神”拉回“人”也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一個有血有肉、真實複雜的諸葛亮。

《出師表》誕生了一個“危急存亡”的時代,“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道出了此時蜀漢內外交困的艱難局面。面對一個年幼無知、易受奸臣控制的庸君,諸葛亮毅然扛起“興漢”的大梁。對內賞罰分明,對外撫羌聯吳,即使明知與曹魏實力懸殊,仍在準備過後進軍以圖中原。這與深謀遠慮的諸葛亮形象大相徑庭,好像一個鋌而走險的賭徒要做“生死一搏”。然而,卻正是這一堅定意志與實現“先帝遺願”的決心打動無數後來讀者。正如《正氣歌》所言的“時窮節乃現”,《出師表》“名世”與諸葛亮“鞠躬盡瘁”形象永垂不朽的原因正在於此。

然而,在率直質樸的行文中,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爲人處世的嚴謹與機敏。他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是爲了強調其“忠心無取之意”。諸葛亮“夙夜憂嘆”我想起所嘆的不僅僅是如何實現先主遺願,還有對於自身名聲與道德的擔憂,劉備一句“嗣子如不才,君可自立爲主”給手握軍政大權的諸葛亮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在三國這個混亂的時代,“殺君自取”現象屢見不鮮,後主身邊讒臣衆多,對諸葛亮的非議也多,諸葛亮深知後主“難辯是非”,故在出師北上之際作此表以忠心,一方面表明自己無意自取立場,一方面也使衆臣明白“先帝之臣”的身份,警告他們恪守本分,不可趁國家空虛之際做“大逆”之事,這無不體現其良苦用心。

同時,文章中以極大篇幅描寫了孔明對於後主的期望,但是最後一句“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卻很黯然地道出了孔明本人對於這些期望的'悲觀態度。寫此表時孔明已侍後主多年,其“不才”孔明也都諳知,但是,那個封建時代,諸葛亮個人的道德修養卻不允許其跨越取位“雷池”一步,取位的高低限制了諸葛亮所能發揮的作用,就好比一個沙漏在不停的漏沙,諸葛亮所做的只是不斷向上半部分加入沙子,卻沒有勇氣與意志將沙漏翻過來,拯救這將傾倒的大廈。在封建道德的濾紙中,一代智謀終究無法以個人力量力挽狂瀾,這是其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因而,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做框架、教條束縛下的“單調者”,而要立足實際,努力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同時,要在正確的價值觀下踐行正確的道路。

“出師一表真名士”,每當我讀到“臨表涕零”這幾句時,我的眼前就彷彿出現一個佝僂的身影和一雙含淚的眼睛,讓我掩卷不得不沉思啊!

出師表讀後感4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千載之下,重讀《出師表》,仍不禁爲諸葛孔明的忠義所震撼,爲他的遭遇而扼腕嘆息。近來易中天講“三國”,把“三國熱”又推向一個新的高點,我也來談談淺見吧。

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在《三國演義》中已經快被描寫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蓋主啊,劉備倒是深知諸葛亮沒有什麼“打貓心腸”,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對劉禪這個毫無君主資質的主公,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最終也沒能爲蜀地帶來什麼長治久安,如果諸葛亮真的篡權奪位,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呢?有姜維,有費禕,應該比在劉禪手裏好得多吧,雖然爲天下文人所不齒,可是象曹操那樣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嗎?諸葛亮當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興奮啊!可惜,諸葛亮永遠也不是司馬氏,永遠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應該有愚忠的成分在裏面吧。其實,他應該忠於人民,而不是忠於君主,更可怕的是忠於一個死人。計劃沒有變化快,死守着對一個死人的承諾,對現實的生活來說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危險!!!

歷史上,人們對於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

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蕩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爲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瞭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彷彿天地萬物都爲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爲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

死而後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爲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爲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爲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劉備的遺願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爲他實在是無愧於一個值得千秋讚頌的人。

越想越遠,就此擱筆了。

出師表讀後感5

曹操的欺騙,劉備謙虛,謹慎明,周瑜的狹隘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筆者呼之欲出,細細品味,讓讀者似乎已經進入了狀態。

故事的主要研究內容設計是以智和勇來依次進行展開的,但是我認爲智永遠是我們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就是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教學例子舉不勝數。

但故事中也有“智慧,勇氣不是敵人,文不能拿筆,武不動槍“。就像漢代的劉蟬,整天喝酒,無視政府,願意奉獻蜀國,最後上演人民(笑)笑的事情,快樂的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這樣一件改變時間的事情呢?

有勇無謀的敵人,只能戰鬥到死。呂布和閻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呂布若在白門聽命,爲什麼會被曹操在門前絞死?如果閻良已經向關羽解釋了劉備在河北的遭遇,他怎麼會被忠心耿耿的關羽殺死呢?古人說:有勇無謀,它的詛咒,上層的詛咒,下一個的祝福,進入戰鬥將在遊戲中,死亡不會失敗。

再談談國家,魏,宣他有一個時刻;蜀,誰不分享生活的榮譽;吳,曾被譽爲河。這樣的觀點來看,從狀態以反映君主組合物的性質。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江東獨領風騷。

如果說作爲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水平最強,一點也不爲過。曹操的用兵方法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對外用兵如神。但是我們兩個人之間都有提高自己帶來致命的弱點:曹操具有多疑,司馬懿選擇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這些後人歎爲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進行一些重要人物,但是我認爲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企業佔據其中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通過周瑜了,少年兒童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研究一番學習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網絡水軍大都督,總統爲了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容易嫉妒,死時年僅需要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人性的重要性。人性就是成功。

每個人生活都有一個自己的目標,只要能夠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企業成功發展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他們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國家羨慕地看着學習別人沒有成功時,往往可以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需要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由於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社會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標籤:讀後感 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