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精選13篇)

教師1.4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精選13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1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對於我們教師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書中作者把理論分析與實際事例相結合,用通順流暢的文字告訴我們如何做,如何做好教師。我來談談讀本書第六章“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的一點感想。

每個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後進生”,這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問題。一個班級的學生們,他們的知識基礎,學習的能力,家庭環境各不相同,使得班裏都會存在少數的後進生,所以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作者在書中給了很好的詮釋。在這裏我結合作者的做法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做幾點總結 :

一、對“後進生”付出更多的感情

作爲一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因爲他們的學習成績差,就對他們不理不管,使得這些孩子不知不覺的成爲班裏的特殊人,從而,要讓他們在充滿愛心和信任的環境下成長,對這些孩子要更多的付出一份感情,給他們更多的溫暖,讓他們感到老師對他們發自內心的愛,要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從而提高他們的上進心,在人生的軌道上正確的發展行駛。

二、激發“後進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他們,我們要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激發刺激他們學習的興趣,在這裏我們可以專門給他們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練習,要用良好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後進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思想準備,這個過程會很漫長很艱辛,不要想着能一下讓文中“費加”這樣的孩子能背誦一篇文章,解決一道難題,我們要下功夫去幫助他們,在他們取得成績的時候要給予及時的肯定,要對後進生以讚許爲主,抓住他們的閃光點,他們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學習的興趣。

三、讓“後進生”多讀書多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專門指出,“對後進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我們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要學會有針對性的指導孩子讀書,幫助他們尋找適合他們的閱讀書目,讓他們多讀書,讓他們多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大腦去思考,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教育轉化”後進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以更飽暖的感情去對待他們;更要爲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積極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讓他們多閱讀,多思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從而讓”後進生”不再後進,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明天。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2

近日,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因爲沒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隨意性很強,已歷時半月餘,仍未通覽一遍。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聯繫教育教學實際,寫點感想的文字。其實,寫作讀後感必須領會作品的精髓,斷章取義是大忌。但爲了不讓瞬時的體會消逝,就暫且記錄下來,以備後用。

《給教師的建議 11》的主旨是“怎樣使檢查家庭作業成爲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在談及怎樣有效完成課堂作業的檢查時,大師向我們介紹了經驗,推薦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這種方法可以“把檢查知識變成知識的積極運用”,教師可以“密切注視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課堂作業可以這樣檢查,那麼課外作業又該如何處理呢?聯繫實際,課外作業的檢查大抵有這麼幾種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攬型”。每天,班主任老師都會採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學生的作業檢查一遍。這些班主任的敬業精神着實讓人佩服,實際的管理效果和社會效應也非常好。以作業檢查爲抓手,學生每天疲於應對班主任的`檢查,減少了違紀事件的發生;作業不敢馬虎,學習成績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嚴,家長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師“親力親爲型”。負責任的科任教師知道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即使耽擱一些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也要把學生作業認真檢查,以查缺補漏、督促後進。這種方式也值得推崇,不過耗時耗力,效率存在問題。

三是班幹部“分工協作型”。在教師的指導下,構築作業檢查網絡:班長—學習委員--科代表--學習小組組長--組員,分工協作,無縫對接。各科作業情況經班幹部彙總,反饋於科任教師,對作業檢查中的棘手問題,則反映到班主任處。這種方法現在應該是學生課外作業檢查的主流。

四是“捆綁家長型”。也有不少教師採取此方法,家庭作業的檢查有家長負責。孩子作業經家長檢查後,簽字確認。此種方法對教師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家校聯合,有利於家長對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的瞭解。

當然,以上四種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學中,採取哪種方法最有效,這還要根據校情、學情而定。筆者認爲,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種通病,那就是沒能充分尊重課外作業的主體——學生,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充分信任每個孩子。

這個問題,深究起來,還是有些說頭的。這就涉及到教師佈置作業的目的何在?課外作業實際上既是對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檢測,也是對學習結果的鞏固;既是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更是一種深化、一種提高;既是對情感的薰陶、態度的端正,又是對價值觀的重塑。而這些都離不開完成作業者的積極參與,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基於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體呢?那就把作業檢查權還給孩子吧。督促、指導孩子檢查好自己的作業,長期堅持下去,讓檢查作業成爲孩子的自覺行爲,成爲一種習慣,應該大有裨益。

當然,這種理念的科學性毋庸置疑。實際操作,還需要我們教育人不斷探索。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3

古人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畢竟人活到老學到老,這永遠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一本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每句話皆讓人感覺都是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的意義。

本書第六條,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我們,其實後進生也有其閃光的一面。作爲一名教師,如果只關注優秀學生,而忽略後進生,那麼我們也不能稱之爲優秀的教師。其實後進生的內心是很自卑很脆弱的,對待後進生我們應該換爲思考,可以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或許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作爲教師,我們在轉變“後進生”的工作中應當是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教給他自覺閱讀的方法,引起他自覺思考的意識,最重要的還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不要妄想速成,要用發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態面對他們,教育他們,只有這樣,轉變後進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要不斷關心鼓勵這些孩子,儘可能讓他們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體驗下慢慢找回自信,從而追求積極上進。但也要適時運用批評。有比較纔有體會,因此我覺得有時“嚴厲批評”也是一種不可少的調味品,讓學生明白:老師是關心你,愛護你的,才如此嚴格要求。這樣,在“嚴師”面前他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而理解了老師的苦心。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條建議中我對提到的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也一直努力嘗試,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課堂中,完成基本知識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在作業中,呈現思考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練習。反思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優等生更優。怎樣在課堂中採取分層教學,使得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書中所提到的分組方法會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一直是困惑我的問題,還急需通過多方面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摸索。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爲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纔可能學好,就如《論語》裏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需要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爲”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爲學習知識的樂園。

閱讀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需要閱讀,在作者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可以看出,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認爲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的。閱讀,是建立在實踐上的。現在的一些教師和家長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認爲看課外書會影響學習成績,於是禁止讓孩子看這些。其實恰好相反,沒有了閱讀,孩子一味沉浸在做習題的單調中,他是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習的能力的。沒有了閱讀,孩子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就顯得過於單純,如果因爲發生一點不益於他們的事,他們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決的方法。因此,閱讀近者是對閱讀能力甚至學習能力都是一個飛越,遠者則能夠進入這個大環境中,在環境中變得通達,從而產生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學生需要閱讀,同樣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蘊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閱讀,才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點。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4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有一章節是談《勞動教育和個性全面發展》,其中談到“勞動素養”:不僅包括完善實際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藝,而且包括勞動活動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勞動創造活動的之力充實性和完滿性、道德豐富性和公民目的性。讀到這兒,我不禁聯想到學校和家庭的勞動教育狀況。

想起我上國小的時候,每個星期有一個半天是“勞動課”,那時一個星期上五天半課,每個週五的下午全校老師帶着全校同學參加勞動實踐,學校有實驗園地——一大片的菜園。低年級時,跟着老師學種菜,每人都從家裏帶一把小鋤頭,什麼鬆土啊,播種啊,除草啊,間苗啊,移栽啊,捉蟲啊,搞得有模有樣。在勞動的過程中,能認識許多植物,也順帶認識許多土裏的小動物;搞清楚了好多蔬菜生長的時令,摸着許多蔬菜的生長規律和特性,如喜陰喜陽,喜幹喜溼等。有時也搞校園衛生,但並不只是零散的操作。各個班級有責任區,責任區裏的任務有給植物澆水,拔雜草,整理體育活動設施,有意思的是學校不是買成品的掃帚,而是高年級同學自己去砍竹子,再利用枝條自己學扎掃把。有時的原材料是茅草的花和莖,那掃把可用來在乾地上掃細小的塵土和紙屑。搞衛生時,有人負責到附近的河裏提水、擡水,有人負責擦洗清理,分工明確,勞動的場面可以用熱火朝天來形容。

在上勞動課的時候,低年級的同學巴不得自己快點長大,因爲到了高年級就可以跟着老師帶上乾糧去山裏砍柴,砍竹子,燒木炭……拿着柴刀,一路上說說笑笑,到了山上,挑選自己看中的樹,在根部砍斷,剔去枝枝丫丫,變成樹段,扛着回學校,有時也直接扛回家。之後,再把樹段剁成一段一段的,堆起來晾乾,就是最好的柴火了。漸漸地,我們認識了許多種樹,知道“喬木”“灌木”的意思,瞭解哪些是落葉樹,哪些是常綠樹,哪些樹的果子可以吃,哪些果子卻不能吃。那勞動的興致,絕對勝過如今的春秋遊。

相比之下,現在學校開設的勞動課程,充其量被稱爲“勞技課”,在時間上一週一節課,遠遠滿足不了勞動教育的時間需求;在課程內容上,側重於技能技巧的專門教學,功利性強,而“勞動創造活動的智力充實行和完滿性、道德豐富性和公民自然性”就被弱化了。當然平時學生也參與一些“打掃衛生”之類的勞動事務,但是很多時候是進行一些零散的操作,不是“在一件有意義的設想的基礎上進行長期的活動”,這樣“兒童勞動的力量性”就不強。

所以,我在想,勞動教育不能只偏重於追求“技能技巧”的教育,而應該是充分騰給學生勞動的時間和空間,在有情趣的.勞動中,自然地認識世界,體會勞動的快樂,自然地習得勞動的技能技巧。那樣才擁有真正的勞動的“道德實質”:一個人把自己的智慧、技藝和對事業的無私的熱愛變成老師的物質成果,他會享受到光榮感、自尊感,爲自己的成就而自豪。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5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有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瞭解和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同時也爲我解答了一些長久存在於我內心深處的關於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也爲我今後教育教學提供了幫助。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邊讀邊思考,有一些想法,也有一些體會,下面就談一談我的體會:

在每一個假期中,我都認真研讀教師用書,鑽研教材,並且挖空心思尋找大量與學生實際相聯繫的素材,運用於教學中,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們很喜歡這樣的教學,在學習中他們的興趣很高,都能積極參與進來,並且能夠舉出很多例子。但回家的練習卻不盡人意。甚至是第二天上課時,再提問上節課的內容,會出現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有些模糊,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而在昨天上課時,學生們並沒有出現不認真聽講,回答問題時也沒有困難,爲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是新課改理念出現了問題?還是我的教學有問題?這個困惑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得到解答,有時我甚至想幹脆用老教法-----直接給學生講知識,別讓他們自己發現算了,這樣最其碼他們能死記更背住。

但自從讀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這一章節後,我明白了不光是我的教學中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出現了這種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因爲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爲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不管課堂上所學的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總還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實際作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它。

思考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再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馬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

比如說:上小數乘小數時,學生們能夠運用將兩個因數擴大爲整數,用整數乘法計算,再將積縮小回去,解決小數乘法的問題。這樣好像是學生們已經理解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但是理解並不意味着已經牢固掌握。在講解以後,老師要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新講的內容。打開練習本算一算,說一說計算過程。經過這樣的自我檢查,許多學生髮現自己不能復現老師剛纔講的過程,不能把方法重複一遍。學生在深信自己忘記了講解中的某一個環節時,就會去與同伴交流,但在這樣做以前,他還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在回想的過程中,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學生會自然的把所學的知識理解的更透徹,掌握的更紮實。

在讀了這一章節後,我又回想起一位老教師。記得我剛上班時,我和一位老教師一起教六年級,她教三班,而我教1、2班。我聽同學說,這位老教師每節課都要留出15分鐘讓學生進行當堂練習。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一節課40分鐘,除去引入、學生探索、進行一定的練習後沒有空餘的時間,哪有時間來進行15分鐘的當堂練習。看來她一定沒有好好的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學習。今天看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這一章節,讓我真正理解了這位老教師的做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要儘量縮減自己的教學時間,留出一些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我檢查的時間,這樣會縮減學生間的差距。

我相信這些時間不會白白浪費,它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了。

隨着學生進入四年級的學習,我發現我們班有一些學生已經跟不上了,看看別的學校的成績,人家是那麼的好,難道是我自己的教學有問題嗎?不是說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師嗎?不是說學生的差異是沒有多少的嗎?今天我看了《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讓我釋然了,原來每一個班級內的學生腦力是有差異的,並且差異是很大的。

爲什麼在教學中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呢?如何解決這樣的差異呢?《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都爲我們講解的很清楚。

書中進行了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衰亡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就更長久、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的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就保持的不久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的成就。這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發展上付出的更多。在教育教學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教育教學規律。在學習成就上來說,不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就都是一樣的。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關於因材施教,關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何因材施教,發展不同學生的智力呢?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進行了分組教學。他們將學生分成了五組。第一組是學習最好的兒童,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應用題。對這部分學生來說,除了教學大綱規定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挑選一些超過大綱要求的習題。給這些學生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並不輕鬆的的腦力工作。

第二組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作業,是和進行一定程序的緊張的腦力勞動、探求和克服困難分不開的。也就是靠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在佈置作業時,老師按照大綱要求進行佈置就行了。

第三組是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住的習題,但對複雜的習題則有時解答不出。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解答時,老師千萬不可催促他們,要留給他們足夠的思考空間。

第五組是外別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就會中等難度的習題。老師要爲他們專門另先一些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看了這些我釋然了,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要用一把尺子模量所有的學生。今天在教學中我了也要試着進行分組教學,希望我的學生在我的教學中能夠在自己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6

一本好書能啓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書中涉及很多我們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用了很多的具體的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深受啓發。它可以作爲一面鏡子,給人以啓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書中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是我們在教育道路上的指路明燈。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我們開闊眼界,提高水平,下面談談給我觸動很深的幾個方面。

一、關於教師的教育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將教師的教育素養總結爲三個素養:一是教師對所教學科的深刻認識,二是掌握紮實的心理學知識,懂得兒童研究的方法,三是教師的語言修養。

關於教師的學科素養,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學大綱的知識應當是教師知識視野中的起碼的入門知識,是滄海一粟,而這些廣博的知識從何而來?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書中舉了一位講課非常精彩的歷史老師說他用一輩子來準備一節課的例子。作爲新教師的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更需要讀書,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書讀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在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就有辦法解決了。擁有廣博知識、創新思維的教師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爲了孩子們的一生髮展,也爲了自己能夠遊刃有餘、開心工作,我們要讀書,讀書,再讀書!

關於兒童研究和教師的語言修養,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要研究兒童,就要掌握心理學的知識,弄清楚兒童的複雜的精神世界,深入瞭解兒童的歡樂和憂愁,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在上課時進行積極的腦力勞動。我們要知道,上課時我們的注意中心是學生,是學生的思維活動。這是我們新教師初登講臺常常忽略的一點,總是按照備好的教案,一字一句的認真傳授教材知識,而沒有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一節課下來,老師很累,學生也筋疲力竭,教學沒有訴諸學生的心靈。而如果教師能用語言來創造準確、鮮明、兒童能理解的形象,就能啓發兒童的思維。這讓我深深反思,有時抱怨學生一個知識點講了這麼多遍還是記不住,其實是自己的語言表達不夠到位,今後我要精磨自己的課堂語言表達,使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晰有邏輯,備課時就要思考這樣表述學生能理解嗎?不理解時我應該用個怎樣具體的例子?

二、關於教學

我們要學會研究教學,在上課之前我們就要思考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這些問題教師都應該認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這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上課之初在學生面前展現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學中靈活應變,仔細觀察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及時調整教學設計,課堂應該在一種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中進行,給學生最大的學習、思考、創造的空間。

三、關於學生

“在致未來的教師中”蘇霍姆林斯基明確的告訴我們: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學習是教師跟兒童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係。兒童的學習腦力勞動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內心世界,促使兒童學習,激發他的學習興趣的是對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因此我認爲在教學中我們對待學生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瞭解和尊重學生。作爲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出現這樣的結果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教師只有在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爲教育,有時老師的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學生,也可能毀掉一個學生,所以作爲老師,尤其是國小階段的老師,我們一定要謹記,孩子們的學習之路剛剛開始,孩子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用學習來樹立自尊和自信,教會學生進行腦力勞動,從中感覺自己的精神力量,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

第二,給“後進生”多一點愛。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當面對差學生出問題時,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懲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適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後進生。

第三,教給學生閱讀。書中的第十九條“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談到閱讀的重要性,他認爲閱讀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在國小裏,要教會學生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於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閱讀。前兩天看到網上一則消息,談到我們國家正在進行的大學聯考改革,其中就有一條是突出語文尤其是閱讀在大學聯考中的關鍵性、決定性作用,考察學生知識的寬度和廣度,即使是數學試卷,閱讀量也會增加。由此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教給學生閱讀,讓學生愛上閱讀,讓閱讀伴隨學生的一生。

以上只是我在閱讀《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思想,還有待於我們通過精心地閱讀、細細地品嚐,在應用實踐中體驗、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7

我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的一部分,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二十七和

第二十八條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和《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麼名堂來?

這裏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麼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麼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爲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麼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裏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

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認爲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愛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爲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在他的

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閱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完成。像他說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完成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啓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我纔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小部分,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蘊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閱讀,才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點,所以我會認真的把這本著作讀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8

最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作爲教育經典著作,這本書確實名副其實,閱讀過後,感觸頗多。作者針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向廣大教師提出了100條實用且有價值的建議。書中列舉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實際事例,一切從實際出發,所以整本書讀起來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下面我將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俗話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才行。在作者眼中,教師要想擁有更多的業餘時間,不讓備課、上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麼就必須保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作爲教師,其實是特別忙的,得面對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上課、備課等等。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教師只有通過閱讀的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寬廣自己的視野,才能讓自己成爲真正的教育能手。知識豐富了,備課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減少,而且自己的課堂也會變得生動有趣,充滿情感,那麼自然就會有多餘的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書中提到的那位教齡三十年的歷史老師,就可以體現通過閱讀儲備知識的重要性。她的公開課深深地吸引着每位聽課老師,而她說自己的備課時間是終身,我想大概是因爲終身都在儲備自己所需的素養;她說本課題的準備時間是十五分鐘,我想是因爲厚實,所以一刻鐘足以讓她的經驗和才華施展出來。我想成爲這樣的老師,我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讀書多了,才能自信,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傳授知識。

不僅教師要多閱讀,學生更是如此。學生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後進生更需要閱讀的建議。我們教師一般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觀點,那就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不應該花太多的時間用在教材外,許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抓住課本,學好基礎知識,不需要課外的拓展了,包括我自己也曾如此愚鈍的以爲這是對的。但是通過費加的例子以及作者的建議,我明白了,學生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也就越多,那麼他就更需要多讀書。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作者就是通過給費加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有關於智力訓練的書籍供她閱讀,她最終從一名別人眼中的“笨”學生,變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種對待後進生的態度和方法值得我們學習,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如果遇到成績暫時不好的學生,我們教師不應該束縛學生的思維,應該對鼓勵他們去讀一些有助於提高的書籍,不要怕他們沒時間吃透教材,因爲他們讀書不是浪費時間,而正是努力在提高自身對教材的理解。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想要學得好,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學習的興趣。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如果學生提不起勁,先不說教師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即使教師再精力充沛地上課,也只會是徒勞。所以教師一個很大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前我們就深知這樣的道理,但是該如何做到是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熱愛呢?作者給我們提供了指導,總結下來,我覺得應該有這麼幾點。

首先,教師應該先提高自身對知識的興趣、對所教學科的熱愛。確實是這樣,因爲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教授者本身都沒有高漲的熱情,更別提會讓接受者能喜歡了。

其次,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學生對其所教學科感興趣的重要因素,德才兼備的老師纔是學生最喜愛的。站在學生的角度,我就十分崇拜和尊敬有着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師,我的高中語文教師就是我所認爲的具備這種素養的人,所以我當時特別喜歡上語文課,自己的語文成績自然也就不錯。推己及人,我希望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能夠讓自己也成爲那樣的人。

最後一點,那就是教師要有積極的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藝術。要會教學,能夠上好每一節課,這是最貼近學生實際需要的。一個老師能夠讓學生聽得明白,知識掌握的輕鬆而又深刻,自然會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也就回到上面所說的,教師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厚實自己,對所任教學科的知識必須全面深度地掌握,還要多學習教育學的內容,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藝術。

我所任教的是思想品德,從自身來說,高中時期政治學科學得最好了,當初選擇了這個專業,如今從事這樣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是很滿足的。所以我本身對學科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爲了能夠不讓學生們失望,我覺得自己必須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養,掌握好教育教學的技巧,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許多理論的指導,100條建議,101次感悟,我所體會到的、學到的遠遠不是上面的這些而已。可以這麼說,這是我成爲教師的啓蒙書,在思想上收到了這本書的很大幫助。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今後,能夠通過實際行動,踐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讓它從行動上,也能幫助我完成從一個年輕教師向有着良好教育水平的教育工作者的蛻變。在工作中,我也會不斷再閱讀本書,因爲我相信,隨着經驗的積累,我能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感悟到的會更多!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9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4條“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國小教師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地基。一個堅實的地基對學生今後進一步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譬如你正準備教一年級,那就請你看看四年級語文數學的教學大綱,也看看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大綱。請你看看閱讀課本里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級的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請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一下。要使學生在升入中高年級順利地進行學習,那麼你現在教的他要掌握到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了作爲一個教師,不能將視線僅僅侷限在自己正在教的這個年級,這門學科上,而應對這門學科整個學習階段的教學要求都有所瞭解,並心中有數,還要對其它學科的教材有所關注。對於正在做低年級教學工作的老師,不僅要鑽研本年級的教科書及教參,還要廣泛涉及高年級的教科書,同時要關注歷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識。這也是教師的素質的重要部分,它不僅要求老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素質,還要求老師具備淵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因爲科學知識都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學科之間都與緊密地聯繫。老師只有不斷的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爲多方面發展的學生。同時,對於教師自己也是一種學習與提高。

但是我們現在有多少教師能做到這一點呢?不談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就自己教的.那門學科你是否對整套教材體系很瞭解呢?我想這條建議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重要,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做。

有位名人說過:“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事實的確是這樣。在看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一條建議,既有生動的現實作爲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給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想每一位教師都該終身拜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10

最近認真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作爲一名教師,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可說到收穫卻不大。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這本書中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博覽羣書,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隨着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爲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因此,教師必須不斷讀書學習,從中總結更多經驗,發揚優點,改進缺點,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成績。

一、讀書提高內在素質。

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同時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必須動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優勢,讓人們切實感到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動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讀書提高教學水平。

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教師肩負着教書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師不能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教師就有可能被學生看不起,在學生眼裏成爲“老古董”。這樣教師在學生眼裏就失去了威信,而威信是維繫師生關係最牢靠的鎖鏈。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海闊天空,教師的魅力在於通過活化了的知識的積澱,所形成的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的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

讀完這本書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爲自己訂一個終身學習的計劃,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讓自己成爲一個合格並優秀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11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有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邊得越來……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蘇霍姆林斯基語)”

又一次捧起大師的經典,想起初讀的時候,自己還是一個剛出學校的學生,懷着對大師的崇敬拜讀了它。教了近十年的書,當讀書成爲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那樣的少。

年少時總覺得教育是一件簡單的事,教師是一份輕鬆的活,教書的日子久了,越來越發覺做一名好老師不是那麼容易。就簡單的讀書而言,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自己永遠是被他們追趕的送水工。要想在課堂上成竹在胸,縱橫馳騁,不斷讀書是一條不錯的捷徑。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時刻感到知識的滯後。教科書的背景越發寬廣,學生的生活接觸豐富多彩,社會信息交流的通暢。作爲課堂教學的行爲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有交流的基礎,從而也可以從學科知識的背景中取得相應的知識給予學生富有成效的啓發。

西漢的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教師雖然不言愚鈍,但讀書,可以讓你充滿內涵;可以讓你變得深刻。讀書,使你聰慧;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你站得高看得遠,使你的見解和視野更加開闊。面對學生捫心自問我準備好了嗎?感到不足,讀書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12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中有一條“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讓我印象深刻。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警醒。“千萬別認爲學生投資是一個經濟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師在四十分鐘裏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學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飛天外,到頭來一無所獲,這就是生命浪費。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時光,隨着我們的課表,被一點點用蛀蟲爬滿。”

這段話打在我的心上,字字沉重,回想自己過去的一個學期的教學情況,有些時候會在課堂上遺漏一些知識點,有時會由於表達上的不精準而給學生錯誤的引導,有時候一堂課講下來自己都覺得枯燥,可想而知學生的感受。但事後我都以自己是新老師,經驗不足在所難免爲藉口來安慰自己,反正教學生涯纔剛剛開始,慢慢磨練會好的。當看到這段話,我深深反省,這是多麼不爲學生負責的藉口啊。我們常感嘆青春易逝,常常會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白衣飄飄的年代,而心中哽咽,那是一段多麼美好有珍貴的時光啊,而對於這些正當年的孩子們來說又何嘗不是稍縱即逝,他們又有多少可以給我拿來揮霍啊?

所以,真的不能安於眼前,不思進取了,要以最高的效率讓自己成長。首先就要從課堂效率抓起,逼迫自己稱爲“守財奴”,要從每一節課裏榨出油來!其實這一點確實是老調重彈了:高效課堂。領導們、有經驗教師們不止一次的在強調這一點,以前一直沒有做深入的思考。看過這條建議後,我有意識的'查找了一些相關資料,綜合分析理解後,我算是給自己擬定了新學期的努力方向:

1、高質量的備課。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這堂課的知識結構是什麼,重點難點有哪些,怎麼突破,只有瞭然於胸,講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效率自然高,也不會出現知識點遺漏。同時,老師上課時的情緒也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學生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己上課時要調節好情緒。儘量做到上課鏗鏘有力,富有激情。

2、重視課堂信息反饋。如完成練習後巡視,查對學生做正確的比例有多少,同時營造“低壓力,高挑戰”的課堂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3、進行積極的教導,不放任學生長時間自由支配學習時間。不拘泥於教材,把教材知識進行加工後再傳授給學生,不斷地給學生下達具體的指令,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只有這樣,一堂課纔會完成較多的學習任務。此外,明確教學目標、精選典型例題、語言簡練、規範板書,力求概括明晰。

以上幾點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時間做到,爭取四十分鐘能榨出油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篇13

作爲一名國小教師,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師與學生應該建立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使自己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爲、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這一條建議。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閱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做。像他說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啓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市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

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即使是實驗室,有多少學校能真正重視它的建設呢?

建議第三十五條和第三十六條都是說培養學生記憶力的。

記憶力,不管對於學生的學習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凡在學習上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無一不是具有比較強的記憶力,那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呢?靠死記硬背能鍛煉出好的記憶力嗎?蘇氏在這兩條建議中做出也比較詳細的說明。在他的文章裏,他特別反對“死記硬背”,他會這種記憶方法“甚至會造成幼稚病,簡直會把人變成傻瓜”。

那麼他強調的是怎樣的一種記憶方法呢?他說,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在這裏,他特別強調了有理解的記憶。也就是說,在記憶的過程中,不隨意記憶佔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記憶的東西就越牢固。

怎樣纔算是有理解的記憶,如何將記憶長久的保持下來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向老師們提出了一個建議,也就是要確定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之間的合理比例。他說,假如我們把六年級學生需要記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麼學生就應當同時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幾倍的教材:3x。同時,這些不隨意識記的東西要和隨意識記的東西之間有一定的聯繫,雖然不一定是最爲直接的聯繫,但也要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由不隨意識記隨時能勾起隨意識記的內容。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隨意識記(比如閱讀的書籍)有助於使人的思想活躍起來。人的思想活動越積極,他的隨意記憶就越發達,他保持和再現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強。如果一個人思考過的材料比教科書要記熟的材料多好幾倍,那麼再照教科書去識記(熟記)就會是死記硬背。

在這裏,蘇氏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一個學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學習教科書的正課也就越容易。這種現象,想想也不難理解,一個學生學會了各個知識間的聯繫,他就會舉一反三,從而在他自己的頭腦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識樹”,裏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識有了遺忘,他也會很快地從某一根枝條出發,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個所需要的部分知識。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幫助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起知識的整體概念,讓他所掌握的知識如中藥鋪中那一個個排放整齊而有序的藥匣子,如何需要哪種“藥材”,就會很快地抽取出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每一種知識所伸展的觸角都要有所瞭解,只有他的觸角伸得越長,他纔會很快地找到。“學前期和國小學習期,是爲牢固的記憶力打下基礎的最佳時期。應當注意的是,那些關於周圍世界的現象和規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讓兒童通過專門的背誦去掌握,而應當讓他們在直接觀察的過程中去掌握。”

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爲“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爲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素養。有句話說得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爲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爲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衆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標籤:教師 讀書 精選