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篇)

教師2.5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

近日,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因爲沒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隨意性很強,已歷時半月餘,仍未通覽一遍。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聯繫教育教學實際,寫點感想的文字。其實,寫作讀後感必須領會作品的精髓,斷章取義是大忌。但爲了不讓瞬時的體會消逝,就暫且記錄下來,以備後用。

《給教師的建議11》的主旨是“怎樣使檢查家庭作業成爲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在談及怎樣有效完成課堂作業的檢查時,大師向我們介紹了經驗,推薦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這種方法可以“把檢查知識變成知識的積極運用”,教師可以“密切注視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課堂作業可以這樣檢查,那麼課外作業又該如何處理呢?聯繫實際,課外作業的檢查大抵有這麼幾種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攬型”。每天,班主任老師都會採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學生的作業檢查一遍。這些班主任的敬業精神着實讓人佩服,實際的管理效果和社會效應也非常好。以作業檢查爲抓手,學生每天疲於應對班主任的檢查,減少了違紀事件的發生;作業不敢馬虎,學習成績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嚴,家長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師“親力親爲型”。負責任的科任教師知道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即使耽擱一些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也要把學生作業認真檢查,以查缺補漏、督促後進。這種方式也值得推崇,不過耗時耗力,效率存在問題。

三是班幹部“分工協作型”。在教師的指導下,構築作業檢查網絡:班長—學習委員——科代表——學習小組組長——組員,分工協作,無縫對接。各科作業情況經班幹部彙總,反饋於科任教師,對作業檢查中的棘手問題,則反映到班主任處。這種方法現在應該是學生課外作業檢查的主流。

四是“捆綁家長型”。也有不少教師採取此方法,家庭作業的檢查有家長負責。孩子作業經家長檢查後,簽字確認。此種方法對教師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家校聯合,有利於家長對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的瞭解。

當然,以上四種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學中,採取哪種方法最有效,這還要根據校情、學情而定。筆者認爲,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種通病,那就是沒能充分尊重課外作業的主體——學生,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充分信任每個孩子。

這個問題,深究起來,還是有些說頭的。這就涉及到教師佈置作業的目的何在?課外作業實際上既是對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檢測,也是對學習結果的鞏固;既是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更是一種深化、一種提高;既是對情感的薰陶、態度的端正,又是對價值觀的重塑。而這些都離不開完成作業者的積極參與,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基於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體呢?那就把作業檢查權還給孩子吧。督促、指導孩子檢查好自己的作業,長期堅持下去,讓檢查作業成爲孩子的自覺行爲,成爲一種習慣,應該大有裨益。

當然,這種理念的科學性毋庸置疑。實際操作,還需要我們教育人不斷探索。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2

我們教學中力求使學生在學校養成細緻的、溫存的、敏感的富有同情心的心靈,然而只是在兒童上學後纔開始培養情感,爲時已經晚了。假如兒童在家裏沒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靈認識世界和接受老師的話,他所能瞭解的,只是他聽到和讀到的東西的邏輯意義,而情感上、心靈上的潛臺詞,他不會明白的。

爲什麼往往新學期已經開學了好幾天,課堂教學紀律不好組織,學生對教師的話還沒有過多反應?教師不得不大聲吆喝、學生被批評、被罰站,爲什麼有時這樣做也無濟於事呢?罪魁禍首就在於個別孩子缺乏一定的情感教育。

假如我們想要學生留心聽我們的每句話,感受每句話,就要關心學生家庭情感關係是否豐富的問題。道德怕心靈的孤單,如同思想怕周圍無人一樣。我們需要與家長加強溝通,瞭解孩子的生活狀況,什麼樣的事物給孩子帶去快樂。

學生好比一塊大理石,家長與教師作爲並肩工作的兩個雕塑家,要朝一個方向,有共同的教育理念。關心孩子的情感教育,切不可對兒童採取體罰的方法,體罰不僅是對人肉體的暴行,更是對人精神的摧殘。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溫暖的言語教導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兒童進行一定的勞動教育,讓他們體驗創造勞動帶來的快樂。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3

暑假裏我有幸拜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給我很多收穫,書中的很多建議,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有參考意義,本書收集了各種案例,涉及各個方面,講述怎樣教育孩子以及在課堂上發生意外後的處理方法,還有在教學中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學生和教育學生的一些方法,收穫多多……

在學習時,我聯想到我在教學工作中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正確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爲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思考着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 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爲他們最爲可親的朋友。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個別班裏差生較多,每次上美術課時,他們感覺美術課沒有考試,思想就會放鬆開小差,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認真完成,久而久之,他們的美術水平上不來,上課老是批平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那些自己認爲“可愛”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爲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爲一名音樂家;他愛文學,就讓他成爲一名文學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爲了一切學生。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爲老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爲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由此我也感到,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還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快樂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面對你的學生和家長,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你就會感動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歌德這樣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裏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着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爲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爲他們最爲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裏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爲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爲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爲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爲了一切學生。

教育故事,就像長河裏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長遠;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經典,蘊含着永遠。每天,每週,每月,記錄一個小故事,將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更多的老師拓寬視野,提升修養。讓我們一起,記錄下身邊發生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爲他人提供一個範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穫。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爲年輕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爲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爲我打開了一扇門,使我對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4

在閱讀了書中的部分文章後我驚喜的發現,《給教師的建議》讀起來十分親切,他的每條提議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們有着指導和借鑑作用。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繼續學習。

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而“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國早在孔子時代就有終身教育思想意識。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終身教育,他主張“活到老,幹到老,學到老,用到老”。許多人說教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開設多樣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時間讀書。但冷靜下來一想,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在增強國力方面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能守着不變的知識教幾十年的書嗎當然不能。僅有不斷讀書,不斷學習,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才是財富”,“要給學生一滴水,自我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們從小就開始理解教育,學校教育使我們獲得的知識無疑會讓我們終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的教育需要。“當今時代,是要求人們必須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一切反映當代世界發展的新知識,學習做好工作所必須的一切知識。知識挑戰的嚴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門學科都是學無止境。專業知識更新週期越來越短,舊知識淘汰很快,我們隨時面臨知識危機。新世紀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崇尚學習我們不會落伍。迎接知識挑戰,不懂就學,沒有就補,學習是當代教師補充更新專業知識的最好途徑。終身學習無疑是艱苦的,同時也是歡樂的。因爲學習使人自強、讓人發展、教人創新。教師要務實求真,成爲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並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於教學實踐,以人爲本,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和啓發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自我增長和應用知識,學會懷疑和創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在教與學之間循環發展。

其次,要有寬容精神。“寬容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種精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作爲班主任必須要善待學生的失誤、要善待犯錯誤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因爲我們是教師,而不是警察。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說過:“學生不管多麼難教育,畢竟是孩子,其內心深處必須有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惡醜與真善美並存的。教育學生時,要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而要力爭站在學生的心裏,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忙他。”

在教育中,寬容比懲罰更具有力量。學生是最需要被寬容的,無論他們有多麼優秀,他們身上都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不足,他們需要教師的寬容。而那些學習上有困難,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的學生更需要我們教師的寬容,需要我們教師耐心細緻的工作。一些學生學習品質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爲習慣,那種對學生的缺點不依不饒,動輒譏笑、諷刺、挖苦,或多或少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學生還會出現否定自我,學習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現自卑,充滿敵意等行爲。這時。善於寬容就意味着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減少教育遺憾。因爲教育上的錯誤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對稍有越軌行爲的學生,我們必須耐心地加以教育,幫忙他們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最終實現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認爲,對於犯錯的學生,該批評的批評,該教育的教育,但最終,我們還是應當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爲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這話我們都應當深有感觸。讀着書中的每條提議,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所以我會更踏實地走好這條路,因爲工作是幸福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5

利用空餘時間,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兒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歷經千錘百煉,浮現如玉瑰寶,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內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們心中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教師職業中走向成功的典範。爲我們提供了一個人格的典範,一個普通教師開發自己資源的典範,一種站立在教師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典範。當我們乘着新課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歲月的風塵,輕輕地靠近他時,我們驚喜地發現歷史的重現,對於今天的時髦話題均有了簡單明瞭的答案。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卻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爲工作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時時想到肩上的責任,制訂出周密的工作學習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向着既定的目標努力,主動地做好一切積累,包括在什麼時間讀哪些書都要規定在計劃之中,這樣纔會覺得時間沒有白白浪費。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顯寶貴。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6

多少位普普通通的教師都是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又有多少位名師在談及自己的成長之路時,會講述從這位大師身上汲取的教育智慧。他就是——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勳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勳章和1枚紅星勳章等。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教育專著,立志從教。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一個好的學校管理者,一定要有科學而明確的教育思想。校長不應該是“行政幹部”,而應該成爲教育思想家和教學論研究家,是全校教師的“教育科學和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人”。他認爲,教育思想應該以“如何促進人的發展”爲核心,任何教育思想都應該來源於實踐,在充分吸收的基礎上再次加工創造,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好的教育思想是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一個優秀的學校領導必須是先進教育思想的創造者和教學工作的榜樣。他在學校管理上堅持民主的原則,採取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工作方法,將在教學和教務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彙集到一起,召集全校工作者共同討論,將結果凝練成學校的意志,再推廣到每一個學校工作者身上,成爲他們身體力行的嚮導和學校認同感的一部分。恰如他所倡導的那樣,“領導普通學校的藝術就在於:用統一的教育信念把低、中、高年級的教師團結在一起,使他們共同關心學生的學習,使每個教師的個人創造像一條條永不枯竭的溪流,彙集成集體技巧、集體經驗的巨流。”

每每細讀書中的段落,大師的教育智慧,都給我以深刻的啓迪。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內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喚醒人,賦予人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合格的大學生,不是從學校裏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掌握了持續學習的有效方法。富蘭克林發現,培養一個人的自我學習能力。基本能力與知識的訓練至關重要。這些能力與知識,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於公衆場合,大大方方站出來,口齒伶俐而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能夠不插話不打岔,精確捕捉住對方話語的要點。

二是閱讀能力,會讀書而不死讀書。富蘭克林認爲,書本上的文字,並不能夠表達撰寫者的思想,真正具有閱讀能力的人,要能夠讀出文字背後的人性邏輯。

三是嫺熟的寫作能力,能夠敏捷的組織文字,疏理自我,表達自己的思考及智慧。

四是認知世界抽象法則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數學能力。能夠把現實的問題數學化、數字化,發現日常思維無法看到的真相。

五是掌握現實的物理法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確定的,但不確定中卻隱含着確定性,把握住這種確定性,人才能夠獲得自由。綜上五點,構成大學學習的基礎。

構成一個人基本的能力,構成一個人知識結構的廣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書中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僞君子。”人常說:一個人沒有知識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可見,作爲一個人,這三樣哪樣也不能夠缺,但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道德行爲了。因爲縱使一個人有很淵博的知識,很強壯的體魄,但如果德行敗壞,那他只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現在的社會,由於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各種思想潮流的侵襲,以及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青少年的身心發育。青少年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還沒形成,極易受到暴力、金錢等不良思想的誘惑和侵蝕。再加上現在的孩子不比我們小時侯了,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他們在物質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但精神世界卻極度空虛——沒有理想、目標,缺少責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獨尊,尤爲突出的是在道德行爲上的嚴重缺失,既少尊師重教的意識,也缺少愛父母、友同學的心理。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緩,責任重大。

教育要做的,就是給教師和學生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個開闊無垠的精神視野,讓他們對人的內心複雜性有更爲深切的體驗,不但要了解生命的偉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豐富與人性的豐厚。感謝經典,感謝大師,正是在與經典的對話中我找到了身爲教師的發展方向,在與大師的交流中找到了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之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7

古人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畢竟人活到老學到老,這永遠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一本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每句話皆讓人感覺都是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的意義。

本書第六條,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我們,其實後進生也有其閃光的一面。作爲一名教師,如果只關注優秀學生,而忽略後進生,那麼我們也不能稱之爲優秀的教師。其實後進生的內心是很自卑很脆弱的,對待後進生我們應該換爲思考,可以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或許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作爲教師,我們在轉變“後進生”的工作中應當是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教給他自覺閱讀的方法,引起他自覺思考的意識,最重要的還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不要妄想速成,要用發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態面對他們,教育他們,只有這樣,轉變後進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要不斷關心鼓勵這些孩子,儘可能讓他們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體驗下慢慢找回自信,從而追求積極上進。但也要適時運用批評。有比較纔有體會,因此我覺得有時“嚴厲批評”也是一種不可少的調味品,讓學生明白:老師是關心你,愛護你的,才如此嚴格要求。這樣,在“嚴師”面前他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而理解了老師的苦心。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條建議中我對提到的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也一直努力嘗試,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課堂中,完成基本知識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在作業中,呈現思考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練習。反思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優等生更優。怎樣在課堂中採取分層教學,使得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書中所提到的分組方法會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一直是困惑我的問題,還急需通過多方面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摸索。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爲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纔可能學好,就如《論語》裏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需要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爲”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爲學習知識的樂園。

閱讀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需要閱讀,在作者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可以看出,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認爲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的。閱讀,是建立在實踐上的。現在的.一些教師和家長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認爲看課外書會影響學習成績,於是禁止讓孩子看這些。其實恰好相反,沒有了閱讀,孩子一味沉浸在做習題的單調中,他是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習的能力的。沒有了閱讀,孩子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就顯得過於單純,如果因爲發生一點不益於他們的事,他們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決的方法。因此,閱讀近者是對閱讀能力甚至學習能力都是一個飛越,遠者則能夠進入這個大環境中,在環境中變得通達,從而產生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學生需要閱讀,同樣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蘊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閱讀,才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點。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8

每每心碎,每每困惑,每每苦惱。便攜一書,獨守陋室,心情猶如一潭死水,萬念俱灰。此時,緩緩翻開手中之書,潺潺清泉使潭水微微有了生氣。這書便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他那精練的語言、閃光的思想,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與我進行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讀書的人,心裏踏實”,這是著名作家畢飛宇說的一句話。讀書是美好的,它不僅充盈了我們的知識;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更因爲它如清風盪滌了我們思想的塵埃,如春雨潤澤着我們成長的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的第一條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實,學生學習也是在從事一種腦力活動,本書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卻不費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盡了;同樣一道題,有的同學只需5分鐘就能解答出來,而有的孩子需花半個小時以上,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一樣,也應因人而異,個別對待。對後一種孩子應以特別的關照,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脾氣、家庭背景等原因,從而在課堂上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設計出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這也是教學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讓他們真正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樂趣,讓他們也感覺到自己也是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訴我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感呢?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所以,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只讀教材和教參兩本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爲優秀教師。然而,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爲師,以學者爲友。我們固然要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但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澱爲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業的境界。

讀着《給教師的建議》這部教育著作,並不斷地把其理論和精華有選擇地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風格。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才能做好本職工作。感謝《給教師的建議》,她讓我的思維得到不斷的拓展與提升,讓我體驗到生命的價值。感謝《給教師的建議》,她讓我在知識的大海里暢遊,在風浪中成長,讓我不斷地戰勝困難,在拼搏與成功中找到了知識的樂趣。感謝《給教師的建議》,她使我平凡的日子變成了流溢着幸福和鮮亮的美好時光。

讀書是優雅的心靈之旅。“讀書的人,心裏踏實”。心碎、困惑、苦惱隨着片片思想而煙消雲散。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9

最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後,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讓我深受觸動。《給教師的建議》不僅是一部教育理論專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實踐的百科全書,書中不僅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到:一個教師要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恆地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讀到此我開始反思自己,從教幾年來真正讀過的書有幾本?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而閒暇時會抱着電視看個沒完沒了,或悶頭大睡,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

教師不讀書,就會越來越不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靜下來一想,覺得大師的話非常有道理,從教10於年來,自己每天都在重複着昨天的故事,面對着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經不夠用了。那麼唯有讀書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

讓我們牢記大師的建議:書籍是教師的第一至愛。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該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讓我們做一個愛讀書的人吧!

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 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就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他還強調指出: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而沒有學業落後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這樣的句子在整冊書中隨處可見。那麼從大師的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讀了大師的這些建議後,我對班裏的同學進行了分析,覺得確實是這樣的。

拿到一篇文章後一般能夠流利讀下來的同學都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後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看來閱讀真的很重要,我想,這對我今後的教學是一種啓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能力的培養,要多佈置閱讀文章的作業,給同學們多講講故事,以此來引導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尤其是對學困生的輔 導,將從閱讀方面下手,進行新的嘗試,從“根“上解決他們貧困的原因。閱讀是開啓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讓閱讀成爲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這將是學生終身受益的法寶。

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執着,他深愛着每一個學生,他關懷着每一個成長的生命,他與學生朝夕相處,與他們一起活動,一起讀書,一起旅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痛苦,關心他們的成功和失敗。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對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寫着自己的教育日記,所有所有的一切,帶給我們的不是抱怨與痛苦,而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幸福與成功。讀到這些,審視自我,深感渺小,我們距離蘇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樣的遙遠。是的,愛是教育成功的祕訣,這句話我們不知重複了多少遍,可是我們餞行的又有多少呢? 教育是一種精神活動,也是一種腦力勞動。我想,只有當教育者走進受教育者的心靈的時候,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總之,讀《給教師建議》一書,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諦,其理論和精華只有細細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有選擇地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同時我將聽從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讓讀書將成爲我心靈的自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0

我認識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一本書,這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學工作的年代裏,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教師舉行了無數次會見和談話,收到過他們成千上萬封信,從而促使我不得不寫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一位長者送給我們年輕人的一件珍貴的禮物,書中,這位長者那麼執著而真誠地對我們提出建議和勸告,這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則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積蓄”,他用那麼多的實例和體會、經驗,把枯燥的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闡述得生動明白,如在我們耳邊娓娓道來。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讓我獲益良多: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於是有些學生年年的評語中老師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注意力要集中”

應該說,注意力不集中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孩子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孩子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他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繫,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看過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對它已經有了瞭解,那麼我們在看由它拍成的電影或電視劇或看書時,我們就會看得特別認真,想辦法將這個故事與這部名著裏的其他情節聯繫起來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腦子中這個故事的前後聯繫越緊密,你就越愛看,對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學生也是這樣,我們要想使學生在你的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繫,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我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老教師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發展學生,也要發展教師自身;照亮學生,也要照亮自己。這樣才能在自己這個工作崗位上,雖然過的平凡,但也充實,不至於“蠟炬成灰淚始幹”。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1

本學期,我認真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收穫很大。現在,讀書已經成爲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深深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快樂。一個精神富裕、專業化程度高的老師,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好書,像長者,諄諄教導;似導師,循循善誘;如朋友,心心相印。好書,能積累語言,豐富知識,能陶冶情操,受益終生。

在《給教師的建議》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這句話深刻的告訴了我們:作爲一名老師,我們教書育人,我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肩負着培養下一代的重任,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才能不斷的滋潤學生的心田;只有不斷的讀書,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與學生走的更近,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只有我們愛讀書,我們才能引領學生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促進學生髮展。

在《心理學》這本書中,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例如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與思考,要培養學習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讓知識活起來。同時也是在培養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人。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機器,所以,老師不僅要告訴他們閱讀的重要性,更要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現在很多學生,學習一篇課文就是一篇課文,做一道數學題就是一道題,換一種問法就不會了,學習很機械,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把握學生心理,站在學生的角度多考慮問題,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學會閱讀。並在閱讀中樹立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不做一個人雲亦云的人。

作爲教師,我們不要小看了一個個的細節,這些細節卻關係着我們工作的成敗。孩子一個小小的舉動,我們都應該關注他要幹什麼,課堂教學中一個小小的細節,都可能決定這節課的成敗,所以,工作中、生活中。我們都要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做好每一個細節。

感謝讀書,讓我的教學充滿了生機;感謝讀書,讓我在實踐中體會到了知識的份量;感謝讀書,讓我能夠用智慧的大腦去澆灌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博愛的心靈給每一個孩子足夠的信心與勇氣;感謝讀書,讓我變得更加聰明,讓我的工作幹得更加出色輕鬆。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2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條建議引發了我對以往教學行爲的深刻反思。

在學困生方面,以往,面對學生的“不會”,我們經常會責怪學生:“都已經講過了,你爲什麼還不會呀!”、“同坐在一個教室裏,別的學生都會了,你爲什麼不會呀!”等等。有時候想想,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認爲這是不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呀,國小這麼簡單的數學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會的。

但是看了第一頁到第二頁的一段話,我受到了很大的啓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讀完這段話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給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愛,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與學生談心,讓他們體會到老師是真心幫助他進步,並通過談心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制訂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最後,在這條建議中我對提到的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很感興趣。作爲教育者,我們是否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 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爲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

我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的一部分,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二十七和

第二十八條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和《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麼名堂來?

這裏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麼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麼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爲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麼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裏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

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認爲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愛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爲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在他的

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閱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完成。像他說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完成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啓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我纔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小部分,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蘊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閱讀,才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點,所以我會認真的把這本著作讀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4

歲月流金,經典永恆。今年寒假有幸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一經典著作。時隔五十多年的今天,雖然教育的形勢已不同於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那個年代,但是當我翻開書的那一刻,他亮閃閃的教育思想和樸實無華的語言依然如同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給教師的建議》中第18條是:學習之母不應變成後孃。孔子在《論語》中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雖然複習是學習之母,但是蘇霍姆林斯基認爲:這位本來慈善的母親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扮演了狠毒後孃的角色。主要原因是:學生被迫在短時間內完成超負荷的複習內容,導致其身心俱疲。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反而傷了身體,乏了興趣。學生在學校裏不僅僅複習一門課程,還要學習其他功課。回想起自己從教以來,也曾犯過類似的錯誤。現在再回頭看,這確實是一種老師累、學生苦,又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做法。針對這種情況,蘇霍姆林斯基給出的建議是:根據不同課程和具體教材的特點,佈置不同類型的作業,採用不同形式的方法。例如:在複習理科類科目時,可以採用綜合複習法,以完成實踐性作業爲主。在複習文科類科目時,則要撇開教材,不看細節,仔細瞭解主要內容。在本條建議的最後,蘇霍姆林斯基還介紹了自己常用的一個小技巧:要求學生在筆記本專門留出的空白邊上,用紅鉛筆記下應當永遠記住的內容,以便他們翻閱課堂筆記時,可以複習。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建議告訴我們: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雖然,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複習方法;但是,應當遵循的總原則是一致的,即:既要符合學科的知識習得特點,又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這樣才能夠既達到複習的效果,又保護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在這條建議的背後,我看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愛。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對教育充滿了愛,對學生充滿了愛。因爲他愛學生,所以纔會處處從學生的立場出發,來思考和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纔會抓住了教育的本質,纔會寫出這麼偉大的著作。

其實,教師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不必要的學習負擔,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也是愛學生的表現。寓教於樂,讓老師教得開心,學生也學得開心,這纔是教師在教學上對學生的真正關愛。

蘇霍姆林斯基作爲一代大師,他沒有用居高臨下的方式,進行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口吻,將其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讓我們感受到了教育的親和力和滲透力。作爲後輩,我會繼續向大師學習,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己,不忘教育者的初心,努力踐行教育人的使命。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

教師,一種很特殊的職業。說它特殊,因爲他的工作對象是人。怎樣做呢?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給了我們答案。其中,書中對於課堂45分鐘的表述堪稱經典。

書中提到“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1)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2)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本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作爲教師,充分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達到教學的最大化,實現高效課堂不過如此。一堂課,關鍵是確定好本節課的課堂目標,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完成問題生成單;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輪換代表發言,完成問題;接着集中師生智慧,進行問題拓展提升。他們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到拓展延伸,符合人們對新生事物的認知規律。

在高效課堂的進行中,我發現一些問題,覺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要得以順利地進行,班級人數不易過多,否則易流於形式,造成分組討論亂哄哄的局面;學生學習水平差異不宜過大,否則差生愈差,聽不懂課程講解,優生愈強,只是學科帶頭人在唱獨角戲,造成兩極分化;這種課型也適合年齡大些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教育環節上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教育是一門藝術,不拘泥於某一單一的模式,傳統講解,快樂教學,高效課堂,相互交叉借鑑,取長補短,摸索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的教學道路。

標籤:教師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