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創業文化拒絕拔苗助長

文化9.25K

就業還是創業?這難題又開始困擾新的一批大學畢業生,而對於大學生是否適合一畢業就創業,近日也再次引發爭論。本版今天起開設“大學校長談創業”欄目,期望通過對大學生創業現狀的分析,尋找大學生創業的新路徑,思考大學生創業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創業文化拒絕拔苗助長

5月12日晚,聯想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夏暘來到復旦大學,帶來“創業企業與風險投資”的講座,臺下坐着一羣懷揣創業夢的復旦學子,渴望遇見伯樂。這是復旦大學“聚勁杯”創業大賽的一個環節,贏得比賽的學生有望獲得大學生創業基金和風險投資的資助。

這項比賽正是復旦大學創業文化的一個縮影。昨天,記者專訪了復旦大學副校長桂永浩,在他看來,高校的創業文化不應是拔苗助長式的躍進,而應是水到渠成式的引導,讓創業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創新創業,大學生要有想象力

“大學是實現夢想的地方,在這個兼容幷包的'環境裏,大學生可以發揮無限的想象力。所以,大學要引導的創業不應是一般的創業,而應是創新類創業。”在桂永浩心中,高校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地方,大學生走創新創業的道路不僅能發展得更長遠,同時也體現大學生對於社會發展的擔當。

如何激發大學生創新?“首先從批判性思考開始。現在學生的批判性思考,或者說想象力還不夠。”桂永浩以創新創業的原發點——科研課題爲例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應該是“多中心的”,即以今天爲起點,提出各種前瞻性的研究點,由此產生的不確定性帶來多中心的想象。

在操作上,桂永浩談到“團隊的科學”。“以前我們總說‘科學團隊’(scienceteam),而現在國際上又有個熱門說法,叫‘團隊的科學’(teamscience),就是說如何發揮不同學科、不同人羣的能力,讓團隊能力最大化。”在桂永浩看來,像復旦大學這樣的綜合性大學,涵蓋各種學科,這給不同學科間的學生進行思維碰撞提供了可能。而大學要做的,就是給學生“聚合”的機會。

寬容失敗,關注心理素質培養

讓學生更早地參與研究課題;打破校園圍牆,開展社會實踐;通過社團平臺,讓多學科學生進行思想交鋒……目前,創新創業的氛圍正在復旦校園中蔓延。一批批大學生創業者走了出來,但在桂永浩看來,工作還剛剛開始。

“對於大學生創業者,我們要寬容失敗。他們在創業道路上面臨的阻力一定會大於鼓勵。”桂永浩表示,大學一方面要鼓勵創新、創業,但也必須看到大學生創業是艱難的。爲此,大學不僅要在專業創新上給予引導,還要關注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當他們遭遇低潮時,學校、社會要聯動起來給予支持。

介紹人脈資源、推薦潛在投資方……從復旦走出的創業者都得到母校的支持,創業者該如何用好資源?桂永浩表示,學校起到“孵化”作用,在最初低潮期給予“雪中送炭”,但創業者不能一味依賴。

對此,上海欣百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創辦者、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業生朱化星深有體會。“對待外部幫助不能太功利,創業者只能把外部資源視爲公司的‘第一個圈子’,自己要繼續開拓才行。”

潤物無聲,不強求創業時間表

和朱化星交流,本以爲可以聽到一些走出困境、開拓新路的激動篇章,可惜,峯迴路轉式的邏輯很難適用於真正的創業,“創業路上有太多瑣碎的問題需要解決”。那麼,大學創業文化如何走向縱深?

“大學的創業文化,應該是提供一種思維的可能。我們很難說一個比賽、一節課、一場講座就構建起了高校創業氛圍,這應該是一個整體,學校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平臺提供給學生,讓他們打開想象力。”桂永浩認爲,不應該強求創業時間表,“我們的思路應該放開一些,把大學生創業的概念放寬到青年創業,甚至大學畢業後更長的一段時間,讓他們想創業時就可以創業,進而使創業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這就是所謂水到渠成,而非拔苗助長的創業文化。“當企業真的建立起來,學校以及社會各機構可以做的,就是給學生、校友提供完整的孵化支撐,包括企業日常營運指導、爲業務拓展牽線搭橋等。”桂永浩說。

標籤:拔苗助長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