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讀後感3.0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1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覺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會給人帶來新的感受。下面就我對本書的《談讀書》的章節談談我的想法。

朱光潛先生在第一封信中側重談及讀書興趣的培養以及選擇性讀書的問題,並推薦了很多書目讓我們來閱讀。我自身對讀書是有一種能拖就拖的想法的,但是談讀書裏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麼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會把讀書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能每天堅持了。

書中寫到讀書的重要性,而讀書在現代似乎更偏向於上學時,人們所讀的教科書的內容。現代青年的生活充滿着無形和有形的各種誘惑:手機、電腦、平板......網絡充斥着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青年沉迷網絡遊戲之中,如果能夠靜下心來,抽點時間,讀讀自己感興趣的好書,對自己的修養也會得到提高。隨之而來的便是讀什麼書的問題。現在讀書是很方便快捷的,手機在手隨時隨地便可閱讀。但現在網絡上充斥着是各種沒有營養的垃圾書籍,就像野草般,嚼之有勁,而食之無味,更無法下嚥,純屬浪費時間。所以,正如書中所說“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另外,書中教我們的關於讀書的方法也是非常受用的。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需讀兩遍。第一遍應快讀,着眼在瞭解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應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應用筆記錄綱要、精彩部分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的思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充滿魅力的書,對我們現在的青年朋友有着很大的指導意義,教我們看待人生的方法,引領我們進入美學的世界,是很一本青年朋友們都不應該錯過的書!

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2

上週我主要在讀兩本書,一本是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由孫璐老師推薦並借新書於我,至今仍未讀完;另一本是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是三年前買的書,之前只是瀏覽了幾篇感興趣的文章,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就將它擱置高臺一直沒有看了。直到近日與好友聊天提及朱光潛先生“讀書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的觀點,又在另一位好友日誌裏看到先生“此身、此時、此地”的座右銘時,我才從書櫃裏翻出此書重新拜讀。我向來不太習慣於計劃性地閱讀,讀什麼書看心情,更看緣分。

朱光潛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研究中國美學史的學者大都是“從朱光潛談起”的。本書是作者在1920年代旅歐求學期間給國內一家雜誌社所寄的十二封信,受衆爲普通中學生及相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內容涉及讀書、寫作、求學、戀愛、人生等等青年人普遍關注的問題,語言親切且通俗耐讀,飽含哲理又深入淺出。全書字數不多,我看得很快,但看完過後腦海空空如也,又回過頭反覆閱讀了多次,纔有了一點自己的想法,這是將書本知識自我消化的一種不錯的.方法。

作者認爲現代青年“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做事缺乏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不能從根本上下功夫。從客觀上言之,科技越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就越大,遇到的困難就日益減少,人類就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就不免輕浮粗率,所以艱苦卓絕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了。在以“效率”衡量人生價值的社會不允許人們放慢腳步潛心鑽研,人們逐漸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一味地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自己的興趣,面對各種誘惑“擺脫不開”,最終心生煩惱,人生悲劇由此開始。

反觀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看一本書,匆匆瀏覽後就想從中獲取真經指導人生;上一節課,對教材內容尚一知半解就敢在學生面前大放厥詞;帶一個班,順利調解了幾次同學間的小矛盾就認爲自己掌握了班級管理的規律。我哪裏知道,看書、上課、帶班背後的學問大着哩,豈是我這等鄉野匹夫、愚笨之徒花點兒時間就能悟出來的。太着急就會放棄埋頭苦幹,習慣投機取巧,淺嘗輒止,嚴重時還會自我膨脹,栽大跟頭。這樣的日子每天都很忙碌,可我並不充實,因爲充實是一種精神感受,不在於你一天做了多少事情。在忙碌的過程中我僅僅是在完成任務,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沒有自己的生活是單調乏味的。

所以我建議身邊的同學們:學習要腳踏實地,耐心鑽研,勿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只有眼光深沉,從根本上下功夫,坐得住冷板凳,纔會有所成就。生活要順乎內心,尋找樂趣,勿急功近利,隨波逐流。只有顧得上自己,有一些正常的嗜好,閒暇時寄託心神,纔會獲得幸福。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要把它看得太功利了,即便沒有同學的羨慕,師長的表揚,沒有獎學金、重點高中、各種榮譽的誘惑,你依然應該堅守,主動地爲自己的生活着色。無論每天有多麼繁忙,你總要抽點時間逍遙自在不受拘束地發展自己健康積極的興趣,或讀書、或寫作、或畫畫、或唱歌、或打球,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學業、工作都是第二位的,人生第一位是生活,生活是快樂,是體驗,是充滿生機,如果因爲學業和工作而忘卻了生活,忘卻了自己,那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最後,用朱光潛先生的一句話共勉:

“我以爲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爲而爲’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做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纔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人生苦短,慢慢走,欣賞啊!

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3

初聞美學,我以爲它代表着無比高深的玄學,亦或僅僅是創造美術作品的技藝。讀完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後,我發現美學是一門美化人精神世界的學問,趣味盎然,又耐人尋味。

讀朱光潛這部書,不妨先看最後一封信:《談人生與我》。其中,作者談了兩種自己看待人生的態度: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或把自己擺在後臺,袖手看旁人在那裝腔作勢。在前臺,作者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樣,並且和鳥獸蟲魚諸物也一樣,因爲作者認爲當人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他物更重,則不免要痛苦,所以作者就不苛求生活的準確目的,而是把生活當作生活的目的。這樣活着,活得灑脫,活出了美感。作者更偏愛在後臺,欣賞各不相同的人生悲喜劇,就像是看圖畫,看小說,可以體味生活的趣味。也許朱光潛正是用後一種視角,寫出其餘十一封信,透過現象看本質,讓美學“活”起來。

在《談多元宇宙》中,作者對美術(美學)闡釋道: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標準價值,而美術也自有其宇宙,它是以“爲美術而言美術”爲信條,美術不能用道德來衡量。定義中,美學如此的空虛,好似擺在高高象牙塔上的神祕文物,朱光潛就此在《談十字街頭》中進行議論:從前士大夫好清高,追求與世絕緣,但難免空疏虛僞,於是近代哲學與文藝力求與現實接觸,將它們流佈人間,以便雅俗共賞,這是走向十字街頭的含義,有極大的真理,威康·莫里斯、托爾斯泰、愛迪生都有藝術民衆化等類似見解。但今人常忘記十字街頭流爲俗化的一面:易學經過流俗化後,結果乃爲街頭擺攤賣卜的江湖客。同樣類比於美學,作者因而提出建議:要時時戒備十字街頭的危險,要時時回首瞻顧象牙之塔。

在講完美學的定義及學習美學的注意事項後,作者開始具體寫施助於人們心靈的美學。在《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中,朱先生根據當時“讀書講道德無用,一切青年必須加入戰線去革命”與“整頓學風,學生不應參加運動鬧事”兩派意見,分析出中國人過重的蜂子孵蛆心理,更倡導“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凡事應記住“君子求諸己”,而這兩句金玉良言何嘗不是種處事之美!在《談作文》中,通過寫福樓拜三個月推敲出一句文章;托爾斯泰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前反覆增刪,多次把謄好的稿子又改得千瘡百孔,朱先生告訴我們要讓文章上升爲美,天資和人力都不可廢,需要不計成敗,艱苦卓絕的努力。能做到的人,想必除取得的成就外,擁有的更是超乎常人的美麗心靈。《談升學與選課》一文,離我們學生很近。當時社會上和現在類似,有留學熱,有文憑方面“資格迷”,更有學業方面只談專門、談專業研究的人。作者鄙視那些徒有虛名的冒牌大學,更不願意和開口閉口只談專門的`書呆子交談。作者認爲學問要能博大而後能精深,“博學守約”更是至理名言。對於文憑熱,我認爲不妨讀作者《談擺脫》與《談在盧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學會擺脫無用的累贅,學會取捨,方便爲理想奮鬥;過程中人們不應一味追求“超效率”,更應靜下心,有像古人“匠氣”那樣可貴的執着,有“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般的付出。我相信這種精神也在美學範疇中。

朱先生曾強調“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而藝術中就有美學的影子。讀過朱先生《給青年十二封信》,我發現要讓人心靈變得充實與高貴,只需將“美”融進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爲我們精神活動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