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

設計2.91W

作爲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孟子〉兩章》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後,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啓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兩篇短文都採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後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併,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現問題,質疑,討論。

結合課後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

老師可先範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裏充滿學生的琅琅書聲。

3、檢測自學效果。

(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

A.夫/環而攻之。 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裏之城,七裏之郭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討論問題

(1)本文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爲哪幾個?作者認爲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2)本文借論戰,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

(3)畫出第3、4節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

四、總結、擴展

這篇短論着重闡述了孟子關於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

爲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佈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2、背誦文章。

教後記: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比照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並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於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鍊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三、教學過程

1、指導朗讀。聽錄音範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傅說 忍性 法家 拂士 曾益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發動學生藉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着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句有: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麼道理?

明確:第一節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傑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鍊。

(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

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侷限於例證。還善於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

(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

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採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作者採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爲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理解。

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五、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三、四。

2、強化背誦內容。

3、設計表格着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2

【三維目標導航】

1、知識與能力:

⑴ 讀準字音,劃準節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誦讀技巧。

⑵ 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彙。

⑶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⑷ 品讀關鍵詞句,深層挖掘作品內蘊,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⑸ 多種形式朗讀,體會孟子散文論辯特色。

⑹ 多角度賞讀課文,瞭解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和生動、形象、精闢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⑴ 反覆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彙,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鑑賞語言的精闢,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⑵ 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作眉批,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⑶ 強調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創設互動互學的教學情景。

⑷ 引導學生鏈接生活,拓展思維,從縱深角度擴展學生閱讀空間。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 讓學生認識我國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們對我國及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⑵ 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探究,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啓迪學生明瞭人才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磨鍊出來的道理,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⑶ 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傾心解讀,成爲情感頤養的過程,成爲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沙場點兵】

1、蒐集孟子及相關背景資料。

2、注意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看課下注釋積累一下。

3、蒐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盡信書不如無書;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

4、積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與事例。如:苦難對於一個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於庸人卻是一個萬丈深淵;把腳擡高,絆腳石就成了墊腳石;順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教學設想】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設質疑──探疑──解疑的教學情景,通過誦讀──積累──感悟──拓展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與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於讀準節奏、讀出氣勢、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難點:在於兩篇短論的論證結構的把握。

【教學方法】

以讀爲核心,自主思考、合作研討、集體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篩選。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安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習側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彙,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在線

一、導入

師生對話:指幾名學生向同學介紹你瞭解的孟子,師作補充: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露出他以天下爲己任的博大胸懷,他曾經周遊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在稱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他的仁政思想並沒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張,依然閃耀着人性的光輝,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體現他思想主張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多媒體展示學習側重點

師作介紹,簡介孟子散文的特色,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三、朗讀訓練

1、齊讀,鼓勵學生團結一心,讀出氣勢。

2、師根據齊讀出現的問題作朗讀指導,指出停頓的重點地方以及易錯讀音,邊範讀邊指導。

3、小組或團隊試朗讀,羣體競讀,個體讀,齊讀。

四、自學研討與交流

要求:

1、自主讀,發現問題,作眉批。

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做好分工,要求分工協作積累文言語彙,在此基礎上初步理解文意。

師生交流:

1、各小組將在合作學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其他小組嘗試解決,師作評價。

2、各小組分別展示小組學習成果。

3、師呈現重點問題,檢測學習成效(此爲彈性設計,可根據學生提出問題靈活取捨)。

五、研讀課文,探究思路

小組探究:研讀2、3段,看看戰例中攻守雙方的條件及結果,進而找出文章的論點與結論。

師生交流,明確論證結構。

六、展讀課文,飛揚神思

師生對話:誰能從歷史上或現實中舉個藉助天時取得作戰勝利的例子?

誰能從歷史上或現實中舉個憑藉地利優勢的例子?

依靠人和佔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七、師作小結,重申主旨,作業佈置

隨着閱讀的深入,思維的縱深,你會發現很多問題,質疑反思,收穫無窮,願這種習慣伴你學習的每一天!請同學們課下繼續誦讀這一章,並預習下一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安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學習側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彙,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在線

一、導入新課

聯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並未在諸侯之間得以推行,可是執著的孟子並沒有氣餒,他走上了著書立說的道路,在修身養性、治國安民、教育學習、交友處世、孝親敬老等方面爲我們留下了很多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他人生經歷的一部分。

二、自學導引

1、明確學習重點。

2、師範讀,把握讀音與節奏。

3、小組根據重點提示進行合作學習。

4、學習成果展示(師檢測與生主動展示結合,重點進行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進一步體會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學習活動

1、精彩故事再現: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成長故事。

由六名學生講故事,故事內容: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2、思考討論:

思考:請你用一句話總結他們的經歷,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思考:孟子在談到艱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爲,連舉六名在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複,爲什麼?

⑴ 共同特點:出身低微,飽經磨難,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氣勢和說服力。

⑵ 從古到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人)多方面舉例,內涵豐富,說服力強。

啓發提問:怎樣纔算艱苦的磨練呢?過渡到第二、三段的學習,瞭解孟子的人才成長觀。

人才成長的主客觀條件在這兩段是怎樣體現的?通過譯讀的方式把握。

3、小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

本文側重論述的觀點是什麼?請理清其論證思路。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係,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爲的關係,談如何讓想法爲人所知,論證生於憂患的觀點。接着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於安樂的觀點。

四、熟讀精思

齊聲誦讀中間兩段,思考:

1、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說出來讓大家分享吧!

指導學生暢所欲言,豐富積累。

2、論證死於安樂只用一句話,卻是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請你用所學歷史知識解讀一下好嗎?

齊誦這句話,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古代史解讀。

五、多媒體出示下列積累訓練

讀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這些名句:

寶劍鋒從磨礪出, 。

,從來紈絝少偉男。

,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誦讀名言警句。

發出倡議:讓我們積累更多名言警句吧!

六、質疑反思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此爲彈性設計,可依時間靈活處理,也可引導學生課外繼續探究。

七、課外練筆

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還說多難興才,請結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內容和觀點,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對這些話的理解,以面對困難爲話題寫一則隨感。

〖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怎樣預設纔會使課堂卓有成效?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從文言文的微言大義裏面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讓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於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走進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熱情。同時盡最大可能爲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與展示學習成效的平臺,讓學生習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設計與教學中有可取之處,也有遺憾。

反思一:多方蒐集資料,篩選信息,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只有善於爲學生搭建腳手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纔會相得益彰。預設的空間越廣闊,課堂生成就會越精彩。教師也就會做到遊刃有餘了。

反思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批註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整節課以各種形式的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在閱讀中縱深拓展,注重了思維訓練。

反思三:《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分類積累文言語彙,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開拓閱讀視野,注重相關名句的積累。設計意圖爲培養文言語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只要堅持,這個目的會達到的。第二項的操作可以靈活處理。

反思四:要做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成效,合作學習有時間保證,師生交流有思維碰撞,學生的誦讀與積累達到預定目標,這兩節課的課堂容量還是大了些。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的緊迫,我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不夠流暢,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併戰爭日益激烈,爲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爭的勝敗主要取決於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於統治者是否“得道”。從戰爭談起,最終歸結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爲例,說明人只有經過艱苦的磨鍊,纔能有所作爲,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經受磨鍊的益處,最後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由造就人才類推到治國的道理,顯得水到渠成。

教學兩篇短文,應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全面認識《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學習文言文,重在古今對讀,賦予經典作品以新的內涵,體現文化傳承的特點。基於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生於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意。並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於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2.討論點撥法3.比較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說於齊樑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爲貴”君爲輕”,稱暴君爲“一夫”,認爲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爲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爲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爲“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範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裏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爲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籍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後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瞭“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後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昇華: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繫現實,古爲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於“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夥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衆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侷限性。

生4:我覺得,戰爭勝負取決於戰爭的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於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餘都是次要的。美伊戰爭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嗎?

生5: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展到今天,雖然歐美髮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於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爲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係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爲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麼是合乎“道義”的?什麼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於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鑑於20世紀的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爲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言,寫一篇讀後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幫助學生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延伸拓展、總結昇華: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學生大聲讀課文。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爲兩組,展開課堂競賽,每道題單數題一組回答,雙數題二組回答。

(1)讀準下面的字。①畎畝②傅說③膠鬲④行拂

(2)註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③入則無法家拂士④所以動心忍性

(3)一詞多義。

舜發於畎畝之中

行拂亂其所爲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

②死於安樂

③國恆亡死即舉大名耳

④舜發於畎畝之中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⑤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⑥發於聲扶蘇以數諫故

(4)翻譯句子。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恆過……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④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第二板塊: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學生課堂競賽成果展示:

關於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爲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爲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接着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採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後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爲天下之健,志剛爲大君之道。……

(2)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於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後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4.教師綜合評判,分出優勝組,全班鼓掌祝賀。

5.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昇華:

提問: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啓示?

學生討論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啓發意義:一是關於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鍊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鍊,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鍊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纔會有所作爲。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鬥,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衝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鬥中來。一是關於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採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係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麼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鍊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爲推論到治國,最後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爲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係。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並列排比;而“人恆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着哲理的光華。

六、課堂小結: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於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於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鑑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七、佈置作業:

1.兩篇短文中,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2.寫一篇瀆後感。淡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大致把握課文內容,理解積累哲理、抒情名句。

3、儘可能積累和理解文言詞彙。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力求理解背誦。

2、積累理解“道、環、委、發、舉、生、死、人和”等文言實詞、短句的含義。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說明的哲理。

教學難點

1、理解積累名句。

2、瞭解和學習作者曠達的胸襟和“以天下爲己任”的遠大抱負。

教學方法閱讀賞析法

教學課時4課時

德育內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懷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對生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同學們,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義爲先”這句俗語嗎?‘孔’即孔丘,‘孟’即孟軻;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與鑑賞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孟子寫的政論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師板書課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論文

課內記憶練習(前提測評、板書設計A)

1、人們常說的“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

2、《孟子》是記錄的書,共七篇。

課時學習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大致把握課文內容,理清這篇政論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3、解讀課文名句,力求熟讀並且背誦課文。

(導學達標)。

一、掃清字詞障礙,圈出生字並結合註釋進行注音;熟讀課文,(10分鐘,共2—3遍,)

二、學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讀課文(可以分段單讀,然後齊讀),教師正音、點評。

三、學生課內自由賞析活動(在課本或筆記上完成):

1、完成對“道、環、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實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積累;

2、同桌互相進行觀摩探討學習。

⑴、熟讀並且背誦課文,同桌互相檢查背誦情況。

⑵、討論並歸納這篇政論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共同完成老師板書提出的問題。

⑶課文內容歸納練習(板書設計B)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他的中心論點是,其中,第二段以戰爭中的爲例,重點論證“天時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戰爭中的爲例,重點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有、。

C、句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兩個排比句,劃分朗讀節奏,並且說一說其表達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1、由學生把自己積累的重要詞語(必須是含重點詞語的句子)抄寫到筆記上,同時,簡要的進行音、義解說(同學們自覺增刪,並繼續補充)

2、教師小結,學生齊讀全文。

課內鞏固練習:

1、由學生上講臺,完成老師抄寫到黑板上的歸納練習,鼓勵同學們自覺增刪,繼續補充。

2、師生共同提出的板書內容抄在筆記上,補充完整同時單獨完成重要詞語注音與釋義。

第二課時

課時學習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大致把握課文內容,理清這篇政論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3、解讀課文名句,力求熟讀並且背誦課文。

(導學達標)。

一、掃清字詞障礙,圈出生字並結合註釋進行注音;熟讀課文,(10分鐘,共2—3遍,)

二、學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讀課文(可以分段單讀,然後齊讀),教師正音、點評。

三、學生課內自由賞析活動(在課本或筆記上完成):

1、完成對“舉、發、拂亂、曾益、衡、喻、出、入、生、死”等文言實詞、“動心忍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短句的理解和積累;

2、同桌互相進行觀摩探討學習。

⑴、熟讀並且背誦課文,同桌互相檢查背誦情況。

⑵、討論並歸納這篇政論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共同完成老師板書提出的問題。

⑶課文內容歸納練習(板書設計B)

A《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他的中心論點是,其中,第一段以的、六位古代名臣名相爲例,有力的闡述了”的道理;

B《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運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有、。

C、句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解讀第二段,劃分朗讀節奏,並且說一說其說明的人生哲理。

四、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1、由學生把自己積累的重要詞語(必須是含重點詞語的句子)抄寫到筆記上,同時,簡要的進行音、義解說(同學們自覺增刪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積累古漢語知識。

⑵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

⑶在理解的基礎上,賞析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瞭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張,理清論證思路,誦讀中體會其流暢雄辯的論證風格,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思考、辯論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體會孟子民本思想及憂患意識的進步意義,讓學生懂得“人和”、“憂患”的實質及重要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個人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及結構。

3、積累古漢語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瞭解、學習孟子文章雄辯的語言風格。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課前預習:

⑴瞭解孟子和《孟子》;

⑵查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2、教師準備相關課件。

(預習檢查題及學習要點板書)

3、課文的朗讀磁帶。

【教學方法】

朗讀法,學生自主探究討論與老師講解相結合。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

〖教學內容〗

檢查預習,掃清文字障礙,積累古漢語基礎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能告訴我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讀書習慣是什麼嗎?(生:好讀書,不求甚解。)可是我們這些做學生的能用這種習慣來學文言文嗎?(生:不能)對,陶淵明他是大文學家,文學基礎好,理解能力強,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舉,所以他讀書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華就行了。而我們就不行了,我

們是學生,既需要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又必須參加文化考試,所以積累漢語基礎知識,特別是古漢語基礎知識,更是必要的。爲了幫助大家學好《〈孟子〉二章》,課前,我佈置了預習,這節課,我們就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二、出示課件,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學生分小組口頭交流自己的預習情況。(瞭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

2、聽課文朗讀磁帶,瞭解句讀,並給下列黑體字注音。(課件)

(sù)親戚之(pàn)(yù)(shùn)畝(quǎn)傅(yuè)膠(gé)百里(xī)孫叔(áo)法家士(bì)

3、抽生讀文,教師做朗讀點撥,如“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等。

4、看課件,討論完成以下作業:

⑴解釋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親戚畔之()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困於心衡於利()

④發家拂士()

⑵結合語境解釋加線的詞:

①三裏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裏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時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發()於畎畝之中發()於聲

⑤行拂()亂其所爲入則無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舉於士()法家拂士()

⑦環而()攻之而()不勝發於聲,而()後喻

⑧國恆亡()亡()羊補牢今亡()亦死

⑶填空:

①孟子,名,是繼孔子之後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爲“”。他在政治上主張行“”,其“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千百年來都很受人民的歡迎。

②《孟子》是記錄孟子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

三、小結

學生在預習中的得失(據實而論),引導學生看課下注釋,分小組去試着翻譯課文,要求學生邊譯文邊思考:

1、兩篇文章各寫的是什麼內容?

2、文章的結構和思路各有什麼不同?

〖教學反思〗

教師課後完成。

第二節

〖教學內容〗

賞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孟子生活在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他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君主要廣施“仁政”。他的這些主張,對於我們今天建設發展和諧社會是有其進步意義的。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宣傳其政治主張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學法指導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纔能有所領會。誦讀時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其雄辯的氣勢。

三、理解文意

1、聽課文朗讀磁帶,然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勾畫重點字詞和難以理解的句子質疑。

(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理解幾個詞語的活用:環、域、固、威、順,學生理解困難時教師可作適當點撥。)

2、幫助學生譯文,教師講解以下詞句:

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夫環而攻之”。

⑶“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3、整體感知全文:你認爲孟子想闡述什麼問題?你的理由是什麼?

(小組討論,班上交流。)

4、師生互動:辨析學生提出的中心論點,局部分析,明確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開篇兩句談的是什麼問題?提出了什麼觀點?

(戰爭中的攻守問題,提出了“人和”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本段談了什麼內容?和第一自然段有關係麼?

(以小城得守爲例來說明“天時不如地利”,論證第一段的前部分內容)

第三段:本段談了什麼內容?和課文的前面部分有關係麼?

(以高城被棄爲例來說明“地利不如人和”,論證第一段的後部分內容)

第四段:作者爲什麼認爲“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麼?

(因爲“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皆屬“地利”,而“人和”纔是決定戰爭勝利的主要條件。)(目的是爲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實質就在於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實質後本應就此結束,但作者卻又做了“親戚所畔”和“天下順之”的進一步推論,請問,這又有何作用?

(目的在於強調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齊讀全文,提問:哪些句子你讀起來特別帶勁?爲什麼有這樣的效果?

(體會駢句的表達作用,體會排比、對比、對偶等修辭的表達作用及孟子語言的雄辯性)

7、探究討論:

本文主要是談戰爭中的問題麼?如果不是,那是什麼?

(借戰爭談政治、談治國,孟子想借戰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廣泛施行仁政,這樣纔會得到多助,纔會天下順之,國家纔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當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會打勝仗。)

四、課堂小結

通過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體裁麼?(議論文)學習議論文最主要的是要學什麼?(學習說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樣說理的?誰來歸納一下?(採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再舉例分別證明兩個分論點,然後從道理上得出結論,論證嚴密。)

五、引導學生理解記誦

六、拓展練習

聯繫實際,談談我國當今政府是如何運用孟子的“仁政”思想來構建當今和諧社會的。(政府爲民辦了哪些實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師課後完成。

第三節

〖教學內容〗

賞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內容引入新課

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簡評背誦情況,引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聽課文朗讀磁帶,小組內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⑴文中有哪些語句難於理解?

⑵這篇文章的文體是什麼?主要觀點是什麼?

⑶這篇文章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論證結構上有何不同?

2、班上交流以上問題,教師作適當點撥。

⑴抽生譯文,重點引導學生翻譯文章第二、三兩段,着重點撥“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過”、“入”、“出”、“敵”、“生”、“死”等詞的用法。

⑵要求學生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觀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發奮圖強”等)

⑶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開篇立論,然後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逐層深入地進行論證的方法來論證觀點,最後作者在結論中用對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來強化自己的觀點。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卻不同,它卻是先擺事實(以六個古代名人的事例爲證),再着重講道理,

最後在結論中用對偶句來揭示中心論點。

三、深入探究

齊讀課文,思考討論:(師生互動)

1、哪些語句讀起來帶勁?爲什麼?

(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體味排比、對偶等修辭的妙用及孟子語言磅礴的氣勢。)

2、你最喜歡哪一段?爲什麼?

(言之成理即可,培養學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講的什麼道理?請用最簡明的語言歸納。

(苦盡甘來;先苦後甜;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4、第三段給了你哪些啓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幾層含義?(兩層)層次之間是何關係?(教師點撥:前者從正面講人必須經過一番挫折、困苦,纔會發奮圖強;後者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從反面進一步論證艱苦磨練的必要性。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將中心論點隱含其中)

5、最後一段與前面三段是什麼關係?

(論點與論據的關係。)

6、對比本課兩文,說說兩文各自的論述重點是什麼?兩文語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確:前者着重論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廣施仁政定安邦”,後者着重論述“久經千辛長才幹,常思憂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應思危”的道理。孟子語言的特色是氣勢磅礴,語句流暢,善於雄辯,善用駢句中的

排比來增強說理的氣勢,善用對偶句來揭示主旨)

7、兩文中還有不懂的嗎?

(據實解決。)

四、教師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本節課學習要點

(學生學習情況總結椐實而論。)

本課啓示:仁者天下無敵;居安思危。

五、指導理解記誦

六、拓展練習

1、注意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

⑴三裏之城()

⑵池非不深也()

⑶兵革非不堅利也()()

⑷委而去之()

⑸親戚畔之()

⑹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⑺入則無發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聯繫生活實際,就本文感興趣之處,寫寫讀後感,題目自擬,字數在500字以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師課後完成。

標籤:兩章 孟子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