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4篇

觀後感2.32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4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1

讀書甚少,偶爾得知朱光潛先生,遂購來幾本其作品。近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此爲作者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信。雖過去近百年,但今讀來仍爲之共鳴。作者用這十二封信,推心置腹,對青少年正遇見的、很關心的話題,讀書、作文、升學等等,抒其意見,用淺析的語言娓娓道來。

勸青年多讀書,每天那怕讀三五頁,幾年讀下來,收穫也非常可觀,所謂積少成多。直言,能不能讀課外書,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世間許多成大業者,其學問多在忙碌中做成。有了讀書的興致,就有可能在紛擾的誘惑中,多出一份抵制的力量。要讀書,則應讀有價值的書。讀無價值的書,或許無害,但浪費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

勸青年在好動的天性之中,要培養能靜的能力。靜的修養,能讓人領略趣味,對於求學處事都有大幫助。常言說,冷靜處事,於靜中才能思考出妥當的辦法。

勸青年無論是選課,還是擇業,要考慮自己的興趣。與興趣資稟相近,可以發揮個人的才告,效用於社會。無論是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不是頂頂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應該是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不是頹廢,不是享樂主義,而是培養生機。假若爲做學問爲事業,而忘卻了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意義。不應當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而應當親近自己的興趣。一味地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及自身興趣的人,對於生活的真諦並沒有很好地領悟到,對於生活的樂趣也就並沒有很好地體會得到。實際上,對於事業和學問,興趣能幫其很好地助推其昇華。

勸青年在基礎求學階段,於讀書時要廣開寬度,不必一味求專。沒有足夠的寬度,就形成不了專而深的精度。學知識,須知學問是有機的系統,學科之間常息息相通,牽此而動彼。譬如,文學中史學、生物、哲學等知識,如果只想通一竅,而置其它於不顧,那隻能走向一竅不通的結果。

上次看見六六寫的一篇文章,提到一個在國內讀完八年級而後隨父母赴英讀書的孩子,談到了中英教育差異。記得這孩子談了三點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學基礎學知識求寬度,不求深度,哲學,心理學等等都要學,還有諸如裁縫等選修課。二是注重求學能力培養。這女孩說,不要認爲國外讀書很輕鬆,實際上比國內更累,因爲老師追得很緊,留下的作業,得查閱大量的書籍和資料才能完成,學習到半夜是常事,但累而不鬱悶,每完成一個項目,心中油然而生成就感。三是自信心的培養。這女孩在國內讀書時成績不撥尖,而不大受老師待見。後初到英國,語言能力弱,一度認爲興許長大後只能從事粗糙的體力勞動,但老師和同學們,誇她,幫她,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來英國三年時間內得到的誇獎比前十幾年加起來都要多得多。待到六六問她今後的大學目標時,她微笑而又堅定地說,考牛津,當然是牛津,因爲她優秀啊。

在其中一篇《談在盧浮宮的一個感想》中,作者結尾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因爲我知道,我們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這番話,過去近百年,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耐苦,應該說這樣的現象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扭轉和改變。甚至可以說,更爲嚴重。

昨天去聽課,講者頭銜爲北大客座教授,講解《弟子規》。聽了一天課,感覺猶如街頭攤販在吆喝得起勁,卻又實在又無貨可售,其動作神情堪比傳銷者,信口開河。今再聽某大學歷史系教授講國學,感覺實在很有收穫,肚裏有貨,出口自然有據有觀點,是兜售學問者不可比者,可見在其學科領域,還是費了功夫。能不能耐住,是不是在認真做事,隨着時間過去,其功效就像女人懷孕一樣,終究會顯現出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作者用這十二封信,告誡青年朋友眼光要年得長遠點,務一求短期效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學會生活,忽隨了世俗圖近利。雖當初爲寫給青年所用,但今讀來仍受益。讀後,推薦杜同學可一讀,不知有興趣否。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2

讀罷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觸頗多,話語雖平易近人,似多年摯友娓娓道來,卻處處給人驚喜,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衆多感觸不便一一道來,便選取一些印象頗深之處發表一點陋見吧。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潛先生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我深以爲是。網上有一句廣爲流傳的話:“我不思進取,卻又不甘墮落”。正好處於低潮期的我感觸良多。在渾渾噩噩度過了一個大一後,原本光鮮的夢想變得模糊,清晰規劃好的前途開始渺茫,我漸漸墜入柔軟卻陰冷的泥淖,看得見光卻又攀不上枝條。“愁”字漫上心頭,揮之不去又不可視而不見。

但朱先生這時又恰似知道我的煩惱之處一般,談到動靜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泄;鬱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朱先生如是說。其實這話說的略微有些晦澀了,頗有一點道家陰陽調和的`味道在裏面,但先生貼心至此,作了淺顯的解釋:

“如果把‘儘性’兩字懂得透徹,我以爲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不過“儘性”二字,這一點我深以爲然。但是,人生約束頗多,並不是時時可儘性而爲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這不得儘性之處。我如一卷洪流,卻偏偏鬱於一方淺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領,也只能在這窄室中橫衝直撞以泄心中怨氣,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對於這一點,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這看似簡單,做起來又談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慾在身,四面八方的紛擾撲面而來,想要提煉出“不屑”這一情緒,非長期修煉不可得呀。而若不顧自己本來心緒強行選擇“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蠱。總而言之,這條解愁之道,我還需得邊行邊修煉。

雖說先生的“動”我學習得頗爲艱難,但對“靜”卻得心應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先生是這麼說的。或許與我本身的性格有關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緻地“消磨時光”。一壺清茶,一卷詩書,一架藤椅,一簾好景,加一年數百變幻的歲月與一日更替不絕的時光,所爲神仙逍遙,我怡然自得。對我而言,“靜”比“動”更能紓解愁情,原是那嫋娜的青煙,是可以燃盡世間紛擾繁雜的吧。先生在第一封信裏就提到了讀書,可見讀書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如今,無論我們想要看什麼書幾乎都能通過各種渠道找到,就這一點,不知要羨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選擇多了,我們反倒不知道怎麼選了。誠如先生所說,讀了一本沒價值的書就等於喪失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正因爲如此,對於選書,我們更是應該慎之又慎,就我看來,真正有價值的書應該是能夠引起我們的思考而非只是看過就忘,消遣娛樂的工具。

在談“靜”中,朱先生指出人生樂趣的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靜”是指心靈的空靈。唯有做到心靈的空靈,才能在這嘈雜的世界中去領略,去感悟。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裏偶然偷閒,閒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

在前頭曾提到,最近由於學習之事,我有些許煩惱,而我與朱先生也在文章會友中漸漸熟識,他便在《升學》一信中告誡:“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爲學問爲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可能我之前錯誤地定義了學習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認真完成的事情,卻不是一件務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選擇取決於我的興趣,取決於我想過怎麼樣的生活,而不是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我需要對我的選擇負責,而我的選擇服務於我的生活,我將學習看作一種義務而將其與我的生活分割開來,那它必然成爲我的負擔,那我便不可能將其傑出地完成了。

論述至此,大都爲鄙陋之言,觀點淺薄,不曾有條理。我才疏學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閱罷此書,我在前行路上便會多一位摯友了吧。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3

全書是朱光潛先生以朋友名義寫給全國青年的十二封信,話題寬泛隨意,生活氣息濃厚,親切自然。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一、談讀書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養成讀書的習慣,才能永生受用。因爲讀書”這種興趣你現在不能尋出,將來用不會尋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個好處,他知道自己的興趣指向,可以在興趣這條路上或跋涉或飛奔,慨然向前。

二、談動

”煩惱究竟是一種暮氣,是一種病態,你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就這樣頹唐沮喪,我實在替你擔憂。“”我只覺得憂來無方,不擔人莫之知,連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裏有所謂哲學與人生觀!“”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泄;鬱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

當然,愁源多種多樣,像現在許多同齡人那種沒愁楞喊愁,事事都稱愁的態度,純屬扯淡了。像屈原那種愁,雖不能說是應該鼓勵的,卻只叫人憐憫,繼而產生愛國和做人的力量了。

三、談靜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樣,用一雙無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人、物和事,也會生出無窮樂趣,縱然這種樂趣在成年人嚴重極其無聊,然而獨慰己心不已足夠了嗎!昨晚,一同學誤把閃盤認作打火機,另一同學說:”你把閃盤插到電腦上,盤後面就會冒火,成打火機了。“我就說:”然後,電腦就轟地飛到天上了,‘神七’就發射了。“後來,想到一首歌《星星點燈》,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掛着一個噴火的電腦,成所謂的”星星點燈“了。自己想,自己笑,心裏覺得很有趣。

”靜與閒也不同。許多閒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閒。在百忙中,在塵世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四、談十字街頭

在這個社會,你是一個20來歲的青年,你的同學有30來歲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兩歲的比較年輕的同學,然而現實卻是這樣:”圍着你的全是膚淺頑劣虛僞酷毒,你只有兩種應付辦法:你只有和它衝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現時這種狀況之下,衝突就是煩惱,妥洽就是墮落。無論走哪一條路,結果都是悲劇。“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煩惱的事的煩惱的人最終都能衝突出煩惱,而那些無愁生非的卑賤小人都絕跡就好!

五、談升學與選課

”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

學習到底是傾向於興趣還是囿於現在的專業,死死摳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東西?

六、談情與理

對於自殺,朱先生說:”前幾天聽見一位國學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們談,大家都覺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間有許多事項得有幾分傻氣的人才能去做。純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計算,有許多不利於己的事他絕不肯去做的。歷史上許多俠烈的事蹟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仁勝於義,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

我是贊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並存,但是情感會深入人心,使人終爲真正的人,使生活終爲真正的人的生活。

七、談擺脫

”舞臺上的悲劇生於衝突之得解決,而人生的悲劇則多生於衝突之不得解決。“文章之術在知遺漏,生活也要知所遺漏。正如”長槍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勝,汝纔有偏向,姑發展其所長,不必廣心搏騖也。“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兼容幷包,在泛的基礎上鑽研專業成爲小專家。像我,在雜看文學書的基礎上,着重看中國近代作家沈從文的作品,成爲廣博塔的塔尖——沈從文研究專家,我的遠大理想。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4

上週我主要在讀兩本書,一本是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由孫璐老師推薦並借新書於我,至今仍未讀完;另一本是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是三年前買的書,之前只是瀏覽了幾篇感興趣的文章,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就將它擱置高臺一直沒有看了。直到近日與好友聊天提及朱光潛先生“讀書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的觀點,又在另一位好友日誌裏看到先生“此身、此時、此地”的座右銘時,我才從書櫃裏翻出此書重新拜讀。我向來不太習慣於計劃性地閱讀,讀什麼書看心情,更看緣分。

朱光潛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研究中國美學史的學者大都是“從朱光潛談起”的。本書是作者在1920年代旅歐求學期間給國內一家雜誌社所寄的十二封信,受衆爲普通中學生及相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內容涉及讀書、寫作、求學、戀愛、人生等等青年人普遍關注的問題,語言親切且通俗耐讀,飽含哲理又深入淺出。全書字數不多,我看得很快,但看完過後腦海空空如也,又回過頭反覆閱讀了多次,纔有了一點自己的想法,這是將書本知識自我消化的一種不錯的方法。

作者認爲現代青年“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做事缺乏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不能從根本上下功夫。從客觀上言之,科技越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就越大,遇到的困難就日益減少,人類就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就不免輕浮粗率,所以艱苦卓絕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了。在以“效率”衡量人生價值的社會不允許人們放慢腳步潛心鑽研,人們逐漸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一味地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自己的'興趣,面對各種誘惑“擺脫不開”,最終心生煩惱,人生悲劇由此開始。

反觀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看一本書,匆匆瀏覽後就想從中獲取真經指導人生;上一節課,對教材內容尚一知半解就敢在學生面前大放厥詞;帶一個班,順利調解了幾次同學間的小矛盾就認爲自己掌握了班級管理的規律。我哪裏知道,看書、上課、帶班背後的學問大着哩,豈是我這等鄉野匹夫、愚笨之徒花點兒時間就能悟出來的。太着急就會放棄埋頭苦幹,習慣投機取巧,淺嘗輒止,嚴重時還會自我膨脹,栽大跟頭。這樣的日子每天都很忙碌,可我並不充實,因爲充實是一種精神感受,不在於你一天做了多少事情。在忙碌的過程中我僅僅是在完成任務,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沒有自己的生活是單調乏味的。

所以我建議身邊的同學們:學習要腳踏實地,耐心鑽研,勿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只有眼光深沉,從根本上下功夫,坐得住冷板凳,纔會有所成就。生活要順乎內心,尋找樂趣,勿急功近利,隨波逐流。只有顧得上自己,有一些正常的嗜好,閒暇時寄託心神,纔會獲得幸福。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要把它看得太功利了,即便沒有同學的羨慕,師長的表揚,沒有獎學金、重點高中、各種榮譽的誘惑,你依然應該堅守,主動地爲自己的生活着色。無論每天有多麼繁忙,你總要抽點時間逍遙自在不受拘束地發展自己健康積極的興趣,或讀書、或寫作、或畫畫、或唱歌、或打球,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學業、工作都是第二位的,人生第一位是生活,生活是快樂,是體驗,是充滿生機,如果因爲學業和工作而忘卻了生活,忘卻了自己,那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最後,用朱光潛先生的一句話共勉:

“我以爲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爲而爲’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做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纔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人生苦短,慢慢走,欣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