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生活範文 > 美食

甘坑客家小鎮美食攻略

美食2.32W

甘坑客家小鎮是華僑城集團最新打造的集深圳本土民俗、田園休閒、生態度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爲一體的多元複合型旅遊目的地,也是瞭解深圳原住民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甘坑客家小鎮的美食攻略,歡迎大家的閱讀。

甘坑客家小鎮美食攻略

艾?

“?”爲客家方言裏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如蘿蔔?、仙人?

艾?,是一種美味的客家特色傳統小吃,古時候,在清明時節,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會做艾?。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

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一書中記載了寒食節食品“青隋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採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

明郎瑛在《七修類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節吃“青糰子”。“這種青糰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多爲豆沙或棗泥。放入蒸籠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熟後色澤翠綠可愛,又帶蘆葉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

雞屎藤?

“清明不食青,走路兩頭輕”,這是深圳本土客家人的一句老話,意指清明時節一定要吃由粗葉、雞屎藤等野生植物製作的點心,俗稱茶果。雞屎藤其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祛風利溼,止痛解毒,消食化積,活血消腫之功效,用雞屎藤來做?是客家人的特色小吃。

鹽?h雞

鹽?h雞是廣東久負盛名的一道特色傳統佳餚,也是廣東本地客家招牌菜式之一。流行於廣東深圳、梅州、惠州、河源等地,現已成爲享譽國內外的經典菜式,特別是在廣東籍華僑集中的海外地區久負盛名。鹽?h雞首創於廣東東江一帶。300多年前的東江地區沿海的一些鹽場,有人把熟雞用紗紙包好放入鹽堆醃儲,這種雞肉鮮香可口,別有風味。後來東江首府鹽業發達,當地的菜館爭用最好的菜餚款待客人,於是創制了鮮雞燙鹽?h制的方法現?h現食。

客家盆菜

也稱爲大盤菜,大盤菜源於客家人傳統的"發財大盤菜",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個大大的盤子,將食物都放到裏面,和在一起,融匯出一種特有滋味。豐富的材料一層層疊進大盤之中,最易吸收餚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時候每圍一盤,一層一層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濃,令人大有漸入佳景之快。

最初的客家盆菜是客家人在過年過節時,各人帶自備的食物相聚一堂,但古代交通不便,相聚時食物已冷卻,翻熱時把所有食物倒在一個大盆中煮熱,就成了盆菜的雛形,現在客家人紅白二事,過年慶祝都會在客家圍屋內大擺盆菜宴。

客家茶果

客家茶果的誕生是由於客家人喜歡聚在一起閒話家常,於是以糯米制作成甜鹹糕點,邊吃邊談,由於它配茶吃最適合,所以命名爲“茶果”。在春節、元宵、清明都有保持做茶果的習俗,而最古老的茶果稱之爲:“雞屎藤?”。

“雞屎藤”是一種藤草植物,雖然名字聽來很不雅觀,但是它卻可食用。每年過了立春,萬物更新,清明前後,草葉新綠,人們上山將“雞屎藤”採摘回來,洗乾淨,晾乾水,搗碎,拌在糯米粉、粘米粉中,按比例摻上紅糖搓勻,捏成一個一個,放在蒸籠上蒸熟,製作成甜“雞屎藤?”,顏色黑黑的、清香可口,風味獨特。民間的說法,吃了清明“雞屎藤”,清祛溼毒,在來近的夏天,不會生瘡。“雞屎藤”除了自家吃外,還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三及第湯

三及第湯是一道傳統小吃,屬於客家菜。在科舉取仕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爲 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客家人將三及第配上枸杞葉、鹹菜等輔料,再加上幾滴酒糟,便做成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三及第湯。一碗三及第,加上一大碗的醃面,這樣豐富的早餐是許多客家人的最愛。

客家人,尊儒重教,耕讀傳家,人文濃厚。據傳,古代客家地區的讀書人在每次應試之前,家裏人必會做一道三及第湯給他們,預兆他們三連及第,連中秀才、舉人、進士,榮宗耀祖。

豬肚包雞

豬肚包雞,又名豬肚雞火鍋、鳳凰投胎。是廣東省傳統的客家名菜,爲廣東客家地區酒席必備的餐前用湯,湯裏濃中帶清,有濃郁的.藥材味和胡椒香氣。

相傳在清朝時期,宜妃剛生完太子,因爲宜妃有胃病,產後身體虛弱,乾隆吩咐御膳房燉補品給宜妃吃,可是她吃什麼都沒有胃口,鳳體日漸消瘦。宮裏的太醫想盡辦法做種種名貴補品給宜妃吃,還是無濟於事。乾隆召集太醫和御膳房,把旨意傳下去,無論用何辦法,都要醫治宜妃的病。御膳房想到“藥補不如食補”的方法,於是把民間傳統坐月子吃雞湯的做法加以改良,把雞放進豬肚裏加上名貴藥材燉湯,宜妃吃後果然胃口大開,經過一段時間飲食調理,宜妃的胃病已痊癒而且膚色也紅潤有光澤,美豔動人。這道菜不僅去病強體,也有養生保健之功效,從此乾隆把這道菜叫做“鳳凰投胎”,就是現在的豬肚雞火鍋,便從此在民間廣爲流傳。

客家黃酒

客家黃酒又叫客家娘酒,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歡擺筵席宴賓客,稱之爲“做酒”,如子女畢業要“做畢業酒”,婚娶要“做暖轎酒”,“做完婚酒”,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酒”,滿月要“做滿月酒”,週歲要“做週歲酒”,老人壽辰要“做生日酒”,工匠拜師學徒要“做拜師酒”、“做出師灑”,諸此種種,顯示了酒在客家人心目中佔有極高的地位。不過客家人所說的酒,特指的是用糯米特製的黃酒,這種黃酒,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會釀製,釀製一般由家裏的女主人承擔。釀製黃酒水平的高低,還是衡量一個客家婦女能幹與否的標準呢。

在客家人的飲食中,飲酒是很普遍的習俗,客家人年長的會飲,年小的也會飲,有的客家地區在盛夏時還以酒代茶,普遍飲用。至於節慶佳日、喜慶壽誕上、酒是缺少不了的助興飲品。

客家俗語中,有句話叫做“蒸酒磨豆腐,唔(不)敢逞師傅”。就釀酒而言,除了人的因素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第一是要選優質酒餅,第二是水質很關鍵,要用純淨而清甜的山泉水或井水。黃酒與米酒及高粱酒截然不同,因其含酒精度數極低,口感清醇略帶酒味,故老少皆宜,特別是客家婦女尤其喜歡這“既解渴又有補”的黃酒。生活中因喝米酒或高粱酒而酩酊大醉的人,大家見過很多很多,而因喝黃酒而醉倒的卻絕少絕少。

家家釀黃酒,人人喝黃酒,黃酒的普遍性可以說是客家農村中極爲獨特的一種社會現象。黃酒由糯米制成,糯谷在客家農村極易種植,且價格低廉,只比普通稻穀貴一成多,而蒸一缸酒,糯米的數量又可多可少,再加上工序簡單,客家婦女人人會做。熱情好客的客家人,逢年過節或婚嫁喜慶設宴“請酒”時,黃酒是必需品,席間一人一碗,邊喝邊斟、邊斟邊喝,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相互敬酒,你來我往,推杯換盞,爲宴席增添了熱鬧歡樂的氣氛。

釀豆腐

“釀”,在客家話裏指“塞入餡料”,如釀豆腐有些客家地區也有把“釀”讀成“讓”的,即稱爲“讓豆腐”。

客家釀豆腐久負盛名,是客家名菜之一。

製作時,把豆腐斜切成約一寸見方的三角塊或者直接在豆腐中間切開,然後,投入油鍋中炸一會,再橫切開,在裏面塞入豬肉、糯米、大蒜、五香、辣椒粉等拌成的半熟佐料,吃時再撒上些胡椒麪、蔥花,其味鮮美無比。正月期間有客來訪,這個菜被作爲整個酒席的頭道送酒菜,獻給親友。釀豆腐鮮嫩滑香、營養豐富,是客家人過年的保留菜式。

釀苦瓜

釀菜是客家菜系中最爲常見的菜品之一,釀苦瓜與釀豆腐、釀茄子、被稱爲“煎釀三寶”;清蒸而出的釀苦瓜鹹鮮脆嫩,清淡爽口,苦瓜香氣誘人,微苦鮮香,不但有清熱解毒、明目敗火、開胃消食之效,還因爲它是蒸菜,吃了可以暖胃益氣。

苦瓜身上一粒一粒的果瘤,是判斷苦瓜好壞的特徵。顆粒愈大愈飽滿,表示瓜肉愈厚;顆粒愈小,瓜肉相對較薄。選苦瓜除了要挑果瘤大、果行直立的,還要潔白漂亮,因爲如果苦瓜出現黃化,就代表已經過熟,果肉柔軟不夠脆,失去苦瓜應有的口感。挑選苦瓜時,要選那些表皮看上去青綠有光澤,摸起來光滑,紋理清楚的,新鮮好吃;如果是繁忙的上班一族,可以到超市購買已經調好味的肉沫,既節省時間又方便,而且超市上有很多不同口味的肉沫提供。釀苦瓜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製作餡料

釀春

釀春,有些地方也叫釀春角,客家傳統家常菜,符合客家人“好食撈大角”的要求。春在客家話裏面只指蛋的意思,取春回大地,春暖花開,生生不息之意,比如,雞春(雞蛋)、鴨春(鴨蛋)、鵝春(鵝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