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材

古詩兩首之教材分析教學案例反思

教材1.41W

一、教材解讀

古詩兩首之教材分析教學案例反思

1題西林壁。

這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暇接。橫着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峯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爲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遊山西村。

詩人陸游以一個遊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餚儘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於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爲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二、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三、教學建議

1教學《題西林壁》時,要突出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體會詩人在廬山時,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角度在變化,所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詩人才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可以聯繫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學《遊山西村》,應通過反覆誦讀,品味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淳樸熱情、鄉間的風光習俗,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2在理解詩意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的語言,如山重與柳暗,水復與花明,疑無路與又一村的對偶,使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律節奏美。

3指導朗讀兩首古詩時,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如,《題西林壁》中的嶺、側、峯、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只要讀作重音。

4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多讀幾遍,很容易熟讀成誦。在默寫古詩時,應提醒學生注意把字寫正確,特別是容易寫錯的字,如壁、緣。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膾炙人口的古詩名句,可以指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交流讀後的.感受。

教師可作如下啓發:

(1)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3)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古詩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儘管不斷思考,反覆計算,還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爸爸走過來,給我做了指點,我很快就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四、相關鏈接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黃州、潁州任職,最遠被貶至嶺南的惠州、儋州。宋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五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最後一首。西林寺創建於東晉年間,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後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於北宋末年,一生處於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緻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於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遊山西村》於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陰。山西村是紹興鑑湖附近的一個村莊。

廬山也稱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聳立於鄱陽湖畔、長江之濱。相傳在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爲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公元756年,著名詩人李白曾這樣稱讚:予行天下,所遊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山中多懸崖峭壁,清泉飛瀑。林木蔥蘢,氣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是廬山著名勝跡。廬山有中國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1996年12月,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作爲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裏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

題壁詩 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歷史悠久,始於兩漢,南北朝時漸多,至唐代,題壁詩驟增,開始形成一種風氣。據唐人詩集統計,當時題壁詩的作者有百數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顥等。宋代題壁之風方興未艾,舉凡郵亭、驛牆、寺壁等處多有題詠。當時題壁詩盛行,是因爲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於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爲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牆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有關題壁的佳話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了,崔顥題寫了《黃鶴樓》之後,李白驚爲絕唱,自愧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