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7篇

觀後感2.7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7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1

“編理由”就是一種自我挫敗和自我設限的行爲。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衆膚淺頑劣,因爲民衆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

我們要能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戀愛是至上的,是神聖的',所以也是最難遭遇的。“道德的宇宙”裏真正的聖賢少,“科學的宇宙”裏絕對真理不易得,“美術的宇宙”裏完美的作家寥寥,“戀愛的宇宙”裏真正的戀愛人更是鳳毛麟角。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爲準。一般人誤解戀愛,動於一時飄忽的性慾衝動而發生婚姻關係,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慾。我爲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願爲縱慾辯護;

文學上只有好壞的分別,沒有新舊的分別。青

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裏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祕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祕訣。

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

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2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身邊語重心長地與我談話一般,誠懇真摯,親切自然。裏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淺,很多的話讀來雖然淺顯易懂,但都蘊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選取幾封信談談我的感受。

第一封,《談讀書》。讀完這封信,不禁想了想過去的自己,空閒的時候還能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書,但稍微忙一點,就會將讀書這件事置之腦後。不僅是看書,背單詞,鍛鍊也是如此但捫心自問,再忙的日子,其實也能抽出時間完成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斷給自己找藉口一樣。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退伍落後。我們在大學正是吸收各種養分的.時候,應該抓緊一切時間,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第二封,《談情與理》。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三句話: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們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卻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讓我們置身事外看清某個東西,但感性更能讓我們深入其中感受這個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與理性,這纔是我們真正應該擁有的態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側重點,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着實讓我受益匪淺。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3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後,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達爾文在自傳裏曾經說過,他幼時頗好文學和音樂,壯時因爲研究生物學,把文學和音樂都丟開了,到老來他再想拿詩歌來消遣,便尋不出趣味來了。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

許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現代出版的新書。因爲許多流行的新書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纔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於無數遍。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爲現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惟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

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像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他們——你和我自然都在內——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於哲學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達想象。所以國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4

青年應該如何讀書?讀什麼書?

這些天,我讀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一章“誤讀書”,並且深有感觸。

信中寫到讀書的重要性,而讀書在現代似乎更偏向於上學時,人們剪貼出,用來上課的教科書的內容。但現代的青年的`生活充滿着無形和有形的各種誘惑,如:手機、電腦、電視、小說、漫畫、網絡遊戲……現在,網絡充斥着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青年沉迷到網絡之中,如果他們能夠靜下心來,抽點時間,讀一讀自己感興趣的好書,對自己的修養也會得到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讀什麼書的問題。

衆所周知,在現代,讀書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只要手機在手,隨時隨地可以閱讀。但現在網絡上充斥着的是各種“沒營養”的垃圾書籍,嚼之有勁,而食之無味,更無法下嚥,純屬浪費時間。所以,正如書中所說“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所以你須要慎重選擇,如朱光潛所說“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另外,書中也有教讀書的方法: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需兩遍。第一遍應快讀,着眼在解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要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應用筆記錄綱要、精彩部分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的思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有用的書,是一本青年不應該錯過的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5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這本小書是朱光潛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留學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朱光潛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青年人的赤誠關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一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每封書信,每個不同的話題,探討讀書。作文,升學選課等等,面對青少年的迷茫,他總是傾心盡力地給與忠告,亦師,亦友。他會在每封信結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談笑笑,跑跑跳跳!”會爲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笑容和藹,目光溫和,眼裏總含着笑;縱然滿頭銀髮,身形消瘦,不變的是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

一封封書信,引着我們去思考生活學習。

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該讀怎樣的書?朱光潛先生給了讀者青年一個滿意的答覆。讀完後細細深思,信裏所寫的`,不正是我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於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但好書應多讀,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快讀,…第二遍須慢讀。”

一本小書,十二封信。我知道,這本書帶給我的力量,會讓我繼續昂首闊步地走下去。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

朱光潛朱先生的文筆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筆拈來,字字珠璣,暢讀便深感其美,大約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張情於理先,道德先於法律,無情則無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說“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嚥,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人生亦如飲茶,“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尋得人生之“趣”與“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談到“學問”,亦有其主張。到底是“通”還是“精”自古爭辯無數,朱先生的主張是先博大而後精深,如沒有以“博”爲基礎,則如空中樓宇,被人恥笑。“中國學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談高遠”,根基在各門手藝中都見其利害,如扎馬步之於武功,氣息之於歌聲,根基穩固樓宇才矗立不倒。

談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針見血,“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爲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而人如能順着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蟲魚一樣,不計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爲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們纔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沒有悲劇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壞事,腹痛不止,本無意功課,然捧書小品,心亦明朗開來。連文字亦優美起來。故見修養之影響。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7

這本書裏的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的句子,雖然裏面有些章節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

看起來這十二封信的主題毫無關聯,實則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下面就我對本書的某些章節談談我的感想。(括號內的`文字爲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一旦下定決心要讀書,就算是國家總統,也會有時間讀書。)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的多,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們看書不在於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書,即看書的速度;也不在於看書的多少,即看書的數量。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很多學生一味讀死書。這方面尤以高中生爲代表,一天到晚抱着課本、練習題鑽,到最後考試,可能因爲知識不夠全面就被淘汰下來了。因此忙也要看書,且要看的全面。)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後,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