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出塞王昌齡讀後感

讀後感6.93K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讀後感,歡迎查看!

出塞王昌齡讀後感

  《出塞》讀後感(一)

出 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的意思是:月亮依然是秦朝時那樣明亮,邊關也還是那古老的邊關,可是出征在遠方的戰士,至今還沒有回到家鄉。如果鎮守龍飛城的李廣將軍還活着,那麼就不會讓匈奴的騎兵到這裏來。

讀了這首詩之後,我彷彿和詩人一樣,登上了觀賽的城牆,在明亮的月光下,望着那遼闊的荒野。就在這時侯,我的腦海裏忽然閃過了一個畫面,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畫面呢?我仔細地想了一想,原來閃過的畫面是:爲了守護邊境——這個古老的邊關,從秦漢到現在,有多少人戰死在這裏,有多少人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他們的鮮血流了出來,灑在這古老的邊關上。我曾經思考過幾個問題:爲什麼要有戰爭呢?爲什麼戰爭打起來,會持續那麼久呢?爲什麼要有那麼多的人在戰場上犧牲了呢?爲什麼戰爭打起來就不停呢?難道就不能和平嗎?

古時候的戰爭,勞民傷財,還奪去好多人的生命;我以爲現在會比古時候戰爭傷亡率少一些,可是現在的.戰爭和古時候沒什麼兩樣。

雖然現在還算和平,可是在外國,總是有一些地方和國家在爆發着戰爭。真不明白人們爲什麼總是要戰爭?總是喜歡戰爭?我真不明白!

我們都應該去做一個和平的使者、一個熱愛和平的人。如果大家都熱愛和平,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會和諧相處,而且相處地非常、十分地融洽,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戰爭了。有一句俗話說的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大家應該互相尊敬、互相尊重,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個是界一定非常美好。

我真慶幸,我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裏!

  《出塞》讀後感(二)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是《出塞》中的一句詩。這句詩爲我們描寫了一位威風凜凜的李廣將軍,他誓守祖國邊塞,絕不讓敵人侵犯。這句詩還寫出了李廣將軍堅持不懈、保家衛國的精神。

我讀了這首詩,由李廣堅持不懈的精神想到了林肯。林肯23歲時,競選州議員,但落選了。可林肯沒有放棄,25歲時他當上了議員。31歲時,他想成爲國會大選的選舉人,失敗了。34歲時,參加國會大選,又落選了,他還是沒有放棄。37歲再次參加國會大選,竟當選了。51歲時,林肯終於成了第16任美國總統。他說:“堅持就是勝利。”而有些人遇到了一點挫折就退縮,遇到一點難題就放棄。我班上有少數同學遇到自己不會做的題目就空在哪裏,自己做不了的事就不去做。其實,困難和挫折只過是人生道路的一個站臺,風雨之後纔有彩虹。

李廣的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他的愛國之心讓我深深地感動。我想到了錢學森。錢學森是“中國導彈之父”,他赴美留學時是一位卓越的導彈專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使錢學森心潮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準備,終於到了回去爲祖國做點貢獻的時候了。可美國國防部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他。錢學森在周總理的幫助下幾經周折終於回到了國家,爲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個人要堅持不懈,愛國愛民”是《出塞》這首詩告訴我的。

文學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着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爲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裏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迴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於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爲一體,直接杆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着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爲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着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裏,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其二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着它出發了。戰鬥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裏的鋼刀血跡未乾。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驊騮駿馬,是再好不過的馬了,還要給它配上再美不過的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凜冽寒風,鏖戰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乾。”這實在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着詩人的殷切希望。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爲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鬥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鬥生活的畫面,戰鬥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士風風火火、迎接戰鬥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乾”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士的內心——熱血並未因爲戰鬥的結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鬥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爲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