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設計3.77K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土中國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1

■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第四課時,在前面,學生已經通過三課時的學習,對整本書進行了比較具體的學習,包括概念理解,邏輯思路梳理,重點問題分析討論。學生前期對本書的掌握是否紮實,對本課有着重要影響,本課時的研學建立在前三課時學習內容的基礎上。

■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本書中的中國鄉土社會的關於“家”的文化傳統。

2、瞭解對本書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思路,掌握研讀的一些方法。

3、拓展遷移,聯繫個人體驗和社會生活,深入理解本書的概念、觀點,並找到深層學習的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 教學重點和難點

拓展遷移,由淺入深,由感受體驗到理性深入,激發學習興趣,探尋深入研究的切入點、研究方向。

■ 教學準備

1、費孝通所著《鄉土中國》。(備註:長江文藝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指定閱讀書系。)

2、籌建研究性學習小組,每組4-8人。

■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通過前三課時的學習,對費孝通先生及其《鄉土中國》一書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對本書中的很多學術概念進行了學習理解,分析梳理了全書的邏輯思路和各章節的內在聯繫,討論解決了讀書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更在第三課時跟隨解老師對“差序格局”進行了重點研討,今天,我們將一起努力,圍繞“家”這個範疇,探尋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二)體驗與感受:看視頻,找差異

1、看視頻,談不同。

活動一:看“中國媽媽和美國媽媽差異”小視頻,談一談差異在哪裏。

活動設計思路:這個小視頻形式獨特,內容有趣,切中同學們生活體驗,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通過同學發言直觀談感受的方式,體會淺層學習中“體驗與感受”的着力點。

2、分小組,列表格。

活動二:學習小組研究討論,通過列表格方式,比較詳細列舉各方面問題中中美媽媽的差異。

(例如:學習問題,戀愛問題,婚姻問題,工作問題,家務勞動等等)

活動設計思路:通過列表格,使同學們熟悉家庭生活大概涉及哪些方面,理性分析中外現代家庭對母子(母女)關係處理的差異,用中西比較的方式思考家的問題,內容貼近同學們生活,並且,使同學們認識到列表格等學習方式,可以讓結論更理性和全面,引出下面量化研究的研習方法。

(三)深入與細化:量表研學

1、關於中美媽媽的不同,同學們能找到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是如何論述的嗎?

如:“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象個小國。而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裏都得給父母膳宿費的西洋社會裏,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在團體裏的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裏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係、講交情。”(第26頁)

2、學習任務一:那麼,費孝通先生在本書中認爲西洋家庭和中國傳統社會家庭有什麼差異呢?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爲單位,進行研討,填寫量表。

學習任務設計思路:通過設計簡單量表,對比中西家庭差異,掌握應用簡單量表方法,體會研習文本內容深入的方法。

將同學們的結論整合,得出相對理性科學的結論。

(四)思考與批判:發現問題

整本書閱讀過程,是從初識體驗,理解把握,到深入思考的過程。我們的思維從“是什麼”到“爲什麼”,再到“怎麼樣”的一個升級過程,只有走到“怎麼樣”這一步,才能讓我們的學習得到提升,才能去思考“對不對”“有什麼用”的問題。

學習任務二: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討論圍繞本書中“家”這個問題,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對不對”“有什麼用”的問題?列出問題。

例:“現代中國家庭是否延續了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描述的特性?”

……

學習任務設計意圖:通過研討方式,圍繞“家”這個小概念,完成整本書閱讀學習目標中“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和“瞭解本書的學術價值”的引導與思考,結合本書內容,拓展遷移,聯繫實際生活,鍛鍊閱讀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培養批判意識,激發研究興趣,爲下一步確定研究性學習研究方向做鋪墊。

(五)遷移與拓展:完成《鄉土中國》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學習任務三:圍繞“家”(或“家庭”“家族”),確定《鄉土中國》研究性學習題目,完成開題報告。

比如《家族》 一篇,其結論主要是基於中國傳統家庭的調查,我們可以結合讀過的相關文學作品,聯繫本文所學知識,去分析這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國傳統大家庭。我們一起來試試從這個角度擬定一個研究題目。

步驟一

教師引導:確定研究題目思路,完成開題報告表格。

1、 研究對象的確定:關鍵詞“家”(或者“家庭”“家族”)。

2、 範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現代中國的家庭。

3、 角度:橫向,固定時期;縱向,發展變化。

4、 語文研究價值方向:古典文學作品,或者現當代文學作品。

5、 部分相關文學作品舉例:曹雪芹的《紅樓夢》、魯迅的《祝福》、曹禺《雷雨》、陳忠實的《白鹿原》等等。

如,通過現實體驗和新聞、影視劇、藝術作品總結分析的思路,示例選題《現代中國家庭的發展軌跡和趨勢》;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結合自身經驗和分析,示例選題《小說<紅樓夢>中家庭關係研究》……

步驟二

交流討論,填寫表格。

(表格附後)

步驟三

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展示,修改,教師指導評價。

學習任務設計思路:以《開題報告》爲載體,學有深度,學有所用,進可完成此項研究性學習,真正開啓高中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退可明確思路,初涉課題、論文,爲下一步學術發展奠定基礎。

(六)作業佈置

小組討論,可以圍繞“禮治”“訴訟”“權力”“道德”等角度,繼續進行其他方向研究。(浙江省甌海中學 郭金玉)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培養聯繫現實、學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學活用,運用閱讀過的《鄉土中國》理論來分析現實社會中的一些現象,並能進一步通過探討思索問題的本質和可能的解決途徑。

思維發展與提升培養邏輯思辨能力,能具體分析《鄉土中國》中各個概念含義,能有感而發。

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整體概括和讀後感悟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追溯鄉土社會的特點,探索社會發展的途徑,進而引發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對當代文化的關注。

教學重點、難點、離清概念,延伸討論,讀後有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大彙報

1.在前面導讀、略讀、批讀、研讀的基礎上,給文中的下列概念下個定義。要求:在個人理解的基礎上,小組集合集體智慧,每個概念綜合出一個最佳答案,然後在全班展示。

2.展示彙報。

熟悉社會:因見證了每個人的生長過程從而使人和人、人和物形成了最爲熟悉的社會關係的村落式社會形態。

面對面社羣:由於人們終日面對面相處而形成直接交流會意有時甚至無需語言這一媒介的社區形態。

差序格局:是指鄉土社會裏的人際關係是以個人爲中心依據私人關係向外不斷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變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關係圈。

團體格局:是指由各種各樣由若干人組成的關係平等界限分明互相合作的團體構成的社會形態。

感情定向:文化規定感情可以發展的方向。

亞普羅式文化:關於人需接受超於人力創造而由宇宙來安排完善的秩序的文化觀念。

浮士德式文化:生命的價值在於不斷克服各種衝突甩形成的阻礙的過程。

禮治社會:運用教化的形式讓人們形成的主動服膺於傳統習慣的維持社會穩定的方法。

無爲政治:鄉土社會因不具備橫暴權力所追求的經濟效益、也不具有同意權力所要求的分工體系而形成的微弱和鬆弛的“統治”形態。

橫暴權力:發生在階級鬥爭裏的以自己的意志驅使被支配者而帶有壓迫性質的權力。

同意權力:在社會分工的狀態下人們必須遵守契約來維持各人的工作、維持各人可以互相監督的責任的權力。

社會契約:在社會分工的前提下人們爲了保障每個的責任與義務而形成的共同授予的權力。

長老統治:區別於橫暴與同意權力的以教化形成的禮的統治形式。

時勢權力:當社會結構不能答覆人的'需要的時候一些有能力、有辦法改變社會結構並能獲得羣衆的信任從而擁有支配他人的權力。

二、大交流

1.《鄉土中國》一書中的哪些描述與你的生活經驗是否相符合?

2.《鄉土中國》一書中的哪些描述與你的生活經驗相背離?

3.費孝通先生20世紀40年代寫這本書的初衷是“認識中國社會,改造中國社會”,中國社會隨後幾十年的發展符合作者的預期嗎?

4.隨着城市化的發展,特別是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也逐漸在縮小,鄉土性也逐漸淡化了,“鄉土”觀念日漸式微,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你對振興鄉村,有哪些好的建議?請分享出來。

5.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我們該摒棄什麼,又該繼承什麼?

討論時自由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第4題的參考:

城市的繁華對自小生活在農村的年輕人的確很有吸引力,因爲年輕,視野不夠開闊,經歷也不夠豐富,爲了生活、夢想,爲了心中那一份嚮往來到了城市,因爲那裏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機遇。遠離家鄉,可逼迫自己實踐理想的職業規劃,激發自己變得更好。但是遠離家鄉與“記住鄉愁”並不矛盾,關鍵是找到一個平衡點,恰到好處地處理好這個矛盾,鄉土城鎮化就顯得尤其重要。

好的建議:①轉變生產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等,讓人們就地城鎮化;②珍視歷史遺存,轉向提升品質、注重人性的內聚式發展;③打造優勢產業,發展特色小鎮經濟,用特色文化保留鄉土氣息,增強人們的認同感、歸宿感。

三、大展示

1.每組推薦一篇《鄉土中國》讀後感,在全班展示。

2.讀後感示例。

千條萬縷瞭然在胸

讀完這本《鄉土中國》,感觸頗多。

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着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爲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後確有千條萬縷瞭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

作者是大師級人物費孝通先生,書中提出了有關中國社會——鄉土社會——的一些基本特點、基本概念,譬如所謂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中沒有法律產生的條件;鄉土社會的禮治、長老統治等等特點……對於我這個剛剛對社會學發生興趣的初學者來說,起到了很好的啓蒙作用。

這本書雖然通俗易懂,但是自己真正理解書中的實質內涵的東西則並不是那麼多。這本書一開始讀起來感覺十分的親切,因爲自己就是從鄉村中出來的人,對鄉村本來就有一種熱愛之情;但是不同的是,費孝通先生則通過理論層次的寫作手法和研究方法將鄉村社會結構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確實是費孝通先生的獨到之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就是裏面通俗易懂的語言,跟霍金的《時間簡史》貌似有很多的相同之處!

鄉土社會之鄉土原因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正如費老所說,中國基層社會的確有濃濃的鄉土味。這裏的鄉土味並不是城市人眼中給鄉下人冠上沒認識多少字、聽到汽車喇叭鳴不知道往左還是往右的的愚昧,而且經過實踐證明,鄉下人的學習能力並不比城市人差,只是對於知識和城市生活規律的需要和慾望沒有都市人強烈。經過這麼多年對歷史的學習,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能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制約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基層人民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的發展。再加上鄉土社會是一個社會變遷速度十分緩慢的社會,人民已經習慣了鄉土社會裏安穩的生活,因此不能適應其他快速變遷型的社會,這個纔是鄉土社會之所以鄉土的原因。另外,雖然鄉土社會的社會變遷速度慢,但是鄉土社會畢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舊的社會制度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時候,名實分離的情況就會出現。名是老祖宗定下來的規矩,不可輕易改變,所以人們只好依舊採用這個名,而在實際的操作上採用自己的那一套實。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在我的家鄉,傳統結婚習俗已經不再符合現實了,所以人們其實早就開始按照自己那一套去辦事了,只不過不敢明目張膽的廢除這些傳統習俗。這其實也折射出了傳統國人們保守封閉的特點。讀着這本書,不禁一遍遍感嘆費老敢於探索的精神,雖然《鄉土中國》的創造時間離現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但它折射出來的理論依然經久不衰。

不可否認的鄉土性

《鄉土中國》是從農村的角度解析中國的鄉土性。我來自農村,書中許多事深有體會。

這本書寫於一九三七年,距今已七十餘年,但在看這本書時,我絲毫感覺不到時代的阻隔帶來的距離感。這也恰恰說明我們仍沒有從鄉土社會中完全蛻變出來,而鄉土社會是穩定的,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相對穩定的。今天的中國還在從鄉土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變之中,不可否認它還帶有很強的鄉土性,也正因爲如此,《鄉土中國》這本書直到今天還是很有價值的一本書。

《鄉土中國》是一本社會學的著作,但包含的內容卻遠遠超越了社會學。這本書是作者對本民族文化社會學層面上的重新審視。他解釋了很多問題,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新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是通過與西方社會的比較凸顯鄉土社會的特點,進一步論證鄉土社會的文化是由鄉土社會的本質和特點決定的,是由鄉土社會的整個歷史地理環境決定的。

泥土情緣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我對這種農民天生的泥土情緣感受頗深,包括自己家鄉的農村,去過的外地的農村,不管走到哪裏,都可以感受到農民對土地那種深深地情節,那種感情真正是來自骨髓血液的與生俱來。

他們對待土地,就像土地是孕育生命的搖籃,像是親人般熟悉土地的一切習性。什麼時候土地該鬆土了,什麼時候該澆水了……他們瞭如指掌。在一切可以播種的地方他們絲毫不放過,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如果面積小,他們就會種上點花草,如果面積大,他們就會架上籬笆開闢一個小菜園,每天清晨下地之前在自己的小菜園裏拔拔草,澆澆水,這種勞作,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享受。

我覺得我的奶奶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奶奶今年將近八十的高齡,按理說應該是每天悠閒地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但是奶奶真的是離不開土地。自己向村裏承包了一畝地,種上玉米小麥高粱,在廢棄的老房子的院子裏,在房子東邊的空地上開闢了兩個菜園,種上時新的蔬菜瓜果。這樣,每天清晨奶奶都會出現在菜園裏,下午暑熱散盡的時候,奶奶會一個人或者帶上我們其中一兩個人,去田裏轉轉,看看莊稼……這樣,奶奶說,在地裏乾點活,既鍛鍊了身體,心裏也舒坦。

在朝陽村採訪村頭一位開超市的阿姨的時候,她說:“心裏煩了,去地裏轉轉就好了。”對於他們,土地是一種母親似的依靠,是一種與生命難以割捨的情懷。

心中的眷戀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艾青的一句詩歌。我想這句話最能反映書裏的思想。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很同意,因爲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因爲依賴那片土地,在我們心中變成眷戀。我們世世代代的文化才得以傳承。

一個人,說走就走了。一戶人,說散就散了。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村莊圍繞人的生老病死和婚喪嫁娶所固有的生存儀式正在被逐漸湮滅。由於外出打工,崖邊從20xx年到20xx年,只舉辦過五場婚禮。很多外出務工的人結婚時都在城市裏舉辦婚禮,這樣一則避免計劃生育的追究,二則避免回村辦婚禮的麻煩。婚禮不在村裏舉辦,新生兒的滿月酒自然也挪進了城市。唯有葬禮,是村莊無法捨棄的規則,每一個老人死去,都要舉行葬禮,而年輕人越來越少,葬禮儀式能否按照舊制度舉行正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儘管中國很早就有了先進的城市文明,也曾創造了世界頂級(四大發明)的技術,但中國的社會基礎或者說社會基層依然是鄉土的。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土地搬不動,農民依賴土地、固守土地,形成了鄉土中國,形成了農業文明。這是費孝通60多年前總結《鄉土中國》的依據。

儘管費孝通總結的社會結構特點依然能在中國鄉土社會窺見一斑,但總體而言,在經歷了1949年的解放和社會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浪潮以後,中國農村社會基礎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鄉土中國向城鎮中國過渡,這個過渡時期的農村問題,便是新鄉土中國問題。在千百萬個崖邊最大的憂傷和惆悵。

像書中的一句話說的那樣:只有直接有賴於泥土的生活纔會象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中國便是這樣的,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們便有了一份土氣,無需覺得丟臉,這本身就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我們該慶幸,這是我們的家的標籤,是我們的根。葉落歸根而我歸往何處?我們都知道,落葉尚要歸根,人也是一樣的,倘若忘了根在哪裏,要如何回家?

四、大期待

田野考察與躬身自省

《鄉土中國》一書對中國社會結構的認識是全面、理性並富於洞見的。但該書出版已逾70年,其間中國社會結構已經發生鉅變。當下中國社會結構之實際狀況必須經由田野考察,方有切實瞭解。正如《鄉土中國》一書所論及,中國傳統觀念中有一些消極因素保留至今,可能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殘存,我們只能不斷躬身自省方能找到它們,下定決心才能祛除它們。請同學們利用假期進行實地考察後,寫出具有較高質量的關於鄉土特色方面的考察報告,可以作爲研究性學習課題,也可以作爲社會實踐活動,當然更可以作爲語文小論文。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閱讀《鄉土中國》全書,瞭解中國鄉土社會的特點,增進對農村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的理解。

2.掌握先“粗”後“細”的學術著作閱讀方法。

3.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4.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5.品味《鄉土中國》的寫作特色。

重點:

1.閱讀《鄉土中國》全書。

2.掌握先“粗”後“細”的學術著作閱讀方法。

3.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4.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難點:1.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2.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鄉土中國》是一部經典的社會學著作,作者費孝通先生以實地調查爲基礎,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提出許多具有啓發性和影響力的觀點。讓我們共同開啓《鄉土中國》的閱讀之旅。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掌握學術著作先“粗”後“細”的閱讀方法。

2.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3.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4.品味《鄉土中國》的寫作特色。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1.閱讀《鄉土中國》全書,掌握學術著作的閱讀方法,積累閱讀社科類學術著作的經驗。

2.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把握作者的邏輯思路,理清著作的知識體系。

3.品味《鄉土中國》的寫作特色。

三、學習活動

(一)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吳江人,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早年赴英留學,1938年學成回國。曾任西南聯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他長期從事社會學、社會人類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生育制度》《鄉土中國》等。

(二)《鄉土中國》閱讀建議

《鄉土中國》是一部社科類學術著作,同學們之前很少接觸學術著作,可能不知如何着手。在此,給同學們一些閱讀建議:

1.先“粗”後“細”,逐步推進。

(1)粗讀

①閱讀“序言”“後記”,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閱讀《鄉土中國》的“序言”和“後記”,我們可以瞭解此書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寫作背景:20世紀40年代後期,費孝通在西南聯大等校講授“鄉村社會學”課程。他不喜歡用現有的教材,而是獨立思考和探索,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學生。後來,應《世紀評論》之約,費孝通將授課內容進行整理,寫成分期連載的十四篇文章。

寫作目的:探討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回答“作爲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②瀏覽目錄,大體瞭解著作的基本內容和章節結構。

社科類著作的目錄,一般都比較明晰,主要的觀點往往會出現在章節標題中。我們閱讀目錄中的章節標題,就能對全書的內容和結構有粗略的瞭解。

閱讀《鄉土中國》一書的目錄,我們可以瞭解到,除了“重刊序言”和“後記”之外,《鄉土中國》包括14篇文章,分別是《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爲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閱讀了目錄中的文章標題,再結合我們在“序言”和“後記”中瞭解到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內容,我們可以大致斷定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談論中國鄉土社會的特點,涉及文字的使用、社會結構、道德觀念、傳統感情、宗法制度、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內容。

③瀏覽正文,快速跳讀,對全書形成初步的整體感知。

在瀏覽正文時,我們可以這樣做:留意每個章節的開頭和結尾,以及每個段落的開頭和結尾,那裏往往會出現觀點;看到闡述觀點或定義概念的`句子,順手勾畫下來;其它部分可以一目十行,進行跳讀,知其大意即可。

以上講的是粗讀。我們通過粗讀形成對全書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有了,就會產生對這本書的疑問點和興趣點,也就產生了閱讀期待。帶着這樣的期待去閱讀,會有更好的閱讀效果。就像學者溫儒敏先生所說的:“‘粗讀’是必要的頭道‘工序’,爲整個閱讀做準備的。如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先看看地圖,確定方位,有什麼景點或者生活設施心裏有數,遊覽的計劃也就慢慢形成了。”

(2)細讀

細讀是指對文章進行精細深入的閱讀,注重概念、材料、論證、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斷提煉。

我們以《差序格局》這一篇文章爲例,來說說“細讀”需要注意的方面。

我們需要關注作者提出的概念。在這一章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差序格局”,作者用它來指稱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格局。“差序格局”是指由親屬關係和地緣關係所決定的有差等的次序關係。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爲了更好地說明差序格局,舉出另一個可與之構成對比的概念,就是“團體格局”。“團體格局”是用來指稱西洋社會結構格局的概念。

我們在細讀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區分觀點與材料,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用材料來支撐觀點的。在《差序格局》這篇文章中,費孝通運用了豐富的材料,包括生活經驗、歷史事實、民間俗語、《紅樓夢》中的情節、《論語》《大學》中的名言等。我們在細讀文章的時候,需要弄明白作者爲何使用這些材料,他用這些材料驗證了什麼樣的觀點。

我們在細讀時還可以關注作者是如何論證觀點的,他使用了什麼樣的論證方法。在《差序格局》這篇文章中,作者採用了比喻論證、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在細讀時,我們還可以注意分析作者是如何進行邏輯推理的。在《差序格局》中,作者由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格局是差序格局這一結論。這種由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理論的推理方法,是歸納的推理方法。

2.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繫。

學術著作往往會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然後從理論上進行闡釋。閱讀《鄉土中國》,要特別關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禮俗社會”“差序格局”“無訟”“無爲政治”等。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的序言裏說:“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理解書中的核心概念,找到作者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工具,就等於掌握了閱讀學術類著作的鑰匙。藉助這把鑰匙,我們就能夠把握全書的主要內容,理解其學術研究的價值。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抓住和理解核心概念呢?

①留意目錄中的核心概念。

《鄉土中國》的目錄包含一些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無訟”等等。我們在讀目錄時,可以留心記下這些核心概念,把它們抓住。

②勾畫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產生的語境、內涵,以及作者如何圍繞它展開論析。

在閱讀正文時,我們也要時時留意概念。碰到概念,我們先區分它是一般概念還是核心概念?如果是核心概念,我們要將它勾畫下來,並且思考:這個概念是在什麼樣的語境中提出來的?它的內涵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圍繞它展開論析的?

③在對比中理解核心概念。

在《鄉土中國》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許多用來指稱鄉土社會的概念,並且往往同時提出指稱其它社會的對應概念。比如作者分別用“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這兩個概念來分別表示鄉土社會結構和西洋社會結構的格局。在兩者的對比中,每個概念各自的內涵就更加清晰了。我們在理解某一個核心概念時,可以嘗試找到與它構成對比的另一個概念,在比較中更好地理解每一個概念。

教材上有《鄉土中國》概念對比表,同學們可以利用這個表格,梳理作者用來指稱鄉土社會的概念和與之相對應的指稱其他社會的概念,並結合作者的論述理解它的含義。

④理解概念之間的聯繫。

《鄉土中國》中的很多概念都具有緊密的關聯。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差序格局”和“系維着私人的道德”這兩個概念就具有緊密的聯繫。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就是:“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裏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道德觀念是依社會格局而決定的,有“差序格局”這樣的社會結構格局,就自然會有“系維着私人的道德”。如果能將書中重要概念之間的聯繫弄清楚,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這本書的知識體系。

⑤反覆閱讀,查閱資料,聯繫經驗,促進理解。

有時我們也會遇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反覆閱讀,聯繫上下文,用心推敲它的含義,或者可以查閱一些資料,如詞典、百科全書等,促進我們對概念的理解。面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們也可以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極思考,促進對著作的理解。

3.創作思維導圖,把握知識體系。

《鄉土中國》的正文包括14篇文章,作者在每一篇文章都提出了一些觀點。而這14篇文章又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們在閱讀每一篇文章之後,應該想一想:作者在這篇文章中闡述了怎樣的內容?在閱讀全書之後,也應該想一想:這些文章分別講到鄉土社會哪些方面的特點,它們之間有何聯繫?

你可以將你的思考結果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也就是說,當你在讀完每一篇文章時,請嘗試畫一個思維導圖來概括這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你認爲某幾篇文章的聯繫非常緊密,它們是在講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時,你也可以嘗試用一個思維導圖去概括這幾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當你閱讀完整本書時,你可以回顧之前畫過的思維導圖,利用這些思維導圖去思考、去分析全書各篇文章的聯繫。這時,你可以進一步嘗試畫一個總的思維導圖,來概括整本書的內容。

示例:

畫思維導圖有很多好處。它能夠幫助我們提高閱讀的效率。《鄉土中國》的文章具有較強的關聯性,當你的閱讀不斷推進時,有可能會將前面的內容遺忘。這時你看一看自己所畫的思維導圖,便可以比較快速地回憶起前面文章的內容,而不必再重讀文章。通過思維導圖,我們不僅能夠整體地把握某些章節的內容,而且能夠將章節的內容勾連起來,進而把握全書的知識體系。在創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我們對閱讀的內容進行回顧、提煉、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鍛鍊自己的總結概括能力,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創作思維導圖時需要注意什麼?

①獨立完成。

思維導圖創作的過程,就是我們個人對這本書再閱讀、再思考、再總結的過程,我們應該獨立完成,而不要滿足於現成的答案。別人畫的思維導圖,我們可以去參考、借鑑,以此來優化自己的思維導圖,但不應用別人的思考來代替自己的思考。

②呈現概念、觀點。

在閱讀《鄉土中國》時,我們會發現作者在每一篇中都提出了一些關鍵概念,闡明瞭一些觀點。爲了將概念解釋得更清晰,讓觀點更加具有說服力,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材料,例如民俗調查的案例、歷史事實、生活經驗、經典著作原文、民間俗語等。當我們畫思維導圖時,只需要呈現關鍵的概念、主要的觀點即可,不必涉及材料。

③語言準確,凝練。

畫思維導圖時,應該儘量用準確、凝練的語言去概括作者的觀點。

4.品讀文章,感受寫作特色。

《鄉土中國》是一部學術著作,我們讀起來卻並不覺得枯燥難懂,而是感覺它非常通俗自然、生動有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我們閱讀這本書,除了可以拓展視野、瞭解一些社會學的知識之外,還可以從文章品讀的角度入手,感受作者的寫作特色,從中借鑑一些寫作方面的經驗。

①論點鮮明。

《鄉土中國》的每一篇文章都集中解決一個問題,而且文章的標題往往就是作者觀點的凝練表達。例如我們讀到“差序格局”這個標題,就能夠明確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是鄉土社會的結構是差序格局;讀到“無訟”這個標題,就能夠明確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是鄉土社會維持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訴訟等等。

②事例豐富而貼切。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事例,並且這些事例都能夠很好地驗證作者的論點。例如在《禮治秩序》一文中,作者提到抗戰時期自己在鄉下的經歷:孩子啼哭不止,自己找不到醫生而請教房東老太太,老太太利用生活經驗順利地解決了問題。這個事例能夠很好地論證作者的觀點:鄉土社會的生活很少變動,後人可以用前人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很多問題,所以鄉土社會裏的人敬畏傳統、主動地服膺於傳統。作者運用貼切的事例,使讀者能夠更容易理解他的觀點,也使觀點更有說服力。

③引用舊典翻出新意。

在這本書中,作者引用了不少傳統典籍文獻,並且以新的視角、新的思路去解讀它們,來驗證自己的觀點。例如在《系維着私人的道德》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論語》中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指出《論語》中“仁”這個觀念並沒有非常確定的解釋,“仁”其實是一系列私人間道德要素的總和,這表明在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中沒有超乎私人關係的道德觀念。作者善於將舊典翻出新意,將舊典納入到自己的論述體系之中,使人讀到之後往往眼前一亮。

④比喻巧妙。

《鄉土中國》裏有不少巧妙的比喻,例如:在《差序格局》一文中,作者將西洋社會的團體格局比喻成捆柴,將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比喻成石頭丟在水面上的一圈圈波紋;在《無訟》這篇文章中,作者用足球比賽來比喻禮治秩序的性質。這樣比喻都十分形象,是對抽象理論的生動說明。

⑤善於對比。

作者在文中經常對比鄉土社會與現代社會、鄉土社會與西洋社會的諸多不同。這種對比展現了作者開闊的視野與宏觀的思考,也使讀者更加容易理解不同社會類型的特點。

⑥語言通俗自然。

《鄉土中國》是一部學術著作,但我們讀來卻不感到枯燥和艱澀。作者用通俗易懂、樸實自然的語言向讀者闡明一個個抽象的概念和理論,這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素養和不凡的語言功力。

(三)反饋與評價

1.閱讀學術著作宜先粗讀、後細讀,那麼粗讀和細讀分別指什麼?

2.閱讀《鄉土中國》要關注核心概念,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抓住和理解核心概念呢?

參考答案:

1.粗讀主要包括三點:①閱讀“序言”“後記”,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②瀏覽目錄,大體瞭解著作的基本內容和章節結構;③瀏覽正文,快速跳讀,對全書形成初步的整體感知。

細讀是指對文章進行精細深入的閱讀,注重概念、材料、論證、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斷提煉。

2.①留意目錄中的核心概念;

②勾畫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產生的語境、內涵,以及作者如何圍繞它展開論析;

③在對比中理解核心概念;

④理解概念之間的聯繫;

⑤反覆閱讀,查閱資料,聯繫經驗,促進理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給同學們提供一些《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建議。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展開閱讀,也希望同學們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學術著作閱讀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課後作業

1.閱讀《鄉土中國》,創作篇章及全書的思維導圖。

2.完成教材上的《鄉土中國》概念對比表,併爲每一個概念做簡要註釋。

六、板書設計

《鄉土中國》閱讀建議

1.先“粗”後“細”,逐步推進。

2.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繫。

3.創作思維導圖,把握知識體系。

4.品讀文章,感受寫作特色。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4

■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重刊序言》和《後記》,瞭解《鄉土中國》的作者和成書。

2.通過與文學作品的目錄比對,瞭解學術概念的不同,進而感受學術著作的內容。

3.通過討論思考,總結學習《鄉土中國》的現代意義。

■ 學習重難點

1.通過比較分析,瞭解學術概念的不同。

2.通過思考,總結表達學習《鄉土中國》的現代意義或價值。

■ 學習過程

(一)勾連現實,激趣導入

1.看圖感受:

①中國人見縫插針地種菜。

②中國龐大而複雜的家譜。——比對歐美相對簡單的家庭關係和稱呼。

2.聯繫生活:結合你的生活和體驗,還有哪些帶有中國特色的現象?

中國的春運,中國大媽愛跳廣場舞;中國人喜歡托熟人找關係;“ 安土重遷”“故土難離”“葉落歸根”“入土爲安” 的觀念根深蒂固;……

3.深入思考:爲什麼?

關鍵詞:農耕社會的傳統、鄉土情結、儒家文化的影響。

(二)瞭解作者,走進《鄉土中國》

1.瞭解作者:

費孝通先生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被譽爲“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他是中國社會學的總設計師,1947年,他出版了關於社會學經典之作《鄉土中國》。

2.《鄉土中國》寫於70多年前。我們通過自己閱讀來了解這本書的成書,拉近與這本書的距離。

學習任務一:

自主閱讀《重刊序言》和《後記》,將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

《鄉土中國》共___篇論文,是從_________中所整理出來的一部分,暫時撇開____問題,專從_________本身來發揮,來追究________的特點。它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具有_____,嘗試回答“_____________”這個問題。

【參考】《鄉土中國》共14篇論文,是從“鄉村社會學”的課程中所整理出來的一部分,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它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具有排他性,嘗試回答“作爲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3.學習任務二:

小組討論:《鄉土中國》的核心是“作爲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爲什麼用“鄉土”這個概念,而不用我們熟悉的“農村”“鄉村”?

師引導:比較綜合。①農村與城市相對應:《後記》第一段“甚至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 。所以“農村”主要是一個經濟概念,表明的是一種不同於城市的經濟活動方式。②我們常說嚮往“鄉村生活”。所以“鄉村”主要是一個社區概念,強調的是一定社會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③“鄉土情結”是我們語境中一個很熟悉的詞彙。“鄉土”則具有更多的文化意義,強調的是與傳統農耕文明相聯繫的社會特性。因此,以“鄉土”命名更符合本書的傳統文化意蘊。

【補充】從學術背景來看,他一九三五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曾師從吳文藻、史祿國等社會學名師;一九三八年畢業於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並獲博士學位,曾師從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打下深厚的知識基礎。並且,從《鄉土中國》一書中,還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傳統儒家經典文獻熟習非常。從實踐背景來看,除其本人生於斯土長於斯地外,在本書成書前,他在廣西、雲南進行了大量的田地調查工作,對中國鄉村社會有着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體會。這兩方面的因素是他敢於另起爐竈、新開中國鄉村社會學的基礎。

4.小結:

所以費孝通先生提出了“鄉土社會”這個概念,進而形成系列文章,彙編成《鄉土中國》,成爲一本研究中國鄉土社會體系的社會學著作。

(三)初識概念,瞭解學術著作

1.看書本的目錄:

學習任務三:

小組合作研究:

①閱讀本書目錄,瞭解基本概念。

②比對右邊的目錄,說說不同。——來自《魔戒》第一部《魔戒現身》

③結合《重刊序言》和《後記》,歸納《鄉土中國》中概念的來源(或研究方法)。

2.齊讀《重刊序言》中的三句話:

①“我是一面探索麪講的,所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沒有經過琢磨,大膽樸素”。

②“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

③“它並不是虛構,也不理想,而是存在於具體事物中的普遍性質,是通過人們的認識過程而形成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形成既然是從具體事物裏提煉出來的,那就得不斷地在具體事物裏去核實,逐步減少誤差。”

3.小結:

幻想小說的虛構性;概念①直接來源是作者的“鄉村社會學”的講課內容,是邊探索邊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②根本來源是通過認識形成的概念。——學術研究或學術著作與文學作品的不同。

(四)反思現代,體悟學術經典

1.學習任務四:

思考表達:

有人曾提出疑問:《鄉土中國》的出版時間是1947年,中國社會大部分已經從“鄉土”走向“現代”,學習《鄉土中國》會不會過時了呢?把你的理由寫成一段話,不少於140字。

2.要點引導:鄉土的中國 鄉土中的國 中國的鄉土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和轉換,鄉村與城市的碰撞與融合,使社會發生着巨大變化。《鄉土中國》中關於鄉土社會的論述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在這樣一個飛奔的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可能代表着我們的歷史、我們的過去、我們的歷史的河流。只有現在的民族是最薄的民族、是最沒有希望的民族,因爲你沒有辦法找到過去,你也沒有辦法從中吸取各種經驗和教訓。——梁鴻)

3.閱讀提升:

梁鴻《中國在樑莊》(前言)

它(鄉村)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無法不注視它,無法不關心它,尤其是,當它,及千千萬萬個它,越來越被看作中國的病竈,越來越成爲中國的悲傷時。

從什麼時候起,鄉村成了民族的累贅,成了改革、發展與現代化追求的負面?什麼時候起,鄉村成爲底層、邊緣、病症的代名詞?又是什麼時候起,一想起那日漸荒涼、寂寞的鄉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邊緣忙碌,在火車站奮力擠拼的無數的農民工,就有悲愴欲哭的感覺?這一切,都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或許,這是每一個關心中國、關心中國鄉村的知識分子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五)介紹方法,學會學術閱讀

1.20xx年的高中語文新課本高一必修教材(上冊)中P80-P81,有以下一些閱讀策略的指導:

①要有閱讀的“預期”。是爲了瞭解鄉村歷史和文化?爲了學習一些社會學研究方法?爲解決當今農村問題尋求答案?

②先“粗”後“細”,逐步推進。

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繫。

④關注作者的研究思路。

⑤反覆閱讀,積極思考。

2.批註法介紹:以《紅樓夢》脂硯齋本爲例。

(六)課堂總結

費孝通:我們對於自己文化的傳統,必須要有一個全盤清理。我們必須用科學方法把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這生活方式中所養成的觀念加以說明。有了這筆清清楚楚的賬才能使我們走下一步時不致再像目前這樣的艱難而浪費了。所以,我們也應該認認真真研讀這本《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5

一、學情分析

《鄉土中國》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收錄的14篇論文是根據費孝通20世紀40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整理而成的,當時面對的羣體爲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的學生,儘管相比較於專業性的學術著作,在內容和語言上相對通俗易懂和雅俗共賞,但是對於現在的絕大多數高中生來說,既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又出現了大量的專業理論和抽象的學術概念,因此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閱讀的濃厚興趣和存在畏難情緒。因此我們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尤爲關鍵,讓學生明確閱讀《鄉土中國》要重點讀什麼,爲什麼讀,怎麼讀。這就涉及到了閱讀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二、閱讀依據

我認爲,閱讀《鄉土中國》的依據就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和《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有關整本書的閱讀要求,然後根據學生的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適時加以調整、創新。

《課程標準》要求“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樹立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品的價值取向。閱讀於本書相關的資料,瞭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和學術價值。通過反覆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也對閱讀《鄉土中國》提出了比較具體的閱讀指導。1、要有閱讀的“預期“;2先”粗“後”細“,逐步推進;3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繫;4關注作者研究的思路;5反覆閱讀,積極思考。因爲書中有詳細的介紹,在這裏我不再贅述。

在研究如何進行《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前,我先閱讀了《中學語文》《語文教學通訊》等教學雜誌上的有關《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專業論文,認真研究了全國其他省市對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設計,同時又吸納了我們前期進行的《平凡世界》的閱讀思路和方法,制訂了《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設計與實施方法。

三、閱讀設計

1、在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之前,教師要深入閱讀和思考,廣泛收集與《鄉土中國》有關的文獻資料,影像視頻等進行細緻地學習與研究,形成自己對《鄉土中國》的理解和思考。這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才能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如果我們老師沒有細緻深入的研究,對文章具有宏觀的把握和詳盡的瞭解,就很難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所以作爲老師必須作爲閱讀的先行者,而不是泛泛地要求學生每天完成幾章的閱讀,然後簡單的設置幾個問題草草完事。

2、閱讀整本書,還需要時間的保障。現在的高中生學業負擔很重,每天的自習時間和零星時間十分有限,而這些時間學生大部分用於完成作業,很難再抽出時間進行閱讀。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和學校或年級爲學生爭取閱讀的時間,每週有固定的閱讀課,這樣纔能有效的保障閱讀質量。我們現在已經和年級協商好,每週的週二下午三、四節課作爲閱讀課。

3、《鄉村中國》的學術性比較強,對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要求比較高,因此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學情,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

(1)興趣激發

閱讀興趣是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重要手段,也是閱讀教學有效展開的重要保障。學生只要具有了閱讀興趣,就能夠自覺主動找時間閱讀,並進行深刻的思考。我們可以列舉現實中的一些生活現象,讓學生在書中尋找答案,這樣學生與書的距離拉近了,學生也會認識到閱讀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的重要作用了。

我們通過設置問題來激發興趣,如:

爲什麼我們的古人那麼重視“衣錦還鄉“和”落葉歸根“?

爲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城裏買了房子,安了家,但是他們的父母還是喜歡住在農村?

爲什麼在國外一到節日,人們大多選擇旅遊度假,而我們中國選擇回家探親?

爲什麼我們中國人喜歡問對方的年齡、家鄉、工作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國外往往卻被認爲是個人的隱私?

我們也通過讓學生觀看視頻資料,瞭解《鄉土中國》的思想意義和學術價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我們下載了《讀書鄉土中國》《特別呈現》費孝通第一集、第二集,《靜讀鄉土中國》(上下)《鄉土中國》(中國結婚爲何要門當戶對)等,在學習時適當播放。

(2)任務驅動

設置閱讀任務是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準確把握閱讀重點,調動學生深入思考的必要手段。閱讀任務往往是以回答問題的形式出現的。在閱讀每一章節時,我們教師要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重點關注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維度命制題目,題目既有對文章內容深度理解,又要密切聯繫現實,讓學生體會到閱讀對於解決現實問題的積極作用。於是我們可以採取閱讀打卡,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閱讀指導。

如指導閱讀《鄉村本色》這一章節,我們設置了下列問題作爲閱讀的任務。

費孝通先生在文章開頭第一段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請通讀文章,概括出“鄉土性”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認爲我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是什麼?試據此論證我國現階段城鎮化政策實施的可行性。

……

(3)分享展示

分享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成果的肯定,通過分享學生能夠學習到彼此的優點,能夠較快的提升自我的研究能力。因此要定期集中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可以是對設置問題的有效、全面、深刻的分析,也可以是對某一問題的學術性小論文,讓學生在收穫中體驗學者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以及陳述學術見解的思維過程和表述方式。

四、閱讀思考

整本書閱讀不同於單篇文章閱讀,它是一個系統性的閱讀,涉及閱讀的'各個方面和層次,我們教師有效的指導是整本書閱讀有效開展的前提,而學生能夠保持閱讀興趣,提升思維能力這是整本書閱讀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在閱讀中我們堅持“閱讀中心明確”“每課一得”“漸進重複”的原則,避免泛泛而讀,避免淺嘗輒止的閱讀。這就要需要不斷鼓勵學生,腳踏實地,精讀、研讀和重讀。

五、閱讀打卡樣本

《鄉土中國》第一章閱讀打卡

1、填空

(1)本章的標題是(鄉土本色)。

(2)在社會學裏,我們把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爲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叫做(禮俗)社會,而把爲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叫做(法理)社會。

(3)無論在什麼性質的社會裏。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羣。

(4)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

2、問答題

費孝通先生在文章開頭第一段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請通讀文章,概括出“鄉土性”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土氣不流動羣聚熟悉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

舉例論證舉例略

對比論證

比喻論證

類比論證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認爲我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是什麼?試據此論證我國現階段城鎮化政策實施的可行性。

原因見文章第9頁。

城鎮化政策的可行性:

(1)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要也越來越高,個人擁有的小面積土地已經不能提供足夠的財富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

(2)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原先只能靠人力來完成的工程,現在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完成,將大量人力解放出來。

(3)社會穩定,法律逐步完善健全,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步增強,往往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爭端。

(4)隨着社會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的工作不再單一,從事農業生產不再農民的唯一選擇。

3自我閱讀思考,可以從文章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語言特點進行思考分析。(不少於80字)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6

【教學設想】

《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全文分爲14章,各章內容關聯密切,又相對獨立。各章內在邏輯關係如何,學界看法不一。筆者根據學者陳心想的觀點,將本書劃分爲六部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接受水平,本課時截取全書前三章(“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作爲教學內容來設計。

學術類文本閱讀,重在對學生梳理能力、建構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通過課前完成“閱讀記錄表”環節,養成關注學術概念,分析文章層次,概括章節主旨,理清全書大綱小目關聯的習慣;通過繪製思維導圖並向全班同學講解的環節,建構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閱讀其他學者質疑問難的文章,考察觀點與理由之間的邏輯合理性,形成自己的判斷,提升思辨能力。

【教學目標】

1、梳理前三章的內在關聯,總結文章梳理的基本方法。

2、對比閱讀,深入理解“文字下鄉難”多層次原因,建立獨立思考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清前三章的內在關聯。

【教學難點】

評判不同學者針鋒相對的觀點。

【教學準備】

1、閱讀《鄉土中國》前三章,完成“閱讀記錄表”。

2、閱讀陳心想《走出鄉土——對話費孝通〈鄉土中國〉》和鄭也夫《評〈鄉土中國〉與費孝通》“文字下鄉:需求與供應”部分,簡要評述三人相互對立的觀點。

【教學過程】

—、導入

閱讀學術類文本,有兩條基本路徑:一是“讀進去”,也就是讀懂文本,重點在於梳理文本內在邏輯,理清觀點與理由之間的關係,包括概括主旨,分出文章層次並概括層意,列出主要概念等基本環節;二是“讀出來”,就是跳出文本,用自己的眼光審視文本,考察觀點與理由之間的合理性,對比其他學者不同觀點,做出獨立判斷。讀懂文本,弄清文本內在結構是基礎;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和“我”與“他人”的對話,以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

二、“讀進去”——梳理文本

1、學生呈現梳理成果

(教師可從學生課前完成的“閱讀記錄表”中選取有代表性的思維導圖,並將學生手繪思維導圖製作成PPT供課上討論。)

請該同學對照PPT講解自己對前三章的理解,其他同學如有疑問,可以當場提問。

明確:本環節是“梳理”活動的切入點,教師選取學生的思維導圖時要考慮其典型性。學術類文本,作者表達的觀點是唯一而清晰的,不像文學類作品那樣主題豐富而多樣,這是兩種文本的區別,因而可以允許學生在表達方式上有創造性和個性化,但是描述文本觀點必須要準確。學生面對全班同學講解並接受提問,既是訓練其口頭表達能力,也是訓練其複述文本、建構新知識的能力。

2、梳理各章內容要點

(教師可以從所選同學的不同表述中,順勢引導學生討論第一部分各章的主旨。)

明確:第一章主要內容是鄉土社會的性質。闡述鄉土社會人口不流動、聚村而居、村與村之間孤立隔膜、村落內部是熟人等特點;第二章從空間格局角度,論述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第三章從時間格局角度,論述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

3、梳理各章內在關聯

三章之間是怎樣的邏輯關係?

提示:第一章提出的“熟悉”概念,是承上啓下的關鍵詞。鄉土社會爲何人人熟悉?是因爲全村聚村而居;爲何聚村而居?是因爲鄉土社會人口不流動;爲何不流動?是因爲鄉土社會是農業社會,是“直接取資於土地的”,因而只能黏着在土地上:這是承上。“熟悉”,也是啓下。從空間角度講,人們天天見面,是“面對面的社羣”,表情、動作、聲音等溝通語言比文字傳情達意更完全,因而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從時間角度講,鄉土社會是定型的社會,一個從幼年到老年,生活方式不變,甚至歷經幾代,生活方式也不變,“個別的經驗,就等於世代的經驗”,個人沒有“今昔之隔”,社會沒有“世代之隔”,因而鄉土社會也不需要文字來記載傳遞世代間的經驗。

明確:三章內容整體上構成總分關係:第一章討論了鄉土社會的性質特點,是二三章的理論基礎;二三兩章之間的關係是並列關係,分別從空間角度和時間角度論證了“沒有用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的結論。三章之間的關聯,可用下圖表示:

4、小結

關注重要概念,分層次,概括層意,歸納主旨,看似基礎,實則很重要,梳理能力是學術類文本閱讀的基本功。同學們之前閱讀的多爲文學作品,重視文學性鑑賞,不注重梳理;在高中階段,應當多接觸學術類文本和論述類文本,掌握學術類文本的閱讀方法。

三、“讀出來”——對話碰撞

1、概括陳心想文章觀點

提示:注意表示行文脈絡的關鍵詞,比如“首先”“其次”“最後”“總之”“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明確:陳心想文章的觀點,可以用原文概括:鄉土社會還是需要文字的。

2、概括鄭也夫文章觀點

提示:鄭也夫文章寫在陳心想文章之後,是在陳心想評論費孝通觀點基礎上的再評論,因而既有對陳心想觀點的評論,也有對費孝通觀點的評論。那麼鄭也夫對費孝通、陳心想是支持其一,還是都有肯定否定?這需要仔細分辨。分層次是讓複雜文章清晰的好辦法。

明確:鄭也夫文章內容要點,可以分爲以下幾層:①陳心想說“費孝通是外來者對鄉村人瞭解不夠”,言重了;②費孝通以一個小時空的特徵概括無年代區分的鄉土中國,忽視了歷史,不合理;③費孝通忽略歷史事實的原因可能受其門派一“功能學派”的影響,只從功能角度考慮,而不看歷史的'演化;④陳心想提出從“需求與供應”角度討論,有一定進步,但也僅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有偏頗。鄭也夫部分地反對陳心想的觀點,而更深入地反對費孝通的觀點。

3、討論辯駁,形成判斷

關於鄉土社會是否需要文字,費孝通、陳心想、鄭也夫各有不同看法,對於這三位學者針鋒相對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並闡述理由。

提示:首先要明確三人的觀點和理由,費孝通從鄉土社會的特性出發認爲不需要文字,陳心想從自己生活經驗出發認爲需要文字,鄭也夫從歷史事實出發認爲鄉土社會是需要文字的。同學評述,可以從三人理由的漏洞出發,也可以從自己的閱讀或生活經驗出發。

預設:同學討論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偏差。

①同學跟隨陳心想、鄭也夫的思路而全盤否定費孝通。(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二人並未完全否定費孝通的全部觀點,僅僅“在鄉土社會是否需要文字”的問題上提出不同的看法,更要肯定費孝通對鄉土社會的洞見,對審視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理解傳統文化,甚至把握當代文化轉型,有着積極意義。)

②同學可能贊成陳心想、鄭也夫的多,贊成費孝通的少。(教師可以從三人考慮問題的社會基礎差異入手予以引導。費孝通討論的是傳統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陳心想生活在改革開放後的新中國,是發生變化後的“中國社會的基層”;鄭也夫所說的蘇州私塾學生,可能主要是鄉村社會的士紳階層,而非費孝通所說的社會基層。陳心想、鄭也夫沒有在費孝通限制的討論範圍——沒有發生變化的“中國社會的基層”——基礎上批駁,是有破綻的。)

明確:本環節不求同學達成一致看法,但求同學在申明自己觀點時要有充足的理由,主要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着重引導學生進行兩個層次的對話:第一層次是引導學生與費孝通、心想、鄭也夫等學者對話,學生作爲非專業研究者,對經典著作和專業文章基本上以接受爲主,難以提出有效的質疑,藉助學者的對立性文章,促使學生獨立思考;第二層次是引導學生之間的對話,因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機能、知識背景各不相同,認知結果必然是有差異的,通過辯駁,提升學生的認知深度。

4、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討論,同學們已懂得跳出作者的邏輯鏈,獨立審視,獨立判斷作品的價值取向,這是批判性思維和獨創性思維的體現,也是閱讀文本深層次的目標。我們還應當注意培養思維的嚴密性,闡述理由時才能保證理由與觀點之間嚴密的關聯性。

四、作業

作爲學術類閱讀,本節課僅僅是個開始。《鄉土中國》還有五部分內容的閱讀交流課,請同學們逐步完成“閱讀記錄表”,依照本次課堂示範的交流模式,深入研讀探究。希望同學們通過接下來的五次課的學習,建立學術類文本的閱讀規範,能夠梳理能力、思辨能力更加出色。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閱讀《鄉土中國》品味語言,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2。梳理全書內容,理解《鄉土中國》的主旨,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3。掌握整本閱讀《鄉土中國》的方法,提高鑑賞能力,培養審美鑑賞與創造素養。

4。引導學生認識文學作品的解讀的空間,聯繫現實生活,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二、教學重難點

梳理全書內容,理解《鄉土中國》的主旨。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閱讀整本書,學習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拓寬閱讀視野,我們將終身受益。

2、寫作背景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特點的學術著作。此書的寫作,緣起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作者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講授“鄉村社會學”課程的經歷。最初費孝通參考美國的教材授課,上過幾輪後,他利用自己的社會調查成果重起爐竈,以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爲對象,邊研究邊授課,並撰寫了14篇文章,之後整理匯成此書。

《鄉土中國》由作者根據自己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結集而成。在書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鄉土社會面貌和內在精神氣質,需要指出的是,書中講到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本書是瞭解中國與中國人的必讀經典。作爲社會學本土化的重要論著,《鄉土中國》對研究中國鄉土社會的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具有開創性意義;其通俗自然的用語和深人淺出的闡述,大大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

3、作者介紹

費孝通(1910—20xx),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費孝通在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該書被譽爲“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成爲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費孝通先後對中國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進行實地調查,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策略。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提出並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並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著作。

5、層次結構

第二篇: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靠種地謀生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以農爲生形成了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鄉土社會。

第三篇:從時間格局中說明鄉下人沒有文字的需要,進一步爲被指作“愚”的鄉下人辯護。

第四篇:闡明瞭差序格局這一全新的概念,並與西方的團體格局作比較。

第五篇:中國差序格局下,缺乏團體道德,難以找到一個籠統的道德觀念,道德依附於差序的人倫存在。

第六篇:區別了“家”與“家族”,並具體論述了它們的性質特點。中國的家族主軸是縱的,而夫妻成了配軸。

第七篇:探討了中國傳統感情定向的基本問題,用兩種文化模式的對比分析了鄉土社會男女隔閡的原因。

第八篇:說明了禮作爲一種行爲規範在鄉土社會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禮治社會中人們是主動的服從成規。

第九篇:點明瞭中國在從鄉土社會蛻變的過程中法治秩序與禮治秩序的矛盾,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下發生了很多副作用。

第十篇:論述了社會衝突中的“橫暴權力”與社會合作中的“同意權力”,但在農業性的鄉土社會中“無爲”的政治是最現實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指明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中,與“橫暴權力”與“同意權力”並存的還有教化式的權力,中國政治性質用民主或者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適的,於是作者使用了“長老統治”一詞。

第十二篇:說明血緣事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契約是很難生存的。

第十三篇:在社會變遷快的情況下,會產生時勢權力;在社會變遷慢的情況下,長老權力繼續發生作用。

第十四篇:詳細區分了慾望和需求,在鄉土社會中自然已經做好選擇,人們只需靠經驗按慾望去行事,而城市卻不然。

6、全文分析

這本書是費孝通根據他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的課程內容,在大量的社會調查與思考的基礎上寫成的。它以其對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經典概括和描述而聞名於世。書中嘗試回答“作爲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在論述這個問題時還參照了一個“他者”,即西方社會。這本書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這裏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7、寫作特點

1。內容短小精悍、言簡意賅。

《鄉土中國》雖然只有七萬多字,並且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長,但提煉的問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視野宏大,見解精闢,頗多點睛之筆,令人耳目一新,體現出很強的學術氣魄與見識。

2。語言平實,深入淺出。

文章雖然見解獨到,思想深刻,但文字不以氣勢壓人,反而平易曉暢、簡潔明快、深入淺出。其中除了費孝通卓越的學術能力和高超的寫作功力外,還離不開他對中國鄉土社會的瞭解與情感,以及他在研究期間對中國鄉土社會所做的一系列實地調查。

3。形散神聚,思路清晰。

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每篇文章看似主題各不相同,但其實都是圍繞着中國社會“鄉土性”的特點,分別從經濟、文化、社會關係、社會規範、政治等角度展開,形散神聚,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瞭解時代背景,客觀評判書中對比分析的方法。

2.理解“差序格局”這一關鍵概念及其學術價值。

3.運用分析閱讀的方法對書中觀點進行辯證評析。

學習過程

(一)背景與立場

費孝通先生寫作《鄉土中國》是有一個大的寫作背景的。這個背景在這本書的十四篇中時時浮現。

學習任務一:

閱讀下面文字從中歸納出本書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分析中國鄉土社會所持的立場。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鄉土本色》)

我決不是說我們不必推行文字下鄉,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開始拋離鄉土社會,文字是現代化的工具。(《論文字下鄉》)

在西洋社會裏,國家這個團體是一個明顯的也是惟一特出的羣己界線。在國家裏做人民的無所逃於這團體之外,……在我們傳統裏羣的極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國是皇帝之家,界線從來就是不清不楚的,不過是從自己這個中心裏推出去的社會勢力裏的一圈而已。(《差序格局》)

從中,我發現《鄉土中國》的時代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分析中國鄉土社會所持的立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上面隨手引的這幾個片段不難發現《鄉土中國》創作的背景:中國社會正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但這個轉型不是完全內發的,所謂現代社在當時人看來主要是指英、美這樣的西洋社會。所以,以西洋社會爲參照來研究中國鄉土社會是費孝通寫作《鄉土中國》的一個基本立場。把握這一點對理解這部書非常有幫助。

瞭解了這些,下面我們對這本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做一些深入的探討。這個概念是——差序格局。

(二)思路與方法

1.思路探究

學習任務二:

重讀《差序格局》一文,探討費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是想分析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什麼特點?其論述的思路是怎樣的?

任務支架:方法指導

(1)畫出文中顯示作者運思的關鍵句

(2)畫出文中顯示作者觀點的關鍵句

(3)思考其前後的關聯即可理出思路

可以流程圖的形式畫出。

通過對《差序格局》思路的梳理,我們發現費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這個概念的目的是用來分析中國人爲什麼這樣自私。他認爲在傳統社會每個人都處於以自我爲中心的差序的關係網中。“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裏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

其分析的思路見下圖:

2.對比分析的方法

學習任務三:

作者在論述“差序格局”時是與西洋的“團體格局”相對而言的。閱讀《差序格局》和《維繫着私人的道德》兩章,以表格的形式歸納兩種格局的差異。

(三)讀懂原文,撰寫詞條

“差序格局”這個名詞到底有多重要,我們不妨來看看當代社會學家鄭也夫的一段話: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高校社會學研究生入門考卷中最常見的名詞解釋是“差序格局”。這是因爲中國社會學教授和學者們認爲,中國社會學對世界社會學理論的最大貢獻就是此一關鍵詞。(鄭也夫《隔代一書談,回首百年身》)

這個名詞這麼重要,但在各種《社會學詞典》中卻難覓這個名詞的蹤影,比如:

王康主編的《社會學詞典》(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8)、張光博主編的《社會學詞典》、章人英主編的《社會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2)均未收“差序格局”一詞。

學習任務四:

現在某出版社要出版一部《社會學大詞典》,請你爲該詞典撰寫“差序格局”這個詞條。

任務支架:詞條寫作要求與提示

1.依據的材料:《差序格局》《維繫着私人的道德》《家族》

2.詞條的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含義:簡要解釋這個名詞的含義,要求準確且通俗易懂。

(2)特點:梳理這種社會格局幾個方面的特點,可引原文中關鍵的句子。

(3)意義:說一說作者提出這個概念有什麼價值(有什麼用、要說明什麼或要解決什麼問題)。

附:“差序格局”詞條一則

差序格局 中國傳統社會的社會關係特點。指鄉土社會在劃分羣己人我界限時所形成的一種社會結構格局。由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他在解釋差序格局時說:“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費孝通還說:“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根據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裏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這種差序格局,所反映的是一種以儒家倫理爲核心的等級關係,它有助於我們深入準確地認識和分析傳統社區的社區關係。

(四)藉助文獻,批判思考

“差序格局”這個概念如此重要,至今仍是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在諸多的研究中,有贊同的,也有不贊同的。比如下面兩種觀點:

以差序格局作爲對鄉土中國社會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難成立。因爲差序化,是每個自然人,無論中外,應對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傳統社會,由於血緣和地緣關係,人們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種“愛有差等”的方式來理解並組織其主觀世界,並據此同他人交往。(蘇力《較真“差序格局”》)

當然這個概念也屬於“理想類型”,爲了分析的方便,費孝通把西方社會的社會關係組織方式稱爲“團體格局”,如同“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大傢俱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實際上西方社會同樣也有以自己爲中心的遠近厚薄關係網。只不過因爲走出了鄉土之後的社會團體,其關係更多地建立在契約之上。(陳心想《走出鄉土》)

學習任務五:

今年恰逢費孝通先生誕辰110週年,有關組織要召開“費孝通社會學思想研討會”,邀請你就——“差序格局”這個概念的生命力——做一個簡要的發言。請你撰寫發言稿。

任務支架:撰寫提示與要求

1.可參考文獻:

(1)陳心想著. 走出鄉土 對話費孝通《鄉土中國》. 北京:生活8226;讀書8226;新知三聯書店, 20xx.04.第四章“差序格局:雙線運作”

(2)蘇力.較真“差序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54(01):90-100.

(3)樊凡,劉娟.“差序格局”抑或“關係情理化”:對一個經典概念的反思[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2(02):125-132.

2.要闡述的問題:

(1)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的區分是否合乎事實?

(2)以差序格局來解釋中國人的“私”是否有效?

(3)“差序格局”對當代人認識中國社會是否仍有重要意義?

3.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給出客觀的評判,評判要有根據。

(課堂上可做初步的討論,課後完成作品)(溫州市甌海區第一高級中學 解觀凱)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9

【學習情境與任務】

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先生,留給我們豐富的社會學研究成果。他的家鄉江蘇吳江在他曾二十六次考察訪問的江村設立了費孝通紀念館。紀念館主要圍繞“差序格局”“志在富民”“文化自覺”三個主題詞布展,以圖片和實物爲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觀性和教育性,但這種展出方式較難激起參觀者對其相關作品的閱讀慾望。學者陸也夫曾說過,“研討一個學者的著作是對他的最高禮節”。

而《鄉土中國》作爲費孝通先生的重要代表作,在館中只有一本書陳列。我們可否嘗試爲紀念館策劃一次《鄉土中國》特展,設計幾塊展板,把這部作品介紹給大衆,讓觀衆有興趣進一步深入瞭解費老的作品,實現對他的真正紀念。

【學習內容與目標】

1、閱讀與鑑賞。

通讀《鄉土中國》14章,通過對各章內容的概括和概念提煉,把握整本書的理論架構;重點研讀部分章節,理解章節的內在邏輯,如概念與概念間的差異,概念與材料間的關聯,材料的調查與選擇,以及作者的論述思路等;通過閱讀序言、後記等相關的背景材料,理解本書的學術價值。

2、表達與交流。

能夠運用簡潔語言概括作品內容和本書的學術影響;能夠運用簡明而富於個性化的方式呈現所負責的展板內容;在策展討論過程中,能夠把對作品的理解、自己的研究

成果和設計方案清晰而完整地表達出來,能夠在小組交流中傾聽並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學會撰寫解說詞,並能流暢地進行口頭表達。

3、實踐活動。

在展覽主題的確定過程中,學習用表格形式梳理各章節內容和核心概念;在展覽大綱的編制過程中,學習運用思維導圖表現研讀內容的內在邏輯;在展板圖文設計的過程中,學習運用PPT、PDF或手繪形式呈現個性化的展板設計;在相互評價中,學習如何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

【學習活動概述】

本活動圍繞“爲《鄉土中國》策展”,設計了擬定主題、編制大綱、圖文展示三個任務,分別對應通讀、重點研讀和遷移拓展三個學習層次。通過任務式學習,探索學術類著作的閱讀方法,形成和積累自己閱讀學術類著作的經驗。

具體包括“通讀了解,擬定展覽主題”“深入研讀,編制展覽大綱”“圖文展示,交流評估”三組學習活動。在通讀基礎上理解書中關鍵概念,把握全書邏輯思路,理解全書圍繞“鄉土中國”這一概念所構建的理論體系,從“鄉土”上看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探尋民族的基因,看清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烙印,明瞭民族運行的內脈,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在策展的過程中,瞭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作家的智慧、情懷。學會根據不同閱讀目的選擇閱讀方法,綜合運用概括、比較、分析、評價等方式,培養閱讀學術著作的能力。在任務完成過程中,融閱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於一體。

【學習活動設計】

一、通讀了解,擬定展覽主題

1、梳理作品內容。

在通讀整部作品的基礎上,將作品內容進行簡要梳理,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並提煉出每章的核心概念。

2、瞭解作家及作品地位。

通過閱讀本書序言、後記,以及書籍查閱和網絡搜索,瞭解費孝通先生的學術成就,以及《鄉土中國》這部作品在其學術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形成300字左右的概述。

3、選擇章節,擬定主題。

以小組爲單位,交流上述兩項研究成果,從而確定展板的主題和涉及的內容。可聚焦某一章節,也可綜合幾個章節,並解釋主題擬定的依據和理由。

設計說明:

這組活動意在通讀《鄉土中國》。該書圍繞“鄉土中國”提煉出了很多概念,這些構成了本書的理論體系,明晰這些概念,是讀通這本書的關鍵。活動1旨在對全書14個章節的內容逐一梳理,通過梳理概括,明確各章的核心概念,從而對本書有一個整體把握。

由於是在已有的費孝通紀念館中布展,在有限的空間內,究竟選擇什麼樣的主題和內容進行展示,還需瞭解作家成就和作品地位,而且學術著作的閱讀也需要了解其學術價值,在瞭解其背景和價值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領會作品的內涵,活動2的設計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之所以要形成文字,就是希望培養學生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活動1和活動2是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的,活動3則要求在前兩項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因爲最終的布展是以小組爲單位完成的。

此活動旨在讓每個學生根據各自研究的成果,充分表達,共同探討,從而選擇一致認可的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內容。表格中要求填寫“依據和理由”是爲了不讓此討論流於空泛,且養成有理有據的表達習慣。至此,完成了第一大項任務即“擬定展覽主題”。在此過程中,通讀了作品,並梳理了作品的核心概念和理論體系,明確了這部作品的學術價值。

二、深入研讀,編制展覽大綱

1、研讀相關內容,製作思維導圖。

結合擬定的主題,圍繞選定的內容,重點研讀,將相關內容的梳理提煉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思維導圖的製作要考慮布展的需要。

2、討論展板內容,確定展覽板塊。

小組成員在組內交流自己製作的思維導圖,以及對展板的內容、數量和佈局的考慮,經討論最終形成本組布展方案,並確定人員分工。

設計說明:

第二大項任務是藉助展覽大綱的編制,引導學生深入研讀作品,在第一環節通讀的基礎上要讀懂書中的內容,並觸類旁通。

活動1,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針對選定的主題,梳理相關章節的內在邏輯,如概念與概念間的差異,概念與材料間的關聯,材料的調查與選擇,以及作者的論述思路等。思維導圖是爲布展的任務做準備的,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直觀呈現研讀的成果。

活動2,以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主,在闡述交流中將對作品的研讀推向深入,同時對布展方案也更瞭然於胸。

展板的數量、內容,展板內和展板間的佈局,需要在各人闡述的基礎上進行組內交流,形成統一意見。每個人都對布展方案有了整體的瞭解之後再進行分工,這樣每個人的製作既有全局意識,又不至於任務太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可以得到培養。

三、圖文展示,交流評估

1、製作與修改。

組員分別製作所負責的展板,以PPT、PDF或手繪形式呈現,每塊展板需配以說明性文字,如版面解說、設計意圖等。組內交流各自的完成情況,集體討論,修改定稿。

2、展示與交流。

在面向全班同學展示之前,組內撰寫解說詞,闡述小組對這部作品的閱讀體會和布展的意圖。在課堂交流中相互借鑑,聽取他人意見。

3、發佈與評價。

在同學和教師建議的基礎上修改後發佈在班級羣,各組要設計出評價表,對其他組的設計逐一評價,並寫出評價意見。

設計說明:

這項任務是在通讀與讀懂基礎上的遷移運用,在圖文展示中體現對作品的認知,是整個活動的成果展示環節。

活動1,學生在獨立製作展板的過程中需要對所負責的部分有更精緻準確的呈現,甚至有個性化的表達,這個表達就是對作品的提煉和詮釋,所選擇或設計的圖文要體現其對作品的理解程度。組內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深入的研讀過程。

活動2,設計了撰寫解說詞的任務,除了向全班展示的需要外,也是對作品閱讀和布展意圖的再梳理,對布展的解說也是對閱讀的彙報,讀、寫、說、聽在這個環節中都得到了體現。活動3是利用網絡交流平臺,以開放式的評價讓學生獲得應有的激勵和反思。

把評價表的制定交給學生,一方面,使他們參與了整個製作過程,更有發言權,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另一方面,在評價維度和權重的設置上,也更能體現他們對作品和布展的認知程度。各組在相互評價中,既能思考吸取他人長處,也能獲得更客觀的自我認知。

【讀寫測評】

《鄉土中國》中那些從中國傳統農村社會生活中提煉出的概念和觀點,隨着時代的發展,對於當今社會是否還適用?作爲當代青年,我們在讀懂此部學術著作的同時,也可以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請圍繞你們小組的展板主題,設計一個辯論賽的辯題,並分別代表正方和反方進行一辯陳詞,時間2分鐘,各400字左右。

設計說明:

此測評是前面活動的延續,引導學生將作家筆下的傳統社會特徵與當今社會現實相聯繫,這也是學生在閱讀這部作品時不自覺會產生的思維聯繫,在批判性的思考中提升理

性思維和分析能力。該測評分兩個部分:

一是辯題的擬定,考查的是對之前所研究主題的辯證思考和語言表達的精準。

二是辯詞的撰寫,考查的是閱讀、整合、思辨和表達的綜合運用能力。評價時,需綜合考慮這兩個部分的完成情況。前者佔20%,可根據是否符合主題、是否有對傳統與現代的思考、語言表達是否精準等評定;後者佔80%,可根據概念理解的準確性、闡述的邏輯性、佐證材料的適切度以及語言表達的流暢度等評定。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10

【學習目標】

1、瞭解主題閱讀的基本流程及關鍵因素,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對《鄉土中國》展開主題閱讀,形成獨到思考。

2、瞭解撰寫讀書報告的意義及注意要點,將自己在主題閱讀過程中形成的思考寫成讀書報告。

3、借主題閱讀及讀書報告的寫作深化對《鄉土中國》一書的宏觀理解及局部解讀。

【學習準備】

1、同學蒐羅書中出現的概念術語,小組合作完成思維導圖的製作。

2、教師從宏觀角度梳理《鄉土中國》的相關議題或研讀方向。

3、讀書報告寫作指導活動放在學校電子閱覽室開展,以便學生在線查找相關文章或書籍。

【學習評價】

1、能在小組內闡發《鄉土中國》全書的主旨及大致內容,

2、能在小組內交流學術類著作的閱讀經驗與體會。

【學習過程】

一、導語

蘇霍姆林斯基:“學校工作的經驗使我深信: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佔據學生的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的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願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但是讀書是要教給學生的。

我們力求使每一個少年、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書,這本書應當在他的心靈裏留下終生不可磨滅的痕跡。幫助學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書,這是需要教育藝術的。閱讀這樣的書是一種自我總結,是自我教育的開端,是面對自己良心的自白。”

我們在座的同學是非常幸運的,趕上了新課程的實施,我們一上高中就遇到了那本‘自己的’的書——《鄉土中國》,如果有同學覺得《鄉土中國》還算不上‘自己的’的書,那我將繼續帶領大家去找到它。

二、概念窮蒐羅,術語不艱澀

1、摘引原文,理解《鄉土中國》一書在概念術語運用方面的良苦用心。

明確:①費孝通先生做學問有自己的原則,那就是儘量用大家都看得懂的文字講清大家想不明白的道理。

②“我知道這些生疏的名詞會引起讀者的麻煩,但是爲了要表明一些在已有社會學詞彙裏沒有確當名詞來指稱的概念,我不能不寫下這些新的標記。”

③爲了讀者能接受的方便,作者沒有運用下定義的方法揭示概念的準確內涵,而是用比喻的手法和比較的方式描述這些概念。

2、請列出《鄉土中國》裏你認爲重要的十個概念術語,並對這些概念術語加以分類。

明確:(1)學生對概念的重要程度理解可能會有差異,我們要尊重這些差異,但大體而言差序格局和禮治秩序是書裏最重要的概念;

(2)對概念的分類可能會有不同標準,可以從概念所揭示的內容,也可以從概念本身的詞語結構,還可以從概念的原創程度。示例:

第一類是作者原創的概念,如差序格局、團體格局、禮治格局、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時勢權力;第二類是作者從其他學術著作中沿用的概述,如鄉土社會、感情定向、阿波羅式、浮士德式、空間阻隔、時間阻隔、社會衝突、社會合作;第三類是作者將普通詞彙臨時借用爲社會學術語,如慾望、需求、功能、註釋、儀式。第三類概念術語被很多小組忽視。

3、分條梳理《鄉土中國》概念學習的基本方法,並談談該如何將從書裏學到的經驗移植到其他學術書籍中去。

[明確](1)圖表比較法;(2)概念定義法;(3)比喻類比法;(4)舉例闡釋法。

三、亮思維導圖,說結構模式

PPT展示8張各個小組製作的《鄉土中國》思維導圖,抽選三個小組派代表帶着思維導圖上臺,爲大家講解《鄉土中國》的主要內容與結構模式。

教師在評點學生的思維導圖時要糾正學生對於思維導圖的偏見,思維導圖之優劣不在於繪圖的色彩與線條,而在於能否清晰準確地呈現全書各篇目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四、總結收穫

請三個小組推選本組筆記、學習任務單做得最認真的同學來介紹自己的學習收穫。

五、選定議題,開展主題閱讀

1、主題閱讀大致有如下六個基本環節:?概括主題羅列相關書目;?在不同的書裏找到與主題相關的章節;?找到關鍵詞,與作者達成共識;④釐清要研討的`問題;⑤分析討論相關議題;⑥圍繞主題撰寫讀書報告。出於時間成本的考慮,《鄉土中國》一書的主題閱讀側重第二、第五、第六環節。

2、教師將自己梳理的《鄉土中國》相關議題或研讀方向發送給學生,供學生選擇,學生也可以另外確定主題閱讀的議題。

3。、鄉土中國》主題閱讀的三大板塊、八大議題:

第一板塊——理解“鄉土”:(1)人與自然;(2)人與族羣;(3)人與禮法。

第二板塊——評判“鄉土”:(1)“鄉土中國”裏的哪些現象必須揚棄?(2)“鄉土中國”裏的哪些精神至今保留?(3)“鄉土中國”裏的哪些成分需要找回?

第三板塊——昇華“鄉土”:(1)姓氏與宗族觀念該如何在城鄉社會發揮其積極作用?(2)“家國一體”的觀念能爲現代化強國建議提供哪些助益?

4、每位學生選擇某一議題。用一個邏輯嚴密的語句明確表述自己的問題,再登錄網站查找相關的書籍或文章開展主題閱讀(較長的文章可下載課後閱讀,書籍只閱讀相關章節)。

六、指導學生撰寫讀書報告

1、討論撰寫讀書報告的意義。

明確:撰寫讀書報告是一個學習、消化、昇華、運用的過程,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記錄主題閱讀學到的知識,並且有助於培養和鍛鍊我們的概括能力、綜合能力、分析能力、評判能力和研究能力。撰寫讀書報告有助於我們沉澱讀書成果,也有助於我們提升閱讀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討論撰寫讀書報告的注意要點。

明確:(1)主題要集中明確;(2)觀點要富有啓發;(3)論證要有理有據;(4)語言要平實準確;(5)議題要有實踐意義。

3、提供範例,讓學生對讀書報告的結構與寫法有更切實的瞭解。

從禮治到法治的超越

——《鄉土中國》讀書報告

中國的鄉土社會之所以鄉土,是因爲它在衆多方面和現代社會有巨大差別。鄉土社會的進步需要實現衆多突破,例如從差序格局向團體格局的演變,從長老統治向同意權力的轉變,從禮治到法治的進步等。我們將理性視爲進步,由此而生的社會契約視爲民主法治化,正體現了理性化和社會契約的建立和完善。而鄉土社會尚處於禮治社會階段,要促使其進步,必須完成從法治到禮治的超越。

我們認爲禮治是一種相對落後的形態,因爲它以純粹的道德標準去評判行爲的對錯,而道德標準只是人接受上一輩的觀念,而形成的樸素的是非觀。它沒有明確的條文和固定的衡量標準,並不能規定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不能相對公正地保護社會成員的權益不受侵犯,在鄉土社會中,輿論對於是非判斷的影響更大。

在鄉土社會中,有一句話十分普遍,那就是“家醜不可外揚”。對於單戶的家庭而言,家庭內部成員的紛爭是不願讓外人知道的,無論是有理的一方,還是理虧的一方,都不願將家事外傳,讓別人來評判,而是選擇內部消化;若是一個村裏的紛爭,也不願讓周圍的鄰村知道,自己解決就好,更別說走法律途徑。於鄉土社會而言,最大的是非並不是某件事真正的正與誤,而是生出事端便是誤。因此禮治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用以息事寧人,這顯然是不能徹底解決矛盾的,尤其是隨着時代發展變遷,鄉土社會也面臨着更多更復雜的矛盾,許多是前所未見的,這是息事寧人的做法,就失靈了。

理智的另一特點是憑藉社會成員的喜好和價值取向評判是非。在農村裏,兩家人發生了利益衝突,起了爭執,村人聽到的不僅僅是關於事件本身的爭論,還要翻出陳年舊賬,甚至相互揭短,讓對方失了顏面,便是佔了道德上的優勢,進而證明自己有理。在鄉土社會中,社會成員對一個人的認識和評價,對是非的判斷影響極大。在法治社會中,就事論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而在理智社會中,一個有過前科的人,在是非評判中,必將受到不平等的對待。由此可見,禮治的另一弊病在於它的不公平性,而不公平,必將引發更大的矛盾。

在書中,作者認爲法治和鄉土社會的禮治衝突較大:它在衝擊原有禮治格局的同時,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格局。的確,許多的法治理念和理智理念是相悖的,甚至看似助長了在鄉土社會中被認爲是敗類的勢力。但不能因爲這一點就不推行法治,而且這一問題是必然能得到解決的。

理智之所以能發揮效用,其基礎是鄉土社會的穩定性。而鄉土社會雖落後於現代社會,卻並非與之完全隔絕,兩種不同社會形態的相遇,必然會引發前所未有的矛盾,這就必將破壞鄉土社會的穩定性,進而衝擊人們的觀念。禮治,更像是用觀念堆砌而成的秩序,因而超越理智的階段,就要改變人們的觀念。觀念和利益緊密相連,如果能讓鄉土社會的成員看到法治相比於理智的益處,就在引導觀念進步中邁出了重要一步。鄉土社會中出現的各種矛盾,有許多是靠禮治無法解決的了,於是法治便會發揮它的效用。隨着時間發展以及法治的頻繁運用,禮治社會便會在矛盾衝突中不斷向前發展。

雖然說從禮治社會向法治社會的跨越是一種進步,但法治社會的發展前途又是什麼呢?法治強調一種社會契約,像是每個成員利益的制衡,有制衡必有衝突。但如果每個成員的思想道德標準都達到了一致,形成了一種高尚的道德自覺,此時社會契約就不再必要了。因此最理想的社會應當是一個高級的禮治社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鄉土社會的禮制格局又有了一定的先進性,只是這種先進性和人們現有的思想道德境界高度不符,因而顯得落後了。

七、《鄉土中國》讀書報告寫作實踐

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完成讀書報告的寫作,字數在800字以上。

選出數篇優秀作品張貼到榮譽欄,並收入班刊發表。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11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鄉土中國》的第6——7章。

二、教師佈置任務:

1、學生認真自讀這兩章;

2、讀完後,請梳理本章的邏輯關係。

三、學生暫停播放鍵,獨自完成邏輯關係的書寫。

四、教師迴應剛纔佈置的任務:

第六章家族

區別了“家”(西洋)與“家族”(中國鄉土),並具體論述了它們的性質特點。中國的家族主軸是縱的,而夫妻成了配軸。

一、本章的邏輯關係

有人(朋友)不同意“我”的分析,尤其不同意我說鄉土中沒有團體——但顯然我們說的不是一回事兒(名一體二),我說的團體是狹義的,是團體格局中形成的社羣,朋友提及的團體是在差序格局中形成的社羣,大體上都屬於社會圈子;二者結構不同——當然,中西社會都有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這兩種,但我要說的是主要的格局——這種區別並不多餘,可免除混淆;接着我就要談鄉土中的基本社羣“家”——我覺得中國“家”應稱爲“小家族”更確當——因爲中西“家”的區別不在數量,而在結構——“家庭”這個概念在人類學上本來是個生育社羣,是短暫的——但是任何文化中的家庭還有其他功能;如果需要多人合作就要換其他社羣了——對比看,西洋家庭社羣的界限嚴格,且功能很少;而中國家的界限不清,可沿着父系擴大——這種社羣叫氏族(人類學),我叫“小家族”——家族≥家庭——家族(氏族、部落)的功能複雜多樣,生育、政治、經濟、宗教、教育、安全……是個事業組織——結構上不限於親子,時間上必須長期——雖有大小,但結構上都是一貫的、單系的差序格局——這使得社羣中的各分子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即家族的主軸是在父子、婆媳的縱向之間,而橫向的夫妻則成了配軸——因爲事業要講紀律、講效率,要排斥私情——所以就表現出夫婦感情淡漠的現象——而同性同齡間卻很親密——這是家族中社羣功能太多的自然結果。

五、教師佈置新任務,請學生思考:

六、學生暫停播放鍵,思考新任務

七、教師迴應新任務:

二、思考題:請閱讀全章,完成以下問題。

1、中國社會和西洋社會的家庭有何區別?

界限(組成)功能主次(關係)時限夫妻感情及成因

①西洋社會的家庭有嚴格的團體界限,只父母及其成年孩子主要生育子女,其他很少,是生育社羣父母是主軸,子女是配角,如同生活堡壘若以生育功能論,則是臨時的,子女長成了就離開團體兩性感情是凝合的力量,發展是獲取生活安慰的中心,因爲生育功能爲主,其他的不在分內

②中國鄉土社會的家庭(家族)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可依需要沿親屬差序向外擴大,且單系只向父系擴大不限於生育子女,如果是氏族(性),還有政治、經濟、宗教等複雜功能,是個事業組織,是事業社羣主軸是父子之間、婆媳之間,是縱的,夫婦成了配軸是綿延的、長期的,不因個人的長成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結束(因爲要經營除生育外的很多事業)父子、婆媳的縱軸與爲橫軸的夫婦之間的感情都被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因爲事業的需要,要紀律、效率,所以排斥私情,家中夫婦間感情淡漠,而同性、同齡間則有情有意

八、教師:

請提取關鍵詞,可以簡單概括爲學生暫停播放鍵,思考。

九、教師迴應:

提取關鍵詞,可以簡單概括爲:

西方:

界限嚴格,父母小孩;

功能很少,生育社羣;

父母主軸,子女配角;

時限臨近,孩大離開;

夫妻凝合,感情深厚。

中國鄉土:

界限不嚴,父系擴沿;

不限生育,事業社羣;

父子主軸,夫婦配軸;

時限綿延,長期經營;

排斥私情,夫妻情淡。

第七章男女有別

探討了中國傳統感情定向的基本問題,用兩種文化模式的對比分析了鄉土社會男女隔閡的原因。

一、本章的邏輯關係

上一章提及的事業社羣涉及感情定向——感情定向受文化的規定——社會學中的“感情”相當於“激動”,它有破壞性,影響關係的穩定——因此要穩定,就得淡漠——但是這種淡漠不是陌生,而是高度熟習之後的瞭解和契洽——鄉土社會是西方所謂亞普羅式的安定狀態,而非浮士德式的衝突狀態——鄉土社會中阻礙人們彼此達到高度瞭解的因素是什麼?——空間不是——時間不是——年齡也不是——只有男女兩性的.生理差別纔是——這差別是鴻溝,使得男女間充分了解很困難,永遠不會完成——二者求同需要克服的創造力要強大,這是探險——但兩性戀愛不是事業,還會影響破壞穩定的社會關係——所以鄉土社會不會允許——因爲鄉土社會要穩定的社會關係,害怕破壞——所以必須要安排二者的關係,即男女有別,授受不親,只合作,不親近——因此鄉土社會中家族是基本社羣,同性原則更重要——因此感情定向偏同性,如結義性的組織——這種兩性關係也符合鄉土社會中的實用、克己精神——因此,男女有別築下鴻溝,鄉土得到安穩。

二、思考題:請閱讀全章,完成以下問題。

7、在鄉土社會中,爲什麼會出現“男女有別”(隔閡)的原則?

(1)因爲鄉土社會是個安定的社會,所求的是穩定。它害怕社會關係的破壞,遏制一切破壞秩序的要素。

(2)而男女兩性的生理差別是社會中共同生活的人相互間充分了解的障礙,而克服兩性間阻礙的求同的努力,不僅使生育事業搖搖欲墜,而且會使依賴於社會關係的家族社羣不能順利經營(影響到紀律、效率)。

(3)因此男女間的關係需要一種安排,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而感情淡漠是穩定社會關係的一種表示。

(4)所以出現了要求男女有別的原則,即男女間不必求同,不僅在生活上有男女授受不親的隔離,而且在心理上不向對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只在行爲上按一定規則經營好分工合作的生育和經濟的事業即可。

提取關鍵詞,可以簡單概括爲:

鄉土求穩定,遏制壞要素;

兩性生理異,求同事業墜;

關係要安排,淡漠別激動;

授受心不合,按規好合作。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提煉前三篇文章的核心觀點與關鍵概念,梳理三篇文章間的內在關聯,並總結文章梳理的基本方法。

2、理解鄉土社會“生於斯、死於斯”形成原因以及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3、對比閱讀,深入理解“文字下鄉難”多層次原因,並樹立獨立思考的意識。

學習準備

1、教師收集並分析第二課時學習任務單;

2、閱讀陳心想《走出鄉土——對話費孝通<鄉土中國>》和鄭也夫《評<鄉土中國>與費孝通》節選部分,簡要評述三人相互對立的觀點。(參見《助考論述類文本閱讀1》)

3、教師要掌握以下幾點學情:

(1)學生對什麼是概念不清楚,會誤解成一句話;

(2)學生繪製的思維導圖差異巨大,主要把握學生分歧的原因;

(3)學生閱讀課外文章,思路可能完全被作者牽着走不能分辨是非。

學習評價

1、修訂完成的第二課時“學習任務單”;

2、完成《助考?論述類文本閱讀1》。

學習過程

一、導語

《鄉土中國》裏凝結着學術救國的熱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處於深重危機中,當時的愛國人士提出過各種救國方略,有說實業救國的,有說教育興邦的,有說文化興國的。費孝通等人卻認爲學術也能救國。

在《鄉土重建》一書中,費孝通飽含深情地說過這樣一番話:“我只能說在鄉村裏可以看到中國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一切問題都牽連到這些在鄉村裏住的人民。我也相信目前生活最苦的是住在鄉村裏的人民,所以對於他們的生活的認識應當是討論中國改造和重建的重要前提。”(《鄉土重建》118頁)

二、聯繫背景,宏觀把握

但是當時學術界對中國鄉村特點的認識並不統一。

1929—1937年,因我們實際鑽到鄉間,鑽到農民的生活裏去研究,從研究實驗中,我們體驗出來,發現中國人民的四大問題——愚、窮、弱、私與改造方式的四大教育(藝術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晏陽初《由識字教育到鄉村建設》)

今日中國問題在其千年相沿襲之社會組織結構既已崩潰,而新者未立;或說是文化失調,人非社會則不能生活,而社會生活則非有一定秩序不能進行;任何一時一地之社會必有其所爲組織構造者,形著於外而成一種法制、禮俗,是即其社會秩序也。(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

討論與交流1:

讀了前三篇,你認爲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裏對中國基層社會的認識與哪位前輩(晏陽初、梁漱溟)的理論更相契合?

明確:費孝通先生曾經跟隨梁漱溟到山東參與鄉村建設,思想上受其影響較深;而對於晏陽初的觀點,費孝通並不贊同,《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對此多有批駁。

三、梳理文本,理解主旨

1、師生答問,梳理前三篇的核心觀點與關鍵概念。

(教師可從三位同學不同的表述中,順勢引導學生討論第一部分各章的主旨。)

明確:第一章主要內容是鄉土社會的性質,闡述鄉土社會人口不流動、聚村而居、村與村之間孤立隔膜、村落內部是熟人等特點;第二章從空間格局角度,論述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第三章從時間格局角度,論述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

2、展示“學習任務單”示例。

閱讀《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三章,完成下面兩張表格。

3、梳理各章內在關聯。

三章之間是怎樣的.邏輯關係?

提示:第一章提出的“熟悉”概念,是承上啓下的關鍵詞。鄉土社會爲何人人熟悉?是因爲全村聚村而居;爲何聚村而居?是因爲鄉土社會人口不流動;爲何不流動?是因爲鄉土社會是農業社會,是“直接取資與土地的”,因而只能黏着在土地上;這是承上。“熟悉”,也是啓下。從空間角度講,人們天天見面,是“面對面的社羣”,表情、動作、聲音等溝通語言比文字傳情達意更完全,因而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從時間角度講,鄉土社會是定型的社會,一個人從幼年到老年,生活方式不變,甚至歷經幾代,生活方式也不變,“個別的經驗,就等於世代的經驗”,個人沒有“今昔之隔”,社會沒有“世代之隔”,因而鄉土社會也不需要文字來記載傳遞世代間的經驗。

明確:第一章是二三兩章的基石,第一章討論了鄉土社會的性質特點,是二三章的理論基礎;二三兩章之間的關係是並列關係,二三兩章分別從空間角度和時間角度論證了“沒有用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的結論;三章內容整體上構成總分關係。

4、小結。

關注重要概念,分層次,概括層意,歸納主旨,貌似基礎,實則重要,梳理能力是學術類閱讀的基本功。同學們之前閱讀的多數爲文學作品,重視文學性鑑賞,不注重梳理;在高中階段,應當多接觸學術類文本和論述類文本,掌握學術類文本閱讀方法。

四、精讀語段,品味語言

討論與交流2:

鄭也夫教授說過:“費(孝通)的文字的特長是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真佛只說家常話。”請精讀以下兩個文段,體悟《鄉土中國》一書語言運用上的特色。

(1)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着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爲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

①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可能在很古的時候住過些還不知道種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樣,對於我們至多隻有一些好奇的興趣罷了。以現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最大多數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的了。我們不妨縮小一些範圍來看,三條大河的流域已經全是農業區。而且,據說凡是從這個農業老家裏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實地守着這直接向土裏去討生活的傳統。

②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內蒙古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很奇怪地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最適宜於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像是向土裏一鑽,看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

③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裏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2)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

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

三、爲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

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積起來,成爲相當大的村落。

明確這兩段文字幾乎沒有讓人生畏的學術概念術語,也沒有歐化的長句,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人讀明白,費孝通也正因爲語言通俗曉暢而成爲民國後期著名的專欄作家。但因爲學術根基深厚,這兩段文字的論證又是非常嚴密的,可謂要言不煩,滴水不漏。

五、兼聽則明,合理決斷

1、對於費孝通先生在《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篇中的論斷,有不少同學提出質疑。老師也找出了兩段質疑文字,讓同學們對比着閱讀,再談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意見。

①參考文段一

阻礙文字的下鄉,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鄉村窮,上學認字大概是比較奢侈的。我小時候,還不時聽到村民說自己的子女,上學的目的就是認幾個字,起碼認識自己的名字,不是睜眼瞎,一旦有機會進了城,能認個男女廁所;離開家了,能給家裏寫個信。他們要求很低,目標要上大學的似乎不多,因爲身邊缺少榜樣,孩子們學習也都不怎麼好。即使在教育普及的時代,文字在轉型社會的鄉村裏,村民還是隻求一點基本的作用,但不是不需要。

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經濟上可以支付得起,也找不到老師。經濟學裏有個供應學派,認爲供應創造了需求。比如,我小時候,村裏經常會有少林武術班,幾個跑江湖的“武師”一召集,臨時借個場地,辦了個短期武術班,這樣周遭幾個村子的小孩子(我的印象都是男孩子)就報名繳費來學習了。現在就沒有這種班了,因爲在鄉村,掙不到太多錢,沒有人來辦了。就是沒有供應了,人們也想不到這個練武術的需求了。總之,並不能因爲鄉土社會裏都是面對面的羣體,就認爲鄉村人對文字沒有需求了。

(選自陳心想《走出鄉土——對話費孝通<鄉土中國>》,三聯書店,20xx年,75頁—77頁)

②參考文段二

清代以前的中國傳統社會中,私塾遍佈城鄉。費孝通1936年在開弦弓村看到村民生產生活中沒有文字的需求,是個事實。而宋元明清中國鄉村私塾中分明絃歌不輟,是另一個事實。後一事實說明,那裏曾經有教育,它不是幫助生產生活,而是服侍科舉功名。1905年廢除科舉。1936年費孝通入吳江開弦弓村調查的時候,科舉已經廢除31年,很可能那是該村落歷史上文字最衰微的時刻。26歲的費孝通看到了這一幕,且從自己十歲前鄉村生活記憶中,調不出私塾時代的文字學習的印象。

講吳江鄉村的文字遭遇,不該忘記此地當年私塾的繁榮。其實費孝通赴英留學前寫的《江村通訊之四:格格不入的學校教育制度》中,簡略地說及開弦弓村的私塾時期。但這段簡述未進入日後的論文《江村經濟》。其後的《鄉土中國》竟然以開弦弓村一個時點上的教育特徵,即“文字難下鄉”,定格無年代區分的鄉土中國。(鄭也夫《評<鄉土中國>與費孝通》)

2、討論與交流4:陳心想和鄭也夫似乎都不贊同費孝通《文字下鄉》中的觀點,他們兩個人反對的理由有什麼不同?你認爲文字下鄉難的真正原因何在?

[明確]:陳心想認爲文字下鄉難是因爲缺錢缺老師,而不是缺動力;鄭也夫則聯繫歷史提出文字下鄉難只是特定歷史時期的個別現象,並不普遍。

中國廣大農村地區讀書無用論的興起,既有經濟貧窮的原因,也有需求不足的原因,還是上層社會有意控制的結果。

3、討論與交流5:聯繫後面的篇章,說說《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在全書結構上的重要作用。

作者用如此大的篇幅來討論文字下鄉之難,不只是爲了駁斥晏陽初等教育救國者的看法,也是爲了更好地揭示中國基層社會的結構特點。正是因爲中國基層社會不肯改變、不願改變,中國社會才千年不變,禮治秩序和教化權力才得以普遍施行。

六、作業

完成第三課時“學習任務單”。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1,理解“橫暴權力”、“同意權力”、“教化權力”等關鍵概念的內涵。

2,對中國社會“無爲而治”、“長老統治”的特點有較爲深入的理解。

3,瞭解批判性閱讀的大體進程,運用批判性閱讀方法來檢驗《無爲而治》一篇的論證分析。

【學習準備】

1,全班分爲八個小組,1—5組每組六人,第六、七組每組五人,分析閱讀以個體精讀、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

2,學生完成第六課時“學習任務單”,列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惑。

3,教師向學生介紹“分析閱讀”的基本原則和運用方法,讓學生運用“分析閱讀”的方法評判文中的觀點和論證。

【學習評價】

1,修訂完成第六課時“學習任務單”;

2,根據閱讀記錄表及提問質量評選小組閱讀之星。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教師朗讀葉至善先生回憶父親的文章片斷:

冬天,我走出屋子沒把門帶上,父親在背後喊:“怕把尾巴夾着了嗎?”次數一多,不必再用這麼長的句子,父親只喊:“尾巴,尾巴!”就這樣漸漸養成了我冷天進出屋子隨手關門的習慣。(葉至善《幾件小事——憶父親葉聖陶》)

2,費孝通先生用了哪個概念來概括這類現象?

明確:教化權力。

3,你們小時候也遭遇過這樣的教化權力嗎?

二、概念理解

1,討論“橫暴權力”、“同意權力”、“教化權力”的概念表述。

明確:

(1)橫暴權力是指在社會衝突中占主導地位的一方對暫時屈服的一方所握有的支配、壓迫性權力。

(2)同意權力是爲了保證分工合作順利進行的基於社會契約的相互同意相互監督的權力。

(3)教化權力是在社會繼替的過程(相對穩定的文化環境)中長輩爲文化傳承而強制教導晚輩的一種權力。

2,比較分析橫暴權力、同意權力、教化權力這三個概念與涂爾干提出的機械團結、有機團結、契約團結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補充資料]機械團結是指基於社會集體意識、運用壓制性法律加以制裁而形成的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有機團結則指因社會分工合作、主要運用恢復性製成而形成的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契約團結基於自由交換、以締結私人契約而形成的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明確]費孝通的三個概念與涂爾干的概念一樣,都借對現象的概括來標明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但涂爾干的觀察基本西方社會的發展歷程,而費孝通則着眼於東西方文化的比較。

老師引出涂爾干的概念是想讓大家知道,讀學術著作不僅要注意作者的觀點與材料,還要適當瞭解他的學術淵源。正如章學誠先生所說:“學者不可無宗主,但必不可有門戶”。

三、精讀分析

1,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裏介紹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方法: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今天我們來嘗試用其中“分析閱讀”的方法精讀《長老統治》這一篇。

2,教師展示“分析閱讀”的十二條準則:

(1)區分書的類型

(2)簡要概括書的內容

(3)編列結構綱要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5)詮釋關鍵詞,達成共識

(6)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梳理論述架構

(8)分辨書的不同類型的問題

(9)瞭解智慧禮節的內涵

(10)除非你能詮釋該書,否則不輕易批評

(11)弄清真正知識與個人觀點的差異

(12)證明作者的知識或論證差錯

明確:着重研讀第四、第六、第十二條,引導學生對學術類文本閱讀有理性認識。

2,討論費孝通先生《長老統治》一篇想要解決的問題。

明確:作者希望通過比較弄清楚鄉土中國的權力結構與原始社會及西洋社會有怎樣的差別,能提出一個概念來描述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特點。

3,通過討論明確《長老統治》一文的主旨所在。

明確:維持鄉土社會的主要權力結構教化權力,它不僅在親子關係裏表現得最明顯,但並不限於親子關係。

4,通過結構分析來分析《長老統治》是不是好的論證。

(1)結構分析

(首段)比較中提出觀點:鄉土社會是教化性的權力。

(2—4段)教化是人適應社會規律的必要過程。

(5—6段)孩童所遭遇的教化權力。

(7—11段)成人世界裏的教化權力。

(12段)用教化權力(長老統治)來指稱鄉土社會最爲恰切。

(2)論證分析

運用四問法檢驗論證分析的優劣:

①這個論證的前提可靠嗎?

②這個論證的推理嚴密嗎?

③這個論證的材料正確嗎?

④這個論證的'結論可信嗎?

四、拓展延伸

1,小組交流爺爺奶奶經常叮囑自己的話語,說說這些叮囑對自己爲人處事所帶來的影響。

2,觀看BBC紀錄片《中國老師來了》,反思教化權力在當代教育中的利弊。

五、家訓家規綜合性學習實踐

家庭是鄉土社會的基礎,它不僅是鄉土社會的生產單位,而且是鄉土社會文明傳承的細胞。家訓家規是一個家族中祖先對後人、族長對族人、長輩對晚輩的訓示或者規約,包含豐富的道德文化,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德行和智慧。如果從孔夫子庭訓兒子孔鯉算起,家訓家規可以說源遠而流長,博大而精深。衍生到今天,家訓家規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次家訓家規綜合性學習實踐要求同學們完成以下四項任務:

(1)收集口頭的家訓家規:每位同學至少記錄三條父母經常叮囑自己而又蘊含着爲人處世道理的話語。由團支書將本班的家訓家規加以整理分類,歸納出家長對於孩子道德期許的主要內容。

(2)摘錄牆上的家訓家規:參觀保存年代較爲久遠的家族祠堂或新式的文化禮堂,摘錄牆上懸掛的家訓家規,比較古今家訓家規的傳承與演變。

(3)研究書裏的家訓家規:閱讀《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家訓家書類著作,摘錄富有啓迪意義的警句,研究這些家訓家規對於家族興盛所起到的精神激勵作用。

(4)舉行“我們將來該如何做家長”的演講比賽,要求同學將自己對家訓家規意義與作用的理解融入演講稿中,表達自己對於教化權力以及代際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見解。

六、作業

完成第七課時“學習任務單”。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14

一、課程分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提出:“在指定範圍內選擇閱讀一部學術著作。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者的價值取向。閱讀與本書相關的資料,瞭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及學術價值。通過反覆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本堂課完成的是“勾畫圈點,爭取讀懂”“反覆閱讀,把握”這樣的目的和任務。它以學生預習的初次批註爲前提,以學生的初讀感受作爲教學起點,以批讀的對象、方式作爲抓手指導學生以提要鉤玄的方式把握學術著作的行文思路和閱讀方法,這種閱讀教學符合課程改革新理念,能體現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二、教材分析

《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大師費孝通的代表作,是他根據20世紀40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整理而成,他把中國鄉土社會的特徵與其他社會體系特徵特別是“西洋社會”的特徵加以比較,提出了刻畫中國鄉土社會的概念。這本書由14篇文章構成“論文集”,在五六萬字的規模下容納了一系列富有啓發性的概念。它具有很強的學術性,但又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具有嚴密體系的學術專著。因此需要逐篇精讀,釐清概念,繼而全面、深刻地理解全書觀點,梳理內容體系和邏輯結構。《<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通過目標導向、任務描述、批讀提示、原著信息、核心概念、主要觀念的梳理,閱讀導引、批註﹒心得的啓迪,以及課後思考與探究等各方面幫助學生真正讀懂讀通這本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面向的是整本書閱讀的第二節導讀課,針對單篇單章節的精讀。學生此前多未接受批讀訓練,沒有形成批讀習慣,批讀較不規範。如果有批讀,也大多呈現爲感悟式批讀,批讀方法和類型較單一,對象不明確。韓愈《進學解》中說“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本課旨在鍛鍊學生提要鉤玄的能力,並能總結方法,學以致用,達到能力的`遷移和保持。

四、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學會如何批註學術文章

教學重點:把握思路,預備批讀;

批註示範,總結批讀;

學以致用,拓展批讀。

教學難點:語料助推,拓展批讀。

五、教學方法

多媒體、合作學習法、探究法

六、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教師材料:《<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

學生材料:《<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導學案

教學環境:學生4——6人組成小組

七、教學過程

活動內容活動意圖時間

教學活動一:導入思考,引出批讀

1.教師活動一:

情感導入《鄉土中國》,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學術著作的閱讀方法——批註式閱讀。韓愈:“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提要,要就是提煉文章的結構脈絡。鉤玄,就是探求精深的道理。

教學目標展示

本節課以“鄉土本色”一文爲例

從情感導入,讓學生從感性認知上更樂於閱讀本文2分鐘

教學活動二:把握思路,預備批讀;

教師活動:

1.全文的中心論點是?

指明“論點”概念,明確中心論點——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

提要——記事者必提其要

2.佈置任務:向組內同學展示你的思維導圖,推出一份你們認爲最棒的,並說說理由

學生活動一:交流思維導圖,學生互相點評

教師提供自己的思維導圖真正讀懂文章,要做到提要鉤玄,首先要“提要”才能爲後續批註提供理解基礎10分鐘

教學活動三:批註示範,歸納方法;

鉤玄——纂言者必鉤其玄

教師活動:請歸納出導學案中的批註角度

學生活動二:歸納能總結學術文章的批註方法,展示交流。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並展示

教師活動:整理學生回答,總結歸納並板書

讓學生從自學過程中真正感知批註方式5

分鐘

教學活動四:學生展示,互相點評

教師活動:請根據剛纔學習的批註方法,結合助推資料,對書中“閱讀導引”涉及的句子及核心概念進行批註。(5分鐘)

學生活動三:批註並展示,互相點評欣賞。

教師活動:點撥評價趁熱打鐵,課上批註並展示,讓學生學以致用15

分鐘

課堂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四種學術著作的批註方式,希望同學們能帶着這些方法在今後閱讀更多作品。總結回顧3分鐘

 八、任務佈置

1.在兩週時間內完成14篇文章的批註;

2.有選擇地對書中設計的問題進行回答;

3.對自己感興趣、讀有所得之處進行批註(不少於50條);

4.將自己在閱讀中發現的,需要進一步研討的問題列出來(3-5個);

5.同桌之間交換批註文字;

在兩週時間內完成《鄉土中國》批讀記錄單,並就如何批註學術著作進行總結(200字左右)。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15

【學習目標】

1、閱讀序言與後記,瞭解費孝通的學術成就及社會貢獻,感受作者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學術精神。

2、宏觀把握《鄉土中國》一書的內容主旨,並對社會學有初步瞭解。

3、基本瞭解閱讀《鄉土中國》的意義與方法,明確整本書閱讀的階段任務。

【學習準備】

1、學生完成《鄉土中國》序言及後記的閱讀,並在自己有感觸、有疑惑的地方做標識,準備在課上交流。

2、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國年間學術大師的照片與事蹟,以增強課堂的活躍度(建議閱讀嶽南的《南渡北歸》)。

【學習評價】

能概述費孝通的學術歷程與成就,能說出《鄉土中國》的寫作背景及意義價值。

【學習過程】

一、慧眼鑑英雄,偉業伴磨難

1、導入語: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有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社會學領域,費孝通先生絕對配得上“大師”這一頭銜。從今天開始,我們就細細品讀費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這位大師。

2、屏幕上出現五位學術名流的照片,讓同學們猜一猜哪位是費孝通先生。

吳文藻((1901—1985)樑思成(1901—1972)錢鍾書(1910—1998)費孝通(1910—20xx)季羨林(1911—20xx)

明確:這五位學界泰斗依次是吳文藻、樑思成、錢鍾書、費孝通、季羨林。(圖片來自百度圖庫)

教師在與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做如下幾點補充:(1)吳文藻先生是費孝通的社會學老師,樑思成、錢鍾書都曾與費孝通共事,季羨林曾與費孝通同學。他們都是中國學界的泰斗。

(2)這些照片都是幾位學術泰斗年輕時的照片,學者不必既老又醜。

(3)因爲長期從事思考,這些學者都很長壽,外界對於科學精英早逝的報道是片面概括。

3、請一位同學描繪費孝通的外貌特徵。

明確:設置這一問題在於引導學生觀察,不求統一答案。

4、瞭解費孝通先生的成就與貢獻。

明確:先請學生複述《<鄉土中國>整本閱讀“學教評”》(以下簡稱《學教評》)裏對費孝通的介紹,再由教師補充。

(1)學術成就:費孝通先生是我國社會學奠基者,他的《江村經濟》《鄉土中國》曾被許多西方大學列爲社會學必讀書籍。直至今日,社會學的研究生考試還經常將這些書上的概念術語作爲高頻考點。

(2)社會貢獻:費孝通曾擔任民盟中央主席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爲我國的民主政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改革開放後,經他指導的蘇南地區創造了經濟奇蹟。

(3)文化貢獻:費孝通先生晚年時所倡導的“美美與共”的文化原則與西方的文化衝突論兩相對立,爲全球文化融合貢獻了全新的東方智慧。

(4)出示費孝通祕書張冠生對費孝通一生的概括語: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謂山重水複,柳暗花明。(張冠生《費孝通傳》)

二、讀序言後記,瞰全書概貌

溫儒敏先生說,讀學術類書籍先要粗讀。而瞭解全書內容最快的方式是速讀書的序言、後記和目錄。現在我們就《鄉土中國》一書的序言和後記做一些交流。

提問與交流1:《重刊序言》裏交代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明確:(1)《鄉土中國》的內容來自給學生講課的講稿;

(2)《鄉土中國》的寫法不同於作者之前的作品,是從具體社會裏提取一些概念來分析中國社會結構。

提問與交流2:讀完《後記》,大家對社會學這門學科有了哪些瞭解?

明確:(1)社會學由哲學發展而來,只有100多年的歷史,孔德和斯賓塞是社會學的早期研究者;

(2)社會學是一門綜合交叉學科,它與哲學、人類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界限很難區分;

(3)因爲界限模糊,社會學一度遭人歧視,社會學研究有責任振興這門學科;

(4)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學將來還有可能繼續分化。

教師補充:(1)社會學三巨頭是卡爾馬克思、涂爾干和馬克斯韋伯;(2)馬克斯韋伯爲“社會學”所下的定義:社會學是一門科學,其意圖在於對社會行動進行詮釋性的理解,並從而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及結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釋。

提問與交流3:瀏覽全書目錄之後,你能推測《鄉土中國》的大體內容嗎?

明確:從目錄來看,《鄉土中國》一書重在分析中國基層

提問與交流4:《後記》中對瑤山調查悲慘經歷的記述給了你哪些啓迪?

明確:(1)對於社會學而言,田野調查極爲重要,沒有田野調查就沒有第一手的研究材料,但田野調查又是極其艱辛的,有時還非常危險。

(2)費先生敘述這件往事時,態度嚴謹客觀,沒有刻意渲染,又能表明自己對逝者的悲痛以及對前妻學術貢獻的尊重。

(3)作爲一流學者,費孝通身上既有勇於創新的探索精神,又有謙和穩重的治學態度。

三、論讀書方法,明學習任務。

1、學術類書籍整本書“五步閱讀法”。

(1)瀏覽目錄,大致瞭解書的結構;

(2)粗讀,粗讀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觀點;

(3)細讀,逐字逐句,藉助批註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悟;

(4)研讀,對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反覆閱讀和思考;

(5)重讀,每次會有不同的感悟。

2、思維導圖解析。

(1)何謂思維導圖?

[明確]思維導圖是用圖表表現的發散性思維,是一種整體思維工具,可應用到所有認知功能領域,尤其是記憶、創造、學習和各種形式的思考。

(2)如何利用思維導圖來做讀書筆記?

(3)出示範例,講解思維導圖繪製的關鍵點。

3、明確“《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大體學習進程。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鄉土中國》一書的課堂學習時間爲9課時,0、5個學分。根據《鄉土中國》各章節之間聯結的緊密度,可以劃分爲6部分,設計爲6課時;再依據整本書閱讀的規律和檢測要求,另外設置3課時。具體如下表所示,開展整本書閱讀期間,可以按照此進度進行。

標籤:鄉土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