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

教師2.28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1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時間越久,你就越會覺得它就是一場修行。還記得當初的“唯成績論”,以成績的好壞去判定一位老師教學質量的高低,以成績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學的得失,卻忽略教育的主題——學生,對學生心靈的關注少之又少,對於他們點滴中的成長忽略不計。就這樣走着走着,時不時,我會感覺困惑、倦怠,因爲眼前有太多讓我們困擾的事情牽絆。

讀王維審老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給予我更多沉靜和理性的思考,這本書沒有宏大的理論探討,而是在娓娓道來中消解了一線教師普遍存在的困惑,無論從引領成長的'“內功”上,還是從文章可讀性的“外在”上來說,都是一本難得的教師心靈讀本;它很少長篇大論、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用“接地氣”的案例解讀和教育敘事的筆法解答了教師羣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惑和疑慮,解讀從新教師到傑出教師的成長曆程。

一個教學中的意外,一名獨特的學生,一堂有缺憾的課以及相悖於教育路上漸行漸遠的步伐……它不僅僅是個插曲,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對它?以怎樣的心態去解決它?

依稀記得剛上班時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學生喜歡,受人尊敬、愛戴的好老師,自己也象王老師書中第一章——成爲好老師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顆願意成長的心”,“從教育敘事開始”“做一個會反思的教師”,從反思中思量“我們該有怎樣的師生關係”,怎樣“做一個從容的教師”,並“堅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並記錄下自己一路走來的痕跡,可不知什麼時候,自己卻把原來的夢想丟棄了,各樣各樣的事情,疲於應付,就變成了敷衍,打開“百度”東拼西湊,面對使出渾身解數卻無動於衷、原地不動的學生,我們糾結、苦惱,卻不願“承認差生的存在”,“選擇一種有境界的捨棄”,擁有“擡高一釐米的權利”,“做一個簡單的教師”,“不做鏈條上的那一環”,“給愛一個適當的位置”。

再次思量“分數”,它真的是“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嗎?不盡然,“分數能夠說明什麼”,它只是檢測學生一個階段的學習,一個知識段的掌握程度,不能說明一個人的能力。其實,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學到知識有多少,認識的有多少,在實際中會運用多少纔是最重要的。就像王維審老師說的“及格還是出色”“沒有理由放棄對人的關注”,“讓教育多一份詩性與美好”,“放下,才能走得更遠”。

而在這條道路上,沒有亙古不變之法,只能借鑑前人經驗,不斷地增加智慧才能培養好每一個人。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爲前提,以學生爲課堂的主體,以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來衡量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給“孩子一個完整的體驗”,事必躬親,循循善誘,集思廣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永不放棄對教育智慧的修煉,終身學習,潛心爲學,“給心靈一個柔軟的着陸點”,給自己一個修復靈魂的機會,不忘記成長。

教育是一場修行,“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我們“迴歸,教育的另一種力量”,知道“愛,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在窗外”,“你若尋找,便能得到”。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2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時間越久,你就越會覺得它就是一場修行。還記得當初的“唯成績論”,以成績的好壞去判定一位老師教學質量的高低,以成績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學的得失,卻忽略教育的主題——學生,對學生心靈的關注少之又少,對於他們點滴中的成長忽略不計。就這樣走着走着,時不時,我會感覺困惑、倦怠,因爲眼前有太多讓我們困擾的事情牽絆。

讀王維審老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給予我更多沉靜和理性的思考,這本書沒有宏大的理論探討,而是在娓娓道來中消解了一線教師普遍存在的困惑,無論從引領成長的“內功”上,還是從文章可讀性的“外在”上來說,都是一本難得的教師心靈讀本;它很少長篇大論、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用“接地氣”的案例解讀和教育敘事的筆法解答了教師羣體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惑和疑慮,解讀從新教師到傑出教師的成長曆程。

全書分成七個章節,從心靈到行動,從學生到教師,從教師到教育,王老師用自己的切身的'體驗,深刻的反思,開闊的眼界向讀者們解讀困惑的原因並引導我怎麼走出困境,怎樣保持一顆進取的心。在“成爲好教師的第一步”章節中,我明確了一顆願意成長的心會讓自己行走得更遠,教育生活也會更有意義!“教師本來就是個文化人,讀點書寫點文字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忽然覺得自己離文字太遠了,除了上學時寫的作文,工作後寫的教案,應付檢查批改的作文,幾乎沒有自己的文字,從沒有想過要動手寫一寫自己。看到王老師這樣說,真是覺得慚愧!書中不但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而且教會我讀書的方法——“做大閱讀的樁,成就讀書的圈,尋找書中的我”,我在感嘆之餘,全是佩服,普通的文字告訴我深刻的道理。在我覺得敘事除了牢騷之外沒有什麼好說好寫的,他又以“問題——專題——主題”化的寫作路徑爲迷途的我指點迷津。

十多年的循規蹈矩,十多年的教學閱歷讓時光磨去了奮進的棱角,我變成了一個胸襟狹小的人,缺少了潛心向前的鬥志,面對不公總會牢騷滿面。從王老師的經歷中,我相信他也有過這個磨合的階段,但是敞開胸襟讓他打開了自己的一扇窗,他尋找到自己的閃光點。與教育制度的抗衡誰也贏不了,在教育制度的約束下做到“濯清漣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一顆寬容向善的心守住心中的美好,這成就了不一樣的自己。我感慨王老師的博大胸懷,寬厚仁慈!在《你有擡高一釐米的權力》中,還讓我領略到了簡單,有力,果斷取捨,睿智,隨和的王老師。

一個教師要想真正成爲名師,絕對離不開閱讀和寫作,因爲這不僅可以對教育技能的高度進行浸潤和提升,更對人生意義產生不可忽略的一種撫慰。

快樂和幸福需要的是一種心靈的力量,教師職業的平淡在悲觀的人眼裏是人生的荒漠,沒有盡頭、沒有激情。而在樂觀的人看來卻是一種波瀾不驚的偉大,一種引導生命個體逐漸走向完美和成功的低吟淺唱。作爲教師,唯有真誠皈依自己的職業,把自己匍匐在地上,用心去感受教育的真諦,聆聽教育拔節的聲音,才能把自己從無盡的憤懣、滿腹的牢騷中解脫出來,才能尋找到心靈力量的支撐,心平氣和的在自己的教育旅途中感受到職業的幸福。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3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總是會在教學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作爲一名信息老師,我想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和學生如何相處,書中作者用一個個教學故事與讀者對話,寫下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解開了我的困惑。

作者在序言中提出,“實踐,回到人性”,這是作者教學那麼多年最後得到的反思經驗。我想對於我們青年教師來說,爲了取得更好的成績,可能往往會採用粗暴一點的教學方法,有時談起教育又會感到是否太理想化了。教育的實踐由理性轉到人性,我想需要教師的成長和不斷的探索,由關注學生的成績轉變成更關注學生的心靈,我認爲這需要時間的磨練。

教育應從更深處反思。在作者提到學生的名字的重要性,我感到很慚愧,作爲一名信息老師,要記住十多個班的學生名字我感到十分困難,然而平時我也並沒有特別重視這一點,這是對於我過往教學的第一個反思點,能記住學生的名字是尊重學生。

我們該有怎樣的師生關係?在新教師入職時,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要以怎麼的態度面對我的學生呢?如今雖然工作了三年,我仍然爲得到這個疑惑的準確答案,而作者所說的“先嚴後慈,亦嚴亦慈,不慈不嚴”,教師的職責是引領學生的成長,而不是漫無目的。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有目標地引導幫助學生成長,作爲老師,我們就是方向的指揮棒,如果沒有了目的,學生就會像航海的船隻沒有羅盤指引就會迷失在大海中。

作者提出成功的教師必須經歷的四種境界,大多數的青年教師正處於第一種境界——實踐操作。這讓我想到王國維先生提出的讀書三大境界,在研究教育教學,積累經驗的.這條路上,我們何嘗不是經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種的困苦之境。就拿教學來說,可能對於年輕老師來說,講課不能自如地運用經驗之談,甚至一開始會如同背稿子那樣枯燥,但是我們正因爲經歷了實踐探索的時期才能成長。

那麼怎樣的一節課才叫做一節好課呢?對於一節好課的標準我也感到很模糊,作者的解讀是:真實、簡單、有趣、好懂。看起來這個標準似乎很簡單,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我們要達到這樣一節好課的標準,只能說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在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用怎樣的眼睛去看待學生,作者答,蹲成蘑菇。我讀到這裏感到十分有趣,讀完之後又深以爲然。站在老師的角度,我們常常會想要學生改正錯誤,然而我們又會發現任何的指責和勸慰未必會起到作用,甚至還會是反作用。那麼我們就要嘗試找到一個平等的角度和學生交流,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蹲成蘑菇”。

以前甚至是現在,總有人把我們稱作是“教書匠”,可如果我們只是教書人,那麼教育對於教師而言就毫無意義。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想,我們不必把教育過於理想化和詩意化,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這種境界就過於理想,但我們也不能只把教書作爲教師的唯一目標。在教育的這條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教師或許是一個很平凡的職業,但是我們相信平凡之中亦能綻放光芒,這就是對教育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