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15篇

設計6.08K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15篇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1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下,要充分揭示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因此本節課我以建構主義的“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嘗試解決問題——驗證解決方法”爲主,主要採用觀察、啓發、類比、引導、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則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問題形象化,使教學目標體現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四,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其主要內容是三角函數誘導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節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爲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和誘導公式(一)的基礎上,利用對稱思想發現任意角與終邊的對稱關係,發現他們與單位圓的交點座標之間關係,進而發現他們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即發現、掌握、應用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時教材滲透了轉化與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要求.爲此本節內容在三角函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體同學,本班學生水平處於中等偏下,但本班學生具有善於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所以採用發現的教學方法應該能輕鬆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誘導公式的發現過程,掌握正弦、餘弦、正切的誘導公式;

(2).能力訓練目標:能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值,以及進行簡單的三角函數求值與化簡;

(3).創新素質目標:通過對公式的推導和運用,提高三角恆等變形的能力和滲透化歸、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通過誘導公式的學習和應用,感受事物之間的普通聯繫規律,運用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誘導公式.

2.教學難點

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三角函數值,化簡三角函數式.

六.教法學法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魚”,作爲一名老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方法,如何實現這一目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者苦心鑽研、認真探究.下面我從教法、學法、預期效果等三個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獲得數學知識,更主要作用是爲了訓練人的思維技能,提高人的思維品質.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以學生爲主題,以發現爲主線,盡力滲透類比、化歸、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採用提出問題、啓發引導、共同探究、綜合應用等教學模式,還給學生“時間”、“空間”,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盡力營造輕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味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學法

“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很多課堂教學常常以高起點、大容量、快推進的做法,以便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點,卻忽略了學生接受知識需要時間消化,進而泯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如何能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識,提高學習熱情是教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引導學生的學法爲思考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簡單應用重現探索過程練習鞏固.讓學生參與探索的全部過程,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動學習轉化爲主動的自主學習.

3.預期效果

本節課預期讓學生能正確理解誘導公式的發現、證明過程,掌握誘導公式,並能熟練應用誘導公式瞭解一些簡單的化簡問題.

七.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

1.複習銳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數值;

2.複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

3.問題: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嗎?引如新課.

設計意圖

自信的鼓勵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簡單易做的題加強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熱情,具體數據問題的出現,讓學生既有好像會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發掘潛力期待尋找機會證明我能行,從而思考解決的辦法.

(二)新知探究

1.讓學生髮現300角的終邊與2100角的終邊之間有什麼關係;

2.讓學生髮現300角的終邊和2100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爲、的座標有什麼關係;

2100與sin300之間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

由特殊問題的引入,使學生容易瞭解,實現教學過程的平淡過度,爲同學們探究發現任意角與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做好鋪墊.

(三)問題一般化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2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aoe三個單韻母,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知道單韻母的四個聲調,,認識聲調符號,能直接讀出帶聲調的aoe。

3.認識四線格,學會在四線格里書寫aoe。

二.課時安排:三課時

三.新課教學

1.出示圖片,一個小女孩在唱歌,向學生提問,這個小女孩在幹嗎,學生回答,在唱歌,那她唱什麼,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學生會說出“a”,插入順口溜,張大嘴巴aaa

2.教師帶領學生讀,學生開火車讀。個別發音錯誤,當場糾正。

3.教師在黑板上範寫“a”,告訴學生:這個字母兩筆寫成,先畫半圓,再寫豎彎(邊書空邊記憶)。先向學生介紹,這個拼音叫四線格,a要寫在四線格的中間一格。再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寫一個“a”,教師巡視,看寫得是否標準。

4.再給“a”的頭上帶上帽子,a戴上了第一頂小帽子“—”(用紅筆標聲調符號,讓學生記形)就是第一聲。讀音也是平平的。領讀(邊讀邊用手勢示範)。

a戴上了從下到上的小帽子“/”(用紅筆標二聲調號)聲調就變了,從低到高,就像上山坡。(領讀、指名讀)插入句子:啊?這是怎麼回事?

a戴上了第三頂帽子“√”(用紅筆標三聲調號)聲調又變了。(範讀第三聲,打手勢由中到低再到高。(領讀,指名讀)。

a戴上了第四頂小帽子“”(用紅筆標出四聲調號)聲調又不同了,聲音從高到低就像下山坡。(範讀,齊讀)

編制順口溜“小汽車平走一聲ā,小汽車上坡二聲á,小汽車拐彎三聲ǎ,小汽車下坡四聲à”。

5.分小組讀,讀熟口訣,學生個別讀,全班齊讀。請一個讀得好的學生帶領其他學生一起讀。

6.在投影機上出示a的四個聲調,第二和第三聲的對比讀,第二與第四聲的標調,指導學生記清楚,並且在讀的過程中配合手勢。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認讀卡片a,齊背兒歌,張大嘴巴aaa。

2.讀a的四聲,齊讀,個別讀。

3.出示卡片a,老師打手勢,學生讀聲調。

二教學新課。

1.出示圖片。圖上畫的是什麼?(大公雞)大公雞在做什麼?(大公雞在叫)。公雞叫的聲音用拼音字母來表示是o。

2.教學o音。教師範讀,學生跟着讀。教學生記住一句話:攏圓嘴脣ooo,老師巡視指導讀,學生個別讀。再開火車讀,把發音不準確的學生馬上糾正。

3.學習o的四聲。出示o的四個聲調,讓學生說一說聲調符號的名稱。

小汽車平走一聲ō,小汽車上坡二聲ó,小汽車拐彎三聲ǒ,小汽車下坡四聲

讓學生齊讀,個別讀,分小組讀,熟練這個口訣。

4.插入聲調練習,對比朗讀,ā-ō,ǒ-ó等。

第三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認讀卡片ao,齊背兒歌,張大嘴巴aaa。

2.讀a,o的四聲,齊讀,個別讀。

3.複習小汽車的兒歌。

二e的教學

1出示掛圖。提問:圖上是什麼?它在幹什麼?

2教“e”的讀音。提問:老師讀e時口形是什麼樣子?(嘴巴扁扁的,微笑的樣子,口形不變)教順口溜:“嘴巴扁扁eee。”領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及時糾正讀音錯誤的學生。

3教讀e的四聲。

利用小汽車的口訣,讓學生熟讀e的四個聲調。用開火車,指明讀的方式糾正個別發音錯誤的學生。

4教師範寫e,學生先看,再要求學生在書上寫一個,教師巡視,把有筆順錯誤或者寫不到位的學生糾正。

附:三個課時教三個字母,再利用晚自修時間讓學生完成生字的書寫。

教後反思:aoe的教學反思

aoe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拼音字母,儘管在幼兒園裏有許多孩子都已經會讀,但是第二和第三聲的發音存在着一定的困難,於是我多加了一個課時專門對二,三聲的聲調進行練習。再這過程中也插入了一聲和四聲的練習,意外地發現,學生雖然會讀第二和第四聲,但是並不能正確判斷出哪個是第四聲和第二聲,我想跟我教學是沒有強調學生使用手勢輔助發音有一定的關係吧。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3

第一單元 春之聲

第一課時

一、課 題: 渴望春天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緒,培養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興趣和熱情,喚起學生對音樂、對春天、對生活的樂觀、積極的情感體驗。

2、讓學生初步瞭解作品的結構,並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創作嘗試,在表現中體驗和實現自信、交流、分享和創造的快樂。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有關作曲家生平等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背景知識,放到課外由學生自主探索解決,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

三、教材分析:

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愛的歌曲。其音樂語言樸素、簡約,富有表現力。旋律線主要由大調式主和絃分解構成,突出音樂清新、明朗的格調;6/8拍輕快、活潑;曲式結構單純、緊湊,給人簡練、舒服、完整的滿足感。伴奏織體採用分解和絃的形式,輕快、流暢,有效地起到了爲旋律烘雲托月的作用。

四、教學重點:

學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並有感情的演唱。

五、教學難點:

歌曲的藝術處理和創作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

欣賞門德爾鬆的《春之歌》,創設情景,幫學生從音樂風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走近莫扎特。學生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經意間領略到春天的詩意、暖意和別樣境界。

(二)、新課導入

聽賞童聲合唱《渴望春天》 ,運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讓學生欣賞優秀童聲合唱團的演唱錄音歌曲,使學生熟悉旋律,熟悉音樂,初步體會和感受音樂的意境。

(三)、學唱歌曲

1、聆聽《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緒。能用簡潔的語言來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東西。以一流的音樂本身去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激發學生學習演唱的熱情。

2、 簡單介紹音樂大師——莫扎特的出生地、出生時間和非凡的音樂天賦。 師手指一位音樂大師畫像說:“剛纔我們聽到的歌曲《渴望春天》就是由他創作的,你們知道他是誰嗎?關於他,同學們早就充滿了好奇,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 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他是哪國人?寫過什麼作品?爲什麼會成爲音樂家???。學生髮言,想知道更多的情況課後查閱資料。讓學生

主動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通過故事引起學生對莫扎特及其作品的好奇。

3、師充滿激情的講述莫扎特晚期的故事:世間上恐怕沒有一位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樣,其作品的美好和自身生活的痛苦有着如此鮮明的反差,除了童年時期飽受寵愛,莫扎特的一生經歷貧窮、疾病、妒忌、傾軋等種種坎坷,特別是到了後來和大主教發生衝突以致決裂?? 學生認真聽故事,再次跟錄音演唱歌曲。要求進一步結合莫扎特的人生之路,體會如陽光般燦爛,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風格,使學生了解到莫扎特晚期的生活,緬懷一代音樂大師,並對他的作品產生更強烈的興趣。

4、復聽歌曲,師:“下面請再次欣賞《渴望春天》,邊聽邊思考以下問題:

a、作品的體裁 : 1男聲合唱 2童聲合唱 3女聲合唱 b、作品的情緒 : 1熱烈激動 2明朗愉快 3低沉憂傷 c、歌曲的拍號 :1、3/4 2、6/8 3、3/8

d、作品描述了什麼樣的畫面?”

學生邊聽邊寫下前三題的答案,最後一題同桌互答師再總結。

5、師再放歌曲,讓學生跟着錄音小聲哼唱,並仔細觀察,找一找,議一議,談一談,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如“三連音”符號、“#”號等,讓學生理解節奏的變化和特點這些都是爲表達歌曲的已經和情感服務的。

6、教師彈奏《渴望春天》,充滿感情的演唱歌曲。讓學生仔細聆聽老師左手的伴奏,並模仿一下伴奏音型,拍一拍,讓學生感受詞與曲的和諧及明朗愉快的情緒,體會對美好春天嚮往的心情。邊聽邊用手劃一劃旋律線,或隨意律動,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情緒的體驗,並使學生了解到歌曲的詞、曲情緒一致、和諧,爲後面的創作做好鋪墊。

7、深入介紹莫扎特創作《渴望春天》時的情景:

師:這首歌曲作於1791年1月14日,這時的莫扎特已疾病纏身,貧病交加,可令人驚歎的是這首歌曲中沒有絲毫傷感和絕望,整個旋律清新歡快,充滿天真和童趣,足以看出作曲家(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學生在輕輕的歌曲旋律中聽着小故事,填出與括號中相類似的內容,進一步體會歌曲的內涵, 引起學生對莫扎特的敬意,做好情感的鋪墊。

8、師再放歌曲錄音,最後幫助學生分析、寫出結構示意圖。 學生邊聽歌曲,邊思考:歌曲分幾句,有沒有重複句?請生邊聽邊用手指出重複句的出現,並在師的幫助下寫出結構圖式:a+a1+b+a2 以聽爲主來分析歌曲,鍛鍊學生的音樂記憶力,使學生在分析出歌曲的結構後,能模仿創作。

9、在教師鋼琴的伴奏下,學生進一步練唱歌曲。

10、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練習擊拍三連音節奏,讓學生選擇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教師用鋼琴伴奏,將學生分成兩組,比一比那組演唱的聲音洪亮、情緒飽滿、音高和節奏準確。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4

《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食鹽》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溶解單元從觀察比較食鹽和砂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食鹽》作爲本單元的第四課時,意在指導學生根據問題討論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並通過對“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問題的自主研究活動,初步感知和經歷探究性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同時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

本課分爲2部分。第一部分:食鹽在水裏能無限溶解嗎?這是學生們在觀察了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探究過食鹽在水中怎樣溶解得快之後常會提出的問題。那麼,一杯水裏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呢?這就是本課第二部分要重點探究的問題。第二部分:一杯水裏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學生們兩人一組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一份簡單的研究計劃。隨後,各小組一邊實驗,一邊做活動記錄。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結果。

本課沒有什麼知識難點,操作技能也比較簡單。我的設想是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研究活動過程。

教學反思:

一、 這節課的研究問題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創設情景以演示實驗和談話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的經驗主動的去發現問題,想要親自動手研究的問題,這樣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其實讓學生真正科學地經歷過程並非易事,學生在課堂熱熱鬧鬧地活動起來,並不等同於真正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形無神的活動不是我們所倡導的,關鍵是看你的教學設計是否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發揮作用,並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自身行爲的主導者、科學探究活動的主人,無論得到的答案是對或錯,都應當是調查研究的結果。我這節課的設計正是給學生大量的時間一勺一勺的加食鹽,邊攪拌、邊觀察、邊記錄,讓學生真正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三、這節課設計時沒有告訴學生應該用什麼方法研究,具體怎樣操作,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只提出了50毫升的條件,怎樣制定研究計劃都交給學生充分討論。這給學生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提供創造空間。

四、這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合作交流和彙報修改的活動,學生研究計劃的制定、實驗活動的開展、實驗結果的討論、彙報都是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實現的,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總體上看,這節課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學生怎樣學而不是學什麼,在教學上強調讓學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運動與摩擦力》教學設計及反思(推薦)。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

3.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養成認真進行實驗的習慣;

2.瞭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設計對比實驗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重量的關係。

難點:掌握對比實驗的關鍵與要注意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一)感知摩擦力:

1.遊戲導入:看誰的力氣大(一根圓棒,一人一頭,手抓住向相反的方向轉,看誰的力氣大。)遊戲結束。

2.體驗摩擦力:(下面就進入今天的學習任務)

讓我們一起來作個運動

(出示"運動"),把手放在桌面上,輕輕往前推,再慢慢用力往前推?你會有什麼感覺?(我會覺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種阻力,阻礙手向前運動,這就是桌面對手的摩擦力)。

課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種阻力就叫做摩擦力。板書

"摩擦力"。今天就來學習運動和摩擦力。

3、摩擦力大小怎樣知道怎樣測量呢?教師講解並演示。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

1、講述:生活中到處都有摩擦現象,產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重點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係?請同學們先猜測一下。

2、看來,摩擦力的大小和很多因素都有關係,這麼多的因素一起研究會互相干擾,因此,我們可以選擇對比比較明顯的幾組問題先進行研究。今天老師先幫助大家選擇一下,"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

"物體的輕重不同,哪個摩擦力大?"我們就研究這二個問題好嗎?

3、先研究"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4、學生彙報設計方案,教師給以指導:哪些因素要改變,哪些因素不改變。指導學生填寫實驗記錄單。

《運動和摩擦力》實驗記錄單一

探究問題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粗糙的關係

要改變的條件

不改變的條件摩擦力的大小

(單位:牛頓)

我們的發現物體間接觸面_,摩擦力;

物體間接觸面_,摩擦力.

5、學生實驗。並填寫好實驗記錄表一。

6、研究摩擦力與物體重量的關係(有了第一個實驗做鋪墊,這裏只需要簡單引導學生就可以做實驗)。實驗記錄單如下:

《運動和摩擦力》實驗記錄單二

探究問題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係

要改變的條件

不改變的條件摩擦力的大小

(單位:牛頓)

我們的發現

小結:被拉動的物體重,摩擦力大;被拉動的物體輕,摩擦力小,教案《《運動與摩擦力》教學設計及反思(推薦)》。

(三)、課堂小結。

1.通過以上實驗的研究,你發現了物體在運動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係?(同時板書課題)

2、教師幫前面輸的那位同學想出個辦法來,然後重新比賽,結果反敗爲勝了,同學都很驚奇。(此時輸的那位同學叫着:這上面有油,很滑,抓不住。)這時其他同學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書:運動和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觸面的光滑度

2、物體的重量

3、運動的方式

《運動和摩擦力》教學反思

本課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5課。在前幾課中,學生們已經利用小車和彈簧測力計對運動和力作了探究。因此,這節課主要是以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的探究性課。通過引導,討論,實驗操作,觀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知摩擦力,經過分析交流,認識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響。通過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實施實驗,在小組共同探究分享中獲得知識。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和學生反饋情況,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在課堂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1.認知摩擦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我讓兩個學生上來比賽:看誰的力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感知摩擦力、測量摩擦力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先體驗摩擦力,手放在桌面上拖動的實驗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真實感覺,在充分描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把手放在桌面上的時候感受到的力就是摩擦力。出示摩擦力的定義,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摩擦力的概念。然後指出,摩擦力不僅能感受到,它的大小還是可以測量的。將如何測量,測量方法進行指導,並演示。

3.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首先讓學生大膽想象和猜測: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根據學生的猜測,然後選出兩個猜測進行研究。記錄單填寫由易到難。

4.總結延伸應用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的學習收穫,對課進行小結,然後在遊戲中應用。

整堂課,教學流暢,教學目標達成,但反觀課堂覺得也有缺憾的地方:

1.教師的語言不夠富有激情,這樣整個課堂顯得缺少一種激情。適當的評價會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但在課堂上,我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也較少,當學生回答完問題或彙報後,老師沒有及時跟上評價,這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2、對教材還沒有吃透,在導入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時,還是按照書本上的,更科學,學生更能感受到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

3、在板書設計上也有缺陷,學生探究的結論(科學概念)沒有寫在黑板上,只是投影一下就過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6

一、課標依據

依據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成長中的我”中“認識自我”部分:“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協調發展;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動”的要求設計。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瞭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識。

2、瞭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徵。

能力目標:正確處理青春期可能遇到的心理矛盾、困惑和煩惱,從容面對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青春期的到來。

(二)、教學重點:讓學生探究青春期的生理變化;體驗青春期的心理特徵。

(三)、教學難點:正視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列舉學生身邊存在的心理衛生問題,闡明不健全的心理將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三、學情分析

“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進入青春期的國中學生,身體發育加速,與此同時會產生一些成長的煩惱。因此,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老師的恰當引導,有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教學過程

(一)青春悄悄來

活動導入:

以小組爲單位,讓每個學生拿出自己事先準備好的自己從小至今的四張照片,按年齡的順序排列,貼在一張紙上,在小組中傳閱。傳閱後,想一想,回答下列問題:

1、我是否長大了?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2、我對這些變化的感受是什麼?

3、這些變化對我意味着什麼?

活動小結: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進入了人生最美的春天——青春期。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5頁“相關連接”部分,瞭解什麼是青春期?

分析:

(1)、進入青春期我們的身體發生了那些變化?

以小組爲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填寫下表。(學生根據個人意願填寫結論、發表感言)

男孩

女孩

生理變化

(2)、進入青春期出現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現象,如長痘痘、變聲等。這是否正常?爲什麼?

(3)、身體悄悄變化的同時,我們的心理也在發生着一系列的變化。請說說我們的心理髮生了那些變化?

知識歸納:青春悄悄來

(1)、進入人生最美麗的春天青春期

(2)、青春期的三大身體變化

(3)、青春期的身體變化有不同的韻律和節拍

(4)、隨着身體的變化我們的心理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二)成長不煩惱

歌曲導入:欣賞《小小少年》

提問:

1、這首歌能否使你產生共鳴?爲什麼?

2、在成長、學習、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煩惱?

活動:爭當“解煩惱標兵”

(1)、每人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煩惱寫下來,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紙箱裏(不記名)。

(2)、以小組爲單位,每小組抽3個,討論分析該如何爲同學排解成長中的煩惱,並派代表宣讀,其他小組學生可補充。

(3)、最後讓學生將各組宣讀的煩惱事歸類,課上沒能解決的待課後讓學生查資料、請教師長或專家。

(4)、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煩惱,無憂無慮樂陶陶??”,你有哪些切實有效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的青春期“無憂無慮樂陶陶”?

知識歸納:成長不煩惱

(1)、青春期心理充滿着矛盾

(2)、學會解決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走進青春”,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或者說,本節課你最受啓發的是什麼地方。(用一兩句話來概括)

保持心理健康有助於我們身心的協調發展,順利度過青春期。願同學們自尊,自愛,自強,自重,珍惜青春,讓自己的青春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五、教學反思

1、本節課,課前認真的分析、把握教材,教學過程有條理,基本達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目標。

2、在教學中,藉助學生的個體經驗,創設活動情境。通過活動、情境體驗等形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師生的共同參與,引起學生相應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了積極影響。

3、教學中針對青少年的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對該介紹的青春期基本生理和心理常識,沒有迴避,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4、課後體會到:講這一框,如不能真正的從學生自己身上的一系列變化談起就很難揭示青春期的種種變化。

5、進入青春期,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觀點和生活方式來處理人際關係,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極易產生“逆反心理”。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楓葉如丹的三層含義。

3、瞭解借物喻理、借物悟理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楓葉如丹的三層含義。

教學過程:

一、閱讀全文,回顧課文內容,勾畫出文中含有楓葉如丹這個詞組的句子。

二、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一層含義:成長過程。

1、讀文中第一個含有楓葉如丹的句子。

2、朗讀課文1——4段,瞭解楓樹的生命軌跡。

3、朗讀課文1——4段,感知楓樹成長過程的不易。

4、引入冰心的語言,學生感知楓葉成長經歷的艱難歷程。

5、讀課文5、6段瞭解楓樹與人成長過程的相同之處。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一層含義:成長過程。

三、理解丹的第二層含義。

1、讀課文的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內容。

2、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楓樹美景的描寫。

3、理解楓樹如悽苦的老人的含義。

(1)知道楓樹和老人的相同之處。

(2)通過作者的經歷理解作者將楓樹比喻爲老人的原因。

(3)讀課文中麗貝卡出現的部分。

(4)將麗貝卡與植物的成長階段進行比較,知道秋天仍舊蘊含生命。

(5)出示作者的經歷,理解生命的豐富內涵。

(6)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二層含義。

四、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三層含義。借用杜牧的《山行》以及楓樹成長的四季循環,理解楓葉如丹的第三層含義:長久的生命力。

五、教師介紹作者的寫作手法。

六、齊讀課題。

教後反思:

撥開景語看情語

“霜葉紅於二月花”,待到涼風又起,秋天又到,看那滿山紅葉,一樹的紅豔早已超越二月的紅花。

這一樹的紅葉是什麼?是經歷春、夏、秋的洗禮迎來的碩果,是跳躍、歡樂的生命,是有豐富內涵的生命,是化作春泥護花的長久的生命力。

可見這一樹的紅葉蘊含了作者多少人生感悟,多少個人情感……

作爲教師,如何藉助這一樹的景讓孩子走進作者的情懷呢?我嘗試着在課堂上撥開景語看情語。

一、藉助冰心的語言,體悟成長過程的艱辛。課文伊始,作者利用了四個自然段,以抒情的形式分述了楓樹由春到秋,由綠到紅的全過程,作者究竟需要說什麼,丟棄紛繁的分析,用冰心的語言“: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讓學生體悟到作者原來是要告訴我們丹是來自不易的,他仿是人的成長過程,必須經歷必要的挫折與磨難才能成長。

二、藉助作者的人生經歷,理解作者眼中那一棵悽苦的楓樹。

作者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寫道:再望望那株楓樹,竟如一位悽苦的老人垂頭無語。

爲什麼一樹的紅豔卻成爲悽苦與孤獨的代名詞。在課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寫作此文的照片,讓學生走進作者的世界。作者寫此文時已進入花甲之年,斑白的雙鬢,深鎖的皺紋,一下子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已經走入了人生的盡頭,他的悲秋情懷賦予了楓樹,此時眼前的楓樹就是他自己,他就是楓樹,楓樹就是他。景與人的相通之理即是世間萬物都是相通之道。

三、藉助人與樹的相同之處,理解楓葉如丹就是跳躍、歡樂的生命,就是富有內涵的生命。

課文第二部分出現了麗貝卡,這個富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出現,給了作者最多的人生感悟。

我讓學生嘗試着將麗貝卡喻成植物的發芽階段,於是在秋天生命的初始之期彷彿又重新降臨。

接着我又讓學生將作者與植物的成長階段進行比較,引入作者的生活簡歷,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生命雖然到了盡頭,但是回顧這一生是精彩的,恰如那如丹的楓葉。這樣的富有內涵的生命在今天是沒有遺憾,不該悽苦的。

那一樹的紅葉依舊,但是在一樹的紅葉上我們分明看見了作者如丹的人生情懷!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8

給出本節課的課題

三角函數誘導公式

設計意圖

標題的後出,讓學生在經歷整個探索過程後,還回味在探索,發現的成功喜悅中,猛然回頭,哦,原來知識點已經輕鬆掌握,同時也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小結.

(六)概括昇華

的三角函數值,等於的同名函數值,前面加上一個把看成銳角時原函數值的符合.(即:函數名不變,符號看象限.)

設計意圖

簡便記憶公式.

(七)練習強化

求下列三角函數的值:(1)( ); (2). cos(-20400).

設計意圖

本練習的設置重點體現一題多解,讓學生不僅學會靈活運用應用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還能養成靈活處理問題的良好習慣.這裏還要給學生指出課本中的“負角”化爲“正角”是針對具體負角而言的.

學生練習

化簡:.

設計意圖

重點加強對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的綜合應用.

(八)小結

1.小結使用誘導公式化簡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爲銳角的步驟.

2.體會數形結合、對稱、化歸的思想.

3.“學會”學習的習慣.

(九)作業

1.課本P-27,第1,2,3小題;

2.附加課外題略.

設計意圖

加強學生對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的記憶及靈活應用,附加題的設置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更上一樓”.

(十)板書設計:(略)

八.課後反思

對本節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本人反覆閱讀了課程標準和教材,針對教材的內容,編排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親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積極投入到思維活動中來,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在逐漸展開中,引導學生用已學的知識、方法予以解決,並獲得知識體系的更新與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尤其是練習的處理,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感受“觀察——歸納——概括——應用”等環節,在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展開思維,逐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提高了學生主體的合作意識,達到了設計中所預想的目標。

然而還有一些缺憾:對本節內容,難度不高,本人認爲,教師的干預(講解)還是太多。

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一些較簡單的內容,應放手讓學生多一些探究與合作。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教學因素,都在不斷更新,作爲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使教學過程更加切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論來武裝自己,讓自己的課堂更有效。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9

1.探究發現任意角的終邊與的終邊關於原點對稱;

2.探究發現任意角的終邊和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座標關於原點對稱;

3.探究發現任意角與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

設計意圖

首先應用單位圓,並以對稱爲載體,用聯繫的觀點,把單位圓的性質與三角函數聯繫起來,數形結合,問題的設計提問從特殊到一般,從線對稱到點對稱到三角函數值之間的關係,逐步上升,一氣呵成誘導公式二.同時也爲學生將要自主發現、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範作用,下面練習設計爲了熟悉公式一,讓學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敢於挑戰,敢於前進

(四)練習

利用誘導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數值.

(1). ;(2). ;(3). .

喜悅之後讓我們重新啓航,接受新的挑戰,引入新的問題.

(五)問題變形

由sin300=出發,用三角的定義引導學生求出sin(-300),Sin1500值,讓學生聯想若已知sin = ,能否求出sin( ),sin( )的值.

學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與的三角函數又有什麼關係;

2.探究任意角與的三角函數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

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過程的再現是深刻記憶的重要途徑,在經歷思考問題-觀察發現-到一般化結論的探索過程,從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以深入腦中,此時以類同問題的提出,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重現了探索的整個過程,加深了知識的深刻記憶,對學生無形中鼓舞了氣勢,增強了自信,加大了挑戰.而新知識點的自主探討,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充滿了極大的挑戰.彼此相信,彼此信任,產生了師生的默契,師生共同進步.

展示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9個生字,學習偏旁“門”、“舟”。

有感情地流利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看圖觀察能力及想象力的進一步訓練。

情感目標:感受晴朗夜空的美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生字的認讀(平翹舌音、前後鼻音)

教具、學具的'準備:

教具:月亮、小船剪貼圖,彩色星星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磁帶(歌曲《小小的船》)。

學具:每人一張印有月亮、星星的畫紙,彩色畫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你喜歡晴朗的夜空嗎?晴朗的夜空是什麼樣的?

2、引出課題。今天,月亮姐姐就來到了我們班。月亮姐姐問好:“一(五)班小朋友你們好!”(互相問好)“能說說我長的什麼樣嗎?”(觀察月亮的形狀、顏色)像什麼呢?(彎彎的,像香蕉、鐮刀、小船)

3、這樣美麗的月亮姐姐掛在藍藍的夜空中是多麼美麗呀!有一位名叫葉聖陶的老爺爺把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叫什麼?《小小的船》(板書課題)

4、學習“船”字。順口溜:幾隻小舟就是船。偏旁“舟”。

5、讀課題,想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出示課件,隨音樂教師範讀課文,生評價。

2、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

3、指名讀課文,互相評價。

4、齊讀課文。指導讀“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

5、情景中學習、檢查生字(課件輔助)

(1)除掉課文中的熟字,集體認讀詞語。

(2)除掉詞語中的輔助熟字,認讀生字。

(3)集體討論記字方法(小組合作學習),並全班交流。

(4)認讀生字,和生字寶寶打招呼。

6、讀課文,生字寶寶已經認熟了,能把課文也讀熟練嗎?

三、讀讀、想想、說說

1、聽音樂《小小的船》說感受。

2、找最喜歡的夥伴背誦課文。這麼美妙的歌曲,小朋友想不想把歌詞也記在心裏呢,並表演出來呢?

3、背誦課文匯報,評出最佳表演獎。

4、詞語訓練。

( )的船

( )的月兒

( )的星星

( )的天

四、延伸活動

1、如果你有一雙翅膀來到這美麗的“小船”裏,你會看見什麼?(啓發談話)

2、把你看到的東西畫出來。

板書設計:

7、小小的船

教後反思:

本節課爲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新教材第一冊第七課《小小的船》。

《課標》中提出:國小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此爲依據展開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營造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

語文教學應當是生動活潑的,充盈着豐富的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改變對語文教學那種傳統的理解,打破語文教學那種教師問、學生答的定勢,使語文教學活起來,使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起來。葉聖陶先生認爲:“上課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那樣的討論,教師彷彿集會的主席。”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參與,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暢通,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爲學生主動參與;變以教師的“講授”爲主爲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爲主;變以學生“洗耳恭聽”爲主爲學生積極思維爲主;變師——生的單向交流爲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教師和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斟酌,相互評價,隨時啓發指點,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提高識字效率。

九年義務教育大綱提出“要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和實物,聯繫生活實際識字,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學過的字力求在語言訓練中反覆運用,把識字和聽說讀寫結合起來……”

“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就是在識詞中識字,在學句中識字,在閱讀中識字,使識字結合一定的語言環境進行,而不是離開語言環境孤零零地識字。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有助於建立字的音、形、義之間的牢固聯繫,準確理解字(詞)義,提高識字、學詞的質量。在語言環境中通過學詞、學句識字,多義字等難以確定意思的,字(詞)義變得容易確定了;難懂的字詞變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意思比較抽象的字詞變得比較具體了。本課識字環節,就是讓孩子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學句、學詞中識字。如學生在讀“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在沒有其它生字干擾時,邊讀邊看中就熟悉了生字“坐”讀音與字型。

加強識字同客觀事物的聯繫,有助於建立詞的概念,牢固地掌握字詞,還有助於豐富知識,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客觀事物包括圖畫、實物,也包括已有的生活經驗。識字時,在課件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實物或聯繫生活經驗。如,在學習“閃”字時,配有閃閃的星星圖片,使字詞與意思之間架起了認識的橋樑,從而易於理解字詞的意思,易於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繫,提高識字效率。

三、讓學生在閱讀中發展創造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國小閱讀教學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就顯得猶爲重要。國小閱讀教學本身具有很強的創造因素,閱讀教材是作者的文學創作。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學生敢於說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而不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就學一句,應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三句。作爲教師,要努力創設學生創造能力的民主環境,要善於分析並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要讓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有自己獨自的看法,只要不重複別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學習課文“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只看見……”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時,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設計提問“如果你坐在這小小的船裏,你會看見什麼?”學生的回答是豐富的:“看見了流星雨”、“看見了太陽系的行星”、“看見了中國的長城”、“看見了北斗七星”……讓學生自由地去創造,可以與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斷的判斷力相結合,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加工進行創造。

本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於畫畫,願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我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閱讀想象的同時,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閱讀中想到的畫出來,把自已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後,也就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穫表現了出來。畫筆走進學生的閱讀世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閱讀的樂趣。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11

一、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融入"生本課堂"理念,結合智障學生的身心以及認知規律等特點,以遊戲爲抓手,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挖掘學生的速度潛能,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選自自編班本教材第三單元,本單元主要內容共有直線跑、追逐跑、換物跑三個教學內容,旨在發展學生的奔跑能力。

本節課教學目標:

A組能夠聽口令迅速啓動,面對目標加速跑跑動時注意擺臂;

B組能夠聽到口令,盡全力進行追逐跑;

C組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能夠參與遊戲並完成追球跑。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智障學生,共有7名。由於培智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多表現爲直接興趣,自控能力和認知能力較差,運動能力差異明顯,課堂紀律難以保證,組織教學難度大。預設AB組學生學習興趣較高,能夠參與教師組織的各種活動,但實際情況不理想。C組學生則需要輔教教師的幫助進行一對一活動。

四、教學流程

本節課通過遊戲"石頭、剪刀、布"——熱身活動——教師和學生配組示範——遊戲追球跑——分組追逐跑——遊戲"小雞快快跑"——放鬆練習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五、教學反思

1.面向全體,尊重差異。

根據本班學生能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同內容異要求,教學設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得到了練習的機會,本節課C組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課堂,並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練習,

2.遊戲貫穿課堂,改變枯燥的訓練方式。

本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是一種遊戲式的競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參與遊戲。本課所安排的遊戲需要學生有靈活的應變能力:靈敏的觀察能力可以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內發現"追逐"目標,以及感覺到自己的"危險處境";靈動的身手可以使學生能迅捷地"追捕"到目標,而躲避他人的"追蹤".本節課每一個練習基本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在"玩中練"、"玩中學"、"玩中健體",整節課遵循由簡到難、由快到慢相結合的練習原則,讓學生學得輕鬆,練得愉快。

3.採用個別化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

本節課我在不同的環節對學生進行個別化輔導,重點關注BC組學生。例如:在追球跑環節,教師對張欽源進行了個別輔導,帶着他進行了兩次嘗試,雖然他不太配合,但是在教師的的帶領下還是完成了,在"石頭、剪刀、布"的遊戲時和蔡龍同學配對,並給予了指導。

4.體育課堂滲透德育教育。

追逐跑雖然是學生經常在課間玩的活動,但是危險性較大,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並且聯繫實際教育學生在課間不要追逐打鬧,特別是在追逐過程中不能推攘,否則會跌倒,避免了學生可能出現的危險。

5.存在問題:

(1)對學情預設不夠。在課前沒有充分考慮氣候、時間,學生在午休後精神萎靡,課堂狀態不佳,具體表現爲對教師的口令無動於衷,特別是AB組學生尤爲明顯,導致前期教學進度緩慢,大大影響了後面的教學,最後"小雞快快跑"的遊戲未能實施。

(2)由於教者面對學生的萎靡狀態缺乏靈活機動的教學措施,導致課堂組織混亂。練習雖然通過遊戲改變了枯燥的形式,學生也能夠表現自己,但是由於教者前期觀察與本節課學生表現不符,導致本節課學生的訓練量參差不齊。

(3)示範及練習時口令、語言講解不夠精確,對學生缺乏激勵性語言。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跑,很容易,但是要讓學生跑得有興趣,通過跑的練習後成績能有所提高,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只要我們通過不同內容的聯繫,採用多樣的方法與手段,相信學生一定會有收穫。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12

活動目標:

1、運用顏料或各種輔助材料來裝飾石頭,體驗在石頭上做畫的樂趣。

2、能大膽的進行石頭的組合,創造出新穎的形象,體驗合作帶來的快樂。

3、嘗試用裝飾好的石頭造型來創編故事,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形狀的小石頭(已洗淨涼幹並分類)

2、油畫棒、棉籤、橡皮泥、各色紙、毛線、假花、雙面膠、吸管、稻草、瓶蓋、牙籤、皺紋紙等。

3、各組一塊抹布。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動畫片形象引入,出示範例,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問題:

1、他們是什麼做的呀?

2、你們覺得這塊小石頭象什麼?

3、他們的樣子是一樣的嗎?

(二)教師引導幼兒看看、說說、想想石頭象什麼?

要求:

1、每個小朋友去挑選一塊自己最喜歡的石頭,玩玩、說說、想想它的形狀象什麼,可以變成什麼?

2、和同伴說說你的石頭可以變成什麼?爲什麼?

3、如果將石頭組合起來,你覺得它又象什麼?

(三)教師介紹製作方法,可以和同伴一起商量,一起合作。引導幼兒先在紙盒內組合石頭,然後對石頭進行裝飾,再用雙面膠將石頭固定在紙盒上,最後對紙盒進行裝飾,完成作品。

(四)教師提出活動要求

要求:

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頭變成什麼。

2、要用上各種好看的顏色。

3、在裝飾紙盒的時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裝飾才能編出一個好聽的故事來。

(五)幼兒創作石頭畫,教師指導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大膽想象,能利用各種石頭進行組合,創作出各種造型。鼓勵幼兒大膽選擇各種輔助材料及工具。

(六)創編故事

教師組織先完成作品的幼兒利用自己製作的石頭來創編故事。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13

準備計劃

先讀讀課文裏的這段話,想想需要考慮哪些問題,準備紙筆,稍做記錄。

分組討論

恐怕一個人拿不定主意,咱們分小組進行。看哪一組計劃的周密、妥當,咱們就聽從他們的意見,每人稍做準備,談談自己的計劃,再由小組長統一意見,推選一人作好發言,師生評議。最後,由班長綜合大家意見,制定出一個春遊方案。

第二、三課時:習作

啓發談話

我們在校園裏生活了三年,對環境應該很熟悉了,你能說說嗎?你最喜歡哪個地方,比如校園的花壇,有哪些花草等,你經常在那裏做些什麼?(鼓勵學生自由說,放開說,教師做適當補充指點)

小結:有的同學平時能夠留心觀察,說了自己的所見所想,講的很具體,而有的同學疏於觀察,我們要做善於觀察的人。

實地觀察

現在給大家30分鐘時間,去校園裏做一次觀察,把觀察到的景物記錄下來。可以選一處景物來寫,具體寫出你的感受來,或者你想到了曾經在那裏發生過的事情,覺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寫下來。注意要仔細觀察。

交流觀察所得

指名說說你已經觀察到什麼,準備怎麼寫,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啓發。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進行點評。

學生完成習作

同桌互相交流,評改

改通順,指出錯別字及其病句、標點錯誤等;評優點,劃出你認爲的好詞好句或者精彩語段;提建議,提出哪些內容需要具體或補充,哪些可簡單或刪除等等。

第四課時:我的發現日積月累

複習導入

檢查讀詞語卡中的詞語,有選擇的聽寫詞語。

我的發現

分角色讀讀對話,說說小林和小東發現了什麼?讀句子,回到課文中去找這些句子,再讀一讀,說說用這樣的句式有什麼好處。交流後進行摘抄。我們在哪些課文中也學到過類似的句子?

日積月累

自由朗讀詩句,說說自己讀懂意思的詩句,提出難以理解的詩句,教師點評釋疑。比一比,看誰背的多,背的快。

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也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少講多練,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提高語文素養。

本次習作要求是按一定的順序寫校園裏的景物,或者別處的景物,還可以寫寫發生在校園裏的難忘的事。我們就先來選擇寫寫我們朝夕相處的校園。

先讓學生課下仔細觀察學校中你認爲最美的地方,作好記錄。然後運用我的發現中的句式進行描寫。接下來全班評改。

評改要求:景物描寫的過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來描寫,是否選擇了恰當的描寫方法(描寫方法已在語文園地一“我的發現”一欄中有體驗、有訓練。)是否運用了總分的寫作方法。

最後加上開頭結尾,還是要運用總分總的結構,這樣一篇習作就完成了。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14

[教例]

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七冊第15課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5課,看老師寫課題

(師板書:誠實和信任,寫完後引導讀題)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默讀全文,找出含有課題的那句話,用~~~~~~劃出。

(生交流讀句子,師出示:人與人之間還有 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你給我留下了誠實和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

(評:直奔中心,既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又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再一次感知課文,也爲更好地開講奠定了基礎。)

師:課文中說,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我們該怎樣讀課題呢?

(生再讀課題)

師:作者爲什麼這樣說?誠實和信任真的比金錢還重要嗎?請同學們輕聲讀1-3小節,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夜晚。

(生自由讀)

師:誰能用簡潔的話說說那個晚上發生的事?

生:故事主要講了我驅車從外地回布魯塞爾的路上,不小心撞碎了停在路旁的小紅汽車的反光鏡。

生:我覺得他講得不夠完整,應該把時間和造成事故的原因講清楚。

師:你講得很有道理,請你來說說吧。

生:課文主要講了一天深夜,我在驅車回家的路上,由於天黑,能見度差的緣故,撞碎了路旁小紅車的反光鏡。

生:老師,我覺得還要講清事故發生後,我主動承擔責任,留下字條,希望車主與我聯繫這一點。

師:你這麼補充,故事就說完整了。

(評: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細節雖小,但若課堂上長抓不懈,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必大有益處。)

師:那麼,在這個故事中,大家覺得我是個怎樣的人呢?請同學們再一次默讀課文1-3段,可以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圈圈劃劃。

(生讀後劃句子,並在小組內交流,代表發言)

生:我覺得作者很誠實,從課文第三段中可以看出。

(讀文中句子)

生:我也有同感,如果作者不誠實,他完全可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走掉。可是他還是留下來,並寫下字條,希望車主與他聯繫。

師:同學們有這樣的感受嗎?(有)讓我們來有感情地讀讀這段文字。

(出示句子,生有感情地齊讀,之後繼續交流)

生:我覺得作者很負責任,當他發現反光鏡碎了以後,沒有自顧自往前開,而是往回走了五六十米。

生:我認爲作者勇於承擔責任,當他發現小紅車的車主也違反規定以後,還是主動承擔了責任。

師:你從哪兒讀懂這層意思的?

生:因爲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釐米,但它畢竟是停着的,責任應該在我。超出停車線說明小紅車主人也違規了,畢竟應該說明我把責任承擔起來了。

(生相機圈點)

生:按照規定,應該是雙方共同承擔事故的責任,作者卻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種精神真令人敬佩。

師:你說得真好,你能帶着這份由衷的敬佩之情把這句話讀好嗎?

(生讀得很投入,衆熱烈鼓掌)

(評: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此處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讓學生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教者充分引導學生品詞析句,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新課標)。因此,一個誠實的,嚴於律己的我的形象展現在同學們的眼前。)

師:就是這麼個夜晚,作者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主動留下字條,希望車主與他聯繫。同學們,假如你是小紅車主人,當你看到這張字條時,你會怎麼想呢?

(喃喃自語,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得很熱烈。)

生:這是一個多麼誠實的人啊,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能主動承擔責任,真讓我敬佩!

生:雖然我的車子被撞壞了,可這位先生對我那麼尊重、信任,這是多麼讓我感動啊!

生:我的車子超出了停車線,也違規了,可這位車主把全部責任承擔起來,他的品格多麼高貴,我一定要謝謝他!

師:是啊,剛纔同學們說的,正是小紅車主人所想的。所以,事隔三天,他主動打電話與作者聯繫,請同桌分角色練讀打電話部分。

(評:讓學生扮演文中人物,將學生引入文中,境裏,發揮情境的感染效應,深化了學生對我的高尚品格的理解。設計巧妙,效果顯著。)

(生同桌分角色讀)

師:請兩個同學合作分角色讀第一次對話。

(進行適當評價)

師:讀了這一次對話,有什麼問題嗎?

(評:學貴有疑,有時侯課堂上教師的主動出擊也不失爲一種策略。)

生:作者把小紅車的反光鏡撞碎了,爲什麼小紅車的主人還要感謝他?

師:是啊,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讀第二次對話。

(生自由讀,思考)

生:小紅車主人自己也有錯,但作者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主動留下字條,這使小紅車主人很感動,所以他要感謝他。

生:小紅車主人覺得作者是個誠實的,值得敬佩的人。

師:讓我們有感情地讀讀這次對話。

(生選擇角色讀)

師:讓小紅車主人感動的僅僅是這張字條嗎?

(出示第三次對話,男女生分角色讀)

(評:文章至此,高潮凸顯。教者進一步激疑、點撥,將學生的思考和認識更加引向深入。)

生:使小紅車主人感動的是作者那誠實的敢於承擔責任的品質,它是最珍貴的。

(師板:比金錢更珍貴。)

生:小紅車主人覺得作者的誠實和對人的信任是很珍貴的,比金錢更重要。

(男女生再一次完整的分角色讀對話)

師:在對話中,我再三地表示歉意,讓小紅車主人深深地體會到我的誠實及對他的信任,而小紅車主人所說的發自內心的話更讓我感到他對我的信任。

(師生接讀第三段)

師:同學們,這則感人的故事學完了,相信你對誠實和信任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時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請用一句話寫下來。

(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讓學生把閱讀後的想法寫下來,是學生在讀完課文後傾吐的需要。通過這個訓練,相信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已融合了學生頭腦中的相似塊,牢牢地植根於學生的心間了。)

(生思考,練筆,指名交流,師相機評點)

生:誠實和信任是一對密不可分的朋友,我一定要擁有它們。

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必須以誠實和信任爲基礎。

生:誠信是溝通人與人心靈的橋樑。

生:有了誠和信,任你走天涯;有了誠和信,伴你事成功!

生:誠信+毅力=成功

師:同學們一句句發自內心的話,講得多好啊!確定,誠實和信任是人生幸福成功的重要基石,願大家也能和作者一樣,擁有他們。

(佈置課外作業:1、把自己最喜歡的關於誠實和信任的一句話寫下來,做成書籤,送給好朋友。2、蒐集身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事例,在小組內交流;還可以上網讀一讀今年大學聯考的作文。)

(評: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來自於生活實際,誠信真的這麼重要,這麼有感召力嗎?課後留下一兩道實踐性作業題,體現了教者先進的教育理念,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也許比課文更具說服力,而通過實踐讓學生在廣闊的語文空間學習語言,進行語言的實踐。益處多多,自然不言而喻。)

[板書]

誠實和信任

比金錢更重要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15

本節課與過去明顯的不同在於:把單純的教師傳授式改爲學生自學與討論相結合,學生感到很新奇。課堂上所探討的問題就在身邊,更重要的是,不論課前、課中,都是學生唱主角,比給教師當聽衆要有趣得多。整個教學過程,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配合得很好,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和諧、輕鬆。

備課資料:水體的自淨能力

廣義的水體自淨是指在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下,受污染的水體逐漸自然淨化,水質復原的過程。狹義的水體自淨是指水體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污染物而使水體淨化的過程。水體自淨可以發生在水中,如污染物在水中的稀釋、擴散和水中生物化學分解等;可以發生在水與大氣界面,如酚的揮發;也可以發生在水與水底間的界面,如水中污染物的沉澱、底泥吸附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分解等。 自然界各種水體都具有一定的自淨能力,這是由水自身的理化特徵所決定,同時也是自然界賦予我們人類的寶貴財富。如果我們能夠科學有效地利用水的自淨功能,就可以降低水體的污染程度,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其最大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特定地區、一定時間內水體的自淨能力是有限的。研究和正確運用水體自淨的規律,採取人工曝氣或引水衝污稀釋等輔助措施,強化自淨能力,是減少或消除水體污染的途徑之一。同時,在確定允許排入水體的污染物量時,水體的自淨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決策因素。

水體自淨大致分爲三類,即物理淨化、化學淨化和生物淨化。它們同時發生,相互影響,共同作用。

(1)物理淨化。物理淨化是指污染物質由於稀釋、擴散、混合和沉澱等過程而降低濃度。污水進入水體後,可沉性固體在水流動較弱的地方逐漸沉入水底,形成污泥。懸浮體、膠體和溶解性污染物因混合、稀釋,濃度逐漸降低。污水稀釋的程度通常用稀釋比表示。對河流來說,用參與混合的河水流量與污水流量之比表示。污水排入河流經相當長的距離才能達到完全混合,因此這一比值是變化的。達到完全混合的距離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稀釋比、河流水文情勢、河道彎曲程度、污水排放口的位置和形式等。在湖泊、水庫和海洋中影響污水稀釋的因素還有水流方向、風向和風力、水溫和潮汐等。

(2)化學淨化。化學淨化是指污染質由於氧化還原、酸鹼反應、分解化合和吸附凝聚等化學或物理化學作用而降低濃度。流動的水體從水面上大氣中溶入氧氣,使污染物中鐵、錳等重金屬離子氧化,生成難溶物質析出沉降。某些元素在一定酸性環境中,形成易溶性化合物,隨水漂移而稀釋;在中性或鹼性條件下,某些元素形成難溶化合物而沉降。天然水中的膠體和懸浮物質微粒,吸附和凝聚水中污物,隨水流動或逐漸沉降。

(3)生物淨化,又稱生物化學淨化。是指生物活動尤其是微生物對有機物的氧化分解使污染物質的濃度降低。工業有機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域後,即產生分解轉化,並消耗水中溶解氧。水中一部分有機物消耗於腐生微生物的繁殖,轉化爲細菌機體;另一部分轉化爲無機物。細菌又成爲原生動物的食料。有機物逐漸轉化爲無機物和高等生物,水便得到淨化。如果有機物過多,氧氣消耗量大於補充量,水中溶解氧不斷減少,最終由於缺氧,有機物由耗氧分解轉爲厭氧分解,於是水體變黑髮臭。

標籤: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