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篇

教師2.3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1

認真拜讀了由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撕基撰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感到本書中提到的問題多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它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確實際事例及精闢的理論分析加以解惑,讓人心曠神怡。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每個老師多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能做到這一點應當是一件引以爲榮的事。如果在學校裏沒有一種學科教師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裏這種對學習和知識無動於衷,沒有爲自己找到任何感興趣的事情的學生就越多,那麼,教師們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就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的心裏。

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當我讀到這裏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在我教育的學生中也有一個非常類似的學生。他對於老師的教育與批評和同學的幫助多無動於衷,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學習成績落後,上課不認真聽講,影響同學學習,甚止要欺負同學和老師頂嘴。心理極不健康。針對這個學生的情況,我按照書上的提示,我先尋找他對那件事感興趣,因爲他不可能對任何事多不感興趣的。

通過觀察及與父母瞭解發現他喜歡唱流行歌曲,於是我就安排了唱歌接龍比賽,但是由於他平時要欺負同學,同學們不願意和他合作,這可急壞了他,他求着我給予安排,我就借這個機會給予了批評與

教育,他是滿口答應認真上課,不欺負同學。在教育中我也不急於安排,而是根據這個同學愛唱流行歌曲的優勢安排了一個關於數量的比賽,果然不出意料他詼諧的動作,較多的數量贏得了同學的掌聲,大家多爭着和他一組。通過這個活動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使他在某件事、某種活動中把自己的.知識顯示出來,表現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觸動他在集體中的人與人的關係。體驗到聽從教師的教育及與同學和睦相處的成功與喜悅。

這個事例是我在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根據自己實際的教育問題,依靠他的理論分析進行的由理論到時間的嘗試,效果很好,對我的教育促進很大。同時也感到我們不光要看這本書,有些好的方法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實踐,好的建議可以去做如:建議教師寫教學日記。我從教12年,我從來多不寫教學日記,也感覺到損失了多少珍貴的財富呀,我決心從本學期開始撰寫我的教育日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2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爲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討厭這個老師。爲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三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三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三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課堂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三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爲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爲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3

我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多,可以說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斷思考。通過閱讀,我懂得了要成爲一名合格的好教師,必須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歌德說:“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 履行責任的標準越高,其人生價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師,只有盡到對學生的責任,才能是好教師。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須從“責任”兩字做起。對自己應盡的責任認識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長,越能在履行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麼,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責任呢?

一、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我認爲要從課堂做起,從小事做起;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先要做到,並且要做得更好,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爲人師,身正爲範。我一直就是這樣來要求勉勵自己的。

在低年級學生眼裏,教師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學生的關注。因此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終生的,尤其是教師不良的行爲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是無法挽回的.。如果一個教師上課遲到早退,或不認真備課、隨便應付,或對學生不管不問,那麼這樣的教師怎麼能讓學生有好的學習榜樣?怎麼能教書育人?

二、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

教師首先要有紮實的專業理論水平:對所教課程的內容要非常熟悉,從教材、體系到知識點等都必須瞭解、掌握;上課能夠做到駕輕就熟,深入淺出,難易恰當,重點突出,對學生的回答能及時做出明確的判斷,不能模棱兩可,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學習。其次,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爲教師來講,怎麼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啓發,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從而能夠使學生自主地學習。相反,照本宣科、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受學生歡迎的,這樣的課堂是缺乏生機、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業務水平的重要體現。尤其是我們現在參加的二期課程,在培養能力,發展思維的同時,必須兼顧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第三,要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和反思能力。教師如果沒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就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也不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業務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斷學習、反思和探索,而這背後的決定因素是教師的責任心。

三、要關愛學生

一是關心學生的思想。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二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地,耐心細緻地輔導,堅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部書,處處滲透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愛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真知灼見,是不可不讀的一部好書,這部書將成爲我教師生涯的指路名燈。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4

《給教師的建議》很早以前就聽說過,但一直沒有找到,於是到網上找了零零星星地一些資料,但也不是很完整,只是摘錄了其中的一部分。雖然只是其中的幾點,但讀之也是受益不淺了。

終於這學期買到《教師的建議》,我如獲至寶,一下子就看了好些。這本書有這麼幾點需要說的:

這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但絲毫看不出理論的成份,每句話皆讓人感覺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雖然時間離我們已有幾十年,雖然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前蘇聯,但對於我們現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時人教育這理論那理念一套套地搬出來,唯恐不能將人嚇倒,名詞換了一個又一個,但教育的現狀竟怎麼也不見得有起色起來。裏面提到有關閱讀的事,蘇氏認爲不要因爲孩子成績差,而不讓他閱讀,恐怕會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相反,一個孩子如果不加強閱讀的訓練,是不能提高學習成績的。我認爲,功夫在詩外,中國的古人已講過,這是極有道理的。閱讀,是建立在實踐上的。現在的一些教師和家長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認爲看課外書會影響學習成績,於是禁止讓孩子看這些。其實恰好相反,沒有了閱讀,孩子一味沉浸在做習題的單調中,他是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習的能力的。沒有了閱讀,孩子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就顯得過於單純,如果因爲發生一點不益於他們的事,他們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決的方法。因此,閱讀近者是對閱讀能力甚至學習能力都是一個飛越,遠者則能夠進入這個大環境中,在環境中變得通達,從而產生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對於學習中的作業,書中認爲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儘量減少不該有的錯誤,讓孩子一寫就正確。有人認爲先讓孩子嘗試,嘗試不成功是沒有關係的,孩子能夠在一次一次失敗中接受教訓。但蘇氏不這樣認爲。他說作業批改已經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檢查便可。這種說法卻是讓現在一直紮在作業堆裏不能自拔的教師們一個很大的啓發的。作業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講究方法,讓改作業發揮最大的成效纔是最重要的。

《給教師的建議》裏對時下父母們還是非常看重的分數作了非常科學的分析。可惜現在大部分的家長甚至教師還是一直把分數放在第一位,認爲分數高就是學習好,分數高就是好學生。於是剝奪了孩子雙休日的休息權利,讓他們參加這樣那樣的學習班,進行這種那種的培訓。有些家長即使有些猶豫,但最終抵不住別人家的孩子個個都往往學習班時去。正像一個同事所說的那樣:現在的會考大學聯考試卷都很淺,如果不參加學習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那麼我們現在來看看這本書中的一些描述吧:

母親和父親打心眼裏關心兒童的成功和失敗,他們就逐漸懂得了尊重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這門很微妙的學問。同時,在學前期進行一些教學,還可以防止家長們產生一種錯誤的想法,即認爲“只要逼得緊一些”,就能使兒童在學習上得“五分”和“四分”。我們力求使父母們懂得:對學業成績的評定,並不反映對兒童道德面貌的評定。違背了這一點,會給兒童帶來很深的痛苦,有時候甚至摧殘他的心靈。把學科成績的評分跟道德面貌的評價等同起來,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績(分數)的結果。我們認爲,不能容忍把一切都歸結爲一條簡單化的結論——好分數就是好學生,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就意味着這個學生“不夠格”。在這種奇怪的、缺乏教育學常識的觀點裏,沒有把人看成是多種特徵、品質、才能和愛好的和諧的統一體。

遺憾的是,這種觀點已經滲透到許多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去了。當我看到許多文章裏寫道或者聽到許多人說:“三分”是代表毫無用處的、很差的知識這種議論時,我就感到不勝憤慨。尊敬的教師同志們,你們應當堅定地對自己說:“三分”——這是一種對於完全令人滿意的知識的鑑定。順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師都能用正確的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那麼謊報成績的現象就會消失,因爲現在有許多學校給不及格的'知識也是打“三分”的,這是一種令人遺憾的現象。還有,家長們也將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因爲並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樣的能力:一個孩子很輕鬆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個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今天,當我們即將實現普及中等教育的時候,記住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

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幾十年了,蘇氏也早已作古,但現在的家長們老師們竟還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數。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有的已經顯現出來,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淪喪,比如文化的沒落。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一個民族可能因爲沒有了自我而變得不是一個民族了。我想,這樣的折磨起碼還要50年。國人都是自以爲是的,誰的話也聽不進,只有等他們真的體驗到那種痛楚的時候,也會想到改變自己。

經常說以人爲本,但現在何嘗真的“以人爲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爲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一些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纔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5

最近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與這位偉大的教育家進行心靈的交流。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裏談到了怎樣對待“後進生”問題,讀過之後,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爲教師,被贊爲“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每一個後進生?如果教師只是口頭講授或板書,或者讓一些程度較好,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流利的回答,那麼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對於那些後進生就會產生很大的障礙,久之就會有更多的“欠賬”。因此,留下獨立思考的時間很重要,無論這些時間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要促使後進生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

回想一下我們的教學過程,是否做到對學習困難學生特別關心、特別關注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好好地反思,切實地改進工作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爲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求,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讀書,每天不間斷讀書,跟書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僅是爲了教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求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讀一些學術專著,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內,是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些科學基礎知識,對於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海洋裏,你所交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一粟。

總之,讀完《給教師的建議》,我感到收穫很大。只有我們每一位老師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教育的價值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來,所以,我們應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6

我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的一部分,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條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和《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麼名堂來?

這裏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麼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麼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爲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麼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裏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認爲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愛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爲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閱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做。像他說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啓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我纔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小部分,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蘊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閱讀,才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點,所以我會認真的把這本著作讀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7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有一章節是談《勞動教育和個性全面發展》,其中談到“勞動素養”:不僅包括完善實際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藝,而且包括勞動活動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勞動創造活動的之力充實性和完滿性、道德豐富性和公民目的性。讀到這兒,我不禁聯想到學校和家庭的勞動教育狀況。

想起我上國小的時候,每個星期有一個半天是“勞動課”,那時一個星期上五天半課,每個週五的下午全校老師帶着全校同學參加勞動實踐,學校有實驗園地——一大片的菜園。低年級時,跟着老師學種菜,每人都從家裏帶一把小鋤頭,什麼鬆土啊,播種啊,除草啊,間苗啊,移栽啊,捉蟲啊,搞得有模有樣。在勞動的過程中,能認識許多植物,也順帶認識許多土裏的小動物;搞清楚了好多蔬菜生長的時令,摸着許多蔬菜的生長規律和特性,如喜陰喜陽,喜幹喜溼等。有時也搞校園衛生,但並不只是零散的操作。各個班級有責任區,責任區裏的任務有給植物澆水,拔雜草,整理體育活動設施,有意思的是學校不是買成品的掃帚,而是高年級同學自己去砍竹子,再利用枝條自己學扎掃把。有時的原材料是茅草的花和莖,那掃把可用來在乾地上掃細小的塵土和紙屑。搞衛生時,有人負責到附近的河裏提水、擡水,有人負責擦洗清理,分工明確,勞動的場面可以用熱火朝天來形容。

在上勞動課的時候,低年級的同學巴不得自己快點長大,因爲到了高年級就可以跟着老師帶上乾糧去山裏砍柴,砍竹子,燒木炭……拿着柴刀,一路上說說笑笑,到了山上,挑選自己看中的樹,在根部砍斷,剔去枝枝丫丫,變成樹段,扛着回學校,有時也直接扛回家。之後,再把樹段剁成一段一段的,堆起來晾乾,就是最好的柴火了。漸漸地,我們認識了許多種樹,知道“喬木”“灌木”的意思,瞭解哪些是落葉樹,哪些是常綠樹,哪些樹的果子可以吃,哪些果子卻不能吃。那勞動的興致,絕對勝過如今的春秋遊。

相比之下,現在學校開設的勞動課程,充其量被稱爲“勞技課”,在時間上一週一節課,遠遠滿足不了勞動教育的時間需求;在課程內容上,側重於技能技巧的專門教學,功利性強,而“勞動創造活動的'智力充實行和完滿性、道德豐富性和公民自然性”就被弱化了。當然平時學生也參與一些“打掃衛生”之類的勞動事務,但是很多時候是進行一些零散的操作,不是“在一件有意義的設想的基礎上進行長期的活動”,這樣“兒童勞動的力量性”就不強。

所以,我在想,勞動教育不能只偏重於追求“技能技巧”的教育,而應該是充分騰給學生勞動的時間和空間,在有情趣的勞動中,自然地認識世界,體會勞動的快樂,自然地習得勞動的技能技巧。那樣才擁有真正的勞動的“道德實質”:一個人把自己的智慧、技藝和對事業的無私的熱愛變成老師的物質成果,他會享受到光榮感、自尊感,爲自己的成就而自豪。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8

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裏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

爲什麼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爲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爲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爲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爲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閱讀呢?愛學生,爲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9

通過參加這次學校讀書活動,我再次溫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彙報如下,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爲: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他達到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後達到,有些是達到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達到,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與忍耐:對不同的兒童來說,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爲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着集體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裏進行着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終於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裏!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爲: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應該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己的必讀書目中。

3、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可以說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爲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

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可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人們每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

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可以趕上去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10

雙手無所事事,也像不加思索地隨便找點體力負擔給學生讓他有事可幹一樣,這兩種做法對於少年的智力發展同樣是有害的。

單調的、令人疲勞的、不需要任何技巧的體力勞動,雙手只不過是一種發出體力能量的器官。

在人的大腦裏,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麼大腦的這些區域就處於沉睡狀態。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如果沒有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起來,那麼它們就永遠也不會覺醒了。

因此,從一年級起,就應該要求學生的雙手能做出準確的、有成效的動作。在手工勞動課上,在課外小組裏,孩子們就學習用紙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細的`圖畫。誰學會了使用雕刻刀,能寫出漂亮的字,他就會對稍有一點點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馬虎了事的作業。這種敏銳的感覺會遷移到思維上去。手能教給思維以精確性、工整性和明確性。

對於少年的作業,我們要求儘量使用精確的工具,使他們的雙手和手指做複雜的動作。用手工工具精細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軟質金屬,對於培養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11

《給教師的建議》不僅是一部教育理論專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實踐的百科全書,書中不僅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罷此書,大大開闊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的水平。

給教師建議》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第一本具有真正意義的教育理論專著,他讓我愛不釋手,讓我不斷地反思和重建自我,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執着,他深愛着每一個學生,他關懷着每一個成長的生命,他與學生朝夕相處,與他們一起活動,一起讀書,一起旅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痛苦,關心他們的成功和失敗。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對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寫着自己的教育日記,所有所有的一切,帶給我們的不是抱怨與痛苦,而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幸福與成功。讀到這些,審視自我,深感渺小,我們距離蘇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樣的遙遠。是的,愛是教育成功的祕訣,這句話我們不知重複了多少遍,可是我們餞行的又有多少呢?教育是一種精神活動,也是一種腦力勞動。我想,只有當教育者走進受教育者的心靈的時候,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總之,讀《給教師建議》一書,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諦,其理論和精華只有細細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有選擇地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同時我將聽從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讓讀書將成爲我心靈的自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12

近日,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因爲沒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隨意性很強,已歷時半月餘,仍未通覽一遍。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聯繫教育教學實際,寫點感想的文字。其實,寫作讀後感必須領會作品的精髓,斷章取義是大忌。但爲了不讓瞬時的體會消逝,就暫且記錄下來,以備後用。

《給教師的建議 11》的主旨是“怎樣使檢查家庭作業成爲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在談及怎樣有效完成課堂作業的檢查時,大師向我們介紹了經驗,推薦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這種方法可以“把檢查知識變成知識的積極運用”,教師可以“密切注視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課堂作業可以這樣檢查,那麼課外作業又該如何處理呢?聯繫實際,課外作業的檢查大抵有這麼幾種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攬型”。每天,班主任老師都會採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學生的作業檢查一遍。這些班主任的敬業精神着實讓人佩服,實際的管理效果和社會效應也非常好。以作業檢查爲抓手,學生每天疲於應對班主任的檢查,減少了違紀事件的發生;作業不敢馬虎,學習成績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嚴,家長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師“親力親爲型”。負責任的科任教師知道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即使耽擱一些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也要把學生作業認真檢查,以查缺補漏、督促後進。這種方式也值得推崇,不過耗時耗力,效率存在問題。

三是班幹部“分工協作型”。在教師的指導下,構築作業檢查網絡:班長—學習委員--科代表--學習小組組長--組員,分工協作,無縫對接。各科作業情況經班幹部彙總,反饋於科任教師,對作業檢查中的棘手問題,則反映到班主任處。這種方法現在應該是學生課外作業檢查的'主流。

四是“捆綁家長型”。也有不少教師採取此方法,家庭作業的檢查有家長負責。孩子作業經家長檢查後,簽字確認。此種方法對教師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家校聯合,有利於家長對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的瞭解。

當然,以上四種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學中,採取哪種方法最有效,這還要根據校情、學情而定。筆者認爲,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種通病,那就是沒能充分尊重課外作業的主體——學生,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充分信任每個孩子。

這個問題,深究起來,還是有些說頭的。這就涉及到教師佈置作業的目的何在?課外作業實際上既是對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檢測,也是對學習結果的鞏固;既是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更是一種深化、一種提高;既是對情感的薰陶、態度的端正,又是對價值觀的重塑。而這些都離不開完成作業者的積極參與,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基於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體呢?那就把作業檢查權還給孩子吧。督促、指導孩子檢查好自己的作業,長期堅持下去,讓檢查作業成爲孩子的自覺行爲,成爲一種習慣,應該大有裨益。

當然,這種理念的科學性毋庸置疑。實際操作,還需要我們教育人不斷探索。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13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條建議引發了我對以往教學行爲的深刻反思。

在學困生方面,以往,面對學生的“不會”,我們經常會責怪學生:“都已經講過了,你爲什麼還不會呀!”、“同坐在一個教室裏,別的學生都會了,你爲什麼不會呀!”等等。有時候想想,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認爲這是不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呀,國小這麼簡單的數學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會的。

但是看了第一頁到第二頁的一段話,我受到了很大的啓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讀完這段話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給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愛,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與學生談心,讓他們體會到老師是真心幫助他進步,並通過談心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制訂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最後,在這條建議中我對提到的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很感興趣。作爲教育者,我們是否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 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爲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

標籤:教師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