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保育幼兒教師教學教育隨筆

教師3.09W
保育幼兒教師教學教育隨筆1

近兩個星期的陰雨天,孩子們一直在室內進行體育活動,散步也只能在走廊裏逛逛,整個人都感覺要發黴了!今天久違的太陽終於露出了笑臉,我們可以到戶外去活動了。於是,午飯後我們走出了教室,來到了操場上進行了一個陽光浴。沐浴在陽光下,孩子們格外興奮,心情都特別好,一路歡聲笑語,看看路邊的小草、摸摸小樹的葉子,不知不覺回到了教學樓下。於是開始走樓梯回教室,當離教室還有半層樓梯時,就聽到排在第一個的彥棋大叫:“看,彩虹。”我和孩子們聽到都不約而同地朝樓梯外的天空看去,“哪有彩虹啊,騙人!”一旁的欣妤輕聲說了一句。彥棋一下子跑到樓梯的休息板上,用手指了指牆上說:“這不就是彩虹麼!”這下我也看到了彩虹,(原來就是太陽光被樓上走廊玻璃和樓梯上扶手下面的幾層玻璃折射後打在牆面上的七色光線)。其他孩子在彥棋手指的帶領下也看到了彩虹,紛紛擠到牆邊上來看。剛纔說彥棋騙人的欣妤也擠了過來還用手摸了摸彩虹嘴裏說:“還真是彩虹呀。”

保育幼兒教師教學教育隨筆

小胖子劉凱也靠過來看牆上的彩虹,說:“好漂亮的彩虹呀!有好多顏色呢!”一凡也附和着:“對呀,好漂亮的彩虹呀!有紅色、藍色、綠色。”戴眼鏡的小姑娘雨馨馬上接着一凡的話說:“還有黃色和紫色呢!”旁邊的小朋友就都開始討論牆上彩虹的顏色了。這時候賈新朔說話了:“我知道彩虹有七種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我馬上表揚了他:“賈新朔很厲害啊,知道彩虹有七種顏色,而且連七種顏色排列的順序都知道,太棒了!”賈新朔聽了很得意開始指着彩虹一種顏色一種顏色數了。部分已經看過牆上彩虹的小朋友開始不再關注彩虹繼續上樓回教室了。賈新朔還很投入地看彩虹,突然問我:“顧老師,牆上怎麼會有彩虹呀?彩虹不是在天上的嗎?”我反問他:“你有沒有看過三棱鏡?”他說:“小班的時候看過的。”“那你看三棱鏡的時候是在哪裏看的?”“在有太陽光的地方看的,我看到過五顏六色的光線的。”“對了,太陽光經過三棱鏡的折射就會出現七種顏色的光線。那你能說說說看今天的彩虹是哪裏來的嗎?”賈新朔想了想說:“應該是太陽光折射後照出來的。”“回答正確,那你知道太陽光是被什麼折射後出現彩虹的嗎?”“我沒想到。”“那就請你自己去找找看是樓梯上的什麼東西折射了太陽光,找到之後來告訴我,好嗎?”賈新朔點點頭開始去尋找讓太陽光折射的東西了。

這時候隊伍後面的小朋友也看到了彩虹,特別是皓軒小朋友特別激動,“哇!彩虹哎!咦?沒有了,彩虹怎麼只有半個了?”(其實是一旁蔣涵的頭擋住了太陽光線)我對他說:“對啊,怎麼只有半個彩虹了?”皓軒抓耳撓腮地說:“我不知道啊!彩虹怎麼只有半個了。”“蔣涵你知道爲什麼彩虹只有半個了嗎?”蔣涵搖搖頭說:“不知道。”在蔣涵搖頭的時候,彩虹忽隱忽現的,蔣涵好像明白了什麼,馬上跑到皓軒的另一邊去,於是又出現了一條完整的彩虹。皓軒又看到了完整的彩虹開心地拍起了手。這時候我問他們:“現在你們知道剛纔爲什麼彩虹只有一半了嗎?”蔣涵說:“剛纔彩虹被我的頭擋住了。”“對了,折射過來的太陽光線被你的頭擋住了,所以只有半條彩虹了。”

當孩子們回到教室後還在討論牆上的彩虹,我問賈新朔:“你找到了讓太陽光反射出彩虹的東西了嗎?”賈新朔說:“應該是走廊窗戶上的玻璃吧!”我肯定了賈新朔的回答,告訴他找對了一樣,還有一樣東西讓他和其他小朋友下次繼續找。

牆上的彩虹完全是一個突發現象,孩子們能夠對生活中的這個現象產生興趣從而進行探索和討論,完全符合《指南》科學領域中的“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喜歡接觸新事物,經常問一些與新事物有關的問題。”在孩子們發現牆上的彩虹這一現象而提出問題和疑問的時候我並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和孩子一起去發現並分享這一新奇、有趣的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當皓軒發現只剩下半條彩虹的時候,我把問題拋給了其他孩子,旁邊的蔣涵通過觀察到自己頭的影子會影響到彩虹的出現,這時候我再指出原來折射過來的太陽光線被他的頭擋住了,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的答案會真正掌握太陽光線的遮擋會影響彩虹出現的這一知識。牆上的彩虹這個現象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就在身邊,科學是源自生活的。

保育幼兒教師教學教育隨筆2

幼兒園的孩子們,大多3—6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孩子多聽故事,多說兒歌,多朗誦散文,將對孩子以後的口語表達、說話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齡不大,但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聽故事。

早上,孩子們到園的時間等等不一,爲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不讓早到的孩子感到無事可幹。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帶或音樂磁帶。我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針對孩子們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將聽故事這一環節穿插在午飯、睡覺前後和放學前,個多月下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孩子們在午飯期間邊聽故事,邊做飯前的準備工作,一舉多得。

孩子們從聽的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規,自覺性提高了。

孩子們敢大膽舉手講話,並且口語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

講故事有諸如以上的好處和功效。我們當老師的又何樂而不爲呢?

保育幼兒教師教學教育隨筆3

我們幼兒園地處農村,幼兒的戶外活動場地很大,就在院子的一角有一塊沙地,平日我們都不太留意,可是最近課下活動時,我發現總有三三兩兩的幼兒蹲在沙地裏玩沙子,有的還在堆沙子,有的不只在地上畫什麼,直到上課鈴響,才戀戀不捨的離去。

今日戶外活動時,本來是安排滑滑梯,可是澤乾卻跑到我面前對我說:“教師咱們能不能玩沙子呀?”我想:何不借這次機會去看看他們到底在幹什麼呢!於是我領着孩子們來到沙地裏,這時他們象一羣放飛的小鳥,“飛”到沙地裏忙了起來,一會兒工夫,子哲對我說:“教師你看我畫的村莊。”有的在畫樹和小鳥,畫得不好沒有關係,用手一抹,重新開始,有的兩人一夥在堆小山,瞧孩子們那股認真勁兒,沒想到一塊小小的沙地,卻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經過這件事,我改變了以前的看法:總以爲玩沙髒幼兒不喜歡。可是此刻我覺得孩子們在這塊沙地裏能夠充分發揮自我的想象力,玩兒得十分盡興。

保育幼兒教師教學教育隨筆4

新《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花瓣兒‘魚’》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散文,這篇散文既能夠以美妙的意境引發幼兒的遐想,又能使幼兒自然地習得優美而形象的描述語言。由於有了前階段的經驗,幼兒初步理解了春天是萬物甦醒,百花鬥豔的好時節,在這樣的季節裏,當幼兒把自己觀察到的對花瓣的印象與準確、形象的語言結合起來時,他們的認知及表達能力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優美的語言,可以陶冶幼兒的情操,美化幼兒的心靈,發展幼兒的智力。因而,在《花瓣兒‘魚’》活動中應該讓幼兒注意聆聽聯想,把引發幼兒的想像和語言習得作爲重點。

活動前,我與幼兒在園區內共同撿花瓣,並說說撿到的花瓣是什麼花的花瓣、是什麼顏色的,什麼樣子的,以便爲本次活動準備更多的直接經驗。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環節作爲整個活動的開始,對幼兒來講,它是參與整個活動過程的認知系統和情感系統的初始啓動。所以,我注意設計簡潔、生動、準確的導入方式:“這是什麼?花瓣是怎麼飄落下來的?花瓣掉到水裏會變成什麼?有一天,花瓣兒飛到小溪流裏,變成了花瓣兒“魚”。你想聽聽這樣奇妙的事兒嗎?”同時,我始終以一種輕鬆優美的語氣、語調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情緒、情感氛圍。每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具有極強的興趣。活動中爲了讓幼兒能更直接地欣賞到散文的意境美,課前我們把圖片製成了演示文稿,通過教師自身的朗誦,把孩子們帶入一種美的意境,使孩子們在優美的'意境中感受了散文的語言美,體驗學習散文的快樂。

一堂散文欣賞活動讓幼兒在情感的驅動下,徜徉在“花瓣兒‘魚’美妙的意境中。通過提問“什麼是花瓣魚”“你見過花瓣魚嗎,它是怎樣的?”引發幼兒美妙的遐想,在教學中我適當加入了體態語。如:模仿花瓣飄落、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以及幼兒扮演花瓣兒“魚”跳的一個優美的舞。師生共同設計的體態語好看又好做,利用這些體態語讓幼兒邊學習、邊動作,不僅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還加深了幼兒對散文的理解,教學效果非常理想。又如我在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花瓣魚的美同時,拋出問題,展開討論:“花瓣兒飛向小溪剛一沾到水,撲愣愣就變成了什麼?散文裏把桃花變的魚叫什麼魚?爲什麼花瓣兒魚比小溪裏的魚漂亮多了?自從小溪裏有了花瓣兒魚,小溪變成了一條什麼樣的小溪?爲什麼?”等等,孩子們馬上就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的說“變成了魚”,有的說“變成了船”“五彩繽紛,彩色的,五顏六色,赤橙黃綠青藍紫,美麗的,漂亮的……”等等,什麼樣的答案都有,把他們知道的一下子在課堂上說了出來,我也及時肯定了他們的想法,整個活動的開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孩子們能主動積極、自願地參與和學習,獲得經驗,體驗了孩子的主體地位,也正好契合了《綱要》中關於“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理念。並在整個活動中我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了活動的重、難點。讓幼兒充分感受到了散文的意境,感受到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景美。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既作爲幼兒的引導者,也是支持者和合作者,對於幼兒各式各樣的回答要作及時迴應和有效反饋,我想這樣孩子的想法纔會越來越多,語言纔會越來越豐富。正如《綱要》裏提到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從而使本次活動達到美的享受,讓孩子學得輕鬆,感興趣。

保育幼兒教師教學教育隨筆5

快樂是幼兒最常感受到的一種情緒體驗,但快樂的涵義是廣泛的。中班的孩子,因爲年齡的關係,在很多時候,往往都只想到自己,而忽視了別人,而能夠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這種體驗對於幼兒的成長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於是本次雙高課活動我選擇了語言活動《小花籽找快樂》,雖然這個教材比較老了,但是這個故事它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小花籽”尋找快樂的經過描寫的形象逼真,又通過生動、有趣的角色對話,能讓幼兒充分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感情,最終讓幼兒昇華到懂得爲大家服務,幫助別人纔是真正的快樂的境界。

我在課前自己製作了《小花籽找快樂》的PPT課件,將整個故事製作進去,既可以完整欣賞,又能分段播放,由於課件的圖片比較鮮豔、生動,所以觀賞課件更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活動中,我創設寬鬆的語言氛圍,通過讓幼兒欣賞故事,學說並表演故事對話,讓幼兒多說,敢說,樂說,發展幼兒的思維,又通過表達自己的快樂將幼兒原有的經驗進行提升,懂得爲別人做好事,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道理,努力在幼兒心靈播下愛的種子。

活動後的反思:

一、目標的達成度

在分析教材和幼兒發展實際水平的基礎上,我從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方面制定了目標,目標比較具體、明確,符合幼兒的發展。活動後覺得知識、能力這二個方面的目標幼兒都能達成,最後的情感目標在我的多次引導下孩子終於能意識到,所以最後的目標也是基本完成。

二、活動重難點的突破。

《小花籽找快樂》的故事中,引導幼兒體驗“爲別人做好事,別人喜歡,自己也快樂”感受,是這個故事具有獨特審美教育價值之處,同時也是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活動環節的設計中,我通過三個層次循序漸進地加以推進。

第一層次:熟悉理解作品。在分析教材時將故事分爲兩個部分講述,首先講故事的前半部分,在邊講邊學對話的過程中讓幼兒知道太陽、小鳥、蜜蜂和青蛙快樂的原因,引導幼兒發現其實是太陽、小鳥、蜜蜂、青蛙用自己的本領幫助了別人才獲得了快樂的原因,然後進一步啓發幼兒動腦思考幫助小花籽尋找快樂。通過讓幼兒猜測、想象小花籽的快樂,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滿足了好奇、愛想象的心理又對講故事的第二部分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引發幼兒繼續想聽故事的願望,我想的尋找快樂的方法與故事中的方法一樣嗎?在講完故事的後半部分後提問:“小花籽找到快樂了嗎?它是怎麼找到快樂的?”幫助幼兒理解小花籽找到快樂的經過。

第二層次,進一步理解作品,體驗情感。通過與幼兒完整欣賞故事,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重點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由於對話比較簡單,所以幼兒在學習了第一、二個角色的對話後已經能主動遷移到後兩個角色的對話中了,通過師生、前後排等不同形式的對話練習,激發了幼兒極大的學習興趣,所以幼兒對於短句的掌握是比較好的。幼兒在扮演太陽、小鳥、蜜蜂和青蛙的過程中體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再次感受爲別人做好事,別人喜歡,自己也快樂的情感。

第三層次,遷移作品經驗。將故事中太陽、小鳥、蜜蜂、青蛙以及小花籽快樂的體驗遷移到幼兒的生活中,引導幼兒結合照片與生活經驗,講述身邊的快樂。提問:你們也有這樣的快樂嗎?是怎樣找到的?一開始幼兒似乎還沒能找到這種幫助的快樂,但在照片的指引下幼兒逐漸能講述這種快樂,這個環節的設計做到了尊重幼兒的已有經驗,又擴展、提升幼兒的經驗。幼兒對快樂的理解是不同的,爸爸媽媽帶我玩、玩玩具,這些都是快樂,這些快樂與故事中的快樂是不一樣的,幼兒在充分表達幫助別人獲得快樂的同時將幼兒原有的經驗進行了提升,讓他們進一步體驗到爲別人做好事,別人喜歡,自己也快樂的感受。

三、不足之處

在問題的設計上還不夠啓發性和開放性。在活動中一旦發現孩子回答的不在點上心裏就會很着急,於是就會有很多餘的話說出來,甚至急着把答案說出來,沒有能很好的進行應對,在對於孩子回答的迴應方面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提煉、提升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