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讀後感2.6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1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開始讀的第一本書。單獨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腦殘型文盲,根本沒有選擇與評價書籍的能力,更沒有隻看經典原著而進行自我昇華的本事。所以,不設防,隨性,隨機,相信開卷即有益。之後或好或壞,全憑我自己的造化了。

書中的“談多元宇宙”“無言之美”以及“談美”三篇短文,堪稱偉文。我的語言已經無法表達我對這三篇短文的讚美了,來個無言之美吧。最驚歎於作者的分類方法以及說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達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實上,作者的這些分類,也將會是我今後所採用的分類。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如果勉強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則乙宇宙便失去獨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儘量發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處於無形。”有三個這樣的宇宙。第一個爲“道德的宇宙”或稱“實用的宇宙”,第二個是“科學的宇宙”,而第三個則是“美術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爲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與社會俱生的。”在這個宇宙中,我們採取的是實用的態度。這裏是實際生活,在這裏“有所爲而爲”。“善惡是”道德的宇宙“中的價值標準”。

“在”科學的宇宙“中,價值標準只是真僞。在這個宇宙中,我們要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爲而爲“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於實用,他們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係和條理。”

“”美術的宇宙“也是自由獨立的。美術的價值標準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惡,只是美醜。在這裏,我們需要脫淨了慾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覺“,去見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絕緣的意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

於直覺時的特質。”

居然可以這麼分類,還是,就應該這麼分類?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2

對於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裏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讀書”、“談動”、“談靜”這三篇。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峯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後,收穫只限於當時,後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於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於感受,在於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後不留下半點痕跡。

在《談動》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爲我們的生機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我們就會想要一個人,什麼都不做。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樣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打電話,我們硬要自己保持尊嚴不打;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其實情緒是要發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緒,爲什麼不直接任性一次,讓情緒自由發展呢?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着“好無聊!”美麗的花草、可愛的.小鳥、深刻的知識,都無法提起我的興趣。()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爲自己尋找樂子。

剩下的《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我們感受不是特別的深刻。只是覺得《談十字街頭》裏面有句話很有感觸:“強者皇然叫囂,弱者隨身附和,舊者盲從傳說,新者盲從時尚,相習成風,每況愈下。”“我們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沒在十字街頭底影響裏去。”至於《談多元宇宙》,我會傾向於將這篇文章理解成,時代的對一件事物的評價有很多標準,不同標準下的判斷有所不同,所以應該辯證,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3

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後期限了,纔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裏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麼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會把讀書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能每天堅持了。現在終於知道我爲什麼減不下肥來了,原來是我沒有下定要減肥的決心,也沒有拿出要減肥的魄力,更沒有做到所謂的堅持。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着網絡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變爲自己的饒有興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佔滿了,那麼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麼,也不知道用什麼來打發自己的閒暇時間,那麼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迴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並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於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後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多麼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慎云云,其實對於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裏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羣裏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4

談讀書,談動。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存在這種問題,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遍須快讀,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

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記着這兩點,其他瑣細方法便用不着說。哪裏有所謂哲學與人生觀!我也些微領過哲學家的教訓:在心氣和平時,我景仰希臘廊下派哲學者,相信人生當阪依自然,不當存有慎喜貪戀;我景仰托爾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餚與愛;我景仰布朗寧,相信世間有醜纔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然而外感偶來,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學,也抵擋不住。這固然是由於缺乏修養,但是青年們有幾個修養到"不動心"的地步呢

諸如朱老,年輕時也是年輕氣盛,不能心平氣和,要對自己有信心,當自己心中不平時,一定要學會調節,大方向不要變。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衝動有機會發泄。

流行語中又有"閒愁"的字樣,閒人大半易於發愁,就因爲閒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青年人比老年人易於發愁些,因爲青年人的生機比較強旺。

順勢而爲,順應本心,清閒易愁,保持運動,閒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5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個小時,讀完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談讀書

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

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達想象。所以實踐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你自己也須得費些功夫去搜求。

關於讀書方法: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二、談動

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入,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衝動有機會 發泄。人生來好動,好發展,好創造。能動,能發展,能創造,便是順從自然,便能享受快樂,不動,不發展,不創造,便是摧殘微型機,便不免感覺煩惱。

三、談靜

世間天才之所以爲天才,固然由於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

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幹燥,只是因爲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雲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忙裏偶然偷閒,鬧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着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

你是否曾期待擁有這樣一盞明燈:它在你失去方向時爲你大開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懶時提醒你青春以奮鬥爲歌……這是一盞溫柔的明燈,語氣親切隨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陽般的氣息。

如果你曾期待過,品味朱老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位真摯又極具智慧的導師,這位質樸無華的朋友,和藹可親地和我談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爲人爲文的品格。

朱老在全書開篇寫《談讀書》中,以勸告的口吻,父母的角度願我們從當下做起,培養閱讀興趣,時不我待,他說:“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忙裏偷閒,這不難做到,在本文後半部分,談及我們應該讀什麼書,我想,當代青年應全面發展,而不該隨波逐流。朱老先生在此爲我印證了這個觀點,“時間是最好的導師”,這位導師爲我們篩選出的書籍,是上等的優品,這是最紮實的閱讀書籍。我們有部分父母,認爲這些舊書、名著是唯一適合青年閱讀的,我覺得不然,不應沉浸在這老套、陳舊的書籍中,這樣無法跟進社會進步的步伐,更容易缺失自身原有的創造潛能,因此我認爲青年應放眼長遠,選擇性閱讀部分當代火熱的文學書籍,古今結合,才能深入心靈,找到這世界最好的解藥。

現實世界中,作文可謂青年人最頭疼的事,對於我來說也是。讀了《談讀書》,不妨讀《談作文》,相信你頭頂的明燈必更添一絲光明。由於內容繁多,願你自己品味。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人生即隨這時光流逝到處奔波,有迷惘的時刻,也有清醒的時刻。何爲青年?青年即是能受得住考驗,經得住風吹雨打,有信心,有希望,還有毅力的人,就像老先生所說:“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沒理由做不到。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棄。”

願你能在這樣一盞明燈中尋找正確的心靈,謹以此文,與君共勉。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7

有感而發吧,我看了這本書後,總想寫點什麼。

好像正如作者所說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樣渾渾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膚淺高談闊論,有時不知道自己在說些幹些什麼;或許我有目標,但又因爲某些因素而未能實現。我們都覺得自己努力了,奮鬥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還差了很多,還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太貪容易,太膚淺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說的沒錯,這簡直是我們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該好好反省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學東西,是貪容易;在有問題時,從衆心理太大;做事情時,虎頭蛇尾;大多數時間,慌慌張張,急急忙忙,可是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我覺得,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都應該讀一讀這12封信。

現在科技是進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賦,三年不窺園”的人都不見了,現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與激情,少了之前人們不計失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努力的勇氣和決心,少了遇事冷靜從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動力……

而現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礎,說些不切實際的話,做些毫無意義的事。

也許我們是該想想,不腳踏實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懶散了這麼些天,這麼多年,早就應該覺悟,可是依舊這樣過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樣迷迷糊糊過了一輩子嗎!好在現在還不算晚,不算晚……

我應該打好基礎,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樂。

我“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世俗圖近利。要能驚讚熱烈的失敗,能欣賞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氣和想象,能景仰不計成敗的堅苦卓絕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夠好好看看這本書,看看我的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

近日,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書是作者以朋友的身份寫給全國青年的十二封信,書中生活氣息濃厚,親切自然。雖是若干年前所寫的信,但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仍然適用。讀完此書,我感受到了朱光潛先生對青年一代的諄諄教誨以及殷切的期望,讓我認識到了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應該樹立正確的奮鬥目標,更是啓發我在工作崗位上要用奉獻和服務來磨鍊自己,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

奉獻是一種境界,是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的過程。在看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後,我更加堅定了自己要在工作中勤懇付出、全心全意服務司乘的信念。“有一份熱放一份光”這雖然是一句口號,但這也是我對於自身的要求,作爲青銀高速的一份子,雖然大家的崗位不盡相同,有與朝暉星辰爲伴的收費員,有不怕酷暑不畏嚴寒的養護工,但是我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是我們應盡的職責,更是我們應該完成的`任務。海塞說過,“我們應該在不同的崗位上,隨時奉獻自己”,本書中,朱光潛先生也多次提出青年應該爲社會奉獻、爲人民服務。對我們而言,爲過往司乘提供最優質舒心的服務,提供快捷暢通的道路,就是我們的根本宗旨,所以,奉獻精神是我們每一位青銀人都應該具備的良好品格和職業操守。

服務是青銀的名片,作爲青銀人,我們應該讓這張名片熠熠生輝,讓“滿意在青銀”通過我們的優質服務傳遞給每一位司乘。收費站作爲一個服務窗口,收費人員的服務態度顯得尤爲重要,親切自然的微笑,熱情甜美的言語問候,嫺熟規範的肢體語言,是我們在工作中應該展現出來的美好行爲。我們要用熱情和耐心去服務和幫助司乘人員,用真誠的態度帶給司乘人員溫暖,樹立良好的窗口形象,爲實現“滿意青銀”的奮鬥目標,做出自己的努力。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它讓我認識到我們當代青年人的責任和擔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理想和目標去奮鬥,用奉獻和服務來提升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9

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後,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個主題,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作者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獨一無二的見解。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作者豐富的學識和內涵。

朱光潛老先生在開端便推薦了很多書目,但坦白來說,看過的寥寥無幾。每天的時間總是在一睜一閉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學業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更不必說靜下心來,去品味一本書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關於讀書的名言,我們背起來朗朗上口,但從沒有真正做到過。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每天抽出點時間讀書是很重要的。是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但仔細想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去讀書並不難,我們不必從中得到黃金屋,也不必從中得到顏如玉,能夠保持願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聖水,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作者並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啓迪我們,促進我們思考。在《談動》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爲我們的生性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就想獨自一人呆着,什麼都不做。但之後細細想來,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傾訴,我們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說;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但有時,發泄自己的情緒也不是一件壞事。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着“好無聊!”。路上邂逅的鳥語花香,如霧般輕柔的雨,粗獷熱情的陽光,與日月對歌的山峯都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爲自己尋找樂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說的“如入寶山,你絕不會空手回去的。這本書總是可以讓人在浮躁中尋覓到一處寂靜,引人深思。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10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會給人帶來新的感受,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的句子,雖然裏面有些章節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峯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後,收穫只限於當時,後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於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於感受,在於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後不留下半點痕跡。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比方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麼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的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爲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裏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羣裏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11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徑。——題記

我喝下十二杯酒,暢說人生。我頗爲喜歡這種濫話題——人生與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味承受無盡的知識而不加思索,以無涯隨有涯,終將殆矣。

我總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晝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過這樣一句話,“我閉上眼時,是黑的,那我睜開眼時,一定會看到光明嗎?”但,無論如何,我都喜歡這個世界,愛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訴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歡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爲着生活,別無其它目的。”不被他人左右,這是我的生活,僅屬於我,我沒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着它。我不願沉浮在深淵中,我想嘗試所有,無論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過,但也勇敢過。朱光潛有言:“學離不掉問,不會起疑問便不會有學。”對未知的好奇與興趣便是思考及疑問,學起於問,因有問而求索,從而實現學的目的。

宋濂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趨百里外,因問求答,對不解提出質疑,對興趣之處虔心求索,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苦學便是問而後學的過程。學貴有疑,引領學者上下求索,從而獲得真知。李時珍生於醫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十分癡迷,發掘醫理藥性,求根問底,不斷探索,加之醫學上的天賦與慧根,著成《本草綱目》,造福天下蒼生。學當有疑,以推成出新,尋回重重迷霧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於質疑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理念,兩個鐵球同時落下,用事實否定千年定律,推動物理學的發展。因有疑問,問而後究,終獲箴言;因有質疑,從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斷完善現代理論體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起疑基於思考,基於批判性的思維。即使是天之木鐸孔子,亦曾櫛風沐雨向老子求學。

學貴有疑,疑而後問,乃是一種謙卑的姿態。覽盡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塵,不過天地蜉蝣、滄海一粟,當以謙卑的態度,不斷求索質疑,汲取新知,彌補自身的瑕疵。不思則罔,不疑則殆。行成於思,學貴有疑,秉求索之心,懷疑而究之,方成學問之道。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12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開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學創作和譯作,對我國的美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開明書店1929年出版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學生爲讀者對象針對當時國內青年、學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迷茫、彷徨、苦悶以書信方式撰寫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兩篇附錄、一篇代跋組成,文體舒緩,娓娓道來,對文學、人生、升學、審美以及情理等多個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作品篇幅較小,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當時的暢銷書,朱光潛也成爲了廣大青年的朋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說是朱光潛的奠基作。這本書不僅對當時青年有重要意義,對我們當代青年知識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親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讀者平等對話,信中以“你”爲對象寫,讀時感覺像一位朋友正在與我輕鬆對話,每封信署名 “你的朋友”讓人備感親切與真誠。並且作者在闡明問題時不是站在高處談大道理而是走近讀者舉出自己的切身經歷和讀者談文藝談人生,這種方式是讀者最喜歡,也最容易被讀者接受。“談讀書”他告訴了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和怎樣讀書,他沒有告訴我們必須讀哪些書而是舉出自己愛看的書和讀書的經驗指導讀者自己選擇書籍。在第七封信“談升學與選課”時作者又結合自己在高等師範學校選國文課的經驗,說明選課要符合自己的興趣。“談擺脫”是說要懂得捨棄,但不僅是捨棄而是有取捨的捨棄。其中舉了“禾”、“禹”,他們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說作者完全把自己擺在和青年們平等的位置上將心比心的談這些事。“談人生與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觀,讓讀者觸摸作者的心靈,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這種彷彿和作者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讓人很放鬆,不會因爲他是大家就讓人覺得他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溫度。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13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對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爲每個時代關注的對象,他們的發展,關乎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着青年闡述着一代前輩對後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爲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於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習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裏,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鬥中,能夠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當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纔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對於生活中琳琅滿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並專心致志地向那裏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餘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利和優勢。“擺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鬆,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於衝突之不能解決。”人生的煩惱和失敗多是因爲事業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於這些,就應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當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纔回望當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所以纔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常。看待挫折也尤爲重要。作者在《談人生與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纔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當懷着樂觀的外世心態,接納這些人生的轉折。

青年人要有能夠“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