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鄉土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3.1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土中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土中國》讀後感

《鄉土中國》讀後感1

在這個學期的最後階段,我利用課餘時間粗略的讀完了費孝通先生的經典之作《鄉土中國》,感概萬千,一方面是對作者在書中所描述的知識體系一知半解,儘管作者運用田野考察等方法對當時的大半個中國尤其是西南地區的農村進行了實地考察,但由於本人在社會學方面涉獵極少,因此還是對某些專業性概念懵懵懂懂,後來在老師的社會學課上接觸了基本的社會學相關基礎知識,如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社會組織,纔對書中的內容又有了新的理解,儘管都是膚淺,表面的,另一方面就是剛開始在《甜與權利》和《鄉土中國》兩本書之間徘徊,最終自己以農村學生的牽強理由選擇了後者,還是很欣喜的,因爲我隨手翻閱了同學的《甜與權力》,發現其無論是在內容還是結構上都沒有《鄉土中國》好讀,因此略讀《鄉土中國》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總體看來,中國人是安土重遷的,是由道德維繫的,是有秩序的,中國人的觀念深入日常生活,隨處總想播種,僅用一句“我”辨別身份,諸多細節,充斥着生活。作者說這本書算不得是定稿,也並不能說是完稿,很有道理額。它記錄了一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指引着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更提醒着我們明確自己的身份像土一般。

《鄉土中國》讀後感2

《鄉土中國》主要講述了在解放前那個艱難的年代,作者費孝通本着“行行重行行”的實踐理念,充分運用自己在學校,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考察當時在整個中國佔着舉足輕重地位的廣大農村鄉野當中去,爲研究中國發展尤其是經濟的發展,實地研究和考察總結了西南片區的農村經濟,文化,和生活狀況,並運用自己的獨到見解和集體智慧對當時的農村生活境況做出了精闢性總結,其中所提出的開創性見解對當代的城市和農村發展建設是有很大的積極影響的,尤其是現在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所要建立的社會注意和諧社會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都提供了豐富的借鑑作用和寶貴經驗。

作者開篇就提高挈領的提出了鄉土特色這一大的主題,作者認爲中國社會,尤其是中過農村社會,是具有很大的鄉土性的,作者運用先抑後揚的手法先是說鄉下人是很土的,但是在後文中確實表達的鄉下人土的可愛,土的天真,作者通過分析鄉下人土的原因,深刻解析了鄉下人土的本質和意義,以及與城裏人的區別,從這一點來看,城裏人與鄉下人應該是平等的。作者後來就依次論述了“文字下鄉,”“家族”,“

《鄉土中國》讀後感3

費孝通是一位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會學大家,他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在國外,費孝通以《江村經濟》聞名於世,但我認爲他在20世紀40年代完成的一本名爲《鄉土中國》著作更深入人心,更能被我們中國人所接受。記得我大一剛開始上《社會學概論》的時候,顏士之老師就在課堂上給我們介紹許多對我們學好社會學以及本專業的各類社會學大家以及他們的`書籍,當老師說到費孝通先生的時候,着重地爲我們介紹了他寫的《鄉土中國》,也正是因爲受老師的影響,我去認真地閱讀了這本著作,讀後我才知道費孝通先生的見識之廣以及對中國內在結構分析的透徹,直到現在想想也讓我深有感觸。

《鄉土中國》這本著作既反映中國的實際狀況,又是具有很強理論深度的著作,在中國的學術界具有比較大的影響,成爲許多學者研究中國問題的必讀書。費孝通先生的生花妙筆更令《鄉土中國》中的文章精彩紛呈,通過閱讀《鄉土中國》這本著作,可以加深我們對中國社會的重新理解和認識。《鄉土中國》雖然僅有十四篇文章,但是卻描繪出了生動而貼切的中國傳統形象,對很多問題費孝通先生他以精闢的見解和恰當的比喻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釋,這也使得能夠讓更多的人很好的理解先生他的觀點。

《鄉土中國》讀後感4

鄉土中國,講的是咱們中國最基礎的鄉土文化,是每一個鄉土中人所熟知的卻未能構念出來的東西。很多東西說的恰到好處。也許大家,纔有這種魄力,對自己的研究和看法可以用自己新造的詞彙、概念進行解釋。整本書行文邏輯縝密,從家到社羣,個人到家族,行爲到權力,都有着一整套的邏輯體系和行文脈絡。不得不說,此書值得閱讀。儘管裏面對鄉土中國解讀有的部分在現在來看是不完全貼切的。但是,瑕不掩瑜,其中的核心思想,其所提出的差序格局、長老權力等一系列新的概念,都讓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頂。

老師在評此書時,提到一點是他覺得作者有點“偏袒”、“護短”的異味。我整篇讀來,覺得並不是這樣。作者對於每一處所謂“護短”都有給出明確的、令人信服的論證或解釋,並且在關鍵出表明自己的態度,從一個學者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這沒問題。

這裏我要說的是作者對於有些概念或問題的解釋有點牽強的感覺,所舉的例子也有不甚恰當之處。也許是我才疏學淺,沒能明白先生的準確意圖。

標籤:讀後感 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