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材

《〈詩經〉兩首》教材分析

教材5.62K

《關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詩,《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這兩首詩的思想內容、抒情意味、意境出現和比興疊韻,足爲“國風”之始,《詩經》之冠。

《〈詩經〉兩首》教材分析

《關雎》描寫了一位君子愛上了一位採荇菜的美麗姑娘,卻又“求之不得”,只能將美好的願望寄託在內心的敬羨與想像之中,這也許就是“單相思”。總之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敗了,但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爲都是積極健康的,是令人感動的。你看,雖然爲想那位河邊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但他能嚴格控制自身的感情和行爲,他覺得只有用自身的才氣和品德才幹贏得姑娘的芳心,於是他採用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文明之舉去努力打動吸引姑娘,這位小夥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難怪古人用詩歌教育感化人稱之爲“詩教”,它讓人變得文明禮貌溫柔敦厚。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有說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說它是“刺康王晏起”,這實際上是一種封建禮教的塗飾,是一種歪曲。《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主人公反覆去尋求“伊人”,而“伊人”恍惚迷離,可望而不可和。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突破天塹。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無限難過!抒情主人公的左右求索、執著堅定,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涵義有異曲同工之妙。《蒹葭》的主題今天來看,有着深沉而豐富的多義性。它可能是以描繪的方式表達一種可望而不可和的美好人生。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望而不可和的,愛情、事業、學習生活,在理想神往中更是常有。

《詩經》兩首,充溢了細緻、雋永的抒情意味,彌散着憂傷的情感。《關雎》從全詩結構和內在脈絡上看,分做三章較宜。首章見物起興,激起主人公的愛情,一片情思,無限嚮往。次章寫他的寤寐不忘,以纏綿悱惻之情,直率地寫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勞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須臾不能忘懷。綿綿的憂思,兩個字“優”“遊”,流露出難耐的相思之苦。三章寫願望實現時的歡樂之情,實際上是嚮往之辭。情到極處必生幻,彈琴奏瑟的熱鬧局面,讓抒情主人公簡直陶醉在預想的勝利之中了。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又細微,又止所當止,情感率直、憨厚、真摯、健康。《秦風·蒹葭》已達到純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詠吟,爲愛情詩之曠古絕唱。主人公追尋所愛不得,而出現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達的情感是“哀而不傷”。首章的“蒼蒼”,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的變換,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試想,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蕭索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着,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難過!

《詩經》反映實際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都是關於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關雎》的意境簡約,具有日常性。全詩以展現灘頭水畔的形影不離的雎鳩鳥開頭,看這美好的和諧之景,聽它們一唱一和,自然引起岸邊的青年的無限情思。“窈窕淑女”,她在參差的荇菜之間,在潺潺河流之上,形象不時疊加,勾勒出一幅翡翠蘭苕的畫卷。《蒹葭》意境空靈虛泛。細品詩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爲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縹緲,空中霧靄迷濛,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她)熱烈而急切地追尋着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和,於是他(她)徘徊往復。此情此景,情調悽婉,意境的營造出現出多重疊合、交互融會的架構,顯示出幽邃繁富的色彩。

《詩經》大量運用賦、比、興的表示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賦”和“比”都是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示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爲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示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關雎》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與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云云。很難發現相互間的意義聯繫。進一步,“興”兼有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爲“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發生的,所以它是虛靈微妙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

標籤:兩首 詩經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