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10篇)

教師1.56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10篇)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作爲一線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經常遇到讓人頭疼的“後進生”,儘管他們在學習上費了很大的功夫,老師費了很多精力。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家長着急,老師頭疼。學生失去了信心。面對這種情況,一般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求他們認真學習課本的知識,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完成作業,不捨得讓他們再浪費時間閱讀課外書籍,其目的是想讓他們通過“勤”來“補拙”。這樣以來,越到高年級,這些後進生和他人的差距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落伍而不能考入高一級的學校。

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篇文章,回顧自己的學習和教學歷程,我對後進生的轉化方法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記得我在中學讀書的時候,父母和老師也只重視書本知識,自己也沒有認識到閱讀課外書的好處,很少閱讀課外書籍,學習成績雖然還湊合,但是總是成績平平,雖然基礎知識基本掌握,但能力方面沒有大的提升。自己也沒找到原因,總覺得別人比我聰明很多。是自己智商影響了學習成績。特別是在寫作方面,作文總是得不到高分,文章寫的很平淡,沒有含金量。後來才知道是自己讀書太少的緣故。有幸的是高中畢業後我考入了外語師範學校,學習英語專業。由於我不斷的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品嚐到讀書的好處。上課時,我力所能及的把自己所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現成一個知識鏈,然後給學生講解書本的內容。學生聽的津津有味,而且效果也很好。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告訴我們,學生如果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相反,兒童學習越困難,他就應該更多的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熟記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好“第二套教學大綱”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充滿好奇心,對知識更加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對於後進生,我們要及時督促他們複習學過的知識,經常檢查他們的知識掌握情況,是他們再成爲讓家長着急,老師頭疼的“老大難”。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還記得師範畢業的時候,班主任老師滿含殷切目光,送給我們每人五句處世箴言和一句“學高爲師,身正爲範”的爲師之本,同時鄭重其事推薦給我們一本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並告訴我們,這本書將會爲初爲人師的我們解決所有的困頓與迷茫。當時確實信誓旦旦,但最終還是以枯燥無味隨手翻了幾頁就將它束之高閣。今年寒假期間,校領導贈予我們每人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在以完成作業的壓力下,只好靜下心來再次翻開它,發現它真如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學者,和你面對面針對你工作中的困惑娓娓道來。而在這100條建議當中,說得最多的就是讀書,這一點給我的觸動也最深。

一、胸藏萬匯憑吞吐,筆落千鈞任翕張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爲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以傳授知識爲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學過程中,都要以身作則,爲人師表。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有詳細深刻的講解;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教書育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讓民族文化知識得到延續;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桃李滿天下”。肩負園丁的使命,強烈的職業責任感促使我們,尤其是我們語文老師,要多讀書,讀好書,成爲人們擁戴的楷模。“胸藏萬匯憑吞吐,筆落千鈞任翕張”這句千古名言應是我們所有教師一生的追求。

二、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應當成爲書籍的王國”。“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爲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爲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當書籍成爲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爲學生的第一愛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閱讀能力。“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如果閱讀對於學生成爲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他認爲,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爲“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閱讀,閱讀,再閱讀,無疑是改善學困生的唯一途徑。

閱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爲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纔算達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看看我們身邊的那些學習落後,討厭上學,那些不思進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爲不良的學生,儘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個性、缺點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沒有閱讀的愛好和習慣。

學生——祖國的花朵,二十一世紀的生力軍,國家建設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於進取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力量就來自於書本。讓“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爲他們人生的軌跡;讓勇於探索、不斷創新成爲他們追求的目標;讓“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成爲他們人生的方向,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三、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

縱觀全世界,凡喜歡讀書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優秀的民族。在猶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會在《聖經》上滴一點蜂蜜,讓孩子去吻,讓孩子在心靈上知道書本是甜蜜的。在那種書香社會裏,我們知道,他至少誕生了像馬克思、愛因斯坦等這樣一些人類的天才。俄羅斯每20人擁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韓國以書櫃代替酒櫃,着力建設書香社會;美國的大學入學人數可以達到總人口數的80%的比例……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讀書的今天,讓我們引領着孩子們從現在開始,認真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讓讀書成爲教師職業素養的必修課,讓讀書成爲學生知識來源的“助氧劑”,讓讀書成爲孩子成才的知識窗,讓讀書從學校輻射到家庭,社會。這樣,我們的民族纔會更加興旺發達,我們的國家纔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豐富多彩。和孩子們一起“採得百花釀成蜜”吧,這也應該是我們爲人師堅定的職責!

讀書可以啓迪智慧,讓人充實和幸福:讀書使人充滿力量,去開拓光輝的未來。記得一位名人曾說過:“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一起徜徉書海,讓閱讀豐盈我們的心靈,滋潤我們的人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本人1999年參加工作,在碌碌無爲中度過了xx年。真正開始有意義的讀書還是從xx年學校申報市級科研課題開始。從那時候以後,我便對讀書有了自己的體悟,從中汲取營養。像學校徵訂的各種雜誌:《遼寧教育》、《中國小教學研究》、《中學政史地》、《班主任》、《現代教育管理》、《課堂內外教師》等;本地刊物像《清原教育研究》、《撫順教育》等;自己訂購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政治教學參考》、《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再有就是閱讀各類書籍,包括本學科的和通識性的。

xx年1月,我從一位朋友手中借到了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個假期,沒讀多少,把建議的前20條勉強讀完了。結合每條建議寫下了2萬餘字的讀書筆記。

春季開學,根據學校調整,我又有了新的工作崗位??德育主任。可以說xx年的上半年基本上沒讀什麼書,我花了大量精力去適應自己新的角色。只寫下了一些德育手記和案例,但總感覺時間緊張。讀書少了很多。10月份以後,我終於不再爲自己沒有時間而開託。堅持每天清晨3點起來閱讀、思考和寫作。我要儘快完成我的讀書計劃。到今天,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閱讀已讀完近一半。在這裏節選我的一部分點滴體會與大家分享,一起共同成長。

作爲班主任,感覺最頭疼的就是後進生的轉化和教育工作。我建議您讀讀第六條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我把我的一點感悟與大家分享。對於智力問題造成的後進生,我看不是補課所能解決的!我認爲補課是“有錢人的遊戲”和“造就有錢人的遊戲”。蘇老認爲“補課”是什麼?就是“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教材。”眼下的“補課”無外乎兩種:一是特長生,各種特長班;二是知識性,以升學爲目的,通過補課,提升應試本領,拿到高層象牙塔的入場券。於是“闊佬們”開始爲孩子們打造理想,不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開始了瘋狂的有錢人的競技活動。以知識性爲主的補課,好在是認識到了讀書還是有用的。但被那些“被造就的有錢人”找到了致富門路,他們在課堂上輕描淡寫,爲課後的“補課”埋下伏筆。

教育的本質在於喚醒!後進生一旦被喚醒,他們是很有可能變成“後勁生”的。他們的潛力一旦被開發出來,是難以想象的!讓我們用良知去喚醒可愛的學生吧!

蘇老關於做好後進生工作的最好的途徑就是閱讀。這裏由於時間關係,我不做贅述。就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句話:讀書有三種結果‘一是爲你戴上近視鏡;二是爲你戴上望遠鏡;三是爲你戴上顯微鏡’。

接下來,我談談對第八條建議“關於獲取知識”的理解。首先一定要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爲一種思考活動。就是我們先人說的“學貴有疑”。用我的話來理解就是備課時,多給學生留白,讓學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而給學生的留白處,恰恰是教師精確備課所產生的。

如何讓學生產生疑問?“蘇老”的建議主要是從“講”與“不講”談起的。那就是要根據學情的不同,“該細講時就細講啊,準確把握我的課堂啊!啊哈伊兒、伊兒喲喂,該不講時就不講啊,不把學生放一旁啊!”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替代學生思考和疑問,而是幫助他們做好思考和疑問的短板,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裏更多的知識。這纔是學習,用知識獲取知識!

有效教學和高效課堂始終是每位教育人的永恆追求。建議大家看看第十一條“思考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這裏我還是談談課堂教學效率吧。新課改以來,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課堂教學效率的追求。一時間出現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10+35”等模式;循環大課堂等等;以探究有效教學模式爲主的有效課堂、或是探究以高效教學模式爲主的高效課堂的文章屢見各種雜誌、報刊。究其實質無外乎本着新課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做出的有益嘗試。

有效也罷、高效也罷,要我看,就是在時間上下功夫。只要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大,就是有效的、甚至是效率高的。就像“蘇老”所說的:“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節課上儘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這些時間會得到百倍的補償。”當我們的課堂45分鐘發揮了最大的效益,這種補償不是補多長時間的課所能換來的!讓有償補課能走多遠走多遠吧!

最近幾年,經常感嘆:我國的教育始終是以前蘇聯的教育爲藍本的,但是爲什麼沒有走出模仿的陰影,甚至是模仿的也不像呢!之所以這麼說,通過《給教師的建議》的第20條: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就有了清晰的答案。按照“蘇老”的建議,他認爲:“學生還沒有具備作爲掌握知識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師已經把源源不斷的新知識硬塞給他;快點掌握,別偷懶!”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厭學現象越來越嚴重。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書中第15部分內容就是關於學生作業錯誤多,教師批改難度大的問題。這也是一線老師最煩惱的。書中有一些方法值得我們研究借鑑以改進我們在留作業,批改作業這方面的問題。

許多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都迫切希望最大限度地壓縮批改練習本的時間,但是,“毫無結果”。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學生的練習本里有大量的錯誤。檢查練習本的問題是學校的待解決的許多問題之一,這些問題的解決則取決於幾百條條件和前提。這裏不可能提出某種單一的建議:“如此這般就行了。”但是,如果在整個學校、全體教師的工作中能遵循幾條固定的要求,那麼畢竟還可以把花在批改練習本上的時間減少2/3左右。

首先,學校裏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養,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一個說錯或者寫錯的詞,不僅教師,而且學生聽起來都會感到它不諧調,就好像一個具有高度音樂聽覺的人,聽到一個錯誤的音符時感到那麼不入耳一樣。

你要把自己的學生從書本和思考引導到活動,再由活動引導到思維和詞。活動應當轉變爲學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則應當通過詞表達出來。這在實踐上可以歸結爲如下的做法:儘可能經常地把學生自己的活動變成他思考和判斷的對象。

減輕批改練習本的工作,涉及到教學的一系列根本問題。但是在某幾項前提下,還是能有所減輕的。第一,在每一節語法課上,都分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把那些容易犯語法錯誤的詞抄錄下來,並加以識記。第二,讓學生對於完成家庭作業先做好仔細、周密的準備,以預防錯誤。第三,可以說,凡是有經驗的語言、文學、數學、物理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檢查練習本的方法。經驗證明,最合理的一種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師每隔一段時間收幾個學生的練習本進行檢查。只有測驗作業才需要全部檢查。

有了高度的言語素養那麼錯誤就無處躲藏,以至於早發現問題及時改正。讓學生學會思考,並不是機械的做作業,那麼靈活的思維就會讓學生思考我爲什麼會錯?錯在哪裏?怎麼改正?以後怎麼做?我想有了這樣的思維做錯題也難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讀完以後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爲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啓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愛,永不言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爲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作爲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爲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適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後進生。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裏,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這麼做,是跟他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而我們呢,提高不了後進生,便抱怨他們,甚至是放棄他們,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一些老師失去了等待後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助後進生提高呢?讀了此書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就一定要多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想要幫助後進生就一定要結合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經驗去研究學生。兩者相結合,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尋找到工作的成功與樂趣。

二、轉變角色、教會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們有時會很不解地說,“這道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可學生還是沒做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我們在講解時,有時忽視了學生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爲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爲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從書中我也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瞭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知道的人講給不知道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因此,我們應通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爲他的快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爲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爲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來,中國的教育專家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其精華部分,另從他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爲《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是一種創造。要知道,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的時候,不是簡單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觀察多思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學生情況,採用“拿來主義”,在吸收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滲透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

一、在聽課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作爲一名教師,工齡的長短並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纔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裏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裏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覆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他說:“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著名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爲名師。”其用意在教育我們要重視反思。

作爲教師,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通過反思,教師纔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將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爲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纔會對後續的教學行爲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在閱讀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我們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爲本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種子播種到修整得極好的土壤裏去,卻遠不是明天就會長出幼芽的。”我們的學生是種子,他們不會一躇而就,立即變成參天大樹,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澆水、施肥、修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想讓學生成爲心中理想的“大樹”,我們自己也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爲學生的成長“澆水、施肥”。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蘇霍姆林斯基的100個建議》這本書裏面,談了關於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東西,當然不是金子,雖然存在國家、社會、民情、地域等種種因素的差異,但書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仍然能夠爲我們所借鑑。看這樣的書,領人感悟到了很多東西,作爲一名剛剛參加教育工作的年輕教師,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被深深的觸動了。下面我就根據自己讀到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建議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同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當你讀到:“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同膚色、穿着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衝到一次民衆大會的講臺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裏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爲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覺如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是好的方法。

二、課堂質量是我要誅求的目標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中,我還讀到這樣一段話“‘批改作業本佔去了全部業餘時間。’……面對着一疊疊作業本要批改,不止一個教師會不寒而慄,這不僅是因爲要耗費許多小時的勞動——令人苦惱的是,這是一種單調的非創造性勞動。”

這讓我想起一則黑色幽默,說有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英年早逝,死後在人們辦喪事的時候,突然詐屍,從棺材中坐了起來,邊上的人都嚇呆了,兩股顫顫,手足無措,幸好,這位老師一個熟悉的朋友較爲鎮靜,扯起了嗓子喊道:“那個,某某某老師,快來改作文。”話音剛落,屍體應聲而倒,再沒反應。這當然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從中可以看到許多老師在作業堆中疲憊不堪的影子。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減輕老師負擔的三個方法:第一、在每堂語法課上抽出一定時間,讓學生書寫和記住可能犯語法錯誤的詞語;第二,爲家庭作業的完成做細緻、周密的準備工作,以防出錯;第三,定期抽查:教師有時收幾個學生的作業本批改,只有測驗時才全面批改所有學生的作業。

前兩個方法是避免學生作業出現大量錯誤,教師批改起來才能健筆如飛,節省時間。我覺得,這是向我們課堂要質量的另一種說法,課堂質量上去了,批改作業的時間少了,等同於我們教師的生命就延長了。所以,可以這樣說:“課堂質量是教師生命的延長線。”後一個方法的提出,我覺得可以稍作修改,採取平時分層次、不定期抽樣檢查,測驗時候進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在探討“什麼樣的教學方法纔是真正有效的”這個問題時,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非常詼諧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於讓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如果你們想成爲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纔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動形象,很能發人深省。確實,現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選擇,我想說:“克隆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高峯。”別人好的東西應該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麼纔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爲,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一定能到達頂峯,而且,個人的頂峯又不等同於全社會的頂峯。我覺得,在教學這條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這兩個原則,纔可事半功倍。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本學期初,校領導贈與每位新教師人手一冊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並把這本書做爲今年新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之一,拿到這本書後,我經常認真閱讀,通過閱讀以及和同事之間的相互探討,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悟,藉此機會將我的心得體會和各位進行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著。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書中共有100條,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針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

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籍,對我們工作在教育崗位第一線的老師來說,受益匪淺。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教育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看過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爲我指點迷津。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將許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條建議,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

書中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爲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纔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啓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這裏,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我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希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

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讀書可以充實生活,特別是讀有影響力的書。教師崗位從教多年的我,閱讀了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深感此書的意義深遠,深感自己對教育理論、教育專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氣不足。我記得多年前閱讀過這本書,近期從新閱讀,仍感觸良多,有重新閱讀的必要。爲自己定下每天讀書,充實自己的生活,也爲自己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積累更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爲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包括了教學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師工作方法等。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也深入淺出,通順流暢。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嘆雖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寫的年代有很大變化,但他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於我們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我們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

我重點看了其中的《6、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76、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78、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96、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書上所談到的費佳、彼嘉、巴甫裏克等學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爲這是智力問題和一個人的品質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本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蘇霍姆林斯通過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的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他認爲: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爲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現任班級中一名學生馬劍豪,上課不參與學習,回家不做作業,熱衷電腦,思維能力較好,自稱很懶,不想學習。我與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耐心地一對一地陪做作業,溝通對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動要求老師放學後留下來教他學習,改變以往對待學習的冷漠的態度。作爲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因爲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給他們多一些陽光,多一個笑臉。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們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書中提到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爲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爲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說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爲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嘆:“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爲‘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而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年華。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都有一顆成爲好人的心。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穫肯定和讚譽。”讀了這位偉大的前輩所寫的書後,這句話給了我最大的影響。也許蘇霍姆林斯基所編寫的這本書針對的並不是我們幼兒園教師,但是,教育是相通的,在他寫的這本書當中,我同樣領會到了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我們的職責,我們應注意的細節是什麼。在書本的前幾頁當中,他就提到過,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經歷怎樣的阻礙和困難,纔可以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我想,這應該是我們每一位新教師所要挑戰的,以及想要迫不及待達到的目標吧。我會時刻提醒自己,我還是一名經驗淺薄的教師,在累積自己的教學經驗過程中,千萬要時刻保持清醒,仔細參考幼兒的性格年齡特徵以及他們自身的特徵。儘自己所能,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得到發展,是我給自己定下的要求。正是因爲對自己的這份要求,在實踐的過程中卻也不能操之過急,一味地追尋自己的目標,卻不聯合實際情況,只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我們的工作,是不斷地關心兒童的生活。作者告訴我們,我們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及其脆弱的心靈。這句話用在幼兒教育中最適合不過了,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碰觸。也許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能影響他一生的發展,他們是脆弱的,敏感的,需要老師們悉心的呵護和引導。很多老師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遇到反應慢的小孩子總是很心急,爲什麼我這麼用心的教他,引導他,還是學不會!“我不是說了很多遍了嗎?你怎麼還不明白!”“爲什麼你反應總是這麼慢!”“你這樣做不對!”這些老師總是會不由自主的在想,爲什麼我已經這麼努力了他還是聽不懂。殊不知,我們這些“無奈”的話語,正在毀滅一位自信,向上的心靈。他在心裏對自己說:“天吶,我什麼都不行,我是一個毫無用處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說,這才真正是一種悲劇性的情境,它使兒童的心變得粗暴,對什麼都無動於衷,而他們爲了避免這種不愉快的談話,避免被批評,避免懲罰,開始說謊。這對於教育來講是失敗的。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我們說,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所謂的要關心兒童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的完滿的精神生活,這首先是意味着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在未來的教學之路中,我會時刻提醒自己,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兒,避免自己焦躁的那顆心,而毀滅他們幼小的心靈。《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他教會我作爲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用怎樣的心來看待幼兒,同時,也告誡自己要不斷的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閱讀纔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只有多閱讀,才能幫助自己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