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飲茶的盛行和演變

清明節2.77W

唐代是一個格外注重節日的朝代,每逢節令到來,舉國上下爲之歡慶,而其飲食、好尚、遊樂、交際等社會活動及家庭生活也緊密相應,形成唐代的特色。

清明節飲茶的盛行和演變

在唐代,清明節受到了格外重視。作爲清明節最重要的飲食習俗之一的飲茶也發生了諸多變化。當時,四川是茶葉之鄉,隨着民族的統一,四川的種茶和飲茶習俗開始向外傳播。

神先是流傳至長江流域,再農氏逐漸從北方傳播到西北。茶原爲我國南方的嘉木,茶葉作爲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是古代南方人民對我國飲食文化的貢獻。我國飲茶的起源要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神農氏。

傳說,約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時代,就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

有一天,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正巧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神農見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

他便以自己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這便是有關我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在著名古籍《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反映的就是古人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我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茶的功能的演變從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爲藥用。茶從治病的.藥物而逐步發展成爲日常的飲品,其間經歷了很長的時期,而後茶才逐漸成爲我國民間普及的飲品。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

當時,我國主要是四川一帶產茶和飲茶,因爲隔着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僅侷限於四川一帶。

隨着各民族交往的日益頻繁,飲茶風習才從四川傳到其他地方,並逐漸興盛。而在我國古代,寒食清明飲茶之俗更是興盛不衰。

在古代,經常有老人每天提着裝有茶葉的容器,來到集市上叫賣,人們也競相購買。由此可見,茶已成爲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普通飲品了。有了茶,纔有品茶。品茶,是一種極優雅的藝術享受。

品茶講究的是程序。我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是中華5000年曆史的瑰寶,茶文化更是風靡全世界。這不僅僅是因爲喝茶對人體有很多好處,更因爲品茶本身就能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清明節品茶是古時上層人物享受的奢俗。飲茶有健脾胃、止渴、提神等諸多益處,但是在古代,茶在清明時節很是昂貴,普通人很難品出其中滋味

古代的皇室及其近臣也有清明節飲新茶的奢俗。爲此,南方一些產茶的地區也有了按期完課納貢茶的成規。

在清明時節採摘的茶葉嫩芽,爲新春的第一次出茶,名爲“清明茶”,一般叫春茶。

關於清明茶來歷,據古文獻記載,歷代王朝,都於清明節前從遙遠的地方進貢,歲歲入宮。並且,朝廷還專門設有種茶基地,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清明茶”之名便由此得來。

隨着歷史的發展,關於“清明茶”的提法逐漸淡遠,也極少有人還把茶作爲清明時祭祀故去親人的做法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關於清明前上品茶的各個種類,如,“竹葉青” “一枝春” “劍芽” “明前綠”等,而更多的人習慣地把這些茶統稱爲“明前茶”。

西漢後期至三國時期,茶已經發展成爲宮廷的高級飲品了。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就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

據說,漢成帝去世以後,皇后在睡覺時忽然驚醒,並哭啼了很長時間。侍者不知是什麼原因,而皇后卻啼哭不止。侍者唐代女子製茶圖問道:皇后娘娘,因何啼哭?您要節哀順變,保重身體纔是!

皇后聞聽此言,方纔醒過神來,說:我剛纔夢見皇帝,皇帝在雲中賜座給我,皇帝命人進茶。皇帝左右上奏皇帝,皇后平時侍奉皇帝不周,不應該喝此茶。可見當時,茶已成爲皇室中的一種飲品了。

每逢清明節,王室貴族都要宴飲新茶。清明節的新茶,要在數千裏外及時奉送到,在清明前採的茶爲上等茶,專人先於清明時把上等茶收買回來,再焙乾箬葉,採貢茶時又有郡守現場指揮,所有這一切都是爲清明宴做準備。

關於此事,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中有所記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唐代詩人張文規在《湖州貢焙新茶》中說道: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

牡丹花笑金鈿頭,傳奏吳興紫筍來。

這首詩真實細膩地描繪出了皇家遞送貢茶時的情景。古人在製茶、藏茶、飲茶等諸多環節上,對用時、用火、用水、用具等方面的要求都有許多講究。

後人有詩爲證:

題封進御官有局,夜行初不更驛宿。冰融太液俱未知,寒食表苞隨賜燭。

唐代清明節飲茶習俗還有許多別出心裁之舉。據《事詞類奇》載,唐德宗煎茶,好加酥椒之類。蘇東坡在《試院煎茶》

歌中,列舉了許多與衆不同的煮茶法: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貪病長苦飢,分無玉?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