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

設計4.92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準備一隻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準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隻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說說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裏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觀察泥土裏有什麼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裏有什麼。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麼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後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着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它爲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法學法】

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準備:爲學生準備新鮮溼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放大鏡、標有1、2的燒杯、裝水的燒杯、牙籤等,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由於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現象叫風化。岩石在風化的作用下會碎裂,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土壤裏有什麼?

2.觀察土壤。

(1)實驗一:把燒杯1中的土壤倒在白紙上,觀察一下,土壤中有什麼,記錄下來。

a.小組活動。

b.全班交流。師板書

(2)實驗二:從燒杯2中取一小塊土壤放在白紙上,碾碎,用牙籤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他們的大小嗎?

a.小組活動。

b.全班交流。

c.閱讀地質學家對土壤顆粒的分類(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粉沙、黏土)。

(3)實驗三:

把燒杯2中的土慢慢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攪拌水中的土壤,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

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先完成前2個步驟。

a.小組活動。

b.全班交流。

(4)老師做模擬實驗,瞭解腐殖質和鹽分。

把土壤放在石棉網上加熱,你看到了什麼現象?

(5)交流靜置一段時間後,看到的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着解釋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驗證自己的想法。

3.小結土壤的'成分。

4.土壤和生命

通過看圖片,思考:土壤爲動植物提供了什麼?動植物對土壤有什麼作用?

通過全班交流,得出土壤是最有價值的資源。

5.土壤的形成。

根據土壤的成分、土壤和生命的關係,分析土壤的形成。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

水黏土

空氣沙

腐殖質小石子

生物作用岩石風化作用

【教學反思】

《土壤中有什麼》這一課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形成以及土壤與生命的關係。

整節課總體而言,在設計上注意流暢性和操作性。第一環節複習引入,直奔研究內容。第二個環節“尋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幾個實驗:觀察新鮮土壤、乾燥土壤,土壤沉積實驗,燃燒新鮮土壤、幾個實驗一環扣一環,通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有書本插圖引路,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學生暢所欲言。最後通過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的形成。教學環節自然流暢,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科學教學強調要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本課通過運用多種感官、實驗觀察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自然而然的作出小結:“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在教學的過程中,因爲考慮時間的關係,燃燒新鮮土壤,採取教師演示,生觀察,其他三個實驗學生自己操作。學生在實驗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是需要藉助教師的幫助來總結。

在實驗過程中,由於缺乏對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培養,學生對於觀察時應該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這一點做的不夠好,每次都是觀察、討論、才填寫實驗報告單,以至於每個實驗環節所用的時間有點長。在沉積實驗時,由於上課時間比較短,沉積的效果不太好,學生觀察到的現象不是很明顯,原來考慮過讓學生觀察上節課學生所做的沉積後的現象,但又考慮到學生會覺得沒有觀察自己攪拌過的而遺憾,上課沉積實驗後交流比較倉促。

以上是上課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良好科學習慣的培養以及對學生的實驗指導。

《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着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1.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它爲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爲學生準備新鮮溼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塑料盒、A4紙、放大鏡、燒杯、鑷子、水、牙籤等。

教師演示:有關圖片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受到水、大氣、氣溫或者動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這種現象是什麼?

生:岩石風化

師: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土壤中有什麼,尋找土壤源於岩石的證據。

(設計意圖:導入部分用簡單的幾幅岩石圖片,引導學生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從岩石的分化自然引入新課)

揭示課題:《土壤中有什麼》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師:同學們,根據你們平常對土壤的瞭解,你們認爲土壤中有什麼

生:猜測(水,樹葉等等)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1.觀察新鮮溼潤的土壤。(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注:實驗時邊觀察邊完成實驗記錄表格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麼?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讓學生觀察新鮮的土壤,期待學生能夠藉助手捏、放大鏡和鑷子等工具,發現土壤中是有水分、動植物的。)

全班交流、彙報、小結。

2.觀察乾燥的土壤。(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

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鑷子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彙報、小結。

資料閱讀: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還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稱爲岩石的微粒。沙礫(小石子)直徑大於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圖片或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的土壤需要特殊處理,教師先將土壤裏的水分去除,學生實驗時儘量將土壤弄碎,最好是能看到大小不同的顆粒。學生藉助肉眼觀看,放大鏡看,用手觸摸等方法,讓學生明顯高手到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土壤顆粒的輕重不一樣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着解釋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驗證自己的想法。

小組觀察後交流,並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彙報、小結。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土壤的量非常重要,大概裝到容器的1/3處最好,觀察的重點是土壤在水中分層沉積現象。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顆粒組成的,這些顆粒的輕重不同;另一方面,讓學生理解沉積,爲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4.延伸、小結。

土壤裏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腐殖質、鹽分)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三、土壤和生命

1.討論。

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怎麼解釋這一觀點?說說自己的理由,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用學過的只是解釋:岩石分化的顆粒是怎樣變成土壤的?

2.出示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講解,學生閱讀學習。

3.說說土壤和人類的關係。

4.小結。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能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和環境的關係。)

四、課外拓展活動

閱讀高士其的詩歌《我們的土壤媽媽》。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本節內容實驗分爲三個部分,(1)、觀察新鮮土壤;(2)、觀察乾燥土壤;(3)、沉積實驗。學生實驗探究的內容較多,如何確定重點呢?在上課之前,我分別做過三個實驗,計算過每個實驗的大概時間,1和2兩個實驗,學生能夠很快看到觀察結果,水分、動植物殘體甚至是大小不同顆粒也容易發現。但是第三個沉積實驗,學生在課堂上能順利攪拌玻璃棒,但是真的要清清楚楚的看到土壤分層卻比較麻煩,因爲靜置一節課根本不夠。所以在這個實驗的選擇上我放棄了讓學生們親自觀察實驗結論,而是教師課前幾天做好實驗,上課時讓學生們觀察老師的分層現象。

2.通過認真研讀教參,將“尋找土壤成分”的活動,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從操作層面上講,主要是觀察、實驗。通過觀察、實驗發現土壤的成分。通過綜合分析知道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質,它能滿足生物生長髮育的需要。

二、不足之處

1. 實驗表格設計有待改進,這三個實驗室一步一步層層遞進的過程,但是在表格設計中,把乾燥和新鮮土壤的表格設計成了兩個對比實驗的表格,增加了學生們書寫的壓力,也沒有達到教材本身的意圖。

2.在“土壤和生命”這部分內容上,我只是粗略的帶領同學們閱讀了課本的圖片和資料,而實際上,這部分內容更好的是讓同學們互相討論來了解“土壤是地球上最寶貴的資源”,這一部分還是有待加強的。

3.由於時間的限制,腐殖質這部分內容沒有設置實驗。

三、改進措施

首先,對於時間掌控上還是需要不斷加強,整節課出現了跑課現象,擔心時間來不及,這個歸根結底還是平時上課過程中缺少時間觀念,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給自己的一些環節記下時間。

其次,實驗表格的設計也需要多參照一些優秀教師的學習記錄單,以避免設計不當增加學生的壓力。

最後,科學課主要是學生的實驗探究爲主,教師只是做一定程度上的引導,應該把時間還給學生,相信五年級的學生能夠有自主探究的能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適當加以引導,就會使本節課更加優秀。如果有必要,還是需要把腐殖質這個實驗還給同學們,讓他們親自感受腐殖質的存在。

《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

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學探究目標:

學會蒐集證據,並能夠進行簡單的信息處理;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對事物產生一定的好奇心,對土壤中的動植物產生興趣;

能夠如實的描述土壤中的動植物,尊重事實,養成實事求是的意識;

學會傾聽,願意分享,樂於表達,小組間做到團結合作。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夠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認識,讓學生意識到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理解讓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準備: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鏡、鑷子、鏟子、記錄表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出示土壤的圖片

土壤是一種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們都能看見,在路上、在院裏、在校園的角落。而陌生在於即便我們經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來仔細的觀察過土壤。所以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動植物。(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土壤隨然在我們身邊,但大多沒有仔細觀察過土壤的世界,調動學生觀察土壤的興趣)

(二)觀察土壤。

1.每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麼?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設計意圖:帶着問題去觀察,有針對性的做實驗,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會有小生物和一些枯葉子

生2:觀察要仔細認真,有順序,細緻到每一個角落

生3:放大鏡是放大一些小東西的,鑷子用來夾物體,鏟子用來剷土,觀察土壤裏的動植物

生4:在觀察中要認真仔細,不漏掉每一個角落,要按一定的順序,不要傷害土壤裏的小生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猜測土壤中有什麼,從而激發去挖掘的慾望,並讓學生能夠再說的過程中,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項做補充。

2.觀察土壤並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邊觀察邊記錄讓學生及時留下觀察後的證據,做彙報時有據可依)

3.彙報自己的觀察結果。

第二課時

(三)研討活動。

1.我們發現了多少種依靠土壤生長和生活的植物和動物?

(設計意圖:在相同的時間內,小組之間發現的種數可能會有所不同,認真仔細有序全面的小組會發現的比一般小組多一些,可以形成組間競爭,激發學生觀察的熱情)

2.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長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動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動植物和土壤的“關聯”的認識,即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認識,很多動植物都需要依賴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膠、木條、有機玻璃做一個扁的透明觀察盒,往觀察盒裏倒滿土並注意保持土的溼潤。把蚯蚓或是螞蟻放到土上,再鋪一些嫩草和樹葉,觀察蚯蚓或螞蟻的活動。

(設計意圖:拓展活動有效彌補了學生不易觀察到的土壤下的動物生活情況。不同地區可以考慮“螞蟻工坊”這一材料替換,但觀察蚯蚓從觀察環境的真實性和觀察成本來看都更爲適宜。)

《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5

教材簡析:

《土壤裏有什麼》這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土壤的組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土壤,使學生親近土壤,瞭解土壤的組成,並學會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學生從討論他們已經知道的土壤知識和他們想得到的知識開始。當學生學會了預測和觀察後,就讓他們預測一下土壤樣品裏可能包含什麼;然後讓他們觀察、檢查土樣,瞭解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顆粒組成的,裏面有一些植物和動物、動植物的遺留物以及雜物,適時對學生進行土地保護教育。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教學難點是:收集到證據以後得出結論。

設計理念: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因此,本課注意了對學生探究技能的訓練,科學探究一般要通過這麼幾個環節:問題——預測——證據收集——得出結論——交流共享。這節課的新授部分就是按這個環節來設計的。而“動手做”又是科學探究的靈魂,爲此,本課的教學活動主要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對土壤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加強學生對土壤的親近感。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許多物質,有石子、沙子,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等等;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3、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之間的密切關係;願意親近土壤。

教學準備:

杯子、乾溼土壤、放大鏡、白紙、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課前選好組長、記錄員、材料員。

2、關於老師,你想知道什麼?

3、從進教室到現在,你又發現了什麼?

4、師:通過剛纔的談話,老師發現我們方川的學生特聰明,特愛動腦筋,特愛觀察,相信這一節課大家也能學得更好。

二、談話導入、引入課題:

1.同學們,我們周圍的花、草、樹木、莊稼都生長在哪呢?

2.板書:土壤。關於土壤,你知道些什麼?你還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識?

3.出示課題

三、尋找土壤的成分

(一)觀察新鮮的土壤

1、預測土壤裏有什麼

2、如果給你一包土壤,你準備怎樣觀察?

3、看,老師爲大家準備了什麼?(教師自己準備一套)出示:紙、筷子、放大鏡

4、你能說說這些工具的.用處嗎?你現在又準備怎樣觀察?動手之前強調:在觀察的過程中要做好記錄,比一比哪個組發現得最多。

5、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6、你們組發現了什麼?利用實物投影儀投放彙報,其他組補充,教師寫上。

7.你能給這些東西分分類嗎?指導分類:水分、動物、動物遺留物、植物遺留物、雜物、土壤顆粒等。(它們腐爛後就成了腐殖質)

4.像小石子、沙這樣的顆粒,我們稱爲土壤顆粒,那你們在觀察過程中,有沒有發現比沙更小的顆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們來看看科學家(地質學家)是怎麼分類的,課件出示。(沙礫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積實驗

1.你有什麼好辦法來區分沙礫、粉砂和黏土嗎?

2.說說你打算怎麼做這個實驗?要注意什麼?出示溫馨提示提醒學生:

溫馨提示:

1、將土塊放入杯中時動作要輕,以免濺起水花弄溼桌子;

2、土塊放入水中後,先不要攪拌,注意觀察水中土壤發生的現象,再攪拌;

3、攪拌的動作要輕、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饋

小結:我們可以看見,土壤顆粒是分成一層一層的,下面的土壤顆粒大,有許多的石子沉積,是沙礫層,中間的土壤顆粒小,是沙層,上面的應該是黏土層,水面上還漂浮着一層雜物。

4.師總結:通過以上的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中有(板書:沙礫、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補充:此外土壤中鹽分,腐殖質和鹽分都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出示,讀一讀,記一記。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學們,道在土壤中生活着許多生命,有(學生舉例子:蚯蚓、螞蟻、蝸牛、植物的根……)

2.課件出示,從圖上可見,土壤從上到下可分爲-------,接着小組內討論:

土壤爲他們提供了什麼?

它們爲土壤做了什麼?

3.交流反饋

4.進行愛土壤的教育:是的,人類沒有土壤,我們將----,動植物沒有了土壤,就無法存活,那麼人類也將無法生存,人類和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5.板書: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

四、課外拓展活動

土壤的作用可真大,作家高士其寫了一首《我們的土壤媽媽》,詳細地介紹了土壤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書翻到P65—66讀一讀。

《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①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③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着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它爲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瞭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

【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新鮮土壤、乾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藥匙、玻璃棒、水、牙籤等。

教師演示:酒精燈、三腳架、鐵片、玻璃片、試管夾、滴管、課件等。

【課前交流】(5分)

1.觀察老師,你在老師身上發現了什麼?

2.觀察一列同學,按高矮分分類,可以分幾類?怎麼分?

3.討論:怎樣才能觀察得更仔細些?

4.根據表現進行獎勵。(最優秀的小組和最優秀的同學)

(以上活動根據課前時間寬裕程度決定)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2分鐘)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由於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現象叫風化。岩石在風化的作用下碎裂,繼續風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更細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土壤中有什麼》,研究土壤,尋找土壤源於岩石的證據。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25分鐘)

1.根據你平時對土壤的觀察,你認爲土壤中有什麼?(適當板書)(2分鐘)

2.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樣觀察?(5分鐘)

3.請你用肉眼仔細觀察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土壤,把你的發現記錄在作業本28頁的記錄表上。比比誰的眼睛更敏銳,哪小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觀察記錄好的小組可以到老師這裏領取放大鏡,進行更細緻地觀察。

4.交流觀察新鮮土壤的收穫。(板書:水、沙子、動植物殘留物等)

5.爲了方便觀察,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乾燥的土壤,藉助牙籤,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有什麼發現?能給他們分分類嗎?怎樣區分呢?(4分鐘)

6.交流土壤顆粒的觀察發現:(結合學生髮言板書:沙礫、沙、粉沙、黏土等)地質學家對這些顆粒進行分類:直徑大於2毫米的顆粒稱爲沙礫(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小石子);直徑小於2毫米大於1/16毫米的稱之爲沙;直徑小於1/16毫米大於1/256毫米的稱之爲粉沙;直徑小於1/256毫米的稱之爲黏土。讓我們一起稱呼它們。

7.如果把這麼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發現什麼呢?在操作時要注意什麼?(2分鐘)

8.把乾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觀察。

9.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板書:空氣等)

10.讓我們來攪拌一下,你覺得要注意什麼問題?小棒用力攪拌水中的土壤,讓土壤顆粒隨水運動,然後靜置在一邊。(教師適當示範)(2分鐘)

11.師生共同攪拌,並指導。

12.好,我們讓它們靜止一段時間吧。

13.土壤裏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物質嗎?再來看老師做兩個實驗。(5分鐘)

(1)加熱土壤。用酒精燈燃燒放在鐵板上的土壤,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這是什麼發出臭味嗎?這是動植物的殘體和分解後物質燃燒發出的氣味,我們把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叫做腐殖質。(板書:腐殖質)

(2)加熱浸泡土壤的液體。師生對比實驗:首先用滴管取幾滴土壤溶液(清水),將取來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後點燃酒精燈,用夾子夾着玻璃片在酒精燈上燃燒,直到水分蒸發完爲止,那在加熱的過程中,要先均勻加熱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熱,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現在觀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麼?兩塊玻璃塊上留下的斑跡有什麼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鹽分。(板書:鹽分)

14.我們現在再來看看燒杯裏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是怎樣的順序?試着解釋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序?(土壤按顆粒大小先後沉積下來,最上面一層是黏土,用棍子挑一點在手上塗抹,會感到是黏滑的、細膩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顆粒越來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殘體。)(3分鐘)

15.現在請小組同學整理你們的實驗記錄,想一想土壤中有什麼?(教師總結並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強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鐘)

三、土壤和生命:(6分鐘)

1.你們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嗎?(2分鐘)

2.想一想:土壤爲他們提供了什麼?它們又爲土壤做了什麼?(2分鐘)

3.閱讀小結:土壤中生活着許多動植物和微生物,土壤爲它們不僅提供了棲息地,還爲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長髮育必需的養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豐富的腐殖質等養料,生物的活動使水分和空氣更容易進入土壤,更有利於生物的生長、生活。

4.那麼土壤和我們人類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2分鐘)

5.因爲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關係,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關係,可以說土壤爲我們的生活、生產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所以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你同意嗎?

四、總結引伸:(2分鐘)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讓我們以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結束本課吧!自由朗讀65頁的詩歌。如果時間不夠,學生回家讀。

【教學板書】

土壤中有什麼

黏土

粉沙

沙水空氣腐殖質鹽分動植物殘留物

沙礫(小石子)

《土壤中有什麼》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徵;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活動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實驗器材:

分組:酒精燈、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放大鏡

1組-4組砂土、5組-8組粘土、9組-12組黑土、溼抹布、小盤

演示:滴管、裝有土壤溶液的錐形瓶、玻璃片、試管夾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1.談話:【出示泥塑圖片】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這些作品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嗎?

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回答)其實製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麼特點嗎?

2.學生隨問題依次交流:

3.教師小結:由於粘所以可塑性強,除此之外粘土還具有顆粒細、耐火度高等特點。所以人們經常利用它來製作泥塑。

【教學過程、評價設計】

一、導入

1.談話:在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師從不同的環境中取來的土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面前的土壤,根據你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下這些土壤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開始吧!

2.學生彙報:哪個同學來說說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師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

3.教師小結:究竟這些土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請看大屏幕:【出示圖片】1-4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花壇裏取來的;5-8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的'種植園取來的;9-12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樹底下取來的;這節課我們來共同研究這些土壤裏都有什麼。(板書:土壤裏有什麼?)

二、學習新課

(一)用眼睛觀察土壤

1.談話:你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觀察你面前的土壤裏有什麼?看不清的話,可以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放大鏡來觀察,觀察過程中要可別忘記填寫記錄單。聽明白了嗎?開始吧!(發記錄單1)

2.學生觀察:

3.學生彙報:哪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你們發現了土壤中有什麼?

4.教師小結:通過剛纔的觀察,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沙;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黏土;還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腐殖質。

(二)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談話:現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土壤中還會有其他的物質成分嗎?

2.學生猜測:你認爲土壤裏還有什麼?說說你的理由。【隨學生回答板書】

3.談話: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呢?

4.學生交流:

生1:查電腦【網絡可以幫助我們驗證這些猜想,但課堂上老師沒給大家準備,我們怎麼驗證這些猜想?】

生2:做實驗。

5.教師小結:因爲有時我們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要想獲得正確科學的結論需要採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認識實驗材料】

1.談話:爲了便於觀察和實驗,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土壤和實驗材料,看一下,認識它們嗎?【生:認識】誰來介紹一下?

2.學生交流。

【設計實驗方案

1.談話: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想怎樣驗證這些猜想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並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不要動手去操作,討論開始。

2.學生分組商量實驗方案、記錄:

3.學生交流:

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裏有什麼?你們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

【驗證空氣: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空氣,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氣泡冒出,如果有氣泡冒出,說明裏面有空氣,如果沒有氣泡,就說明沒有空氣。這個實驗方案有沒有道理?生:有道理。師:好!實驗方案通過!】其它的猜想我們怎麼來驗證?

【驗證水: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水。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熱,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說明含有水,如果沒有,說明沒有。師:其實,這個同學的方案沒問題,但是描述的有點問題,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氣凝結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裏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含水少怎麼辦?】

【驗證腐殖質:我們想知道土壤裏是不是有腐殖質,我們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裏,用酒精燈燒,如果有燒焦的氣味,說明裏面有腐殖質,如果沒有那種氣味,則說明裏面沒有腐殖質。師小結:其它的猜想我們怎麼來驗證?

【驗證砂和黏土:師:哪個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砂和黏土?生:我們小組想驗證砂子和黏土。我們想把土壤放在燒杯裏,加入水攪拌均勻後,靜置一會兒,觀察燒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師:也就是說看看土壤會不會分層。老師提醒你——等待一會兒,實驗現象會更明顯。

【驗證養料、養份:師:養料、養分的驗證實驗比較難,這樣吧,我們先來驗證前面的四項內容,最後再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溫馨提示:

1.土壤分層沉澱(dian)需要一段時間,爲了節省時間我們先做分層沉澱的實驗,把它放在一邊沉澱着,再做其它實驗,等其它時間做完了,沉澱也完成了,再進行觀察。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後的實驗材料,防止燙傷!

3.觀察時,要及時把發現寫在記錄單上。

4.談話: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同學們交流的都很好,老師也有幾點提示請看大屏幕(投影)

【實驗探究】

1.談話: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實驗時先做哪個實驗?爲什麼?做土壤分層沉澱實驗時,一直不停的攪拌嗎?那應該怎麼樣呢?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想到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學生彙報與交流:

解決難題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裏有水、砂、黏土、水、空氣。現在我們一起來驗證土壤裏是否含有養料、養份。

2.師邊演示,邊講解:我們知道養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比較大的雜質或腐殖質等,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過濾裝置過濾掉這些雜質,由於時間的關係,上課前,老師已經過濾好了土壤的溶液,在這。點燃酒精燈,用試管夾將玻璃片夾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後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待溶液蒸發後,觀察一下玻璃片會出現什麼?怎麼樣,會做了嗎?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加熱的玻璃片,下面請小組長到前面來取實驗器材,其他組員點燃酒精燈,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學生操作:

4.學生交流: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現象?大家發現了嗎?

5.教師小結:這層白色的污漬就是養料的一種,我們把它統稱爲無機鹽。(板書:無機鹽。)土壤裏的養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爲了讓植物生長的更好,農民伯伯會在適當的時候爲土壤施肥、補充養料。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瞭解了土壤裏有什麼,下面讓我們再通過視頻瞭解一些關於土壤的知識。播放視頻。

2.學生觀察:

3.教師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土壤裏有水、空氣、腐殖質、砂、黏土、無機鹽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長才會更加茂盛,任何一種物質的缺失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其實關於土壤的祕密還有很多,比如說,南方的土壤與北方的土壤有什麼不同,山上的土壤與平地的土壤有什麼不同?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蒐集有關資料,也可以採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觀察一下它們的顏色和特點,下節課我們再來研究,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設計】

土壤裏有什麼

石子砂微

黏土

樹葉、草根腐殖質

空氣

養料、養分

標籤:教學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