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精選30篇)

教師1.0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精選3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精選30篇)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

我們常說“真理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在時間的悠悠長河中,表面的事物會慢慢消散,錯誤的事物也會被逐漸推翻,只有堅定的真理才能經得住時間的打磨,慢慢沉澱下來。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編譯版)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經得住時間和實踐考驗的好書,作爲一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以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爲基礎,爲中國小教師們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他的著作中。幾十年過去了,他的教育思想影響了一代代的教師朋友,他的教育實踐鼓舞了千百萬的教師朋友。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更多的是把它作爲一本解決疑難困惑的工具書和教育研究的靈感來源。翻開書本,我發現我正在面臨的很多問題和困惑蘇霍姆林斯基也經歷過,他還在自己的工作中探究和摸索並提出了可行的意見或建議,讓我瞬間感受到教師之間的共鳴,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書中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短時間的淺讀並不能都將它們完全消化,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閱讀”。以前,我侷限地認爲語文老師和語文學科才需要大量的閱讀,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大家都需要“閱讀”,它在各方面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師需要閱讀

(一)閱讀能幫助教師成長

在《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希望新教師的個人藏書中有三類書,分別是學科專業方面的、人物傳記類的和心理學方面的書。專業書籍能豐富學科知識,是上好一門課的基礎,傑出人物的傳記能在精神和道德上做出正確的指引,心理學的書籍能幫助瞭解自己和學生的內心。教育是一門觸及心靈的藝術,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將成爲幫助你掌握這門藝術的工具。堅持閱讀這些書,能讓一個新教師更全面、更快速地成長起來。

(二)閱讀能提升教師素養

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教師知識淵博和眼界開闊的程度直接影響到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師的教育素養取決於讀書,讀書,再讀書!書籍裏蘊藏着豐富的知識,教師們能通過對各類書籍的閱讀、思考和研究,找到適合的教育理念,學到深刻的學科知識,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從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

  二、學生需要閱讀

(一)閱讀能促進學生智力發展

閱讀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閱讀好的書籍能給人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好的閱讀能力還能促進智力的發展。特別是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有效地閱讀竟有能讓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的功效。“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蘇霍姆林斯基說,必須教會學生閱讀!

(二)閱讀能幫助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一堂高效的課需要保證學生們在課上有高漲的學習興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這對於學生和老師都是一個很大考驗。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仍然可以通過“閱讀”來達成。課前可讓學生先閱讀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使學生在課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相關的問題疑惑,在授課時,學生就能從老師的講授中找到與自己的知識儲備的連接點,在自己的意識深處搜索某些事實和真相,實現有效思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提高學習興趣。

(三)閱讀能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

學習是一種勞動,而且是並不輕鬆的勞動。學生們常常會在從早到晚死啃教科書的過程中感到越學越難,越學越累。現在的教育也一直在倡導給學生“減負”,很多學校和教師往往只是從減少作業量來達到這個目的。但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要想真正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就應該讓他們多閱讀,讓學生們在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中放鬆自己。他還認爲“如果少年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

總之,沒有閱讀的精神生活是空虛的、狹窄的。讓我們一起閱讀,閱讀,再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

在這本以國小生爲主要敘述對象的書中,我看到了這位教育巨匠在教育過程中的用心與熱忱。在每一條建議中,都提出了切實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學理念或者方法,徜徉在書中,我受益頗深。

  一、每一朵花都應該平等的開放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是在第一頁就映入眼簾的一句話。

作爲老師,有些時候似乎過於急於求成,當孩子們達不到我們在心中爲他們確立的目標時,就開始催促甚至責罵。更爲嚴重的是,偶爾我們會說出類似於這樣的話:你不適合學習。但實際上,學習對孩子們而言也是他們想急切做好的一件事,而由於我們偶爾的“出言不遜”,有的孩子可能就會因此厭倦學習,厭倦學校,最終淪爲教育之外的旁觀者。

在蘇的觀點中,他提出了“學習上的成就”概念。身爲老師的我們,應該認真體會這個概念的深層次的含義:學習上的成就,在每個學生身上都有不同的標準和界定。而針對這樣不同的標準,我們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冷嘲熱諷。

每一朵花都應該平等的開放,我們不能因爲花期不同而輕易否定這朵花所具備的開放的能力。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天賦異稟之處,我們身爲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路人,應當在適當的時候教給他合適的方法或者給予鼓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努力的使學生髮現學習的趣味進而享受學習。而“學習成就”又是因人而異的,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善於通過各種方式找出學生擅長的地方,讓其樹立自信,進而擁有學習的尊嚴。在學習中取得的成就,是點燃孩子們夢想火種的最初的火苗,而我們必須努力地愛護這火苗。

記得郭文紅老師曾經說過“任何一個兒童,內心最真切的願望就是:成爲一個好人”,我們要細心呵護孩子們這小小的心願,“人的天賦、可能性、能力和愛好確實之無可限量的。而每一個人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又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界沒有一個這樣的人,我們有權利說他是‘無論幹什麼都不行的人’”。——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努力地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學生不合理的認知,改變自己總是“先入爲主”的想法,讓孩子們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讓每一朵花都平等的綻放!

  二、獲得進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閱讀

在書中的第二到第六章節,以及第十九章節,無論是說到教師勞動還是學生的學習,無一不強調“閱讀”的重要性。

關於教師勞動。

說到終生備課的準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在這裏對教師備課提出了終生的要求:閱讀,不斷地閱讀。如果教師想要使自己的授課內容變得豐富起來,就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實現。授課的過程是一個進行創造的過程,而創造的源泉來源於廣泛的閱讀,在閱讀中,我們可以儘可能廣泛地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我們的視野自然而然就變得廣博,我們所能夠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也變得豐富多彩。

關於學生學習。

在蘇的觀點中,提出在基礎教育階段要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現在的大部分學生,在閱讀方面存在極其強烈的功利心,考試考什麼就看什麼,課本上要求什麼纔看什麼。這就導致了在授課過程中偶爾進行的思維拓展學生都會覺得陌生。因而,我們應該在授課之餘應該引導學生多多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瞭解各個領域的知識。同時,結合教材進行相關的專題閱讀對於進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當有必要的,這是對老師的要求,但如果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的授課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會變得充滿趣味。

在教學過程中,“後進生”是我們教育教學的重點“保護對象”。而後進生之所以被冠以這樣的稱謂,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缺乏學習的信心,喪失了學習的動力。而培養後進生學習信心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鼓勵他們進行閱讀。“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讓他在閱讀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某個“點”,進而進行深入的探索,獲得學習思索的信心。閱讀會打開思考的源頭。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如果我們能夠通過鼓勵“後進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也可謂教育的一些成就罷!

大量閱讀,與教師是提高教學能力,豐富教學內容的有效手段;與學生,是培養興趣,樹立自信的絕佳方式。

打開書本,用墨香浸潤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3

作爲新入編的教師,只憑教育熱情是不行的,還有很多需要學,爲此我買了幾本書,《給教師的建議》《一線帶班》《低年級這樣教》等,首先我先看了《給教師的建議》,分享一下自己感觸深的句子。

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師與生之間,維繫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爲了教育永恆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正是這樣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張思明對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對教育工作的態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擁有一份童心。 教師與學生構成了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而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成爲了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動中,由於學生的年齡因素決定了學生的思想,他們有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作爲與學生有一定年齡差距的老師,則必須要擁有一顆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獻一片愛心。“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學生在老師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們就得用我們的愛來教育他們。我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麼,上課、批改作業?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愛給學生,並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學生,不要有所遺漏,因爲,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可愛。

用心做教育,就要豎立一顆恆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週期性較長的工作,也許作爲我們來說,體會到的只是重複:上課、作業、輔導……,然而,正是在這單調的重複中,學生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變化:年齡在漸漸長大,知識在逐步增多,思想越來越成熟,與人交往的能力越來越強……當然,這些不會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一言一行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教育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過多次思想工作,頑固不化的調皮學生愛上了學習;經過耐心輔導,成績落後的學生迎頭 趕上……這些都是我們長期教育的結果。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着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4

當我再次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獲益匪淺。在100條建議中,說得最多的就是讀書,這一點給我的觸動也最深。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氏認爲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爲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給教師的建議》P96)。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以傳授知識爲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學過程中,都要以身作則,爲人師表。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有詳細深刻的講解;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教書育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讓民族文化知識得到延續;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桃李滿天下”。肩負園丁的使命,我們就會感到汗顏。所以,職業的責任感促使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成爲人們擁戴的楷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千古名言是教師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應當成爲書籍的王國。”“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爲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的風尚。“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爲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蘇霍姆林斯基)當書籍成爲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爲學生的第一愛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閱讀能力。“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如果閱讀對於學生成爲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他認爲,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爲“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

閱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爲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纔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爲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爲,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纔算達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學生——祖國的花朵,二十一世紀的生力軍,國家建設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於進取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力量就來自於書本。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爲他們人生的軌跡;勇於探索、不斷創新成爲他們追求的目標;“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爲他們人生的方向,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請看看我們身邊的學生,那些學習落後,討厭上學,那些不思進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爲不良的,儘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個性、缺點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沒有閱讀的愛好和習慣。

縱觀全世界,凡喜歡讀書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優秀的民族。在猶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會在《聖經》上滴一點蜂蜜,讓孩子去吻,讓孩子在心靈上知道書本是甜蜜的。在那種書香社會裏,我們知道,他至少誕生了像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這樣一些人類的天才。俄羅斯每20人擁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韓國以書櫃代替酒櫃,着力建設書香社會;美國的大學入學人數在中國的十五期間可以達到佔總人口數的80%的比例……我們呢?看看我們周圍,越來越多的人不愛讀書,浮躁之風盛行,長此下去,怎麼得了?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讀書的今天,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讓讀書成爲教師職業素養的必修課,讓讀書成爲學生知識來源的“助氧劑”,讓讀書成爲孩子成才的知識窗。這樣,我們的民族纔會更加興旺發達,我們的國家纔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豐富多彩。

讀書啓迪智慧,讀書激發生機,讀書讓人充實和幸福,讀書使人充滿力量,去開拓光輝的未來。記得一位名人曾說過:“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讓我們牢記這句話,讀書,讀書,再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5

前不久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它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有許多心靈感觸,在此談談我的體會。

我所教的班級有個女生小馨,說起她的成績那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提起數學她眉飛色舞,侃侃而談;提起語文卻垂頭喪氣,寡言少語。在一二年級打基礎的特殊時期,像她這種嚴重偏科的學生將沒有懸念的與平價生無緣,可憐的語文基礎知識和長期以來的學習習慣使她談"文"色變,更別說興趣了,這曾經使我一籌莫展,幾次想放棄他,然而讀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卻讓我改變了這種觀點。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爲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書中提到這個問題就是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產生厭學心理,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作爲一位老師,我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們能對語文更感興趣一些,學習更積極主動一些,學習熱情更高漲一些,我想這是我追求的目標,但如何才能把課上得更生動、更有趣、更吸引人呢?興趣的源泉在哪兒呢?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興趣的祕密何在”,我們“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我的任務就是要不斷的扶植和鞏固學生想要成爲發現者的願望,並幫助他們實現這種願望。於是在教授《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前,我組織學生觀看了這個動畫片段,同學們被動畫片的絢爛效果所吸引,看着大家興致勃勃的樣子,我知道點燃小韓學文火花的時機來了,於是我鼓勵學生編排課本劇,特意讓小韓扮演活潑可愛的領頭小蝌蚪,在語文課上一貫冷漠如冰,無動於衷的她終於邁出了寶貴的第一步,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她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此以後在我鼓勵的目光下她也逐漸產生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讓我領悟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啓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從而讓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常言道:花有花的光彩,葉有葉的榮耀,根有根的富足。我想說,面對讀書,我是快樂的,充實的。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我們要做“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創新型教師,不但具有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而且還應具有開拓進取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勇於拼搏的英氣,甘願奉獻的“傻”氣,自強不息的骨氣。以培養新世紀之英才,振興中華爲己任,雖生活清貧,但仍以春蠶的精神、紅燭的風格、蜜蜂的作風、綠葉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奮力拼搏,無私奉獻。

“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相信我們會把這次讀書活動作爲起點而不是終點,把讀書和學習作爲我們終生的必修課,因爲教師只有多讀書,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多讀書,力爭做一條常流常新的小溪。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6

重溫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學工作的親切感。每讀到一條建議,比之前理解和認識更深了一些。

有感於“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作者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讓我們明白了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就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這不就是我們說的教學評價的多樣化嗎?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能否保護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就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學生在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說的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水,就會損害他的力氣,到明天他就什麼也幹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 因此,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這使我對從兒童興趣出發來教學有了更多的認識。不光要從學科本身的興趣點,更要關注兒童認知的興趣點,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兒童個體的原有認知水平,來組織教學。即我們所說的“一把鑰匙開啓一把鎖。”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教師和學生關係有相互信任,學生可以坦率自己,真正把學習當成自己 該做的事情,發自內心,樹立起自己的尊嚴。讓每一個孩子在學習中都能取得成就,如同燃起了生命的火花和一條蹊徑。這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彌足珍貴,一定要愛護好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曾幾何我們因爲自己的急於求成,因爲沒有足夠的耐心,讓這些火花散失,讓我們所謂的差生就那麼一天天落後下去。

那如何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都能有成就感呢?那就是分層次地佈置學習要求。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着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如果我們能讓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就是我們教學成功的標誌。回想自己的課堂,往往是統一要求的比較多,忽略了不同層次的個體。雖然也曾不忘鼓勵那些後進生的點滴進步,不如根據他們的認知起點,給他們更切合地努力任務,也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自我獲取,自我進步來得更實際。這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在課堂上通過自己的努力,產生自我實踐感知,體驗。唯有讓每一個生命都有所體驗的時候,纔是他有自我認知,真正學習到知識和獲取能力。

我將記住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析和觀察的對象吧。”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7

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創設輕鬆、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並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怎樣才能把課上得有趣?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的祕密何在?對於這一連串的問題,我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也沒能把它研究透徹。然而,當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後,給了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共有100條建議,內容充實,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書中的100條建議,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每條建議像一場甘雨般化解着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給了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21條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他的衆多建議中,不止一次提到關於激發學生興趣的途徑,他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興趣的祕密何在?他說,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他們的關係和相互聯繫,運動和變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創造的一切,這些都是興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時,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終的源泉之一。因此,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學生學習知識的動腦探索過程,他認爲,離開了腦力勞動,就既談不上學生的興趣,也談不上他們的注意力。

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對於學生來說,興趣就像是一條潺潺的小溪,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求知慾,讓他們想學、願學、樂學。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因此,他在備課的時候,總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結合點和線索。他認爲,只有抓住這些思想的交接點,才能在認識周圍世界的真理和規律性中解釋出某種新穎的、出人意料的東西,也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對知識的興趣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利感”。讓學生在知識運用過程中體驗到知識是一種那個使人變得崇高起來的力量,這是比任何東西都更強有力的一種那個激發求知興趣的刺激物。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些觀點對於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學生學習和創造、實踐的興趣,有着直接的指導作用。

對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爲教師,我曾做過許多嘗試:精彩的課件設計、動聽的激勵語言、形式多樣的課堂遊戲、競爭激勵等。我自認爲做得不錯,可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的——興趣的祕密何在後,我曾經的努力就顯得黯然失色了。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識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可見,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對學生表面的興趣刺激上。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這一節,我的觸動很大,我捫心自問:現在的我又該從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建議又該怎樣落實在我的實際教學當中呢?

首先,教師要熟悉教材,充分備課。真理的知識在學生意識中產生,來源於學生認識到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結合點,認識到把各種事實和現象串聯起來的那些線索。那麼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就要努力抓住並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和線索。例如,在備jqx三個字母的教學時,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習了這三個字母,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另一個結合點上:jqx這三個聲母寶寶太孤獨了,你們能給他找些韻母朋友來陪陪它們嗎?從聲母的教學到jqx與v相拼的教學中找到恰當的結合點,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教學中來,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慾。

其次,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對於兒童來說,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都渴望獲得成功。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合適的機會,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讓學生在運用中感受學習知識的力量,並能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學完五年級上冊的《桂花雨》一文後,就可以讓學生走到室外,親自去觀察一下桂花。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真正的發現。這種發現鼓舞了孩子們,他們也會變得好奇和活躍。

再次,多彩的課外活動,興趣盎然。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中。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例如:辦手抄板展,讓學生體驗學習知識的喜悅;詩歌朗誦會,讓學生體會古詩學習的韻味;歇後語比賽,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等。

每次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總會得到許許多多新的啓迪。當我們感到內力不夠需要充電時,馬上打開這本教育名著,回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文字裏,你一定會有所收穫,不虛此行。教育工作的道路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在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陪伴下,不斷學習,充實自我,全身心呵護孩子幸福的童年。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8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在第一節,蘇氏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爲什麼早在—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爲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在書中也提到了教師的語言問題。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語言作爲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和富於激勵性;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啓發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還是有它的道理的,不僅要多看書,還要把書中獲得的啓示用到實踐中,那纔是真正的看書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9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前蘇聯著名的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爲了提高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爲中國小教師寫的書。而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

翻開本書,單單看目錄,就極大的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這其中很多問題不正是自己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嗎?究竟如何解決,迫不及待去書中一探究竟。

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每條建議所談的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實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完之後真的受益匪淺,感悟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教師的時間問題,作爲一名新手教師,我常常感到手忙腳亂,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時間不夠用......時間問題一直困擾着我。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條建議後,好像突然明白了,學無止境,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內容。正如本文中所舉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的公開課非常成功,問他用了多久時間備課時,他說一輩子,但對這課題的直接準備是15分鐘左右。聽完這位歷史老師的回答後,細細想來,真的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一直不斷的學習,爲自己“充電”,學習和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知識,那就能在碰到具體問題時快速解決,不用再臨時抱佛腳。雖然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但是我們更希望打有準備之仗。讀書,終身學習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讀書,學習他人的智慧,就是在節約我們的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0

和大家不一樣的是我的這本書是在網上買的。因爲我感覺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的去讀,去感悟,去學習,它很有必要成爲我工作生活閒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書以後,我就迫不及待的瀏覽了一遍。心裏不由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麼的偉大、超前。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一個特別顯著的建議,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話就讓我感慨頗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經常聽課的時候,我就感慨,爲什麼優秀的老師的課總是那麼的自然,幽默,得心應手。那是因爲他們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主要的是他們知識的淵博,才使得他們課堂上游刃有餘。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提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信息就不太費力。這時,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修養,乃是教師勞動修養的一面鏡子‘而對於學生來說,如果他不能體驗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麼他就不喜歡進行腦力勞動。’可見,我們教師的知識量的重要性。

蔡校長一再告誡我們要有一個空杯的心態,去學習,去提升自己。是呀,爲人師表,學高爲師。只有有了東西才能給學生倒出來。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地提升自己。幹一行愛一行。讓讀書、學習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充電自己,影響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1

幸得學校領導的安排,今年我接任一年級的班主任。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教過一年級的老師一定還記得,有些同學在課的後半段要麼發呆,要麼玩橡皮、鉛筆,要麼亂動、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認真聽課,但管不住自己。也就是說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在整堂課上都能認真的聽老師講,能維持的時間大約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培養孩子們的注意力是我重要任務之一。

《給教師的建議》中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書中這樣闡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須懂得兒童的心理,瞭解他們的年齡特點。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一種自豪感。”細讀之下,反覆思考,理解爲: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繫,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實際操作中,我讓自己站在學生的角度,感受我需要的和喜歡的,讓學生處於一種相對積極的狀態中。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營造閱讀期待,教學提問指向認知衝突,力求使問題有思維衝擊力,有探究價值。在課堂上,我放低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自己當成他們的學習夥伴,適時地穿插幾句幽默的話語,調節課堂氣氛,收一收學生的心。

這些措施的實行,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需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我們班的孩子常常會說:“哎呀!這節課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我都還沒上夠呢!”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2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17條,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必須教會學生:要思考,不要死記!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確說過:學而不思則罔。的確,要思考,不要死記!多年的教學使我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疑惑的問題。

作爲教師就應該適時地引導學生如何面對問題,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培養學生思考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爲主動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爲主動探索,從而達到發展思維學會思考的目的。

托爾斯泰曾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纔是真正的知識。”是的,只有當學生經過自己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他纔會面對問題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課堂,纔是真正的學習。

在教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爲什麼孩子們要記住學過的教材這麼困難呢?在不斷的觀察與思考中,我發現,學生對於沒有充分思考過的知識進行死記,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而表面的知識是很難在記憶中保持的。不懂的東西像雪球一樣,一節課接着一節課,越滾越大。是啊!如果我們沒有讓學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識,學生就會很快的把我們教過的知識“還給我們”。 因此,讓學生經歷思考,教會學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學生會學、會思、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有人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以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也會重視把思考方法滲透在自己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會思考,逐漸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3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感觸頗多,尤其是第46條關於教育日記的建議讓我感受到在教學實踐中寫教育日記的作用和意義。作爲教師,我們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所觸動的瞬間和教育故事變成文字記錄在案,不僅是對流逝歲月的美好回憶,更是進行教育反思從而提升自己的寶貴財富。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觀察。因爲記錄的基礎是觀察,要想有事可寫,就必須做個用心觀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捕捉到細微的教育現象。寫教育日記就可以讓我們更有目的更細緻地去觀察。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思考。教育日記既可以記錄教學反思,也可以記錄教學活動、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和家長溝通的過程等,把觀察和記錄的情況進行總結、分析,使我們在思考中學會改變和創新,從而指導我們以後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堅持。很佩服蘇霍姆林斯基能夠從當教師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記教育日記,並做到一輩子都在堅持。他重視對學生表象資料的記錄,特別重視對後進生的記錄,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實,我們上完課後,也經常和同年級同辦公室的老師探討一堂課下來的得與失,有時交流得也挺熱烈,只是都沒有記錄下來。常常也會發現學生一句真誠的話語、一個有趣的舉動、一個燦爛的笑容時不時地撥動我們的心絃,引發我們的一些感慨,但因爲沒能及時記錄下來而隨着時間的流逝被逐漸淡忘。

作爲老師,我們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記錄教育現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顆顆散落的“珍珠”穿起來,爲自己的教育事業編一串美麗的項鍊。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4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51條:要使知識“活起來”。文中說到: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爲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週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當知識脫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他們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就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爲知識而知識,學習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在音樂課教學中,我也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們對於學歌很感興趣,但是如果樂理知識佔據時間多了,孩子們就有點心不在焉了,一下子興致低了下去。爲什麼會這樣的呢?學歌那麼的吸引孩子而一到樂理知識就無興趣了呢?在課堂上我們沒有抓住樂理知識的“交集點”,去引領孩子們,而是把知識變成了教授的“死東西”。因此他們就失去了興趣。

那麼在音樂課上,我們要怎麼讓學生學習樂理知識也“活起來”呢?我想,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課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有序性,所以課堂活動要做到富於變化,在音樂的輕鬆環境中讓孩子們輕鬆的掌握樂理知識。可以插入一些有關樂理知識的活動,讓他們在參加活動、學歌的同時自己體會到一種無形卻又必須存在的東西——樂理知識。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同時達到教學的目的。

總之,我們教師要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多學習,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讓學生的激情飛揚,讓知識“活起來”,讓快樂的課堂中加入“死知識”後同樣是學生學習的樂園,纔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5

這學期,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沒有讀完整,但感受很多。

作者的這個觀點:“對於學習上的差生,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個人覺得有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中儘可能多產生關於周圍世界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着問題來問爲什麼,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對照我的做法。有一點以前絕沒有想到和採用過的手段就是:讓學生多閱讀。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這種做法和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馳的!認爲他們連課本上的知識都沒掌握,更沒說是課外閱讀了。我永遠會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這本書是提升自身素養的好教材。面對信息社會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能的學生超出教學大綱的範圍,那麼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最差的學生也不甘落後。”在根據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建議老師們,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能墨守成規,密切注意“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6

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這篇文章中我感觸最深的幾句話是“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幾句富有哲理的話,使我心中原有的如何提高備課的速度,如何才能備出一堂堂內容精彩,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等等疑惑有了答案。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備課時,每一堂課都要認真的去對待,不是爲上課而備課,同樣的一課內容,要不停的琢磨,上過課之後,還要進行不斷的修改,如此這般,才能提高自己的備課速度與備課質量,作爲一名教師光掌握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知識,而想在短時間內備出精彩的課來,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一個優秀教師應該使自己具備的知識與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越來越高,這樣襯托着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爲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7

假期裏再次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仍然令我如癡如醉,而後心中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燃燒的更旺。儘管當前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爲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但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先,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爲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爲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爲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8

工作之餘,拜讀了蘇聯現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

“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其實這是學生對於教材的感知、理解、識記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學生感知、理解、識記得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他的學習就好,反之學習效果就不盡人意。這就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從現在角度來看,就是承認差異,進行有差別的、有層次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教學,使每個人都有所得,每個人都有所提高。“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因而我們也應欣然接受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

  二、教師,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

“學生並不是停止不動、凝固不變的,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國小階段孩子正處於智力發展的開發期,因而在課堂中設計的問題要考慮所有孩子,設計的問題要使各個智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夠得到桃子。即通過自己的思考解答問題有新收穫,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運用不同的學習路徑,使不同智力層次的孩子經過思考能有各自不同的收穫。重視智力差異爲不同層面的學生考慮,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後進生“吃得了”,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有所獲。相信孩子在課堂上能夠獲取腦力勞動成功的樂趣,他的智力水平就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在讀書學習中,深刻意識到教育家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是我們教學工作上的指明燈。

書已合,意仍在。我的感悟和反思還依然在進行……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9

這段時間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內容對我們一線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對於我們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非常容易借鑑和操作。下面就裏面的16—17章節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16章中,提到了積極活動的重要性,任何課堂的組成需要有積極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活動,學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動中,纔能有所得。蘇霍姆林斯基說“積極活動好比是一座把語言和思維連接起來的橋樑”,是的,在我的科學課堂上尤其是,學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學活動中,觀察、思考、討論、發現,才能發展他們的科學素養,發展他們的智力,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麼怎樣的活動纔是積極的呢?我認爲,首先要是有趣的,這樣學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有難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簡單活動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難度才能引發思考,進而引發討論,有了思維的碰撞,我們的學生纔能有發展;再者,我們的活動應該是適合學生髮展的,能被學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讓學生嚐到了勝利果實的甜美才能引發他們進入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這就對我們老師如何設計課堂活動提出了要求,我們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活動。

在17章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給學生觀察,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觀察,或者說他們不知道應該怎麼觀察,而觀察對於我們科學課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記錄的習慣,現在我們學生都在用科學記錄本,這很好,這種記錄手段有助於幫助學生養成科學觀察的習慣。觀察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也應該多帶孩子走出課堂,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記錄,我相信這樣培養出來的觀察習慣將有助於學生的一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0

人常說:有三樣東西別人奪不走,吃進胃裏的東西,藏在心裏的夢想,讀進腦子裏的書。作爲一名國中教師,書,是一定要讀的。不讀書,又如何影響學生醉心閱讀?所以,哪怕再忙,我也儘量抽出時間讀讀教育專著。

這不,這段時間我正在閱讀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其中一篇《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讀來頗有感觸。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所以,要拉他們一把,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通過閱讀來發展學生的智力才能。

的確,學習困難的學生的世界太貧乏、太枯燥無味了。他們在學習中找不到信心,找不到樂趣,他們迷茫、他們困惑、他們沮喪。如何啓迪他們的智慧,調動他們的興趣,閱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於是,我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和學生共讀一本書。推薦的書目除了根據學生的實際,還結合教材以及語文主題叢書,每三個星期讀一本,在讀的過程,不定時地抽出時間進行分享交流,當讀完,還會上一節讀書交流課。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看到其他同學就書中的內容津津有味地談論着讀後的感受,學生一定會有所觸動,這無疑促使更多的學生加入閱讀的隊伍。

除了以身作則和利用班級的良好氛圍影響學習困難的學生閱讀,我還另外推薦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書籍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因爲對於文化基礎較差的他們,對於從不閱讀的他們,如果一下子讓他們讀一些名著,會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所以,要由易而難地引導。《窗邊的小豆豆》《狼王夢》一段段、一節節、一篇篇、一本本,循序漸進,漸漸養成閱讀的習慣。

閱讀,從你我開始。讓爲師的我們和學生在閱讀的路上越走越遠。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1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我們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在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 我認爲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2

今天我讀了《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真理》一節。本節中提到“許多學生很好地記住(背會)了規則、定理、公式、結論,但是卻不會實際運用自己的知識,有時候還簡直並不理解他背會的東西的內容實質是什麼。這種有害的現象特別明顯地表現在語法、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科的學習中。”聯想自己上學時的記憶對本節提到的這些話深以爲然,特別贊同。初高中時,許多同學學習異常用功,效果卻並不好,用老師的話來說,一換題型就錯。現在想來,正應了本節所寫,許多同學是“死記硬背地識記”。

語文學科不同於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學科,被許多人認爲只需努力抄寫背誦即可,其實不然。例如,識記生字時,有些孩子用時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於根據以往所學知識,總結規律,遇到新字結合經驗,用時用力少,但記得牢固清晰。如識記“載”一字時,有些孩子能夠根據“截”、“裁”、“栽”三字輕鬆解決上半部分的記憶,然後根據它的含義,解決下半部分的識記。而有些孩子則不利用已有的經驗,把這個字當做一個全新的字來進行識記,用時用力多,卻還容易出錯。

“識記(熟記)應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你應當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認識)、弄懂大量的事實、事物和現象以後再進行識記。”“有經驗的教師在對兒童進行教學時,能使識記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一個有經驗的教師,並不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誦規則和結論:對事實的思考,同時也就是對概括的逐步的識記。思考和熟記的統一表現得越鮮明,學生的知識就越自覺,他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就越強。”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規律的東西,我們不能讓孩子死記硬背這些東西,而引導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過程掌握它們。這是一項複雜的技術,要想熟練地使用,我必須多總結多揣摩。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3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越讀越對他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真是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作爲一名教師,要懂得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賞識教育是其精華,貫穿全書始終。

這本書告訴我: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進取。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作爲一名教師尤其要常常刷新賞識教育的思想,賞識每一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個體,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用親情去呵護。在澆灌、培育與呵護中觀察、發現並準確把握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的閃光點得以昇華。讓每個幼兒都獲得不同程度的體驗與成功。使他們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因爲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有主動參與一切活動的願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我要時時刻刻讓當年我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就違背了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啦!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4

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經過周密考慮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科普讀物,這是教師要關心的一件大事。

學成於思,反思我的教學之路,這三年來,我總是在想: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教會我的學生。通過學習,現在更多的思考是,學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學會這些知識。原來總是將學生當作容器,拼命地往裏灌,照顧得是如此的精心,考慮得如此地細緻,教學的效果是:費力不討好。現在,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指導更多,遇到問題,先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預習,複習,做筆記,是下一個階段我需要研究的問題,。教會學生思考,展示思維的軌跡是有必要的。

第二十個建議提到“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所謂能力和知識之間的關係失調,表現爲學生還沒有具備作爲掌握知識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師已經把源源不斷的新知識硬塞給他。

許多學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爲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有理解地閱讀,還沒有學會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

教了兩年多的六年級畢業班,在教學中,對於自己有如一種煎熬。一直將學生視爲瓶子,拼命地往裏面放東西。學生不會流暢地閱讀,閱讀就是會做選擇題。閱讀中沒有自己的思考,不會蒐集知識,更不會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對比和分析。呼籲所有國小的老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技能,閱讀需要的是思維的碰撞。作爲國小的教師,如果發現學生缺乏這樣的能力,少抱怨,從低年級就要花力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到高年級再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遲了,六年級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猶如龜兔賽跑,追得太累,壓得人喘不過氣。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5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 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裏做媽媽佈置的什麼《山東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繫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爲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孩子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他做遊戲,看他畫畫,欣賞他唱歌跳舞,引導他讀書明理,帶着他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着他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6

《不要把學習之母變成後孃》則通過形象化比喻進行闡述:“複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會變成兇狠的後孃。“學而時習之”是我國傳統的複習方法,在這裏與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興趣的祕密何在》則從多個側面闡明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這些觀點對於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學生學習和創造、實踐的興趣,有着直接的指導作用。

三、《給教師的建議》是提升自身素養的教材。

面對信息社會、知識經濟、課程改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等等因素的挑戰,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

作爲教師,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須“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並告誡老師們要達到這種教育目標,“教師要有學習的願望,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動的奧祕的志向,沿着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達教育技巧的頂峯”。教育實踐中大量的事實表明:兒童是把我們的老師當作是他們心目中的權威來崇拜的,如果我們不慎重對待,就有可能走向給我們所描繪的那種反面的狀況。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7

書中提到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爲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爲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說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爲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嘆:“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爲‘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而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年華。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8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 從中能學到好多有價值的知識。今天我們學的內容是教師的時間和教學階段的相互依存性。知識的難易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爲什麼歲數增加了,成績卻不行了?”但爲什麼他們在低年級時能處於同等地位?這就說明他們的智商應該是相差不大的。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點之一就是“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的表現。

我們怎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做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隊伍、都能輕鬆快樂的學習呢?那就是教會孩子學習!常言說:“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只要會學習,他們就不會落伍、就不會感到困難!可怎樣才能教會孩子學習呢?這就需要在孩子應當掌握的理論知識分量跟實際技能和技巧之間,確定一個正確的相互關係。這裏可能是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在其中起着作用,也或者是我們的教師未能把學生的基礎夯實了,導致部分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出現斷節。

我們在講課的時候還要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學生體驗他所知道的那一點東西,那麼學生的心靈對於知識的感觸就是遲鈍的,而在心靈沒有參與到精神生活裏去的地方,也就沒有信念。由此我們還是得出那個同樣的結論: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認識——這是教育素養的基本方面之一。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裏,都存放着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纔有可能去點燃它。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刻求知識的火焰。我們還要注意基礎知識的落實。在大綱裏還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所以在低年級該讓學生學會的知識都要掌握、學會、領悟。雖然說着容易做着難,但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會盡力而爲。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9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前十章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書中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生動的實際事例和精闢的理論分析讓我受益匪淺。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說,觀察對學生來說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於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說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語文,很多語言環境就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閱讀就會更通達,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裏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引導。

實際上樂於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爲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爲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着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方法和信心,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30

看了《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的100條建議,從中學習了不少,也懂得了不少。

文中說到沒有也不可能會有抽象的孩子,這一天建議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是缺少個別對待學生的教師。所謂個別對待不是不公平對待,而且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孔子就曾說到,但是就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一個50人以上的大班,如何讓老師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來制定教學計劃,這顯然就是不可能。那麼這就涉及了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在建議中有說到興趣在於對知識加以運用。在新課改中提到老師真正的本領,不在於教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慾,這是異曲同工的。那麼對於教師來說如何才能激發大多數的的學習興趣,如何才能使每個學生的腦力勞動發揮到最好的狀態。這需要教師對所教的學生的知識和認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瞭解,在備課的時候抓住讓學生感興趣的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也是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活力的源泉。讓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另外我們知道在教學上不存在什麼對於所有學生都試用的設計。所以再好的設計都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學生,而且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學習氛圍和風格。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知識厚度來應對教學過程中的意外。如果你的知識厚度達不到不到,那麼你最好有兩套教學方案。設計出適用於大多數學生的方案,針對個別學生在課堂或者課後根據學生特點去引導他們學習。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教會學生閱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讀書要從娃娃抓起,低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心的時候,抓住這一點,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有趣的書讓學生去閱讀。這裏的閱讀重質不重量。好的閱讀使人明智,閱讀教會人思考,而思考能夠激發學生的智力。學生讀的越多,他思考的就越多,對於知識的渴求也越多。

在教育的問題上學習和創新都是不停歇的,學無止境,學生需要學習,教師也需要學習。看的越多,學到的越來,對知識的渴求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